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谭铭钊[1](2020)在《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对于电网发展的不断重视,使得电网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快,智能电网被应用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随着发展,未来将全面普及低压集抄系统。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差,地多人少,东部地区地少人密,使得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变得异常的困难,使低压集抄系统的推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进一步提升电网计量计费的准确、高效、安全,就需要对人工集抄系统进行不断地优化,并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应用于当前的电力系统中,以此提供更加满足的服务质量,改善人们电网的观念。本课题以山区、丘陵地区为代表,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设计作为研究内容,从各个方面对低压集抄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低压集抄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入手,分析了低压集抄的主站、集中器、采集器、通信模块和RS-485的功能和作用,阐明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通信的基本原理、设计原则与需求,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对低压集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进行介绍,以此为基础展开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每一种预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电网计量的集抄;再次,将低压系统的组网方式与载波方案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得到最佳的通信方案,将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该系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应用效果和精度。最后,通讯方式方面,低压集抄系统主要可分为上、下通信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前面章节介绍的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为基础,提出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并以广西的山地、丘陵地区为分析对象,在实际台区应用测试新技术,具体得出建设结论。以结论为依据促进广西地区规范建设低压集抄系统,促进广西的山地、丘陵电能采集系统规范应用,提高采集成功率。优化过去落后的抄表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电表集抄的精度与效率,降低了系统的误差,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平稳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楚渝[2](2020)在《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人们对未来智慧城市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高中低压电力网络线路资源,进一步实现对占据城市20%左右电力资源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照明系统和各种户外室内大屏LED广告系统的数据传输、实时通信、监控管理和信息推送,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在当前普遍应用的低电压电力通信典型设备模型中,进一步寻求更优化的信号调制解调算法和耦合方式,努力实现电力载波通信末端抗干扰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智慧城市交通路况实时监控系统和LED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的推广应用做准备。(1)本文在研究目前城市建设中在用的主流LED路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搭建了简化过后的通用电力线载波控制的LED模型,并探索了通过改进传输算法来提高极限数据传输量和降低误码率的路径。在实验室中模拟LED路灯监控系统通过电力线载波对终端实施远程控制的过程,对改进后的算法进行了极限数据传输测试,与改进前的算法测试结果对比,优化算法后系统信道的误码率由14.8%降低至10.7%,信道可以承受的瞬时最大传输数据量由13638字节提升至18833字节。(2)本文研究了载波信号在电力线信道传输过程中的控制算法。通过详细推导信号在目前电力线载波通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中的传输过程,并结合当前主流的载波芯片中采用的LS算法、MMSE算法、LMMSE算法和线性插值等子信道抗干扰算法,以电力线载波通信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智能电网系统末端信道为仿真模型,在使用MATLAB仿真综合比较各类信道估计算法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子载波中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方法,结合LS导频信道估计算法优化系统整体抗干扰能力的方法。并在完整的OFDM通信系统仿真模型中与主流的线性插值结合LS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通过调取数据计算得出,在不同信噪比下,本文提出的拉格朗日插值信道估计算法的误码率比起主流线性插值信道估计算法误码率降低了30%,可以看出拉格朗日插值对于整体信道估计算法优化明显。(3)为进一步验证优化改进后的拉格朗日插值信道估计算法在实际电网末端信道远程抄表这一场景中对载波通信抗干扰能力的提升情况,本文采取实验室模拟场景硬件测试和实地硬件测试两种实验方式,使用实际电网系统中评判远程抄表结果好坏的丢包率作为主要性能指标,用于检验加载优化后算法的载波芯片在各种实际应用和比较极限的噪声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表现、性能指标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同步设计了使用原有算法载波芯片的设备组,使两组不同算法芯片的设备在同样的安装条件、同样的噪声环境、同样的传输信道、同样的时间节点下进行数据采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室环境下使用优化后算法的设备组总丢包次数仅为使用原载波芯片设备组的58%;实际应用环境下使用优化后算法的设备组的总丢包次数仅为使用原载波芯片设备组的77.34%。与MATLAB中仿真出来的对比结果也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提出的拉格朗日插值法优化后的算法对低压电力线缆上噪声尤其是突发脉冲噪声的抗干扰能力比起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几种信道估计算法有较大提升。
