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工业企业领导机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韩炜,蔡建明,赵一夫[1](2021)在《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机制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对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提升的明确要求,论文基于多元主体视角,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理论框架模型、结构、问题、机制以及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随着大城市边缘区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型,城乡空间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在治理结构上,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逐渐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网络结构转型。治理问题上,多元主体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资源争夺造成物质空间混杂、社会空间分异以及空间权力不均衡3个方面问题。从机制角度分析,多元主体遵循各自的空间治理需求和逻辑对大城市边缘区实施相应的治理机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提出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优化路径。最后,总结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治理问题—治理机制—路径优化"递进式研究框架,以完善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理论与实践分析研究。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2021)在《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丽政办发[2021]4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丽水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8月24日(此件公开发布)丽水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3](2021)在《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中研究指明连政办发[2021] 3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乡镇工业集中区壮大工业、做优产业、富民增收的新引擎作用,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现就促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提升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乡镇经济新增长极为目标,以合理规划、产业集聚、科学管理、资源集约为原则,以拓展发展空间、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体系为工作重点,
郑有贵[4](2021)在《城乡“两条腿”工业化中的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现代化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基于工业的地区布局、服务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和国家现代化发展,提出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构想,成功探索出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城乡"两条腿"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产业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拾余补缺"的"五小工业"向全面发展拓展,地域布局由散落乡村转向城镇和产业园集中,规模由发挥"船小好掉头"优势到为增强竞争力而组建乡镇企业集团。农村工业的崛起,缘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主张,缘于在走共同富裕道路下构建起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和积累机制下乡镇企业能够成功起步,缘于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给乡镇企业打开发展空间,缘于广大农民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投身乡镇企业的创业发展。
陈俊颐[5](2021)在《苏州市工业主导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演化与重构探究 ——以张家港市恬庄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杜秋卉[6](2020)在《东海县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离不开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等平台载体是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和主阵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地方经济实力的晴雨表,乡镇工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动力和增长极,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要实现乡镇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必须把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可以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发达地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形成建设较早,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集中区还在建设之中,目前从东海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阻碍了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自己从事的乡镇工业助理工作为契机,运用研究生期间学习到知识,结合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对东海县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从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依据以及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借鉴,提出有利于东海县乡镇工业集中区科学发展的意见对策,对进一步明确东海县的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总体规划与布局,统筹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媛蔚[7](2019)在《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S区Y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重经济,轻环保”、“发展强,保护弱”是我国曾经倡导经济发展时的一种常态,因为那时对环境的轻视,滋生了现有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工业污染是见证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本文介绍了上海市Y镇在治理工业污染中的案例,并以多中心治理视角探讨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为何造成治理困境的成因。目前的现状来说,仍以政府带动其他主体(企业、第三方、公众)治理工业污染,但政府环保机构掌握污染源的信息不畅通,基层环保队伍尚未完善,企业、公众的参与渠道有限,多元主体间互相博弈,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乡镇工业污染治理取得大的成效。本文认为,乡镇形成工业污染治理困境的原因,一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从70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传统的GDP考核促使领导干部漠视环境保护,而随着城市化演进,城市中的落后工业企业或转型或慢慢过渡给乡镇,使得乡镇聚集了大批工艺落后、产能过剩的高污染工业企业,政府在早期规划时又没有科学布局;二是政府职能缺陷。这其中包含了环境监管部门间缺少统筹协作性,基层环保队伍不健全、执法权限有限和法律法规滞后;三是多元主体参与不足。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投入不足、公众参与性不高等方面,还包括第三方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营利化”行为。鉴于以上发现的问题和对困境的成因分析,本文以多中心视角分别对政府、企业、第三方及公众提出了对策。一方面,加大政绩考核中环境权重,强化各部门协作监管,完善环保执法机构的队伍、加强内部建设和精细化招商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来优化政府监管职能。另一方面,营造透明公开的市场环境去加快促进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技术工艺以提高企业治污能力和自觉性。再者,推进环保机构的建设发展、完善公众参与渠道来加大第三方治污空间和提升公众监督力量,最终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平台,完善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网络。
