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造血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参考文献)(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0)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通过抑制Mcl-1及诱发DNA损伤增敏ABT-19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抗肿瘤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髓系造血细胞的克隆性恶性增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内髓系原始或幼稚细胞的失控式快速增长。尽管随着治疗方案的改进,成人AML诱导缓解率达65%-75%,但目前AML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27.4%,欧洲数据库显示,年龄小于60岁的AML患者复发率可达35%(低危组)~80%(高危组),而大于60岁的患者复发率为60%~85%,一旦复发,预后极差。同时,传统化疗、特别是大剂量化疗产生的严重感染、出血等毒副作用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不少患者死于化疗并发症而不是白血病本身。因此,从已在临床应用的安全药物中积极需求一种或多种药物组合,将当前靶向不同靶标、不同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有效安全地清除白血病细胞而对正常造血细胞无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Bcl-2高度选择性抑制剂ABT-199的诞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初期研究表明,ABT-199能选择性地靶向Bcl-2,因此能有效且安全地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接受ABT-199治疗会通过代偿性上调其他抗凋亡蛋白逐步获得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其有效性和抗瘤谱。目前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调控在AML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可通过染色质组蛋白修饰干扰DNA损伤修复杀伤AML干细胞,还有报道西达本胺可通过p53通路下调Mcl-1表达,提示西达本胺联合ABT-199有望协同杀伤AML细胞。本研究首先证实低杀伤剂量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可明显诱导AML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能力,抗肿瘤效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存活细胞数目逐渐越少,于72h内白血病细胞逐渐消亡。同时,即使药物撤退后,仍能极大程度地损伤白血病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并通过建立细胞系动物模型和来源于FLT3-ITD突变难治复发AML患者的PDX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西达本胺联合ABT-199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其次,利用AML患者临床样本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的原代细胞,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西达本胺联合ABT-199不仅可靶向杀伤AML细胞(尤其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更有效),而且对具有白血病干祖细胞表型的原代CD34+CD38-AML细胞亦具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却不影响正常造血细胞。最后,本研究证实低杀伤剂量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西达本胺可通过降低Mcl-1表达、诱发DNA损伤及加剧ABT-199所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增强线粒体凋亡途径等方式增强了 ABT-199的杀伤AML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低杀伤剂量西达本胺增敏ABT-199对AML细胞系及原代细胞的体内外抗白血病作用,并从逆转Mcl-1表达、干扰DNA损伤和增强线粒体凋亡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该药物联合在AML患者中临床转化和日后的临床试验研究中提供明确的理论基础与可靠的实验依据。
李海鹰[2](2019)在《甲状旁腺激素调控骨髓微环境影响白血病发病及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构成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细胞成分,参与骨髓微环境细胞因子网络的形成。在白血病患者体内,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形态和功能会发生变化,与正常骨髓微环境向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转化相关。而甲状旁腺激素可以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通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转化。同时,该通路与结缔组织细胞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cell growth factor,CTGF)存在相互作用,可以介导肿瘤的粘附、迁移和耐药。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想证实,骨髓微环境的转变对白血病耐药的影响以及利用甲状旁腺激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能否改变其构建的骨髓微环境,达到调控白血病发生、进展和耐药的目的。并且对参与调控的通路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发现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细胞实验:收集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骨髓进行原代培养,获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ML-MSCs)分别与K562及K562-ADM共同培养。形态学检测,过氧化物酶染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共培养后的细胞变化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K562及K562-ADM的细胞周期与凋亡。ELISA检测共培养前后细胞因子IL-6/IL-32的含量。在共培养的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甲状旁腺激素,流式细胞仪检测加药后不同时间点K562/K562-ADM的细胞周期与凋亡。ELISA检测加药后细胞因子IL-6/IL-32的变化。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共培养组和加药共培养组BMP4基因/下游磷酸化蛋白Smad1/5、CTGF基因/蛋白、以及多药耐药基因(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1,ABCB1)/多药耐药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变化。2、临床实验:收集2015-2017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初诊患者骨髓样本56例。根据NCCN指南进行诊断和分类,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不良组以及复发耐药组。选取10例无骨髓病变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样本及10例正常人的骨髓样本作为对照组。RT-PCR检测BMP4、CTGF和ABCB1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骨髓浆及血浆中BMP4和CTGF蛋白含量。结果:1、AML-MSCs会促使K562-ADM发生梭形转化,这种转化在K562共培养组罕见发生。2、AML-MSCs促进K562-ADM的增殖,抑制凋亡。AML-MSCs抑制K562的增殖,促进凋亡。3、可溶性细胞因子IL-6和IL-32在K562共培养组中含量下降,但是在K562-ADM共培养组中明显增加。4、在共培养组中,加入甲状旁腺激素,可以促进AML-MSCs的分化、抑制增殖,抑制IL-6/IL-32的产生,促进K562/K562-ADM的凋亡,抑制增殖。甲状旁腺激素对K562-ADM的上述作用强于K562,在24小时作用最为明显。5、AML-MSCs与K562-ADM共培养,BMP4基因/p-Smad1/5蛋白表达下降,而与K562共培养,BMP4基因/p-Smad1/5蛋白表达升高。6、AML-MSCs与K562/K562-ADM共培养,CTGF和ABCB1/P-gp表达均升高,K562-ADM共培养组升高明显。7、甲状旁腺激素上调AML-MSCs上BMP4基因/p-Smad1/5蛋白的表达,下调CTGF的表达,抑制K562/K562-ADM上ABCB1/P-gp的表达。8、BMP4表达下降,CTGF表达升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CTGF的表达与ABCB1表达呈正相关(r=0.907,r>1);而BMP4的表达与ABCB1呈负相关(r=-0.827,r<1)。BMP4的含量变化在骨髓浆与血浆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CTGF的含量变化在骨髓浆和血浆中的表达不一致。结论:1、骨髓微环境转变所诱导的K562-ADM梭形转化与白血病化疗耐药密切相关。2、甲状旁腺激素可以通过抑制AML-MSCs的增殖,促进K562及K562-ADM的凋亡,且对K562-ADM的作用强于K562。3、甲状旁腺激素可能是通过对BMP、CTGF的调控,下调K562及K562-ADM的多药耐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参与白血病发病与多药耐药的发生。4、BMP-4表达减低,CTGF表达增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多药耐药和不良预后相关。
裴荣荣[3](2020)在《FLT3-ITD及CEBPA基因共突变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最常见于骨髓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常以感染、贫血、出血、髓外浸润为主要表现。目前认为,生物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等均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相关。基因突变是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异常的基础,可在临床中指导患者诊断、预后及个体化治疗等。目前对AML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多为新基因突变的发现、研究机制和临床评估等,对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组合出现研究较少,FLT3-ITD及CEBPA共突变的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更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研究FLT3-ITD及CEBPA双等位基因突变(CEBPAdm)共突变成人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初治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本研究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结果①接受基因突变检测的非APL且资料完整患者599例,其中,经直接测序法检出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FLT3-ITD+)且CEBPAdm阳性(CEBPAdm+)患者 19 例(A 组),FLT3-ITD+且 CEBPAdm-患者 84 例(B 组),FLT3-ITD-且CEBPAdm+患者95例(C组),未检测出任何已知基因突变患者70例(D组),共计268例。