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捐赠人名单

馆藏文物捐赠人名单

一、本馆馆藏文物捐献者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慧[1](2011)在《王献唐研究》文中提出王献唐作爲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与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华民族文化遗崖的傅承人与守望人,在中国近现代图害馆与文博事业发展史上估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他幼承家学,博学多才’,诗书画印,无一不通;他善於使用傅统学科相互贯通、中西学术相互交融的研究方法,其学术成就和学衍思想,广涉多个学术研究领域,且均有深厚造诣,在海内外崖生了深速的影响,被誉爲“一代傅人”、“一代宗师”。以往由於文献资料缺乏等方面的限制,关於王献唐的研究成果相常薄弱:其生平学行或捂焉未详,或言多舛误,未能封其事功与学术做出全面、客颧、准确的评僵,至今研究专着尚付阙如。本文凝在广泛搜集整理其学术遗着及日记、手札、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封王献唐的生平学行、事功学问进行较爲全面、客观、准确的考察,力图澄清诸多学术疑案舆学术盲点,填补相关研究空白,展示其事功舆学术双峰亚峙之全貌。王献唐(1896-1960),原名凰琯,改名琯,字献唐,号凰笙,室名双行精舍等,以字行,山东日照人。青岛礼贤书院文科、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建国前,历任《山东日报》与《山东商务日报》编辑、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国文教具、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帮办秘书、京汉铁路局文害科办事具、国民黛中央黛部训练部总务科总斡事、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山柬金石保存所负责人、国史馆筹备委具会副总斡事并兼任第一组主任,兼任山束省名腾古蹟古物保存委具舍委员、山束古蹟研究会委具兼秘收、山东图书馆协会常务委具、上海市立博物馆名誉研究员、私立齐鲁大学教授、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中英庚款第一批资助研究员、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国民黛中央党部训练部主任、中央党史部文化事业委具会语言文字研究舍专门委具、山东烈士公墓筹备委具舍济南办事处文害、国民黛黛史编纂委具舍委员,是中德学社、中国考古学舍、山左艺文编纂委员舍、海岱美术馆的发起人;建国後,任山柬古代文物管理委具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借处副主任、政协第一二届山东省委具舍常委、山东省地方志资料徵集委具舍副主任委具、山束中国历史学舍(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理事、山东省文史馆馆具、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具。可考之论着有《公孙龙子悬解》、《春秋邾分三国考》、《五灯精舍印话》、《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国史金石志稿》、《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宵幽古韵考》、《汉书食货志订议》等62穜,输文等罩篇着述189篇、书序34篇、墓志铭12篇、题跋967篇(其中未刊565篇),编辑书籍77穜,校勘群书100种,另有诗词歌赋近500首,总计逾千万字。除前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分六章,依次爲:第一章“王献唐家世舆生平”、第二章“王献唐师承舆交道”、第三章“王献唐舆近代图书馆事业”、第四章“王献唐与近现代文博事业”、第五章“王献唐着述考略”、第六章“王献唐主要学术成就”本文使用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封其家世生平、师承交游、着述及学术成就,进行结帐式、专题式的全面梳理。通遇聚多史料封比考证,史寅钩沈,第一次全面输述了其以金石小学爲主的家学渊源及在近现代社舍大背景下曲折复杂的人生轨蹟,纠正了前人封其生平行寅记述之讹误及其本人前後矛盾之敍述。其创新及成果有如下三点:第一,资料新、全。文中所引有关史料,大多爲首次公阴或前人尚未利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王献唐日记》百馀万字、王献唐师友往来害札近千通、海内外之相阴档案文献近二百件、未发表的题跋近六百篇、诗词近五百首等。笔者封上述原始材料大部分进行了点校整理,并以此爲基础,撰成《王献唐年谱资料畏编》、《双行精舍害跋辑存三编》、《王献唐档案研究资料汇编》等,爲全面、客观、准确地抨价其历史地位,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依据;第二,内容全、新。王献唐一生学术,速绍乾嘉褚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之以实地勘查,集目缘、版本、校雠、训诂於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爲一炉,博学多才‘,着述宏富,被推爲“百年来罕见的学者”;其事功,建国前,主掌山束省立图害馆与“山束金石保存所”二十年,以“民族文化命脉守望人”自励,竭力奉行近代图书馆“阴民智保国粹”办馆宗旨、公共公平公益的办馆理念,推行科学的图害馆管理方法,致力於文献之搜集、馆舍之筹建、图害之分类、馆刊之创办、丛害之编印、阅览之服务、文物之陈列等,使孩馆(所)成爲“北方图害文物之重镇”。日寇侵华,毅然舍妻别子,载书南迁,流离十余载,终使民族文化遗产免罹战火,是保护齐鲁文眽薪火大功臣。建国後,力疾从公,致力於文物古踱的稠查发掘、山东省博物馆的筹建和历史陈列主题结构设计,是近现代图书馆、文博事业的阴拓者与奠基人。总括其一生,堪稻是学术事功俱隆、文章道德并富的国学大师。第三,视野宽、广。王献唐主掌近现代山东重要文化楼构二三十年,其事功之取得及学衍与思想之形成,与其背後广大的社舍群醴关保深速。本文将其放置在近现代社舍文化燮迁的广阔背景下,通遇封许瀚、陈介祺、刘喜海等山左前辈在音韵、训诂、金石鉴定与收藏等方面封其影响研究,及坐拥书城,舆丁惟汾、傅斯年、黄侃、吕振羽、孔德成等近现代着名学者及名流贤连之交游考辩,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其学术特点和思想渊源,论述其学术左右探获、不拘一家的治学特色。通遇造些多爲前人所未知的史寅考证,重耩了王献唐学术谱系,较爲合理、准确地解读、认知、确定其在中国近现代学衍史上“一代傅人”、“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封常代图书甜与文博事业管理,极其借鉴意羲舆参考僵值。封山东匾域史研究,如山东近现代图书馆与文博事业发展史、藏害文化史、社舍史、学术史等,有所裨益。