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正常步行和竞走步态的观察与分析(摘要)

运动员正常步行和竞走步态的观察与分析(摘要)

一、运动员普通行走、竞走步态的观察分析(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博[1](2021)在《我国优秀男子20km竞走运动员下肢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2019年太仓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暨世锦赛20km竞走选拔赛中,我国男子运动员王凯华取得冠军、蔡泽林取得亚军、尹加星取得第四名、高文魁取得第五名、许皓取得第七名、张俊取得第九名的成绩。我国运动员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整场比赛中出现了7次判罚,为了在今后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断完善我国优秀男子竞走运动员的竞走技术,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测量法对以上运动员在本场比赛中不同速度下所展现出来的下肢技术并结合相关技术要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运动员整体上呈现出“前慢后快”的节奏,尹加星和张俊在低速下存在“小步快频”的技术风格,蔡泽林和许皓加速时步长减小,王凯华随速度的提升步长增大、步频降低。2.我国运动员在高速走状态除王凯华以外两大腿夹角偏小、髋关节开阔程度不足,左右腿着地角随速度的提升均衡性变差;许皓高速下着地角过小增大了着地时刻的阻力,高文魁和张俊两大腿重叠时膝关节角度变小,摆动腿较为紧张小腿有后撩现象;高文魁和许皓高速下后蹬不够充分,踝关节蹬伸幅度较小;张俊随速度的提升前摆距离增加、后蹬充分,但后摆距离减小限制了其步长的发挥。3.在加速过程中我国运动员身体前倾幅度较大,髋关节屈曲、上肢大臂后摆左右不均衡,其中王凯华大小臂夹角均衡性相对较差,影响技术的规范性和行走的稳定性;蔡泽林、尹加星和张俊在加速时头顶起伏距离相差过大,造成身体重心垂直方向位移明显。

曾玉冰[2](2021)在《男性肥胖大学生步行与慢跑步态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揭示不同肥胖程度的男大学生步行和慢跑的运动学及足底压力特征,探讨肥胖对男大学生步行和慢跑步态的影响,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为肥胖相关下肢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科学指导肥胖大学生日常运动锻炼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大连理工大学男大学生45人,根据体质指数分为正常体重组、Ⅰ级肥胖组和Ⅱ级肥胖组,每组15人。采用Zebris压力分布板和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量研究对象平地自然行走和慢跑时的足底压力分布以及关节角度参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步行特征:1)Ⅰ、Ⅱ级肥胖组步行的步宽显着大于正常体重组;2)Ⅰ级肥胖组的步行时相与正常体重组无显着差异,但Ⅱ级肥胖组单支撑相和摆动相显着缩短,双支撑相显着延长;3)Ⅰ、Ⅱ级肥胖组步行时髋关节和踝关节与正常体重组无显着差异,但膝关节支撑相和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显着减小;4)Ⅰ级肥胖组第1-3跖骨、足跟的压力峰值显着大于正常体重组,但第4-5跖骨和中足的压力峰值无显着差异,而Ⅱ级肥胖组的第1-5跖骨、中足和足跟的压力峰值均显着增大;5)Ⅰ级肥胖组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与正常体重组均无显着差异,而Ⅱ级肥胖组中足和足跟的受力时间均显着增长。2.慢跑特征:1)Ⅰ、Ⅱ级肥胖组慢跑的步宽显着大于正常体重组;2)Ⅰ级肥胖组的慢跑时相与正常体重组无显着差异,但Ⅱ级肥胖组支撑相显着延长,摆动相显着缩短;3)Ⅰ、Ⅱ级肥胖组髋关节着地时刻屈曲角度显着小于正常体重组;肥胖程度越高,各个特征时刻膝关节的屈曲角度越小;踝关节跖屈角度峰值随肥胖程度增加而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Ⅰ级肥胖组中足压力峰值与正常体重组无显着差异,而Ⅱ级肥胖组中足和足跟的压力峰值显着大于正常体重组和Ⅰ级肥胖组;5)Ⅰ级肥胖组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与正常体重组无显着差异,而Ⅱ级肥胖组中足受力时间显着增长。结论不同肥胖程度的男大学生步态特征不同。肥胖程度越大,姿态稳定性越低,通过调整步宽、时相和全足支撑时间进行代偿的现象越明显。膝关节运动容易受到身体质量影响,屈曲角度减小不利于缓冲地面反作用力,建议肥胖大学生提高下肢力量和关节稳定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峰值在各肥胖程度间的变化幅度不同,肥胖大学生应注意足弓功能训练,Ⅱ级肥胖大学生可选择具有缓震和足弓支撑功能的运动鞋,纠正足底压力分布,降低足底筋膜炎等患病风险。

董思羽[3](2021)在《2020年全国竞走锦标赛女子20公里前三名运动员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各大体育强国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根据竞走比赛专项特殊规则的要求,不断寻找合理的途径提高竞走项目的训练效果,是新时代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为进一步厘清2020年全国竞走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前三名运动员技术优势与不足之处,不断加强训练,优化技术。本文以2020年全国竞走锦标赛女子20公里前3名运动员比赛技术为测试对象,以前3名运动员的竞走技术及其相关要素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量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全程比赛过程中,杨家玉和切阳什姐前后半程速度分配节奏起伏大。运动员杨家玉的速度高峰出现在前半程,整体呈现出“前半程快,后半程慢”的特点;刘虹和切阳什姐在比赛中整体呈现出“前半程慢,后半程快”的特点;刘虹体力分配合理,在最后冲刺阶段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速度,有着较强的冲刺能力,呈现出逐渐加速的特点,整体表现较为稳定。2.前三名竞走运动员在不同速度随着体力的消耗,身体机能产生变化,左右单步步长不均衡。杨家玉从低速到高速主要是通过增加步长提高移动速度;刘虹和切阳什姐步长小,步频较快的特点。3.前三名竞走运动员不同速度腾空时间均处在模糊界限内,刘虹左右腾空距离不均衡,左右后蹬腿蹬地力量不一致;切阳什姐头顶上下起伏距离整体过高,竞走时支撑腿没有充分后蹬,向前的水平分力小,垂直分力大,比赛中容易导致腾空犯规;杨家玉左右单步腾空距离稳定、腾空时间较为均衡,但腾空时间较长。4.刘虹不同速度左右稳定但着地角度小,反映出刘虹踝关节力量差,竞走时易形成二次发力,影响加速;杨家玉左单步的躯干倾角小于右单步的躯干倾角,导致左腿摆动不足,左右步长不均匀;切阳什姐前摆不充分,小腿发力时肌群紧张,后撩明显。5.前三名运动员随着速度的加快,后蹬距离整体变化不大,后蹬作用效果较差。杨家玉前后摆臂过程中后摆不足,前摆较小,左肩的转动较大,双臂摆动时离躯干略远,双臂摆动离躯干越远越容易带动躯干转动;切阳什姐摆动腿向前送髋效果不明显,摆动幅度小,导致步长随速度提高而降低;刘虹整体后蹬角较小,蹬伸不充分。

