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

关于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

一、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宗晓华,张强[1](2021)在《澳大利亚大学科研绩效拨款的制度演变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科研绩效拨款制度是澳大利亚大学科研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30年的演进中,澳大利亚大学科研拨款制度根据科研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而主动调整,历经了量化指标导向、嵌入质量因子及激励重心转移的多阶段渐进式制度变迁,形成了指标选取上兼顾学术质量与社会贡献、功能实现上兼具绩效激励与成本补偿、机制设计上兼容历史成就与前瞻取向的制度特征。其中,最近一次调整大幅度归并繁杂的拨款专项,精简拨款机制设计和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绩效拨款的透明度和导向性。澳大利亚大学科研拨款制度的演进轨迹与逻辑对我国实施"绩效导向、动态支持"的"双一流"建设拨款制度具有重要启示。

逯鑫赫[2](2021)在《澳大利亚竞争中立制度的演进:争议与启示》文中认为

雷香荣[3](2021)在《种族史着作《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8-10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篇翻译实践任务为非文学翻译,翻译材料节选自玛格丽特·安·富兰克林的澳大利亚种族史着作《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8-10章内容,至今未发现公开发行的中文译本,该书于1976年海涅曼教育出版社出版,叙述了1788-1975年间的澳大利亚种族史,其中该书第8-10章主要讲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澳大利亚各州的人道主义者为维护土着居民的权益四处奔走,但由于种种原因,土着人的境况没有得到改善,努力宣告失败。本篇翻译材料中的长句和分句较多,句型多变,分析句子结构就显得困难重重。原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强调内容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关联理论”指导理论,运用词类转换法、重译法、引申法、前置法、分译法和状语转换法对词语的解释和关系分句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体会到“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与“认知原则”对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价值。笔者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为国内澳大利亚种族史方面的资料起到增补作用。

雷雨清[4](2021)在《我国跨境破产规则的建构 ——以主从程序框架为基础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跨境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以来,已逐渐从资本输入大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并行的国家。国有资本和私营资本参与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活跃度增强,跨境并购交易规模不断提升,我国本土企业在信息通信、医疗健康、金融、房地产、矿产、能源等多个领域迈出国际化步伐。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地区性经贸摩擦纠纷增加,以及跨国企业的经营不善,近年来跨境破产案件日益增加。特别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各国企业债务负担骤然加重,部分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潮。我国作为国际供应链上重要一环,部分跨境企业难以幸免,跨境破产事件如多米诺骨牌在世界迅速蔓延。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西方国家加快了跨境破产国际合作的进程,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对本国跨境破产规则进行了重构或完善。囿于我国当时经济国际化程度有限,跨境破产案件数量尚少,我国仅通过《企业破产法》第5条参照一般民商事判决的承认和执行规则设置了对外国破产判决的承认和执行规则,同时确立了我国破产判决的域外效力,这两项内容成为我国跨境破产领域的唯一规则。虽然该规则参照当时国际先进理念确定了修正的普及主义跨境破产规则模式,使我国司法实践有了明确规则可依,但由于我国跨境破产规则缺乏体系性、明确性、效率性,缺乏中外主体权利平等保护和协调机制,与国际规则差异较大等原因,导致在我国《企业破产法》立法后14年从未得以真正适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我国法院在跨境破产领域合作意愿态度消极。然而,随着我国当前形势的变化,我国跨境破产规则的建构变得愈加紧迫和必要,跨境破产规则的建构可以弥补我国现行规则的缺失与缺陷,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新冠疫情引发的跨境破产风险,契合我国营商环境改善的现实需求。在理论基础方面,建构我国跨境破产规则仍应坚持当前主流的修正的普及主义理论基础。我国跨境破产规则建构前宜明确遵循的原则,具体应以高效救助跨境破产债务人为首要原则,公平对待中外主体利益为主要原则,同时要符合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基于对当前国际主流的主从协助程序模式和主辅协助程序模式的特点分析,以主从程序为基础的规则框架更有利于我国建构一个完备的跨境破产规则体系,兼容主辅协助和主从协助方式的优点,使我国跨境破产规则既具备对外国主要破产程序的承认、协助和合作的功能,又能在必要时以从属破产程序保护本国债权人利益,实现“进可攻、退可守”。主从程序框架下,将建构我国跨境破产规则的主从程序界分规则、主从程序启动规则、主从程序框架下的协助规则、主从程序平行规则四个方面内容。首先,建立以主从程序为核心的跨境破产规则体系首先要对跨境破产程序性质进行界分以确定主从程序效力范围,协调多元破产程序管辖权限,明确跨境破产程序适用的法律规则。我国宜将债务人主要利益中心作为主从程序界分的认定规则,主要利益中心启动地破产程序为跨境破产的主要程序,我国可以启动辅助程序对外国主要破产程序进行承认和协助;债务人营业地启动程序为跨境破产从属程序,其效力仅及于该国境内财产。以债务人注册地为主要利益中心的首要推定,以债务人管理和控制地为例外,充分保护第三人的合理信赖利益,仅在例外情况下才根据破产管理人和利益相关方申请对主要利益中心是否随破产程序发生转移进行审查。其次,跨境破产程序的启动规则包括主要程序的启动规则、从属破产程序的启动规则,以及对外国主要破产程序承认和协助的辅助程序规则。其中前两项程序为单独的针对债务人财产进行集中性分配和管理的破产程序,而辅助程序是我国法院对外国破产程序的审查程序。建构这三项程序的启动规则时,宜结合我国现行破产法规定及国际破产前沿经验,对程序启动的原因、主体、客体、审查方式、启动后的效力和效果进行逐一规定。第三,跨境破产程序的协助规则包括协助的条件规则和措施规则两部分。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外国破产程序协助需要满足互惠原则、符合我国公共利益、不损害我国债权人利益三项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原则性和概括性,文章结合国外司法裁判经验对这三项条件的认定方式进行了逐一讨论。对协助措施规则应从措施的启动、范围和方式三方面予以建构:采取承认和协助分步走的模式;允许协助措施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溯及效力;协助措施的财产范围应尽可能及于债务人在我国境内的所有财产,但原则上债务人不能利用我国协助措施变相规避我国法律规定下强制性法律义务;协助的方式应视外国破产程序的主从性质有所区分;协助需符合必要性、合法性和一致性原则;引入临时救济措施,增加债务人财产保护的及时性。第四,跨境破产主从程序平行规则是主从程序并行时协调境内外破产程序的重要规则依据。主从程序平行规则可以有效建立境内与境外破产程序的合作机制,增加我国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空间,满足跨国企业集团破产的程序协调需要。文章建议我国引入主从程序平行合作规则、主从程序虚拟合并规则、主从程序破产协议规则,以及跨国企业集团破产的平行协调规则。建立以破产管理人为核心的主从程序平行合作机制,赋予我国破产管理人进行主从程序合作和协调权利;设置虚拟合并规则,允许破产管理人为我国债权人利益与外国破产程序主体进行谈判,做出附条件不启动我国程序的承诺;允许我国破产管理人在法院批准下与他国程序的管理人达成主从程序破产协议,发挥破产协议协调主从程序冲突、提高程序合作效率、协商破产重整计划的作用;建立符合跨国企业集团破产特点的平行协调规则,根据跨国企业集团的一体化程度,决定采用单一实体对待方式还是主从程序协同方式,对企业集团成员参与其他程序尽可能地提供信息和程序上的协助。

