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号病猪排泄物和血液的带毒情况的初步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芬芳[1](2021)在《2017-2020年眉县5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口蹄疫都时有发生,是全球最重要的动物健康问题之一。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交替时易爆发疫情,对蛋鸡会影响产蛋量。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眉县畜牧业蓬勃发展,全县畜禽存栏量逐年增加,畜禽跨区域引种运输日益频繁,由此所引起的猪、牛、羊、鸡等动物疫病传播风险日益加剧,使得眉县各养殖场(户)面临动物疫病的威胁日益严重。因此,通过对相关畜禽疫病抗体进行检测,可以及时掌握该地畜禽主要疫病的抗体水平,科学评估免疫效果,以便查补缺漏,指导抗体水平低下的畜禽或地区及时补免,对有效防范该地区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以及推动该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研究根据宝鸡市动物疫病监测部署和要求、动物疫病诊断技术执行规程,2017~2020年对眉县地区11个镇街共抽检血清样品5343份,采用正向间接血凝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分别对猪O型口蹄疫、牛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抗体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免疫抗体合格率,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眉县地区不同年份中,2017~2020年猪、牛、羊O型口蹄疫、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5种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4.34%、97.88%、90.69%、93.94%和96.13%,均高于国家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要求,相对于其他4个病种,猪O型口蹄疫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2017~2020年眉县地区不同季节中,春季猪、牛、羊O型口蹄疫、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5种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4.75%、99.06%、88.96%、92.73%、93.73%,秋季猪、牛、羊O型口蹄疫、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5种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8.99%、100%、100%、95.67%、95.82%。秋季5种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高于春季的,但差异不显着。3.2017~2020年眉县地区不同区域中,连续4年5种疫病免疫抗体全部合格的镇街有5个:青化、横渠、首善、常兴、金渠,4个病种免疫抗体合格的镇街2个:齐镇、马家,3个病种免疫抗体合格的镇街有3个:小法仪、汤峪、槐芽(均无牛),1个病种免疫抗体合格的有1个镇街:营头。对于不达标的镇街,涉及相关不达标的疫病,要及时进行补免,筑牢县域动物疫病防控屏障。
叶超[2](2021)在《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当前威胁养猪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执行和一系列环保机制的运行,我国养殖产业正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的陕西省,无论是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是地理位置等方面,对发展养猪业都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生猪跨区域调运频繁、中小养猪企业和农户养殖者相对薄弱的生物安全意识,导致其疫病防控能力不足,增加了地区生猪养殖疫病传播的风险。监测猪群疫苗免疫抗体水平及病原流行趋势是疫病防控的前提和基础,对有效防范重大疫情以及推动本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为了调查CSF、PRRS、PR、PCVD在陕西省的流行状况及疫苗免疫效果,本研究对2017~2019年该省10个县市的不同规模猪场进行取样,共采集到752份血清样品和143份组织病料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其疫苗免疫抗体和病原进行了监测与分析,以期为上述四种疫病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陕西省CSF、PR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3%、64.5%,未达国家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要求,病原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8.5%、16.7%。通过及时为养殖场改善免疫程序,提高猪群疫苗免疫覆盖率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疫苗抗体阳性率,降低了病原核酸阳性率。2018年陕西省以上两种疫病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升高至84.2%、80.5%,同时核酸阳性率均下降至7.5%,到2019年,抗体阳性率显着提高到94.3%、94.8%,核酸阳性率全下降至0%,陕西省CSF、PR两种疫病防控效果显着。2.2017-2019年陕西省PRRS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7%、68.2%、58.5%,逐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病原核酸阳性率为7.4%,2018~2019年(28.3%、19.4%)较2017年呈现上升趋势。由于PRRS疫苗覆盖率不高,导致疫苗抗体逐年下降,病原核酸阳性率上升,说明PRRS疫苗对疫病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通过提高疫苗覆盖率等措施,2018~2019年PCVD疫苗抗体阳性率(93.2%、95.2%)较2017年(78.6%)显着上升,病原核酸阳性率(18.9%、27.9%)较2017年(38.9%)有所下降,表明该病的防控效果不太理想,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综合防控方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陕西省CSF、PR疫苗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病原阳性率逐年下降,说明在该地区这两种疫病流行呈下降趋势;但PRRS、PCVD病原阳性率逐年上升,说明PRRS、PCVD在该地区流行呈上升趋势。因此,PRRS、PCVD在陕西省具有地方流行性风险,需要进一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策略及综合防控方案。
邓自腾[3](2020)在《PRRSV GP5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仔猪呼吸系统障碍,怀孕母猪出现生殖障碍,其他年龄猪出现高热、腹泻;部分病猪耳发绀变蓝等主要症状的疾病。根据氨基酸序列分析,可将PRRSV分为欧洲型(PRRSV-1)和美洲型(PRRSV-2)两个血清型,在国内流行的毒株主要是美洲型。GP5蛋白是PRRSV编码最重要的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1.PRRSV GP5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根据本实验室PRRSV RD2007毒株公布的序列,通过软件预测了 GP5蛋白的信号肽区域和跨膜区,避开信号肽区域和跨膜区设计了两对引物,分段扩增目的基因,通过Overlap PCR拼接成完整的GP5基因。将完整的GP5基因克隆入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入E.coli DH5a,挑取单克隆进行培养和酶切鉴定,对鉴定为阳性的质粒送测序,结果与公布序列完全一致。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测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结果当温度28℃、诱导时间5h、IPTG浓度为1mM时表达效果最佳。对表达的GP5重组蛋白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在30KDa处出现相应的条带,而pET-32a空载体对照无此条带。纯化浓缩后的蛋白经Western-blot验证,结果发现与PRRSV 阳性猪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GP5重组蛋白成功获得表达。2.间接ELISA检测PRRSV GP5蛋白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将上述表达的GP5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作为包被抗原,包被96孔ELISA酶标板,结合方阵滴定试验,成功建立了检测PRRSV GP5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方法的最佳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为1.25μg/mL,5%脱脂乳封闭液、封闭2h,待检血清稀释度为1:500、孵育45min,酶标二抗反应1h,显色20min。