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教育研究》一九九二年征稿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蕾[1](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在上海的推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1956)》文中指出红色歌曲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创作和传播的革命歌曲,是中国重要的红色资源。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务之急。此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立,而包括上海在内的沿海城市已浸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中半个世纪之久,如何利用红色歌曲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大众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以上海地区的红色歌曲传播为分析样本,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在上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推广的背景,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前不同时期红色歌曲遗产;第二部分描写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在上海的传播。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政策指导下,中共实行了对文艺工作者、文艺内容以及文艺制度的改造,由此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创作的基调。因此,此时的红色歌曲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政治性、时代性和群众性,同时也具有浓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第三部分研究红色歌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通过灌制唱片、电台广播和群众歌咏的形式向群众传播红色歌曲,反映党的政策、国内外各项运动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第四部分探析红色歌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启示。中共执政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和平台更加丰富,而其中推广红色歌曲是主要的宣教方式之一。红歌的广泛传唱一方面有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在基层的影响,使得中共的相关政策也随之深入民心;另一方面可以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进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既具有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通过红色歌曲的创新,使其更加适合当今时代,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薛帅杰[2](2018)在《业师侯开嘉》文中研究指明还没有到冬至,四川大学的一位年过古稀的教书先生已经开始准备自己的候鸟生活。近些年,由于身体原因,他已经不能忍受成都的湿冷冬天,在三亚过冬是他无奈的选择,而每一次候鸟迁徙,他都要带几只小候鸟,这些小候鸟是他的学生的学生。小候鸟除了能照顾一下老候鸟的生活起居外,更多的是,耳濡目染,方便在书法研究与书法创作方面向老候鸟请教。而每到这个季节,小候鸟就开始纷纷向老候鸟靠拢,希望自己今年能够成为随迁的其中一员。这位老候鸟就是我的恩师侯开嘉先生。对于侯先生的这种举动,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孔吕磊[3](2018)在《以“大散文”为核心的贾平凹散文观研究》文中提出贾平凹散文观的形成,与自身的散文创作实践分不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起,贾平凹笔耕不辍。初始的散文用心多偏重于生活的表面,尚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自《商州三录》之后,走向成熟,视野扩大,多关注时代的进程与节奏。九十年代之后,风格朴拙旷达,不再追求机巧,走向了大的境界。“大散文”观在此时萌芽、成长。1992年9月,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正式提出“大散文”理念,倡导大的美的文章,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力主万事可入文法,拓宽散文取材范围;亲身体证天地自然,用真情替代浮华;关注社会人生,追求大气宏阔的境界;鼓动其他行业的职人进入散文写作,建设新鲜有生命力的作者队伍;廓清散文文体,将散文之路还原为文章之道。《美文》杂志以“大散文”观为办刊宗旨。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美文》坚持倡导“大散文”写作,强调着散文对社会、对时代进程的关心,强调着作品的生命力与大境界,强调写作者要有对现实的敏感与良心,实践着、丰富着、发展着“大散文”观。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美文》通过其不懈努力,在观念的突围、创作的指引、写作队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扎实具体的贡献。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他对中国传统散文与现代散文关注与思考的成果,是对散文理论的自觉探索。