覃金晶[4](2021)在《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离地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走项目是我国田径项目中的传统优势项目,尤其是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在奥运会、世锦赛等世界重大比赛多次取得金牌和优异的成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生物力学测量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2019年国际田联世界竞走挑战赛太仓站暨多哈世锦赛选拔赛中我国女子20公里竞走前三名运动员竞走技术中的离地技术进行分析,对关键技术和存在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把握和加强,找出技术不足和突破点,充分提升竞走的关键技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以此提升我国的竞走成绩和技术水平。研究表明:1.我国三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比赛节奏呈现出“前慢后快”的节奏特点,三名运动员的最高速度均出现在17km之后。2.我国三名运动员总体呈现出步长相当,步频快,左右步长相对均衡的技术特点。高低速下变化起伏大。三名运动员中,切阳什姐和刘虹在低速下步长小,高速下步长大;杨家玉在低速下步长小、高速下步长大。3.我国三名运动员在离地时刻躯干姿势直立水平好,基本处于合理范围以内。切阳什姐低速下躯干前倾角大,杨家玉和刘虹低速向高速下躯干前倾角变大。4.我国三名运动员离地时刻的大臂后摆角和大小臂夹角摆动幅度小。三名运动员都表现出前摆横摆和后摆肘朝外的技术外形。切阳什姐和杨家玉在低速下大臂控制能力基本达到优秀水平;杨家玉从低速到高速下大小臂夹角变小。刘虹低速下后摆技术较好,杨家玉从低速到高速下大臂后摆夹角变小,主要是由于杨家玉肩部转动较大。5.我国三名运动员离地时刻下肢技术与世界优秀水平相当。切阳什姐和刘虹两大腿夹角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后蹬角度处于世界优秀水平,但是刘虹在低速下后蹬角度相对较小;重叠膝关节角度相对优秀水平较小,踝关节角度处于合理范围值以内接近优秀水平;前摆技术接近世界优秀水平,切阳什姐和刘虹在低速下小于合理范围值;后蹬距离偏短。6.我国三名运动员总体着地角小,尤其体现在低速向高速走的时候,着地角减小;着地时刻膝关节角度在不同速度下均处合理范围以内,表现出的技术稳定、左右相当,且有效避免了屈膝的犯规判罚。7.我国三名运动员腾空技术稳定。高速状态下,腾空时间、腾空距离和头顶起伏距离在高速状态下均有接近临界值的时候,存在被判罚的危险。

刘玉萍[5](2020)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与损伤情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排球专项学生进行步态测试及损伤调查,分析研究长期专项运动或损伤对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的影响,试图探析排球专项技术、步态特征与损伤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1518级运动训练专业64名排球专项学生(男42名,女22名)为实验对象,另选40名无专业训练经历的非体育学院健康普通大学生(男22名,女18名)为对照组。对实验对象进行损伤调查,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对全体受试对象进行步态测试,分别按性别、是否有损伤和不同损伤部位分组。结果:1.排球专项学生损伤率为82.81%(男生88.10%,女生72.73%,男、女无明显差异),损伤多发部位为膝、腰、踝;男、女腰、踝损伤率无明显差异,膝损伤率男生明显大于女生。2.排球专项学生膝、踝单侧损伤率明显高于双侧,单侧损伤以右侧为主,左右无明显差异。腰双侧损伤率稍高于单侧,单侧以左侧为主,左侧明显大于右侧。膝、腰损伤与运动年限明显相关。3.排球专项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步态周期、步速、支撑相占比、单下肢支撑相占比有明显差异;损伤组与无损伤组专项学生步态参数无显着差异。4.男、女专项学生大部分步态特征无明显差异,男生初始着地期占比和脚离地角度明显小于女生。5.膝、腰、踝损伤组与无损伤组步态特征均无显着差异。膝单侧损伤组伤侧脚离地角度明显大于健侧,腰单侧损伤组伤侧双下肢支撑相占比明显小于健侧,踝单侧损伤组伤侧初始着地期占比明显大于健侧。结论:排球专项学生属于损伤高发人群,损伤部位和单双侧损伤存在一定规律。排球专项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步态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步态差异可能与损伤无关,可能是长期专项训练引起的良好适应性改变。男专项学生的步速、步幅特征可能与其屈髋不足有关。排球专项学生大部分步态特征不存在性别差异;男专项学生初始着地期占比和脚离地角度明显小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小腿三头肌力量或过度紧张有关;男专项学生膝关节损伤最多,且膝关节损伤率明显大于女专项学生,这可能与男专项学生初始着地期占比较小有关。膝单侧损伤组伤侧脚离地角度明显大于健侧,可能是因为膝关节损伤后活动性下降而引起的踝关节步态代偿性改变的结果。腰单侧损伤组伤侧双下肢支撑相占比明显小于健侧,这可能与未考虑到受试者优势侧因素有关。踝单侧损伤组伤侧初始着地期占比明显大于健侧,这可能是踝关节损伤后为保护足后部而出现的保护性机制。