②两两比较,A、B、C、D四组患者间性别、血小板(PLT)计数、FAB分型、诱导治疗方案及融合基因突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发病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外周血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骨髓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首次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率(CR1率)、复发率、中位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A组较B、C、D组患者性别、年龄、HB含量、PLT计数、FAB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及微小残留病(MRD)均高于B、C、D各组;CR1率:C组(59.8%)>A组(50%)>D组(39.0%)>B组(32.4%)(P=0.003);至随访结束时病死率:B 组(32.1%)>D组(28.6%)>A 组(26.3%)>C 组(23.2%)(P=0.001),复发率:A 组(55.6%)>B 组(50.0%)>D 组(40.0%)>C 组(21.1%)(P<0.001);中位生存时间:C组(15.5月)>D组(10.5月)>A组(6.25月)>B组(3.0月)(P<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C组(10.0月)>D组(6.7月)>A组(5.0 月)>B 组(4.0 月)(P=0.032);无进展生存率:C 组(58.9%)>A组(42.1%)>D组(31.4%)>B 组(31.0%)(P<0.001)。结论1.FLT3-ITD突变阳性AML患者约占同期全部非APL患者比例的17.2%,CEBPAdm阳性AML患者约占同期全部非APL患者比例的19.0%,FLT3-ITD及CEBPAdm共阳性AML患者占同期全部非APL患者比例的3.2%。2.FLT3-ITD及CEBPAdm共突变AML患者具有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高,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高,首次化疗后MRD比例高,CR1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在M2型和M5型AML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3.FLT3-ITD及CEBPAdm共突变AM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短,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短,无进展生存率虽优于单纯FLT3-ITD突变组,但预后仍不佳。
范腾[4](2020)在《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文中提出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临床有效。为进一步完善复方青黄散临床疗效、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对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利用MDS转基因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探讨。研究一 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1年半的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描述采用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61例MDS患者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后:16例获得血液学改善(16/61,26.2%),40例获得血液学稳定(40/61,65.6%),5例治疗无效(5/61,8.2%),血液学进步率为91.8%。(2)61例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85.59±26.6g/L)较治疗前(79.23±21.28g/L)显着升高(p=0.016)。(3)61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1.14±0.63×109/L)较治疗前(1.01±0.53×109/L)升高,无显着差异(p=0.12)。(4)61 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3.67±37.79 × 109/L)较治疗前(44.35±38.23×109/L)无显着改变(p=0.93)。(5)61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月(260ml)、6月(180ml)以及1年半(80ml)的输血量较治疗前(350ml)显着减少(p=0.0004)。(6)年龄小于60岁,染色体核型预后好和中等及IPSS-R低危和中危患者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疗效较好。(7)61例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的血液学进步率为91.8%,复方青黄散对红系改善较为明显。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药效学,本研究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的转基因MDS模型小鼠。M11PTD/WT/Runx1Δ/Δ和TPM+小鼠发病后,将其骨髓移植到受体鼠体内(B6J和B6J*129),TPM+移植小鼠给予多西环素食物诱导发病,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则等待发病。移植后监测小鼠移植物嵌合度。小鼠发病后将16只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青黄散或PBS灌胃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复方青黄散给药小鼠药物剂量为4.2mg/kg/天,PBS组给予100ul/天。评价给药前、后小鼠血常规的变化,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移植1月后移植物嵌合度检测: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CD45.2+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6.19±3.21%,TPM+移植小鼠中,GFP+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4.59±7.22%。(2)复方青黄散和PBS治疗组小鼠治疗前血常规基线。PBS组和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线一致(p=0.32,0.19,0.55)。(3)复方青黄散和PBS组小鼠治疗后血常规变化。①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较PBS组小鼠血红蛋白显着升高(p=0.009,0.026,0.015);②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红细胞较PBS组红细胞显着升高(p=0.005,0.012,0.004);③治疗后第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小板较PBS组小鼠显着升高(p=0.029)。(4)复方青黄散组和PBS组小鼠生存时间:PBS对照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7.5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记录至128天,仍未得到中位生存时间,复方青黄散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较PBS组显着延长(p=0.04)。结论:复方青黄散可改善MDS模型小鼠贫血、血小板减少,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三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DS小鼠和正常小鼠及MDS患者和正常人的细胞进行体内、外作用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CCK-8法分析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和人的细胞以及MDS小鼠和人的细胞的细胞活力的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DS小鼠复方青黄散和PBS干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3)采用克隆形成簇、红细胞爆发集落形成簇和红细胞集落形成簇分析,对MDS小鼠骨髓和正常小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复方青黄散对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4)采用免疫蛋白电泳和定量PCR,探讨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和正常克隆的分子学作用机制。结果:(1)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细胞、MDS患者细胞、正常小鼠和人脐带血细胞无细胞活力抑制作用,可促进MDS-L细胞分化。(2)MDS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红细胞前体细胞群Ⅰ、Ⅱ较PBS组显着增加(p=0.014,p=0.031),成熟红细胞群Ⅳ较PBS组显着减少(p=0.039);复方青黄散组正常造血干细胞群较PBS组显着增加(p=0.006),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显着减小(p=0.032)。(3)体外TPM+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TPM+、TPM-小鼠骨髓细胞和正常小鼠骨髓的BFU-E和CFU-E培养结果显示:复方青黄散组BFU-E和CFU-E的克隆计数和细胞数均较PBS组增加(p<0.05)。(4)正常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小鼠的LSK,MPP2,MPP3,MPP4及Pre-CFU-E、Pro-E+CFU-E细胞群均较PBS组增加(p<0.05),两组小鼠的脾脏重量和血常规改变无差异(p>0.05)。(5)复方青黄散可下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HIF1A蛋白及下游Binp3,Binp31,Ldha,Hk2,Ddit4基因表达,上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P53、MDM2、VHL蛋白的表达。(6)复方青黄散可上调正常细胞GATA1、GATA2、GATA3蛋白表达。结论:复方青黄散通过促进MDS克隆和正常细胞的红系分化而改善贫血。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下调MDS克隆HIF1A表达,发挥抑制MDS克隆作用,使MDS克隆向正常红系分化;上调正常细胞的GATA1、GATA2、GATA3,促进正常细胞的红细胞系分化。