黄钰[3](2020)在《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多种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远程抄表服务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抄表服务企业而言,客户的水、电、气、热等数据是抄表服务企业决策的基础。为保证客户的正常生活,还需要对抄表系统中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测,将抄表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客户表计设备管理、故障处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客户生活造成影响。因此,研发一套智能化、信息化和远程化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针对传统旧式表计终端的缺陷,结合目前市场上各类智能表计终端,并收集和审查了国内外相关信息。本文设计了远程抄表系统,系统中智能表计终端通过集中器连接到主机管理系统,将表计终端的数据从客户侧远程传输到企业侧,PC端管理系统通过集中器监控管理智能表计终端设备以及数据。该系统实现了用户水、电、气和热等数据的收集、测量、处理和存储,克服了传统表计终端要人工到客户家里抄写数据的缺陷。首先,本文根据抄表服务企业的工作流程对远程抄表系统由非功能性、功能性视角进行了需求分析。然后,结合系统需求,详细设计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整体功能,涵盖有系统软件功能、系统硬件终端及数据库表单的设计。最后,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完成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的实现。与此同时,论文搭建了一个系统测试环境,用以测试研发出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具体涵盖有三部分:功能测试、整体测试、性能测试,最终发现基本上满足预期要求。本文研发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表计终端通过LORA无线通信技术连接到集中器,集中器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到远程后台服务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系统功能完善、测量准确、通讯可靠,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为扩展集中式抄表系统创造了条件。远程抄表系统的使用能够对人工抄表予以全面替代,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陈洵[4](2020)在《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研发》文中提出电力行业中的低压集抄系统是指把分散的居民表计(电能表计量检测装置)读数通过各种通信手段集中起来,最终上传到营销系统,以便进行电费结算的智能化抄表与采集系统。但是,由于集中器与表计之间的通信方案多种多样,各通信模块厂家的通信技术方案基本是各自自主研发,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从而造成了各通信方案之间不能兼容等问题,给台区的实际运维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浪费了大量时间与财力。作为一个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本文主要是试图从解决供电部门的实际需求入手,在了解掌握有关专业理论与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立足于低压集抄转换器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际应用,以适应工程硕士侧重工程应用、强调工程实践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低压集抄系统的体系架构,指出该系统存在同一个台区下挂不同通信方案的电表的状况,产生不同通信方案电表的数据不能同时抄回的问题,基于该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低压集抄的互联互通转换器,以期实现不同通信方案数据的互联互通,并实现基于不同通信方案表计的友好接入。根据市场调研和评估,预计未来3年内本产品在南方电网地区约有28000台的需求。为了满足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应该达到的技术要求,本文从芯片、电路、结构上进行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硬件设计。产品软件和流程方面则分别设计了替换集中器通信路由模块交互流程、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交互流程、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远程升级流程和远程拉合闸和费控功能流程,不同程序流程之间通过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互联互通功能。为了验证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效果,运用调试工具,结合实验室和现场实地环境试验的方法进行产品测试。本文给出了测试方法和测试依据,比较不同环境下的测试结果。在现场实地环境试验中,选取5个省份的10个地市不同的供电台区进行现场试点运行,充分考虑了多种通信方案和地域版本差异化的因素,得出较为完善的测试数据和结论。
王梓嫣[5](2020)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指由主站通过信息传输信道网络,将配电变压器下各种类型的电能表或计量设备的电能量记录值,进行信息集中抄读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采集用户电能表电能量信息的采集终端、集中器、主站、通信信道等部分组成。数据可通过信道远距离传送到主站计算机,并通过相应的接口与营销系统实现无缝连接,能够传送实时数据,提供分析结果,为电能量综合分析提供底层用电数据源。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对用电信息集中采集的需求,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研究和分析。本文分析了电力行业的特点和技术发展的现状,尤其目前情况下电力行业营销系统普遍进行了升级和改造,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必须也要同步接入。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设计出适用于通化地区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对系统的结构设计、构架设计及通讯技术设计进行了探讨,完成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的研究工作。从供电基础设施、通信通道、信息传输模块和人员管理几个角度多方面分析影响系统采集成功率的因素,并提出提升措施。同时通过结合通化供电公司采集现状的调查,对系统数据采用分析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辖区内用电信息采集现状,分析对采集成功率造成影响的典型因素;提出建设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灵活的适合于通化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使用的机制,以适用于电网的各项业务,并分析监测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成果;深入研究目前机制下通化电网的信息采集现状,提出解决采集成功率低的处理方法,并分析研究出有效解决措施。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供电管理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为其在未来智能用电的推广使用打下了基础。