“大散文”观成为现代散文理论构建的宝贵资源,它的提出,是现代汉语散文迟到了十多年的革命,不仅仅只对散文,也对文学整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阳[4](2017)在《新时期中国连环画艺术语言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连环画艺术既是一种丰富而多元的艺术形式,又是风靡一时的图书刊物,它是承载着我国本土精神文化的艺术结晶和文化瑰宝,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概念的角度来讲,连环画属于一种具有连续性的绘画形式,连续的、多幅的绘画内容可以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都被称为连环画。从中国连环画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有着悠久发展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认为进入20世纪后,中国连环画便进入到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从此迎来真正的兴盛与繁荣阶段。纵观整个20世纪,连环画共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从民国开始,连环画的发展便迎来第一个高峰,这也是整个连环画发展史上的顶峰阶段。自辛亥革命彻底推翻清政府统治后,开放、自由的精神文化环境被人们所倡导,在鼓励创新、追求民主自由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下,连环画艺术在这个时期获得了优越的生长环境,无论从艺术成就,还是精神文化等角度来讲可以称为连环画历史上的一个最高峰。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包含着人们对自由与和平向往,而且在艺术表达、题材选择、审美研究等方面上具有极强的开创性,极大的改变了连环画的传统面貌。它是我国近现代连环画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精神与艺术财富,而且,它对连环画后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建国后,民国时期的创作经验为连环画的创作与探索提供了巨大帮助,加上创作队伍的壮大,连环画的发展持续升温。直到文革、改革开放时期,由于社会重心的转移,政治、经济成为社会的核心,连环画的发展也并没有止步,在各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了解和研究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深化读者对连环画的艺术与文化解读。其次,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下,连环画艺术逐渐回暖,进一步挖掘连环画艺术背后的研究、鉴赏、收藏与经济价值,对于连环画艺术在当代复兴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辛亥革命作为新时期的开端,结合大量的资料、文献来探索和研究新时期中国连环画艺术语言。论文总共分为四个章节,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笔者会结合时代背景,对传统连环画艺术在新时期发展的情况做一系列的整理、归纳。第三章,在对新时期中国连环画发展的历程进行纵向的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笔者将以一个创作者和绘画本体语言研究者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连环画在新时期所展现出特有的精神内涵、文化符号及风格特征、审美情趣、表现形式等艺术语言特点,同时笔者也将进一步结合当代的社会科技与文化环境,对连环画艺术在当代复兴与发展提出一些设想与观点。
耿成义[5](2016)在《刘正成的世界》文中研究表明阿难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楞严经》卷四书法是人离开此岸世界的最后一境,同时也是进入彼岸世界的第一境。—熊秉明人之于世,生涯各别,闻见有异。或逆水行舟,或顺流而下;或归于郁郁乎山林,或交汇浩浩乎大海。而智者居处,每每善于反观诸己,顺逆之间,常常别寓深意。读《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
黄洋[6](2014)在《李桦艺术与教育研究 ——以新见李桦文献为基础》文中研究指明笔者从2011年以来新发现的李桦遗存物品(简称李桦文献)的整理工作入手,以李桦笔记、手稿等原始资料为依据,完善并订正了现有的“李桦年表”,同时整理出“李桦写作年表”和“李桦作品年表”。本文以这三大年表为线索,按照人物生平年代顺序,对李桦任教北平艺专之前(1907-1947)的艺术与教育历程进行了梳理。具体内容如下:一、分析了李桦早年的家庭生活情况对其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民国时期广州新艺术运动的先驱胡根天、冯钢百等人与李桦的师承关系;二、面对社会与个人生活所遭受的重大变故,李桦在自觉利用木刻这一新兴艺术帮助自己走出内心阴霾的同时,也企图以现代版画会为传播平台,将木刻升级为实现国民精神改造的社会教育利器。在此过程中,鲁迅的指导不仅左右着现代版画会的创作和出版活动,还使李桦对木刻的独立艺术文化身份加强了认识;三、为了实现鲁迅“走出书斋”的嘱咐,李桦带领现代版画会,将木刻的受众从智识阶层扩大到底层民众;李桦甚至不惜转换角色,以军人身份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军旅生涯中,因地制宜地开启了水墨画和战地写生画的艺术新实践。另一方面,李桦继续发挥新兴木刻的工具优势,使其木刻大众化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作为纸媒印刷替代品的木刻工艺手法之间产生了必然关联。由于李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写作上的同一性,笔者也希望藉由李桦的个案分析,对新兴木刻理论中的基础概念进行复原与辨析。