许鹏[5](2021)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表明债券信用评级是对某一发行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总体程度或某一特定债券按期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并按一定标准分类标示高低等级的经济活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随着地方债券发行应运而生,为市场相关方评估地方政府债务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状况提供信息服务,并成为推动地方债券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研究多集中于债券运行机制或发行定价等方面,少有基于国际经验,从信用评级层面展开讨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尚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首先,信用评级是地方债券发行的必备要件,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和总体信誉度的综合评估,贯穿于债券注册、发行及存续期间的各个环节,对债券定价、市场交易、风险管理等方面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其次,当前中国地方债务存在管理不规范、过度举债以及隐性负债风险聚集等问题。信用评级可以详细、全面地揭示地方财政收支和债务管理状况,对发挥市场化约束机制,规范地方举债行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均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国外成熟市场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时间较长,在评级方法、配套制度和监管环境等方面上积累了大量先进做法,中国可以取长避短,充分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推动自身地方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第四,未来随着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分化,地方债券信用利差势必进一步走阔,从而放大市场投资人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最直观、专业的综合评价,可以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影响,减少信息获取成本,为投资人提供决策依据。第五,加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关系到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和评级行业质量整体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在评级领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抵制国际评级霸权主义,维护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信用安全和经济利益。本文指出,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其既是一种创新型财政政策工具,又是规范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信用评级失效,市场定价失真,信息披露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本文从发挥债券信用评级作用、改进债券监管制度、建立债券保险制度和设立地方债务数据库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初登历史舞台之时,国外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如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开展市政债券评级业务已近百年历史,评级体系完备,评级框架、方法和理念成为国际公认标准,评级质量在充分的历史数据中得到验证;日本本土评级机构在行业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在与国际评级公司的市场竞争不落下风,占据国内地方债券评级业务的半壁江山;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高,为本国债券市场吸引到大量外国资本;印度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在市政债券评级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充分论述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信用评级在运行机制、制度设计、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各自特点和发展经验,对其中优缺点加以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四方面借鉴之处,一是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三是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四是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在实践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方面,本文阐述了国际评级机构关于市政债券信用评级的模式、流程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评级指标选取和结构设计方面做出针对性安排,构建了多层次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以2015至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测算出各层级评级指标的权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可以说,本文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独立性更强,评级结果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更高,评级信息更加公开与透明。最后,对改进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等方面。总体上,本文从历史脉络出发,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和信用评级的演化历程和发展趋势,方法应用和制度安排进行全面总结梳理,论述了其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从国际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地方债券特征和信用评级机制加以多方位对比分析,总结其中的优缺点,并汲取有益经验,提出对中国的借鉴之处;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出发,创新性地设计并运用更贴近中国国情且更具有效性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可以说,本文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发挥信用评级在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提升债券市场化水平,增强市场各方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杨雅欣[6](2021)在《从新型研发机构看我国高校科研组织变革》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知识与经济社会深度渗透,知识发生了深刻转型。知识生产的价值取向从“求真”向“求用”转变,越来越注重面向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它所承担的使命、与社会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的地位空前突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实现大学、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新型合作关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正不断提高,同时它的组建模式与特征也正是契合了知识转型背景下知识生产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从知识转型的视角出发,对知识转型、高校科研组织变革、新型研发机构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并厘清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转型给高校传统的科研组织带了冲击和挑战,新型研发机构的产生正是顺应了知识转型背景下知识生产的新要求。