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高中英语课本中几种形式特殊的疑问句(论文文献综述)
陈泰苑[1](2019)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外研版教材为例》文中认为纵观国内外,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要不要教语法和如何教语法。然而,随着大量的关于语法教学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争论的焦点已经不是要不要教语法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教语法的问题。语法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说明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如何有效教语法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出版为英语教师提出了语法教学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和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但是由于教师的固步自封如坚持采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或者对课标要求的解读错误,如在英语教学中刻意忽视语法教学,导致语法教学效果一直不佳,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并且无法实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即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核心材料,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现行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依据课标开发供中国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且已出版十几年。笔者通过对语法教学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分类和总结发现,很少有研究者结合具体的某种版本教材分析其教学现状。因此,本研究以海口市某区采用外研版英语教材的三所初中的八年级师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测试法,主要调查和研究下列问题:(1)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是什么?(2)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语法教学和语法学习时存在哪些问题?(3)针对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哪些有效的措施?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发现,当前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可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比较认可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但是他们同时也反映教材的语法安排难度较大;有些教师存在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许多教师未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教师语法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单一;有些教师创设的语境偏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语法的方法不合理;学生对语法学习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和语法敏感度较低等。笔者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依据课标、理论基础和教学原则提出改进措施,供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参考。语法教学的改进措施主要如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法观和语法教学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语境;教师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语法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要提高课堂趣味和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等。
罗琴秋[2](2020)在《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中心内容。小学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内容载体,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而且也是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随着一本多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质量方面的短板,尤其是教材语言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欠合理的问题。表现为:多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语言选材标准偏低,其教材内容丰富性有余知识性不足、语言知识繁简矛盾明显、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数量倾斜、教材内容偏离真实语境和情境价值理念本土化。即语言知识编排存在的有无、繁简、多少、真假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英语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而且难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益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和英语能力素养的形成。再者,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以考试和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评价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且语言知识仍然是试题内容结构和测试能力的基础。因而,对于语言知识内容适切性的研究仍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和香港朗文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进行文本分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等相关情况,对国内外教材研究的现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并选定了教育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作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至第五章依托理论知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以小学英语教材语言知识为研究切入点,重点对两套教材的语音、语法、词汇、话题和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呈现这五个内容要素在知识编排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最后一部分对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整理出两套教材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分析产生异同点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朗文教材语言知识编排的优点,向内地小学英语教材编写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语音知识要淡化机械拼读重视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情感体验、词汇呈现方式要实现由“词”到“词群”的分类整合、语法点呈现顺序要有利于意义练习和交际练习、话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内涵、重视语言意动功能和情感功能。
