一、关于藏传因明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沈剑英[1](2020)在《因明研究的学理要义与现实使命》文中研究指明因明是佛教方法论,三次传入我国,或无果而终,或渐趋式微,或被崇为内学而令其失去独立发展的空间,隐性衰微。因明的核心理论是因三相,因三相是因的三个方面,其主语都是因。有学者误将第一相的主语读作"有法",将第二相的主语读作"同品",将第三相的主语读作"异品",这就难以准确地诠释因三相的含义。也有学者误将因三相视为因明的公理,
达哇才让[2](2019)在《新时期全国各类汉文期刊汉藏藏汉翻译论文索引(下)》文中认为2007年1.关于汉藏翻译中音译规范化问题/多杰太//《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 (1)2.试谈藏汉音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拉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4)3.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牛粪文化为例/普布次仁//《西藏研究》,2007 (4)4.藏区寺院佛典翻译中的编辑学特点探析/梁成秀//《西藏研究》,2007 (3)5.藏文文献汉译中有关地名的统一和规范化问题/古格·其美多吉//《西藏研究》,2007 (4)2008年1.跨越边际——二十世纪上半页康区民改中的汉、藏语言翻译问题/肖坤冰//《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
杨才让塔,石超琼[3](2018)在《《安多研究》(汉、藏)总目》文中研究指明说明:《安多研究》是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主编的藏汉双文学术刊物,创刊于1993年,当时取得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的准印许可,一直以内刊形式印刷发行,编印了10期,其中5期藏文,5期汉文。2003年年底,甘肃省清理整顿连续性出版内部资料工作中,《安多研究》的准印许可证被取消。2005年起,改为
本刊编辑部,黄维忠,玉珍,央宗[4](2018)在《《中国藏学》30年(1988-2018)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藏学》是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藏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社科类学术期刊,汉藏文版均于1988年正式创刊,季刊。英文版创刊于2003年,半年刊。截至2018年底,本刊共刊发文章(含学术动态与信息、综述、书评、书目索引等)近6000篇,其中《中国藏学》3000余篇,《中国藏学》(藏文版)
乔敏,张晓翔[5](2018)在《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文中指出"汉传因明是以汉字为载体,以唐玄奘翻译的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为主要经典,同时包括唐代以前传入的古因明着作的传承;广义上的汉传因明还包括以汉文本为底本传到国外的因明。"[1]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各类注疏和着作中留下了因明发展丰富的历史记载,但对汉传因明漫长的传承与发展史作系统研究,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一、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汉传因明史研究的起步奠基
仁青[6](2018)在《藏传因明学中的“判断”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明学肇源于古印度,传入藏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的逻辑史上,因明学、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的名辩学、犹如三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学术界交相辉映,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释哲学思想的形式和方法,是论辨的智慧之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类认知思维的提高和逻辑思维的提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东、西文化中促进思想方法最佳的两种方法是希腊的逻辑和印度的因明。因明是把现代分别处理的两种学问:逻辑和归纳总体为一。这种归证形态在今后人类知识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以此同时,藏传因明学作为古印度因明学的一种延续和独具特色的藏人古有文化逻辑的混合体,是当今藏学研究领域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藏传因明学发展史,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藏族因明大师和因明着作,对古印度因明学藏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自俄.罗丹喜饶(?)/rngo ldn ses rba)译师翻译经论,创建专门学习、开讲因明的寺院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和有识之士,在全面继承和弘扬印度法称因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藏族文化需求,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和系统完整的因明理论体系。因此,学术界一贯认为,藏区是古印度因明学体系完整保留和不断发展的第二故乡。法称从根本上解决了量现因明学的所有问题,他所确立的量现因明是终结了佛教的大乘理论。在国内,法尊法师(?)