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治疗鼻咽癌的临床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桂勋[1](2014)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鼻咽癌是我国南部地区及东南亚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人类健康及经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鼻咽癌发生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复杂,不易于手术治疗,而且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因此,当前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依赖放射治疗。目前的临床放射治疗对早期鼻咽癌治愈效果可达90%以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被确诊时都接近中、晚期,错过了放射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了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大大降低。因此,寻找适合鼻咽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已成为目前鼻咽癌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此外,经初次放射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部分容易出现复发,部分容易出现远端转移,且对放射治疗不再敏感,此类复发或转移患者的预后生存率极低,因此,寻找适合易复发或易转移鼻咽癌患者个性化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并探索适合鼻咽癌治疗的生物治疗靶标也日渐成为重要的鼻咽癌研究方向。为此,本研究针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诊断以及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等三部分进行有意义的前期探索。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旨在寻找高特异性的鼻咽癌诊断标志物,建立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方法及组织学特异性检测工具。鼻咽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EB病毒相关标志物已被用于开发鼻咽癌临床诊断试剂,如EBNA1/IgA、VCA/IgA等,此类标志物对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有很好的检测灵敏度,但特异性尚达不到临床检测的要求。鉴于EB病毒主要以II型潜伏态的形式存在于鼻咽癌细胞中,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特异性表达蛋白LMP1、LMP2A及BARF1为研究对象,探索此类标志物应用于鼻咽癌早期筛查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的方式制备了 LMP1、LMP2A不同亲水区基因及BARF1全长基因的重组蛋白,并分别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针对上述三种抗原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仅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LMP1第3个胞外区(LMP1-EX3)的IgA抗体和抗LMP2A第5个胞外区(LMP2A-EX5)的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提示LMP1-EX3/IgA和LMP2A-EX5/IgA有望成为鼻咽癌特异诊断的标志物;其次,利用LMP1羧基端重组蛋白(rLMP1-C.ter,aa187-aa386)及LMP2A氨基端重组蛋白(rLMP2A-N.ter,aal-aa119)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C.ter单抗25株和抗LMP2A-N.ter单抗16株,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鉴定结果显示,抗LMP1-C.ter单抗14B6和5H8对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N.ter单抗13A12和12A 2对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提示这些单抗能识别天然构象的EB病毒表达抗原,有望成为鼻咽癌检测的研究工具;最后,选取抗LMP1-C.ter单抗代表株14B6和抗LMP2A-N.ter单抗代表株13A12,分别测试它们在免疫组化实验中对临床鼻咽癌患者组织切片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上述两个单抗对鼻咽癌组织切片有良好的免疫组化活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鼻咽癌临床组织学诊断工具。综上,本研究发现EB病毒的潜伏期膜蛋白LMP1和LMP2A是两个重要的鼻咽癌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其一是证明LMP1-EX3/IgA及LMP2A-EX5/IgA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血清学特异筛查的免疫诊断试剂,其二是证明LMPI单抗14B6及LMP2A单抗13A12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组织学特异诊断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这些发现为研究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诊断意义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旨在寻找适合鼻咽癌个性化诊断的标志物,探索研制易复发或易转移性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试剂的可能性。尽管当前放射治疗对原发性鼻咽癌已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15-58%的患者预后容易复发或转移,并产生放疗抗性,此类病人的再次治疗的预后很差,成为鼻咽癌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因此,研究适合复发性鼻咽癌早期诊断用的诊断标志物,有助于高度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提高复发性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报道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与鼻咽癌预后发展有关。为此,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A73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方式制备了高纯度的A73重组蛋白rGST-A73-NP9,并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A73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A73/IgA的检测值可以将鼻咽癌患者分成两类,提示A73/IgA是一个不同类型鼻咽癌的分类诊断靶标;其次,利用rGST-A73-NP9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抗A73的特异性单抗18株,并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证明A73单抗6A2对过表达A73的293T细胞有良好反应,提示A73单抗能识别自然状态下的A73抗原,为利用A73单抗研究A73表达产物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工具;然后,利用单抗6A2分别对EB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系B95-8及上皮细胞系C666-1进行了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这两种传代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A73蛋白的表达,但在部分鼻咽癌组织中检测到A73蛋白的存在,提示A73蛋白有可能作为一个鼻咽癌分类诊断用的免疫组化检测靶标;最后,通过分离鼻咽癌细胞系C666-1细胞培养上清及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外泌体,用RT-PCR检测方法首次在外泌体中发现了 A73 mRNA的存在,提示鼻咽癌细胞中高表达的A73 mRNA很可能通过外泌体的方式转运至胞外,而此种转运方式和鼻咽癌患者血清中A73 mRNA的水平可能与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关。综上,可能存在A73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种鼻咽癌类型,而此两种鼻咽癌的转归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是研究LMP1和LMP2A抗体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探索LMP1及LMP2A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抗体药物由于具有毒副作用小及特异性强等特性,在肿瘤的治疗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LMP1及LMP2A是EB病毒在鼻咽癌细胞中表达的膜蛋白,具有很强的肿瘤组织表达特异性,而且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实验证明其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潜在可能性。首先,基于鼻咽癌细胞系CNE-2Z构建了同时表达虫荧光素酶的LMP1及LMP2A稳定表达细胞株CNE-2Z-Luc-LMP1及CNE-2Z-Luc-LMP2A;其次,通过以白喉毒素为载体的展示肽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EX3特异性单抗25株及抗LMP2A-EX5特异性单抗6株,并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证明抗LMPI-EX3单抗14H5和12AI与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EX5单抗5E9和7H3与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在此基础上鉴定出LMP2A-EX5单抗所识别的线性B细胞表位382SLSSTEFIP390;最后,用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抑制实验评估了抗LMP1-EX3单抗及抗LMP2A-EX5单抗对鼻咽癌细胞系CNE-2Z-Luc-LMPI及CNE-2Z-Luc-LMP2A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抗LMP1-EX3单抗2B8、5D4及7G9,抗LMP2A单抗5E9及7H3在体外对鼻咽癌细胞系有很好的生长抑制活性,从而初步证明LMP1-EX3及LMP2A-EX5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总之,本论文针对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进行鼻咽癌诊断靶标及治疗靶标的的探索研究,发现LMP1-EX3及LMP2A-EX5是很好的鼻咽癌诊断及治疗靶标,还发现A73是一个潜在的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为研制鼻咽癌特异性早期诊断试剂和鼻咽癌治疗性抗体药物奠定了基础。
