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台梭利教育法之要旨(论文文献综述)
宋临兴[1](2020)在《昆明市S幼儿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蒙台梭利区域活动中,数学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对于数学区的指导必不可少。本研究聚焦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和教师指导策略两个方面,以昆明市S幼儿园C混龄班为个案,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法、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展开研究;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已有文献对教师指导策略的分类,将教师指导策略分为教师指导倾向、指导方式、介入时机和互动节奏四个方面,探究C混龄班教师的指导策略。首先,笔者通过对C混龄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及幼儿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案例记录,概括出教师指导策略的现状,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倾向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强调规则与习惯,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支持同伴合作,关注幼儿的社会交往;注重操作过程,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创设宽松环境,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在指导方式上主要选择以动作指导、个别指导和间接指导为主的方式,以语言指导、小组指导和直接指导为辅的方式。在介入时机上,教师在活动开始的介入,表现为协调工作人数,示范教具操作;在操作环节的介入,表现为理清操作问题,解决操作分歧;在活动结尾的介入,表现为分享交流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在互动节奏上,主要体现为师幼双向互动,整体节奏较慢;发现操作问题,耐心解释引导;以“学”促“教”,制定不同进度计划四个方面。其次,在现状概括及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教师指导策略的三个特点:教师适度指导,幼儿自主操作;循序渐进指导,逐步达成目标;区域相互渗透,促进经验迁移。研究对C混龄班教师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将问题概括为教师指导不及时,幼儿易受环境干扰;导入、分享环节频次少,评价较简单;幼儿自主操作出现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发现三个方面。将原因概况为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幼儿人数多,个体差异性大;区域较多,教师需顾及不同区域。最后,从环境、材料、教师三个方面提出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思考:教师应该以环境为基础,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以材料为中心,拓展幼儿数学学习经验;以教师为主导,提供适切的教育支持,以期更好的指导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
杨影[2](2015)在《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个案研究 ——基于Z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几年以来,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迅速推广,中国幼儿教育界正掀起一股“蒙台梭利热”。虽然我国众多幼儿园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抱有极大的热情并积极推广,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对蒙台梭利教育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对理论掌握不足、生搬硬套等现象。由于蒙台梭利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只有在具体文化中研究它的传播与本土化才能让我国的儿童真正从这一被世界认可的儿童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受益,因此,更要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使蒙台梭利课程真正实现本土化成长。那么,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该如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舶来”的过程中,又该如何批判的继承,以确保更好的实现蒙台梭利课程的本土化呢?当前非常有必要结合新的幼儿教育实践对蒙台梭利教育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挖掘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论内核,为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发展提供依据。因此,总结当前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探索蒙台梭利教育及相关课程的本土化问题为蒙台梭利教育的继续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从而确定本研究的论题为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研究,具体从蒙台梭利教育的本源、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理论视角、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状况及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方法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个案研究策略,具体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五种研究方法进行相互佐证,得出研究结论,即以“继承蒙氏精髓,探索民族特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以“完全人格培养”为目的的课程计划,以“本土研发MDT课程”为构架的课程内容,以“核心为主,多元主题互补”为手段的课程实施,以“客观描述”为原则的课程评价,基于上述五点结论,得出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亟待制度的顶层设计,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需要理论的深度指导。本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全文的绪论,主要针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等做出阐述;对于本研究的现状和概念给予归纳与总结,明确指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和内容,是本研究的引论部分。第二章本研究的方法与过程,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研究设计,本研究的过程与研究的效度伦理。第三章从三个大的方面阐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即从蒙台梭利教育本源、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内核、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内涵三个角度作出阐述,详细的解释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发端与崛起,还有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价值取向等诸多的理论性问题,为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第四章主要挖掘的是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基础,在此,笔者从蒙台梭利课程的实践经验、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觉醒和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理论根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从Z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现状与评价和Z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对该幼儿园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给予研究,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课程实施的本土化现状给予评析。第七章是本研究的建议提出部分,主要是针对Z幼儿园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发展提供建议。从理论创生、文化适应、政府及社会监管、园长领导力、师资培训、家园合作等六个方面尝试提出可以推动蒙台梭利课程实现本土化的有效策略。第八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和对于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未来展望。关于结论,就是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的指导还不够,影响的因素很多且缺乏顶层设计等;关于展望,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将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过程中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内容加以巩固,将需改进的部分加以完善。总之,在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过程中,只要本着对幼教负责,对儿童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那么,我们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将我们从事的工作做到更好。