王凯婷[3](2019)在《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研究 ——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学科方案的不断调整,教材衔接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初高中英语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英语学科知识的主要体现,它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在不同学段、不同层级之间的衔接状况关乎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乃至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础,依据布鲁纳认知结构主义和克拉申二语习得输入假设理论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出发构建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教材文本及其结构和教材使用者的感受两个维度考察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实然状态,最后针对教材衔接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的策略。研究发现《义务教育九年级英语教科书》(2014版)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2》(2007版)两套教材的知识结构之间不衔接。首先,该教材知识结构之间的跨度较大,词汇、语法、阅读、听力等板块尤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两套课程标准之间存在衔接问题。其次,高中英语教师和高一学生普遍认为高一英语教材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导致学生对高中英语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因此而放弃英语学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首先,两组课程标准编写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保证两套课程标准的衔接。其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高中英语教材编写者之间、以及教材编写者与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使初高中英语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衔接的更好。最后,教师应该树立衔接意识,尤其是高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材知识结构,灵活使用教材,从教学的角度改善初高中英语教材不衔接的现状。
朱倩芸[4](2017)在《英语教材课文选材话题研究 ——以上海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为例》文中提出为了从语言输入角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笔者将结合内部评价法与外部评价法,对《初中牛津英语(上海版)》教材中课文选材的话题数量、质量以及编排方式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根据教材编写理论和知识理论,结合《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素材项目表,对《初中牛津英语(上海版)》教材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本套教材中:1.话题数量较少,话题类别没有达到《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话题项目表的覆盖要求;2.各话题内容满足正确性,且与学习者的知识基础相关,但时代性和文化性还有待提高,部分话题内容未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能力;3.各单元话题间具有逻辑关系,但各模块主题前后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话题编排方式满足顺序性原则,呈现循环扩展的形式,但话题复现率较低;选材内容与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整体性不强;体裁不够丰富,各体裁类型的数量也较少;各话题下体现的实意名词和句型不丰富;插图和文字的呈现形式单一。这些语言输入的数量、质量以及编排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未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无法有效促进语言交际目标的实现。针对《初中牛津英语(上海版)》教材中选材话题存在的问题,笔者分别从话题数量、话题质量以及话题的编排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具体改进措施。本研究提出在编写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内容时,应在数量上覆盖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各话题类别,增加各话题下的课文数量;话题质量上要在满足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和文化性;在编排话题时,要考虑各模块主题的逻辑关系,建议采用循环式的话题编排模式,增加各话题的复现率,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编排英语教材中的话题,不仅注意不同年级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更要横向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互渗透,选择丰富多样的体裁和插图,提升教材选文的易读性和整体性。对于如何改进初中英语教材选文的编写,笔者从学生身心、社会发展和学校课程设置的三个角度,补充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与社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学校课程中介绍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文章;也提供了教材涉及的各话题实意名词补充表。
王立忠[5](2010)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不断加强。30年的教育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基本依据和主要媒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也经历了恢复和重建、改革和创新、调整和深化几个发展阶段。因此,通过历史的考察、文本的分析、现状的审视、理性的论证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流变趋势,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本质、践行外语教育新理念、优化外语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而持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为对象,从出台背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及教科书文本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评论,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弥补了以往英语教科书研究拘泥于某个版次或某个学段的不足,提升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论,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作了说明,对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作了综述,对研究的性质、方法及思路作了交代;同时,依据相关文献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阶段作了划分:第一代: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第二代: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第三代: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每一章对应一个阶段,循以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教科书的出台背景、当时主导性的教育理念、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次,对教科书的编制及颁行过程、出版单位等进行回顾,为后续的分析、评论作了铺垫;再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语篇、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有详有略的分析和评论,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第五章,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予以概括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反思或探讨,并对发展趋势或应然图景作了展望。