陈煦[6](2019)在《基于CATV双向互动的远程智能抄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是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而双向互动的自动抄表系统则是其重要的技术支撑。然而,当前广西电力公司的日常任务(例如抄表,审计,数据分析和计费)效率低,电费结算水平和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传统手动抄表的方式存在漏抄、估抄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服务质量及用户体验。本文在对国内外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为满足我区电力公司需求侧管理系统的实际需要,分析了抄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需求,完成了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功能实现以及系统测试。具体如下:1.通过语言编程和数据库调用实现了远程抄表系统的页面设计、应用程序和其他功能;2.针对远程自动抄表系统,提出系统的功能需求、数据库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为电费核算、电量控制、数据分析提供精准、可靠的依据;3.设计了基于CATV网络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构架,提出了以组织及权限、基础信息管理、抄表管理、统计分析等重要部分为核心的功能架构,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功能做了重点阐述;4.通过各管理模块的功能应用完成了基于CATV网络的远程智能抄表管理系统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设计方案合理、功能测试结果正确,所开发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企业内部潜力被挖掘,进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供电水平的改善均离不开成本(管理、生产)的降低。
季长振[7](2019)在《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文中认为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是为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及热力公司四部门集中采集各用户的用电信息、用水信息、用气信息、供暖信息进行设计开发的,该系统的研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助力企业减低成本,为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当前抄表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许昌地区为例,提出了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讨论了当前常用的四表合一通信技术的优势和不足。(2)总结介绍了三种当下四表合一数据采集的具体实现方式。(3)详细介绍了四表合一采集系统的实现过程,系统主要具备水、电、气、热多表数据信息的整合查询,采集成功率查询、实时召集数据以及读取Excel表将数据初始化等功能。(4)结合许昌市的实际情况,对许昌用户表计现状进行了大量调研,编制了不同的四表合一集抄方案,给出项目预算及详细的设计方案。论文对于“四表合一”工程项目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钟美玲[8](2019)在《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传感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得到快速推进,低压集抄系统应运而生,而且其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低压集抄系统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实现了远程自动抄表的功能,取代人工手动抄表方式,可以为线损计算、电费结算、电力大数据分析等基础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并且支持远程监测和控制的功能,是采集低压侧用电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工作以供电局为主导,同时涉及电力营销系统、主站系统、终端厂家等多方主体的参与,相关终端设备数量庞大,通信方式和通信规约繁杂,给低压集抄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运维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此外,电能表安装至用户楼宇内,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现场接线复杂,物理拓扑结构不清晰。在电网负荷变化、设备档案偶然性不匹配等情况下,设备故障或通信网络故障时而发生,现阶段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自动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尚缺乏有效的故障定位技术手段,运维人员无法快速定位故障点,造成故障处理效率低,不利于电网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给运维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对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现状及故障定位难点进行概述,通过对低压集抄系统的整体架构和组织架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了其故障特点;归纳了不同采集对象的通信要求和采集方案,并剖析了不同通信协议的技术特征和技术要求。(2)针对低压集抄系统的不同通信组网方案,归纳了不同通信组网的特点,对其物理拓扑结构进行统一的拓扑描述模型建模,建立集中器与电能表的拓扑关联矩阵,实现物理拓扑解析并进一步实现物理拓扑诊断,并基于此提出了基于拓扑解析的低压集抄系统设备故障定位方法和故障预测方法。(3)设计了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的总体系统架构,包括软件架构和硬件架构,概述了其系统功能配置,研发了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并以南方电网某供电局台区为背景进行了工程测试。本文基于拓扑解析的低压集抄系统设备故障定位方法和故障预测方法能够有效实现物理拓扑、设备故障等系统异常的快速排查,所研发的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有效提高了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可靠和运维效率,具备广阔的推广前景,能在将来给电网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效益。