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改变了以往单一高校“孤军奋战”、单一学科“圈地自建”的局面,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通过组建跨学科的研究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切实体现了知识生产由“求真”向“应用”的转变,机构依据各主体自身的优势资源,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国际前沿、产业前端,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地需求。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一方面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对这四个国家的新型研发机构,从政策支持、目标定位、研究项目、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总结出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共同特征:第一,完备的政策支持与指导;第二,研究与创新的市场化导向;第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四,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最后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模式和运行机制给高校科研组织变革带来的几点启示:革新学术理念,开展跨学科研究;建设新型平台,创新组织运行机制;重视社会影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注重社会贡献,制定科学评价体系等。

段江雁[7](2021)在《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共同趋势,尤其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建设作为保障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1世纪初,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已经建立起非常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澳大利亚自1998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并推广各个行业培训包,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个专业培训包被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中,培训包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为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提供了统一标准。我国也在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并提出在2022年要建成一个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内容、实施以及实施保障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澳大利亚培训包的文献进行研究确定本文的框架结构,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培训包的内容和实施进行分析,选取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为例,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首先从培训包框架建立的政策背景入手概括出培训包本身所蕴含的理念和特征。其次从培训包的开发机构、开发原则、开发依据和开发流程四个方面对培训包的开发进行论述,为了更好地理解培训包的内容,本文从培训包基本介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和教学资源、评估四个方面对培训包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形成对比。再者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角度对培训包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以霍姆斯格林TAFE学院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深入分析培训包在TAFE学院的实际应用。然后分析了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培训包能够高质量落地实施的原因。最后在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训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的启示。通过对培训包框架建立的政策背景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培训包本身蕴含了终身教育和技能立国的理念,具有以行业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系统性的特征。通过对培训包的开发和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培训包是一个由行业开发由政府颁布的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标准,并且具有严格且高效的开发规程,此外,在对培训包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培训包内容具有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详细的教学指导内容等特点。通过对培训包在TAFE学院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职业院校的课程和专业建设都是以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和资格体系为依据,教学评估以培训包中的评估指南为参考的结论。通过对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进行分析可知,国家政策的扶持、对培训机构的质量监督、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政府以及社会个人的资金支持等都为培训包的落地实施提供了保障。最后基于我国高职教育国家标准的建设和实施情况,本文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进行国家标准的完善和改革,第一,加强高职国家标准开发规程建设,以行业为主导进行开发,明确开发的基本原则和依据,确立高质量高成效的开发程序;第二,加强高职国家标准内容顶层设计,从专业大类和课程模块入手构建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将行业领域内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与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对应起来,形成级别清晰的证书体系,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教学指导部分,为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指导;第三,促进高职国家标准落地实施,国家标准可以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发布,收集建议或意见,促进标准的使用和更新,地方和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标准开设专业和课程,促进企业发挥教学评估作用,丰富教学评估形式,进一步完善院校教学改革;第四,建立高职国家标准实施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高职院校内部和外部评估机制,保障院校提供高质量教育,另外,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加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机制。