结语则对本研究的欠缺和不足作了反省,同时也为自己后续的研究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赖如娟[6](2012)在《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之比较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输入材料。文本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国家的文化及社会观点。英语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根据国家课程的需要分级编写。教科书的编辑内容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材料。它包含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教学内容,还有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学习活动。英语教材除了提供学生用书及练习本以外,还包含教师手册、课外读物、闪示卡、光盘等辅助性配套教材。英语教科书提供有趣与实用的学习教材,向学生传递更丰富的知识,创设学生学习语言交际的机会,并开拓个人全新的视野。英语教材的编排设计是否能适用于今日的社会发展?教材是否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活动或与真实生活有关的材料?作为学习语言的基础,设计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学习架构。英语教科书是针对学科教育取向的语言教材,提供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学习,以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教科书的内容涉及到文化与社会的观点,因为社会生活的改变与科技不断发展,英语学习的方法也跟着发生变化。英语教科书的设计更朝向新的编写框架。英语教育的理念是传达抽象的意念,藉由编写架构呈现具体的语言学习模式。文本的设计发展以语言学习理论为基础,提供教科书的编写框架。本论文采用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教材提供更宏观的设计参考概念,并提供研究教材的编写层面,以达到英语教育的价值体系。通过分析台湾与上海的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特色,比较两套教材的相同与相异点,来了解两地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发展。本论文以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的英语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以静态分析为主,针对小学五至六年级的教材内容,藉此来了解台湾与上海的英语教材发展。同时,参考韩国与日本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并建议英语教科书内容设计的方向。
张松柏[7](2013)在《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随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加入到英语学习的行列,其中也包括听力受损的聋人。在中国有关健听者英语学习的研究硕果累累,而对于听力受损的聋人英语教育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专门针对聋校英语教育的教材,相关的课程目标、教学理论、评估测试也是一片空白。聋校英语教育急需深度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出于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和人际平等的思考,本论文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了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特点。以调查结果做为依据,论文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法以及测试模式四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聋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介绍了聋校英语教育的的学科概念和相关理论,列举了英语国家聋校英语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了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国聋人学习英语的特点。调查采用了层层递进又互为补充的三个阶段:观察、问卷及访谈。观察是对中国聋校英语自然课堂的客观描写;问卷针对中国聋校的学生设计并由中国5所聋校的266位学生完成;访谈对象是西安、上海等5所聋校的12名英语教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聋人学习英语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既不同于英语国家的聋人也不同于中国的健听人;目前中国聋校尚无统一的英语教材,大多数聋校采用的是普通健听学校的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和规范的聋校英语教学方法,各个聋校是各自为政,方式多样;英语课程尚无统一的标准,课程设置和测试方法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聋人学生的入学考试标准为指挥棒。第三部分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英语测试与评估四方面阐述了中国聋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包含:1)中国聋校英语课程的设置;2)中国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3)中国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4)中国聋校英语测试模式的构建。聋校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培养英语书面语的运用能力。聋校英语课程的建设是按照聋校英语课程分级目标的要求和聋生习得英语的特点,参照普通学校的课程目标,分别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制定了初中段和高中段的聋校英语课程目标,并从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聋校英语课程实施的方案。目前中国聋校几乎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聋生学习英语的公开出版的聋校英语教材。因此编写有中国特色的聋校英语教材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以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聋校语言教育的规律,牢牢把握中国聋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尝试中国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在制定聋校英语教材编写方案的过程中主要参考英语国家聋校的英语教材和国内普通学校的英语教材,结合中国聋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具体特点,在教材的编订中注重展示多元文化、贴近聋生生活、内容短小精干、讲练得当、适合聋生特点及学习需要。在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源开发方面,着力打造与文本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发挥聋生的视觉补偿功能,增强其理解和识记教材内容的效果。中国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中国聋校的英语教育也刚刚开始,专门针对聋校的英语教学法在实践上已有初步的探讨,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本文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参考英语国家聋校的英语教学方法和中国普通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考虑中国聋校英语的学科特点、聋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指出中国聋校英语教学应注重视觉输入和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出结合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利用既有手语又有文字的聋人教学软件,在教学中充分发掘一切可以调动的视觉手段,包括手势和身体语言、板书、图片、实物、影像和人际间的互动,尽可能以直观方式让学生快速领悟和掌握学习内容。由于聋人在语言习得方面的特殊困难,聋校英语测试应本着人性化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测试方法,突出书面语的考查,考查聋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五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对聋生的考试在调查大部分聋校英语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英语测试的难度,其中包括缩短阅读文章长度、简化阅读文章的文化背景等等。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充分考虑聋人学习英语的特殊性。