ELISA结果的判定标准:当OD450nm≥0.325时判定为阳性,OD450nm≤0.295时判定为阴性,OD450nm处于两者之间时判定为可疑,需重检。特异性试验显示,该方法与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能检出1:12800稀释的标准阳性PRRSV猪血清,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江苏省温氏猪场96份猪血清进行检测,该方法的PRRSV抗体阳性率为78.13%,与IDEXX公司的PRRS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总体符合率为82.29%,与IFA的总体符合率为90.63%。间接ELISA检测PRRSV GP5蛋白抗体方法的建立,可为PRRSV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的监测提供有效的手段。3.抗PRRSV GP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将上述纯化的GP5重组蛋白与适量的佐剂乳化后免疫6-8周龄的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取抗体效价高的小鼠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72-96h,采取脾脏淋巴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以感染PRRSV RD2007毒株的Marc-145细胞作为抗原,对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筛选和亚克隆。结果筛选了五株能分泌抗GP5蛋白单抗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PRRSV-2H3、PRRSV-1G8、PRRSV-2E9、PRRSV-2D5 和 PRRSV-2F9,Ig 亚类鉴定结果均为 IgG1。腹水的IFA抗体效价为1:1600~1:6400。WB的结果显示,这5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纯化的GP5重组蛋白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这5株单抗与GP5蛋白的识别位点均位于130~201aa。抗PRRSV GP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研制,为下一步研究PRRSV主要结构蛋白的功能奠定重要的基础。
郭慧芳[4](2020)在《2017-2019年亳州地区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抗体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猪瘟(CSF)、猪蓝耳病(PRRS)及猪口蹄疫(FMD)是养殖场主要传染病,其防控效果关系着养殖场猪群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亳州地区所辖三县一区都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疫病防控对于保障生猪生产十分重要。近年来亳州地区生猪疫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增高,了解该地区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降低疫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率十分必要。2017-2019年,随机从亳州地区养猪场采集猪血清样品,应用ELISA方法对猪瘟、猪蓝耳病及猪口蹄疫抗体检测,分析此猪场猪瘟、猪蓝耳病和口蹄疫抗体阳性率状况。共采集检测血清样品1835份,结果如下:1.亳州地区2017-2019年免疫抗体总阳性率(所有检测抗体的平均值):猪瘟的检测阳性率为:90.29%(1329/1472),猪蓝耳病检测阳性率为:88.45(1302/1472),猪口蹄疫检测阳性率为:94.77%(1395/1472),这三种疫病的抗体阳性率都远远超过国家要求的70%的最低水平,说明亳州地区猪只免疫状况良好。2.养殖规模在3000头以上的养猪场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总体免疫阳性率95.35%(410/430)、93.95%(404/430)和98.37%(423/430)高于养殖量在3000头以下的养猪场和屠宰场。亳州地区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春季的检测阳性率90.8%(740/815)、88.59%(722/815)和95.46%(778/815)高于秋季的监测阳性率89.65%(589/657)、88.28%(580/657)和93.91%(617/657)。不同规模猪场免疫效果良好,且不同猪场无明显差异,阳性率均超过国家标准。3.同一种猪场不同日龄猪群中5-8W猪只的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抗体阳性率水平53.75%(43/80)、56.25%(45/80)和73.75%(59/80)最低,需加强免疫。本文对近三年亳州地区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的免疫抗体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合格率。为以后本地区猪疫病防控提供参考,为养殖户合理的制定符合本地区流行病学的免疫程序提供参考。
武鑫宇[5](2020)在《三种猪冠状病毒抗体可视化检测芯片的研制与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猪冠状病毒感染对于生猪养殖业的危害,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关注,而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使得在基层养殖场中,针对该类疫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成为一个难点。血清学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冠状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有时甚至呈爆发式传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为临床上3种常见的仔猪易感冠状病毒,对幼龄仔猪的致死率较高。由于PEDV、TGEV、PHEV感染均出现明显的呕吐、腹泻症状,因此在传统类症鉴别诊断时,人们常常将其混淆、误诊。可视化芯片技术,是应用传统生物芯片的基本模式,适配可视化显色方法而产生的1种检测方法,含可视化蛋白芯片和基因芯片,兼具快速、可视、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成本低等优点。近些年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病原、基因突变或分型检测等,在生物学、医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各类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对上述3种病毒的核蛋白(N)进行原核表达与纯化,将纯化后的N蛋白分别加样至芯片载体上,经干燥、固定、封闭、洗涤等反应体系优化,制备出1种可同时检测上述3种病原特异性抗体的可视化蛋白芯片。检测时,在标准化蛋白质芯片上加入待检血清、洗涤、干燥、加入二抗孵育、洗涤、干燥、加入显色液显色,洗涤干燥后即可肉眼观察结果。将其初步应用于临床检测表明,该标准化蛋白质芯片特异性强,在多种复杂血清环境下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良好,最低检测限为稀释12 800倍;此外,该方法与ELISA的符合率在90%之上。本研究制备的可视化抗体芯片,能够迅速、高效、大量地对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血凝性脑脊髓炎进行类症鉴别诊断,并有望应用于临床门诊及基层养殖场中针对PEDV、TGEV、PHEV 3种病原特异性抗体水平监测。该检测方法的建立,在基层临床、养殖场等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对于该类疫病的及早诊断、防治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其他动物病毒性疾病检测方法的革新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适应当今动物疫病检测的市场需求。将对生猪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产生良性促进作用,有望为人类的食品安全环境带来重要提升。
夏德利[6](2020)在《猪圆环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复制调控与入侵转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造成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主要病原,常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导致严重的临床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近年发现的1种新的PCV,能够引起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orcine dermatitis and nephropathy syndrome,PDNS)及母猪繁殖障碍,该病的出现给养猪业造成新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PCV2和PCV3分子流行病学及病毒遗传变异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我国9个省份不同地区PCV2和PCV3的流行状况进行调查,共测定了66个PCV2分离株和4个PCV3分离株的完整基因组序列。根据系统发育分析,PCV2 3种主要基因型(PCV2a、PCV2b和PCV2d)仍普遍存在于猪场中,其中PCV2d为主要基因亚型。基于PCV3-ORF2氨基酸序列分析,PCV3-CN-JL53/PCV3-CN-LN56属于PCV3a亚型,PCV3-CN-HLJ3属于PCV3b亚型,PCV3-CN-0710属于PCV3-IM。