吴冬梅[2](2009)在《抗鼻咽癌中草药的筛选和盐酸千金藤碱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鼻咽癌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为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较低;化学治疗在鼻咽癌病人尤其晚期病例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毒副作用大,往往影响疗程的完成。中草药药效温和,毒副作用小,具有合成药物不可替代的特点。我国的传统医学在采用天然药物治疗肿瘤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广西中草药资源丰富,又是鼻咽癌的高发区,但针对鼻咽癌防治应用的药物研究尚为空白,有许多抗鼻咽癌活性成分和方剂急待筛选开发应用。因此,通过药物筛选寻找针对鼻咽癌更有效、毒副反应更少的中草药是临床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课题组通过两种途径对中草药的抗鼻咽癌作用进行初步筛选:一、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中草药的含药血清,在体外用MTT法对含药血清的抗鼻咽癌作用进行筛选;二、在体外用MTT法直接对中草药的提取物进行抗鼻咽癌作用的筛选。筛选实验显示半枝莲、肿节风等的含药血清和茶多酚、薏苡仁的提取物在体外可以有效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签于资料显示青蒿、千金藤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本实验在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同样的两种途径对青蒿含药血清和千金藤的提取物(盐酸千金藤碱)在体外用MTT法进行了抗鼻咽癌作用的初步筛选,并对盐酸千金藤碱对鼻咽癌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材料与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盐酸千金藤碱和含青蒿血清在体外鼻对咽癌细胞CNE-1、CNE-2、5-8F、SUNE-1的生长抑制作用,筛选抗鼻咽癌中草药;(2)盐酸千金藤碱处理的人鼻咽癌CNE-1、CNE-2、5-8F、SUNE-1细胞株后,采用ATP法对其进行细胞活力测定、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及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形态;(3)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盐酸千金藤碱处理前后CNE-2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改变;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4)实验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MTT法发现青蒿对CNE-1、5-8F、SUNE-1、CNE-2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盐酸千金藤碱对四株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并且在CNE-1、5-8F、SUNE-1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在CNE-2成剂量-效应关系;(2)ATP法发现盐酸千金藤碱对四株鼻咽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效应关系同MTT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盐酸千金藤碱处理四株鼻咽癌细胞后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并可见凋亡峰;透射电镜可见四株鼻咽癌细胞出现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3)基因芯片检测得到138个上调基因和63个下调基因。依据其生物学功能可以分为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DNA修复基因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符。结论:(1)盐酸千金藤碱(千金藤的提取物)在体外可以有效的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青蒿在体外对鼻咽癌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2)盐酸千金藤碱在体外将CNE-1、CNE-2、5-8F、SUNE-1细胞阻滞于G0/G1期,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3)盐酸千金藤碱在体外可诱导CNE-1、CNE-2、5-8F、SUNE-1凋亡,可有效抑制其生长;(4)盐酸千金藤碱可以诱导CNE-2细胞201(138个上调,63个下调)基因的差异表达。(5)参与盐酸千金藤碱对CNE-2细胞生长的影响的基因主要有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DNA修复基因等。推测盐酸千金藤碱对CNE-2的抑制可能是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康敏[3](2008)在《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本课题利用体外实验方法、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和体内裸鼠移植瘤实验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TW03、C666-1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多项实验技术,建立了一套经济、快速、高效的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筛选了肿节风、黄芪、薏苡仁、千斤藤、黑墨草等5种中草药单方和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和养阴清热解毒剂等3种中草药复方,为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和鼻咽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一)体外药物直接作用法在建立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TW03、C666-1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等实验技术,建立了体外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筛选了肿节风、黄芪、薏苡仁、千斤藤、黑墨草、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和养阴清热解毒剂等8种中草药单方和复方。结果在MTT实验中,薏苡仁、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三种药在5天的时间范围内,随着加药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呈增加趋势,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并且在48h的IC50均小于50mg/L,根据体外药物筛选的标准,薏苡仁、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在体外是有效的抗鼻咽癌细胞生长的中药。而肿节风、黄芪、黑墨草、千斤藤、养阴清热解毒剂随着加药浓度的增高,对四株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均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此5种中药在体外无抗鼻咽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的实验中,薏苡仁、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对鼻咽癌细胞株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而黑墨草、千斤藤、黄芪、养阴清热解毒剂、肿节风对鼻咽癌细胞株没有明显的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这与体外MTT法筛选的结果是一致的。(二)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在建立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通过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TWO3、C666-1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等实验技术,建立了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筛选了肿节风、黄芪、薏苡仁、千斤藤、黑墨草、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和养阴清热解毒剂等8种中草药单方和复方。结果在MTT实验中,肿节风、薏苡仁、复方天仙胶囊和鼻咽清毒颗粒含药血清在5天的时间范围内,随着加药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呈增加趋势,呈现出良好的量-效、时-效关系,并且在48h的抑制率均大于30%,根据抗肿瘤药物筛选的标准,肿节风、薏苡仁、复方天仙胶囊和鼻咽清毒颗粒是有效的抗鼻咽癌细胞生长的药物。而黄芪、黑墨草、千斤藤、养阴清热解毒剂含药血清随着加药浓度的增高,对四株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均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实验中,鼻咽清毒颗粒组、复方天仙胶囊组、薏苡仁组、肿节风组均可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G2/M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黑墨草组、千斤藤组、黄芪组、养阴清热解毒剂组对四株鼻咽癌细胞周期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不明显。结果提示,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薏苡仁、肿节风四种中药可以使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减少,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从而使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减少,进而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而黑墨草、千斤藤、黄芪、养阴清热解毒剂无此作用。