李欣宇[5](2020)在《以PI3K、HDAC和Bcl-2为靶点联合治疗AML的活性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系统疾病,具有异常增殖、分化受阻、异质性强等特点。目前,AML的主要治疗方式为“7+3”疗法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化疗后多数患者能达到完全缓解,但是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会复发并伴有并发症。另外,大约三分之二的老龄(60岁以上)AML患者对标准化疗无法耐受,预后很差。目前,成人AML患者五年总生存率仅为25%左右,儿童患者约为65%。因此,寻找新的AML治疗药物、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来延长AML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最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科学和临床应用价值。细胞凋亡失调是化疗耐药的关键因素之一。Bcl-2家族蛋白在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其中抗凋亡蛋白(Bcl-2、Bcl-xL和Mcl-1)的过表达与AML的不良预后及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因此,研发以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为靶点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Venetoclax是Bcl-2选择性抑制剂,在AML等多种肿瘤中均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并于2018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AML治疗。然而,临床治疗时发现,部分患者对Venetoclax具有较强耐药性,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药物与其联合应用,从而增强其抗AML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Venetoclax耐药细胞中,Venetoclax处理将促凋亡蛋白Bim从Bcl-2上释放,然而释放的Bim却被Mcl-1捕获,导致细胞凋亡无法发生,表明Mcl-1是Venetoclax内源性耐药的关键因子。另外,Venetoclax还可增强DNA损伤药物诱导的DNA损伤。上述研究结果预示,将能同时下调Mcl-1、上调Bim并诱导DNA损伤的药物与Venetoclax联合应用可能产生协同抗AML效果。PI3K/AKT通路与Ras/Raf/MEK/ERK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50%-80%的AML患者均存在PI3K/AKT通路的异常活化,且预后不良。PI3K/AKT与Ras/Raf/MEK/ERK通路均对Mcl-1及Bim具有调节作用。同时抑制PI3K/AKT和Ras/Raf/MEK/ERK通路可下调Mcl-1并上调Bim,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抑制剂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同时抑制PI3K/AKT和Ras/Raf/MEK/ERK通路。由此我们推测同时抑制PI3K和HDAC的小分子化合物具备同时下调Mcl-1和上调Bim的活性。CUDC-907是一种新型的PI3K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不仅可以直接抑制PI3K,还可通过抑制HDAC间接使ERK失活,预示CUDC-907在AML细胞中能同时下调Mcl-1并上调Bim。另外,已发表的研究表明,HDAC抑制剂在肿瘤细胞中通过下调DNA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导致DNA损伤的累积。由此我们推测,CUDC-907具备同时下调Mcl-1,上调Bim并引起DNA损伤的抗AML属性,因此将其与Venetoclax联合应用将产生协同抗AML活性。我们首先研究了CUDC-907单独抗AML的活性及相应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CUDC-907对AML细胞株、AML临床样本及MV4-11细胞株衍生的全身性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均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并且,CUDC-907可选择性杀伤AML祖细胞,对正常造血祖细胞没有影响。随后我们发现,CUDC-907通过下调Mcl-1并上调Bim诱导细胞凋亡;同时,CUDC-907可通过下调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sponse,DDR)相关蛋白CHK1、Wee1及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RR)调节亚基RRM1,抑制DNA损伤修复,导致DNA损伤的累积。另外,CUDC-907通过下调c-Myc来发挥其抗AML活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将CUDC-907与Venetoclax联合应用以增强Venetoclax的抗AML效果。研究结果显示,CUDC-907和Venetoclax联合应用在AML细胞株和临床样本中均具有协同抗AML活性。另外,在MV4-11衍生的全身性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CUDC-907可显着增强Venetoclax杀伤AML的作用效果。机制方面,CUDC-907联合Venetoclax可下调Mcl-1和上调Bim,并通过同时降低Bim与Mcl-1、Bcl-2的结合来克服CUDC-907和Venetoclax各自的凋亡抵抗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另外,CUDC-907通过下调CHK1、Wee1、RRM1和c-Myc引起DNA损伤,而Venetoclax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进一步增强CUDC-907诱导的DNA损伤,从而诱导更多细胞凋亡。综上所述,CUDC-907与Venetoclax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AML活性,为临床应用CUDC-907和Venetoclax治疗AML提供了理论以及实验依据。
周盼[6](2019)在《SUMO化修饰在急性白血病及PRDM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致病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SUMO化修饰在竞争造血和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目的:近年来,作为与泛素化修饰类似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SUMO化修饰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讨肿瘤发生发展中重要的信号通路蛋白分子以及癌蛋白的SUMO化修饰,但针对SUMO修饰通路中各种酶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清楚。Ubc9是唯一的E2结合酶,在SUMO化修饰中居于中心位置,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白血病诊断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前期,我们课题组利用Ubc9造血系统特异性敲除小鼠研究稳态造血和MLL-AF9白血病中的作用表明:造血系统纯合敲除小鼠无法存活,但在稳态造血中Ubc9单倍剂量不足对小鼠造血干祖细胞无影响,并且在MLL-AF9白血病模型中Ubc9单倍剂量不足促进肿瘤维持并增强白血病干细胞的功能。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我们肯定了Ubc9单倍剂量不足对稳态造血中造血干祖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生物行为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究Ubc9单倍剂量不足在压力造血中影响,明确Ubc9单倍剂量不足在急性白血病(MLL-ENL和ICN1过表达白血病模型)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并探讨Ubc9敲降后对人白血病细胞系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首先我们用Ubc9fl/fl小鼠与Vav-cre小鼠杂交得到基因型为Ubc9fl/+;Vav-cre小鼠,然后用Ubc9fl/+;Vav-cre小鼠与Ubc9fl/fl小鼠回交,获得相应实验用鼠。取6-8周龄对照组(Ubc9fl/+或Vav-cre)和实验组小鼠(Ubc9fl/+;Vav-cre)处死后获取全骨髓细胞(CD45.2),与野生型B6小鼠全骨髓细胞(CD45.1)等量混合后移植至受体小鼠体内(CD45.1),流式分析移植后各阶段小鼠外周血中CD45.2细胞重建比例以骨髓和外周血中各系和造血干祖细胞的重建率。随后,我们利用逆转录病毒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c-Kit+/Lin-细胞中过表达MLL-ENL或ICN1基因,建立相对应的AML白血病和T-ALL白血病模型。通过观察两组小鼠的生存期,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小鼠白血病细胞各组织浸润程度、比例、数目以及白血病细胞周期、凋亡和分化等改变。另外,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人白血病细胞株敲降Ubc9,观察Ubc9敲降后对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在竞争造血中,Ubc9单倍剂量不足小鼠移植后各阶段外周血重建比率均降低,造血干祖细胞重建造血能力减弱、凋亡增加,并且造血干祖细胞自身也出现偏系分化。对小鼠MLL-ENL白血病模型的检测发现,Ubc9单倍剂量不足小鼠白血病转化能力加速,小鼠肿瘤负荷加重,生存期明显缩短。流式检测分析发现,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受阻、凋亡减少、周期加速,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对小鼠ICN1 T-ALL模型的研究发现,Ubc9单倍剂量不足促进T-ALL白血病的发生,并加速白血病的进展,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与周期改变与MLL-ENL白血病细胞一致。人白血病细胞系中敲除Ubc9后细胞生长加快、周期加速,但凋亡无明显变化。结论:竞争移植造血中,Ubc9单倍剂量不足影响造血干祖细胞重建造血能力,并且其自身也出现偏系分化。在急性白血病中,Ubc9单倍剂量不足促进小鼠MLL-ENL/ICN1模型白血病细胞的转化并加速肿瘤的进展,敲降Ubc9还促进人白血病细胞系增殖。第二部分PRDM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生存率低、复发率高、化疗耐药等特性。原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缺失对AML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多种实体瘤的研究表明,PRDM5在肿瘤组织或细胞中呈低表达,并具有抑癌的作用,但在血液系统肿瘤,特别是AML中PRDM5的作用还尚未知晓。本部分主要通过过表达PRDM5研究PRDM5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物行为学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公共数据库进行PRDM5的转录组表达与AML患者预后进行分析,并构建PRDM5过表达慢病毒感染AML细胞系OCI-AML3和U937细胞(对照组为CT,实验组为OE),在m RNA和蛋白水平进行验证PRDM5的表达。通过进行活细胞计数、Cell Trace Violet实验、克隆形成、Ki67和凋亡流式检测以及Transwell检测过表达PRDM5后AML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改变,并进行裸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观察过表达PRDM5后对AML细胞在体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在AML患者中,PRDM5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成正相关。过表达PRDM5后AML细胞体外生长加快,增殖加速、克隆能力增加、迁移能力提高,并且裸鼠体内成瘤能力增强,但PRDM5过表达后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PRDM5后AML细胞的JNK通路被活化,c-Myc表达下调。使用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可更有效的抑制PRDM5过表达的AML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降低体外迁移能力。结论:PRDM5高表达与AML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正相关,在人AML细胞系OCIAML3和U937细胞中过表达PRDM5可以通过激活JNK通路,增强白血病细胞体外迁移,促进白血病细胞体内和体外的生长。