孙兆涵[8](2021)在《《西澳大利亚旅游业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第一、二部分)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成逐年增长的态势,同时国外热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量也逐渐增加,然而对于热门目的地西澳大利亚的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西澳大利亚旅游局官网上的一篇旅游年度工作报告为材料,属于信息型文本,旨在传递信息、知识等事实。该报告文风严谨、时效性强、篇章结构紧密、概括性强。基于其文本类型,译者在查阅了一些西澳旅游的相关资料后对全文进行翻译,与此同时利用语料库、字典、互联网搜索等手段进行辅助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该文中词汇的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译者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难点进行整理并分析,归纳出英汉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词汇方面难点,并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应用多种翻译方法对这些词汇难点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方法为词义选择、词义转换和正反表达。译者希望本译文和翻译实践报告一方面能对国内外澳大利亚旅游从业者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另一方面可对旅游材料翻译以及相关论文的撰写具有参考意义。

张玉娴[9](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刘思琦[10](2021)在《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已逐步建立了内部和外部协调的质量保障体系。当前,我国跨境高等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有必要研究澳大利亚在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经验与措施,并结合我国跨境高等教育现状,探索改善我国跨境质量保障体系的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并探究其原因。简而言之,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经历了萌芽与探索、政府介入、法律约束与国家战略三个阶段。其次,简单分析了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运作模式与实施成效。再次,选取科廷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迪肯大学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三种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举措。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我国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实践反思。基于上述研究,我国应积极健全跨境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制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细则、突出高校跨境教育质量监管特色、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跨境质量保障体系。

二、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澳大利亚大学科研绩效拨款的制度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量化指标导向:大学科研绩效拨款制度的初步探索
三、嵌入质量因子:科研绩效拨款与卓越评估结果挂钩
四、激励重心转移:绩效拨款与卓越评估的脱嵌与调整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根据科研发展不同阶段动态调整绩效拨款制度,梯度升级激励目标
    (二)兼顾绩效激励与成本补偿,保障科研事业发展与科研人才培养并重
    (三)建立精简、透明的科研绩效拨款体系,提高拨款制度的运行效率

(3)种族史着作《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8-10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1.1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2 Translation Schedule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The Making of Glossary
        2.2.2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Schedule
    2.3 Quality Control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Others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Words
        3.2.1 Conversion
        3.2.2 Repetition
        3.2.3 Semantic Extension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elative Clauses
        3.3.1 Prepositioning
        3.3.2 Division
        3.3.3 Adverbial Methods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4.2 Limitations and Proposal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4)我国跨境破产规则的建构 ——以主从程序框架为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基本构架
第一章 我国跨境破产规则建构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我国跨境破产规则建构的现实意义
        一、弥补现行规则的缺失与缺陷
        二、应对各种因素引发的跨境破产风险
        三、契合营商环境改善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我国跨境破产规则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普及主义理论
        二、地域主义理论
    小结
第二章 我国跨境破产规则建构遵循的原则与逻辑前提
    第一节 我国跨境破产规则建构遵循的原则
        一、高效救济跨境债务人利益原则
        二、公平对待中外债权人利益原则
        三、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第二节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框架的逻辑前提
        一、两种程序模式的客观评介
        二、我国主从程序框架的立法选择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界分规则的建构
    第一节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界分规则建构的意义
        一、协调多元破产程序管辖权
        二、区分主从破产程序效力范围
        三、确定破产程序统一适用法律
    第二节 我国跨境破产界分规则的性质与效力
        一、我国跨境破产界分规则的性质
        二、我国跨境破产界分规则的法律效力
    第三节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界分的认定规则
        一、我国主从程序界分认定规则的定位
        二、我国对债务人主要利益中心的认定
    小结
第四章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启动规则的建构
    第一节 我国跨境破产主要程序的启动规则
        一、主要破产程序的启动原因
        二、主要破产程序的启动主体
        三、主要破产程序的启动审查
        四、主要破产程序的启动效力
    第二节 我国跨境破产从属程序的启动规则
        一、从属破产程序的启动原因
        二、从属破产程序的启动主体
        三、从属破产程序的启动审查
        四、从属破产程序的启动效力
    第三节 主从程序框架下我国辅助程序的启动规则
        一、辅助程序的启动主体
        二、辅助程序的启动客体
        三、辅助程序的管辖法院
        四、辅助程序的申请程序
        五、辅助程序的启动效果
    小结
第五章 主从程序框架下我国跨境破产协助规则的建构
    第一节 我国跨境破产协助的条件规则
        一、跨境破产协助应遵守互惠原则
        二、跨境破产协助应符合我国公共利益
        三、跨境破产协助不应损害我国债权人利益
