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滇西漕涧—昌宁一带地质构造与锡矿分布之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勋[1](1989)在《滇西锡矿带区域控岩控矿构造和矿田构造浅析》文中认为 随着云南省锡矿普查勘探工作的进展,对东南亚锡矿带延入滇西的观点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但对应用地质力学探讨滇西锡矿带控岩控矿构造的认识尚有分歧。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及锡矿地质专题研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歹字型构造体系对锡矿带展布(乃至矿床产出)的控制作用。一、构造体系概述有关滇西构造体系的成生及其复合、联合关系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肯定已建立的纬向、经向和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又对其作了进一步划分,并初步确定了华夏系和西域系构造在滇西的存在。(图1)
黄亮,王冬兵,王晓林,刘小春,丛峰,朱勋早,方雄[2](2021)在《滇西漕涧地区崇山变质杂岩中崇山岩群的时代与构造属性》文中指出滇西崇山变质杂岩带位于三江造山带"峰腰"的北段,带内构造挤压变质作用强烈,主体由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崇山岩群)和晚期花岗岩组成.其中崇山岩群历来被认为是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但至今无精确的年龄依据,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演化的认识.对滇西漕涧地区崇山岩群中的岩石组分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副变质岩中的锆石均具明显的磨圆特征和较大的岩浆核,其中3件样品的最小一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366~412 Ma(平均值为395 Ma)、435~508 Ma(平均值为473 Ma)和673~704 Ma(平均值为689 Ma),指示了其原始沉积时代应不早于395 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副变质岩是一套活动大陆边缘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有关的大陆岛弧碎屑岩,变质基性岩和变质中性岩为同源异相,均具活动大陆边缘的弧火山岩特征.结合副变质岩和两类正变质岩的构造属性相同以及普遍具相互伴生关系的特点,该3类岩石应属同一套地层系统的不同物质组分,崇山岩群主体为一套成岩于晚古生代(236~395 Ma)和形成于陆缘弧环境的火山-沉积地层单元;并与南东侧澜沧增生杂岩的志留纪弧火山岩组合成原-古特提斯洋盆东侧不同时代多岛弧的构造格局.综合研究认为,崇山变质杂岩带内的中-深变质岩系(崇山岩群)不(全)是前人认为的元古代结晶基底建造,应为原-古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在兰坪-思茅地块西缘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地层系统;崇山岩群主要由年轻的(晚古生代)地层岩石组成,由于后期遭受中生代和新生代变质变形作用后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古老"岩石面貌的中-深变质系.
李光勋,吴磊伯[3](1983)在《滇西漕涧—昌宁一带地质构造与锡矿分布之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地区位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东支的中部。探讨该区地质构造与锡矿分布特征,对现有锡矿床评价和指导面上的找矿工作都有一定意义。本文提出如下看法:该区内不同构造体系并存,歹字型构造体系居主导地位,经向构造体系次之并位于西部古生界地层分布区。而纬向构造体系呈片段出露,大致可划分三个次级东西向构造带。
王运宝[4](2018)在《滇西北怒江地区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系统的室内外研究工作,对崇山群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变质变形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基本查清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原岩类型、成岩环境,并对其成岩变质作用、变质时期进行划分,初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崇山群变质杂岩为一套以长英质变质岩系为主,夹部分泥质变质岩的变质岩系组合,原岩是一套以酸性火成岩、陆源碎屑杂砂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组合。(2)崇山变质杂岩中的片麻岩、糜棱岩的原岩类型为酸性火成岩,黑云斜长片岩的原岩为陆源碎屑杂砂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均为活动大陆边缘。(3)本次研究的样品U-Pb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P1(286.6±2.9Ma、282.2±3.0Ma)和T3(234.4±3.8Ma、232.4±2.8Ma、206.6±5.6Ma)两个时期,说明海西-印支阶段,古特提斯主洋盆消减→闭合所引发的扬子板块等几大微陆块碰撞挤压造成的构造热液事件,对本区具有重要影响。(4)崇山群变质杂岩早期阶段为晋宁期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等;中期高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晚期为动力变质作用。(5)崇山群变质杂岩主要变形作用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斜长角闪岩、黑云母片岩的变形;第二期为后期侵入的花岗岩发生韧性变形;第三期变形表现为区域走滑作用下的脆韧性变形;第四期是澜沧江构造带的向东推覆作用引发的脆性变形。