本研究为我国PCV2和PCV3分子流行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PCV2基因组小,编码蛋白有限,病毒的体外复制依赖于宿主细胞相关蛋白的辅助,我们先前对PCV2-Cap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鉴定时,筛选到转录因子ELF4与PCV2基因组存在相互作用,ELF4在天然免疫系统中具有刺激I型干扰素分泌的作用。为了阐明ELF4与PCV2复制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AGGS-HA-ELF4瞬时转染PK-15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IFN-β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检测了ELF4诱导IFN-β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ELF4能够显着激活IFN-β-luc,且呈剂量依赖性;过表达转录因子ELF4能够显着增强PCV2的复制滴度,在病毒感染后72 h测定病毒滴度,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ELF4能够提高病毒增殖效率6.5倍,表明过表达ELF4能够促进病毒复制;通过设计针对ELF4的干扰RNA,敲低ELF4的内源性表达,结果表明抑制ELF4的表达明显降低PCV2的复制效率。上述结果证明转录因子ELF4能够介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进而增强PCV2在体外的增殖效率。PK-15细胞是PCV2在体外增殖的主要靶细胞,有关PCV2是如何吸附和内吞于PK-15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阐明PCV2入侵PK-15细胞所依赖的内吞途径,我们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不同时间点PCV2入侵PK-15的内吞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PCV2于4℃条件下仅发生吸附作用而不会发生内吞作用,随着时间延长PK-15细胞内吞的PCV2病毒颗粒内吞逐渐增多,于第60min时即可观察到病毒颗粒聚集于细胞核周围。采用不同内吞途径的药物抑制剂以及过表达内吞相关蛋白探究PCV2吸附、内吞和感染的具体过程,通过荧光定量PCR、病毒滴度测定和共定位分析,结果表明PCV2入侵PK-15细胞不依赖内体的酸性环境,不依赖网格蛋白、发动蛋白和小凹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细胞脂筏中的胆固醇去除能够促进病毒入侵。
刘雨婷[7](2020)在《江苏省肉羊FMD和PPR免疫抗体监测与FMD免疫程序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和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均是我国一类动物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和流行范围广的特点。疫情一旦爆发,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FMD和PPR的防控均是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为了解江苏省规模化肉羊养殖场FMD和PPR的免疫和感染状况,本研究对江苏省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肉羊进行了 FMD和PPR免疫抗体监测,并根据抗体消长规律优化了肉羊口蹄疫免疫程序;分别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普通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是否有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和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为江苏省综合防控这两种疫病提供依据。1.江苏省肉羊口蹄疫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为了探究规模化羊场口蹄疫及小反刍兽疫的疫苗免疫效果,本研究对江苏省部分规模化肉羊场的口蹄疫O型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抗体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2019年江苏省受检样品中肉羊FMD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0.85%、62.14%和 65.18%,PPR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 93.97%、77.18%和 77.78%。其中扬州、高邮和海门地区的FMD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扬州、高邮、海门和泗阳地区的PPR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PPR免疫抗体合格率高于FMD的免疫抗体合格率。2.江苏省规模化肉羊养殖场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检测抽取59份FMD免疫抗体阳性样品、41份FMD免疫抗体阴性样品,以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发现,FMD免疫抗体阳性样品中,25份(42.37%)样品为口蹄疫病毒核酸阳性;FMD免疫抗体阴性样品中,21份(51.22%)样品为口蹄疫病毒核酸阳性。该结果提示肉羊感染口蹄疫病毒非常普遍,体液抗体阳性无法完全抵抗口蹄疫病毒的感染,但是否与病毒载量相关有待于进一步检测。抽取175份PPR免疫抗体阳性样品和55份PPR免疫抗体阴性样品,通过普通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发现230份样品不管是PPR免疫抗体阳性还是阴性,都不存在PPRV,该结果虽未能反映PPR免疫抗体水平与临床感染的关系,但至少说明江苏省对PPR采取的综合防制的高效性。3.江苏省规模化肉羊养殖场口蹄疫免疫程序的优化为了提高FMD免疫效果,在江苏省肉羊养殖场进行了免疫程序优化实验。各场均设定A(10只)、B(10只)、C(10只)、D(10只)4个实验组别并以不同的实验程序进行FDM疫苗接种,其中A组为60日龄首免+74日龄二免,B组为60日龄首免+81日龄二免,C组为60日龄首免+88日龄二免,D组仅为60日龄首免一次。定期采集样品并以ELISA法检测羊群的FMD免疫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各组肉羊在初次免疫后,在3周(81日龄)均达到合格率70%;A、B、C三组进行第二次免疫后,抗体水平均迅速提升,且在首免7周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抗体合格数。D组未进行第二次免疫,抗体合格率虽然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大于70%,但在第7周已经基本接近临界值(70%),出现部分不合格样品。同一方案下,各羊场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江苏省规模化养殖场肉羊口蹄疫的最佳免疫程序为60日龄进行首免、首免后3-4周进行二次免疫。
张晓霞[8](2020)在《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申报药证的前期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市场调查显示,猪肉是市民需求量最多的肉制食物。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PCV)中的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影响猪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困扰因素之一。猪圆环病毒2型是引起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主要病原,从而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种定性、定量快速检测猪的PCV2的方法。本实验室已建立PCV2荧光定量PCR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并且用该技术研制出试剂盒,命名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目前处于药证申报阶段。本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来定性和定量检测PCV2,通过制作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检测病毒含量。可通过此方法判断感染猪患PCV2的程度,进行检测、隔离和淘汰猪仔。本论文主要针对该试剂盒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在试剂盒原材料研究中,对原材料进行比对和优选,分别对三家公司生产的Taq酶、PCR反应缓冲液和UDG酶进行比对试验。在qPCR扩增结果中Takara宝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的Taq酶和PCR反应缓冲液的Ct值和荧光增长值最高,扩增效率最好;上海博彩生物科技公司的UDG酶能有效去除污染,且质优价廉;同时为试剂盒制备了参考品,其阳性参考品的Ct值在20-25、最低检测限参考品的Ct值在30-35、精密性参考品的Ct值在20-25、阴性参考品无扩增曲线和Ct值。在试剂盒的生产工艺研究中,对影响生产工艺的因素温度进行了研究,即高浓度样本、中浓度样本和低浓度样本分别在冻融次数、2-8℃、-20℃、-70℃和低温运输时的最适保存期限进行了研究。其中被测中浓度样本于-20℃储存条件下反复冻融其核酸浓度会降低,冻融次数超过5次后荧光增长值会从4.13减弱到1以下,所以建议冻融次数一般不超过5次。同样原理,不同浓度样本在室温下模拟冰袋低温运输0小时(hour,h)、24 h、48、72 h、96 h和120 h后,其核酸浓度会降低,在运输72 h之前的样本的Ct值的CV值都小于5%,而低浓度样本在运输96 h时的Ct值明显滞后,CV值大于5%。因此综合考虑样品在冰袋低温运输不宜超过96 h。不同浓度的样本在2-8℃的存储0天、1天、2天、3天、4天和5天时分别进行核酸提取和qPCR扩增检测,高浓度样本的变异系数都小于5%,中浓度样本在储存第5天时,其变异系数大于5%,低浓度样本第4天时Ct值的变异系数大于5%,因此将3天作为2-8℃存储条件下的样本有效期。不同浓度样本在-20℃存储0天、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8个月、10个月、12个月时分别进行核酸提取和qPCR扩增检测,同理将6个月作为-20℃的保存期限。不同浓度样本在-70℃存储0天、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8个月、10个月、12个月时分别进行核酸提取和qPCR扩增检测,同理将12个月作为-70℃的保存期限。在试剂盒总反应体系分别为12.5μL,25μL和50μL的相关用量试验中,25μL体系和50μL体系结果显示样本均获得较高的荧光信号值,12.5μL的反应体系中灵敏度不高且荧光增长值较低,50μL体系灵敏度高易造成假阳性且耗费试剂多一倍。因此将25μL作为总反应体系。