    第二节 我国跨境破产协助的措施规则
        一、协助措施的启动
        二、协助措施的范围
        三、协助措施的方式
    小结
第六章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平行规则的建构
    第一节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平行规则建构的必要性
        一、建立境内与境外破产程序的合作机制
        二、增加保护我国债权人利益的制度空间
        三、满足跨国企业集团破产程序协调的需要
    第二节 我国跨境破产主从程序平行规则的主要内容
        一、主从程序平行合作规则
        二、主从程序虚拟合并规则
        三、主从程序破产协议规则
        四、跨国企业集团破产的平行协调规则
    小结
结语
附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跨境破产案件的指导意见 (立法建议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析
        1.2.1 地方政府债券融资
        1.2.2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1.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2.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1.2.5 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1.2.6 国际信用评级的垄断与霸权
        1.2.7 对相关研究的评析
    1.3 研究方法、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券涵义与相关理论
    2.1 涵义界定与辨析
        2.1.1 地方政府债务
        2.1.2 地方政府债券
        2.1.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2.1.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2.2 相关理论及评述
        2.2.1 财政分权理论
        2.2.2 发行债券风险理论
        2.2.3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2.2.4 信用风险理论
        2.2.5 信用评级理论
        2.2.6 相关理论评述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历程分析
    3.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成因
        3.1.1 地方债务现状
        3.1.2 地方债务演化进程和成因分析
    3.2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及发行情况
        3.2.1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
        3.2.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3.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结
        3.3.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3.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演进过程
    4.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
        4.1.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基本原则
        4.1.2 两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对比分析
        4.1.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必要性
    4.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与现状
        4.2.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
        4.2.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4.2.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现状
    4.3 当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市场吻合度分析
        4.3.1 地方债务的软预算约束导致评级结果同质化
        4.3.2 评级信息披露不充分使评级缺乏可信度
        4.3.3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评级业务发展
        4.3.4 评级行业监管机制尚未健全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及信用评级的国际经验
    5.1 美国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5.1.1 市政债券特征
        5.1.2 市政债券监管制度
        5.1.3 市政债券信用评级
        5.1.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5.2.1 债券特征
        5.2.2 债券监管制度
        5.2.3 债券信用评级
        5.2.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3 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5.3.1 债券特征
        5.3.2 债券监管制度
        5.3.3 债券信用评级
        5.3.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4 印度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5.4.1 市政债券特征
        5.4.2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5 国际评级机构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分析
        5.5.1 标准普尔公司评级方法
        5.5.2 穆迪公司评级方法
    5.6 国际经验总结和借鉴
        5.6.1 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
        5.6.2 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
        5.6.3 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
        5.6.4 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
第6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设计与应用
    6.1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6.1.1 基本原则和评估步骤
        6.1.2 评级指标选取与样本描述
        6.1.3 评级指标权重确认
    6.2 评级指标得分和评级结果测算
        6.2.1 评级指标得分处理过程
        6.2.2 评级结果分布状况
    6.3 信用评级结果的区域性分析
    6.4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评价
        6.4.1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6.4.2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有效性分析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
        7.2.2 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7.2.3 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
        7.2.4 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
        7.2.5 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
        7.2.6 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