其践行的近代图书馆“阴民智保国粹”办馆宗旨等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学界关注本文亚以王献唐爲主录,通过王献唐日记、师友书札等反映史实之考证,溯源析流,纵横比较,左右参证,封研究近现代中国知名学者舆着名人物,如罗振玉、傅斯年、吕振羽、王重民、张元济、傅增湘、丁惟汾、黄炎培、柳诒徵、马衡、黄侃、容庚、商承祚、赵孝陆、栾调甫、李济、胡厚宣、董作宾、黄云眉、刘国钧、高亨、陈直、谢国桢、沈徙文、傅振偷、屈万里、潘承弼、陈梦家、顾廷龙、孔德成、张宗昌、韩复榘、王耀武、何思源等人,及山束古蹟研究会、中研院史语所、国史馆、中国考古学舍、中国博物馆协含、中英庚款管理委员含、故宫博物院、北平图书馆、江苏国学图书馆、山东大学等近现代重要文化机欉构舆社舍学术团体,添补了新的史料及相关研究之空白;并封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爲因果的关保,作造一步考证,不仅凸现了王献唐在近现代学者群体中的独特魅力,并希冀封於总结二十世纪相关学科的学衍史,乃至於封常今相关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能有参考意羲。本文还纠正或是补充学界的一些错误甚至是片面的韶识,有些问题或看似与其没有直接关联,如胡适关於杜威在中国的演讲时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945年日本在济南的受降畴间等。縂之,本文通过封其生平学行与事功学问、治学理念舆方法等方面之综合考察,及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隙寅恪等道德学问之封比研究,论证其具备中国傅统学人的“使命意识”、“独立思想”舆“严谨学风”;其终生信守之维护“国学”常在“吸取世界文化同峙保存国粹”、文献乃“民族之命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治学常“寅事求是”不能“封巧”、“文舆史本相表裹”等学术思想,以及“学以致知,求褚近,求之速;行贵克己,不怨天,不尤人”等爲学处事原则,常下尤值得重视和宏扬。“君子之学,闇然而日章。”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一代傅人、一代宗师王献唐的道德学问将被光大,并崖生应有的影响。

张光润[2](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指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郑奕[3](2012)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而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中国博物馆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教育成效不高。如何提升教育活动的水平,是免费开发后中国博物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正是本论文立论的出发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它是指围绕和配合展览、研究和藏品而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文章首先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本身,而是理应具办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和实施”的思路。也即,本文将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参观时、参观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分别是什么。本文对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对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全球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的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活动规划和实施的原则、理念、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及开展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波[4](2013)在《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文中研究表明敦煌遗书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之一,敦煌学随之兴起,其研究范围由文献研究进而由文献研究扩展到美术学、艺术史、石窟考古及石窟保护等方面,蔚为显学。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四大敦煌遗书藏家之一,敦煌遗书的收藏与研究贯穿于其百年发展史的始终,可谓中国敦煌学的中心之一。全面梳理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的关系,通过勾稽、整理档案、日记等原始史料,厘清国家图书馆史上有关敦煌学的相关史实,有助于推进敦煌学学术史的整理,也有助于图书馆界更深入地认识自身与学术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加以全面梳理。全文分十章。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的缘起与意义,此前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主要资料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敦煌遗书的入藏与保存》,论述国家图书馆通过政府调拨、藏家捐赠、市场购买等途径,入藏敦煌遗书的经过,同时分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阐述国家图书馆庋藏敦煌遗书的历程,包括抗战期间避祸南迁的历史。第三章《馆藏敦煌遗书的初步整理与对外服务》,论述《敦煌经卷总目》、《敦煌经典目》、《敦煌劫余录》等早期馆藏目录的编纂过程、结构特点及学术成就,在此基础上阐述李翊灼、陈垣、江味农等京师图书馆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并概述京师图书馆时期馆藏敦煌遗书对外服务、参与文献展览的情况与学术影响。第四章《写经组的工作及其成绩》,综论国立北平图书馆写经组的成立、成员、主要工作及其成绩,包括《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其《续编》的编纂过程与成就,在此基础上阐述胡鸣盛、孙楷第、许国霖等写经组学者的敦煌学论着及其贡献。第五章《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并服务国内敦煌学界》,还原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代派员赴英法等国调查、拍摄敦煌遗书的历史,勾勒所摄照片保管、编目的经过,并通过国内学者利用这批照片进行敦煌文献研究的多个案例,阐明这一事件对中国敦煌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北平图书馆时期的敦煌学研究》,综论王重民、向达、赵万里、贺昌群、刘修业等北平图书馆学者的敦煌学论着及其学术成就,并概述北平图书馆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对中国敦煌学的推动。