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中百第二百货商店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9)在《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零售业发展迅猛,零售业的销售额增长快速,业态的变化也更趋于人性化,零售业规模迅速扩张。但是,近年来,由于不断有外国零售巨头进入我国,利用品牌效应和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迅速占据了我国零售业市场极大的市场份额,对本土零售业的冲击巨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传统零售业的经营带来了更多的挑战。2013年至2015年的闭店潮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传统零售业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何进行企业转型,从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零售业亟需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和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并对零售业的发展现状、财务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38个指标作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初选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筛选,最终构建了包括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的五维度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选择了45家有代表性的零售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并计算得分,最终得到了样本公司五个能力维度的得分排名和综合财务绩效得分排名。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内部各维度表现不均衡,并且行业内绩效水平的差距较大。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从优化管理模式、债务风险管控和打造品牌优势等角度提出了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选取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定性方面通过阅读归纳整理以往文献的指标选择情况并结合行业财务特征,确定初选指标,定量方面则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初选指标的层层筛选,同时也辅以主观的判断;(2)通过熵值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维度赋权和整体赋权。对2015-2017年我国45家零售业上市公司进行逐年评价,既涉及了行业内上市公司同一时点内的横向对比,也涉及了单个上市公司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对比。
雷大涛[2](2019)在《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业务重组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售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零售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挑战。武汉市的零售行业面临十分严重的同业竞争,各大公司从合纵连横到攻城略地。如何通过有效的业务重组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业务重组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并购案例,初步研究了武汉零售行业并购的业务整合之路。首先,本文基于对企业管理理论的总结和探讨发现,业务重组和企业并购是推动行业整合,将社会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其次,透过对武汉市零售行业的现状分析,本文发现,在当前的零售行业中存在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和资本市场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最后是对武汉市三家零售业上市公司业务重组路径的设计,本文认为,武汉零售行业的三家上市公司中,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也同样拥有自己的发展劣势,而且面临着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业务重组战略的实施对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关于业务重组的原则和路径,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业务重组应本着“业务聚焦,规模发展,消除同业竞争,做大主营业务”的原则以及第一步吸收中商、第二步强强联合的路径开展,具体而言,应该先以武商集团为主,先行吸收中商的资产和业务,其后将完成并购的新武商整体并入中百集团,最终形成以百货和超市为主要业态,服务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大型零售企业。
王瑜[3](2020)在《百货店转型升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新零售”的提出,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成为实体百货店的转变方向,百货店购物中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实体百货店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不同业态的竞争,必须顺应市场,回归零售业的本质,转变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百货店为提高竞争力也在不断的进行转型升级的探索。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百货店在转型升级中进行的相关探索以及其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百货业上市公司绩效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百货店走出发展困境,提高绩效提供政策建议。本文以我国零售业整体背景为出发点,阐述了我国百货店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中形成的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百货店在转型升级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括,对经营绩效及百货店转型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给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次,根据SWOT分析对传统百货店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并对我国百货店转型升级给出方向;通过对王府井百货以及银泰百货这两家具有代表性的百货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从发展历程以及全渠道建设、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百货店在转型升级中所进行的探索,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后,选取我国2012-2018年35家百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并结合本文中对百货店转型升级提出的相关假设,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最后给出我国百货店转型升级具体的政策建议。