孙科[7](2013)在《新中国体育广告研究 ——基于《中国体育报》广告的分析》文中认为在国内广告史学的研究中,新中国体育广告的发展研究是个盲点。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以《中国体育报》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广告学的有关理论,系统总结了新中国体育广告的类型、特点,分析了新中国体育广告发展与体育、时代的关系,勾勒出新中国体育广告的发展状况,并对新中国体育广告进行了反思。研究结论表明:(1)目前,新中国体育广告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9)、恢复发展期(1979-1991)、快速发展期(1992-1999)和稳定发展期(2000-2008)。(2)生活资料的缺乏、教育的需求和文化热导致了体育图书报刊杂志广告是改革开放以前和恢复发展期广告数量最多的类型。在体育社会化政策的导向下,恢复发展期出现了体育赞助营销广告。快速发展期,受市场经济的的驱动,运动用品广告的数量最多。21世纪以后,体育广告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体育信息广告迅速增多。(3)从体育广告的演进来看,体育广告的标题、标题、插图、标语,开始以符合信息传递规律和广告目标要求的方式加以布局组合,体育广告的创意从“语言修辞的变化”向“形象及画面意境的营造”的手法转变。(4)从时代发展来看,体育赛事与赞助的紧密结合,感性诉求的理念的引入,碎片化营销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体育广告的发展,导致了体育广告在不同时代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体现出了体育广告信息告知、售卖推介、品牌传播的不同功能。(5)名人体育广告经历了由厂长到集体形象、个人品牌过渡的阶段,80年代多以厂长形象为主,90年代体育明星创业集企业形象代言和企业运营为一体,是体育明星与运动队集体形象并存的时期。21世纪以后,体育明星代言成为主流。差异化营销背景下的体育名人广告,不仅有体育明星代言,娱乐明星代言体育产品也成为一种新的促销形式。(6)体育广告记录了体育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引领了社会的风尚,影响了人们的着装、休闲娱乐的方式和审美体验。体育广告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方便人民生活和宣传国家体育的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刚田[8](2012)在《展览时代书法面面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的书法展览时代,是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的这三十多年来,以书法展览为主要展示交流方式的书法创作时期。展览的方式看起来只不过是一种书法作品的展示环境
蔡萌[9](2011)在《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文中指出众所周知,1976年以来的中国的社会、文化、艺术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始终扮演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摄影在深度参与中不断塑造与建构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回顾过去的一个多世纪,摄影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传统视觉经验的改造。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对摄影所起到的作用视而不见,从而构成了美术史研究的盲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不仅已经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的总体语境当中,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品种”。从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摄影家和摄影作品,已经引起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的高度关注。今天,随着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进一步普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或者是双(三)年展中没有摄影作品的存在。当然,我们也可以断言,未来,缺少摄影研究视角的当代艺术史将会是一部有问题的艺术史。本文主要是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进行再解读,其中,以“纪实摄影”、“观念摄影”和发生在近几年的“摄影复古运动”表现得最为活跃,也最具学术价值。从摄影与社会现实、摄影与艺术两个角度上展开观察,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特殊时空背景下,通过叙述和概括出摄影如何作广泛介入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和社会建构的整体语境当中;中国人如何通过摄影重建与现实和自我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反思“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这两场运动的成就得失,进一步指出“摄影复古运动”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人对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所发展出的独特认识过程,建构出一种作为美术学研究对象的摄影的理论框架与写作模式,进而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正文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1976—1989年,着重分析摄影如何从一种宏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转变为到底层的民间叙事;第二部分将目光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力求对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这两场文化运动的始末做深入的描述与评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的头十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对中国当代摄影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整理与思考。最后为结语。