高涵[6](2020)在《篮球运动员步态与运动损伤关系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运训篮球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篮球运动已成为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发展程度日益上涨,伴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运动损伤也逐渐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运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造成身体的损伤,随着参与运动的年限和时间的逐渐累积与增长,长期的冲击会慢慢加深损伤,便会对足部造成慢性疲劳性损伤。当然,这些也和每个人的体质、运动习惯、运动强度等有关系。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已证明运动员在行走时的步态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身的健康。而随着时代发展,运动与损伤的关系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也慢慢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运动员的步态特征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广州体育学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篮球运动员71名(46名男运动员,25名女运动员)为。对照组同学是30名(15名男运动员,15名女运动员)无任何训练经历的普通专业大学生。利用步态分析仪进行测试,测得跨步时间、单步时间、站立时间、摆动时间、步长、步频、跨步长、站立时相、摆动时相、步态周期等步态参数,通过与对照组的步态分析,有无损伤运动员的步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篮球运动员是损伤的高发人群,因为篮球运动的特点,损伤多发于膝关节,腰部,踝关节等,不同性别损伤率无显着性差异。损伤多发生在训练当中,而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有身体接触造成的损伤,身体负荷过大造成的损伤,伤病没有完全康复而参加训练或比赛造成的二次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损伤和其他原因损伤。2、篮球运动员因为项目特点,身高较高,下肢长,因而步长、跨步长也长。步速小于对照组,支撑相大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员在身体稳定支撑能力方面更好。长期参与篮球运动可以提高个体的下肢支撑能力、躯干和骨盆的核心稳定能力。3、篮球运动员的损伤率无性别差异,有损伤运动员与无损伤运动员在步态上存在差异,说明步态差异与专项训练无关,与损伤有关。4、由于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右手运动员大部分为左侧膝关节损伤,左手运动员大部分为右侧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时,损伤同侧步态周期支撑期变短,摆动期变长,对侧支撑期变长,摆动期变短。腰部损伤运动员与无损伤运动员在站立时间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小于无损伤运动员,踝关节损伤运动员在首次触地期和承重反应期与无损伤运动员存在显着性差异,成增大趋势。这些都很可能是为了减轻损伤侧疼痛和压力而做出的代偿反应。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样本量针对不同损伤部位的运动员进行分类统计并对不同损伤部位步态特征的差异性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2、采用长期跟踪测试的方法针对受试者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步态特征变化与损伤,分析损伤对步态特征的具体影响。3、建议篮球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中加强自己下肢损伤侧的康复训练,使两侧肌肉力量趋于平衡,这样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可使两侧协调发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4、归纳总结出一套正确的步态训练方法,使受损伤运动员的步态由病理性步态改变为健康的步态,减少受损伤部位的压力。

王枫[7](2020)在《凝视手机行走步态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提出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进行日常活动(例如步行)时使用手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步行时凝视手机会占用一部分的视觉认知,导致行人无法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观察周边的交通信息上,因而可能会增加跌倒或者出现交通事故的风险。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分析不同持手机行走时凝视手机与无手机行走时行人下肢的运动学参数、足底压力各分区的动力学参数,从而揭示行人步行时操作手机带来的人体步态特征的变化,分析行人步行时操作手机对步态的影响,为有效减少行人步行时使用手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使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20名步行时有使用手机习惯的大学生不同持手机行走时凝视手机与无手机行走时行人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论:(1)在一个完整步态周期中,与无手机行走相比,凝视手机行走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受试者的步态特征,具体表现为步态周期明显增大,女生在步态周期的变化上大于男生;步长增大,男生步宽、左右足夹角增大明显,女生步宽、足夹角无明显增大。(2)凝视手机行走时受试者躯干角度增大,单手持手机与正常行走无明显变化,双手持手机与正常行走变化明显;在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变化方面,男生膝关节、踝关节角度变化较为明显,女生髋关节、踝关节变化较为明显。(3)与无手机行走相比,男生凝视手机行走时足底峰值压力在第四、第五跖骨,足跟内侧区,足跟外侧区有明显变化,女生在第一趾骨区,第四跖骨区,足跟外侧区变化较大。受试者足底接触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足跟区,男生在第四、第五跖骨区,双手持手机行走时第2-5趾骨区有明显变化;女生在双手持手机行走时第二、第三趾骨区接触面积有明显变化。(4)男生凝视手机行走与无手机行走相比足底冲量在第2-5趾骨区,第四、第五跖骨区变化明显,女生在第1-5趾骨区,第一、第二跖骨区,足跟内侧区变化明显。足底冲量异常可能引起足底肌肉力量分布的失衡,导致某些部位肌肉的疲劳性损伤。