王梦亚[7](2020)在《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表现为白血病干细胞的恶性增殖而导致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受抑,从而引起一系列全身多脏器功能受累。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目前的主要治疗多以标准化的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为主,后者是潜在性治愈白血病的有效方案,近年来免疫疗法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研究表明,血管新生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骨内膜存在的广泛血管网供给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以及进一步分化,病理状态下,白血病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刺激生长因子的失衡进而导致病理性血管的形成,影响疾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增加耐药几率,同时会提高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升麻鳖甲汤原方来源于《金匮要略·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目前临床已用于皮肤病、免疫组织疾病等疾病治疗中,临床数据显示其具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我们通过对升麻鳖甲汤原方进行加减后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疗后不良事件(如造血受抑、免疫缺陷、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率,提高化疗有效率,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实验研究中表明升麻鳖甲汤加减方(ShengMa BieJia Decoction,SMBJD)在荷瘤鼠体内具有抑制移植瘤生长的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且通过MAPK通路诱导AML细胞的凋亡。鉴于白血病发病机制与血管新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拟探讨SMBJD的抗白血病作用是否与其在AML中的抗血管新生作用有关,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研究通过鸡胚尿囊膜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SMBJD对体内微血管密度的影响;通过构建HL60荷瘤鼠模型研究不同浓度SMBJD对小鼠移植瘤瘤体组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和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SMBJD介导抗血管新生的相关因素表达。2.体外实验研究高压液相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升麻鳖甲汤加减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利用MTT实验分别检测SMBJD对HUVECs和AML细胞株的细胞活性影响,根据结果提取经SMBJD干预AML细胞后无细胞毒性的药物浓度培养AML细胞提取上清液即为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MTT法检测CM对HUVECs的细胞活性影响;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分别观察经SMBJD和条件培养基干预后的HUVECs的趋化、迁移及体外成管能力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AML细胞的VEGF分泌表达情况;利用WB和PCR技术检测相关蛋白和mRNA的变化。研究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荷瘤鼠实验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MBJD(20,40,80 g/kg)对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组间无明显差异,瘤体体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给药组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中CD31和VEGFR2表达的受抑制,且抑制程度与给药浓度成正相关。鸡胚尿囊膜试验中证实,SMBJD对于体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具有削弱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而削弱作用逐渐增强。2.体外实验结果升麻鳖甲汤加减方HPLC结果显示,其中的有效成分分别为甘草苷(liquiritin),阿魏酸(ferulic acid),升麻素(cimifugin),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SMBJD在所给药剂量范围内(2,4,8 mg/mL)对HUVECs和AML细胞系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因此均选取2,4,8 mg/mL三个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在非细胞毒性药物浓度的作用下,SMBJD干预后的HUVECs的迁移、趋化和体外成管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该抑制作用在8 mg/mL最为显着。无细胞毒性的SMBJD干预后的AML细胞培养上清即CM,对HUVECs亦无明显细胞毒性,但是削弱了 HUVECs的迁移、趋化和成管能力;ELISA结果显示,非毒性浓度的SMBJD抑制了 AML细胞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o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泌。经内皮细胞刺激因子—VEGF165刺激后的HUVECs在SMBJD干预后,呈现出与给药浓度正相关的活性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不经VEGF165刺激相比有所下降;划痕、Transwell实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也受到抑制;WB和PCR结果均显示出,无论是SMBJD干预、VEGF165刺激还是条件培养基培养的HUVECs,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o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及 mRNA 的表达均受到负向调节作用,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信号通路相关的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和mRNA的调控也受到负导向作用,其中8 mg/mL的作用更显着。研究结论1.SMBJD体内具有减少鸡胚尿囊膜微血管密度的作用,下调荷瘤鼠模型瘤体组织中VEGF、VEGFR2和mRNA,以及免疫标记CD31、VEGFR2的表达;2.SMBJD体外抑制HUVECs的生理功能,抑制AML细胞中VEGF的分泌;3.条件培养基干预后的HUVECs,随条件培养基中SMBJD浓度的提升,VEGF、VEGFR2、P13K和AKT磷酸化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下降;4.SMBJD的抗血管新生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负调控AML细胞中VEGF的水平和PI3K/AKT通路有关。
马皓月[8](2020)在《苏木乙酸乙酯部位经ROS介导的线粒体凋亡和分化机制抗急性髓系白血病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缩写为AML)主要是以骨髓和外周血中原始与幼稚髓性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分化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髓系白血病致死率高,预后容易复发,而临床常用的化疗法副反应多、患者耐受力差,干细胞移植法配型困难、费用昂贵,故在规范的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从中药中寻找出替代性药物成为了新的治疗手段。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传统上,苏木常被用于治疗例如破伤风、疼痛以及妇女凝血等疾病[1]。现代药理学将苏木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但是其治疗白血病作用机制以及药效物质基础还未阐明。本研究拟对苏木乙酸乙酯部位抗急性髓系白血病有效部位与药效机制进行初步评价。目的:明确苏木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活性组分,并且阐明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及促进分化作用和初步机制。方法:(1)苏木抗急性髓系白血病活性组分的筛选苏木先经过水提后,用系统溶剂萃取法进行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石油醚、水饱和正丁醇与水四个部位;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的部位进行组分分析,然后用SRB法检测苏木水提物以及其不同萃取部位对HL-60细胞的抑制率,明确苏木的有效部位。(2)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先用SRB法检测苏木乙酸乙酯部位(C-A-E)对不同细胞生长的影响,后用台盼蓝拒染法和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实验来检测AML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3)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用流式细胞术结合Annexin V-FITC/PI双染分析C-A-E对HL-60和Kasumi-1细胞的凋亡水平,之后加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用SRB法检测细胞生长;再用JC-1法检测C-A-E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色素c的释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ro-caspase 3、cleaved-caspase 3、pro-caspase 9、cleaved-caspase 9的表达,并且用caspase 3、caspase 9活性试剂盒检测活性。(4)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线粒体分裂机制研究用SRB法检测加入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以及线粒体分裂激活剂FCCP后的细胞存活,之后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E对线粒体分裂蛋白Fisl、Mff的影响,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Mdivi-1对C-A-E诱导凋亡的影响,然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 Drpl的易位。(5)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周期的影响先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测C-A-E对AML细胞分化形态的影响,之后用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活性实验检测AML细胞NBT 阳性细胞率。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E对细胞分化标记物CD11b和CD14表达以及细胞周期,最后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E对周期蛋白的影响。(6)活性氧对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分化的影响为研究活性氧(ROS)是否参与了 C-A-E诱导的细胞凋亡,首先要检查C-A-E对细胞ROS产生的影响,之后,C-A-E和活性氧清除剂(NAC)合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后继续检测分化标记物CD11b和CD14的表达以及细胞周期。(7)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AML-NOD/SCID小鼠模型的作用将NOD/SCID小鼠进行X射线照射,尾静脉注射HL-60细胞,构建AML-NOD/SCID小鼠模型。考察小鼠的脏器指数、生存时间,用全自动动物血液分化仪检测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再用HE染色检测小鼠的肝脾浸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45表达情况。结果:(1)苏木水提物及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着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作用SRB法检测的结果显示,苏木水提物对HL-60细胞有着明显的存活率抑制作用(IC50=0.26mg/mL);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对苏木水提物进行分离后,SRB法检测的结果显示,和其他三个部位比较,C-A-E对HL-60细胞的存活表现出了最显着抑制作用(IC50=0.19 mg/mL),再用HPLC法对苏木不同提取部位分别进行检测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了 C-A-E主要含quercetin、brazilin、protosappanin B、sappanone B、4-o-hydroxybrazilin 等成分。