付孟泽[8](2019)在《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人地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一切互动关系的总和,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及其演变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发展,探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力和原因,梳理演变过程和特征,揭示演变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指导乡村的规划实践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定义了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人地关系影响因素和乡村人地关系特征,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宏、中、微观上的界定与特征,从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诱发、推动和塑造这三个维度,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尺度研究分析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架构。基于土地的私有、公有属性,分两个阶段对浙北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开展研究。第一阶段,沿时间轴从原始、传统农业到近代化,研究了人地关系从初始到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过程,梳理了从聚点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化路径,对近代以来浙北地区的村镇发展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的概念。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社化、改革开放及快速城镇化阶段,研究了土改、土地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人地关系的变迁特征及其对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人地关系变化特征,总结了浙北地区初步形成的现代村镇空间形态的特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对当前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基于GIS平台构建了县域中微观空间尺度的研究方法。提出斑块空间聚集度的概念,分村域对村庄建设斑块进行空间聚集度分析;提出基于生产作用特征、人地承载特征和空间利用特征的乡村人地关系识别指数,实现了县域乡村人地关系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定量分析了全县域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包括中心城区、县域村镇空间形态、8个典型村落空间形态的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最后对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发展进行了展望。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梳理了浙江在现代化村镇建设中的经验,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按照“指向性”空间体系概念,对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形成以下创新点:(1)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从人地关系的视角为村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宏观空间尺度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概念,并以此概念诠释了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展望了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3)提出县域层面中微观空间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
王利中[9](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夏伟荣[10](2010)在《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以汉川市小城镇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开发区热的迅速推进,大量的良田被粗放的工业企业占领,到今日18亿亩耕地红线危危可及,小城镇土地问题和工业用地的调整显得刻不容缓。随着小城镇工业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工业用地的调整也在各方面的组织和关注下不断推进。这既是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需要,也是为小城镇工业创造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相结合。以区域理论及土地利用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及区域的观点,将小城镇放在区域——小城镇——农村腹地的构成的整体系统中,研究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的方向、途径和政策。全文主体内容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动态作了综述和评价;最后,对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文章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首先对小城镇概念进行界定,对小城镇、建制镇和集镇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小城镇、镇区、镇域的区别。最后,对小城镇的类型按照空间位置和发展动力模式进行了分类。第三章、小城镇工业及工业用地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企业聚集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土地集约利用原理与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等理论基础。第四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首先阐述了我国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变化的一般过程,进而分析了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阐述了小城镇工业用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系。第五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首先是宏观上,分析区域内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和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布置。然后是微观上,小城镇工业用地区位的选择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接着介绍了当前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集中典型案例。最后是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第六章、实例研究——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本章以笔者的家乡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论证。
二、乡镇工业企业领导机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工业企业领导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机制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框架模型分析 |
2 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 |
2.1 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发展过程 |
2.2 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 |
3 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问题 |
4 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机制 |
5 多元主体协同的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路径 |
5.1 协同多尺度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体系 |
5.2 构建多维度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效应评价体系 |
5.3 完善大城市边缘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2)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丽水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 |
一、发展现状 |
二、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平台体系 |
(一)“一心”:市本级产业集聚平台—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
(二)“两翼”:缙云产业集聚区和青田产业集聚区 |
(三)“三片区”:遂松片区、龙庆片区、云景片区 |
四、任务举措 |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
(二)优化平台空间布局。 |
(三)创新工作管理体制。 |
(四)加强纪检监察监督。 |
(五)构建利益分享机制。 |
(六)精准产业发展定位。 |
(七)改革要素配置办法。 |
(八)提升创新发展动能。 |
(九)布局重大基础设施。 |
(十)强化考核评估约束。 |
五、组织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强化节点推进。 |
(三)强化督查考核。 |
(四)营造浓厚氛围。 |
(4)城乡“两条腿”工业化中的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现代化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农村工业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一,在农村发展工业是促进地方工业发展的战略。 |
第二,在农村发展工业是服务农业的战略。 |
第三,在农村发展工业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战略。 |
第四,在农村发展工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战略。 |
二、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的路径 |
(一)在促进城乡经济联合中实现工业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
(二)在走农工商综合经营道路中促进社队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
三、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向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 |