苏丹[4](2018)在《新零售业态模式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天虹商场股份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兴起与发展,网络电商给传统零售百货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受到传统零售百货行业内部竞争程度白热化、土地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零售百货业在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后,已陷入发展低谷期,财务绩效水平不断下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目前不少零售百货企业已经开始推进业态模式的转型升级,着力于推进新零售业态模式的发展,以改善企业财务绩效水平。本文阐述了新零售业态模式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理论,讨论了新零售业态模式与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即零售业态模式转型能驱动企业财务绩效全面提升,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能拓宽财务绩效水平提升路径,新零售业态模式科技变革能保障财务绩效的整体质量。然后以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天虹公司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纵向对比了天虹公司在实施新零售业态模式前与实施新零售业态模式后财务绩效的发展状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 2013—2017年天虹公司财务绩效在行业中的表现,以着重探讨新零售业态模式推行后,对天虹公司财务水平的影响程度,从而论证新零售业态模式与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本文通过分析证明了新零售业态模式的实施能够稳定企业的财务绩效,从而提出在面临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零售百货企业应坚持业态模式的转型升级,推进新零售业态模式的发展,并提出了企业应着力于自营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传统模式的业态转型、完善全渠道零售模式、时刻掌握客户需求变化、完善运营管理机制等建议,最终得出结论。为其他零售百货企业新零售业态模式发展提供实际参考。
俞灵灵[5](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李飞,米卜,林健[6](2009)在《中国零售业并购:特征、原因及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持续开放,众多国际零售巨头开始将并购作为加快在华扩张速度的重要手段,一些本土零售企业也参与其中,并购成为2001年后中国零售业的一大热点问题。本研究在搜集2001~2008年期间中国零售并购案例的基础上,从并购数量、并购主体、并购方式及并购绩效四个方面对我国零售业并购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原因分析。其中,并购数量方面的分析从总量分布、增长速度两个角度进行;并购主体方面的分析从所有权人角度、业态角度、规模角度进行;并购绩效分析则从盈利模式角度和财务表现角度进行。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中国未来零售并购行为的趋势预测。
钟山[7](2014)在《宁波二百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百货业由传统百货商店向现代新型百货公司转型并获得快速发展,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和零售业受到较大冲击,百货业陷入发展缓慢期,然而,我国GDP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城市化加速推行,社会保障机制持续改善,且“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比2010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所有这些无疑正推动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百货业还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面对这一机遇期,百货企业如何布局自己的发展战略、选择发展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出于这样的宏观环境影响,本文对宁波二百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分析了我国百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其次,论文对零售、零售业及百货业的概念做了界定,并介绍了零售百货业和组织发展模式选择方面的相关理论;然后,对国内外百货业的发展历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成功模式进行了解析,这为宁波二百的有关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借鉴框架;再次,文章比较分析了宁波二百发展过程存在的失策之处和现阶段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运用PEST法、百货企业发展的关键成功要素法分析归纳出影响宁波二百发展的影响因素,接着运用AHP法对宁波二百扩张发展模式进行定量了分析。最后针对宁波二百开展连锁加盟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有:第一,近些年,虽然宁波二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经营业绩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第二,导致宁波二百经营业绩较差的原因是其一直保持单体店经营模式。第三,宁波二百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方向是选择连锁加盟发展模式。第四,宁波二百开展连锁加盟模式,具体可以从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供应商关系管理、自有品牌建设与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展开实施。本文研究不但对于宁波二百未来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未来中国百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徐欣杰[8](2019)在《我国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全球许多先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都已经成为了支柱产业。而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的成长尤为迅速,在整个社会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评价一国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批发零售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而如何评价其财务绩效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所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作为后文论述的基石。