在藏传因明术语的翻译,藏传因明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价值等方面,为后起藏传因明学习和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因明学能帮助我们知善恶、识是非,尤其在今日转型社会,要想走向光明正确之路,就应该对因明有个相当认识。但由于藏传因明学术语繁多,不少词语都是来自佛学的专用术语之中,不懂佛学思想的人很难理解因明学的专用词汇,不具备佛学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藏传因明学的术语和理论体系时,将会遇到极大困惑。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古希腊形式逻辑时,依然会面临藏传因明学术语和形式逻辑的术语无法对应的困境。为此,本文围绕形式逻辑和藏传因明学两学科的特殊性,运用比较研究法,对藏传因明学中的“判断”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藏传因明学中的(?)/don sbyor rtog pa" 和形式逻辑的“判断”的释义,分类进行归纳和总结。努力挖掘和弘扬因明学的优良传统,推进因明学的系统化、通俗化和时代化,从根本上提高因明学的理论应用水平。本文有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关于藏传因明学中的“判断”理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等。第二章藏传因明学中的“判断”(don sbyar rtog pa)的理论与形式逻辑判断之释义和特点的比较研究。第三章藏传因明学中的“判断”(don sbyar rtog pa)和语句之间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第四章藏传因明学中的三种分类方法、即以本质与属性之关系分类、以认识方法分类和以有法之定数。第五章判断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应符合逻辑要求、以及和违反它会出现逻辑错误和思维中的作用。
王建海[7](2018)在《2015—2016年国内藏学图书要目(藏文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宏颖[8](2017)在《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及其佛教思想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佛教自8世纪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其思想逐渐渗入进中国藏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藏族成为了一个以佛教信仰作为其文化特色的民族。在这种历史与文化大背景下,将宁玛派着名佛教学者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活动与思想为个案研究对象,能够从中了解到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的养成与熏陶。麦彭降央南迦嘉措作为近代宁玛派高僧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佛教思想具有宁玛派独创性的教理特色,其着作中大量存留的与其他教派僧人进行佛教教义辨析的文本正是有力佐证。通过研究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佛教思想及其传承体系,能够系统梳理近代宁玛派教义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详细了解宁玛派在藏传佛教内部教义中的自宗理论特色。在对麦彭进行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中,藏传佛教界内部多立足于教义史而展开阐释,国内学界则侧重于对其着作的翻译工作,国外学界最早注意到了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在19世纪藏传佛教无教派宗教圆融运动中的作用。在这些研究中,具有宗教视角的教义史研究并不能符合学术规范要求,而当前学术界的整体研究仍缺乏深入性,只涉及了麦彭极少一部分佛教见解,未能完整展现出他蔚为大观的思想系统。因此能够在详熟宁玛派佛教教义理论及寺院教育体系基础上对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着作、思想进行系统性学术整理、研究,无疑是弥补当前研究缺憾的途径。本文在这一指导思想下采取了民族学、历史学与哲学交叉的研究方法,围绕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生平经历、法脉传承、佛教哲学思想等诸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尤为侧重对其整体佛教教义理论的内容与传承进行梳理与探讨,从而力图对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予以补充。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在史实方面对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父系家族与母系家族进行了溯源式的研讨,并对其生平进行了全面回顾,从而指出他选择佛教作为毕业信仰与事业与家族的影响密不可分;佛教理论方面则分为两个层面进行阐释:首先从藏传佛教发展史角度对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显密法脉传承历史予以详实梳理,勾勒出其宁玛派传承的来源与后续发展,并阐述了他在宁玛派传承谱系中的地位。其次从教义理论发展史角度予以详细分析,说明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在俱舍、因明、中观、如来藏等诸多显密佛教理论上的独特宁玛派创见,并对他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僧人之间文字上的辩难予以了特别关注。