陈诚[10](2010)在《通往新历史小说之路 ——兼论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质》文中提出关于新历史小说产生的原因,学界曾有过较为系统地阐发,并极其敏感的捕捉到了它直接的思想源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及新历史主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批评家们似乎只是将新历史小说置于当代文学环境中考察,而较少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来挖掘探讨,换言之,他们大多忽略了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甚至“伤痕”、“反思”等文学思潮对新历史小说的作用及影响。现代历史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而且对于后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也具有极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尤其是鲁迅先生,他的历史小说无论从历史意识,还是从形式技巧上都已经颇具新历史小说的雏形,同时他的某些非历史小说如《阿Q正传》、《风波》,在对正史的不严肃书写以及浓厚的民间意识上,其实就已经传达出了新历史小说的精神特质。施蛰存先生则大胆地将笔触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力渲染并释放这些历史人物的本能欲望,并将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为欲望的不可遏制,而这也启发了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作家,使得他们在构想历史的欲望中,找到了用欲望(权力、暴力、性)构想历史的充分理论依据。新历史小说作家在拆解革命历史小说的同时,其实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继承,这集中表现在革命英雄传奇,以及被洪子诚先生命名的“另一种记忆”的革命历史小说中,前者的匪行特征、以及由内而外渗透出的民间意识,后者的人性色彩、以及偏离宏大叙事的叙述视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历史小说的前、后期创作。
二、《职业教育研究》一九九二年征稿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教育研究》一九九二年征稿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在上海的推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动态与趋势 |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研究方法 |
5.技术路线 |
6.可行性分析 |
7.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推广的背景 |
(一)文艺理论溯源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2.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的文艺理论 |
3.红色歌曲发展的历史遗产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背景 |
1.国家政权急需巩固 |
2.战后重建任重而道远 |
3.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社会 |
1.经济急需恢复 |
2.社会秩序亟需稳定 |
3.文化芜杂多元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在上海的传播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政策 |
1.文艺为人民服务 |
2.文艺为政治服务 |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实践 |
1.对文艺工作者的改造 |
2.对文艺内容的改造 |
3.对文艺制度的改造 |
(三)红色歌曲在上海的传播 |
1.上海解放前的红色歌曲 |
2.上海解放后的红歌传播 |
(四)红色歌曲的特点 |
1.革命性 |
2.政治性 |
3.时代性 |
4.群众性 |
(五)红色歌曲的功能 |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2.审美教育功能 |
三、红色歌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 |
1.颂爱国情:自豪与歌颂油然而生 |
2.勾塞外图:风情与美景巧妙融合 |
3.现儿童美:童真与幸福如影随形 |
4.展军人威:情感与心声完美表达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受众的广度和深度 |
1.加强红色歌曲的创作 |
2.升级红色歌曲的传播 |
3.加强红色歌曲的推广 |
四、红色歌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与启示 |
(一)红色歌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