(三)体内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方法运用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结合瘤组织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瘤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原位组织化学法(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内Bcl-2,Bax和VEGF的蛋白表达量以及PCR-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内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建立起体内抗鼻咽癌中药筛选的初步模型,并从中筛选了肿节风、薏苡仁、黑墨草、鼻咽清毒颗粒、复方天仙胶囊等5种中草药单方和复方在体内对CNE1、CNE2人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情况。结果通过人体肿瘤的异体裸鼠移植瘤模型,筛选出肿节风和复方天仙胶囊对人鼻咽癌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P<0.01);薏苡仁对鼻咽癌移植瘤也有一定的抑瘤作用(P<0.05),但根据抗肿瘤药物筛选标准,认为无筛选意义;鼻咽清毒颗粒和黑墨草对鼻咽癌移植瘤无抑瘤作用。其中肿节风、复方天仙胶囊和薏苡仁组在HE染色病理切片中见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减少,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包裹;在透射电镜观察中见多个凋亡细胞聚集,核仁浓缩或碎裂,并见到类圆形的凋亡小体;在原位组织化学法中可见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增加;在免疫组织化学法中可见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以促进细胞凋亡,以及下调VEGF蛋白表达以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实验中可见端粒酶活性下降。结论运用体外实验方法、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和体内裸鼠移植瘤实验方法,建立了一套经济、快速、高效的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成功筛选出肿节风和复方天仙胶囊两种抗鼻咽癌中药。
褚晨亮[4](2018)在《小花吊兰和三桠苦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桠苦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目的:寻找和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中药化学成分,阐明药用植物的药效基础,一直是中药化学的主要目的。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先人留下的药物典籍更对中药的研发起着指导作用。本课题选取两种现代研究还不够完善的药用植物:百合科(Liliacea),吊兰属(Chlorophytum)植物小花吊兰(Chlorophytum Laxum R.Br)根;芸香科(Rutaceae),密茱萸属(Melicope)植物三桠苦茎枝(Melicopeptelefolia(Champ.ex Benth)Hartley)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小花吊兰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为扩大两种药用植物的临床应用基础提供依据。小花吊兰(Chlorophytum Laxum R.Br)为百合科(Liliacea)吊兰属(Chlorophytum)植物,又名三角草,疏花吊兰《中国植物志》,山韭菜《广西植物名录》,土麦冬《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该属植物约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我国产4种,主要产于西南和广东、广西地区。小花吊兰是有毒植物,作为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小花吊兰乙醇提取液对鼻咽癌细胞株、胃癌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于基础研究未能进一步开展,对于究竟是哪一些成分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为何,仍是未知的,这将不利于进一步对小花吊兰的开发利用,另外针对小花吊兰活性成分的研究,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只有本课题组进行过其化学成分和提取物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并进行报道。所以本论文在前期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明确小花吊兰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为小花吊兰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三桠苦[Melicopeptelefolia(Champ.ex Benth)Hartley]是芸香科(Rutaceae)蜜茱萸属(Melicope)植物,载于《岭南采药录》,又称三丫苦、三桠苦、三枝枪、小黄散、鸡骨树、三叉虎,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各地,是岭南常用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等。现己运用该药材开发出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等多种中成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活性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这些文献资料报道了三桠苦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多个方面的活性,如抑制胆碱酯酶,这有利于改善帕金森综合征;治疗咽喉炎,又用于防治流感、流脑、乙型肝炎等,这说明三桠苦作为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三桠苦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喹啉类生物碱,很多文献资料报道了这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但是针对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的文献资料报道较少,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中,发现从三桠苦中分离得到的4个生物碱对部分人肿瘤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所以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专注于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并进行抗肿瘤细胞活性筛选,这有利于明确三桠苦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碱成分,对该药材的临床应用或进行二次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1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小花吊兰干燥根1.2Kg,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后,得到流浸膏,流浸膏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2倍体积多次萃取,回收溶剂,得石油醚(11g)、乙酸乙酯(27g)、正丁醇(30g)三个部位。乙酸乙酯部位(27g)、正丁醇部位(30g)分别采用硅胶常压柱色谱、低压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成分。综合运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光谱(NMR)等波普学技术,结合单体成分的理化性质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有文献报道了小花吊兰乙醇提取物具有抗人鼻炎癌细胞株、人胃癌细胞株的活性,因此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CCK8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人鼻咽癌细胞系5F-8、人胃癌细胞BGC-823的抑制作用。2.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细胞活性研究三桠苦药材30Kg,用95%乙醇冷浸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得到乙醇提取物(885.0g),留样10.0g,所以实验用提取物875.0g。三桠苦乙醇提取物用5%HC1捏溶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675.0g),滤液用浓氨水调pH值到9,用氯仿萃取10次,用分液漏斗分液,得到氯仿层和碱水层,氯仿层通过回收氯仿,得到粗生物碱1(30.0g);碱水层继续用NaOH调pH值到13,用氯仿萃取10次,用分液漏斗分液,得到氯仿层和碱水层,回收氯仿层的氯仿,得到粗生物碱2(2.5g),根据薄层色谱结果将粗生物碱1和粗生物碱2合并,得总生物碱(32.5g)。总生物碱(32.5g),2.5g总生物碱留样,所以在本次总生物碱分离实验中取总生物碱30.0g,分别采用硅胶常压柱色谱、低压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法、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成分。综合运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光谱(NMR)等波谱学技术,结合单体成分的理化性质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有文献报道了三桠苦中生物碱具有抗肿瘤的显着活性,因此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水平的活性筛选。抗癌活性筛选采用MTT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小花吊兰根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部位共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 25 个成分,包括 1 个新化合物:25-R-spirosta-3,5-dien-12β-ol(Compound 1),24个已知化合物:hendecane(Compound 2)、棕榈酸甲酯(Compound 3)、butyl-isobutyl-phthalate(Compound4)、tridecanol(Compound5)、β-谷甾醇(Compound6)、heptadecan-1-ol(Compound 7)、1-octacosanol(Compound 8)、豆甾醇(Compound 9)、n-dotriacon-tanol(Compound 10)、octadecane(Compound 11)、nepethalate A(Compound 12)、bis(2-ethy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Compound 13)、hentriacontane(Compound 14)、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Compound 15)、软脂酸甘油酯(Compound 16)、n-heneicosane(Compound 17)、pentatriacontane(Compound 18)、pentacosane(Compound 19)、bis(2-ethyloctyl)phthalate(Compound 20)、洋芹素-6-C-双葡萄糖苷(Compound 21)、7-2"-di-O-β-glucopyranosylisovitexin(Compound 22)、o-phthalic acid bis-(2-ethyl decyl)-ester(Compound 23)、β-谷甾醇葡萄糖苷(Compound 24)、薯蓣皂苷元(Compound 25)。