范绍岩[9](2020)在《川渝部分地区猪场猪蓝耳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ORF5基因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PRRS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仔猪的急性发病死亡,对养猪业危害巨大,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川渝地区猪蓝耳病频发,为了解该地区PRRSV的发病、流行及病毒的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在川渝部份地区未免疫猪场采集血清及脾脏进行血清及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毒株的GP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为川渝地区猪场更好的防制PRRS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本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2018-2019年在川渝地区二个未免疫猪场采集母猪血清45份、八个未免疫猪场仔猪血清307份,进行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母猪检出阳性37份,阳性率为82.22%,仔猪共检出阳性219份,阳性率为71.34%。经统计学分析,母猪与仔猪的阳性率差异显着(P<0.5)。在四川宜宾绿丰猪场的18份母猪血清中,检出阳性12份,阳性率为66.67%,重庆梁平周贤银猪场的27份母猪血清,阳性25份,阳性率为92.59%。经统计学分析,二个猪场母猪血清PRRSV的阳性率差异显着(P<0.5)。四川泸州光银猪场、四川泸州清源猪场、四川宜宾绿丰猪场、四川宜宾张三猪场、重庆梁平周贤银猪场、重庆梁平徐本彬猪场、重庆开州钟氏猪场、重庆开州晶祥猪场等八个猪场仔猪PRRSV的阳性率分别为44.12%、44.44%、66.00%、62.50%、91.49%、88.64%、86.67%、85.42%、72.73%,经统计学分析,泸州光银猪场与泸州清源猪场PRRSV阳性率差异不显着(P>0.05),重庆梁平徐本彬猪场与重庆开州钟氏猪场PRRSV阳性率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规模场间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明四川、重庆部份地区各规模化猪场猪PRRSV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最低的为44.12%,最高的为91.49%,应引起养殖场的高度重视。2、PRRS抗体S/P值统计表明:四川泸州光银猪场在0.010.55之间、四川泸州清源猪场在0.030.48之间、四川宜宾绿丰猪场在0.010.83之间、四川宜宾张三猪场在0.040.76之间、重庆梁平周贤银猪场在0.031.18之间、重庆梁平徐本彬猪场在0.031.09之间、重庆开州钟氏猪场在0.030.68之间、重庆开州晶祥猪场在0.010.86之间,结果显示都未超过2.0及其以上,说明八个猪场均为PRRS稳定猪场。3、在川渝地区部份猪场采集29份疑似病死猪脾脏(其中泸州12份、宜宾5份、永川4份、开州8份),根据GP5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检出阳性9份,阳性率为31.03%,其中四川泸州1份、宜宾2份,四川地区的阳性率为17.65%;重庆地区永川2份、开州4份,重庆地区的阳性率为50.00%。川渝地区均检出了PRRSV,但重庆地区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四川地区,应引起重庆规模化猪场的高度重视。4、选取四川宜宾(YB-1、YB-2)、重庆永川(YC-4)、重庆开州(KZ-1、KZ-2、KZ-3)等具有代表性的6株病料病毒,进行ORF5基因测序并比对,6株病料毒株之间同源性在82.6%99.0%,其中永川阳性病料毒株(YC-4)与开州阳性病料毒株(KZ-1)同源性最高,为99.0%;开州病料毒株KZ-2与同地毒株KZ-3同源性最低,为82.6%;6株阳性病料病毒KZ-1、KZ-2、KZ-3、YB-1、YB-2、YC-4与12株国内外分离毒株,ORF5基因同源性分别为83.6%98.8%、83.4%99.7%、81.0%84.6%、83.3%94.5%、83.9%89.7%、83.8%94.5%,同源性存在较大差异,表明6株阳性病料病毒已发生不同程度变异,与我国常用疫苗毒株JAX1和HUN4同源性较高,部分毒株(如KZ-1、YC-4)同源性达99%以上,使用国内JAX1和HUN4毒株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好。除KZ-2外,与国外常用疫苗毒株VAR-2332、MLV同源性均在90%以下,说明使用国外PRRSV疫苗免疫效果不一定好;将6株阳性病料病毒与12株国内外参考毒株绘制系统进化树,发现KZ-1、KZ-3、YB-1、YB-2、YC-4均属于同一个大支,KZ-2与其他病料毒株不在同一进化群,其中除KZ-2外的其余5株病料病毒与我国主要高致病性疫苗毒株JXA1亲缘关系较近,表明这5株病料病毒可能是由JXA1变异演化而来。建议在川渝地区猪场防制蓝耳病时,选择以JXA1毒株生产的活苗会产生较好免疫效果。
陆民[10](2019)在《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生猪养殖是克拉玛依市的优势畜牧产业,随着克拉玛依市畜牧业的发展,当地生猪的存栏量逐年上升,猪的传染病也越来越多,给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为掌握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针对性地开展了病原学调查、抗体检测与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有效控制三种疫病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试验对2017年、2018年克拉玛依市各辖区生猪三大疫病通过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进行病原学调查与比较分析;对克拉玛依市2015年秋季—2018年春季期间生猪三种疫病的免疫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防疫服务模式与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防控成效,在此基础上为克拉玛依市今后有效防控生猪三大疫病提供了合理建议。结果:(1)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调查2017年、2018年两年的三种疫病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大三疫病的阳性率均为0.00%,得知克拉玛依市辖区近两年未出现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疫情。(2)不同养殖模式下,规模化养殖的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平均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2.41%、97.01%、91.72%,明显高于散养模式下71.68%、81.38%、82.94%的合格率。经差异分析可知,散养模式下各区的三大疫病抗体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场之间差异不显着。(3)不同区域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三种疫病抗体水平相对最高,合格率分别为95.35%、88.50%、99.53%,其次较高的是白碱滩区,三种疫病抗体水合格率分别为91.36%、89.30%和98.10%,主要原因是白碱滩区和农业开发区实行了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了防疫质量和效率。(4)不同年份下,口蹄疫的抗体合格率从2015年的75.96%到2018年的94.56%,呈逐年上升趋势;猪瘟和猪蓝耳抗体合格率呈现先低后高再到低的趋势变化,主要是因为口蹄疫一直作为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而2017年国家对猪瘟和猪蓝耳不再执行强制免疫的政策。(5)通过对比两种防疫服务模式结果表明在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中,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大概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均达到99%以上,比传统防疫模式提高近10个百分点;随机抽样三种疫病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均比传统防疫模式的抗体合格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疫苗浪费率比传统防疫模式下降近5个百分点;强制免疫动物应激死亡率比传统防疫模式下降低近3倍。结论:(1)通过抗原检测,证实克拉玛依市辖区近两年未出现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疫情;(2)不同养殖模式下,规模场的三种疫病抗体合格率高于散养模式;(3)不同区域下,白碱滩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三种疫病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区;(4)不同年份下,猪瘟和猪蓝耳抗体水平呈现先低后高再到低的曲线变化,而口蹄疫的抗体水平呈逐年升高趋势;(5)比较两种防疫服务模式,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显着优于统防疫模式。