第七章《建国以来的敦煌遗书整理与敦煌学研究》,论述1949年迄今国家图书馆在敦煌遗书目录编纂、缩微胶卷拍摄、图录出版方面的作为,介绍馆藏敦煌遗书残片的整理的经过与成果,阐述唐耕耦等一大批目前仍然活跃在敦煌学界的国图敦煌学者的研究论着及其学术成就。第八章《敦煌文献服务的扩展与深化》,主要概述1949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在敦煌学学术服务方面的作为与成绩,包括学术服务的拓展与深化、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的成立与服务、馆藏敦煌遗书数字化,以及文献展览、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的组织。第九章《馆藏敦煌遗书的修复》,首先介绍早期的修复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随后阐述“整旧如旧”修复原则的确立与修复方案的制定,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修复工艺进行具体说明,最后阐述敦煌遗书修复的学术贡献。第十章为《结论》,首先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综论国家图书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敦煌学的贡献,并将其放到中国敦煌学史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考察;其次从对学术大势的把握、便于学术研究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分析1930年代北平图书馆敦煌学研究高潮时期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最后概述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界的互动交流,指出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对于学术机构、学术服务机构的重要意义。全文之后,附有两个附录:其一为《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编年事辑》,按年编排国家图书馆历史上与敦煌学有关的事件;其二为《国家图书馆敦煌学论着目录》,搜集国家图书馆百年来编纂、发表的敦煌学着作、论文、译着等。通过这两个附录,可以看到国家图书馆对中国敦煌学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张亚倩[5](2020)在《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研究》文中提出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1949年由新中国接管,历经四十多年风雨,见证了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产生、发展、壮大、迁移与恢复。在此过程中,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探索新的图书分类法,使该馆始终保持在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前列。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创办渊源、发展历程等两个方面入手,对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进行了概述,展现了不同时期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情况、经费情况、管理模式。第二部分是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主要从藏书结构、藏书种类、藏书来源等多个方面入手,具体分为五个小节:中西文藏书相结合,中西文藏书朝着均衡方向发展;多样化的藏书来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收藏各种自办出版物,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收藏繁多的期刊杂志,有助于师生洞察世事;拥有丰富的善本古籍,传承了珍贵文化遗存。第三部分是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文献组织技术。该馆引进杜威十进分类法,同时又对杜威十进分类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创造出自身的图书分类法。在馆藏目录方面,引进了西方的卡片目录法,对图书、期刊进行编目,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查阅。第四部分是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管理特点:通过对图书馆内部委员会、各部门职能、馆舍布置等情况的梳理,表明该馆具有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通过对各类规章制度的叙述,揭示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科学管理、服务至上的特点。通过对馆员构成的分析,发现图书馆馆员大多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如洪有丰、戴志骞、桂质柏、朱家治等,他们推动了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最后是结语。对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对近代其它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作用。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开放理念,崇高的馆员精神也对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杨晓燕[6](2017)在《国内历史类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调查》文中提出藏品分类作为博物馆业务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博物馆藏品管理、藏品研究、陈列展览等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合理的藏品分类对于密切馆际交流合作,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以及推动藏品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当下国内博物馆藏品分类实践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何做好此项业务已成为迫切之需。