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折骨术加小夹板固定治疗24例陈旧性胫腓骨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聂敏[1](2020)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植骨与不植骨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临床资料,探讨运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具有临床意义的理论数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并符合研究标准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64例,按照是否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其中植骨组30例,不植骨组34例,均为单足跟骨骨折。记录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X线测量指标:①两组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跟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组间术后3个月比较,Bohler角、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两组术后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无论植骨与否,均能较好恢复跟骨的解剖外形,临床疗效满意,但通过自体髂骨植骨能够维持复位的距下关节面,减少术后骨折再塌陷及Bohler角的丢失,从而降低术后跟距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孙飞[2](2020)在《化瘀消肿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化瘀消肿方和地奥司明片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软组织早期肿胀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和评价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运用化瘀消肿方的临床意义,为化瘀消肿方进一步在骨伤科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2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成功后并予以小夹板固定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取地奥司明片口服,一天两次,一次两粒0.9g;治疗组采用化瘀消肿方口服,口服汤剂均由本院代煎并分发给患者(一周剂量),一天两次,一次一袋。两组患者在手法复位成功后及骨折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桡骨远端骨折软组织肿胀度测量,比较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差异,根据第7天的消肿率来计算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进而评定临床疗效。3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部位、受伤原因、骨折分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肿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肿胀度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肿胀度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肿胀度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4)两组患者经过7天,根据消肿率评价治疗效果。治疗组中痊愈1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中痊愈0例、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Z=3.905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1)化瘀消肿方和地奥司明片均可缓解桡骨远端骨折初期软组织的肿胀疼痛;(2)化瘀消肿方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初期软组织肿胀疼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地奥司明片。
招志鹏[3](2019)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在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中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的疗效,分析髌上入路髓内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以此探讨髌上入路相较于髌下入路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60例闭合性胫骨骨折病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4-65岁。将患者按照治疗的不同入路分组:髌下入路组29例;髌上入路组31例。观察对比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临床骨折愈合时间、胫骨骨折疗效Johner-wruhs评分、术后膝痛发生率及VAS评分,对两种不同入路进行综合评价对照,判定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比较中,髌下入路组出血量为(119.48±26.36)mL;髌上入路组出血量为(113.23±30.29)mL,两组出血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比较中,髌下入路手术时间为(87.21±13.78)min,髌上入路手术时间为(81.58±13.20)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P>0.05);在术中透视次数比较中,髌下入路组为(31.00±6.98)次;B组髌上入路组(20.23±5.63)次,两组投照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临床愈合方面,共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行动力化处理,3月后均达到骨性愈合。髌下入路组28例Ⅰ期骨性愈合,1例骨折延迟愈合,Ⅰ期愈合率为96.5%,临床骨折愈合时间为(82.90±5.12)天;髌上入路组30例Ⅰ期骨性愈合,1例骨延迟愈合,Ⅰ期愈合率为96.7%,临床骨折愈合时间为(82.23±4.91)天。两组骨折临床愈合率及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P>0.05)。在Johner-Wuchs评分评价方面,髌下入路组优良率为93.1%,髌上入路组优良率为9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前痛发生率比较中,共17例病患术后出现膝前痛,髌下入路组11例,发生率分别为3 7.9%,髌上入路组6例,发生率为19.3%,两组患者膝前痛发生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两组发生膝前痛的病例中,髌下入路组VAS评分为3.6±0.80,髌上入路组VAS评分为3.8±0.7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在胫骨骨折中的临床愈合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但髌上入路避免了对髌骨周围组织的损伤,明显减少术后膝痛的发生,对于患者术后康复及锻炼具有重要意义,髌上入路髓内钉扩大了胫骨髓内钉的适应症,在治疗胫骨骨折具有一定的优势。