二、六号病猪排泄物和血液的带毒情况的初步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号病猪排泄物和血液的带毒情况的初步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2017-2020年眉县5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口蹄疫、新城疫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进展 |
1.1 口蹄疫 |
1.1.1 概述 |
1.1.2 流行病学 |
1.1.3 临床症状 |
1.1.4 病理变化 |
1.1.5 诊断技术 |
1.1.6 免疫方法 |
1.2 鸡新城疫 |
1.2.1 概述 |
1.2.2 流行病学 |
1.2.3 临床症状 |
1.2.4 病理变化 |
1.2.5 诊断技术 |
1.2.6 免疫方法 |
1.3 高致病性禽流感 |
1.3.1 概述 |
1.3.2 流行病学 |
1.3.3 临床症状 |
1.3.4 病理变化 |
1.3.5 诊断技术 |
1.3.6 免疫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2017~2020 年眉县地区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检测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年份猪、牛、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 |
2.2.2 2017 年~2020 年不同季节猪、牛、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 |
2.2.3 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年份猪、牛、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抽样检测分析 |
2.3 讨论 |
2.3.1 眉县不同年份猪、牛、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的讨论 |
2.3.2 2017~2020 年眉县不同季节猪、牛、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的讨论 |
2.3.3 2017~2020 年眉县不同区域猪、牛、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的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2017~2020 年眉县地区新城疫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年份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 |
3.2.2 不同季节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抽样检测分析 |
3.2.3 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年份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抽样检测分析 |
3.3 讨论 |
3.3.1 眉县不同年份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的讨论 |
3.3.2 2017~2020 年眉县不同季节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的讨论 |
3.3.3 2017~2020 年眉县不同区域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的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2)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猪瘟的研究进展 |
1.1.1 猪瘟病毒概述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1.1.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1.4 CSFV的诊断方法 |
1.1.5 CSF的防控 |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概述 |
1.2.2 流行病学特征 |
1.2.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2.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
1.2.5 PRRS的防控 |
1.3 猪PR的研究进展 |
1.3.1 猪PRV概述 |
1.3.2 流行病学特征 |
1.3.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3.4 PR的诊断方法 |
1.3.5 PR的防控 |
1.4 猪圆环病的研究进展 |
1.4.1 猪圆环病毒概述 |
1.4.2 流行病学特征 |
1.4.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4.4 PCVD的诊断方法 |
1.4.5 PCVD的防控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2017-2019 年陕西省CSFV、PRRSV、PRV和 PCV抗体监测及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清样品来源与分布 |
2.2.2 样品处理 |
2.2.3 ELISA抗体检测方法 |
2.3 结果 |
2.3.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V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3.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V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3.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V g B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3.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2 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2017-2019 年陕西省CSFV、PRRSV、PRV和 PCV PCR检测及分析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2 主要试剂配制 |
3.2.3 病原PCR检测方法 |
3.3 结果 |
3.3.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V PCR监测结果 |
3.3.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V RT-PCR监测结果 |
3.3.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RPV g E PCR监测结果 |
3.3.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2 PCR监测结果 |
3.4 讨论 |
3.4.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监测结果分析 |
3.4.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监测结果分析 |
3.4.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监测结果分析 |
3.4.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D监测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PRRSV GP5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2. PRRSV的流行病学规律 |
2.1 传播方式 |
2.2 流行现状 |
3. PRRSV的病原学特点 |
3.1 PRRSV的分类 |
3.2 PRRSV的理化特性 |
3.3 PRRSV的培养特性 |
3.4 PRRSV的抗原性 |
3.5 PRRSV的生物学特性 |
4. PRRS的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 |
4.1 临床症状 |
4.2 病理变化 |
4.3 主要感染和发病的机理 |
5. PRRS疫苗研究进展 |
5.1 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
5.2 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
6. PRRS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6.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6.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6.3 间接免疫荧光 |
6.4 血清抗体中和试验 |