历史类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藏品时间跨度大、藏品多样性特点突出。因此,本文以历史类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电话、网络咨询等途径,梳理出当下国内主要线下、线上历史类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通过分析发现,国内现有线下博物馆藏品分类业务规范性尚不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线上博物馆传播藏品信息功能的实现。同时,线下博物馆也囿于技术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尚未有效发挥其优势。有鉴于此,笔者就改进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建议做一简要探讨,并尝试从博物馆公布线下藏品目录和公众参与构建线上藏品分类两方面,对博物馆藏品分类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思考。

岳妍[7](2019)在《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国际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大型艺术博物馆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向外拓展。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博物馆自身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是国家软实力的输出和文化外交政策的体现。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下文简称蓬皮杜中心),作为法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近年来通过海外巡展、国际培训、临时展陈以及分馆项目等一系列探索,依托自身资源成功在国际范围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品牌。因此,本论文将蓬皮杜中心作为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国际化模式的系统性分析,为促进国内同类机构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从而实现本土文化艺术品牌的对外输出。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章节加以论述:第一章“蓬皮杜中心国际化路径的历史沿革”,梳理了蓬皮杜中心从筹备到开幕再到新世纪之后,在国际化道路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尝试。本章中,蓬皮杜中心的历史将被分成三个阶段:一,1967年至1976年间的筹备和建设期;二,从1977年到1997年蓬皮杜中心的国际化探索初期;三,在2000年重新开馆之后的调整和深化期。通过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了解到,蓬皮杜中心的发展重心一直与时代的需求息息相关,始终因应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发展。第二章“蓬皮杜中心国际化视野的馆藏体系”,对“馆藏的现状和流转”“藏品的来源和维护”以及“蓬皮杜的中国艺术品收藏”这三部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蓬皮杜中心从建馆至今,馆内收藏从类别和数量上,已经形成百科全书式的规模,且开馆以来的藏品来源和渠道也在不断地变化;并基于该中心藏品筛选方式的严谨性以及在维护保存方面的专业性进行了讨论。通过对馆内藏品的研究可以得出,蓬皮杜中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收藏体系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核心资源和运作基础。第三章“蓬皮杜中心国际化发展的运营机制”,包括三个部分:一,企业化管理理念的构建。其中蓬皮杜中心高效灵活的组织结构,为其资金来源以及无形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内部基础。二,统一化品牌战略的使用。蓬皮杜中心凭借独特的视觉形象、博物馆商店、网络媒体的传播等方式成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品牌。三,多元化运营资源的拓展。蓬皮杜中心通过国际巡展、培训,以及海外分馆等途径输出无形及有形的馆内资源,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逐浪前行。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蓬皮杜中心不仅确立了其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品牌,并且实现了各类运营资源的有机循坏。第四章“蓬皮杜中心国际化战略的制度保障”,对蓬皮杜中心的国际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四类主要制度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法国博物馆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为蓬皮杜中心的资金和藏品来源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公共行政机构制度”为该中心赢得更大的财政和行政自主权;以法国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中心的“国家培训机构制度”,源源不断地为蓬皮杜中心在内的各大博物馆等机构输送人才;而在蓬皮杜中心内部形成的“行政委员会制度”,则同时具有来自中央政府的监督权和来自其自身的自主权。通过对蓬皮杜中心的制度分析能够发现,完善的制度设置是博物馆向内引进作品,向外输出展览或建立分馆的重要保障。第五章为“蓬皮杜中心国际化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将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与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国际化历程与蓬皮杜中心做比较,从合作模式、输出内容、产生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由此归纳出各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化发展的三类主要模式:国家主导、市场主导和复合主导。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蓬皮杜中心,得出该中心的国际化是一种国家主导为主的复合性发展模式;并且总结其核心经验对于中国艺术博物馆的启示。