然后,对于财务评价方法进行了选择,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为了结合批发零售业的行业特征,将整体上市公司作为对照样本,通过差异性检验筛选出体现批发零售业行业特征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接着,以基于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批发零售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得出我国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的行业排名,并筛选出了整个行业中唯一一家财务绩效持续增长且增长迅猛的苏宁易购公司。之后通过面板数据回归,研究公司治理、资本结构对于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再对苏宁易购公司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宁易购自身的财务绩效和其影响因素,结合其发展历程和战略。最后,总结全文,并对于批发零售业如何提高财务绩效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在选取财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以2013年至2017年,批发零售业的财务指标和全部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为样本,进行了曼-惠特尼U检验,结论表明这两者的大部分指标差异性显着,也就意味着批发零售业的财务指标具有着自身行业的特性,不能沿用整体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2)本文以2013年至2017年122家我国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进行财务绩效评价,将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和增长率计算后,发现在整个行业中,财务绩效持续增长的有两家上市公司,其中,苏宁易购公司成长速度更为迅速。(3)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得出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以公司治理和资本结构为解释变量,对影响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治理中,股权制衡度对于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成正向影响;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对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成负向影响。(4)本文对苏宁易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宁易购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战略方向,以及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财务绩效综合得分的分析,和影响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的股权制衡度、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的分析,结合这三者,结论为,第一,苏宁易购通过股权融资的模式使得其股权制衡度大幅提高,进而使得财务绩效相应上升;第二,苏宁易购采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资金的融通,降低其自身的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使得财务绩效得到提高。
鞠斐[9](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杨兴夏[10](2019)在《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零售业的不断发展,零售业的创新活动进入高度活跃期。与丰富的零售业创新实践相比,零售业创新的系统理论研究仍显滞后。零售业创新内涵和机理还未形成共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围绕零售业创新的绩效与影响,采用“内涵—测度—经济效应”依次递进的研究思路展开。首先,结合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流通经济理论,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探讨零售业创新内涵、创新的微观和中观机理。其次,依据零售业创新内涵并利用2016—2017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构建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并进行验证。再次,分别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消费二元增长理论和交易外部性理论依次分析零售业创新的产业绩效、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经济效应以及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经济效应,同时根据样本特性,采用解决截面异方差问题的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CSE)回归方法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回归方法对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从创新的生产函数本质出发,零售业创新是指零售商创新及其扩散形成零售业新生产函数的过程,包括零售商创新和零售商创新扩散两个方面。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表明,零售商创新的根本逻辑在于零售商追求实际产出持续增长所采用的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与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零售商内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内部创新,零售商外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外部创新。进一步的理论分析表明,从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交织着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零售业外部创新具有合成放大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同时具备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2)零售业外部创新可用成功实施服务创新或营销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零售业内部创新则以成功实施工艺创新或组织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指标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水平高于内部创新,西部地区零售业创新活跃,“一带一路”省域零售业具有较高创新水平;(3)零售业创新对产业绩效和消费具有显着影响。目前,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以合成放大效应为主导效应,对产业本身和消费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虽然也存在合成放大效应,但在当前我国零售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了中小零售商发展,不利于整合资源发挥零售业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其带来的投资潮涌不利于零售业产能充分利用。零售业创新通过激励生产性劳动带动产出增长,在零售业具有较高市场集中度的前提假设下,基于交易外部性理论构建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零售业外部创新有利于满足生产者的商品需要,零售业内部创新及生产商利润共享机制能够满足生产者的收入需要,均对生产性劳动具有激励作用。论文的主要边际贡献有三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零售业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机理;二是基于新指标、新数据测度了我国零售业的创新;三是从零售业绩效、零售业创新的消费效应与产出效应视角系统考察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