(一)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地域分布由散落乡村向城镇和产业园区集中 |
(二)乡镇企业由发挥“船小好掉头”优势向为增强竞争力而组建乡镇企业集团的规模化发展转变 |
四、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历史性贡献 |
五、余论 |
(6)东海县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东海县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 发展现状 |
3.2 发展困境 |
3.3 原因分析 |
4 国内外工业集中区成功案例分析及启示 |
4.1 国外工业集中区成功案例 |
4.2 国内工业集中区成功案例 |
4.3 国内外工业集中区发展成功案例启示 |
5 东海县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对策和建议 |
5.1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
5.2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
5.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5.4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S区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治理的含义 |
2.1.2 乡镇工业污染的概念界定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和适用性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适用性 |
第3章 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现状及问题—以S区Y镇为例 |
3.1 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概况 |
3.1.1 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的发展 |
3.1.2 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现状 |
3.2 Y镇工业污染的基本情况 |
3.2.1 Y镇简介 |
3.2.2 Y镇工业发展概况 |
3.2.3 Y镇工业污染及其治理现状 |
3.3 Y镇工业污染治理的具体实践 |
3.3.1 Y镇污染企业清拆情况分析 |
3.3.2 Y镇“三个一批”分类整治中的案例分析 |
3.4 Y镇工业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信息掌握不及时,污染源头难控制 |
3.4.2 执法手段有限,基层环保队伍不健全 |
3.4.3 企业环保意识不高,环保投入不足 |
3.4.4 部分民众受利益驱使,妨碍治理 |
3.4.5 多元主体间互相掣肘或利益结盟,难以达成合作治污 |
第4章 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
4.1 历史遗留问题加大污染治理难度 |
4.1.1 传统GDP考核主导加重乡镇工业污染 |
4.1.2 产业格局转变使乡镇工业污染源基数增加 |
4.1.3 缺乏科学布局规划埋下污染隐患 |
4.2 政府职能缺陷放大污染治理漏洞 |
4.2.1 监管部门缺乏统筹协作性 |
4.2.2 基层环保机构不健全,执法权限不足 |
4.2.3 政策法规滞后,乡镇缺乏法定权限 |
4.3 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增大污染治理阻力 |
4.3.1 乡镇企业自治意识差,配合度低 |
4.3.2 公众关注视角狭窄,参与度低 |
4.3.3 第三方营利化倾向严重,降低治污效果 |
第5章 乡镇工业污染治理工作的优化路径 |
5.1 优化政府监管职能 |
5.1.1 加大政绩考核中环境权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5.1.2 加大环保硬件投入,加强内部软件建设 |
5.1.3 精细化招商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
5.2 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作用 |
5.2.1 营造透明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
5.2.2 激励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 |
5.3 利用第三方和公众监督力量 |
5.3.1 加快第三方机构建设,扩大咨询互通 |
5.3.2 依托第三方专业性,抓准重点监管对象 |
5.3.3 完善公众参与渠道,提升公众监督力量 |
5.4 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平台,促进协同共治 |
5.4.1 搭建多元主体沟通平台,促成协同治理 |
5.4.2 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背景 |
1.1.2 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
1.1.3 人地关系构成了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核心推动力 |
1.1.4 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二战后欧、亚部分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与启示 |
1.2.2 国际上由聚落地理学缘起的乡村及空间演变研究 |
1.2.3 国内关于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及规划建设的研究 |
1.2.4 乡村空间演化推动力的研究——由环境决定论到人地协调论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区域选择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人地关系及其推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架构 |
2.1 人地关系的定义以及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 |
2.1.1 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 |
2.1.2 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
2.1.3 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2 乡村聚落及空间形态的概念与定义 |
2.2.1 由乡村聚落到现代村镇的概念阐释 |
2.2.2 乡村空间及形态的物质性概念意义 |
2.2.3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3 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机理 |
2.3.1 人地关系诱发了乡村聚落的出现 |
2.3.2 人地关系推动了乡村聚落的演化 |
2.3.3 人地关系塑造了乡村聚落的多样 |
2.3.4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 |
2.4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空间尺度 |
2.4.1 乡村聚落的宏观空间尺度 |
2.4.2 乡村聚落的中微观空间尺度 |
2.5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时间尺度 |
2.5.1 人地关系的阶段划分与时间尺度的关系 |
2.5.2 本研究所取的时间尺度及其考虑 |
2.6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技术框架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3.1 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临时聚点到聚落雏形 |
3.1.1 “采集渔猎”下的临时聚点 |
3.1.2 原始农业与聚落空间形态雏形 |
3.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发育发展 |
3.2.1 传统农业社会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2.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2.3 传统农业人地关系推动下的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
3.3 近代浙北地区的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的演变和发展 |
3.3.1 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3.2 近代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3.3 近代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人地关系变迁与村镇空间多元发展 |
4.1 建设初期人地关系变迁及乡村空间形态 |
4.1.1 以土地改革为序幕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环境 |
4.1.2 建设初期的人地关系特征 |
4.1.3 建设初期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 |
4.2 改革开放后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2.1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乡镇工业的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4.2.2 乡镇工业推动下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4.2.3 改革开放后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3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3.1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演化的背景环境 |
4.3.2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的人地关系特征 |
4.3.3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前人地关系特征下浙北县域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研究 |
5.1 长兴县的典型性、概况及定量实证研究方法 |
5.1.1 长兴县的典型性及概况 |
5.1.2 县域层面中微观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5.2 长兴县当前乡村人地关系特征的分析及发展驱动力评估 |
5.2.1 长兴县乡村生产作用特征 |
5.2.2 长兴县乡村人地承载特征 |
5.2.3 长兴县乡村生产生活组织特征 |
5.2.4 长兴县当前村镇空间发展驱动力类型及评估 |
5.3 长兴县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的发展研究 |