有文献报道了小花吊兰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胃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论文筛选了 10个化合物抗肿瘤活性(Compounds 1,4,6,9,12,15,20,21,24,25),结果表明,从小花吊兰根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5-R-spirosta-3,5-dien-12β-ol、洋芹素-6-C-双葡萄糖苷、薯蓣皂苷元对人鼻咽癌细胞株(5-8F)的活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从该部位分离得到的其他化合物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洋芹素-6-C-双葡萄糖苷对胃癌细胞株(BGC)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5-R-spirosta-3,5-dien-12βol、薯蓣皂苷元均对人胃癌细胞株(BGC)活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β-谷甾醇和butyl-isobutyl-phthalate对人胃癌细胞株(BGC)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显着,其余几个化合物对人胃癌细胞株(BGC)活性地抑制作用不明显。从三桠苦中分离得到11个生物碱类成分,这11个生物碱分别为(-)-R-geibalansine(Compound 1)、吴茱萸春(Compound 2)、茵芋碱(Compound 3)、香草木宁碱(Compound 4)、7-羟基白鲜碱(Compound 5)、4-O-methyl-quinolin-2-one(Compound 6)、4-甲基喹琳酮(Compound 7)、R-(+)-platydesmin(Compound 8)、白鲜碱(Compound 9)、atamin(Compound 10)、N-P-香豆酰酪胺(Compound 11)。本论文筛选了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活性抑制作用。7-羟基白鲜碱、(-)-R-geibalansine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活性(IC50值)较好,IC50值均为8μmol/L、说明这两个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R-(+)-Platydesmin、4-甲基喹啉酮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值分别为12 μmol/L、14μmol/L,说明这两个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其它几个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弱的抑制活性;(-)-R-geibalansine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IC50值为8μmol/L说明这个生物碱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活性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白鲜碱、7-羟基白鲜碱、R-(+)-Platydesmin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IC50值分别为1 0μnol/L、12μnolL、Mμmol/L,说明这三个生物碱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其它几个生物碱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弱的抑制活性。R-(+)-Platydesmin、(-)-R-geibalansine 对人宫颈癌细胞 HeLa 的 IC50 值分别为 8μmol/L、8μnol/L,说明这个生物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活性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白鲜碱、7-羟基白鲜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IC50值分别为12μmol/L、10μmol/L,说明这两个生物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其它几个生物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具有弱的抑制活性。结论:从小花吊兰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其中25个化合物。这25个化合物分属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包括6个甾体及苷类化合物、6个烷烃类化合物,5个苯甲酸酯类化合物,4个高级脂肪醇,2个脂肪酸类化合物,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另15 个化合物(Compounds 3,4,5,7,8,10,12,13,15,16,20,21,22,23,2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Compounds 3,4,12,13,14,16,20,21,22)首次从这个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吊兰根中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为甾体类、烷烃类和黄酮苷类化合物。前期实验证明小花吊兰乙醇提取液具有抑制鼻咽癌细胞株、胃癌细胞株的活性,本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学成分,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可以明确小花吊兰提取物中抗鼻咽癌细胞株、胃癌细胞株的单体化学成分,进一步明确针对不同的肿瘤细胞,薯蓣皂苷元母核结构的化合物和黄酮苷类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利用酸提取碱沉淀的方法从三桠苦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总生物碱成分,利用多种分离纯化技术,从总碱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生物碱类成分。这11个生物碱属于不同的生物碱结构类型,主要是喹啉类生物碱,包括5个呋喃喹啉类生物碱,4个喹啉酮类生物碱,1个吡喃喹啉类生物碱,1个吡咯烷类生物碱。其中7个生物碱为首次从三栖苦中分离得到,这7个生物碱分别是(-)-R-geibalansine(Compound 1)、7-羟基白鲜碱(Compound 5)、4-O-methyl-quinolin-2-one(Compound6)、4-甲基喹啉酮(Compound 7)、R-(+)-platydesmin(Compound 8)、atamin(Compound 10)、N-P-香豆酰酪胺(Compound 11)。4个生物碱(Compound 6,7,8,10)首次从蜜茱萸属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表明三桠苦中主要生物碱类成分类型为喹啉类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三桠苦中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活性,而且不同的生物碱抗肿瘤活性不同,结构中具有羟基的喹啉类生物碱抗肿瘤活性较强。
郭育卿[5](2013)在《中药鹅不食草提取物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鹅不食草系菊科(Asteraceae)石胡荽属(Centipeda)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用于治疗鼻炎。鼻咽癌多发于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省,因其恶性程度较高,尚无对其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文献记载鹅不食草有抗鼻咽癌的功效,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临床实例报道,对其作用机制尚无系统研究,本论文对鹅不食草提取物体外和体内抗鼻咽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1)通过MTT法对鹅不食草水提物和醇提物进行抗鼻咽癌活性筛选,研究发现乙醇提取物(CME)在16.4~50μg/mL浓度范围内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CME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明显的活性,为有效部位。(2)利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 FITC/PI染色法对CME抑制CNE-1细胞增殖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CME对CNE-1细胞具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并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3)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检测CNE-1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表明CNE-1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4)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对CME诱导CNE-1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CME作用于CNE-1细胞后:a.胞内DNA修复酶PARP含量明显减少,其水解产物之一Cleaved-PARP含量明显增加。b.胞质中细胞色素c和主要的凋亡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Caspase8显着上调。c. Procaspase3、Procaspase9、Procaspase8含量均有所减少。d.Bcl-2蛋白家族中抗凋亡蛋白Bcl-2显着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x明显上调,Bax/Bcl-2比例明显上调。上述结果表明鹅不食草可以通过周期阻滞和凋亡诱导来抑制CNE-1增殖,主要的凋亡分子机制可能与内外两条凋亡通路的激活有关。(5)通过建立人高分化鼻咽癌CNE-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进行不同的药物处理后,发现CNE-1成瘤率较高,达100%;鹅不食草高、低剂量给药组裸鼠平均瘤重和体积无明显变化,而阳性对照组平均瘤重和瘤体积明显减少,抑制率为72.77%。上述结果表明鹅不食草体内抑瘤效果不明显。