(2)苏木乙酸乙酯部位抑制AML细胞的生长测定了 C-A-E对其他不同AML细胞的抑制作用。发现C-A-E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有效的抑制了 HL-60和Kasumi-1细胞生长,而对U937、K562、OCI-AML3和MV-4-11细胞中则显示出了相对弱的活性。克隆形成试验表明C-A-E的处理明显减少了 HL-60及Kasumi-1细胞集落的数量及大小。(3)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AML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流式细胞仪测定的结果显示C-A-E浓度依赖性地诱导HL-60与Kasumi-1细胞凋亡,与此同时,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也明显逆转了 C-A-E诱导的细胞死亡。C-A-E还明显降低MMP水平并且显着的促进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中的释放。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C-A-E明显诱导了 Bax表达并且降低了Bcl-2表达。而且C-A-E显着降低了 pro-caspase 3与pro-caspase 9的水平,也提高了 cleaved-caspase 3 与 cleaved-caspase 9 的水平。(4)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AML细胞的线粒体分裂以Mdivi-1预处理明显减弱了 C-A-E对HL-60细胞的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A-E以浓度依赖性方式上调Mff与Fis1的表达。免疫荧光法结果也表明,线粒体中Drp1的水平显着增强。(5)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AML细胞周期阻滞及促进分化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表明在C-A-E处理的AML细胞中观察到了典型的分化形态特征,之后NBT还原法测定又显示C-A-E处理使NBT 阳性细胞率以浓度依赖性的增加。而且C-A-E在AML细胞中增加了分化标志物CD11b和CD14的表达。此外C-A-E还诱导了 G2/M期周期阻滞,并且上调了周期蛋白CDK1、CyclinB1的表达。(6)ROS参与了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的AML细胞线粒体凋亡、周期及分化C-A-E处理后增加了 AML细胞的细胞内ROS水平。用ROS清除剂NAC预处理能够明显减轻C-A-E对AML的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更加重要的是,以NAC预处理能够明显减低C-A-E诱导的AML细胞凋亡。与此同时,NAC预处理还明显降低了 C-A-E对分化标记物CD14和CD11b水平的增强作用。另外,NAC还显着减少了 C-A-E诱导的G2/M期周期阻滞。(7)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在NOD/SCID小鼠中显示出抗AML活性C-A-E组的患病小鼠在给药的第35天后停止死亡,模型组的小鼠则继续死亡直至第40天实验结束。血液的生理参数测定显示,C-A-E组中,白细胞计数显着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A-E处理减少了 CD45在脾脏、肝脏及骨髓中的表达。此外,C-A-E还明显降低了肝脾肿大,改善了骨髓细胞的比例。结论:C-A-E具有明显的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作用,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并促进线粒体分裂,还促进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G2/M期周期阻滞。C-A-E诱导的凋亡、分化和周期阻滞是由ROS介导。同时,C-A-E能明显延长患病小鼠的生存时间,改善生存状态,延缓疾病病程,表现出其具有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
孙俊雅[9](2020)在《TGF-β1调控骨髓微环境介导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30%患者伴有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LT3)突变,包括FLT3近膜区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TD)和“活化环”处点突变(TKD)。目前AM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诱导化疗可以使80%左右的初发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缓解后复发,并最终演变成难治性白血病。究其原因,可能与AML细胞耐药关系密切,耐药不仅与白血病细胞自身的生物特性相关,而且与白血病细胞外部环境有关。研究发现,FLT3-ITD突变不仅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而且通过诱导RUNX3介导化疗耐药。传统方案治疗FLT3-ITD突变阳性(FLT3-ITD+)AML总生存(OS)低、复发率高,高强度化疗无法使该亚型患者获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也难以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米哚妥林(Midostaurin)是新型FLT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2017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FLT3阳性AML。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Midostaurin联合化疗可以提高FLT3+AML患者4年OS(44.3%提高至51.4%),但不能提高缓解率(CR)以及ITD(high或low)亚组OS,疗效仍有限。TKI联合化疗可以清除FLT3-ITD+AML敏感克隆,但化疗药物克隆选择性压力下耐药克隆的出现、信号通路旁路活化、骨髓微环境的化疗保护及白血病干细胞(LSC)的存活与白血病复发耐药关系密切。目前认为,骨髓微环境诱导FLT3-ITD+AML耐药和支持LSC存活是微小残留(MRD)不能被彻底清除、白血病复发的根本原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缺乏克服微环境介导耐药的有效方法。深入研究骨髓微环境调控FLT3-ITD+AML耐药机制,为靶向干预提高疗效奠定理论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骨髓微环境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在调控AML细胞及LSC自我更新及细胞周期中起重要作用。在多种实体肿瘤中,TGF-β1表达异常与肿瘤发生、转移及耐药关系密切。但是,TGF-β1在AM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检测AML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MSC)分子生物学改变,分析与AML患者基因改变的相关性。2.检测TGF-β1在健康供者、初发及缓解后AML患者骨髓液表达水平,分析不同AML疾病阶段及亚型的差别,探讨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3.研究TGF-β1在骨髓微环境诱导AM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内容及方法:1.收集30例健康供者、80例AML患者初诊及缓解后骨髓进行MSC培养及鉴定。2.检测17例AML患者骨髓MSC分子生物学改变,分析与AML患者基因改变的相关性。3.采用ELISA方法检测TGF-β1在健康供者、初发及缓解后AML患者骨髓液表达及亚型分布,采用SPSS软件分析骨髓TGF-β1表达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化疗疗效的关系。4.骨髓微环境对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Molm13索拉菲尼(sorafenib)敏感性的影响:在体外用AML患者来源骨髓MSC与Molm13细胞共培养,模拟骨髓微环境,采用CCK8检测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索拉菲尼诱导Molm13细胞凋亡情况。对比研究骨髓微环境对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5.TGF-β1对FLT3-ITD 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Molm13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在体外共培养体系及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TGF-β1及TGF-β1联合其受体抑制剂LY2109761,利用CCK8检测增殖、流式检测凋亡,分析TGF-β1对Molm13细胞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6.统计分析:应用SPSS 23.0和GraphPad Prism 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检测17例初发AML患者骨髓来源MSC,研究发现:骨髓MSC不具有AML特异性分子生物改变。2.检测健康供者及AML患者TGF-β1表达发现:初发AML患者骨髓液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供者(P=0.0027);缓解后AML患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初发患者(P<0.0001),其中初发AML患者中低危组患者骨髓液TGF-β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高危组患者(P=0.004),但是在性别、年龄、染色体核型、是否为难治病例、白细胞计数、是否伴有FLT3-ITD突变和是否存在CEBPA突变、是否缓解等不同临床生物学特征亚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966、0.156、0.081、0.872、0.593、0.199、0.707、0.347)。Q-PCR 检测骨髄 MSC 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初发AML患者及缓解后患者与正常供者TGF-β1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6225)。3.利用CCK-8检测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随处理药物剂量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利用不同浓度索拉菲尼处理Molm13细胞24h、48h、72h,与非共培养相比,共培养体系中Molm13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明显下降(P=0.0013;P=0.0008;P=0.003)。4.rhTGF-β1对Molm13细胞索拉菲尼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在非共培养体系与共培养体系中加入rhTGF-β1,检测rhTGF-β1对Molm13细胞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rhTGF-β1能够增加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305),同时加入TGF-β1受体拮抗剂LY2109761,可以逆转TGF-β1的增敏效应(P=0.0444)。与非共培养相比,共培养模体系中,rhTGF-β1增加Molm13细胞索拉菲尼药物敏感性更明显(P=0.0104),LY2109761同样可以逆转这种效应(P=0.007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在非共培养及共培养体系中,rhTGF-β1可以提高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P=0.0031)。结论:1.AML患者骨髓来源MSC不遗传AML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改变。2.初发AML患者骨髓上清TGF-β1表达水平的明显低于正常供者以及缓解后AML患者。3.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体外MSC共培养模拟骨髓微环境,共培养后Molm13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降低。4.TGF-β1可以明显增加Molm13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其受体抑制剂可以抑制TGF-β1对Molm13细胞的增敏作用。