施沩[9](2019)在《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高速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低压电力线载波(Low Voltage Power Line Carrier,LVPLC)通信是指利用低压配电线路(380/220V用户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低压电力线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分布范围极广。如果将现有低压电力线作为通信信道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且不易受到破坏。因此,高速稳定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首先,论文介绍了配电网载波传输背景应用以及其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宽带载波技术功耗过大、成本过高以及无法兼容原有窄带载波相位识别功能等不足,无法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进行大规模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基于电力线载波传输理论,主要研究1MHz30MHz频段范围内的低压配电线信道的阻抗特性、信号衰减特性、噪声特性等。模拟现场供电线路,研究宽频段下供电线路自身的线路阻抗的信号频率衰减特性,并通过实验室测试的方法,给出了相应结果并进行了分析。最后,概述噪声分类,对其分解独立分析,研究噪声测量方法,并测量实际低压配电网信道噪声。第三,介绍研究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关键技术,制定了详细的系统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终端的研制方案。分析宽带载波产品产生功耗的组成,找出产生主要功耗部分。根据通信芯片特性分析产生功耗的因素,提出可能降低功耗的方案。分析并通过测试验证现有宽带载波通信距离近的原因,结合低压配电网环境分析现场对于通信距离的需求,制定远距离技术方案。第四,重点研究宽带载波通信实验室和现场性能测试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系统的智能化,为加快宽带电力线载波技术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最后,结合农村、城镇以及市区等台区现场进行实际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
任志华[10](2019)在《县级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与国防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供电量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做好电力建设规划,做到电网建设适度超前与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电力营销逐步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以及建设智能电网口号的提出,传统的电能信息获取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渠道和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办法的关键就在做好用电信息的采集研究,通过自动采集,快速获取最原始的电能数据。为实现智能化电网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目标,是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发面开展了研究:(1)从系统构架层面讨论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结合本论文研究的岳阳县地区供用电设备现状,提出了本采集方案研究中所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并初步介绍了本文探讨的采集系统。目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过程中可使用的通讯方式有多种,他们各存优缺点,本论文结合技术要求与经济效益,讨论了不同的远程通讯与本地通讯方式优劣,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采用了多种通讯方式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以求获得经济性与实用性之中的最优解。(2)根据采集的现实要求与数据采样的技术原理,对末端的电能信息采集设备进行了选用,完成了组网方案,形成了系统建设实例。(3)根据初步建成的采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了采集成功率提升的研究,总结了几种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常见故障,并分析了异常出现的原因。根据运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出几个典型案例,探寻了一系列提升采集成功率的运维方案。通过协助并指导供电所开展采集运维的工作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采集指标评价体系。(4)最后,论文根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周期长等原因导致的问题,提出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系统的优化建议,并对该系统在生产生活中更广泛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二、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低压集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3 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应用现状 |
1.3 低压集抄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低压集抄系统分类 |
2.1.1 有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2 无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3 电力线载波集中抄表系统 |
2.2 不同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2.1 低压集抄组网方式 |
2.2.2 组网方式选择标准的建立 |
2.2.3 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3 宽带载波与窄带载波的对比分析 |
2.4 载波方案的选择 |