邵子英[3](2019)在《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玛利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一生从事过很多教育实践活动,并在实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多部著作,形成了丰富且独特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其中也包括对儿童管理的认识与看法,奠定了她在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蒙台梭利针对传统教育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在明确儿童教育管理目的的前提下,从多种角度提出了儿童管理的维度,强调了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儿童的重要性。本文旨在研究其儿童管理思想的维度与路径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特点与历史贡献,联系实际分析当代价值,为我国儿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全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内容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不同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儿童之家”的教育管理实践。第三部分论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的目的、儿童管理的维度及路径。第四部分通过其思想的分析概括、总结与升华,提炼了其思想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生活性、自由性、体验性以及人文性。这些特征使她的思想丰富、饱满,且具有辨识度。第五部分则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历史贡献。最后联系我国当前的实际,分析、总结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挖掘,可以为当下的学校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结合特定的背景与现实情况,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将有利于促进儿童管理的科学性。
陈萍[4](2008)在《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文中认为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从收集的资料来看,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虽历经百年,人们对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台梭利的生平、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具的简单翻译介绍上;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研究虽有一些进展,但主要围绕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本土化问题或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的,关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人们还未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无形中影响了国人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了解程度。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希望能激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力图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史料研究,在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历程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做粗浅的思考。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使人们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进历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致力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的原因。社会的变革,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国外兴起的蒙台梭利运动推动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第二部分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百年引进历程。文章把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13年—1949年;第二阶段,1950年—1977年;第三阶段,1978年—1989年;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并对每个阶段引进的现状、引进的内容、引进的途径、引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勾勒出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第三部分考察和归纳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后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改变了人们的学前教育观念;引进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引进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造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盲目效仿,同时导致人们办园功利心的加剧两个方面。第四部分针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作粗浅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必须走出移植、模仿的形式,以扬弃的态度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进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纬度使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走向深入;同时引进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抓住思想的实质,不能流于表面形式的学习和模仿。
冀凯[5](2017)在《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研究 ——基于许昌市D幼儿园的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玛利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第一所“儿童之家”创办者。在总结卢梭、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玛利亚·蒙台梭利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创立了著名的幼儿教育方法。近十几年以来,中国幼儿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蒙台梭利热”,大部分幼儿园开始引入蒙台梭利课程并进行积极的推广。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存在着对蒙台梭利课程理论了解不足、“教具教学”、难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等问题,这也阻碍了课程本土化推进。由于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诞生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所以也只有研究它的本土化才能让我国的儿童真正从这种儿童教育理念中受益。因此,通过对当前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实施情况的探究,将课程本土化过程中做得比较成功的部分作为推动本土化的借鉴,而对于存在的问题也进行细致的思考,找寻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推动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开拓空间。基于此确定本研究的论题为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研究,具体从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状况、影响因素及相关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及文本分析法五种研究方法进行相互佐证,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全文的绪论,主要针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做出阐述;对于研究的现状和概念给予归纳与总结,明确指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和内容,是本研究的引论部分。第二章主要从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以及课程内容二大方面深入剖析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实质,为下面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从D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课程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对该幼儿园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情况给予研究。第六章是本研究的建议提出部分,从扎实理论根基、推进文化适应、加强师资培训、推进教具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推动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有效策略。