1.红色歌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化” |
2.红色歌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受众的大众化 |
(二)红色歌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
1.红色歌曲应展现时代精神 |
2.红色歌曲应贴近群众生活 |
3.有效利用一切便利渠道传播红色歌曲 |
4.加强文艺创作队伍和推广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以“大散文”为核心的贾平凹散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从创作中走向成熟的散文观 |
一、从《丑石》到《商州三录》 |
(一)《商州三录》之前 |
(二)《商州三录》 |
二、说话体 |
三、史传体 |
小结 |
第二章 “大散文”观 |
一、“大散文”观提出的背景 |
(一)散文创作“表面的虚热” |
(二)散文创作“实质的清冷” |
二、何为“大散文” |
(一)“大散文”观的提出 |
(二)“大散文”观的具体内涵 |
三、“大散文”观的理论资源 |
(一)汉代文风的影响 |
(二)古文运动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美文》对“大散文”观的实践 |
一、《美文》的创立 |
二、《美文》的实践 |
(一)内容的导向 |
(二)文体的拓宽 |
(三)行动散文的倡导 |
(四)非职业散文家队伍的建设 |
(五)长篇、中篇与短篇散文的提出 |
小结 |
第四章 “大散文”观的影响与意义 |
一、“大散文”观的影响 |
(一)散文创作生态的繁荣 |
(二)散文理论的建构与革新 |
二、“大散文”观的意义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新时期中国连环画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连环画的发展与现状 |
2.1 中国连环画艺术的萌芽和发展 |
2.2 连环画在新时期的兴盛与繁荣 |
2.2.1 民国时期的连环画艺术 |
2.2.2 建国初期的连环画艺术 |
2.2.3 文革时期的连环画艺术 |
2.2.4 改革开放后的连环画艺术 |
2.3 中国连环画的衰落与转型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连环画的艺术语言的特征 |
3.1 中国连环画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 |
3.1.1 中国连环画体现“以善为美”的人文精神 |
3.1.2 中国连环画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
3.1.3 中国连环画蕴含“奇偶相生”的辩证精神 |
3.1.4 中国连环画坚持“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 |
3.2 新时期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创作风格与表达形式 |
3.2.1 传统国风的延续 |
3.2.2 西洋绘画的介入 |
3.2.3 漫画、卡通的发展 |
3.3 新时期中国连环画艺术的构成要素与审美取向 |
3.3.1 连环画作品中的线条与笔触 |
3.3.2 连环画作品中的色彩与光影 |
3.3.3 连环画作品中的造型特点 |
3.3.4 连环画作品中的构图与空间透视 |
3.3.5 连环画作品中图文形式 |
3.3.6 连环画作品中的叙述和衔接 |
3.4 当代连环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 |
3.4.1 数字技术与连环画艺术语言的表达 |
3.4.2 当代视觉艺术文化对连环画艺术语言的表达 |
第四章 结语 |
4.1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品集 |
(6)李桦艺术与教育研究 ——以新见李桦文献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关于新见李桦文献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课题研究特点 |
第一章 艺术启蒙(1907-1926) |
第一节 家庭与蒙学 |
一、《忘怀篇》考证 |
二、李桦童年掠影 |
第二节 早期艺术教育 |
一、现代美术的触动 |
二、接受专业美术教育 |
第三节 艺术精神的自觉 |
一、艺术结社经验的形成 |
二、青年艺术社的实践 |
第二章 捏刀向木(1926-1934) |
第一节 根本的转变 |
一、被中断的留学生活 |
二、心理需求与木刻创作 |
三、第一次个人版画展览 |
第二节 现代版画会 |
一、社团活动与社会教育 |
二、作为独立艺术的“创作木刻” |
第三节 与鲁迅通信 |
一、木刻的手印/机印问题 |
二、复制版画与新兴木刻 |
三、民族形式与传统雕版技术 |
第三章 走出书斋(1934-1947) |
第一节 新兴木刻运动的实践 |
一、尝试木刻连环画 |
二、木刻在纸媒中的传播 |
三、首创“木刻流动展” |
第二节 烽烟中的艺术拓展 |
一、军旅生涯掠影 |
二、《开明日报》木刻副刊 |
三、战地水墨写生新成就 |
第三节 新兴木刻运动的深化 |
一、木刻作为新绘画的前哨 |
二、制版替代品与木刻宣传 |
三、日趋成熟的大众化风格 |
结语 |
图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李桦年表 |
附表二:李桦作品年表 |
附表三:李桦着作年表 |
附表四:李桦写作年表 |
致谢 |
(7)新中国体育广告研究 ——基于《中国体育报》广告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需要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多学科视阈下体育广告的研究成果 |
2.1.1 广告学角度 |
2.1.2 文化学视角 |
2.1.3 产业学切入 |
2.1.4 文艺学视角 |
2.1.5 符号学视角 |
2.2 体育广告定义及分类的相关界定 |
2.3 体育广告文献研究的总体评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理论的相关界定 |