因此,本文经由生活史和思想史双重角度的研究,完成了对其家族历史和生平经历的史实考证,也完成了对其佛教思想的系统整理,进而说明了麦彭降央南迦嘉措佛教思想在近代宁玛派教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无宗派宗教圆融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阿拉木斯[9](2017)在《中国蒙古因明学史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明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大体可分三支,即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再由中国东渐至日本、朝鲜、蒙古,使得中国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明在汉地几成绝学,中国政府将因明列入绝学而抢救保护中。近年来,因明又弘传至欧美各国,形成一门国际性学术。本文以藏传佛教蒙古化的因明为研究对象,对其传入蒙古地区之前与蒙古地区的接触、因明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过程以及传入之后的发展概况和佛教因明对蒙古族文化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论述。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概述研究概况、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等;正文第一部分,对主要概念以及相关关系进行辨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早期蒙古地区与因明的接触情况、因明传入蒙古时的吐蕃和蒙古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因明的形成与发展,探究蒙古因明的渊源及其传承过程,也就是蒙古因明的形成与发展概况;第四部分,简要论述了藏传因明正式传入蒙古地区之后的发展及其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概况。
朱婧芬[10](2017)在《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自2006年“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学界在佛教量论因明学这一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学术信息,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汉语文献中与佛教量论因明学相关的学术成果进行综述介绍并作简要论述,总结其发展规律,对未来因明学发展有借鉴意义。对佛教量论因明学文献的分类、归纳主要涉及:量论因明原典的梵文、藏文、汉文对勘研究;有关因明义理、知识论、方法论的专题研究;因明史类研究;比较研究和因明的现代化;因明发展的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这些方面。正文部分分三个部分,前两章将近十年的文献分两部分整理,即论题中的“述”的部分,第三章是对近十年因明整体发展情况的概览和分析,即论题中的“评”的部分。第一章的研究主题为“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一个五年”,这里的五年是从2006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该章具体内容是将因明学在这段时间里的学术成果分类,第二章的研究主题为“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二个五年”,这里的五年是自2012年到2017年笔者论文完成前的这段时间。前两章内容主要是对文献的整理,论述多为一笔带过,对这十年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论述在本文第三章。
二、关于藏传因明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藏传因明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因明研究的学理要义与现实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次传入及其式微 |
二、因明要义及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
三、因明研究的现实使命及意义 |
第一,古文献整理。 |
第二,梵文原典的翻译和研究。 |
第三,藏文因明文献的翻译和研究。 |
第四,作比较研究。 |
(2)新时期全国各类汉文期刊汉藏藏汉翻译论文索引(下)(论文提纲范文)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5)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
(一) 汉传因明史研究的起步奠基 |
(二) 汉传因明史研究的蓬勃发展 |
(三) 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全面展开 |
二、关于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反思 |
三、对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展望 |
(6)藏传因明学中的“判断”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8)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及其佛教思想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不足 |
二、主要观点及创新 |
第一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生平 |
第一节 家族历史 |
一、父方、母方活动区域概述 |
二、父方系谱关系 |
三、母方系谱关系 |
第二节 求学经历 |
一、自学阶段 |
二、依止上师进行闻、思、修阶段 |
第三节 弘法历程 |