宋秋英[6](201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论本土化”是百年来中国学者在“教育学本土化”旗帜下针对异域教学(理)论被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全球化势如潮水般涌来之际,他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在教育理论视界与课堂实践场域中“师夷长技以自强”、“会通中外以超胜”的必要性,纷纷从多维层面、多元路径谋寻适合本土的教学良策,力求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土壤来检视异域教学智理的养料,以期将萌动蓄发的种苗培育成高大挺拔的乔木,使之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生态林中均能主动吸纳、勃发潜能、互生互融、充分舒展。基于这美好的育化理想,一代代教育界人士在学术征途中悉心钻研、孜孜不倦、矢志不渝,亦把“中国特色教学论的构建与发展”作为他们不朽的历史夙愿、不懈的学术追求、不变的现实情结和不息的时代心声。纵观西方教学(理)论东渐入华的各个历史阶段,从德国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到美国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再到苏联凯洛夫“以教为本”乃至今日美国之“以学为本”无不先后于华夏风靡云蒸,对中国教育研究与改革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促进作用。期间,并非“全然妄自菲薄、唯洋人之马首是瞻”的教育界造就了一代代倡教兴学的学术群体,但由于种种历史误缘错会,群体中尚缺乏在教与学关系论域上的共同语言和执着诉求,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本国特色的、被广泛认同的教与学关系范畴。同时,教育界在引介过程中既忽视了对这些异域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进行系统分析与整体把握,又省却了从本国社会境脉、文化传统等层面对之加以合理批判与适度统整,故而在不同时期“单向度”教育立场的指导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搬硬抄、简单类推、盲目套用等现象。“非古即今”、“非中即西”、“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客观上造成了20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常常既以否定过往的教育实践为开端又以难尽人意而告终,并继之被下一场改革运动所否定,也导致了本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教与学孰重孰轻、师与生孰主孰客、知与能孰先孰后、文与道孰本孰末等诸多问题的“钟摆效应”。面对当前以“全球视野、本土行动”为改革主旨的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如何使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在今后引进与借鉴异域思想的同时避免盲信其话语,在着力解决本土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言说内容和理解方式、升华新的理念并在国际学术博弈中阐发自己的见解、展现特有的风采,成为21世纪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教与学的关系乃是教学论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师与生、知与能、文与道的关系模式,被国内外一些学者视为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本课题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按照“历史分析——文化诠释——未来构想”的谋篇线索,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系统地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客观需要”的必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往昔境遇”的曾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当代态势”的今然性问题以及“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理想指向与发展路径”的应然性问题,倡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达成教学论研究的古今相承、中外融汇、实践创生、国际对话,希冀凸显其境转意迁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缘起、价值考辨、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尤其指明本课题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近现代教学理念以及“东渐入华”的异域教学(理)论加以适度的历史分析与合理的文化诠释,不仅探讨“何为化”的基本内涵,而且关注“为何化”的深层缘由和“化为何”的事实描述,识别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进行辩证性扬弃、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对“全球化”、“教学论本土化”、“教育学本土化”、“教与学的关系”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接着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出发,以廓清“本土化”的词源释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为起点,指出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化”为媒介在相互对峙的“全球”与“本土”之间架起了融通的桥梁且它们的共同旨趣在于“化解”自身中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进而生成“非类”并获得新的发展;继之从文化哲学中“倡导文化自觉”、“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推崇师与生之间生命互动互往”等合理内核出发,不仅阐明既重视世界性因素又强调民族性因素的本土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剖析了教与学关系理念的中国式建构是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必然需要。第二章和第三章从“探索规律与谋求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通过追溯近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教学论之教与学关系范畴的学术流变及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被屡次改易、重新定义、深度影响的发展进程即考察其“化”于本土的曾然之境与今然之态,不仅呈现出百年来日、德、英、美、苏等异域教学(理)论在中国被引介、汲取以及涵化的实然境遇,而且阐析传播至中国的欧陆“重教”学术话语和英美“重学”学术话语影响中国教与学关系构建的实然状况。第四章首先从“强调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比较哲学视角出发,在简述教学论概念之源流汇的基础上阐析教学论学科应以本国特有教学文化场域中的现实问题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承传与借鉴以往教学思维成果和异域理论滋养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本国教学过程中具有情境性、人文性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千变万化的教学现象来把握本国特定文化浸润下、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本质与规律;接着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应然阐释,并提出“重教”或“重学”的教学文化并非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进程中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与民性的教与学关系乃是当前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展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生命与教学环境关系的认识,本章还从生态哲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出发,阐析了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乃是创建以师生生命的发展为要旨、以主体与环境和谐互动为要素、以教与学关系阶段演进为要领的教学文化,希冀形成“无为而教”、“学而有为”、“师生两忘”的教学生态系统。结语部分首先重申教学论既不会是文化无涉的普适性科学原理,也不能是价值中立的抽象化学科知识,而应是隐含着特定教学文化意义与生活价值取向的阐释与解读;接着强调以中国式教与学关系的应然建构为旨归的新型教学文化不仅有利于创设一种生命化、生活化、生成化、联动化的课堂生态氛围,持续关注教与学的品质提升以及师与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和谐发展与互融共促,还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层次的提升,为世界教学论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更有利于沿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改造不良因子,进而促发国人担当起遏制自我中心、人际淡漠、唯利是图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公共责任,同时促动世人协力扭转全球范围内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核泄漏频发等生态危机。