2.4.1 485 总线方案 |
2.4.2 电力线载波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
3.1 OFDM的技术背景与特点 |
3.2 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3.2.1 系统主站 |
3.2.2 集中器 |
3.2.3 采集器 |
3.2.4 通信模块 |
3.2.5 RS-485 线缆 |
3.3 OFDM通信的基本原理 |
3.4 OFDM的设计原则与应用分析 |
3.5 OFDM实现的具体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HC 地区的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
4.1 低压集抄系统通讯方式分析 |
4.1.1 上行通信方式 |
4.1.2 下行通信方式 |
4.2 H-C供电局现有集抄方案的技术分析 |
4.2.1 低压集抄本地通信技术分析 |
4.2.2 低压集抄技术方案的选择 |
4.3 H-C供电局现有实例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
4.3.1 谐波干扰、信号衰减严重的环境运行实例 |
4.3.2 通信实时性,一次性成功率低的问题测试实例 |
4.3.3 地下室GPRS信号问题解决实例 |
4.3.4 窃电事件上报功能应用实例 |
4.4 低压集抄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效果分析 |
5.1 低压集抄系统的总体方案 |
5.1.1 OFDM低压集抄的硬件架构 |
5.1.2 OFDM低压集抄的软件架构 |
5.2 OFDM低压集抄的工程测试 |
5.3 OFDM窄带高速载波方案功能效果分析 |
5.4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5.4.1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效果 |
5.4.2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研究 |
2.1 LED控制系统的设计背景 |
2.2 LED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
2.2.1 系统整体框架 |
2.2.2 终端控制模块 |
2.2.3 数据传输模块 |
2.3 传输算法改进 |
2.3.1 通信协议 |
2.3.2 传输算法优化 |
2.4 硬件模拟测试 |
2.4.1 测试系统搭建 |
2.4.2 测试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用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电网系统中末端信道噪声研究和算法改进 |
3.1 系统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 智能电网系统末端信道特性分析 |
3.2.1 末端信道阻抗特性分析 |
3.2.2 末端信道信号衰减特性分析 |
3.2.3 末端信道信号噪声特性分析 |
3.3 智能电网系统末端信道模型建立 |
3.3.1 常见载波传输系统 |
3.3.2 频分复用与正交的频分复用系统 |
3.4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离散实现 |
3.4.1 OFDM系统的原理 |
3.4.2 OFDM系统的数字实现 |
3.5 OFDM系统模型结构 |
3.5.1 常见的信道编码形式 |
3.5.2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
3.5.3 同步技术 |
3.6 常用的信道估计技术 |
3.6.1 信道估计概述 |
3.6.2 导频信道估计 |
3.7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信道估计算法改良 |
3.7.1 主流导频信道估计算法仿真对比 |
3.7.2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法优化的子载波信道估计算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和结果分析 |
4.1 测试流程和系统搭建 |
4.1.1 系统网络结构 |
4.1.2 可视化系统控制软件 |
4.1.3 集中控制单元 |
4.1.4 末端用户单元 |
4.1.5 信号调制解调模块 |
4.2 模拟场景硬件测试 |
4.3 模拟场景硬件测试结果分析 |
4.4 实际应用场景硬件测试 |
4.5 实际应用场景硬件测试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系统软件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
2.2.1 J2EE架构与SSH框架 |
2.2.2 数据库技术 |
2.2.3 通信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3.2.2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3 系统整体设计与功能设计 |
4.3.1 系统整体设计 |
4.3.2 软件详细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方法 |
4.4.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3 数据库表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
5.2.3 设备管理模块 |
5.2.4 抄表管理模块 |
5.2.5 缴费管理模块 |
5.2.6 系统管理模块 |
5.3 系统的测试 |
5.3.1 系统测试环境 |
5.3.2 系统功能测试 |
5.3.3 系统性能测试 |
5.3.4 系统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低压集抄系统的作用和体系架构 |
1.1.2 目前低压集抄系统存在的互联互通问题 |
1.1.3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作用 |
1.1.4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市场需求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互联互通转换器的总体设计与开发 |
2.1 基于转换器的低压集抄系统互联互通的体系架构 |
2.2 低压集抄系统互联互通转换器的技术要求 |
2.2.1 环境方面 |
2.2.2 工作电源 |
2.2.3 通信功能和基本传输特性 |
2.2.4 安全性能 |
2.2.5 电磁兼容性要求 |
2.2.6 匹配兼容性要求 |
2.3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总体设计 |
2.3.1 方案分析 |
2.3.2 工作原理 |
2.3.3 应用范围 |
2.3.4 施工步骤 |
2.3.5 产品优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硬件设计 |
3.1 硬件开发总体设计 |
3.2 芯片设计 |
3.3 信号耦合网络 |
3.4 载波接收电路 |
3.5 模拟调节电路 |
3.6 载波发送电路 |
3.7 载波信号处理电路 |
3.8 模块接口电路 |
3.9 过零检测电路 |
3.10 通讯指示灯电路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总体设计 |
4.2 替换集中器通信路由模块交互通信方式及流程设计 |
4.3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交互流程设计 |