本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数据统计、比较研究等方式,以艺术史、艺术管理等多学科角度对蓬皮杜中心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是馆藏资源和运营能力,而决定其发展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背后的制度因素。因此,本论文从馆藏、运营、制度三方面为中国同类机构的未来发展提供以下三点建议:一、明确收藏定位并建立专业性藏品征集与甄选机制;二、引入市场化盈利手段与项目制为主导的运营方式;三、完善评估注册、藏品分级与捐赠免税等制度设置。对于选择国际化发展的中国艺术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尝试,才最终能够建立起具有鲜明特点的自身资源,并凭借这些资源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黄启善[8](1994)在《广西博物馆60年发展史略》文中指出 1994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成立六十周年,回顾这六十年来的发展历史过程,大致经过了创建、低落、重建、发展等四个阶段。一、创建时期 (1933—1936年) 1933年,我国部份省(区)相继成立了博物馆,被认为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时期。广西是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李任仁倡仪筹建广西省立博物馆于南宁,1933年8月2日在广西省政府第79次

李崇寒[9](2019)在《不出国门看世界 上海博物馆:让观众沉浸下来的艺术殿堂》文中研究说明在上海博物馆接受一场古代艺术洗礼需要几步?一步。不需要任何证件,不需要提前预约,不需要领票,外国人也好,中国人也罢,只需过南门安检处一道关,便踏进了艺术殿堂的大门。"这是我们反复琢磨后,提供给观众的便利",说这话的,是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2014年底履新上海博物馆之前,

陈叙良[10](2016)在《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萧俊贤是清末民国时期一流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其突出的山水画和中国画教育成就,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萧俊贤的艺术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恰当评价,反而被历史“熟悉的遗忘”。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且至今仍未有人涉猎的萧俊贤44幅书画原作为中心,以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博物馆学、书画鉴藏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考证、图像比较、风格分析、数据统计、考察调研、口述访谈等方法,跳出纯粹书画鉴赏或艺术家生平研究的束缚,从类似于“考古报告”式的馆藏研究的独特视角出发,上篇重点进行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史、印款释读、分类、分期及风格研究,由此确认一份可靠的萧俊贤书画作品真迹目录,深入认识萧俊贤书画艺术的特点、内涵、成就及馆藏作品的独特价值。下篇则进一步扩展研究维度,将馆藏作品及萧俊贤书画艺术放置于整个近现代美术视野中来审视,以揭示萧俊贤艺术与其个人身份、职业、交游、家庭、人品、思想之间的客观联系,深入分析近代社会文艺思潮及由学院、展览、出版、市场等要素构成的艺术体制对萧俊贤艺术的影响,由此发现一个“收藏”在博物馆中的真实而丰满的萧俊贤。以期拒绝遗忘,复忆历史:萧俊贤是近代少数艺术面貌及风格极为全面的中国画大师之一,特别是他的山水画艺术创造了独特的图式语言,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时期的开拓者和最有成就的大师之一。萧俊贤还是近代中国画高等教育第一人,近代学院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影响深远。本文虽为个案研究,但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及其艺术经历正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画史曲折演进的见证之一,因此本个案研究又有全局的意义,成为生动、复杂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部分,而萧俊贤式的“遗忘”现象背后更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中所折射出的近现代美术评价机制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二、本馆馆藏文物捐献者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馆馆藏文物捐献者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王献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中所附图表目录
王献唐遗稿及往来书札照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本课题学术史回顾
    三、本课题研究基础
    四、本课题预期目檩
第一章 王献唐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家世
        一、先世考述
        二、家门三代戚属考述
    第二节 生平
        一、名、字、号及室名、别号考
        二、生年、生日考
        三、幼年及求学时期
        四、宦海沉浮时期
        五、主掌省图时期
        六、载书流离时期
        七、晚年寓济时期
第二章 王献唐师承与交游
    第一节 学衍师承
        一、许瀚(印林)
        二、陈介祺(簠斋)
        三、刘喜海(燕庭)
        四、西学与国学
    第二节 学衍交游
        一、与丁惟汾(鼎丞)
        二、与傅斯年(孟真)
        三、与黄侃(季刚)
        四、与吕振羽
        五、与孔德成(达生)
第三章 王献唐与近代图书馆事业
    第一节 办馆宗旨与理念
        一、办馆宗旨—"开民智"与"保国粹"
        二、办馆理念——公共、公平、公益
    第二节 近代图书馆事业管理实践
        一、主掌山东书馆之分期
        二、图书馆管理实践
        三、"精意研求,勇猛精进"之工作精神
    第三节 图书馆学研究成就
        一、图书馆学着作概述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馆刊之对比研究
    第四节 搜集与整理山左文献
        一、山左文献搜集之方法
        二、山左文献搜集之品类
        三、山左文献搜集之数量
        四、山左先贤遗着之整理与出版
        五、搜集整理山左地方文献之价值
    第五节 抢救与保护山左文献
        一、"砖瓦图书爲什麽要开会展览?"