罗肖[8](2020)在《面向户外的低成本IMU步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步态分析是以人为对象,通过科学手段获得人在行走时的多个步态参数信息,从而评估人体行走能力和特征的方法,在康复医学、机器人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IMU能够提取物体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结合惯导算法得到物体的姿态、速度以及位置情况。本文通过对步态特征与IMU基本原理的分析,研究了面向户外的低成本IMU步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针对目前步态信息采集系统成本高昂且在实验室外无法进行数据采集的情况,本文设计实现了可用于户外的低成本IMU步态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通过位于人体下肢多个位置的IMU传感器节点采集对应位置的加速度角速度信息,利用CAN总线实现各个节点之间数据信息的收集,最后打包上传至上位机作进一步的人体步态参数计算。首先,本文完成了IMU节点的硬件设计,包括微控制器最小系统、传感器外围电路、通信交互电路等。其次,完成了数据节点的软件设计,主要是控制器的初始化、传感器数据采集、滤波、姿态解算以及通信交互的任务,同时通过引入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实现了任务间的有效调度以及数据的安全传输。最后,针对低成本IMU传感器数据精度问题,对其进行了建模和误差分析,并通过标定流程完成了IMU传感器数据的校正。针对IMU传感器原始信息难以在步态分析中直接使用,数据参考价值有限的问题,本文研究实现了关节角度、步态相位以及空间参数的计算方法。首先,通过对人体关节运动特征与传感器原理的分析,实现了基于传感器方位以及基于铰链模型的角速度积分关节角度计算方法,对比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实验验证了二者结果与参照系的误差情况。其次,通过对人体步态周期与足部传感器信息的对比分析,实现了利用多传感信息作为判据的步态相位划分方法,针对结果中出现的误判现象引入了误判矫正方法,提高了步态相位的判断精度。最后,通过惯性导航原理与人体步态特征的结合,实现了基于零速修正的人体空间参数计算方法。实验验证了关节角度误差为±7°,步态相位最大误差为±50ms,步长和位移最大误差分别为±8cm和±15cm。本论文结合人体步态特征与IMU的基本原理,研究实现了户外可用的低成本IMU步态信息采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的硬件软件设计以及步态算法模块,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结果了参数有效可用。

马艳[9](2020)在《糖尿病截趾病人防护鞋垫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糖尿病人口大国。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普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糖尿病足会导致截肢,给病人以及家庭都带来沉重的经济以及心理负担。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足部分截趾的患者如果没有针对性减压,病情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再一次截肢。因此对于已经截趾的糖尿病足患者,防护鞋具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2型糖尿病不同患病阶段的患者在自然步态下的足底压力特征,并为糖尿病截趾病人设计了一款个性化防护鞋垫。本文首先对86名糖尿病非足病患者(Diabetes Mellitus,,DM)、32名糖尿病足病患者(Diabetic foot,DF)、55名健康人(Normal Control,NC)进行了足底压力实验,对三组实验对象的足底峰值压力和冲量百分比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同时对4名糖尿病截趾患者进行了个体差异的分析,确定了糖尿病患者足底异常高压足区以及糖尿病截趾患者足底压力变化趋势。然后以糖尿病截趾患者的足底压力特征为依据设计了一款个性化的防护鞋垫。该防护鞋垫具有可更换的模块化设计,可以针对糖尿病截趾病人的高压足区和截趾部位进行个性化的组合更换缓冲垫的厚度。最终选取15名健康人和2名糖尿病截趾患者对鞋垫分别进行了客观实验和主观舒适度的验证。基于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实验发现,与NC组对比,DM组和DF组在跖骨区的峰值压力显着升高。与DM组对比,DF组在中足区峰值压力显着升高,左足在跖骨区也有增高,但是在右足的跖骨区和脚趾区峰值压力下降。经过健康人验证实验发现,在足底高压区将防护鞋垫减薄2mm且加垫足弓垫的防护鞋垫减压效果较好,峰值压力可以减少3%~44%,冲量百分比可以减少18%~33%。针对糖尿病截趾病人,在足底高压区垫高1mm且增加足弓垫的防护鞋垫可以使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更均匀,减压效果更好。本课题以糖尿病足底压力实验为依据,为糖尿病截趾患者设计了减压防护鞋垫,并进行了客观和主观的验证,为糖尿病截趾患者防护鞋垫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喆豪[10](2019)在《跨越水平方向障碍的步态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步态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以支持康复器械设计的数据采集和应用。跨越障碍物是行走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行为。当前的研究多针对于跨越竖直方向的障碍物,对于水平方向的障碍物跨越则鲜有研究,本文针对于跨越水平方向上的障碍物开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障碍物尺寸(水平方向45CM、55CM和65CM的障碍物),以20名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Vicon光学三维动作捕捉系统,Pedar-X鞋垫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时-空、运动学、动力学、足底压力等相关参数进行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下肢生物力学变化特性,结论如下:1.人体主要通过髋关节在额状面上的运动调节来实现跨越水平方向不同尺寸的障碍物。较无障碍行走,跨越较大障碍时,跟随左腿髋关节表现出更大的伸展和外展力矩峰值以提供更大的伸展和外展角度,从而保证人体有更大的迈步尺寸。在第二双支撑相末期,领先右腿在髋关节展现出很高的屈曲力矩、外展力矩以提供关节驱动力使得左腿完成跟随跨越。在跨越较小的障碍物时,髋关节整体表现出更大的内旋角度,减小步伐来实现跨越。2.人体在跨越障碍物时,左足和右足分别在站立相末期时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跨越65CM的障碍时足底中心轨迹更偏向于足部外侧和足跟区,跨越55CM的障碍时压力中心轨迹与直道无障碍行走更为相似,因此更接近人体正常行走的运动规律。跨越障碍物对跟随左腿足底的跖骨区和内足弓区,领先跨越腿的足跟区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据以上结论,本文为建筑设计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依据越障时髋关节和踝关节表现出的显着性变化特征值,为越障机构动力元件所需的扭转角度和关节力矩提供了相关参考数值,并为康复训练评价标准的制定及行走装置足底区域的相关设计提供了参考建议。