吴驰[8](2012)在《由“文”到“语”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既是重要的语言教学工具,也是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载体。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伴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而出现的,它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标志着现代学制的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演变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本文坚持教科书研究必须以文本实物为基础的研究原则,采取系统分析结合重点深入的研究思路,采用横向比较结合纵向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由“文”到“语”的发展特征作为研究主线。全文分为五章展开,每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言部分。本文从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关键词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整篇论文进行了初步的介绍。第二章以清末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体现出“文”的特点为主线,从两个阶段进行深入阐述,分别是:“英语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1)”和“以读写为主:自编英语教科书的兴起(1902—1911)”。二十世纪初期,腐朽的清王朝在西方的枪炮下不堪一击,紧锁的国门被殖民者打开。由此,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和英语课程逐渐走入历史的舞台,从而拉开我国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突出“文”的特点,即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忽略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英语教科书注重“致用”的目的,突出外语学习的精确性,这种视英语为工具的观点,直接体现在英语教科书的编排与内容上。该时期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以语法翻译法为指导;侧重翻译,在编排形式上倾向于一一对应的英语互译形式;在内容上强调语法知识的学习,并且突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语法类英语教科书;而纯英语读本的出现也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三章着重探讨了民国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发展。该章分别从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从读写转向听说:英语教科书的转型(1912—1921)”、“听说优先:英语教科书的定型(1922—1936)”以及“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全面发展:英语教科书的成型(1937-1949)”。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随着实用主义的传播,以及国外英语教学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民初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逐渐从清末以“文”为主转向以“语”为主,即从着重突出“读”、“写”能力培养开始转向强调“听”、“说”技能培养。这个时期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大量出现、从小学到中学的系列英语教科书出版、英语教科书之间的连贯性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突出特点。1922至1936年是英语教科书突出培养学生“听"、“说”技能的时期。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盛行,直接法被大家认同并付诸于英语教学实际之中,该时期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为首要目的,而语法知识和母语的使用从清末的倚重转为忽视,甚至排斥。直接法的大量体现、读本与语法的综合、教学辅助书籍的出现、逐渐完备的教科书审定制度都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重要特点。而抗战胜利之后至1949年解放之前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则突出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全面发展原则。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特点基本成型,既没有一味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没有完全摒弃对其“读”、“写”能力的关注,而是按照“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顺序进行编排。这个时期的英语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此原则来进行编写,并逐渐成型。国际音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出版以及英语教学方法多样化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明显特点。第四章对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中体现“教"与“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该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清末的“致用”教学目的到民国时期的“实用”教学目的;从清末民初教科书以语法翻译法为指导逐渐过渡到民国中后期的以直接法为指导;而教学内容的变化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从翻译制到单元制、从倚靠语法到忽略语法、从重视母语到忽视母语、从单词出发到以句型为始以及教材教授法提示由简单到详细。第五章作为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则主要反思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传播了外国文化,开拓了国人视野;突出了教科书的教诲性,塑造了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了英语语言知识,内容注重生活化与实用化;完善了英语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英语教学法内容;同时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启示为:悉心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需要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建立优秀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评价机制。
罗茜文[9](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张琰苓[10](2018)在《关于人教版初高中英语教材时态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文中提出初中英语教材和高中英语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学段间衔接的重要方面。两个阶段的教材内容应该是围绕一个教学目的而按一定顺序,协调连贯地编排,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的自然延伸学习打好基础,教材各单元内的知识安排也应相互关联,呈现一致性。语法知识是初高中英语教材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本文主要以时态语法知识为重点来分析和研究初高中英语教材的衔接问题。本论文结合初高中课程标准,运用泰勒的课程评估模式,对衔接进行定义,从而研究探讨人教版初高中英语两套教材的时态语法知识衔接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两套教材时态知识衔接在类型分布、内容呈现和练习设置方面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让教材为学生服务,同时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系统掌握。研究发现初高中英语教材语法知识所占比重最大的语法项目均为动词时态,初中为高中动词时态的学习做了铺垫,高中教材多为新学语法项目对初中教材语法知识的回顾较少、多为高级语法,与初中教材相比跨度过大。时态知识方面高中教材出现的具体时态内容与初中有所联系,呈现了初高中时态内容的顺序性。但高中教材中其他时态分布太少。时态内容的呈现方面初中各时态知识在单元中的出现相对集中且难度逐渐增加。而高中教材中的时态内容呈现虽然也是由简入深,但是时态内容呈现少,时态知识的涵盖面有限。时态练习类型方面初中多为基础性的练习类型,趣味性强。而高中练习设置更具开放性,难度要求更大,存在时态设置类型差别大,难度跨度较大的问题。