李法杰[4](2018)在《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外固定架外固定术和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整理山东省中医院小儿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3月新鲜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住院病例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微创外固定架联合中药分期内服组(MIEFF组)20例;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联合中药分期内服组(MIPPO组)20例。两组入院后均配合三期辨证治疗,早期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口服舒筋活血汤加减,后期口服补肾壮骨汤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随访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和术后临床疗效,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评定两种微创手术配合中药分期内服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9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病例。经过统计学分析,MIEFF组与MIPPO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骨痂出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评价患肢术后临床疗效:MIEFF组:优良率90.00%,MIPPO组:优良率85.00%,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微创外固定架外固定术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最终疗效无明显差异。2、外固定架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更少,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外固定的拆除无需二次手术,利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对于儿童胫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软组织条件、病人年龄、全身状况及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症等选取最佳治疗方案。3、根据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可改善骨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骨折愈合,缓解疼痛,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其疗效满意、安全可靠。4、微创手术配合三期辨证治疗儿童胫骨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并且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周潇湘[5](2017)在《江氏正骨术和小儿骨折治疗经验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江氏正骨的学术思想和介绍小儿骨折治疗的临证经验。材料与方法:(1)文献检索法:收集古代和现代相关文献和资料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2)文献搜集法:收集江氏正骨的临床医案,利用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查找江氏正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目的地问江氏正骨学术继承人,全面搜集资料;(3)文献的整理与分类:对搜集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正骨手法、固定方法、用药特点、特色康复等临证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江氏特色的学术思想。研究江氏正骨治疗小儿骨折的临床医案,总结江氏正骨治疗小儿骨折的临床经验,以说明江氏正骨术。结果:江氏正骨的学术思想:(1)气血津液,动态平衡;(2)筋骨并重,内外同治;(3)有序锻炼,动静结合;(4)中西合璧,博采众长;(5)修身养性,习武炼气。江氏正骨擅用传统正骨技术和小夹板固定结合现代诊疗技术的方法治疗小儿骨折。结论:江氏正骨术具有学术底蕴深厚、正骨理筋手法技术鲜明、临床疗效显着、深得群众信赖、传承脉络明确的特点,要加强对“江氏正骨术”的继承和发扬,使其更好地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发挥力量。
宋小龙[6](2016)在《微创手术配合分期内服中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胫骨中下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其独特的解剖及特殊的血供特点,骨折后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等并发症,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来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分期内服中药对促进骨折的愈合作用早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证实,目前治疗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微创手术主要有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这两种手术方法分别配合分期内服中药在临床治疗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对于究竟选取哪一种微创手术配合分期内服中药来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更好,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本文通过观察这两种微创手术分别配合分期内服中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2012年5月-2014年7月单侧新鲜闭合性胫骨干中下段骨折住院病例66例,严格根据疾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来选择,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配合分期内服中药治疗组(IIN组):共3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19-58岁,平均34.13±6.45岁;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配合分期内服中药组(MIPPO组):35例,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21-54岁,平均35.65±7.65岁。观察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1983)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评定两种微创手术方法配合分期内服中药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IIN组与MIPPO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之间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在手术时间上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两组在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1983)疗效评估标准评估患肢功能:IIN组:优良率96.77%,MIPPO组:优良率94.29%,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微创手术配合分期内服中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2.两种微创手术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骨折类型、软组织条件、骨科医生对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等情况选取合适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赵志强[7](2015)在《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和小儿骨科临证经验方法: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总结导师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学习其小儿骨科临证经验。导师在30年临床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尚缺乏对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提升以及学术渊源的系统梳理。因此,本人将全面收集导师临证诊疗资料,以及既往诊疗及研究资料,梳理其学术脉络,厘清其学术渊源,较为系统地整理挖掘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临证经验,并更好的总结提升、继承发展其学术思想,将其中医正骨特别是小儿正骨技术传承并推广应用于临床。本研究计划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仝允辉教授于1982年12月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因其成绩优秀分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至今。