        7.2.7 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
        7.2.8 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从新型研发机构看我国高校科研组织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概念界定
        1. 知识转型
        2. 新型研发机构
        3. 高校科研组织
    (四) 文献综述
        1. 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
        2. 关于高校科研组织变革的研究
        3. 关于知识转型理论的研究
        4. 关于知识转型与新型研发机构研究
        5. 研究现状述评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内容
二、知识转型与新型研发机构的产生
    (一) 知识转型主要理论与特征
        1. 知识转型的相关理论
        2. 知识转型的主要特征
    (二) 知识转型与高校科研组织形态变革的关系
        1. 高校传统的科研组织形态
        2. 知识转型对高校科研组织形态提出严峻挑战
    (三) 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与特征
三、国内外蓬勃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
    (一) 国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
        1. 美国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的措施
        2. 德国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的措施
        3. 澳大利亚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的措施
        4. 国外新型研发机构的案例研究
    (二)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
        1.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
        2.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模与结构
        3. 我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总体概况
        4. 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案例研究
    (三) 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共同特征
        1. 完备的政策支持与指导
        2. 研究与创新的市场化导向
        3.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4. 运行机制的灵活性
四、新型研发机构对高校科研组织变革的启示
    (一) 革新学术理念,开展跨学科研究
    (二) 建设新型平台,创新组织运行机制
    (三) 重视社会影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四)注重社会贡献,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2.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3.借鉴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2)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的研究
        (3)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内容的研究
        (4)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的研究
        (5)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的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2)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的研究
        (3)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内容的研究
        (4)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的研究
        (5)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TAFE学院
        3.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4.培训包
    (六)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筛选假设理论
        3.工作本位学习理论
一、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框架概述
    (一)建立培训包框架的政策背景
        1.《坎甘报告》为培训包的建立提供基础
        2.《柯尔比报告》提出建立广泛的培训系统
        3.《迪文森报告》等确立能力本位的职业证书体系
        4.《成功的改革》等直接促使培训包的产生
    (二)培训包框架本身蕴含的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
        2.技能立国理念
    (三)培训包框架的特征
        1.由行业为主导,为行业服务
        2.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3.以能力为本位
        4.具有系统性
二、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与内容
    (一)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
        1.统一的开发机构
        2.具体的开发原则
        3.详细的开发依据
        4.明确的开发流程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内容
        1.培训包基本介绍
        2.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开放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4.保障评估质量
三、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以ICT6.1为例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 的内容
        1.培训包基本介绍
        2.培养目标
        3.培养规格
        4.课程和教学资源
        5.评估质量保障
    (二)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 的实施
        1.自主进行专业设置
        2.统一且灵活的课程体系
        3.有效进行教学评估
四、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二)高标准的注册培训机构
    (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来源
        2.师资培训
        3.师资管理
    (四)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个人投资
五、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现状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开发现状
        (1)组织管理不协调,行业参与不深入
        (2)缺乏详细的开发依据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内容结构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
        (1)专业建设不符合社会需求
        (2)过于注重学科课程
        (3)教学评估主体单一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实施保障
        (1)政策法规不完善
        (2)院校评估机制不健全
        (3)缺乏双师型教师
        (4)资金来源单一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开发规程建设