4.4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远程升级流程设计 |
4.5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远程拉合闸和费控功能流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测试及试点 |
5.1 测试方案 |
5.1.1 测试条件及设备 |
5.1.2 识别协议类型测试 |
5.1.3 广播校时测试 |
5.1.4 电表档案同步测试 |
5.1.5 电表档案优化测试 |
5.1.6 重点用户高频采集测试 |
5.1.7 转换器双通信方案运行测试 |
5.1.8 转换器双通信方案高频采集测试 |
5.2 现场试点 |
5.2.1 花都区 |
5.2.2 天河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1 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4.2 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采集技术分析 |
2.1 系统功能概述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3 系统构架设计 |
2.3.1 物理构架 |
2.3.2 软件构架 |
2.3.3 逻辑构架 |
2.4 系统通信技术设计 |
2.4.1 远程通信技术 |
2.4.2 本地通信技术 |
2.5 各类用户采集技术 |
2.5.1 大型专变用户的采集模式 |
2.5.2 中小型专变用户的采集模式 |
2.5.3 单相或者三相的低压工商业用户采集模式 |
2.5.4 居民用户和公配变计量点采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因素及提升措施 |
3.1 采集成功率提出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
3.2 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因素 |
3.2.1 从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3.2.2 从通信通道角度分析 |
3.2.3 从信息传输模块角度分析 |
3.2.4 从人员管理角度分析 |
3.3 提升采集成功率的措施 |
3.3.1 典型情况分析及解决措施 |
3.3.2 实际工作中提出新的系统运行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升采集成功率的应用效果 |
4.1 通化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现状 |
4.2 系统新运行机制的现场实践 |
4.3 系统新运行机制产生的效果 |
4.4 系统采集率提升的效益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管理效益 |
4.4.3 社会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CATV双向互动的远程智能抄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简介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3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2.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3.1 系统的构架设计 |
3.2 系统的功能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实现 |
4.1 欠费停复电管理模块 |
4.2 电量冻结模块 |
4.3 计量自动化模块 |
4.4 营销集中器模块 |
4.5 双向互动子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 |
5.2 测试内容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远程集抄部分编程语句 |
附录2 营销集中器部分编程语句 |
(7)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思路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2 四表合一集抄系统分析 |
2.1 四表合一集抄系统架构分析 |
2.2 多表合一常见问题及分析 |
2.2.1 多表集抄系统普遍存在问题 |
2.2.2 多表集抄系统安全隐患 |
2.3 系统工作原理 |
2.3.1 四表合一标准协议 |
2.3.2 电表工作原理 |
2.3.3 水表工作原理 |
2.3.4 燃气表工作原理 |
2.3.5 热能表工作原理 |
2.3.6 智能表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四表合一采集系统通信技术及技术方案分析 |
3.1 四表合一通信技术 |
3.1.1 M-BUS总线 |
3.1.2 RS-485 |
3.1.3 微功率无线 |
3.1.4 无线公网 |
3.1.5 电力线载波 |
3.2 四表合一数据采集技术 |
3.2.1 无线模块升级 |
3.2.2 更换双模模块 |
3.2.3 安装通信接口转换器 |
3.3 三种四表合一技术方案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4 四表合一主站实现和数据传输 |
4.1 四表合一主站网络结构图 |
4.2 档案管理的实现 |
4.2.1 数据初始化 |
4.2.2 Poi技术处理excel |
4.2.3 excel导入数据具体实现 |
4.2.4 数据召集的实现 |
4.2.5 通信规约 |
4.2.6 发送与接收数据 |
4.2.7 异常解决 |
4.2.8 数据格式转换并上传 |
4.3 本章小结 |
5 许昌市四表合一采集系统验证应用实例 |
5.1 施工方案拓扑图 |
5.2 选择原则 |
5.3 试点区域概况 |
5.4 实施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低压集抄系统的运维现状 |
1.2.2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特点分析与数据采集方案 |
2.1 低压集抄系统结构 |
2.2 数据采集方案 |
2.3 通信协议 |
2.3.1 通信方式 |
2.3.2 集中器下行通讯模块本地接口通讯协议 |
2.3.3 模块通讯规约DL/T645-2007 |
2.3.4 规约解析模型 |
2.4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类型分析 |
2.5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原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拓扑解析的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 |
3.1 低压集抄系统的物理拓扑描述模型 |
3.1.1 通信组网方案 |
3.1.2 物理拓扑模型 |
3.2 物理拓扑解析 |
3.3 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
3.4 设备故障预测方法 |
3.5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诊断整体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系统架构与工程测试 |
4.1 总体系统架构 |
4.2 软件架构 |
4.3 硬件架构 |
4.4 系统功能配置 |
4.4.1 生成物理拓扑结构 |
4.4.2 故障诊断及定位功能 |
4.4.3 故障报告与故障统计功能 |
4.5 工程测试 |