6.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7. 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7.1 PRRSV的基因结构 |
7.2 主要编码的蛋白 |
8. PRRS的综合防控 |
第一章 PRRSV GP5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
1. 实验材料 |
1.1 毒株和细胞 |
1.2 菌株和载体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2.1.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2.1.2 病毒的增殖 |
2.1.3 病毒RNA的提取 |
2.1.4 反转录 |
2.1.5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1.6 GP5基因的扩增 |
2.2 原核表达载体pET-32a-GP5的构建 |
2.2.1 PCR产物的胶回收及纯化 |
2.2.2 目的基因和pET-32a原核表达载体的酶切及回收 |
2.2.3 目的基因和pET-32a原核表达载体的连接 |
2.2.4 连接产物转化至E.coli DH5a |
2.2.5 阳性克隆的鉴定 |
2.2.6 阳性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 |
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2.3.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2.3.2 重组蛋白的SDS-PAGE分析 |
2.3.3 最佳诱导条件的摸索 |
2.3.4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 |
2.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
2.4.1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4.2 包涵体的复性 |
2.4.3 纯化蛋白的浓缩 |
2.4.4 纯化蛋白的SDS-PAGE分析 |
2.4.5 纯化蛋白的Western-blot分析 |
3. 结果 |
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3.2 pET32a-GP5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3.4 最佳诱导条件的摸索 |
3.5 纯化蛋白的SDS-PAGE分析 |
3.6 纯化蛋白的Western-blot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间接ELISA检测PRRSV GP5蛋白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1. 实验材料 |
1.1 标准阳性血清 |
1.2 包被抗原的制备 |
1.3 血清样本 |
1.4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摸索 |
2.2 最佳封闭液和封闭时间的摸索 |
2.3 最佳一抗反应时间的摸索 |
2.4 最佳二抗反应时间的摸索 |
2.5 最佳显色时间的摸索 |
2.6 阴阳性临界值的判定 |
2.7 特异性试验 |
2.8 灵敏性试验 |
2.9 批内重复性试验 |
2.10 批间重复性试验 |
2.11 与IDEXX公司试剂盒和间接免疫荧光比较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3.2 最佳封闭液和封闭时间的确定 |
3.3 最佳一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3.4 最佳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3.5 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 |
3.6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3.7 特异性试验 |
3.8 灵敏性试验 |
3.9 批内重复性试验 |
3.10 批间重复性试验 |
3.11 与IDEXX公司试剂盒和间接免疫荧光比较试验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抗PRRSV GP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及病毒 |
1.3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的免疫 |
2.2 细胞融合 |
2.3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2.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
2.5 单克隆抗体亚类的鉴定 |
2.6 腹水的制备 |
2.7 腹水效价的测定 |
2.8 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鉴定 |
2.9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2.10 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初步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3.2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3 单克隆抗体亚类的鉴定 |
3.4 腹水的效价测定 |
3.5 Western-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 |
3.6 IFA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 |
3.7 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初步鉴定 |
4. 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017-2019年亳州地区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抗体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试剂 |
2.2 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017-2019年亳州地区不同年份抗体检测结果 |
3.2 2017-2019年亳州地区养猪场和屠宰场抗体检测结果 |
3.3 2017-2019年亳州地区不同季节抗体检测结果 |
3.4 2019年部分种猪场不同日龄猪只抗体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对2017-2019年亳州地区猪瘟抗体检测结果的讨论 |
4.2 对2017-2019年亳州地区猪蓝耳病抗体检测结果的讨论 |
4.3 对2017-2019年亳州地区猪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的讨论 |
4.4 关于猪瘟、口蹄疫、蓝耳病防控措施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三种猪冠状病毒抗体可视化检测芯片的研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1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三种猪冠状病毒病 |
1.1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概述 |
1.1.1 背景 |
1.1.2 病原学 |
1.1.3 流行病学 |
1.1.4 临床症状 |
1.1.5 病理变化 |
1.1.6 致病机制 |
1.1.7 研究进展 |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概述 |
1.2.1 背景 |
1.2.2 病原学 |
1.2.3 流行病学 |
1.2.4 临床症状 |
1.2.5 病理变化 |
1.2.6 致病机制 |
1.2.7 研究进展 |
1.3 猪流行性腹泻概述 |
1.3.1 背景 |
1.3.2 病原学 |
1.3.3 流行病学 |
1.3.4 临床症状 |
1.3.5 病理变化 |
1.3.6 致病机制 |
1.3.7 研究进展 |
第2章 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2.1 抗体检测方法概述 |
2.2 中和试验 |
2.3 间接血凝试验 |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5 免疫层析法 |
第3章 可视化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 |
3.1 可视化芯片技术概述 |
3.2 可视化芯片技术原理 |
3.3 可视化芯片技术应用 |
3.3.1 病原诊断检测 |
3.3.2 食品安全检测 |
3.3.3 基因分型突变检测 |
3.3.4 靶向筛选检测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材料方法 |
1.1 材料仪器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仪器 |
1.2 试剂盒与溶液 |
1.2.1 试验试剂盒 |
1.2.2 试验溶液 |
1.2.3 血清 |
1.3 实验方法 |
1.3.1 病毒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反应 |
1.3.2 目的序列的合成 |
1.3.3 目的质粒的构建 |
1.3.4 目的蛋白的表达 |
1.3.5 目的蛋白的纯化 |
1.3.6 蛋白芯片的制备 |
1.3.7 检测方法的建立 |
1.3.8 可视化芯片的布局 |
1.3.9 敏感性验证 |
1.3.10 特异性验证 |
1.3.11 重复性验证 |
1.3.12 稳定性验证 |
1.3.13 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
第2章 试验结果 |
2.1 目的质粒的构建 |
2.2 目的蛋白的表达 |
2.3 目的蛋白的纯化 |
2.4 蛋白固定载体的选择 |
2.5 抗原点样缓冲液的选择 |
2.6 抗原固定条件的选择 |
2.7 封闭剂种类的选择 |