一、讲修佛法与广造论典 |
二、驻锡嘎莫达仓弘法利生 |
第四节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着作全集目录 |
第二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宁玛派法脉传承体系 |
第一节 前弘期宁玛派传承历史 |
一、宁玛派教义的产生、发展与传承 |
二、佛苯之争与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判教观 |
三、顿渐之争与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判教观 |
第二节 后弘期宁玛派传承历史 |
一、宁玛派寺院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二、后弘期宁玛派的主要显密教育 |
三、后弘期宁玛派伏藏法的源流及发展 |
第三节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具体法脉传承 |
一、显密口传经典传承及甚深净相传承 |
二、伏藏法传承 |
第四节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传承体系中的代表人物 |
一、列绕朗巴 |
二、根霍 |
三、晋美彭措 |
第三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思想的碰撞 |
第一节 与噶举、萨迦和格鲁派对胜义谛与世俗谛优劣性问题进行辨析 |
一、反驳认为唯有胜义谛重要的观点 |
二、反驳认为唯有世俗谛重要的观点 |
三、宁玛派的二谛双运观 |
第二节 与格鲁派和觉囊派对无遮见、非遮见进行辨析 |
一、批评不究竟的暂时无遮见和非遮见 |
二、宁玛派所认可的“中观无二智” |
第三节 与格鲁派对中观自续见和应成见进行辨析 |
一、阐释“胜义非心境” |
二、阐释“单空非胜义” |
第四节 与格鲁派对外境显现问题进行辨析 |
一、驳斥承许外境有共同所见 |
二、驳斥承许外境没有共同所见 |
三、安立宁玛派关于“共同所见”的真实观点 |
第五节 对西藏“和尚宗”的“无念”修法进行辨析 |
第六节 与噶举、格鲁派等对止观修法进行辨析 |
第七节 与萨迦、格鲁和噶举派等对声缘乘证悟法无我与否进行辨析 |
一、反驳声缘二乘未证法无我的观点 |
二、反驳声缘二乘圆满证悟法无我的观点 |
三、反驳声缘二乘仅证悟自相续法无我的观点 |
四、建立宁玛派的究竟观点 |
第四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对宁玛派次第修学方式的阐述 |
第一节 以三士道思想贯穿的显宗修行次第 |
一、下士道:以求生善趣为目的 |
二、中士道:以自我解脱为目的 |
三、上士道:以利他为究竟目的 |
第二节 从前行再到正行的密宗修行次第 |
一、共同前行 |
二、宁玛派不共前行 |
第五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因明思想 |
第一节 印藏因明学对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影响 |
第二节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现量观和比量观 |
一、阐释现量 |
二、阐释比量 |
第三节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对因明论式的阐释 |
第四节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对“因”的分类 |
一、阐释真因 |
二、阐释相似因 |
第六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对《俱舍论》的阐释 |
第一节 阐释蕴、界、处 |
一、五蕴 |
二、十八界 |
三、十二处 |
第二节 阐释心所、不相应行和无为法 |
一、作为相应之法的心所 |
二、不相应行 |
三、无为法 |
第三节 阐释因、果与缘 |
一、六因 |
二、五果 |
三、四缘 |
第四节 阐释十二缘起 |
第五节 阐释随眠与智慧 |
一、随眠 |
二、道与智 |
第七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中观思想 |
第一节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中观见解概述及其传承源流 |
第二节《中观庄严论释·文殊欢喜教言》:全面阐述中观应成见 |
一、以中观应成见驳斥唯识宗承许的心识实存、三自性和阿赖耶见 |
二、以中观应成见驳斥中观自续派的单空见 |
三、论述中观应成派的现空双运中观见 |
第三节《中观释·极明龙树意趣庄严论》:全面分析龙树的中观学说 |
一、抉择“四生”与“四缘”的空性 |
二、抉择法我的空性 |
三、抉择人我的空性 |
四、抉择有实法的空性 |
五、宣说以缘起空性方能趋入真如 |
第四节 《入中论释·月称言教无垢晶镜》:辨析应成派与自续派运用中观推理的不同 |
一、自续中观与应成中观共同运用的五种推理 |
二、应成派与自续派运用中观共同五大因时的差别 |
三、应成派和自续派在运用中观共同五大因时产生差别的原因 |
四、中观应成派独自运用的四种中观推理 |
第五节 《现观庄严论释·白莲璎珞》:以八事、七十义开显中观理论的隐秘含义 |
一、三智 |
二、四加行 |
三、法身 |
第六节 《抉择二无我》:宣说中观实修窍决 |
一、阐述两种无我观 |
二、宣说解脱道与大乘道的根本所在 |
三、辨别两种胜义观 |
四、论述趋入究竟空性的过程 |
第八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如来藏见解 |
第一节 辨析他空中观见与自空中观见 |
一、他空中观见与自空中观见的差异 |
二、他空中观见与自空中观见的共同意趣 |
第二节《如来藏大纲狮吼论》:阐述如来藏本体观 |
一、概述如来藏本体 |
二、以理成立如来藏本体 |
第三节 《他空承许狮吼论》:阐述他空见与如来藏的关系 |
一、他空中观的体性 |
二、宣说真实他空如来藏 |
第四节 《宝性论释·不败言教》中的如来藏见 |
一、能得与所得 |
二、共同种姓与不共种姓 |
三、清净与染污 |
第五节 《辨法法性论释·辨析智慧光明》:分析唯识见与如来藏见 |
一、有法与法性的关系 |
二、如来藏与转依的自性 |
三、如来藏与阿赖耶 |
第九章 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宁玛派密宗见解 |