4.5.1 物理拓扑诊断测试 |
4.5.2 设备或通讯故障诊断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高速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的应用和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水平综述 |
1.2.3 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低压配电网宽频信道特性的分析与测试 |
2.1 低压配电网的结构 |
2.2 低压电力线路输入阻抗特性 |
2.2.1 输入阻抗分析 |
2.2.2 输入阻抗仿真测试 |
2.3 供电线路的信号频率衰减特性 |
2.3.1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衰减特性模型 |
2.3.2 信号衰减测量 |
2.3.3 实验室模拟测试 |
2.4 低压配电网的信道噪声特性 |
2.5 噪声的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适用于低压配电网复杂环境的宽带载波技术方案研究 |
3.1 物理层关键技术 |
3.1.1 OFDM技术 |
3.1.2 优化物理层参数 |
3.1.3 ROBO模式提升系统稳定性 |
3.1.4 选用最优前向纠错码 |
3.2 数据链路层关键技术 |
3.2.1 信道访问和带宽管理技术 |
3.2.2 自动快速组网技术 |
3.2.3 多网络自动协调技术 |
3.3 系统设计方案 |
3.4 具体实施方案 |
3.5 终端研制方案 |
3.5.1 技术方案框图 |
3.5.2 终端组成 |
3.6 低功耗技术方案 |
3.6.1 宽带载波产品功耗组成 |
3.6.2 宽带载波产品功耗降低方案 |
3.7 远距离技术方案 |
3.7.1 影响载波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 |
3.7.2 改善通信距离的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宽带载波通信技术实验室和现场性能测试方法 |
4.1 宽带载波实验室测试方法 |
4.1.1 测试环境 |
4.1.2 基本通信性能测试方法 |
4.1.3 互换性测试 |
4.1.4 互联互通测试 |
4.2 宽带载波现场性能测试方法 |
4.2.1 现场测试内容 |
4.2.2 现场测试方案 |
4.2.3 现场测试情况 |
4.3 试点台区应用测试情况 |
4.3.1 安装数量及基本运行情况 |
4.3.2 应用测试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县级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采集方案建设地区电网现状分析 |
1.4 岳阳县地区采集建设介绍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采集系统构架设计与技术分析 |
2.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述 |
2.2 建设规模介绍 |
2.3 建设方案介绍 |
2.4 采集数据需求 |
2.5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逻辑构架 |
2.6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物理构架 |
2.7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讯方式 |
2.7.1 RS-485 本地通讯 |
2.7.2 电力线载波本地通讯 |
2.7.3 远程通讯 |
2.7.4 远程通讯方式的优化 |
2.8 系统功能介绍 |
2.9 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
2.10 与本系统相关词汇介绍 |
2.11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章 用电信息采集方案设计 |
3.1 组网方案设计 |
3.1.1 专变用户的采集组网 |
3.1.2 变电站表计的采集组网 |
3.1.3 公变(含配变)与居民用户的采集组网 |
3.2 电能表与采集终端的介绍与选用 |
3.2.1 电能表的数据采样技术 |
3.2.2 电能表的选用 |
3.2.3 采集终端的介绍 |
3.2.4 采集终端的选用 |
3.3 费控方案的设计 |
3.3.1 居民用户远程费控方案设计 |
3.3.2 专变用户远程费控方案设计 |
3.4 建设实例 |
3.5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章 采集建设的优化研究 |
4.1 低压居民用户采集成功率提升研究 |
4.1.1 降低档案异常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2 降低台区归属关系异常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3 降低集中器时钟错误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4 降低电表零线虚接、线路接错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5 降低载波环境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2 专变用户与公变总表采集成功率提升研究 |
4.3 产品质量异常处理运维实例 |
4.3.1 电池欠压表计轮换 |
4.3.2 电池欠压表计采集抄表问题 |
4.3.3 X厂家表计模块问题 |
4.4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5章 采集方案建设成效与评价体系建设 |
5.1 采集评价体系建设 |
5.2 采集系统建设成效 |
5.3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D]. 谭铭钊. 广西大学, 2020(07)
- [2]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算法研究[D]. 张楚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黄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低压集抄互联互通转换器的研发[D]. 陈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王梓嫣.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CATV双向互动的远程智能抄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煦. 广西大学, 2019(06)
- [7]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D]. 季长振.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低压集抄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及应用研究[D]. 钟美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高速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D]. 施沩.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县级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方案的研究[D]. 任志华. 湖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