        二、1930年"中原大战"苦苦守书
        三、抢救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
        四、抗战时期护书南迁
        五、"完璧归赵"
        六、"十年一瞥成桑海,惆怅王郎万劫心"
        七、另一种抗战——护书南迁之意义
        八、附语
第四章 王献唐与近现代文博事业
    第一节 对文物古蹟的调查与发掘
        一、对山东文物古蹟的调查
        二、组织和参与田野考古发掘
    第二节 对金石文物的收集与整理
        一、滕县出土汉画像石
        二、潍县高鸿裁上陶室所藏砖瓦
        三、潍县陈介祺藏金石器物与拓本
        四、临淄封泥的收藏与研究
    第三节 对金石文物的典藏与陈列
        一、建国前之"山东金石保存所"时期
        二、建国後之山东省博物馆筹备时期
第五章 王献唐着述考略
    第一节 专着
    第二节 编辑舆校勘
        一、编辑
        二、校勘学着作
    第三节 书序题跋舆输文
        一、书序与题跋
        二、论文等单篇着述
    第四节 後人辑编
第六章 王献唐主要学衍成就
    第一节 文字音韵与训诂学成就
        一、文字学成就
        二、音韵学成就
        三、训诂学成就
    第二节 金石考古舆史学成就
        一、金石学成就
        二、考古学成就
        三、史学成就
        四、金石考古与史学研究特点
    第三节 目录版本与校勘学成就
        一、目录学成就
        二、版本学成就
        三、校勘学成就
    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成就
        一、文学成就
        二、艺术成就
        三、文艺理输思想
结语
    一、爲中华民族"续命"的使命意识
    二、崇尚、坚守"独立之精神"
    三、严谨、求寅的治学方法
    四、清代山东"汉学"的继承者与近代"新汉学"的开拓者
附录
    一、王献唐生平大事年表
    二、王献唐藏书印鉴一览表
    三、王献唐遗稿及往来书札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奬励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
图目
附录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绪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三、研究基础及条件
    四、研究思路、步骤及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新世纪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与成就
    三、当前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一、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二、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
    三、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优势
    四、博物馆教育与学习理论
    五、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特点
    六、重视博物馆教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博物馆教育部门的使命与职责
    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构成与职责
    三、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观众参观前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二、实施策略之制定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三、实施策略之开展观众研究(Visitor Studies)
    四、实施策略之发布信息
    五、实施战略之(为学校)提供教学素材
    六、实施策略之提供在线资源与体验
    七、实施策略之开展教师培训与活动
    八、实施策略之举办特别活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观众参观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二、实施策略之开展展览教育活动
    三、实施策略之开展与研究、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
    四、实施策略之提供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观众参观后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二、实施策略之发展网络联动
    三、实施策略之发展会员和志愿者
    四、实施策略之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五、实施策略之发展与学校等教育系统的联动
    六、实施策略之举办巡回展览
    七、实施策略之开展社区活动
    八、实施策略之评估教育活动
    九、实施策略之继续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一、观众参观前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二、观众参观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三、观众参观后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博物馆教育制度化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提高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并开展人员培训与评估
    四、制定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
    五、加强观众研究
    六、重视教育活动评估
    七、教育项目分众化和衍生化
    八、加强教育活动场地与设施设备建设
    九、保障教育活动经费
    十、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教育体验
    十一、发挥博物馆网站的多元功能
    十二、加强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此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本文的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敦煌遗书的入藏与保存
    第一节 清末学部调拨敦煌遗书始末
    第二节 建国后历次调拨
    第三节 零星购入与捐赠
    第四节 赠出与遗失的馆藏敦煌遗书
    第五节 馆藏敦煌遗书的庋藏变迁
第三章 馆藏敦煌遗书的初步整理与对外服务
    第一节 关于《敦煌经卷总目》
    第二节 《敦煌经典目》的编纂过程——以俞泽箴日记为中心