二、浅析高中英语课本中几种形式特殊的疑问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高中英语课本中几种形式特殊的疑问句(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外研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术语概念界定 |
(一)教材 |
(二)语法 |
(三)语法教学 |
二 教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 |
三 国内外英语语法教学相关研究 |
(一)国外英语语法教学相关研究 |
(二)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英语语法教学研究述评 |
四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 |
(三)Larsen-Freeman三维语法理论 |
第二章 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特点与要求 |
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特点与要求 |
(一)强调语法教学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 |
(二)强调语法教学要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三)强调语法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 |
二 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特点与要求 |
(一)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语法教学特点与要求 |
(二)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语法教学特点与要求 |
第三章 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设计 |
一 调查研究问题 |
二 调查研究对象 |
三 调查研究工具 |
四 调查研究过程 |
第四章 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 访谈结果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三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四 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
结论 |
一 研究发现 |
(一)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影响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因素 |
二 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改进措施 |
(一)树立正确的语法观和语法教学观 |
(二)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
(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语境 |
(四)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 |
(五)丰富语法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
(六)提高课堂趣味性,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 |
(七)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
三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概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界定 |
2. 国外研究综述 |
3.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论文依据 |
1. 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达标性 |
2. 课程观与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
3. 内容组织理论与教材编写的组织性 |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
一、语音知识的比较 |
(一) 语音概述和目标 |
1. 语音和英语语音 |
2. 课标与指引的语音目标 |
3. 语音知识的分布 |
(二) 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
1. 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形式 |
2. 元音和辅音知识的差异 |
(三)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
1.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分布和类别 |
2.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功能价值 |
(四) 语音编排的共有特征与差异性 |
1. 共有特征 |
2. 差异性 |
二、词汇知识的比较 |
(一) 词汇概述与目标 |
1. 词汇概念 |
2. 课标与指引的词汇目标 |
(二) 词汇的呈现形式 |
1. 附录词表与文中重点词汇的呈现方式 |
2. 附录词表与文中单词的呈现特点 |
(三) 词汇的数量 |
1. 单词总量 |
2. 重点词数量 |
(四) 词汇的类型 |
1. 词汇类别的数量与内容 |
2. 词汇类型的编排特征 |
三、语法知识的比较 |
(一) 语法概述与目标 |
1. 语法概念 |
2. 课标与指引的语法目标 |
(二) 词法内容与特征 |
1. 语法内容的分布 |
2. 语法项目的特征 |
(三) 词法比较——以动词时态为例 |
1. 动词时态的内容与分布 |
2. 特征异同 |
(四) 句法比较——以特殊疑问句为例 |
1. 特殊疑问句的内容与分布 |
2. 特征异同 |
四、话题和功能 |
(一) 话题 |
1. 话题概述与目标 |
2. 话题选材范围与分布 |
3. 话题的量 |
4. 话题的质 |
(二) 功能 |
1. 功能概述与目标 |
2. 功能内容的分布 |
3. 功能类别的数量和特征 |
4. 语言功能的偏重性 |
(三) 小结 |
五、结论和建议 |
(一) 结论 |
1. 异同点 |
2. 异同点的原因分析 |
(二) 建议 |
1. 加强教材语音环境的渲染,整合纸质化和数字化的语音资源 |
2. 重视教材词汇的聚类性,增设助读系统促进可视化和多样化 |
3. 调整教材语法呈现顺序,编排弹性化练习 |
4. 提升话题的质量和价值,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 |
5. 突出功能意念的通用性,兼顾情感性和娱乐性 |
(三)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之处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研究 ——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与材料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理论建构 |
第一节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
一、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理论研究基础 |
二、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教学实践研究基础 |
第二节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原理 |
一、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
二、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应该遵循英语学科知识结构特征 |
三、初高中英语教材结构衔接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
第三节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表现形式 |
第三章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现状 |
第一节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的文本对比分析 |
一、Words and Expression |
二、Grammar |
三、Listening |
四、Conversation and Speaking |
五、Reading |
六、Writing |
七、教材文本对比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现状的分析总结 |
第四章 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义教课标》与《普高课标》之间应相互衔接 |
一、两组课程标准编写者应加强沟通,在课标中合理融入衔接内容 |