5.3.1 中心城区(县城)的空间演变特征 |
5.3.2 县域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
5.3.3 典型乡村空间形态的构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乡村振兴下浙北人地关系与村镇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
6.1 浙江省在村镇现代化建设中的探索和启示 |
6.1.1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及启示 |
6.1.2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6.2 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
6.2.2 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人地关系特点分析 |
6.2.3 浙北乡村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7.1.1 研究主要工作、相关结论 |
7.1.2 研究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发表 |
致谢 |
(9)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以汉川市小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下,发展小城镇具有纽带作用 |
1.1.2 分散的乡镇工业造成小城镇工业用地分散 |
1.1.3 由于工业外部环境和土地政策的需要,小城镇急需改变工业用地现状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基本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二章 小城镇相关概念辨析 |
2.1 小城镇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1.1 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
2.1.2 本文研究的小城镇范围 |
2.2 小城镇、镇区、镇域以及镇的涵义辨析 |
2.3 小城镇发展的类型 |
2.3.1 小城镇的空间位置分类 |
2.3.2 小城镇发展动力模式分类 |
2.4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界定 |
2.4.1 关于小城镇工业的辨析 |
2.4.2 关于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内涵 |
第三章 小城镇工业及工业用地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3.2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
3.3 企业集群理论 |
3.4 工业区位理论 |
3.5 土地集约利用原理与产业结构 |
3.6 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 |
3.7 产业政策与小城镇发展 |
第四章 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小城镇工业发展历程 |
4.1.1、解放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
4.1.2、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按照年代大体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 |
4.2 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
4.3 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 |
4.3.1 小城镇工业用地分散,规划严重滞后 |
4.3.2 小城镇工业用地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 |
4.3.3 小城镇工业用地违法占地现象严重 |
4.4 导致小城镇工业用地现状的成因 |
4.4.1 小城镇工业布局分散直接导致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分散 |
4.4.2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限制乡镇工业只能分散发展 |
4.4.3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限制小城镇工业用地科学调整的重要原因 |
4.4.4 乡镇企业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追求 |
4.5 小城镇工业用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4.5.1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现状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
4.5.2 小城镇工业用地现状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
4.5.3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分散布局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
4.5.4 小城镇工业用地分散布局对乡镇工业自身发展的制约 |
第五章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
5.1 区域背景下的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 |
5.1.1 以"城镇连绵带"形态存在的小城镇群或城镇带的工业产业的选择 |
5.1.2 城市周边存在的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 |
5.1.3 空间上独立形态发展的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 |
5.2 区域范围内,小城镇工业企业的聚集与调整 |
5.2.1 企业聚集是小城镇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5.2.2 促进小城镇工业聚集的方式和措施 |
5.2.3 小城镇工业聚集与一般工业聚集的异同 |
5.3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布置 |
5.3.1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聚集 |
5.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布置 |
5.4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区位选择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
5.4.1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区位选择 |
5.4.2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
5.5 当前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
5.5.1 第一种:相对分散型工业用地模式 |
5.5.2 第二种:集聚型用地模式 |
5.5.3 第三种:生态型工业用地模式 |
5.6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 |
5.6.1 区域协调的制度安排 |
5.6.2 小城镇土地制度的调整建议 |
5.6.3 归并过多过小的城镇,以小城镇行政区划调整来促进工业用地的调整 |
5.6.4 其它配套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 |
第六章 实例研究—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
6.1 关于汉川市基本简介 |
6.2 汉川市工业发展的区域背景分析 |
6.2.1 汉川市工业发展的区域背景 |
6.2.2 汉川市工业发展的动力分析以及工业发展定位 |
6.3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
6.3.1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的历史沿革 |
6.3.2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发展现状及不利因素分析 |
6.4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6.5 汉川市工业用地的调整 |
6.5.1 汉川市工业产业的选择与布局 |
6.5.2 汉川市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建设 |
6.5.3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乡镇工业企业领导机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机制及路径研究[J]. 韩炜,蔡建明,赵一夫. 地理科学进展, 2021(10)
- [2]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的通知[J].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丽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J].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8)
- [4]城乡“两条腿”工业化中的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现代化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及实践[J]. 郑有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1(04)
- [5]苏州市工业主导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演化与重构探究 ——以张家港市恬庄村为例[D]. 陈俊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6]东海县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D]. 杜秋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上海市乡镇工业污染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S区Y镇为例[D]. 张媛蔚.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8]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D]. 付孟泽. 天津大学, 2019
- [9]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10]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以汉川市小城镇为例[D]. 夏伟荣. 西北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