    第三节 《敦煌劫余录》及其成书过程
    第四节 京师图书馆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
    第五节 接待借阅、参观与参与文献展览
第四章 写经组的工作及其成绩
    第一节 写经组建制与职员
    第二节 写经组的主要工作
    第三节 写经组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
第五章 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并服务国内敦煌学界
    第一节 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的经费筹措
    第二节 照片拍摄、入藏过程
    第三节 英法藏敦煌遗书照片的保管与编目
    第四节 《敦煌古籍丛编》编印计划
    第五节 英法藏敦煌遗书照片对中国敦煌学的推动
第六章 北平图书馆时期的敦煌学研究
    第一节 王重民的敦煌学研究(附刘修业)
    第二节 向达的敦煌学研究
    第三节 赵万里等学者的敦煌学研究
    第四节 馆办刊物对敦煌学的贡献
第七章 建国以来的敦煌遗书整理与敦煌学研究
    第一节 残片整理与编号
    第二节 目录编纂与文献刊布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敦煌学研究
第八章 敦煌文献服务的扩展与深化
    第一节 学术服务与业界合作
    第二节 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的成立及其服务
    第三节 馆藏敦煌遗书数字化
    第四节 组织敦煌学学术活动
第九章 馆藏敦煌遗书的修复
    第一节 早期修复实践及其评价
    第二节 修复原则与修复方案的确立
    第三节 修复工艺概述
    第四节 敦煌遗书修复的学术贡献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国家图书馆不同历史时期对敦煌学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敦煌学史上的国家图书馆
    第三节 1930 年代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研究的高潮时期
    第四节 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界的互动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着作类
    论文类
附录
    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编年事辑
    国家图书馆敦煌学论着目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价值与方法
    四、史料采集、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概述
    第一节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创办渊源
    第二节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特色
    第一节 中西文藏书相结合
    第二节 多样化的藏书来源
    第三节 收藏各种自办出版物
    第四节 收藏繁多的期刊杂志
    第五节 拥有丰富的善本古籍
第三章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文献组织技术
    第一节 引进杜威十进分类法
    第二节 自创图书分类法
    第三节 卡片目录的引进与编制
第四章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管理特点
    第一节 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
    第二节 完善的规章制度
    第三节 多样的馆员构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国内历史类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相交界定及研究方法
    三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国内主要线下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国内主要线下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调查
    第二节 线下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分析
        一 线下博物馆藏品分类发展回顾
        二 线下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及影响因素
        三 线下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局限性
第二章 国内主要线上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国内主要线上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调查
    第二节 线上博物馆藏品类目设置现状分析
        一 线上博物馆藏品类目设置的意义
        二 线上博物馆藏品类目设置的必要性
第三章 博物馆藏品分类发展趋势探讨
    第一节 改进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建议
    第二节 博物馆藏品分类发展趋势探讨
        一 博物馆公布线下藏品目录
        二 公众参与构建线上藏品分类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

(7)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国际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蓬皮杜中心国际化路径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创立期的背景与规划(1967 年—1976 年)
        一、外交政策的需要
        二、城市结构的调整
        三、文化政策的革新
    第二节 开幕初期的定位与探索(1977 年—1997 年)
        一、初期定位与制度改革
        二、国际化的初期尝试
    第三节 新世纪的挑战与应对(2000 年至今)
        一、去中心化方向的明确
        二、从“移动的蓬皮杜”到“临时蓬皮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蓬皮杜中心国际化视野的馆藏体系
    第一节 馆藏的流转与现状
        一、从卢森堡博物馆到蓬皮杜中心
        二、百科全书式的收藏现状
    第二节 藏品的来源与维护
        一、从收购到捐赠
        二、研究委员会与收购委员会的双重筛选
        三、本杰明·沃捷的作品修复
    第三节 国际化收藏的实证:蓬皮杜中心的中国收藏
        一、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持续关注
        二、中国藏品的来源及收藏方式
        三、中国艺术品收藏的意义与双向合作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蓬皮杜中心国际化发展的运营机制