二、英语教材的编写应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 |
第二节 教材编写者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 |
一、教师应加入教材编写团队,促使教材编写团队的多元化 |
二、教材编写者之间应该加强沟通,系统设计中学英语教材 |
第三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衔接意识,灵活使用教材 |
一、初高中英语教师应加强交流,共同制定英语教学衔接策略 |
二、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知识结构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英语教材课文选材话题研究 ——以上海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教材评估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教材中课文选材话题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教材编写理论 |
3.1.1 教材的编排 |
3.1.2 语言教材 |
3.1.3 外语教材选材 |
3.2 知识理论 |
3.2.1 知识的类型 |
3.2.2 知识的价值 |
3.2.3 增长知识的途径 |
第4章 内部评价——当前教材课文选材分析 |
4.1 话题的量 |
4.1.1 话题的类别 |
4.1.2 课文话题的数量分布 |
4.1.3 课文话题的知识类型 |
4.2 话题的质 |
4.2.1 正确性 |
4.2.2 相关性 |
4.2.3 时代性 |
4.2.4 文化性 |
4.3 话题的编排 |
4.3.1 模块主题和单元话题的编排逻辑 |
4.3.2 各单元话题的编排顺序 |
4.3.3 话题排列方式 |
4.3.4 话题组织结构 |
4.3.5 话题内容的呈现形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部评价——问卷调查 |
5.1 调查对象和目标 |
5.2 问卷的编排 |
5.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6章 改进建议 |
6.1 增加各话题类型的数量 |
6.1.1 身心发展类文章 |
6.1.2 社会科技发展类文章 |
6.1.3 学校课程类文章 |
6.2 完善话题质量 |
6.2.1 时代性 |
6.2.2 文化性 |
6.3 完善话题编排的易读性 |
6.3.1 话题的排列方式 |
6.3.2 话题的组织结构 |
6.3.3 篇幅 |
6.3.4 体裁 |
6.3.5 补充各话题基础名词的数量 |
6.3.6 丰富插图和文字表达手法 |
6.3.7 合理安排大量选文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和建议 |
7.1.1 研究成果 |
7.1.2 建议 |
7.2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英语基本素材和呈现方式表 |
附录二 初中各年级英语教材目录 |
附录三 经调整的各年级话题分类表 |
附录四 中小学英语基本素材 |
附录五 中学阶段实意名词分类表 |
附录六 问卷调查 |
附录七 世界经济论坛:2016 年全球10大新兴科技清单 |
附录八 各单元熟悉性分类表 |
附表 |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论域限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论域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教材编制史及我国关于教材的理论研究 |
二、西方的外语课程组织及教科书理论 |
三、我国关于外语课程及教材的理论研究 |
四、国内外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阶段划分 |
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阶段特征 |
二、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三代"划分 |
第二章 第一代英语教科书: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新中国十七年的积累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
二、迷途之后的恢复,走上正轨的重建 |
第二节 第一代英语教学大纲和统编教科书 |
一、第—阶段制订的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
二、第一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出台 |
第三节 统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 |
二、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二代英语教科书: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就及教材建设的进展 |
二、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研究的深化 |
第二节 第二代英语教学大纲和中外合编的教科书 |
一、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的出台 |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
第三节 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教科书版本及其理论基础 |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代英语教科书: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以来)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进程 |
二、新课程改革中外语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第三代英语课程标准及其指导下的教科书 |
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进步之处 |
二、新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编制概况及基本理念 |
二、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 |
一、课程内容要素的变革及其特征 |
二、教科书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三、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得到加强 |
第二节 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反思 |
一、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
二、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
三、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编排设计 |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应然图景 |
一、强调内容选择标准的合理性 |
二、注重内容组织策略的和合 |
三、提倡教材编写出版的多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之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
二、研究方法与问题 |
三、相关术语界定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一) 英语教科书的设计 |
(二) 英语教科书的评价 |
(三) 英语教科书的选择 |
(四) 英语教科书的内容 |
(五) 英语教科书的教学参考资料 |
二、国内研究 |
(一) 英语教科书的设计 |
(二) 英语教科书的评价 |
(三) 英语教科书的选择 |
(四) 英语教科书的内容 |
(五) 英语教科书的教学参考资料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第二语言习得 |
二、心理学的理论 |
三、外语教育学的理论 |
第四章 两套英语教科书的背景分析 |
一、两座城市同根文化,发展不同 |
二、台湾与上海英语课程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两套英语教科书的分析 |
一、教材理念的比较与分析 |
二、教材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
三、语言知识的比较与分析 |
四、语言技能的比较与分析 |
五、篇章的比较与分析 |
六、综合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七、主题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八、文化价值的比较与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 |
(7)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现状 |
2.1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 |
2.2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的核心期刊论文 |