李振焕[5](2021)在《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文中认为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保山地块北部,是“三江”特提斯域南段已知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重要科研意义。本文以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为基础,从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入手对该矿床进行了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揭示了矿质运移方式与沉淀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本次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详细的野外及岩相学观察,理清了矿床具有水平方向从东至西、垂直方向由深至浅依次为含Fe黑柱石阳起石矽卡岩、含Cu石榴子石阳起石矽卡岩、含Pb-Zn阳起石矽卡岩的矿化蚀变特征,对应的成矿流体从下往上、从东向西远距离运移。(2)岩石地球化学方面,根据岩(矿)石主量元素含量随标高的变化趋势和微量及稀土元素的配分特征,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于Eu亏损的深部岩浆,而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体位于地下深部。(3)不同阶段石英内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从退化蚀变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盐度先升高,再降低。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151~266℃,WL型包体盐度为1.9~18.9wt.%Na Cle q,S型包体盐度为31.9~33.5wt.%Na Cleq,盐度具有2个区间。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成分为H2O和极少量N2,在子矿物中新发现了斑铜矿。成矿流体属H2O-Na Cl体系。(4)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特征显示,硫源为深部幔源岩浆硫和地层硫构成的混合硫,各成矿阶段内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状态;硫化物富铀铅、略亏损钍铅,呈造山带铅特征,铅源为上地壳铅和少量深部壳源乃至幔源岩浆铅的混合。(5)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重塑了流体来源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特征,推演成矿流体携带的成矿金属元素主要以稳定络合物形式运移,成矿物质经历流体沸腾、水-岩反应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发生沉淀。推断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体隐伏于地下深处,矿床为层控矽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李光勋[6](1988)在《滇西薅坝地锡矿的矿田构造分析》文中认为矿区内存在纬向和反“S”型两类构造体系,后者的控岩控矿作用十分明显。含矿裂隙以北北西至北西向右行压扭性断裂破碎带为主,层间破碎带为次之。控矿构造主要有斜列式和层间破碎带两类。矿化类型为锡石电气石石英脉型。据花岗岩的含矿性及其与矿化的紧密关系,以及氧、硫同位素、包体测温、热晕和蒸发晕特点等资料综合分析,该矿床是在多期次构造活动控制下,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源的气化-高温热液复式矿床,主要是受反“S”型构造体系的控制。
二、滇西漕涧—昌宁一带地质构造与锡矿分布之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西漕涧—昌宁一带地质构造与锡矿分布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滇西漕涧地区崇山变质杂岩中崇山岩群的时代与构造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岩相学 |
2.1 石榴矽线黑云钾长片麻岩 |
2.2 石榴矽线黑云片岩 |
2.3 斜长角闪岩 |
2.4 角闪斜长变粒岩 |
3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
3.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3.2 主、微量元素测试 |
4 分析结果 |
4.1 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 |
4.1.1 石榴矽线黑云钾长片麻岩(D0110-1-5) |
4.1.2 石榴矽线黑云钾长片麻岩(D0110-1-4) |
4.1.3 石榴矽线黑云片岩(D7015-1-2) |
4.1.4 碎屑锆石年龄特征综述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副变质岩类 |
4.2.2 正变质岩类 |
5 讨论 |
5.1 崇山岩群沉积时限 |
5.2 崇山岩群的构造属性 |
5.2.1 副变质岩类 |
5.2.2 正变质岩类 |
5.2.3 构造属性综述 |
5.3 崇山岩群物源及亲缘性 |
5.4 综述 |
6 结论 |
(4)滇西北怒江地区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地理位置 |
1.2 前人研究状况 |
1.3 论文选题依据 |
1.4 工作方法与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构造特征 |
2.4 岩浆岩与矿床 |
2.4.1 区域岩浆岩 |
2.4.2 区域矿床 |
第3章 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岩石类型与岩相学特征 |
3.1 ”崇山群”的来源 |
3.1.1 原始建群剖面及岩性组合 |
3.1.2 时代划分 |
3.1.3 变质成因 |
3.2 岩相学特征 |
3.2.1 糜棱岩 |
3.2.2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
3.2.3 黑云斜长变粒岩 |
3.2.4 黑云斜长片岩 |
3.3 “崇山群”的总体特征 |
第4章 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
4.2 原岩恢复 |
4.2.1 变质岩的化学类型 |
4.2.2 正副变质岩判别 |