陈萍[7](2011)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就引入了中国,回顾其在中国的百年引进历程,可以发现有两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期即建国前二三十年代。文章力图结合史料,在回顾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历程的过程中,对建国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现状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引进特点。希望这一研究使人们对建国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进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致力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
殷常鸿,马晓燕,高伟,刘雍潜[8](2019)在《论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本质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教育装备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从教育装备标准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入手,发现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装备产品的功能研发与技术参数的标准制定,而忽视了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系统性和拓展性。随后,文章梳理了教育装备的内涵演变与发展进程,深入分析了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本质在于为学生发展创造力提供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应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进行学习情景创设,并以提升学生的感知舒适度和改善学习体验为目标。最后,文章构建了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模型,为国与地方教育装备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杨佳[9](2012)在《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下迄1949年。其整个过程与来自西方的强烈影响有极大关系。本文以西方元素为切入点,从近代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器物(包括实践)三大层面的变化发展为主轴,探讨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与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内在逻辑。本文包括七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共五章)、结语。各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有关名词概念作了界定分析;陈述了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本文的创新之处;分析了选题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此外还对论文涉及的文献、史料作了归纳、分析。第一章作为论文的背景和铺垫,探讨中国及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遗产。包括中国古代的重要幼儿教育观念、家庭类型、学前教育实施概况;以及西方古代的重要教育观念,近代社会化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条件及过程,近代重要学前教育思潮的由来及特点。第二章主要阐述在欧风美雨来袭下,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化。本章侧重以西方元素中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兼顾其他思想)——融入到中国学前教育思想里,所呈现出接触——学习——本土化的轨迹作为线索,来勾画中国学前教育思想不断向前的近代化之路。本章通过分析晚清一批“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的有识之士提出的重视幼学等观点,以及在“中体西用”指导下,搭建的学前教育制度构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人本位”,忽视儿童教育观的批判,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等“儿童本位”学前教育思想的宣扬;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以“人”为本,符合国情幼稚教育理论的提出,来阐明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层面的影响逐步深入,逐渐本土化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学前教育制度从创建到逐步成熟的历程。本章通过对清末蒙养院制度、民初蒙养园制度、民国幼稚园制度的制定过程及其内容的介绍,以及有关制度与日本和欧美国家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揭示了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制度近代化所扮演的助推器角色,同时也说明为创建一个较为完善并适应本土的制度,国人不可拘泥于照搬外国经验,因地制宜的努力不可缺少。第四、五章主要从器物、实践层面来剖析受西方元素影响中国学前教育的变化。其中第四章从幼稚园的类型、性质及办理、管理等角度进行论述。主要通过论述清末官、私立蒙养院、民国公、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以及教会幼教机构的办理和管理变化,并选取案例介绍,来揭示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与教会幼稚园、日式幼稚园、西式幼稚园千丝万缕的联系,且进一步分析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近代化进程里所发挥的作用。第五章主要探讨幼稚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问题。在教学上,探讨了从中国传统家庭到清末蒙养院,再到民国幼稚园的学前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分析教会式教学以及西洋式教学对中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的影响。四、两五章还分别介绍了中国教育家的本土化努力及成果。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作者肯定了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外来影响是推动本土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学前教育重要改革的先导等观点。结语还进一步提出:本土化是中外教育交流中不变的主题,中西融合演化,推陈出新才是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关键。
王博[10](2013)在《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处于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大汇合、大变革的交错点。新式学堂产生以前,教学主要是在各类官学、私塾和书院里进行。在广大民间私塾,课程内容主要是初等程度的读书和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而在官学和书院里,所教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讲究的是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这些学校名目不同,教育对象也各有所别,但实际上都不过是科举的附庸;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新式学堂产生以后,特别是清末推行新政后,普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班级授课制建立起来了,近代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了,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了,作为中国第一本专业教育期刊《教育世界》,是如何记录、探讨、推动这些开创性变革举措的出台和完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民主、自由、个性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不断涌现的教育期刊《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等,又在整个教学变革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产生了什么作用?它们凭借什么样的策略来推动教学变革不断往纵深方向发展?这些,就是本研究所要探究和回答的核心问题。除引言、结语外,本文共分六章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章,分析了清末教育期刊产生的历史条件,阐述了中国第一本教育期刊《教育世界》创刊的动因、由来以及罗振玉、王国维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办刊数量、主体、种类三个方面对清末民初教育期刊群的形成及态势做了一个大致扫描。第二章,集中探讨了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学变革的思想蕴育。教学变革的发生发展总有它的思想动因和理论指导,而且这种观念上的引领又是多种思想元素碰撞交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特点,在新旧教育理论交汇冲突、各种教育思潮风云际会的清末民初,显得尤为突出。