第一节 阐述宁玛派密宗见解与显宗见解的异同 |
一、密宗与显宗修行观的异同 |
二、密宗与显宗中观见的异同 |
三、密宗与显宗对法、报、化三身的不同理解 |
四、密宗基、道、果三无差别观对显宗分别安立基、道、果的超越 |
五、密宗“智慧”与显宗“妙慧”的区别 |
第二节 宁玛派不共大圆满密法见 |
一、密宗续部乘次应有高低之别 |
二、宁玛派大圆满密法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密法的异同 |
三、宁玛派大圆满密法中的直断与顿超 |
四、宁玛派大圆满境界超越了心与心所的对境 |
五、宁玛派大圆满密法的修行实践 |
结语 |
一、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对宁玛派教义理论的继承与弘扬 |
二、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圆融无为的教法观 |
三、麦彭降央南迦嘉措的社会影响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蒙古因明学史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概况 |
1. 国内研究状况 |
2. 国外研究状况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
1. 研究重点 |
2. 研究难点 |
一、主要概念与相关关系 |
(一)概念辨析 |
(二)相关关系 |
二、蒙古因明传入时的历史背景 |
(一)早期蒙古地区与佛教的接触 |
1. 匈奴时期 |
2. 蒙古与西夏的交往 |
3. 蒙古与金国的交往 |
4. 元朝统治中原时期 |
(二)蒙元时期的吐蕃社会 |
1. 阿里地区 |
2. 桑朴寺 |
3. 西藏萨迦派 |
4. 西藏格鲁派 |
(三)因明传入时的蒙古历史背景 |
三、佛教因明的形成与发展 |
(一)因明的起源 |
(二)因明传入西藏 |
(三)因明传入蒙古地区 |
1. 元代一度传入 |
2. 明代再度传入 |
3. 清代及以后的发展 |
4. 小结 |
四、因明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
(一)《甘珠尔》《丹珠尔》经略述 |
1. 《甘珠尔》《丹珠尔》经概述 |
2. 蒙文《甘珠尔》《丹珠尔》 |
(二)中国蒙古因明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
1. 萨迦派与格鲁派及其思想 |
2. 蒙古因明学着名代表人物简介 |
(三)因明传入后对蒙古族的影响 |
1. 对萨满教的影响 |
2. 对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
3. 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 |
二、相关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三、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文章结构说明 |
第一章 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一个五年 |
第一节 文献研究 |
一、原典研究 |
二、书评 |
第二节 专题研究 |
一、义理研究 |
二、知识论研究 |
三、方法论研究 |
第三节 史类研究 |
一、纯粹史类研究 |
二、史类对比研究 |
第四节 比较研究与因明的现代化 |
一、藏汉因明的比较研究 |
二、因明与西方逻辑之比较 |
三、其他比较研究与因明的现代化 |
第五节 其他研究 |
一、藏传因明研究 |
二、蒙古地区因明研究与现状 |
三、因明研究的展望 |
第二章 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二个五年 |
第一节 文献研究 |
一、原典研究 |
二、书评 |
第二节 专题研究 |
一、义理研究 |
二、知识论和方法论研究 |
三、因明的论式、推理形式与辩论性研究 |
四、逻辑性研究与因明的非逻辑方面研究 |
第三节 史类研究 |
一、纯粹因明史研究 |
二、国内外因明研究史 |
三、个人因明研究史 |
第四节 比较研究与因明的现代化 |
一、比较研究 |
二、因明的现代性及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 |
三、因明学者之论争 |
四、现当代因明学出版、传播与教学情况 |
五、因明建设与人才培养 |
第三章 研究成果补充与反思 |
一、研究成果之补充 |
二、研究成果之总结 |
三、研究不足之反思与研究价值之实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关于藏传因明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因明研究的学理要义与现实使命[J]. 沈剑英.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03)
- [2]新时期全国各类汉文期刊汉藏藏汉翻译论文索引(下)[J]. 达哇才让. 民族翻译, 2019(02)
- [3]《安多研究》(汉、藏)总目[J]. 杨才让塔,石超琼. 中国藏学, 2018(S1)
- [4]《中国藏学》30年(1988-2018)大事记[J]. 本刊编辑部,黄维忠,玉珍,央宗. 中国藏学, 2018(S1)
- [5]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 乔敏,张晓翔. 法音, 2018(10)
- [6]藏传因明学中的“判断”理论研究[D]. 仁青. 青海民族大学, 2018(04)
- [7]2015—2016年国内藏学图书要目(藏文部分)[J]. 王建海. 中国藏学, 2018(01)
- [8]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及其佛教思想体系研究[D]. 郑宏颖. 兰州大学, 2017(03)
- [9]中国蒙古因明学史略[D]. 阿拉木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10]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D]. 朱婧芬. 贵州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