二、宁波中百第二百货商店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中百第二百货商店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3 零售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零售与零售业 |
2.1.2 绩效与绩效评价 |
2.1.3 财务绩效评价 |
2.2 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系统理论 |
2.2.4 权变理论 |
2.2.5 战略管理理论 |
2.2.6 激励理论 |
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主成分分析法 |
2.3.3 平衡计分卡法 |
2.3.4 经济增加值法 |
2.3.5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零售业发展历程及行业现状分析 |
3.1 我国零售业发展历程 |
3.2 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 我国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总体趋势:实体零售走势低迷 |
3.3.2 商品流通体系变革缓慢 |
3.3.3 实体零售业发展滞后 |
3.4 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筛选 |
4.1.1 指标筛选的意义 |
4.1.2 指标筛选的原则 |
4.1.3 指标筛选的方法 |
4.1.4 指标的初选 |
4.1.5 指标筛选的过程及结果 |
4.1.6 财务指标内涵 |
4.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主观赋权法 |
4.2.2 客观赋权法 |
4.2.3 指标赋权方法的确定 |
4.3 熵值法 |
4.3.1 熵 |
4.3.2 熵值函数 |
4.3.3 信息系统的熵值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5.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3 样本数据预处理 |
5.4 基于熵值法的财务绩效评价 |
5.4.1 指标归一化 |
5.4.2 计算熵值 |
5.4.3 计算差异系数 |
5.4.4 计算指标权重 |
5.4.5 计算综合得分 |
5.5 评价结果分析 |
5.5.1 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得分差异分析 |
5.5.2 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排名表现情况 |
5.5.3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排名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针对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建议 |
6.1 多渠道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
6.2 注重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 |
6.3 有效运用财务杠杆 |
6.4 丰富业态经营形式 |
6.5 实现规模化经营 |
6.6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6.7 提高品牌意识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业务重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企业重组的理论研究 |
2.1 零售业发展与业务重组的理论分析 |
2.2 零售业业务重组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
3 武汉市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3.1 武汉市零售业的整体概况 |
3.2 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 |
3.3 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的问题分析 |
4 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业务重组的战略选择及实施对策 |
4.1 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业务重组的战略选择 |
4.2 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业务重组的路径设计 |
4.3 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业务重组的实施对策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相关概念和图表 |
(3)百货店转型升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百货店转型升级与经营绩效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百货业发展历程简述 |
第二节 传统百货店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
第三节 百货店转型升级及绩效分析 |
第四章 零售百货类上市公司转型升级案例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发展历程简介 |
第二节 商业模式研究 |
第三节 对于“新零售”的探索 |
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 |
第五章 百货店转型升级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及指标分析 |
第二节 变量指标选取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实证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新零售业态模式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天虹商场股份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1 新零售业态模式相关研究 |
1.2.2 财务绩效相关研究 |
1.2.3 新零售业态模式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零售业态模式与财务绩效相关理论及作用机理 |
2.1 新零售业态模式基础理论 |
2.1.1 新零售之轮理论 |
2.1.2 全渠道理论 |
2.2 新零售业态模式相关概念 |
2.2.1 新零售业态模式的界定 |
2.2.2 新零售业态模式的发展理念 |
2.2.3 新零售业态模式的理论实践 |
2.3 财务绩效相关概念 |
2.3.1 财务绩效界定 |
2.3.2 财务绩效影响因素 |
2.3.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