洛阳正骨医院是河南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本阶段研究将从理论文献研究入手,总结当代中国知名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传承现状,包括福建林氏正骨(代表人物林如高先生)、北京刘氏正骨(代表人物刘寿山先生)、上海石氏正骨(代表人物石筱山、石仰山先生)、辽宁苏氏正骨(代表人物苏玉新先生)、湖北李氏正骨(代表人物李同生先生),分析总结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然后回顾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起源、发展、成熟的过程,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2总结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阶段研究将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回顾仝允辉导师的求学经历和成名之路。从导师步入河南中医学院校园开始学习中医、研读经典,到进入洛阳正骨医院得名师授教,研习中医正骨技术;从去天津医院学习小儿骨科到成为洛阳正骨医院医疗技术带头人,终成一代名医。分析其医疗技术发展历程,厘清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脉络。其次通过临床侍诊的方式,在3年的时间里,研究仝允辉教授诊断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思路,学习其通过中医传统正骨以及手术方式治疗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技术,以及三期辨证的用药特点。并总结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最后通过跟师学习,总结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的临床经验,记录其治疗小儿跟骨骨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内翻等小儿骨科疾病的医疗心得和临床医案。3利用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临床经验进行临床研究。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从提携角丢失度、肘关节屈伸丢失度以及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分方面,与洛阳正骨医院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对比,考量两种方法之优劣,探究传统中医正骨与现代骨科技术相结合的学术传承方向。将来自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及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按Gartland分型属Ⅱ、Ⅲ型骨折)进行临床观察,以就诊时间顺序为基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方法进行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病例进行6个月至2年随访,平均7.8个月。其中治疗组34例获得随访(原36例中2例脱落),对照组32随访例获得随访(原33例中1例脱落)。经临床检查骨折于术后3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治疗组无感染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统计分析,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6个月治疗组在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定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成果:本研究从仝允辉教授从医之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总结与揭示了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形成的社会渊源与重要影响因素;并从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的学术思想;还对其诊治小儿骨科疾病如发育性髋内翻,小儿跟骨骨折等小儿骨病、骨折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涵盖了导师中医正骨的重要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应用价值。结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是在继承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跟随名师不断的学习中、西医诊疗技术,而逐渐形成的。我们将在学习仝允辉教授临证经验,继承其中医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将祖国传统中医正骨技术发扬光大。
董文波[8](2015)在《向心性加压型5加1夹板装置治疗稳定型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向心性加压型5加1夹板装置治疗稳定型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向心性加压型5加1夹板装置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4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采用向心性加压型5加1夹板装置治疗,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骨痂生长的情况、骨折复位的情况、骨折愈合后膝、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总体疗效评价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在骨折的复位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及并发症的发生上无明显差异,在促进骨痂的生长、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及踝关节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总体疗效评定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向心性加压型5加1夹板装置兼有小夹板及外固定器之长。临床上使用该装置治疗胫腓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创伤小,穿针不剥离骨膜,不损伤骨折端血液循环,且持续给骨折加压,能加快骨折愈合;并能早期、主动的进行功能锻炼和下床活动,减少了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且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治疗费用低,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是治疗稳定型胫腓骨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王冠[9](2014)在《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讨研究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寻求临床上胫腓骨骨折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作为治疗组,骨折挫伤散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情况等疗效评价,并通过统计学加以分析比较。结果: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和骨折挫伤散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愈合时间前者较后者短,但两组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方面,前者疗效评分平均分高于后者,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结论: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不损伤骨膜,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术后配合骨伤复原丸口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促进骨痂形成,减少恢复时间。
宁世荣[10](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该病患者132例,通过采用小夹外板固定、钳夹、手术治疗、石膏固定、牵引、手法整复、钢针撬拨等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结果:随访12.5年骨折端全部骨性愈合,优良率达93.18%(95%CI=88.88%97.4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满意。
二、手法折骨术加小夹板固定治疗24例陈旧性胫腓骨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法折骨术加小夹板固定治疗24例陈旧性胫腓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病名溯源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论治 |
3.1 整复与固定 |
3.2 药物治疗 |
3.3 功能锻炼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类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X线测量指标比较 |