孙悦文[6](2013)在《广西特色中草药靶向抗肿瘤筛选及裂果薯皂苷的分离与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15种广西常用中草药进行抗肿瘤作用筛选,探讨其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与酪氨酸激酶药靶的关系。建立对裂果薯皂苷有效组分的分离方法并分析有效组分的药理活性。方法:水提醇提十五种广西特色中草药,并对有抗肿瘤作用报道的几种中草药进行初步萃取分离,利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筛选具有体外抑瘤作用的药物。利用血清药理学法将体外抑瘤作用较强的药物制成含药血清,以MTT法观察其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观察各提取物对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各有效药物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体外抑制作用,初步评价药物的毒性作用。对各有效药物进行化学成分预试,测定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对前期研究中筛选所得的裂果薯进行进一步分离,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裂果薯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组段,测定裂果薯各分离组段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快速分离裂果薯有抑瘤作用的皂苷组分的分离方法。观察分离所得裂果薯皂苷对SMMC-7721、BEL-7404、CNE-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利用血清药理学法测定其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测定其对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用ELISA法测定裂果薯总皂苷对酪氨酸激酶作用,并测定其对HL-7702细胞的体外作用,初步评价其毒性结果:在15种广西特色中草药中,有10种对SMMC-7721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裂果薯,白木通,满天星,破骨风,青九牛与叶下珠抑瘤作用较明显,其IC50分别为0.083mg/ml,0.393mg/ml,0.094mg/ml,0.165mg/ml,0.215mg/ml,0.479mg/ml,这10种广西特色中草药对BEL-7404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白木通0.348mg/ml,土半夏2.050mg/ml,满天星0.090mg/ml,鸡骨草1.376mg/ml,破骨风0.156mg/ml,叶下珠0.546mg/ml,石上柏1.434mg/ml,溪黄草1.928mg/ml,青九牛0.214mg/ml,裂果薯0.102mg/ml。各药物对鼻咽癌细胞的作用与肝癌细胞有较大不同,与对SMMC-7721抑制的IC50相比,白木通、破骨风对CNE-1抑瘤作用有一定提升。各药物组含药血清对SMMC-7721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白木通、叶下珠与满天星30%浓度含药血清(抑制率分别为;38.61%,41.54%和37.47%),25%,30%浓度青九牛含药血清组(抑制率分别为:41.19%和30.13%)与相对浓度的索拉菲尼含药血清组(25%,30%浓度血清抑制率分别为:37.10%和29.71%)相比,其体外抑瘤率更高,但未达到有统计学差异的程度。鸡胚尿囊膜实验显示,各药物提取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索拉菲尼、破骨风组的各剂量组均可引起血管均数减少,其对二、三级血管的抑制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各剂量组的土半夏、血党、青九牛对三级血管有抑制作用(p<0.01)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高、中剂量组的裂果薯、叶下珠引起三级级血管均数减少(p<0.01),裂果薯、叶下珠高剂量组可引起二级血管减少(p<0.01)。满天星组、石上柏组对各级血管抑制作用不明显。对比各药物对HL-7702细胞抑制作用,满天星对于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大于肿瘤细胞,裂果薯、破骨风与青九牛在抑制三种癌细胞时毒性均较小,其中青九牛抑制肝癌细胞时毒性最低(TI>12),但裂果薯抑瘤作用最强。叶下珠醇提物主要成分为非还原性糖、苷,黄酮,蒽醌与酚类、鞣质。满天星醇提物、白木通醇提物主要成分为非还原性糖、苷,可能含有少量黄酮。破骨风醇提物主要含有非还原性糖、苷。青九牛水提物主要含有黄酮与蒽醌,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糖。通过建立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裂果薯总皂苷对SMMC-7721、BEL-7404、CNE-1细胞均有较强抑制,IC50分别0.00293mg/ml,0.00716mg/ml和0.00546mg/ml,并且对HL-7702细胞毒性较小。其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裂果薯皂苷的各剂量组均可引起血管均数减少,其对二、三级血管的抑制有统计学意义(p<0.01)。索拉菲尼各剂量组、裂果薯皂苷中、高剂量组能够抑制酪氨酸酶含量(p<0.01),并表现出一定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差异P<0.01)与时间依赖作用-(P<0.01)。结论:白木通,满天星,破骨风,叶下珠,鸡骨草,土牛膝,石上柏以及溪黄草的醇提物,青九牛的水提物与索拉菲尼有体外抑瘤作用。索拉菲尼,石上柏,叶下珠,白木通,青九牛,满天星的含药血清具有体外抑瘤作用。索拉菲尼,溪黄草,叶下珠,血党,破骨风,青九牛,土半夏能够抑制血管生长。裂果薯分离方法能够有效富集裂果薯皂苷,裂果薯皂苷对肿瘤生长与微血管生长均有较强抑制,并且能够降低酪氨酸酶含量,其机理可能与抑制酪氨酸激酶有关。
张恩欣,黄海福,唐莹,周瑞生,钟瑶[7](2019)在《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传承轨迹》文中认为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学术流派是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历史脉络和学术波峰,展现了中医药学传承创新的轨迹。岭南医学流派是中医学重要地域学术分支,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根植于岭南医学的土壤,是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本流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发展壮大、趋于成熟三个时期,形成以"带瘤生存"务实中和诊疗理念为代表的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学术内涵特色,在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带领下,不断完善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学术体系和学科构建,流派学术成果颇丰,学术影响力、辐射力在同专业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为岭南医学流派、中医药学发展做出自已的贡献。
郭娟[8](2019)在《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机制,为临床鼻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体外培养人低分化鼻咽癌CNE-2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臭椿酮(0、0.2、0.4、0.8、1.6和3.2μM)处理细胞24、48和72小时后,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梯度及不同时间梯度时的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并根据此OD值计算细胞存活率及不同时间(24、48和72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2)采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根据MTT法检测结果,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并进行荧光染色,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药物干预后细胞凋亡形态的变化;(3)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不同浓度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上述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分别经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染色和PI单染法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梯度下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4)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上述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后提取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及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Image Lab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臭椿酮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相应时间后,随着臭椿酮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且不同时间(24、48和72小时)的IC50分别为(0.66±0.07)μM、(0.37±0.05)μM和(0.23±0.01)μM;(2)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为浅蓝色的均匀荧光染色,而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呈现亮蓝色的强荧光染色,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并且凋亡细胞数目随药物浓度的递增呈上升趋势;(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臭椿酮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后,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率增加,且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I单染法提示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且G2/M期细胞比例随臭椿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臭椿酮处理48小时后,与对照组比较,随臭椿酮浓度的增高,细胞内的促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3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而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则逐渐减少。结论: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发挥其抗鼻咽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臭椿酮具有上调细胞内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Bcl-2蛋白表达量的作用,这可能与激活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及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有关,具体的抗肿瘤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臭椿酮作为天然活性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其可能成为抗鼻咽癌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