二、运动员普通行走、竞走步态的观察分析(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员普通行走、竞走步态的观察分析(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优秀男子20km竞走运动员下肢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有关竞走技术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有关竞走技术的研究现状
        1.4.3 对上肢技术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测量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竞走技术阶段的选取与界定
        3.1.1 竞走技术阶段的选取
        3.1.2 竞走技术阶段的界定
    3.2 不同速度步长、步频分析
        3.2.1 不同速度步长分析
        3.2.2 不同速度步频分析
    3.3 不同速度肢技术分析
        3.3.1 不同速度着地角分析
        3.3.2 不同速度后蹬角分析
        3.3.3 不同速度两大腿夹角分析
        3.3.4 不同速度两大腿重叠膝关节角度分析
        3.3.5 不同速度后蹬距离分析
        3.3.6 不同速度前摆距离分析
        3.3.7 不同速度后摆距离分析
        3.3.8 不同速度前支撑距离分析
        3.3.9 不同速度腾空距离分析
    3.4 不同速度上肢技术变化分析
        3.4.1 不同速度大小臂夹角分析
        3.4.2 不同速度大臂后摆角度分析
    3.5 不同速度躯干技术分析
        3.5.1 不同速度头顶起伏距离分析
        3.5.2 不同速度腾空时间分析
        3.5.3 不同速度离地躯干前倾角分析
        3.5.4 不同速度着地躯干前倾角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男性肥胖大学生步行与慢跑步态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肥胖概述
        1.3.1 肥胖的定义及流行趋势
        1.3.2 肥胖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1.4 步态概述
        1.4.1 步态的定义及周期划分
        1.4.2 步态分析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1 肥胖人群步行的步态研究进展
        1.5.2 肥胖人群慢跑的步态研究进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步行运动学特征的比较
        3.1.1 步行基本运动学参数的比较
        3.1.2 步行步态时相的比较
        3.1.3 步行关节角度特征的比较
    3.2 步行足底压力特征的比较
        3.2.1 步行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的比较
        3.2.2 步行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的比较
    3.3 慢跑运动学特征的比较
        3.3.1 慢跑基本运动学参数的比较
        3.3.2 慢跑步态时相的比较
        3.3.3 慢跑关节角度特征的比较
    3.4 慢跑足底压力特征的比较
        3.4.1 慢跑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的比较
        3.4.2 慢跑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的比较
4 讨论
    4.1 步行下肢生物力学特征
        4.1.1 步行基本运动学特征
        4.1.2 步行关节角度特征
        4.1.3 步行足底压力特征
    4.2 慢跑下肢生物力学特征
        4.2.1 慢跑基本运动学特征
        4.2.2 慢跑关节角度特征
        4.2.3 慢跑足底压力特征
    4.3 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与医学伦理委员会”申请审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2020年全国竞走锦标赛女子20公里前三名运动员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国外竞走技术的研究
        1.4.2 关于国内竞走技术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测量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走技术概念的界定
    3.2 前三名竞走运动员速度区间的选取与技术关键时相的划分
        3.2.1 前三名竞走运动员速度区间的选取
        3.2.2 前三名竞走运动员技术关键时相的划分
    3.3 前三名竞走运动员步长与步频分析
        3.3.1 低速步长与步频分析
        3.3.2 中速步长与步频分析
        3.3.3 高速步长与步频分析
        3.3.4 不同速度步长分析
        3.3.5 不同速度步频分析
    3.4 前三名竞走运动员腾空技术分析
        3.4.1 腾空距离分析
        3.4.2 腾空时间分析
        3.4.3 头顶起伏距离分析
    3.5 前三名竞走运动员着地技术分析
        3.5.1 下肢技术的技术分析
        3.5.2 着地躯干姿势的技术分析
    3.6 前三名竞走运动员离地技术分析
        3.6.1 上肢技术的技术分析
        3.6.2 下肢技术的技术分析
        3.6.3 离地躯干姿势的技术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研究生期间部分记录图片