3.3 两组术后即刻X线测量指标 |
3.4 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5 不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6 两组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7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8 疗效评价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4.3 植骨的讨论 |
4.4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化瘀消肿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认识 |
1.1 气滞血瘀 |
1.2 瘀水互结 |
1.3 痰瘀阻络 |
1.4 瘀热互结 |
2 中医学对于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治疗 |
2.1 治疗原则 |
2.2 治疗方法 |
3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认识及治疗 |
3.1 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原因 |
3.2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损伤部位比较 |
1.4 受伤原因比较 |
1.5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软组织肿胀度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骨折后早期软组织肿痛发病机制探讨 |
2 化瘀消肿方遣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分析 |
2.1 药物组成 |
2.2 方解分析 |
2.3 遣方特点 |
2.4 化瘀消肿方药物分析 |
3 化瘀消肿方临床疗效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肿胀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在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骨折的认识及相关治疗 |
一 中医学中骨折的病因病机 |
二 中医学中骨折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
1. 治疗原则 |
2. 治疗方法 |
2.1 中医正骨手法及固定技术 |
2.2 内治法 |
2.3 外治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胫骨骨折的认识 |
一 胫骨的概述 |
1. 胫骨解剖概要 |
2. 胫骨的血供 |
3. 筋膜间隔区 |
二 胫骨骨折的诊断与骨折分型 |
1. 胫骨骨折的诊断 |
2. 胫骨骨折的分型 |
2.1 目前对于胫腓骨骨折最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法是AO/ASIF分类法 |
2.2 Gustilo以创面大小、软组织损伤、骨膜破坏及剥离和血管损伤为基础,将开放性胫骨骨折分为三型 |
三 胫骨骨折的治疗 |
1. 非手术治疗 |
2. 手术治疗 |
2.1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结合LCP) |
2.2 外固定支架 |
2.3 髓内钉技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 资料来源 |
二 一般资料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病例剔除及脱落的处理 |
第二节 治疗方法 |
一 术前准备 |
二 手术方法 |
三 术后治疗 |
四 术后随访 |
第三节 观察指标及方法 |
一 观察指标 |
二 疗效评定标准 |
第四节 统计方法与分析 |
一 统计学方法 |
二 统计分析结果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髓内钉的优势 |
二 传统入路胫骨髓内钉的缺陷 |
三 髓内钉治疗术后膝前痛的问题 |
四 髌上入路的优势 |
五 髌上入路存在的争议及问题 |
六 小结 |
七 结论 |
八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4)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和病例选择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胫骨干骨折的AO分型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式 |
2.2.1 MIEFF组 |
2.2.2 MIPPO组 |
2.3 术后处理及患肢功能锻炼 |
2.4 分期内服中药 |
3 术后观察指标及方法 |
4 疗效评定指标 |
4.1 肿胀消退疗效评估 |
4.2 骨痂出现的时间 |
4.3 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 |
4.4 骨折的骨性愈合时间 |
4.5 胫骨骨折术后的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一、儿童胫骨骨折概述 |
1 儿童胫骨骨折的发生率 |
2 儿童胫骨骨折的发生原因 |
3 儿童胫骨骨折的解剖特点 |
二、儿童胫骨骨折的治疗 |
1 儿童胫骨骨折治疗理念的转变 |
2 两种微创手术优缺点及适应症的探讨 |
2.1 外固定架外固定术的优缺点 |
2.1.1 优点 |
2.1.2 缺点 |
2.1.3 外固定架的适应症 |
2.1.4 外固定架操作的注意事项 |
2.2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优缺点 |
2.2.1 优点 |
2.2.2 缺点 |
2.2.3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2.2.4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注意事项 |
3 配合中药治疗的优势 |
4 中药治疗的药理学机理 |
三、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 |
1 感染 |
2 血管神经损伤 |
3 关节僵硬、功能受限 |
4 骺板及干骺端损伤 |
5 骨折畸形愈合 |
6 骨髓炎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江氏正骨术和小儿骨折治疗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江氏正骨的学术传承 |
第二部分 江氏正骨的学术思想 |
1 气血津液,动态平衡 |
1.1 体质评价 |
1.2 气血津液情况评价 |
1.3 骨伤三期气血变化及用药 |
2 筋骨并重,内外同治 |
2.1 筋骨并重 |
2.2 内外同治 |
3 动静结合,有序锻炼 |
4 中西合璧,博采众长 |
4.1 传统正骨技术 |
4.2 引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 |
4.3 针灸、理疗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
4.4 中药内服 |
4.5 中药外治 |
4.6 调畅情志 |
4.7 饮食调护 |
5 修身养性,习武炼气 |
第三部分 江氏正骨治疗小儿骨折的临证经验 |
1 江氏正骨对小儿骨折的认识 |
1.1 小儿骨骼结构的特点 |
1.2 小儿骨折的愈合特点 |
1.3 治疗方法 |
2 小儿骨折的治疗经验 |
2.1 锁骨骨折治疗经验 |
2.2 尺桡骨骨折治疗经验 |
2.3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 |
2.4 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经验 |
2.5 桡骨颈骨折治疗经验 |
2.6 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经验 |
2.7 肱骨干骨折治疗经验 |
2.8 肱骨低髁骨折(陈旧性)治疗经验 |
2.9 胫腓骨骨折治疗经验 |
2.10 股骨干骨折治疗经验 |
2.11 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 |
2.12 股骨颈(经颈型)骨折治疗经验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微创手术配合分期内服中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和病例选择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2.1 临床表现 |
1.2.2 术前影像学评估 |
1.2.3 胫骨干骨折AO分型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治疗方式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2.1 带锁髓内钉组 |
2.2.2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组 |
2.2.3 术后处理 |
2.3 分期内服中药 |
3.观察指标 |
4.统计方法 |
5.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7)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概述 |