聂鼎睿[10](2020)在《miR-204靶向调控HGF/c-MET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是一种以造血干细胞和髓系祖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为特点的恶性血液学疾病,可导致造血系统紊乱,抑制红、巨核系正常造血。该病主要表现为感染、出血、贫血并且可浸润皮肤、黏膜、淋巴结、脑脊液、脾脏等重要脏器或组织,起病急骤,病情恶化迅速,自然病程短。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新药大量涌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及支持疗法的不断完善,显着提高了该病的缓解率及治愈率。但是,该病总生存率仍不足50%,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原发耐药或者疾病复发最终演变为难治性白血病。MircroRNAs是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一类非编码RNA,多数起源于内含子,长度约为18-22nt。这些非编码RNA可以结合靶基因的mRNA引起后者降解或者翻译抑制,因此在基因转录后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这种调控是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维持细胞自稳态等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近几年的报道中发现microRNAs在恶性演变过程不但具有独特的表达模式,而且发挥着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效应,因此也是影响肿瘤命运的关键要素之一。miR-204作为其中的一员,位于人类9号染色体q21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蛋白 3(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ion channel proteins-3)基因的第六内含子中。在多数肿瘤的发生中,该microRNA主要发挥抗肿瘤效应。已研究发现低表达miR-204在AML患者往往与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由此,miR-204可作为AML独立的预后因素之一。另外,miR-204还可以靶向作用于BIRC6诱导AML细胞的凋亡且可以增强化疗敏感性。因此,提高miR-204的表达水平可能为AML患者带来新的福音。人类肝细胞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是一种双链糖蛋白,可调控其靶细胞增殖、生存、移动及形态转变,主要行使细胞更新及组织修复等功能,编码该细胞因子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的长臂(7q2111),其在细胞恶性演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报道在胃癌、肝癌、结肠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发现过度表达的HGF/c-MET通路并且与肿瘤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AML中,HGF可作用于PI3/AKT、MAPK/ERK信号通路促进AML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因此,miR-204和HGF均与AML存在密切联系。然而,二者在AML中的关系及潜在分子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目的探讨miR-204与HGF在AML中的作用、关系及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AML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应用RT-qPCR技术测定AM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及AML细胞株中miR-204和H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AML细胞株中HGF、c-MET、p-MET、c-myc等与HCF/c-MET通路相关的蛋白水平;Over-expression 及 Knock-dowm 技术调节 miR-204 及 HGF 在 AML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应用在线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对二者关系进行初步预测,构建HGF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204上调后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MM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 V/PI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水平、Transwell法测定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应用GraphPad8、SPSS 23.0、ImageJ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tudent’s t-test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组与两组以上的差异,应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iR-204与HGF在初治A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1.1 miR-204在初治AML患者中的中位相对表达量(1.16643)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2.231967)(p<0.05)。1.2 HGF在初治AML患者中的中位相对表达(1.712266)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1.0285)(p<0.05)。1.3应用Pearson法将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iR-204与HGF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对表达量成负相关关系(r=-0.3666,p<0.05)。2.miR-204与HGF在AML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2.1相比于人骨髓基质细胞HS-5,miR-204在Kasumi-1及HL-60细胞株中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2.2相比于人骨髓基质细胞HS-5,HGF在Kasumi-1及HL-60细胞株中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5)。3.miR-204及HGF对AML细胞的生物学效应3.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证明miR-204 mimic可显着上调AML细胞miR-204的相对表达量;sh-HGF干扰载体可抑制HGF在AML细胞的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3.2 MMT法检测结果所示,miR-204上调后可抑制kasumi-1、HL-60的增殖活性,培养72h后抑制率分别为为44.7%和40.8%;下调HGF后可弱化AML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AML细胞生存,培养72h后生存率分别为53.5%和57.4%。3.3 Annexin V/PI双染法预染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AML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所示上调miR-204或下调HGF均可促进AML细胞的凋亡。3.4 Transwell法测定AML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结果证实,上调miR-204或下调HGF可削弱Kasumi-1及HL-6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4.miR-204与HGF靶向关系的验证4.1 Western blot结果证明:在AML细胞中上调miR-204后,HG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应用miR-204 inhibitor下调miR-204可提高HGF蛋白的表达量。4.2应用在线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初步预测miR-204与HGF具有靶向关系,成功构建HGF 3’UTR端野生型及突变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并于人胚肾293T细胞中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证实HGF 3’UTR端存在与miR-204结合的预测靶点。5.miR-204靶向HGF对AML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5.1 MMT法检测结果证实,miR-204可靶向作用于HGF抑制AML细胞的增殖活性。5.2 AnnexinV/PI双染法预染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说明,miR-204可靶向作用于HGF促进AML细胞凋亡。5.3 Transwell法结果证实,miR-204可靶向作用于HGF抑制AML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能力。6.在AML细胞中,miR-204靶向作用于HGF的分子生物学机制:Western blot结果说明miR-204靶向下调HGF的表达,但并不影响c-MET受体的表达水平,而是抑制c-MET受体的磷酸化水平及下游蛋白CyclinD1、c-myc、Bcl-2、Bax、MMP2和MMP9的表达,并且促进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而在此基础上上调HGF后可恢复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1.miR-204在AML患者骨髓中低表达,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AML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白血病效应。2.HGF在AML患者骨髓中呈高表达,可能与AML的发生相关。3.HGF为miR-204的靶基因,miR-204可靶向下调HGF影响HGF/c-MET通路及其下游蛋白的表达。4.miR-204靶向抑制HGF的表达,调节HGF/c-MET通路可能是其发挥抗白血病效应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正常造血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参考文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造血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参考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通过抑制Mcl-1及诱发DNA损伤增敏ABT-19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抗肿瘤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低剂量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体外活性研究 |
1.1 背景 |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西达本胺与ABT-199合用对多株白血病细胞系的凋亡诱导作用 |
1.4.2 西达本胺与ABT-199合用对多株白血病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 |
1.4.3 西达本胺与ABT-199合用迅速减少增殖期白血病细胞 |
1.4.4 西达本胺与ABT-199合用明显降低体外肿瘤负荷 |
1.4.5 西达本胺与ABT-199合用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
1.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低剂量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体内活性研究 |