2.3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的科研项目 |
2.4 关于聋校英语教育课程的相关文件规定 |
2.5 关于聋校英语教学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听觉损伤对聋人语言学习的影响 |
1.1 “聋”的界定 |
1.2 聋人的心理发展特征 |
1.3 聋人的语言 |
1.4 聋人学习非手语语言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英语国家聋校英语教育研究现状 |
2.1 注重英语和手语的学习和发展 |
2.2 英语在英语国家聋人生活中的地位 |
2.3 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
2.4 英语国家聋校英语教学法综述 |
第三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的研究背景 |
3.1 中国聋教育发展的进程 |
3.2 中国聋校教育的现状 |
3.3 中国聋人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
3.4 中国聋校开设英语课程的可能性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 特殊教育学理论 |
4.2 英语教育学理论 |
4.3 心理学理论 |
4.4 语言学理论 |
第三章 中国聋校英语教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报告 |
1.1 调查目的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对象 |
1.4 调查过程 |
1.5 数据收集及分析 |
1.6 课堂观察法结果分析 |
1.7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8 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现状分析结果对聋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
2.1 中国聋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
2.2 课程设置 |
2.3 教材 |
2.4 教学方法 |
2.5 测试方法 |
2.6 结语 |
第四章 中国聋校英语课程的设置 |
第一节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
1.1 英语课程设置的背景 |
1.2 英语课程的任务 |
1.3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二节 聋校英语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 |
2.1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 |
2.2 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路 |
第三节 聋校英语课程目标 |
3.1 聋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
3.2 聋校语言技能目标 |
3.3 聋校英语课程的语言知识目标 |
3.4 聋校英语学习情感态度目标 |
3.5 聋校英语学习策略目标 |
3.6 聋校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
第四节 聋校英语课程内容 |
4.1 教学内容 |
4.2 教学要求 |
第五节 聋校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
5.1 教学建议 |
5.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五章 中国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 |
第一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研究的基础 |
1.1 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研究的背景 |
1.2 中国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的现状 |
1.3 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聋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 |
2.1 开发研究的原则 |
2.2 开发研究的思路 |
2.3 聋校英语教材开发的策略 |
第三节 聋校英语多媒体教辅课件的开发 |
3.1 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
3.2 开发的策略 |
第四节 聋校初中英语教材的范例 |
第五节 聋校高中英语教材的范例 |
第六节 聋校初三英语视频节选 |
第六章 中国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 |
第一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 英语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 |
1.2 英语教学方法是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
1.3 英语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
1.4 当前聋校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二节 聋校英语教学的原则 |
2.1 以英语书面语为主,综合合理运用多种课堂语言 |
2.2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多角度激发聋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
2.3 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
2.4 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
第三节 普通学校英语教学法借鉴 |
3.1 听说法 |
3.2 交际法 |
3.3 折中法 |
3.4 张思忠教学法 |
第四节 中国聋校英语教学法应用现状 |
4.1 聋校英语课堂中教师一言堂表演成为教学常态 |
4.2 聋校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4.3 聋校英语教学法受师生信息交流渠道的制约 |
4.4 聋校英语教学法受聋校英语教学内容的制约 |
4.5 聋校英语教学法受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制约 |
第五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建构主义 |
5.2 交际法理论 |
5.3 任务型教学理论 |
5.4 情境教学理论 |
5.5 语法翻译法 |
第六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实践(一):多媒体辅助聋校英语教学法 |
6.1 研究方法 |
6.2 被试 |
6.3 研究数据的收集 |
6.4 数据分析 |
6.5 研究结果讨论 |
第七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实践(二):交际教学法在聋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7.1 教学对象 |
7.2 教学目的 |
7.3 教学方法 |
7.4 以交际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聋校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
第八节 聋校英语教学法实践(三):五步聋校英语教学模式 |
8.1 Preparation(准备) |
8.2 Presentation(呈现) |
8.3 Practice(练习) |
8.4 Production(运用) |
8.5 Progress(评价) |
第七章 聋校英语教学测试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英语语言测试研究发展概况 |
1.1 科学前语言测试 |
1.2 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测试 |
1.3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 |
1.4 交际语言测试 |
第二节 聋校英语测试的理论基础 |
2.1 语法翻译理论 |
2.2 结构主义 |
2.3 交际理论 |
第三节 聋校英语测试和评价的现状 |
3.1 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 |
3.2 试题中客观题比重过大 |
3.3 题量过大或过小 |
3.4 考试类型误用 |
3.5 评价方式单一 |
第四节 聋校英语测试与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 特殊高等教育学校英语考试应体现聋生英语习得的特点 |
4.2 借鉴普通学校测试和评价模式,突出聋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
4.3 扬弃普通英语测评传统,建立适合中国聋校实际的测评体系 |
4.4 采取形式多样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
第五节 聋校英语课程测试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形式 |
5.1 测试和评价的具体要求 |
5.2 聋校英语测试和评价形式以及试卷结构 |