        (1)明确开发组织机构及参与者
        (2)明确开发基本原则
        (3)明确开发的依据和程序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内容顶层设计
        (1)统一职业能力标准
        (2)完善资格认证体系
        (3)设计详细的教学指导
        3.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落地实施
        (1)大力进行网络宣传
        (2)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3)注重实践课程
        (4)丰富教学评估形式
        4.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实施保障机制
        (1)完善国家法律法规
        (2)规范培训机构办学环境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4)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西澳大利亚旅游业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第一、二部分)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1.3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Plan-making
        2.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
        2.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he Selection of Word Meanings
        3.1.1 Based on Parts of Speech
        3.1.2 Based on the Context
        3.1.3 Based on Speciality
    3.2 Conversion
        3.2.1 Conversion into Verbs
        3.2.2 Conversion into Nouns
        3.2.3 Conversion into Adjectives
        3.2.4 Conversion into Adverbs
    3.3 Negation and Affirmation
        3.3.1 Negation
        3.3.2 Affirm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e Practice
    4.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9)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10)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理论基础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因及历程
    第一节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因
        一、国际形势的推进
        二、经济发展的催化
        三、政治因素的影响
        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
    第二节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与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二、政府介入阶段(20 世纪90年代—2010年)
        三、法律约束与国家战略阶段(2010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节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一、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组织机构
        二、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政策依据及标准
        三、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实施程序
        四、外部质量保障结果的应用
    第二节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模式
        一、第三方合作交付模式
        二、离岸分校模式
        三、在线交付模式
    第三节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成效
        一、外部质量保障活动取得的成效
        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节 大学与第三方合作交付质量保障体系——以科廷大学为例
        一、科廷大学跨境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第三方合作教育服务政策与程序
        三、第三方合作的质量准则与评估标准
    第二节 大学离岸分校质量保障体系——以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为例
        一、RMIT跨境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RMIT离岸分校的选择与管理
        三、RMIT离岸分校的质量保障政策与标准
    第三节 大学在线交付质量保障体系——以迪肯大学为例
        一、迪肯大学在线教育发展概况
        二、迪肯大学质量保障的政策与程序
        三、迪肯大学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反思
    第一节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一、跨境高等教育结构化
        二、跨境质量监管机制与程序完备化
        三、跨境高等教育法律与政策体系化
        四、合作伙伴质量保障制度化
    第二节 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借鉴
        一、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跨境质量保障体系
        二、制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细则
        三、健全跨境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四、突出高校跨境教育质量监管特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澳大利亚大学科研绩效拨款的制度演变及启示[J]. 宗晓华,张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06)
  • [2]澳大利亚竞争中立制度的演进:争议与启示[D]. 逯鑫赫.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种族史着作《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8-10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雷香荣.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我国跨境破产规则的建构 ——以主从程序框架为基础的研究[D]. 雷雨清.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D]. 许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6]从新型研发机构看我国高校科研组织变革[D]. 杨雅欣.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D]. 段江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8]《西澳大利亚旅游业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第一、二部分)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孙兆涵.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9]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10]澳大利亚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刘思琦.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关于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