附件2 访谈提纲
致谢

(4)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离地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测量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走技术的阶段选取与划分
        3.1.1 竞走技术阶段的选取与划分
        3.1.2 竞走技术的不同速度选取
        3.1.3 竞走比赛速度的分配
    3.2 我国女子前三名运动员步长、步频分析
        3.2.1 步长、步频的分析
    3.3 我国女子前三名运动员离地时刻身体姿势分析
        3.3.1 离地时刻躯干前倾角度的分析
    3.4 我国女子前三名运动员离地时刻上肢摆动技术分析
        3.4.1 离地时刻大小臂夹角的分析
        3.4.2 离地时刻大臂后摆角的分析
    3.5 我国女子前三名运动员离地时刻下肢摆动技术分析
        3.5.1 离地时刻两大腿夹角的分析
        3.5.2 离地时刻重叠膝关节角度的分析
        3.5.3 离地时刻后蹬角度的分析
        3.5.4 离地时刻后踝关节角度的分析
        3.5.5 离地时刻前摆距离的分析
        3.5.6 离地时刻后蹬距离的分析
    3.6 竞走离地技术对着地技术的影响
        3.6.1 竞走离地技术对着地角的影响
        3.6.2 竞走离地技术对着膝关节角的影响
    3.7 竞走离地技术对腾空技术的影响
        3.7.1 竞走离地技术对腾空距离的影响
        3.7.2 竞走离地技术对腾空时间的影响
        3.7.3 竞走离地技术对头顶起伏距离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与损伤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运动损伤
        2.1.2 正常步态特征
        2.1.3 步态时间参数
        2.1.4 步态空间参数
        2.1.5 步态不同时相阶段相应关节位置及肌肉控制
    2.2 研究现状
        2.2.1 排球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2.2.2 步态研究发展历程
        2.2.3 运动员步态研究现状
        2.2.4 运动损伤对步态的影响
        2.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结果
    4.1 受试对象基本情况
        4.1.1 受试者基本情况
        4.1.2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情况
        4.1.3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部位分布
    4.2 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
        4.2.1 排球专项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步态比较
        4.2.2 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步态比较
        4.2.3 排球专项学生左右侧步态的对称性
    4.3 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4.3.1 损伤组与对照组、无损伤组的步态比较
        4.3.2 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4.3.3 腰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4.3.4 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5 结果讨论与分析
    5.1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情况
        5.1.1 损伤发生率
        5.1.2 损伤多发部位及单双侧损伤分布
        5.1.3 损伤的主要原因机制
    5.2 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分析
        5.2.1 步速
        5.2.2 步幅
        5.2.3 步态稳定性
        5.2.4 步态支撑相
        5.2.5 步态对称性
        5.2.6 脚离地角度
    5.3 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5.3.1 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5.3.2 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5.3.3 腰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5.3.4 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篮球运动员步态与运动损伤关系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运训篮球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步态
        2.1.2 步态周期
    2.2 步态相关研究
        2.2.1 步态分析
        2.2.2 步态特征
    2.3 篮球运动员损伤情况研究现状
    2.4 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特点研究现状
    2.5 运动员步态和损伤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测试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3.1 实验仪器
        3.2.3.2 实验要求
        3.2.3.3 实验方法
        3.2.3.4 主要参数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篮球运动员损伤情况
        4.1.1 损伤分布
        4.1.2 性别
        4.1.3 造成损伤的地点
        4.1.4 造成损伤的与原因
    4.2 步态比较
        4.2.1 篮球运动员与对照组步态比较
        4.2.2 篮球运动员不同性别之间步态比较