2.1 背景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西达本胺与ABT-199合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Molm-13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
2.4.2 西达本胺与ABT-199合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PDX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在AML患者及健康供者原代细胞中的活性研究 |
3.1 背景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对原代AML细胞而非正常造血细胞具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 |
3.4.2 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对高白细胞性AML及原发性AML疗效更优 |
3.4.3 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对具有白血病干祖细胞表型的原代CD34~+CD38~-AML亦具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机制研究 |
4.1 背景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低剂量西达本胺加剧ABT-199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 |
4.4.2 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对AML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仍具有Caspase依赖性 |
4.4.3 西达本胺抑制AML细胞系中Mcl-1蛋白的表达水平 |
4.4.4 干预Mcl-1水平显着影响西达本胺联合ABT-199的抗肿瘤效应 |
4.4.5 西达本胺诱导白血病细胞DNA损伤 |
4.4.6 西达本胺所致Mcl-1抑制与其所致DNA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
4.5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甲状旁腺激素调控骨髓微环境影响白血病发病及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ML-MSCs)诱导K562-ADM形态转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甲状旁腺激素通过对AML-MSCs的作用调控K562/K562-ADM的 增殖与凋亡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甲状旁腺激素通过改变BMP4、CTGF的表达调控K562/K562-ADM的耐药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BMP4、CTGF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与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 |
(3)FLT3-ITD及CEBPA基因共突变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基因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作用及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研究方案 |
1.4 病例选择 |
1.5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疗效评价标准 |
1.8 患者资料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
2.3 输血量改变 |
2.4 不同年龄疗效比较 |
2.5 不同性别疗效比较 |
2.6 不同染色体核型疗效比较 |
2.7 不同IPSS-R危度疗效比较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MDS小鼠模型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骨髓细胞提取 |
1.3 药物干预方案 |
1.4 外周血细胞计数 |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
1.6 动物实验伦理 |
1.7 仪器和设备 |
1.8 试剂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MDS小鼠移植物嵌合度检测 |
2.2 复方青黄散干预前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
2.3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
2.4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生存时间 |
3.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细胞 |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
1.5 q-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1.6 Western-bol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1.7 克隆形成蔟分析 |
1.8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复方青黄散对小鼠和人源细胞细胞活力的作用 |
2.2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造血的作用 |
2.3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2.4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造血的作用 |
2.5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2.6 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的分子作用机制 |
2.7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
2.8 复方青黄散中雄黄、青黛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二) 西医诊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三) 红细胞分化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5)以PI3K、HDAC和Bcl-2为靶点联合治疗AML的活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白血病 |
1.1.1 白血病的形成 |
1.1.2 白血病的分类 |
1.2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
1.2.1 AML定义 |
1.2.2 AML分型 |
1.2.3 AML治疗方法 |
1.2.4 AML治疗现状 |
1.3 Bcl-2家族蛋白 |
1.3.1 Bcl-2家族蛋白的分类及结构 |
1.3.2 Bcl-2家族蛋白作用机制 |
1.3.3 Bcl-2抑制剂 |
1.4 PI3K/AKT和Ras/Raf/MEK/ERK通路 |
1.4.1 PI3K/AKT信号通路 |
1.4.2 Ras/Raf/MEK/ERK信号通路 |
1.4.3 PI3K/AKT通路及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对Mcl-1和Bim的调节作用 |
1.4.4 PI3K/AKT通路与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交叉对话(Cross-talk) |
1.5 HDAC与HDACI |
1.5.1 染色质及核小体 |
1.5.2 HDAC分类 |
1.5.3 HDAC抑制剂 |
1.6 CUDC-907 |
1.7 DDR(DNA damage response)信号通路 |
1.7.1 DNA复制 |
1.7.2 DNA损伤 |
1.7.3 DDR信号通路 |
1.7.4 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RR) |
1.8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CUDC-907抗AML的活性和机制研究 |
2.1 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与耗材 |
2.2.3 溶液配制 |
2.2.4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支原体检测 |
2.3.3 AML临床样本细胞及正常人骨髓单核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2.3.4 AML临床样本基础信息、基因突变及染色体突变检测 |
2.3.5 MTT实验 |
2.3.6 集落形成实验 |
2.3.7 Annexin V/PI双染及细胞凋亡检测 |
2.3.8 Western blotting |
2.3.9 染色质分离 |
2.3.10 彗星实验 |
2.3.11 qRT-PCR |
2.3.12 shRNA沉默细胞株及cDNA过表达细胞株的建立 |
2.3.13 DNA激酶实验 |
2.3.14 AML小鼠动物模型 |
2.3.15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 |
2.3.16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CUDC-907具有良好的体外以及体内抗AML活性 |
2.4.2 CUDC-907杀伤AML祖细胞但对正常造血祖细胞无影响 |
2.4.3 CUDC-907抑制HDAC和PI3K并使ERK失活 |
2.4.4 CUDC-907上调Bim、下调Mcl-1、CHK1、Wee1、RRM1 |
2.4.5 CUDC-907诱导的蛋白变化与细胞死亡的关系 |
2.4.6 Mcl-1和Bim在CUDC-907诱导的细胞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 |
2.4.7 CUDC-907诱导AML细胞DNA复制压力以及DNA损伤 |
2.4.8 CUDC-907诱导AML细胞中c-Myc蛋白水平下调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CUDC-907协同Venetoclax抗急性髓系白血病活性及作用机制 |
3.1 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溶液配制 |
3.2.4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Co-IP |
3.3.2 CD45/CD34/Annexin V染色 |
3.3.3 MV4-11小鼠异种移植瘤的建立及动物实验 |
3.4 实验结果 |
3.4.1 CUDC-907联合Venetoclax在体外具有协同抗AML活性 |
3.4.2 CUDC-907通过上调Bim和下调Mcl-1增强Venetoclax抗AML活性 |
3.4.3 Venetoclax增强CUDC-907诱导的DNA损伤 |
3.4.4 CUDC-907和Venetoclax调节Mcl-1、Bim、CHK1、Wee1和RRM1的分子机制 |
3.4.5 CUDC-907通过下调c-Myc增强Venetoclax抗AML活性 |
3.5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SUMO化修饰在急性白血病及PRDM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致病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SUMO化修饰在竞争造血和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
一、 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RDM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UMO化修饰与细胞迁移和侵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一、西医研究进展 |
(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概况 |
(二) 病因学 |
(三) 分类标准 |
(四) 基因突变及预后 |
(五) 血管新生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 |
(六) 治疗方法 |
二、中医研究进展 |
(一) 中药复方治疗AML |