第六节 高等学校招收聋人学生英语考试大纲(试用) |
6.1 考试性质 |
6.2 命题指导思想和范围 |
6.3 考试能力要求 |
6.4 考试内容 |
6.5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6.6 试卷难易比例 |
6.7 卷面分值具体分布 |
6.8 题型示例 |
第八章 未来研究展望 |
8.1 进一步加大相关资料的数量,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聋校英语教育全貌 |
8.2 进一步将聋教育和英语教育完美地结合 |
8.3 进一步增加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量 |
8.4 加大本领域理论基础的研究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中国聋教育相关文件、教程、方案和教学计划 |
附录 2 问卷调查一(聋校学生用) |
附录 3:问卷调查二(聋校英语教师用) |
附录 4: 多媒体辅助聋校英语教学的问卷调查 |
附录 5: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附录 6 聋校英语教学教案范例 |
附录 7:聋校七年级英语课程课堂实录 |
(8)由“文”到“语”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
一、中小学 |
二、“文”和“语” |
三、教科书 |
四、英语教科书 |
五、研究范围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与清末民国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
二、与英语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二章 以“文”为主的清末中小学英语教科书(1902-1911) |
第一节 英语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1) |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材 |
二、商贸英语会话读本的大量涌现 |
三、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 |
四、《华英初阶》与《华英进阶》——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之开端 |
第二节 以读写为主:自编英语教科书的兴起(1902-1911) |
一、清末新式教育与英语教科书 |
二、1902-1911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
三、该时期的代表著作——《帝国英文读本》 |
四、1902-1911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
第三章 以“语”为主的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1912-1949) |
第一节 从读写转向听说:英语教科书的转型(1912-1921) |
一、新教育宗旨的确立 |
二、民国初期新教育与英语教科书 |
三、1912-1921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
四、该时期的代表著作——《英语模范读本》 |
五、1912-1921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
第二节 听说优先:英语教科书的定型(1922-1936) |
一、新学制与英语课程 |
二、新学制与英语教科书 |
三、1922-1936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
四、该时期的代表著作——《开明英文读本》(修正本) |
五、1922-1936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
第三节 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全面发展:英语教科书的成型(1937-1949) |
一、战时教育方针与英语教科书 |
二、1937-1949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
三、该时期的代表著作——《英语标准读本》 |
四、1937-1949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
第四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文”到“语”之教学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转变 |
一、清末民初以“致用”为目的 |
二、1922年新学制后以“实用”为目的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编排的差异 |
一、从翻译制到单元制 |
二、从倚靠语法到忽略语法 |
三、从重视母语到忽视母语 |
四、从单词出发到以句型为始 |
五、教材教授法提示由简单到详细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变 |
一、清末至民初以语法翻译法为主 |
二、1922年新学制后以直接法为主 |
第五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意义及其启示 |
第一节 清末民国英语教科书的意义 |
一、传播外国文化,开拓国人视野 |
二、突出教科书教诲性,塑造社会合格人才 |
三、传播英语语言知识,注重生活化与实用化 |
四、传播英语教材教法知识,丰富现代英语教学法内容 |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英语教科书的启示 |
一、悉心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
二、优秀的英语教科书离不开优秀的编写和研究团队 |
三、教科书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 |
四、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关于人教版初高中英语教材时态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衔接定义 |
3.2 初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3.3 泰勒教材评估模式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过程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初高中英语教材时态语法知识 |
5.1.1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结构与时态语法知识分析 |
5.1.2 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结构与时态语法知识分析 |
5.1.3 时态语法知识衔接小结 |
5.2 初高中英语教材时态知识分析 |
5.2.1 时态类型分布 |
5.2.2 时态内容呈现 |
5.2.3 时态练习设置 |
第6章 研究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人教版初中英语七至九年级目录 |
附录B: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
致谢 |
四、浅析高中英语课本中几种形式特殊的疑问句(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外研版教材为例[D]. 陈泰苑.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D]. 罗琴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初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研究 ——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例[D]. 王凯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英语教材课文选材话题研究 ——以上海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为例[D]. 朱倩芸.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D]. 王立忠.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6]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之比较与分析[D]. 赖如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2)
- [7]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D]. 张松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8]由“文”到“语”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D]. 吴驰.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9]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10]关于人教版初高中英语教材时态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D]. 张琰苓.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