本章主要在教育期刊助推教育理论的传播、教育思潮的勃兴、教学目的的变革等方面作出深入分析,并兼以个案研究,描述了教育期刊在教学变革的思想蕴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第三章,集中探讨了教育期刊与现代课程制度的逐步确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本章从课程制度演变的视角,探讨清末民初教育期刊是如何关注、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造的,它们在现代课程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中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第四章,集中探讨了教育期刊与教科书的现代转型。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本章主要从教科书的价值选择、编撰创新、营销推介三个方面,再现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科书的现代转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第五章,集中探讨了教育期刊与教学实验的蓬勃开展。教学实验的渐次展开,是清末民初时期一道独特的文化教育景观。教学实验既探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推陈出新,又促进了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近代教育期刊以其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独特的传播平台,深度介入了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实验的起步、推广以及成果运用的每一个阶段,成为各种教学实验在中国试行的舆论先声和推进加速器。第六章,在前文基础上,尝试对教育期刊在教学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采取的策略进行提炼概括,并试图对其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作出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评判。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之要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台梭利教育法之要旨(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S幼儿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
二、科学的教师指导策略有利于提高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质量 |
三、S幼儿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具有可借鉴性 |
四、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蒙台梭利区域活动的研究 |
二、关于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研究 |
三、关于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S幼儿园及其C混龄班概况 |
第一节 S幼儿园概况 |
一、以人为本,促专业发展 |
二、快乐生活,幸福童年 |
三、蒙台梭利教育园本化探索 |
第二节 C混龄班概况 |
一、环境:创设自然与和谐的环境 |
二、教师:提供精心的保育与教育 |
三、区域:支持幼儿的感知和操作 |
第三章 S幼儿园C混龄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倾向与指导方式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倾向表现 |
一、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倾向表现 |
二、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倾向分析 |
第二节 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方式选择 |
一、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方式选择 |
二、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方式分析 |
第四章 S幼儿园C混龄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时机与互动节奏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时机选择 |
一、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时机选择 |
二、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时机分析 |
第二节 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互动节奏表现 |
一、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互动节奏表现 |
二、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互动节奏分析 |
第五章 S幼儿园C混龄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特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特点 |
一、教师适度指导,幼儿自主操作 |
二、循序渐进指导,逐步达成目标 |
三、区域相互渗透,促进经验迁移 |
第二节 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存在问题 |
二、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S幼儿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优化教师指导策略的思考 |
第一节 以环境为基础,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 |
一、规则与自由:促进幼儿的自我教育 |
二、合作与互动:助推幼儿的社会发展 |
三、动手与操作: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
第二节 以材料为中心,拓展幼儿数学学习经验 |
一、概念迁移:延伸教具的使用功能 |
二、兴趣导向:不同区域数学经验的引导 |
第三节 以教师为主导,提供适切的教育支持 |
一、提升教师MPCK水平,不断改善策略 |
二、提高教师观察能力,寻找教育契机 |
三、运用多元评价策略,加强分享交流 |
四、引导幼儿学会等待,弱化消极等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个案研究 ——基于Z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蒙台梭利教育现状 |
三、中国大陆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前期计划以及相关准备阶段 |
二、进入现场并开展资料收集阶段 |
三、相关资料整理以及撰写论文阶段 |
第三节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蒙台梭利教育的引介与评析 |
第一节 蒙台梭利教育的本源追溯 |
一、蒙台梭利教育关注“弱势儿童群体”的端源 |
二、蒙台梭利教育创造“儿童发展奇迹”的崛起 |
第二节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内核探究 |
一、关注儿童敏感期的教育理念 |
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
三、专注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
第三节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价值挖掘 |
一、教育实践的人本性核心 |
二、塑造完整人格的价值取向 |
三、儿童回归生活的意涵 |
第四章 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走向与理论视角 |
第一节 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国际视域 |
一、国际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发展走势 |
二、中国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发展的国际化趋同 |
第二节 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国内实践 |
一、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实施现状 |
二、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现实困境 |
第三节 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理论视角 |
一、人本主义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建构 |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建构 |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建构 |
第五章 Z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现状及评析 |
第一节Z幼儿园的总体情况 |
一、Z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
二、Z幼儿园幼儿自然情况及活动安排 |
三、Z幼儿园师资情况 |
第二节Z幼儿园本土化蒙台梭利课程体系的建构 |
一、以“继承蒙氏精髓,探索民族特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
二、以“完全人格培养”为目的的课程计划 |
三、以“本土研发MDT课程”为构架的课程内容 |
四、以“核心为主,多元主题互补”为手段的课程实施 |
五、以“客观描述”为原则的课程评价 |
第三节 Z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施的情况及评析 |
一、建构主义视域下核心课程实施的现状 |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多元成长课程实施的现状 |