        4.2.3 篮球运动员有损伤与无损伤之间步态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篮球运动员的损伤情况
        5.1.1 篮球运动员损伤部位分布
        5.1.2 篮球运动员不同性别损伤率
        5.1.3 篮球运动员造成损伤的地点
        5.1.4 篮球运动员造成损伤的原因
    5.2 篮球运动员步态分析
        5.2.1 篮球运动员与对照组步态差异
        5.2.2 篮球运动员不同性别之间的步态差异
        5.2.3 篮球运动员有损伤与无损伤的步态差异
        5.2.4 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步态分析
        5.2.5 篮球运动员腰部损伤的步态分析
        5.2.6 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步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凝视手机行走步态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人体步态研究综述
    2.2 步态研究的内容与手段
        2.2.1 步态研究主要手段
        2.2.2 步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行人步行使用手机的危害
    2.4 步行使用手机研究概述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姿势凝视手机行走步态周期的时间参数分析
    4.2 不同姿势凝视手机行走步态周期的时空参数分析
    4.3 不同姿势凝视手机行走躯干角度变化
    4.4 不同姿势凝视手机行走下肢主要关节角度的变化分析
    4.5 不同姿势凝视手机行走的足底各分区压力峰值
    4.6 不同姿势凝视手机行走的足底各分区接触面积
    4.7 不同姿势凝视手机行走的足底各分区冲量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持手机行走对步态的影响
    5.2 持手机行走对足底压力变化的影响
    5.3 持手机行走对人体的危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面向户外的低成本IMU步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步态分析研究现状
        1.2.2 基于IMU的步态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下肢步态建模
        2.1.1 步态周期与时相
        2.1.2 步态参数
    2.2 坐标系与坐标变换
        2.2.1 传感器坐标系
        2.2.2 身体坐标系
        2.2.3 地理坐标系
        2.2.4 坐标变换
    2.3 姿态解算
        2.3.1 姿态描述
        2.3.2 姿态解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态信息采集硬件与软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
    3.2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3.2.1 MCU最小系统
        3.2.2 传感器外围电路
        3.2.3 电源管理电路
        3.2.4 通信接口电路
        3.2.5 系统硬件与实物
    3.3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3.3.1 软件架构
        3.3.2 程序流程
    3.4 传感器标定
        3.4.1 陀螺仪模型与标定
        3.4.2 加速度计模型与标定
        3.4.3 磁力计模型与标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步态参数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关节角度
        4.1.1 基于方位的关节角度计算
        4.1.2 基于角速度积分的计算方法
    4.2 步态周期
        4.2.1 摆动相与支撑相判断
        4.2.2 步态时相检测
    4.3 时空参数
        4.3.1 行走轨迹与跨步长计算
        4.3.2 速度、步频与节奏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步态分析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姿态解算精度测试
    5.2 关节角度测试
        5.2.1 关节角度静态测试
        5.2.2 关节角度动态测试
    5.3 步态相位测试
    5.4 时空参数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糖尿病截趾病人防护鞋垫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2 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糖尿病足概述
    1.4 糖尿病减压措施研究及鞋具鞋垫设计概述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6 本章小结
2 足底压力理论与应用
    2.1 足底压力的概述
    2.2 足底压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足底压力的分区方法
        2.2.2 常用的足底压力参数
        2.2.3 常用步态参数
    2.3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及发展
    2.4 足底压力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实验
    3.1 实验数据采集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对象
        3.1.3 实验条件
        3.1.4 实验步骤
    3.2 实验数据的处理
        3.2.1 实验参数的选取
        3.2.2 数据处理方法
    3.3 峰值压力分析
        3.3.1 峰值压力分布分析
        3.3.2 峰值压力差异性分析
    3.4 冲量百分比分析
        3.4.1 冲量百分比分布分析
        3.4.2 冲量百分比差异性分析
    3.5 糖尿病截趾患者个体差异分析
        3.5.1 峰值压力分析
        3.5.2 冲量百分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防护鞋垫设计