陈俊[9](2013)在《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抗鼻咽癌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鼻咽癌(NPC)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鼻咽癌最有效的手段是以放疗为主并结合化疗的综合治疗,但这两种方式的副作用都较大,严重影响了治疗的进行。因此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就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苦参碱在抑制肿瘤生长、杀伤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表现出显着活性,并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苦参碱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有效剂量较高,并不是一个高效治疗肿瘤的药物。因此,本课题组为了提高其抗癌效力,以苦参碱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合成了20个结构新颖的苦参碱衍生物,并进行了抗鼻咽癌作用的筛选。从中初步筛出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体(下文称改构体X),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已发现改构体X具有强于苦参碱的体外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增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的作用和机制,本课题将系统地研究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 CNE2体内外的抗鼻咽癌作用,以其能找出确切有效的抗鼻咽癌的药物并为下一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鼻咽癌的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第一部分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体外抗鼻咽癌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分别以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和苦参碱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 CNE2进行干预,利用MTT法检测改构体X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曲线,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电镜下观察改构体X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等情况。结果经MTT法发现在体外两种药物对CNE1及CNE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苦参碱经过结构改造后的化合物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显示出强于其先导化合物苦参碱的抑制作用,其1-5天的IC50值分别低于对应天数的苦参碱的IC50。形态学结果发现,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作用鼻咽癌细胞后,光镜下可见细胞变圆变小;改构体X作用48h后电镜下观察可见两种鼻咽癌细胞均呈凋亡的形态改变,如细胞皱缩,核内异染色质明显增多,核周隙增大,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各剂量组、苦参碱IC50剂量组以及顺铂组对CNE1和CNE2细胞株均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其P<0.05,有统计学意义。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对CNE1的促凋亡作用从数据上显示强于对CNE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细胞系CNE1,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各剂量组和苦参碱处理组均可将CNE1细胞阻滞于G1期,随改构体X浓度的增加,其阻滞作用逐渐增强,其G1期的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G1期细胞(P<0.01)。顺铂则可使CNE1细胞阻滞于S期;对于细胞系CNE2,与对照组相比,可以看到改构体X各剂量组S期细胞比例均有所升高,其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苦参碱处理组和顺铂组则可将CNE2细胞阻滞于G1期并有显着差异(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药物作用CNE1细胞48h后,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各剂量组细胞内Bax、p53蛋白含量随剂量的增大而升高,三种剂量处理下与阴性组相比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Caspase-3,-8和-9的含量也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苦参碱处理后Ba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53蛋白则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Caspase-3、8、9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也显着增高(P<0.05);顺铂组Bax、p53、Caspase-3,-8的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着增高,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P<0.01);苦参碱、改构体X高剂量组以及顺铂组细胞Bcl-2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对于CNE2细胞,药物作用48h后,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中、高剂量组细胞内Bax和Caspase-9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P<0.01),改构体X各剂量组Caspase-3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则显着降低(P<0.05,P<0.01);苦参碱处理后Bax和Caspase-9表达有所增高,但不具统计学差异,Caspase-3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显着下调Bcl-2的表达;顺铂组各蛋白表达情况与苦参碱类似。第二部分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体内抗鼻咽癌的研究方法将CNE1及CNE2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腋下建立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待肿瘤长至一定体积后设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组、苦参碱、顺铂组及对照组进行治疗,每日测量裸鼠的体重、瘤体体积等,治疗15天后取出瘤体并测量瘤重。另结合光镜下观察瘤组织HE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瘤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原位组织化学法(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内Bcl-2, Bax、 p53、Caspase-3和-9的蛋白表达。结果:随着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给药剂量的增加可以发现瘤体积增长幅度越来越小、瘤重越来越轻。光镜下观察HE染色切片可见各给药组瘤细胞比例减少,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被大量成纤维细胞包裹,电镜下可见给药组细胞细胞核核仁浓缩或碎裂,并见到类圆形的凋亡小体;在原位组织化学法(Tunnel法)检测中可见药物组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增加;在免疫组织化学法中可见给药后细胞内Bcl-2蛋白出现表达下调,Bax、p53、Caspase-3和-9蛋白的表达上调。结论: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人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增殖的作用。且产生抑制作用的剂量都低于其先导化合物苦参碱。其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上调促凋亡蛋白Bax、p53、Caspase-3、-8和-9等的表达,下调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关,并可能与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朱潇雨[10](2019)在《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探究王曦星教授辨治鼻咽癌放疗后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意从王曦星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出发,基于中医理论传承与进展,与临床中所收集病例的治法方药相结合,采用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剖析王曦星教授辨治鼻咽癌放疗后的用药规律,并讨论主要辨治理念,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文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3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期间就诊于王曦星教授门诊的患者病历,以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得到符合条件者70例,记入《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记录表》,然后将所收集的信息标准化处理,通过王曦星教授名医工作室数据挖掘平台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得出鼻咽癌放疗后的遣方用药的分析结果,讨论其临床意义及与病、症、证之间联系,总结王曦星教授的治疗思想。