4.1 体育广告的定义 |
4.2 体育广告的分类 |
4.3 体育广告研究的历史分期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新中国体育广告的现实镜像 |
5.2 新中国体育广告的镜像重构 |
5.2.1 改革开放前体育广告的发展(1958—1978) |
5.2.2 恢复发展期的体育广告(1979—1991) |
5.2.3 快速发展期的体育广告(1992-1999) |
5.2.4 稳定发展期的体育广告(2000-2008) |
5.3 新中国体育广告镜像的反思 |
5.3.1 体育广告:广告与体育 |
5.3.2 体育广告:功能的拓展 |
5.3.3 体育广告:观念的演绎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7 研究的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展览时代书法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法展览迎来并推进着已持续三十余年、并且将继续下去历时不衰的“书法热”,营造出当代书法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 |
二、展览决定了当代书法创作突出形式美的基本理念。 |
三、展览时代的书法创作改变、丰富、发展了创作的形式与技法。 |
四、展览书法创作改变着书法的价值观与书法人的创作态度乃至生存状态。 |
五、展览背景下书法的职业化竞争与社会性泛化的双重表现。 |
六、在展览时代书法创作如何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考与探索。 |
七、展览时代书法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新局面。 |
(9)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第一章 从意识形态反拨到视觉主体建构:"新时期"摄影(1976—1989) |
第一节 "新时期"摄影的开端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滥觞 |
二 革命现实主义摄影的终结与画意摄影的兴起 |
第二节 新潮摄影:自我重建与自由表达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兴起 |
二 思想解放思潮激荡 |
第三节 新纪实摄影:底层叙事与社会观察 |
一 社会现实与纪实摄影 |
二 问题意识与群体观看 |
第二章 纪实与观念:摄影的双重演进(1990—2000) |
第一节 作为社会实践的纪实摄影:社会变革的摄影见证 |
一 西方冲击:新观念与新视角 |
二 本土策略:态度与立场选择 |
三 模式拓展:主题与典型要素 |
第二节 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新摄影美学风格的建构 |
一 "观念"之争:"观念摄影"的命名 |
二 摄影的缺失:"观念摄影"的表现主题 |
第三章 生态建构与主体建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2001—2010) |
第一节 传统重建与认同的危机 |
一 视觉经验的改造与再造:以庄学本到蓝志贵的西藏摄影话语转换为例 |
二 记忆的追溯:在重拾红色记忆中建构本土摄影传统 |
三 认同的危机:反思作为生态基础的摄影教育 |
第二节 行进中的节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 |
摄影的复古:重建与照片的关系 |
二 溢出的边界:摄影的摄影 |
三 深度的日常:摄影"新势力" |
四 纪实与观念的融合:"景观摄影" |
结语 建构与重构 |
附录1 中国当代摄影年表(1976—2010) |
附录2 1986年芜湖会议部分发言录音整理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通往新历史小说之路 ——兼论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
2.1 现代历史小说概述 |
2.2 "不严肃"的历史叙说方式 |
2.3 构想历史的欲望与欲望构想的历史 |
第三章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
3.1 革命历史小说概述 |
3.2 匪行叙事特征的延续 |
3.3 偏离主流、凸显人性的叙事品格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职业教育研究》一九九二年征稿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歌曲在上海的推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1956)[D]. 郭佳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业师侯开嘉[J]. 薛帅杰. 中国书法, 2018(11)
- [3]以“大散文”为核心的贾平凹散文观研究[D]. 孔吕磊. 西北大学, 2018(01)
- [4]新时期中国连环画艺术语言研究[D]. 向阳.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4)
- [5]刘正成的世界[J]. 耿成义. 诗书画, 2016(03)
- [6]李桦艺术与教育研究 ——以新见李桦文献为基础[D]. 黄洋.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7]新中国体育广告研究 ——基于《中国体育报》广告的分析[D]. 孙科.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0)
- [8]展览时代书法面面观[J]. 李刚田. 书法, 2012(02)
- [9]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 蔡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02)
- [10]通往新历史小说之路 ——兼论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质[D]. 陈诚. 西北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