三、人本主义视域下主题体验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
第六章Z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外部因素对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一、历史基因对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二、文化场域对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三、行政部门对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第二节 内部因素对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一、园长对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二、教师对蒙台梭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三、家长对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
第七章 我国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建议 |
第一节 理论创生——扎实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理论根基 |
一、树立儿童为本的教育观 |
二、注重建构生成的课程观 |
三、强调多元方法的教学观 |
第二节 文化适应—消除蒙台梭利课程的“水土不服” |
一、积极推进蒙台梭利课程的本土化进程 |
二、着力于蒙台梭利课程内容的本土化改造 |
第三节 政府、协会组织监管—确保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方向 |
一、政府发挥监管作用,抑制蒙台梭利课程的市场化与贵族化问题 |
二、协会组织发挥指导引领作用,确保本土化的正确方向 |
第四节 园长领导力——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护航者” |
一、发挥园长在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中的作用 |
二、提升园长对于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的领导力 |
第五节 有效培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师资保障 |
一、明确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应有的素养 |
二、剔除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问题 |
三、切实有效的开展对蒙台梭利教师的素质培训 |
第六节 家园合作—营造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保障圈” |
一、明确蒙台梭利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
二、多种途径提升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我国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实践符合时代发展 |
二、我国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果 |
三、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
四、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亟待制度的顶层设计 |
五、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需要理论的深度指导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实践探索的深入 |
二、理论研究的深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研究的缺失 |
二、对传统学校教育管理的反思 |
三、学术兴趣之所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教育管理 |
二、儿童管理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二、蒙台梭利的个人教育背景 |
第二节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一、生命哲学 |
二、心理学理论 |
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第三节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教育管理实践 |
一、“儿童之家”的创立 |
二、“儿童之家”的管理 |
第二章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之阐释 |
第一节 儿童管理的目的 |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 |
二、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 |
第二节 儿童管理的维度 |
一、儿童的课程管理 |
二、儿童的教学管理 |
三、儿童的活动管理 |
四、儿童的德育管理 |
五、儿童的纪律管理 |
第三节 儿童管理的路径 |
一、尊重儿童的个性 |
二、加强对儿童管理的引导 |
三、培养孩子“沉思”的习惯 |
四、创设自由和愉悦的环境 |
第三章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
第一节 生活性 |
一、儿童教具管理的生活性 |
二、儿童德育管理的生活性 |
第二节 自由性 |
一、儿童精神发展的自由性 |
二、让儿童成为智力活动的主体 |
第三节 体验性 |
一、心灵的参与 |
二、身体的参与 |
第四节 人文性 |
一、以儿童为本 |
二、儿童管理的民主性 |
第四章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丰富了儿童教育管理的阶段性理论 |
二、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儿童“工作”管理观 |
三、彰显了混龄班级管理观 |
第二节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践行人本教育管理理念 |
二、创新教育管理思维 |
三、确立自由、活动和制度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五、完善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的原因 |
1.1 原因之一:社会变革的影响 |
1.2 原因之二: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
1.3 原因之三:国外蒙台梭利运动的推动 |
第二章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 |
2.1 第一阶段(1913-1949) |
2.1.1 引进的现状 |
2.1.2 引进的内容 |
2.1.3 引进的途径 |
2.1.4 引进的特点 |
2.2 第二阶段(1950-1977) |
2.2.1 引进的现状 |
2.2.2 引进的内容 |
2.2.3 引进的途径 |
2.2.4 引进的特点 |
2.3 第三阶段(1978-1989) |
2.3.1 引进的现状 |
2.3.2 引进的内容 |
2.3.3 引进的途径 |
2.3.4 引进的特点 |
2.4 第四阶段(1990-至今) |
2.4.1 引进的现状 |
2.4.2 引进的内容 |
2.4.3 引进的途径 |
2.4.4 引进的特点 |
第三章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 |
3.1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 |
3.1.1 引进改变了人们的学前教育观念 |
3.1.2 引进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
3.1.3 引进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 |
3.2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消极影响 |
3.2.1 引进造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盲目效仿 |
3.2.2 引进导致人们办园功利心的加剧 |
第四章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的历史启示 |
4.1 引进要从移植、模仿向扬弃式借鉴转变 |
4.2 引进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发展 |
4.3 引进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
4.4 引进要抓住实质,不能流于形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文章目录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研究 ——基于许昌市D幼儿园的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蒙台梭利课程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关于蒙台梭利课程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蒙台梭利课程 |
1.3.2 蒙台梭利课程的本土化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4.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精髓 |
2.1 蒙台梭利课程理念 |
2.1.1 蒙台梭利儿童观 |
2.1.2 蒙台梭利教师观 |
2.1.3 蒙台梭利教育观 |
2.2 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内容 |
第3章 D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现状 |
3.1 D幼儿园总体情况 |
3.1.1 D幼儿园基本情况 |
3.1.2 D幼儿园师资状况 |
3.1.3 D幼儿园教育教学 |
3.2 D幼儿园园对蒙台梭利课程理念的认知 |
3.2.1 儿童观 |
3.2.2 教师观 |
3.2.3 教学观 |
3.3 D幼儿园本土化蒙台梭利课程体系的建构 |
3.3.1 以“帮助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
3.3.2 以“核心课程为主,多元文化课程辅之“为手段的课程实施 |
3.3.3 以“主题活动与蒙氏课程相结合”为构架的课程内容 |