结果:1.遣药规律:根据频数分析结果,总结了王曦星教授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最常见的用药如下:解表类:柴胡;清热类:黄芩;养阴类:麦冬、生地黄、沙参;化痰散结类:半夏、山慈菇、浙贝母;解毒散结类:壁虎、冬凌草。其中黄芩入肺经而清肺热,柴胡解表退热,半夏、浙贝母、山慈菇化痰散肿瘤之结,壁虎、冬凌草清热又可解毒抗癌,麦冬、生地黄、沙参养阴生津功着。体现了王曦星教授辨治鼻咽癌放疗后的清热养阴,解毒散结之法。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常用对药及角药如下:对药有滋阴类:沙参+麦冬,女贞子+墨旱莲;散结类:山慈菇+浙贝母,皂角刺+蜈蚣,金银花+山豆根共5组;常用角药或小验方为沙参+麦冬+生地黄养阴生津组,浙贝母+山慈菇+壁虎软坚散结组,辛夷+白芷+皂角刺辛散通窍组共3组,另有白芍、木瓜、甘草酸甘化阴等常用组合。2.症状分析:根据频数分析结果,总结了鼻咽癌放疗后最主要的症状依次如以下:口咽干燥、耳鸣耳聋、舌裂疼痛、鼻塞、吞咽困难、咳嗽、咽痛、倦怠乏力、舌麻木,大部分症状符合阴虚和肺热之象。通过关联分析得出,所有录入症状中,置信度最高的症状组合主要与口咽干燥相关,其余主要症状均与其有联系,除去口咽干燥症状后其余症状之间关联分布满足肺热证、阴虚证、气虚证等症状分布,表明了患者症状群符合王曦星教授认为的热毒伤津,阴虚肺热病机。3.证候分析:通过证候关联分析可以得出主要的症候群,即鼻咽癌放疗后的主要证型,包括热毒犯肺证,阴虚肺热证,气阴两虚证。每种证型再与药物组合关联分析可以得出方证关系,即热毒犯肺证对应自拟柴芩解毒汤加减,阴虚肺热证对应养阴解毒汤加减,气阴两虚证对应柴芩生脉汤加减。三种证型的患者群分布存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与鼻咽癌放疗后的病程相关。结论:王曦星教授对于鼻咽癌放疗后病因、病机认识有其独到之处,通过热毒伤津,阴虚肺热贯穿始终来指导遣方用药,并根据患者放疗后的不同时期、表现来进行加减,常用药对上也侧重于清热养阴,解毒散结。本次研究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发掘出王曦星教授辨治鼻咽癌放疗后时用药以清热药物和养阴药物为主,患者症状表现也以热毒伤津,阴虚肺热为着,从药物组合总结了常用对药及角药,通过证候分析得出鼻咽癌放疗后的三种主要证型和方药,从数据层面支持了王曦星教授的证治思想。
二、中草药治疗鼻咽癌的临床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治疗鼻咽癌的临床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鼻咽癌概述 |
1.1.1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 |
1.1.2 鼻咽癌的致病因子 |
1.1.3 鼻咽癌的临床特征 |
1.1.4 鼻咽癌的诊断 |
1.1.5 鼻咽癌的治疗 |
1.2 EB病毒概述 |
1.2.1 EB病毒的发现 |
1.2.2 EB病毒的分类 |
1.2.3 EB病毒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
1.2.4 EB病毒的生活周期 |
1.2.5 EB病毒的流行病学 |
1.2.6 EB病毒的治疗 |
1.2.7 EB病毒潜伏态的主要转录产物 |
1.2.8 EB病毒相关肿瘤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耗材 |
2.3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
2.3.1 E.coli菌株 |
2.3.2 质粒 |
2.3.3 细胞株 |
2.3.4 实验动物 |
2.3.5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用常规试剂 |
2.3.6 其他常规试剂 |
2.3.7 临床标本 |
2.4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2.4.1 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溶液的配制 |
2.4.2 细胞培养/转染用溶液的配制 |
2.4.3 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用溶液的配置 |
2.5 实验方法 |
2.5.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
2.5.2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2.5.3 稳定细胞株的构建 |
2.5.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
2.5.5 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实验 |
2.5.6 免疫学相关实验方法 |
2.5.7 本研究中用到的其他实验方法 |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鼻咽癌特异性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
3.1 三种鼻咽癌血清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
3.1.1 鼻咽癌LMP1/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
3.1.2 鼻咽癌LMP2A/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
3.1.3 鼻咽癌BARFI/IgA及BARF1/IgG检测试剂的研发探索 |
3.2 鼻咽癌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建立 |
3.2.1 LMP1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
3.2.2 LMP2A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
3.3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
3.4 A73蛋白的鉴定及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
3.4.1 血清中抗A73的抗体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
3.4.2 细胞或组织中A73蛋白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
3.4.3 血清中A73 mRNA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探索 |
3.5 第二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鼻咽癌免疫治疗靶标的探索 |
3.6 基于EB病毒蛋白靶标的治疗性抗体探索 |
3.6.1 以LMPI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
3.6.2 以LMP2A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
3.7 第三部分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
4.2 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为鼻咽癌提供了很好的早期诊断靶标 |
4.3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试剂研发的必要性 |
4.4 抗体药物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抗鼻咽癌中草药的筛选和盐酸千金藤碱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抗鼻咽癌中草药的筛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中草药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盐酸千金藤碱的配制 |
2.2 含青蒿素血清的配制 |
2.3 细胞冻存、复苏、培养方法及形态学观察 |
2.4 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 |
2.5 统计分析 |
结果 |
MTT法结果及抑制曲线 |
1 盐酸千金藤碱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率 |
2 青蒿素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率 |
讨论 |
第二部分 盐酸千金藤碱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中草药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盐酸千金藤碱的配制 |
2.2 ATP法测定细胞抑制率 |
2.3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
2.4 透射电镜检测 |
2.5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ATP法结果及抑制曲线 |
2 流式细胞仪结果 |
3 透射电镜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盐酸千金藤碱对鼻咽癌CNE-2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试剂配制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结果 |
1 细胞总RNA质量鉴定 |
2 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
3 实时荧光定量验证部分基因芯片结果 |
讨论 |
1 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
1.1 Gadd45a |
1.2 TNFRSF10b |
1.3 DNA片断因子B |
1.4 Daxx |
2 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
2.1 CKI家族基因 |
2.2 Cyclin家族基因 |
2.3 其他类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
3 DNA修复基因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附表-1 |
附表-2 |
附图 |
附图1 |
附图2 |
(3)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外药物直接作用法在建立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清药理实验法在建立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体内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
综述二 |
附图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期录 |
致谢 |
(4)小花吊兰和三桠苦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吊兰属植物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吊兰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 吊兰属其他植物化学成分 |