4.3 正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正变质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2 正变质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3 正变质岩的构造环境判别 |
4.4 副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副变质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2 副变质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3 副变质岩的构造环境判别 |
4.5 地球化学特征小结 |
第5章 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年代学特征 |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5.1.1 样品采集 |
5.1.2 测试方法 |
5.2 测年分析 |
5.2.1 PM016-17 样品的分析结果 |
5.2.2 PM016-31 样品的分析结果 |
5.2.3 PM016-50 样品的分析结果 |
5.2.4 LSD0801-3 样品的分析结果 |
5.3 年代学特征 |
第6章 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变质及变形作用 |
6.1 变质作用 |
6.1.1 晋宁期变质作用特征及类型 |
6.1.2 海西-印支期变质作用特征及类型 |
6.1.3 燕山期变质作用特征及类型 |
6.1.4 喜马拉雅期变质作用特征及类型 |
6.1.5 变质作用特征小结 |
6.2 变形作用 |
6.2.1 变形作用标志 |
6.2.2 区域走滑方向及方式 |
6.2.3 变形序列 |
6.2.4 变形序列小结 |
6.3 变质、变形作用小结 |
第7章 崇山群与大勐龙群变质杂岩的特征对比 |
7.1 岩石学及岩相学特征对比 |
7.2 年代学特征对比 |
7.3 变质变形作用特征对比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8.1 初步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岩石野外照片 |
附:岩石镜下照片 |
(5)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大地构造背景 |
1.2.2 矽卡岩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工作量 |
1.4.1 工作概况 |
1.4.2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 |
2.5.1 区域物探异常特征 |
2.5.2 区域化探特征 |
2.5.3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综合分析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变质岩 |
3.2 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
3.2.1 物探异常特征 |
3.2.2 1/2.5 万土壤异常特征 |
3.3 矿床地质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3.3 围岩蚀变特征 |
3.3.4 矿化与蚀变分带特征 |
3.4 成矿阶段划分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4.2 样品测试分析 |
4.2.1 岩石主量元素 |
4.2.2 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5.3.1 实验设备 |
5.3.2 包裹体均一温度 |
5.4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5.5 成矿流体性质 |
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C-H-O同位素 |
6.1.1 H-O同位素 |
6.1.2 C-O同位素 |
6.2 S同位素 |
6.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2.2 样品测试分析 |
6.2.3 测试分析结果 |
6.3 Pb同位素 |
6.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3.2 样品测试分析 |
6.3.3 测试分析结果 |
7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 |
7.1 成矿物质来源 |
7.1.1 岩石地球化学 |
7.1.2 S同位素 |
7.1.3 Pb同位素 |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过程 |
7.2.1 成矿流体来源 |
7.2.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7.3 成矿物质运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
7.3.1 矿质运移形式 |
7.3.2 矿质沉淀机制 |
7.4 矿床成因探讨 |
7.5 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
7.5.1 成矿模式 |
7.5.2 找矿方向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四、滇西漕涧—昌宁一带地质构造与锡矿分布之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锡矿带区域控岩控矿构造和矿田构造浅析[J]. 李光勋. 云南地质, 1989(01)
- [2]滇西漕涧地区崇山变质杂岩中崇山岩群的时代与构造属性[J]. 黄亮,王冬兵,王晓林,刘小春,丛峰,朱勋早,方雄. 地球科学, 2021(11)
- [3]滇西漕涧—昌宁一带地质构造与锡矿分布之特征[A]. 李光勋,吴磊伯.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
- [4]滇西北怒江地区崇山群变质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D]. 王运宝.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5]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D]. 李振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滇西薅坝地锡矿的矿田构造分析[J]. 李光勋. 矿床地质, 19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