3.3.4 以“客观、全面、科学”为原则的发展性课程评价 |
3.4 调查小结 |
第4章 D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有准备的环境”成了“照搬出来的环境” |
4.2 教师对蒙台梭利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
4.2.1 教师难以适应角色转变 |
4.2.2 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足,视野局限 |
4.3 对教具内涵认识不足 |
4.3.1“教具教学”现象严重 |
4.3.2 缺乏对教具的创新 |
4.4 家校沟通渠道不畅,教育合力未能形成 |
4.4.1 教育理念宣传不够,家长对蒙氏课程缺乏了解 |
4.4.2 家校沟通不足,家庭蒙氏教育活动处于空白 |
4.5 组织形式保守传统,混龄教育未能推行 |
4.5.1 教师能力不足 |
4.5.2 家长观念制约 |
第5章 影响D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因素 |
5.1 文化差异从根本上决定课程本土化的必要性 |
5.2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课程本土化实施的关键 |
5.3 家长影响着课程本土化实施的程度 |
5.3.1 家长参与课程建设 |
5.3.2 家长对蒙氏课程的了解程度 |
5.4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制约着课程本土化的实施 |
第6章 我国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建议 |
6.1 扎实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理论根基 |
6.1.1 强调多元的教学观 |
6.1.2 树立儿童为本的教育观 |
6.1.3 注重建构生成的课程观 |
6.2 正视文化差异,消除蒙台梭利课程的“水土不服” |
6.2.1 积极推进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进程 |
6.2.2 着力于蒙台梭利课程内容的本土化改造 |
6.3 重视师资培训,推动本土化进程 |
6.3.1 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 |
6.3.2 消除蒙台梭利教师培训中的问题 |
6.4 关注家长参与、加强家园合作 |
6.4.1 让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设计 |
6.4.2 幼儿园内增加亲子课程 |
6.4.3 倾听家长对课程的反馈 |
6.5 合理改造和应用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素 |
6.5.1 合理进行多样化混龄编班 |
6.5.2 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
6.5.3 课程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 |
6.6 环境创设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
6.6.1 提供有规律的适宜的环境 |
6.6.2 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
6.7 创造性地使用蒙氏教具 |
6.7.1 对教具进行延续性开发 |
6.7.2 多种教具结合使用 |
6.7.3 创造性地使用固有的蒙氏教具 |
后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6)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 |
二、价值考辨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化"之必然择需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文献述要、相关议题及欠缺分析 |
一、全球化 |
二、教学论本土化 |
三、教育学本土化 |
四、教与学的关系 |
第二节 "本土化"词源释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 |
一、"本土化"词源释义 |
二、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化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 |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必然性分析及其内在意蕴 |
一、从世界教学论发展史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必然之择 |
二、本土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必然之需 |
第二章 "化"之曾然境况 |
第一节 引介"重教"的日德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意识萌生 |
一、日德教授法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意识萌生 |
第二节 借鉴"重学"的英美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思想认同 |
一、英美教学法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思想认同 |
第三节 形变"重教"的苏联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基本确立 |
一、苏联教学论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基本确立 |
第四节 自创"重学"的本国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畸形样式 |
一、断绝异域理论传入 |
二、本土化的畸形样式 |
第三章 "化"之今然势态 |
第一节 广纳诸类教与学关系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多维拓展 |
一、东西洋理论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多维拓展 |
第二节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进程中的困境分析 |
一、"倾向于教"的教学论话语与"倾向于学"的课程论话语的纷争之困 |
二、"倾向于学"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倾向于教"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困 |
第四章 "化"之应然探析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应然之探 |
一、"教学论"概念的源与流及其汇于中国之简述 |
二、中国"教学论"应然表述及其本土化应然阐释 |
第二节 中国教与学关系范畴的本土化研究应然之析 |
一、中国教与学之应然关系的核心理念 |
二、中国教与学之应然关系的主要特征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7)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进的现状 |
2 引进的特点 |
2.1 引进时间较早,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
2.2 引进途径较单一 |
2.3 批评和质疑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引进相伴而行 |
(8)论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本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装备标准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
二教育装备内涵的演变与发展 |
1教育装备称谓、机构的演变与发展 |
2教育装备内涵的拓展 |
三教育装备标准制定本质与发展趋势 |
1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本质 |
2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发展趋势 |
(1)强化教育装备系统化设计标准 |
(2)强化教育装备空间设计标准 |
(3)提升教育装备环保节能设计标准 |
(4)突出教育装备人文建设标准 |
四总结 |
(9)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意义及本文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对近代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
(二) 外国学者对近代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
(三) 西方教育在中国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中西历史背景 |
一、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实施 |
(一) 中国的传统幼儿教育思想 |
(二) 家庭——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承担者 |
(三) 中国传统家庭学前教育的实施 |
二、近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西方背景 |
(一) 西方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及观念 |
(二) 近代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及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
(三) 近代西方学前教育思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欧风美雨来袭下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
一、晚清时期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萌发 |
(一) 清末近代学前教育思想萌发的背景 |
(二) 清末的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
二、民国时期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 |
(一)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选择 |
(二) 对传统封建儿童教育观的批判 |