2.4 新零售业态模式影响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 |
2.4.1 零售业态模式转型能驱动企业财务绩效全面提升 |
2.4.2 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能拓宽财务绩效水平提升路径 |
2.4.3 新零售业态模式科技变革能保障财务绩效的整体质量 |
第三章 传统业态下天虹商场股份公司财务业绩分析 |
3.1 零售百货行业发展情况及其特征 |
3.2 天虹商场股份公司发展沿革 |
3.3 天虹商场股份公司传统业态模式的实践活动 |
3.3.1 “百货+超市+X”传统业态组合 |
3.3.2 “星拱月”式的门店布局 |
3.4 传统业态模式下天虹商场股份公司财务绩效水平分析 |
第四章 新零售业态下天虹商场股份公司财务业绩分析 |
4.1 天虹商场股份公司新零售业态模式的实践活动 |
4.1.1 打造全渠道零售途径 |
4.1.2 打造多业态经营格局 |
4.1.3 打造买手自营平台 |
4.2 新零售业态模式下天虹商场股份公司财务绩效水平分析 |
4.3 新零售业态模式实施后天虹财务绩效在行业中的表现 |
4.3.1 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
4.3.2 确认各主成分反应信息 |
4.3.3 计算主成分特征向量建立主成分表达式 |
4.3.4 2013-2017年天虹行业发展地位分析 |
4.4 天虹公司新零售业态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五章 提升天虹商场股份公司财务绩效的保障措施 |
5.1 大力发展自营平台 |
5.2 持续推进传统模式的业态转型 |
5.3 完善全渠道零售模式 |
5.4 时刻掌握客户需求变化 |
5.5 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6)中国零售业并购:特征、原因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相关研究回顾 |
1.1.3 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框架结构 |
2 案例样本搜集方法 |
2.1 案例样本搜集 |
2.1.1 样本整理表格的建立 |
2.1.2 样本搜集方法 |
2.2 案例样本一览表 |
3 关于并购数量的特征分析 |
3.1 总量分布角度 |
3.2 增长速度角度 |
3.2.1 特征描述 |
3.2.2 原因分析 |
4 关于并购主体的特征分析 |
4.1 所有权人角度 |
4.1.1 并购者 |
4.1.2 被并购者 |
4.1.3 交叉分析 |
4.2 业态角度 |
4.2.1 并购者 |
4.2.2 被并购者 |
4.2.3 交叉分析 |
4.3 规模角度 |
4.3.1 特征描述 |
4.3.2 原因分析 |
5 关于并购方式的特征分析 |
5.1 特征描述 |
5.2 原因分析 |
6 关于并购绩效的特征分析 |
6.1 盈利模式角度 |
6.1.1 特征描述 |
6.1.2 原因分析 |
6.2 财务表现角度 |
6.2.1 特征描述 |
6.2.2 原因分析 |
7 我国零售业并购趋势预测 |
7.1 对并购数量的预测 |
7.2 对并购主体的预测 |
7.2.1 并购者 |
7.2.2 被并购者 |
7.2.3 并购主体交叉分析 |
7.3 对并购方式的预测 |
7.4 对并购绩效的预测 |
8 结论与讨论 |
附录 |
(7)宁波二百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百货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
1.2.1 百货业概念界定 |
1.2.2 零售百货业相关理论 |
1.2.3 百货业发展趋势研究 |
1.2.4 百货业衰退原因研究 |
1.2.5 百货业模式调整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框架 |
2 企业发展模式与选择理论 |
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
2.1.1 多元化战略 |
2.1.2 一体化战略 |
2.1.3 战略联盟战略 |
2.1.4 企业资源学说 |
2.2 企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
2.2.1 发展模式基本概念 |
2.2.2 发展模式选择基本原则 |
2.2.3 常见的百货企业经营模式 |
2.3 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简介 |
2.3.2 AHP分析法简介 |
3 宁波二百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分析 |
3.1 国内外百货业发展现状 |
3.1.1 国外百货业发展现状及其运营模式 |
3.1.2 国内百货业发展现状及其运营模式 |
3.2 宁波二百发展历程及其成长性 |
3.2.1 宁波二百发展历程 |
3.2.2 宁波二百成长性分析 |
3.3 宁波二百经营业绩行业比较及其面临的问题 |
3.3.1 宁波二百业绩行业比较分析 |
3.3.2 宁波二百经营面临的其他问题 |
4 宁波二百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
4.1 分析目标与设计 |
4.2 分析步骤 |
4.2.1 宁波二百发展模式的备选方案 |
4.2.2 宁波二百发展的PEST分析 |
4.2.3 宁波二百发展的行业环境分析 |
4.2.4 宁波二百发展的消费者行为因素 |
4.2.5 宁波二百发展的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
4.2.6 宁波二百发展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宁波二百发展模式的AHP分析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
4.3.3 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4.3.4 层次总排序 |
4.4 宁波二百实施连锁加盟模式的对策建议 |
4.4.1 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 |
4.4.2 供应商关系管理 |
4.4.3 完善物流管理和集中配送体系 |
4.4.4 “OTO”——开拓新的百货经营模式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财务绩效概念及界定 |
一、绩效的概念 |
二、财务绩效的界定 |
第二节 财务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三节 财务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及理论综述 |
一、公司治理理论 |
二、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
三、资本结构理论 |
四、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
第二章 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的选择 |
第一节 我国批发零售业的概况和特征 |
一、我国批发零售业的概况 |
二、我国批发零售业的特征 |
第二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一、几种主要的评价方法 |
二、评价方法选择 |
三、基于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步骤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指标选择原则 |
二、评价指标初步选取 |
第四节 评价指标筛选 |
一、曼-惠特尼U检验 |
二、财务指标差异性检验结果 |
第三章 我国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企业财务绩效评价 |
第一节 样本选取 |
第二节 因子分析法过程 |
一、指标标准化 |
二、KMO和 Bartlett球形度检验 |
三、提取公共因子及因子旋转 |
四、因子得分 |
第三节 财务绩效综合得分 |
一、财务绩效综合得分排名 |
二、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增长率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批发零售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设计 |