    4.1 鞋垫的设计
        4.1.1 鞋垫结构的设计
        4.1.2 鞋垫材料的选取
    4.2 设计方案
        4.2.1 鞋垫设计草图
        4.2.2 鞋垫设计三维效果图
    4.3 鞋垫的制作
        4.3.1 鞋垫制作工具及材料
        4.3.2 鞋垫制作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健康人群防护鞋垫验证
    5.1 客观实验数据采集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条件
        5.1.4 实验参数
        5.1.5 实验步骤
    5.2 客观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峰值压力的分布与差异性分析
        5.2.2 冲量百分比的分布与差异性分析
    5.3 主观评价
        5.3.1 主观评价方法
        5.3.2 主观评价结果
    5.4 主客观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糖尿病截趾患者防护鞋垫验证
    6.1 实验数据采集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对象
        6.1.3 实验条件
        6.1.4 实验参数
        6.1.5 实验步骤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受试者DF1的实验结果分析
        6.2.2 受试者DF2的实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附录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采集表
附录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10)跨越水平方向障碍的步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2 行走步态分析概述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2.1 步态分析概述
        2.1.1 步态周期
        2.1.2 时-空步态参数
        2.1.3 运动学参数
        2.1.4 动力学分析
        2.1.5 足底压力相关参数
    2.2 下肢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简介
        2.2.1 步态参数测量常用方法
        2.2.2 三维影像分析法简介
        2.2.3 足底压力分析法简介
3 跨越水平障碍物试验设计
    3.1 跨越水平方向障碍时相关试验方案的设计
        3.1.1 障碍物尺寸的选取
        3.1.2 行走方式安排
        3.1.3 试验研究路线
    3.2 受试者的选择
    3.3 试验设备的运用
    3.4 试验的步骤及操作
        3.4.1 试验环境的搭建
        3.4.2 试验设计
    3.5 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5.1 选取参数的类型
        3.5.2 数据标准化处理
        3.5.3 数据统计分析
4 跨越水平方向不同尺寸障碍物下肢生物力学分析
    4.1 时-空步态参数分析
        4.1.1 跨越障碍物和直道无障碍行走的步态各个时相时间
        4.1.2 领先足足跟距离及跟随组足尖距离
    4.2 运动学参数分析
        4.2.1 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分析
    4.3 动力学参数分析
        4.3.1 关节力矩随时间变化分析
        4.3.2 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分析
5 跨越水平方向不同尺寸障碍物步态参数显着性分析
    5.1 时-空参数显着性影响
        5.1.1 跨障对步态各时相时间显着性分析
        5.1.2 跨障对脚尖距离、脚跟距离显着性分析
    5.2 动力学参数显着性影响
        5.2.1 跨障对于关节力矩参数的显着性分析
        5.2.2 跨障对于足底压力相关参数的显着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应用研究
    6.1 康复评价相关标准
    6.2 越障机构的相关设计
    6.3 行走装置足底区域
    6.4 工程建筑领域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四、运动员普通行走、竞走步态的观察分析(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男子20km竞走运动员下肢技术分析[D]. 陈子博. 首都体育学院, 2021
  • [2]男性肥胖大学生步行与慢跑步态特征分析[D]. 曾玉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2020年全国竞走锦标赛女子20公里前三名运动员技术分析[D]. 董思羽.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离地技术分析[D]. 覃金晶.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与损伤情况研究[D]. 刘玉萍.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篮球运动员步态与运动损伤关系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运训篮球班为例[D]. 高涵.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凝视手机行走步态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D]. 王枫. 吉林大学, 2020(08)
  • [8]面向户外的低成本IMU步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D]. 罗肖.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糖尿病截趾病人防护鞋垫的设计与应用[D]. 马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跨越水平方向障碍的步态及应用研究[D]. 王喆豪.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标签:;  ;  

运动员正常步行和竞走步态的观察与分析(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