(二) 中药化合物治疗AML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影响荷瘤小鼠血管新生能力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HUVECs的功能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干预的AML细胞上清影响HUVECs功能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四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VEGF165刺激的HUVECs功能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五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8)苏木乙酸乙酯部位经ROS介导的线粒体凋亡和分化机制抗急性髓系白血病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苏木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活性组分的筛选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水提物的制备 |
2.2 系统溶剂萃取法 |
2.3 HPLC-MS/MS分析各提取部位 |
2.4 活性测试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苏木组分的分离 |
3.2 HPLC分析各提取部位 |
3.3 HPLC-MS/MS分析苏木乙酸乙酯部位 |
3.4 苏木水提物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存活率 |
3.5 苏木不同部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4 实验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二章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存活性测定 |
2.3 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
2.4 克隆形成能力测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人正常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3.4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克隆形成 |
4 实验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三章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激活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存活性测定 |
2.3 细胞凋亡能力测定 |
2.4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
2.5 蛋白表达测定 |
2.6 免疫荧光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7 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活性测定 |
2.8 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测定 |
2.9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可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凋亡 |
3.2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3.3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通过caspase依赖途径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 |
3.4 Z-VAD-FMK逆转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 |
3.5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促进细胞色素C出线粒体 |
3.6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
3.7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升高了caspase 3及caspase 9活性 |
4 实验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四章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分裂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存活性测定 |
2.3 蛋白表达测定 |
2.4 免疫荧光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5 凋亡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介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裂 |
3.2 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逆转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 |
3.3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的表达 |
3.4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促Drp1线粒体转位 |
4 实验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五章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促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周期阻滞及分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周期测定 |
2.3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
2.4 蛋白表达的测定 |
2.5 细胞分化形态学测定 |
2.6 细胞分化能力测定 |
2.7 分化标记物CD11b和CD14表达的测定 |
2.8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 |
3.2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 |
3.3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 |
3.4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增加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NBT阳性细胞率 |
3.5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细胞分化标记物CD11b和CD14的表达 |
4 实验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活性氧介导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与分化作用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ROS水平 |
2.3 细胞存活性测定 |
2.4 蛋白表达测定 |
2.5 免疫荧光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6 凋亡检测 |
2.7 细胞周期测定 |
2.8 细胞分化测定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增加HL-60细胞ROS水平 |
3.2 ROS清除剂逆转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HL-60细胞凋亡诱导作用 |
3.3 ROS清除剂逆转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细胞分化标记物CD11b和CD14的表达 |
3.4 ROS清除剂逆转苏木乙酸乙酯部位诱导G2/M期周期阻滞的影响 |
4 实验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七章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AML-NOD/SCID小鼠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AML-NOD/SCID小鼠模型的构建以及分组与处理 |
2.2 血常规检测 |
2.3 病理学检查 |
2.4 免疫组化测定 |
2.5 统计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对AML-NOD/SCID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肝脾的影响 |
3.2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延长AML-NOD/SCID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 |
3.3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恢复AML-NOD/SCID模型小鼠血液相关指标的水平 |
3.4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减轻AML-NOD/SCID模型小鼠肝脾浸润 |
3.5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降低AML-NOD/SCID模型小鼠肝脾中CD45的表达 |
4 实验讨论 |
5 实验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汇报 |
中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9)TGF-β1调控骨髓微环境介导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MSC分子生物学特征及TGF-β1的表达情况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第二章 TGF-β1对FLT3-ITD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及耐药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miR-204靶向调控HGF/c-MET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CRO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正常造血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参考文献)(论文参考文献)
- [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通过抑制Mcl-1及诱发DNA损伤增敏ABT-19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抗肿瘤效应[D]. 陈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甲状旁腺激素调控骨髓微环境影响白血病发病及多药耐药的研究[D]. 李海鹰. 兰州大学, 2019(02)
- [3]FLT3-ITD及CEBPA基因共突变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裴荣荣. 郑州大学, 2020(02)
- [4]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D]. 范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以PI3K、HDAC和Bcl-2为靶点联合治疗AML的活性与机制研究[D]. 李欣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6]SUMO化修饰在急性白血病及PRDM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致病作用研究[D]. 周盼.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王梦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苏木乙酸乙酯部位经ROS介导的线粒体凋亡和分化机制抗急性髓系白血病作用研究[D]. 马皓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9]TGF-β1调控骨髓微环境介导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研究[D]. 孙俊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10]miR-204靶向调控HGF/c-MET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D]. 聂鼎睿.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