一、被解释变量设计 |
二、解释变量设计 |
三、控制变量 |
四、研究假设 |
第二节 面板数据回归 |
一、相关性检验 |
二、豪斯曼检验 |
三、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宁易购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苏宁易购概况 |
一、苏宁易购简介及发展历程 |
二、苏宁易购战略分析 |
第二节 苏宁易购企业财务绩效分析 |
一、盈利能力分析 |
二、营运能力分析 |
三、发展能力分析 |
四、基于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
五、苏宁易购财务绩效综合得分 |
第三节 苏宁易购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一、苏宁易购股权制衡度分析 |
二、苏宁易购资本结构分析 |
第四节 对于苏宁易购的建议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二节 对于批发零售业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产业创新内涵研究 |
1.3.2 零售业创新理论研究 |
1.3.3 零售业创新测度研究 |
1.3.4 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零售业创新内涵与机理 |
2.1 概念界定 |
2.1.1 零售商和零售业 |
2.1.2 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 |
2.1.3 零售商创新与零售业创新 |
2.1.4 经济效应 |
2.2 零售商创新机理 |
2.2.1 零售商生产过程的理论解释 |
2.2.2 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 |
2.2.3 基于零售业态演进的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实证 |
2.3 零售业创新:零售商创新集合 |
2.3.1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放大效应 |
2.3.2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谬误问题 |
2.3.3 零售业创新数理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零售业创新测度分析 |
3.1 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构建原则 |
3.1.1 整体性原则 |
3.1.2 全面性原则 |
3.1.3 可分性原则 |
3.1.4 可验性原则 |
3.2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 |
3.2.1 指标来源 |
3.2.2 统计指标含义 |
3.2.3 指标构建假设提出 |
3.3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验证 |
3.3.1 验证方法 |
3.3.2 拟合评价和参数估计 |
3.4 我国零售业创新现状分析 |
3.4.1 我国零售业创新总体现状 |
3.4.2 我国零售业创新区域现状分析 |
3.4.3 我国零售专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
4.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及测度指标 |
4.1.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
4.1.2 产业绩效的测度指标 |
4.2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分析 |
4.2.1 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现状及评价 |
4.2.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
4.2.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
4.3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分析 |
4.3.1 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及测度方法 |
4.3.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 |
4.3.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的影响效应分析 |
5.1 消费增长内涵 |
5.1.1 二元边际理论与消费增长 |
5.1.2 消费扩展增长 |
5.1.3 消费集约增长 |
5.2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2.1 零售业外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2.2 零售业内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3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回归过程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影响效应分析 |
6.1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理论机制 |
6.1.1 增长理论的要素投入视角 |
6.1.2 以需求为中心的生产理论 |
6.1.3 零售业外部创新促进商品需要的机理 |
6.1.4 零售业内部创新满足收入需要的机理 |
6.2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数理模型 |
6.2.1 模型假设 |
6.2.2 零售商独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
6.2.3 零售商分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
6.2.4 模型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四、宁波中百第二百货商店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张宇.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4)
- [2]武汉市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业务重组战略研究[D]. 雷大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3]百货店转型升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瑜.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4]新零售业态模式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天虹商场股份公司为例[D]. 苏丹.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5]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6]中国零售业并购:特征、原因及趋势[J]. 李飞,米卜,林健. 中国零售研究, 2009(01)
- [7]宁波二百发展模式研究[D]. 钟山.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7)
- [8]我国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D]. 徐欣杰.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9]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D]. 杨兴夏.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