1.2 小花吊兰化学成分研究 |
第二节 吊兰属植物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
1.3 药理活性研究 |
1.4 小花吊兰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蜜茱萸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蜜茱萸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研究进展 |
2.1 蜜茱萸属其他植物中生物碱类成分 |
第二节 蜜茱萸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2.2 蜜茱萸属其他植物生物碱药理活性 |
2.3 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概述 |
第二节 小花吊兰根中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一、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二、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 |
第一节 小花吊兰根化学成分活性研究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 实验原理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
第一节 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研究结果概述 |
第二节 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结构解析 |
一、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二、其他已知生物碱结构解析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植物的来源及鉴定 |
3.3 提取分离方法及流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桠苦生物碱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一节 生物碱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研究 |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 实验原理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中药鹅不食草提取物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鹅不食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 鹅不食草本草概述 |
2 鹅不食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3 鹅不食草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4 鹅不食草临床应用 |
5 鹅不食草临床不良反应 |
第二节 鼻咽癌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概况 |
1 鼻咽癌发病特点和病理学分类 |
2 鼻咽癌病因的中西医探源和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概况 |
第二章 鹅不食草体外抑制人鼻咽癌细胞CNE-1增殖及诱导凋亡的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仪器与主要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鹅不食草提取物制备 |
2.2 CNE-1细胞形态学观察 |
2.3 鹅不食草提取物对CNE-1增殖的抑制作用 |
2.4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CNE-1凋亡形态变化 |
2.5 CNE-1细胞凋亡率和周期的变化 |
2.6 CNE-1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3 讨论 |
第三章 鹅不食草对裸鼠体内CNE-1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与动物 |
1.2 受试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环境 |
1.5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动物死亡情况 |
2.2 移植瘤生长情况 |
3 讨论 |
全文结论和研究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广西特色中草药靶向抗肿瘤筛选及裂果薯皂苷的分离与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15种广西特色中草药的提取物体外抗肿瘤和抑制血管生长的筛选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各有效药物化学成分预试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裂果薯皂苷的分离纯化和抗肿瘤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附图 |
综述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传承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学术流派概况 |
二、岭南医学流派与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渊源 |
三、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发展历程 |
1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孕育萌芽时期 |
2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发展壮大时期 |
3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趋于成熟时期 |
四、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学术内涵特色 |
(8)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MTT 法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Hoechst 33342 荧光染色观察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
3.3 流式细胞术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3.5 Western Blot 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讨论 |
5.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不同目的蛋白所选用分离胶和浓缩胶的浓度 |
附录3 10%、12%分离胶和5%浓缩胶的配制方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抗鼻咽癌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部分 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体外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4-噻盼基次亚甲基苦参碱体内抗鼻咽癌的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探究王曦星教授辨治鼻咽癌放疗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病例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疾病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中医证候标准 |
4.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分析表制定 |
6.数据标准化 |
6.1 中医症状标准化 |
6.2 中药名称标准化 |
6.3 方剂名称标准化 |
7.挖掘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1.1 性别 |
1.2 年龄段 |
2.症状分析 |
2.1 症状频数分布 |
2.2 症状组合关联性 |
3.药物分析 |
3.1 药物频数分布 |
3.2 放疗后不同时期患者用药差异 |
3.3 药物组合相关性 |
4.证候分析 |
4.1 热毒犯肺证 |
4.2 阴虚肺热证 |
4.3 气阴两虚证 |
讨论 |
1.中医认识 |
2.西医认识 |
3.王曦星教授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治疗原则 |
3.3 诊疗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三 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记录表 |
致谢 |
四、中草药治疗鼻咽癌的临床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D]. 桂勋. 厦门大学, 2014(04)
- [2]抗鼻咽癌中草药的筛选和盐酸千金藤碱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 吴冬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3]抗鼻咽癌中药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康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4]小花吊兰和三桠苦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活性研究[D]. 褚晨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中药鹅不食草提取物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D]. 郭育卿.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S2)
- [6]广西特色中草药靶向抗肿瘤筛选及裂果薯皂苷的分离与抗肿瘤作用研究[D]. 孙悦文.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7]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传承轨迹[J]. 张恩欣,黄海福,唐莹,周瑞生,钟瑶.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02)
- [8]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D]. 郭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1)
- [9]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抗鼻咽癌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俊. 广西医科大学, 2013(10)
- [10]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探究王曦星教授辨治鼻咽癌放疗后的用药规律[D]. 朱潇雨.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