(三) 科学教育的导入 |
(四) 外来幼教理论的本土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创建到逐步成熟的中国学前教育制度 |
一、从无到有——清末以蒙养院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制度 |
(一) 姗姗来迟的癸卯学制 |
(二) 蒙养院制度的开创 |
(三) 蒙养院制度与日本幼稚教育制度比较 |
二、一字之变——民初以蒙养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制度 |
(一) 承前启后的壬子·癸丑学制 |
(二) 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
(三) 蒙养园制度的特点 |
三、最终成形——民国中后期以幼稚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制度 |
(一) 应时而兴的壬戌学制 |
(二) 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
(三) 幼稚园制度与欧美学前教育制度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上) |
一、清末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
(一) 教会开办的幼教事业 |
(二) 东洋化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 |
(三) 灵活办学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 |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机构的成熟 |
(一) 教会幼稚园由盛转衰 |
(二) 西洋化幼稚园的发展 |
(三) 本土化幼稚园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下) |
一、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办理 |
(一) 宗教化的幼稚园教学 |
(二) 日式的蒙养教学 |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实施 |
(一) 教会幼稚园教学的改进 |
(二) 西洋式教学的盛行 |
(三) 本土化教学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结语:关于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 |
一、外来影响是推动本土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 |
二、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学前教育重要变革的先导 |
三、本土化是中外教育交流中不变的主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发展概览 |
第一节 教育期刊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教育图强”的时代诉求 |
二、教育变革的必然产物 |
三、早期中文报刊的实践示范 |
第二节 《教育世界》:中国教育期刊的嚆矢 |
一、罗振玉和王国维的教育情怀 |
二、《教育世界》的办刊实践及反响 |
第三节 教育期刊群的态势及成型 |
一、办刊数量渐增 |
二、办刊主体多元 |
三、刊物种类多样 |
第二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学变革的思想蕴育 |
第一节 教育期刊对教育理论的传播情有独钟 |
一、系统输入西方教育理论和学说 |
二、热情追踪20世纪初国外新兴教育理论 |
三、鼎力推介国内最新教育研究成果 |
第二节 教育期刊为教育思潮的勃兴推波助澜 |
一、助推国民教育思潮 |
二、助推军国民教育思潮 |
三、助推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
四、助推职业教育思潮 |
五、助推科学教育思潮 |
第三节 教育理论传播和教育思潮勃兴蕴育教学目的之变 |
一、从读书做官到“五育并举” |
二、从培养“顺民”到倡导“自动”、“自主”、“自由” |
三、从“明人伦”到注重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 |
四、从倚重知识的记诵到突出生活技能的培养 |
第四节 案例:《新教育》聚焦杜威、孟禄来华前后的教育言说 |
一、《新教育》与杜威热 |
二、《新教育》与孟禄的“实际教育调查” |
第三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现代课程制度的初步确立 |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小学课程制度的嬗变 |
一、现代中小学课程制度的孕育 |
二、清末中小学课程制度的现代转向 |
三、民初中小学课程制度的蜕变 |
四、现代中小学课程制度的初步确立 |
第二节 教育期刊为新课程的引入和改造摇旗呐喊 |
一、对“读经讲经”的质疑 |
二、对“格物数理之学”的关切 |
三、对“养成健全人格”的诉求 |
四、对“言文不一”的批判 |
第三节 教育期刊为“分科”、“选科”出谋划策 |
一、传递政府意图和民间声音 |
二、成为“分科”、“选科”改革论坛 |
三、热心“分科”、“选科”个案研究 |
第四节 案例:《教育杂志》助推壬戌学制课程方案出台 |
一、前期探讨:设置改革议题 |
二、策划专号:掀起改革热潮 |
三、资讯服务:推动改革进程 |
第四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科书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清末民初教科书发展梳理 |
一、国人自编教科书之肇始 |
二、中国第一套现代意义的教科书 |
三、教科书编撰的百花齐放 |
四、教科书的现代转型驶入快车道 |
第二节 教育期刊热议教科书的价值追求 |
一、探讨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 |
二、传播教科书的现代理念 |
三、关注教科书的制度选择 |
四、重视教科书的选择与使用 |
第三节 教育期刊助推教科书的编撰创新 |
一、启发编撰思路 |
二、建言编撰队伍 |
三、商榷选材及体例 |
四、开阔编撰视野 |
第四节 教育期刊配合教科书的营销推介 |
一、刊发“编辑要点”或“编辑大意”,以特色促销售 |
二、悬赏征集“教授案”,以服务促销售 |
三、援引外界各方好评,以信誉促销售 |
四、推出系列教科书广告 |
第五节 案例:《中华教育界》教科书广告之创意 |
一、内容表述:突显核心竞争力 |
二、引题制作:增强阅读吸引力 |
三、刊布节奏:形成整体冲击力 |
第五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学实验的蓬勃开展 |
第一节 教育期刊助推教学实验的引入和勃兴 |
一、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的引入与风靡 |
二、单级教授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
三、自学辅导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
四、分团教学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
五、设计教学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
六、道尔顿制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
第二节 教育期刊推进教学实验之特点 |
一、全面展开与重点关注相结合 |
二、理论推介与实践追踪相结合 |
三、宣传倡导与总结反思相结合 |
第三节 教育期刊促进教学研究的科学化追求 |
一、大力倡导“实验主义” |
二、热情引介西方心理科学 |
三、积极策应教育测验运动 |
第六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审思 |
第一节 教育期刊在教学变革中扮演的角色 |
一、理论前沿 |
二、思想空间 |
三、瞭望窗口 |
四、中间地带 |
第二节 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策略 |
一、集聚名流,推出“意见领袖” |
二、深度观察,开掘时代主题 |
三、精心策划,谋求“集聚效应” |
四、媒介呼应,形成“舆论共振” |
第三节 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评价 |
一、影响的独特性而非决定性 |
二、影响的深广性而非局部性 |
三、影响的互动性而非单向性 |
结语 |
一、教学变革需主动争取专业化的媒介支撑 |
二、教育期刊须牢固树立“服务教育”的精神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蒙台梭利教育法之要旨(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S幼儿园蒙台梭利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个案研究[D]. 宋临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个案研究 ——基于Z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D]. 杨影.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3]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 邵子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 陈萍. 山西大学, 2008(04)
- [5]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研究 ——基于许昌市D幼儿园的个案[D]. 冀凯. 信阳师范学院, 2017(01)
- [6]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D]. 宋秋英.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9)
- [7]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研究[J]. 陈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 [8]论教育装备标准制定的本质与发展[J]. 殷常鸿,马晓燕,高伟,刘雍潜. 现代教育技术, 2019(12)
- [9]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D]. 杨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10]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D]. 王博.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