2 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及渊源研究 |
2.1 历史渊源 |
2.2 学术思想 |
2.3 手法与治疗的流派特点 |
3 其他地区正骨学术流派研究进展 |
3.1 福建林氏正骨学术传承 |
3.2 北京刘氏正骨学术传承 |
3.3 上海石氏正骨学术传承 |
3.4 辽宁苏氏正骨学术传承 |
3.5 湖北李氏正骨学术传承 |
4 西方医学治疗骨折的学说流派 |
4.1 AO学派 |
4.2 BO新概念 |
第二部分 导师仝允辉教授学术研究现状 |
1 仝允辉教授名医之路 |
1.1 步入杏林,立志岐黄 |
1.2 得遇名师,研习正骨 |
1.3 宗中参西,不断求学 |
1.4 仁心仁术,医德馨远 |
1.5 成绩丰硕,名医终成 |
2 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 |
2.1 从整体出发、筋骨同治 |
2.2 合中西医术、关注病理 |
2.3 宗三期辨证,尤重外治 |
2.4 倡有序锻炼,防治结合 |
2.5 法中医经典、博采众长 |
3 仝允辉教授小儿骨科临床经验 |
3.1 导师对小儿创伤骨科治疗方法的认识 |
3.2 导师小儿骨科治疗经验 |
4 跟师感悟 |
4.1 医术与仁心 |
4.2 方向与视野 |
第三部分 仝允辉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1 概述 |
1.1 小夹板外固定 |
1.2 石膏外固定 |
1.3 经皮闭合穿针固定 |
1.4 切开复位内固定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观察对象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中止和撤出的研究标准 |
2.7 分组方法 |
2.8 治疗方案 |
2.9 疗效评价 |
2.10 设计方案 |
2.11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提携角丢失情况对比 |
3.2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屈伸度丢失情况对比 |
3.3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综合功能情况对比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继承人病案整理表 |
2 技术路线 |
3 病例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向心性加压型5加1夹板装置治疗稳定型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病例标准 |
2.1.4 排除病例标准 |
2.1.5 剔除病例标准 |
2.2 病人一般资料 |
2.3 治疗方法 |
2.3.1 实验组 |
2.3.2 对照组 |
2.3.3 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4.2. X线片骨痂生长情况 |
2.4.3 骨折对位对线的标准 |
2.4.4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
2.4.5 并发症观察 |
2.4.6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X片骨痂生长情况的比较 |
3.3 骨折复位情况的比较 |
3.4 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
3.5 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 |
3.6 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
3.7 总体疗效评定的比较 |
3.8 病例介绍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本次研究的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六部分 致谢 |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八部分 附录 |
附录A:病例图片 |
附录B:知情同意书 |
附录c:临床观察表 |
附录D:综述 |
参考文献 |
(9)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其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证型分析以及中药治疗 |
1.2.1 证型分析 |
1.2.2 中药方剂治疗 |
1.2.3 中药外治 |
1.3 手法复位及固定 |
1.4 功能锻炼 |
1.5 现代中医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发展 |
2. 现代医学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 |
2.1 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分期 |
2.2 骨折的愈合过程 |
2.3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固定认识的发展 |
2.3.1 AO到BO的发展演变 |
2.3.2 CO概念的提出 |
2.4 小腿部分的解剖 |
2.4.1 胫腓骨解剖生理 |
2.4.2 胫骨的血液供应 |
2.5 胫腓骨骨折的类型与特点 |
2.5.1 类型 |
2.5.2 胫腓骨骨折特点 |
2.6 胫腓骨骨折的病因 |
2.6.1 直接暴力 |
2.6.2 间接暴力 |
2.7 胫腓骨骨折的诊断 |
2.7.1 体格检查 |
2.7.2 影像学检查 |
2.8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
2.8.1 手法复位外固定 |
2.8.2 开放复位内固定 |
2.8.3 外固定支架 |
2.8.4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
2.8.5 并发症处理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器械资料 |
1.3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实验病例的终止 |
3.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4. 临床观察 |
5. 治疗方法 |
5.1 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组 |
5.2 外固定架配合骨折挫伤散组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两组基线特征比较 |
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 疗效评价比较 |
讨论 |
1 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局部血运的影响 |
2 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
3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抗感染能力分析 |
4 骨伤复原丸的作用机理 |
4.1 骨伤复原丸的组成 |
4.2 组方依据 |
4.3 功效研究 |
4.3.1 骨伤复原丸对血钙浓度的影响 |
4.3.2 骨伤复原丸对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
4.3.3 骨伤复原丸对骨折线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创新点说明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手法折骨术加小夹板固定治疗24例陈旧性胫腓骨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D]. 聂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化瘀消肿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软组织肿痛的临床观察[D]. 孙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在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D]. 招志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法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江氏正骨术和小儿骨折治疗经验的研究[D]. 周潇湘.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6]微创手术配合分期内服中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小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D]. 赵志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8]向心性加压型5加1夹板装置治疗稳定型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D]. 董文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9]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D]. 王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观察[J]. 宁世荣. 山西中医,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