2.8 抗原点样浓度的选择 |
2.9 待检血清孵育条件的选择 |
2.10 显色方法的选择 |
2.11 显色时间的选择 |
2.12 判定标准的确定 |
2.13 蛋白芯片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
2.14 蛋白芯片敏感性分析 |
2.15 蛋白芯片特异性分析 |
2.16 蛋白芯片重复性分析 |
2.17 蛋白芯片稳定性分析 |
2.18 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
第3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猪圆环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复制调控与入侵转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PCV2病原学 |
1.1.1 PCV2的发现 |
1.1.2 PCV2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
1.1.3 PCV2的基因组成及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1.2 PCV2的流行病学 |
1.3 易感动物 |
1.4 传播方式 |
1.5 PCV2的致病机理 |
1.5.1 PCV2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
1.5.2 PCV2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
1.6 PCV3的研究进展 |
1.7 转录因子ELF4的研究概况 |
1.7.1 转录因子ELF4在免疫研究中的作用 |
1.7.2 转录因子ELF4在调节细胞周期中的作用 |
1.7.3 转录因子ELF4的翻译后调控 |
1.7.4 转录因子ELF4对I型干扰素的调节机制 |
1.8 病毒内吞机制研究 |
1.8.1 病毒利用内吞途径的优势 |
1.8.2 内吞的机制以及在病毒入侵过程中的作用 |
1.8.3 吞噬作用 |
1.8.4 巨胞饮作用 |
1.8.5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 |
1.8.6 小凹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 |
1.8.7 网格蛋白和小凹蛋白非依赖性的内吞机制 |
1.8.8 内体途径 |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我国2015-2018年PCV2和PCV3 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变异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细胞、毒株、抗体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检测样品来源 |
2.1.4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2.1.5 病毒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1.6 PCV2不同毒株与单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 |
2.1.7 PCV2毒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2.1.8 PCV2与PCV3 全长序列Gen Bank提交 |
2.2 结果 |
2.2.1 PCV2与PCV3 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2 PCV2全长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
2.2.3 PCV2-ORF2 系统进化分析 |
2.2.4 PCV3全长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2.2.5 PCV3-ORF2 序列比较分析 |
2.2.6 PCV2感染性克隆与单克隆抗体反应特性 |
2.2.7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 |
2.2.8 PCV2与PCV3 全长序列信息 |
2.3 讨论 |
第三章 转录因子ELF4对猪圆环病毒2型复制调控的分子机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细胞、毒株和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3.1.4 质粒的构建和转染 |
3.1.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3.1.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 |
3.1.7 病毒毒价的测定 |
3.1.8 荧光定量PCR |
3.1.9 siRNA干扰试验 |
3.1.10 数据统计 |
3.2 结果 |
3.2.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3.2.2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表达 |
3.2.3 ELF4 过表达促进IFN-β-luc活性 |
3.2.4 过表达ELF4 促进PCV2 的复制 |
3.2.5 敲低ELF4 抑制PCV2 的复制 |
3.3 讨论 |
第四章 PCV2入侵PK-15细胞内吞途径的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细胞、毒株和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重组质粒构建与转染 |
4.1.4 PCV2感染PK-15细胞动力学试验 |
4.1.5 细胞增殖活力检测与药物使用方法 |
4.1.6 激光共聚焦试验 |
4.1.7 吸附、内吞和感染试验中PCV2荧光定量检测 |
4.2 结果 |
4.2.1 重组质粒的表达 |
4.2.2 PCV2感染PK-15细胞动力学试验结果 |
4.2.3 药物使用对PK-15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4.2.4 PCV2入侵PK-15细胞的内吞动力学试验 |
4.2.5 不同内吞途径药物抑制剂对PCV2吸附、内吞及感染的影响 |
4.2.6 内吞相关蛋白在PCV2入侵中的作用 |
4.2.7 内吞相关蛋白与PCV2定位关系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江苏省肉羊FMD和PPR免疫抗体监测与FMD免疫程序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防控研究进展 |
1 口蹄疫的研究进展 |
2 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 |
3 免疫效果影响因素 |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
第一章 江苏省肉羊口蹄疫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江苏省规模化养殖场肉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江苏省规模化肉羊养殖场口蹄疫免疫程序的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附录 口蹄疫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Ct值表 |
致谢 |
(8)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申报药证的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猪圆环病毒简介 |
1.1.1 猪圆环病毒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结构 |
1.1.2 猪圆环病的流行病学 |
1.1.3 病毒分离与鉴定 |
1.1.4 PCV2 的传播途径和病死率 |
1.1.5 PCV2 的致病机理 |
1.2 PCV2引起的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及临床表现 |
1.2.1 PMWS的临床症状 |
1.2.2 PDNS的临床症状 |
1.2.3 PRDC的临床症状 |
1.2.4 PRRS的临床症状 |
1.2.5 CT的临床症状 |
1.2.6 PNP的临床症状 |
1.2.7 PCV2 引起的肺炎、肠炎 |
1.3 猪圆环病毒2型诊断与防治 |
1.4 猪圆环病毒2型国内外相关诊断技术研究 |
1.4.1 PCR技术 |
1.4.2 套式PCR |
1.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1.4.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4.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1.4.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1.5 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7 创新点 |
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剂盒原材料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材料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引物和探针设计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PCV2 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使用 |
2.2.3 标准曲线的重复验证 |
2.2.4 Taq酶和荧光定量PCR反应缓冲液的优选试验 |
2.2.5 dUTP产物的制备 |
2.2.6 UDG酶的优选 |
2.2.7 试剂盒标准阳性对照的制备 |
2.2.8 空白对照的制备 |
2.2.9 阳性参考品、最低检测限参考品和精密性参考品的制备 |
2.2.10 阴性参考品的制备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标准曲线的制备和验证 |