    第一节 企业化管理理念的构建
        一、高效而灵活的组织结构
        二、新资金来源的开拓
        三、无形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统一化品牌战略的确立
        一、建立独特的视觉形象
        二、博物馆商店和商品的美学符号
        三、注重网络媒体传播
    第三节 多元化运营资源的拓展
        一、基于有形资源的国际巡展
        二、基于无形资源的国际化培训
        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相结合的海外分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蓬皮杜中心国际化战略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博物馆法》及相关法律制度
        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优势
        二、从单一推动到多方支持的法律实施
        三、无追索条款的双向约束
    第二节 公共行政机构制度
        一、约束大于支持的双重管理结构
        二、财政和行政自主权的扩大
    第三节 国家培训制度
        一、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的建立
        二、从研究员到策展人的职能转变
    第四节 行政委员会制度
        一、委员会的监督权
        二、委员会的自主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蓬皮杜中心国际化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国际化模式的全球比较
        一、连锁加盟式的企业化模式——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
        二、无形资源为主的市场化模式——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三、国家主导下的复合性模式——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四、蓬皮杜中心与其他博物馆国际化模式的异同及原因
    第二节 蓬皮杜中心国际化模式的中国启示
        一、明确收藏定位并建立专业性藏品征集与甄选机制
        二、引入市场化盈利手段与项目制为主导的运营方式
        三、完善评估注册、藏品分级与捐赠免税等制度设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蓬皮杜中心国际化相关活动大事记
    附录二:蓬皮杜中心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简录
    附录三:与蓬皮杜中心相关负责人访谈记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9)不出国门看世界 上海博物馆:让观众沉浸下来的艺术殿堂(论文提纲范文)

“没有民间捐赠,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博物馆”
全球最受欢迎展览独占五席
深化和创新展览内容和形式
扎根传统,面向世界,融合发展
既记录过去,也通往未来

(10)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分期与风格研究
    第一章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考证
        第一节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保护
        第二节 馆藏作品的款识释读与考证
        第三节 馆藏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一)
        第一节 早期的山水画(初创期)
        第二节 中期的山水画(多向探索期)
        第三节 晚期的山水画(成熟期)
        第四节 萧俊贤山水画艺术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二)
        第一节 遣兴花果韵最妍:萧俊贤的花鸟画
        第二节 萧俊贤的书法、篆刻、题款艺术
    第四章 从馆藏作品来看萧俊贤艺术面貌的多样性
        第一节 萧俊贤绘画作品中的西画因素与现代性
        第二节 萧俊贤的题画诗与诗意画
下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相关问题研究
    第五章 一份简明履历的背后:对萧俊贤生平与交游的再研究
        第一节 身份与职业:对萧俊贤艺术生涯的社会学考察
        第二节 创作环境与资源:萧俊贤的艺术交游圈
        第三节 家庭、性格与人品:解读萧俊贤艺术的另一面
    第六章 萧俊贤艺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国的文艺思潮与萧俊贤的艺术观
        第二节 萧俊贤美术教育实践与思想
    第七章 近现代艺术体制中的萧俊贤
        第一节 近现代美术展览、出版中的萧俊贤
        第二节 近现代书画市场中的萧俊贤
结论 萧俊贤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兼谈美术史上的“遗忘”现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四、本馆馆藏文物捐献者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献唐研究[D]. 李勇慧. 山东大学, 2011(12)
  • [2]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3]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 郑奕. 复旦大学, 2012(02)
  • [4]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D]. 刘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0)
  • [5]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研究[D]. 张亚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国内历史类博物馆藏品分类现状调查[D]. 杨晓燕. 郑州大学, 2017(12)
  • [7]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国际化模式研究[D]. 岳妍. 上海大学, 2019(02)
  • [8]广西博物馆60年发展史略[J]. 黄启善. 中国博物馆, 1994(03)
  • [9]不出国门看世界 上海博物馆:让观众沉浸下来的艺术殿堂[J]. 李崇寒. 国家人文历史, 2019(19)
  • [10]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叙良.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馆藏文物捐赠人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