2.3.2 Taq酶和荧光定量PCR反应缓冲液的优选试验 |
2.3.3 UDG酶的优选试验 |
2.3.4 阳性对照 |
2.3.5 阳性参考品、最低检测限参考品和精密性参考品试验 |
2.3.6 阴性参考品试验 |
2.4 讨论 |
第3章 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试剂盒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研究 |
3.1 材料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主要生产工艺描述及确定依据 |
3.2.2 反应体系的组成 |
3.2.3 qPCR反应液的组成 |
3.2.4 酶混合液的制备 |
3.2.5 被测样本冻融次数 |
3.2.6 样本在2-8℃储存时间的试验 |
3.2.7 样本-20℃储存时间的试验 |
3.2.8 样本-70℃储存时间的试验 |
3.2.9 样本低温运输储存时间试验 |
3.2.10 试剂相关组分用量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样本冻融次数 |
3.3.2 样本在2-8℃储存时间的试验 |
3.3.3 样本-20℃储存时间的试验 |
3.3.4 样本-70℃储存时间的试验 |
3.3.5 样本室温 25℃模拟低温运输时间 |
3.3.6 试剂盒相关组分用量试验 |
3.4 讨论 |
第4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川渝部分地区猪场猪蓝耳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ORF5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病原学特征 |
1.2 流行病学特征 |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4 PRRS的诊断 |
1.5 PRRS疫苗研究进展 |
1.6 PRRS综合防控措施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章 川渝地区部分猪场PRRS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PRRS ELISA抗体检测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川渝地区部分猪场疑似病料PRRSV的检测以及ORF5 基因序列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猪口蹄疫的研究概述 |
1.1 病原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症状 |
1.4 临床诊断 |
1.5 免疫程序 |
1.6 综合防制 |
1.7 口蹄疫疫苗的国内外研究 |
2 猪瘟的研究概述 |
2.1 病原 |
2.2 流行病学 |
2.3 临床症状 |
2.4 诊断 |
2.5 免疫程序 |
2.6 综合防治 |
2.7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
3.1 病原 |
3.2 流行病学 |
3.3 临床症状 |
3.4 病理变化 |
3.5 诊断 |
3.6 免疫程序 |
3.7 综合防治 |
3.8 猪蓝耳病疫苗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防控现状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地点 |
2.2 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内容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克拉玛依市生猪养殖现状 |
3.2 克拉玛依市生猪饲养管理现状 |
3.3 克拉玛依市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
3.4 克拉玛依市生猪疫苗使用情况及免疫方法 |
3.4.1 疫苗使用情况 |
3.4.2 免疫方法 |
4 讨论 |
5 结论 |
试验二 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分组及数据处理 |
2.2.2 口蹄疫病毒通用型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
2.2.3 猪瘟病毒通用型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
2.2.4 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017 年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结果 |
3.2 2018 年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试验三 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分组与数据处理 |
2.2.2 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试验 |
2.2.3 猪瘟抗体ELISA试验 |
2.2.4 猪蓝耳抗体ELISA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养殖模式下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1.1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1.2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1.3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 不同区域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1 不同区域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2 不同区域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3 不同区域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 不同年份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1 不同年份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2 不同年份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3 不同年份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试验四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控效果的对比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分组与数据处理 |
2.2.2 免疫抗体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克拉玛依市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现状 |
3.2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控效果对比的案例分析 |
3.2.1 克拉玛依市雪瑞防疫合作社成立背景 |
3.2.2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费用对比 |
3.2.3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工作内容对比 |
3.2.4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
3.2.5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疫效果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六号病猪排泄物和血液的带毒情况的初步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2020年眉县5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D]. 张芬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D]. 叶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PRRSV GP5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D]. 邓自腾. 扬州大学, 2020
- [4]2017-2019年亳州地区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抗体检测与分析[D]. 郭慧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5]三种猪冠状病毒抗体可视化检测芯片的研制与初步应用[D]. 武鑫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6]猪圆环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复制调控与入侵转运机制的研究[D]. 夏德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江苏省肉羊FMD和PPR免疫抗体监测与FMD免疫程序优化的研究[D]. 刘雨婷. 扬州大学, 2020(04)
- [8]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申报药证的前期研究[D]. 张晓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川渝部分地区猪场猪蓝耳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ORF5基因序列分析[D]. 范绍岩.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D]. 陆民. 石河子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