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运用黑山小学教学改革经验的作法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武肖飞[1](2021)在《混合式教学对高中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探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为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由于高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极大地发展。如何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弥补它的不足呢?除了一些新生的教学方法外,线上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当然,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不足,如何汲取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又相互弥补各自教学模式上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等,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规避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缺点。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喜爱程度相对更高,自主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学生的建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黄坤旭[2](2019)在《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效课外辅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效课外辅导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高效率的学习辅导活动,因材施教,并结合学校所学内容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考试大纲开展不同于学校形式的教学活动,是课外辅导形式的更深层次阶段。高效课外辅导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学困生”补齐短板和促进特长生发展个性的重要环节,是面向落实教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包括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和策略研究四个部分。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认为,高效课外辅导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课外辅导而言的,其效果的改善必须立足一定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因为违背教育规律而走弯路或错路。从自我效能理论出发,高效课外辅导既是学习者自我效能的内在反映,也教育者有效激发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必然结果;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高效的课外辅导策略具有人文性、效能性、价值性的特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必然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单位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课外辅导在教育系统中起着辅助的作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我建构,这是课外辅导的重中之重。在比较研究方面,研究发现,高效的课外辅导风靡全球。在美国,高效课外辅导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持正面态度、志愿者广泛参与;在韩国,课外辅导形成高效率的基本经验是:学生参与规模大、课外辅导诱惑大、课外形式多样化;在日本,高效课外辅导具有学习氛围较浓厚、补习服务规范化、师资水平有保障等特点。国外高效课外辅导的普遍性规律是:升学竞争的驱使、多样需求的牵引和政府有效的支持。在调查研究方面,为深入了解人们对高效课外辅导的认识,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效课外辅导已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并成为家长、教师、学生等课外辅导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追求,但人们对其内涵认识仅供停留在成绩上,调查对象在面对“什么是高效的课外辅导”时,有60.83%的调查对象选择“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高的课外辅导”。第二,学生普遍参与,但适宜群体仅为少数,54.17%的调查对象认为“中上等生”更加适合于参加课外辅导。第三,市场消费量大,但服务效果不够理想,54.17%的人认为教师“语言呆板,课堂无趣”;66.67%的人认为“索然无味,缺乏激情”;47.5%的人认为“表达不畅,逻辑混乱”;45.83%的人认为“功底差劲,知识面窄”。第四形成一定影响,但深化改革势在必行,56.67%的调查对象选择“赞同更新课外辅导理念”。策略。在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策略方面,可以实行分层教学、进行归因训练、采用榜样示范的策略;在建立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方面,可以营造开放并且适宜探索的学习环境、创设帮助学生切身体现的学习情境、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调控功能、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激励功能;在建构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方面,可以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提供机会、学法指导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卷入度。
丁兰[3](2016)在《农村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人才的创造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培养关键就是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也已经把“发现问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首先就应该从农村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的课堂开始,因为农村高中生在数学课上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更为糟糕,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更薄弱,所以加强农村高中生的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为实现课程标准向现实转换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素材。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初步了解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其次作者通过对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农村高中生的数学课堂表现进行研究发现:学生缺乏大量知识积累,没有能力发现问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缺乏主动性,学生无从发现;教师包办,教师不注重发现问题能力培养,不给学生发现问题时间和机会;教师缺乏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问题的指导。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展示相应的教学实践片段和过程:加强基础知识巩固,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重新拾起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重视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示范,给学生时间和机会,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发现问题的指导。
王敏[4](2014)在《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文中指出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期间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的相互作用下最终与世界数学教育接轨。自1902年中国新学制颁布之后,在欧美数学教育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迈进了现代化的道路。欧美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由来已久,自明末至清末,欧美的数学着作直接或间接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走向。1902年新学制颁布实施后,中国数学教育在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在数学教育制度、数学课程设置与实施、数学教学法研究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发生这些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环境出发,以研究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内容、过程及相关影响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为主,以其他研究法为辅,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了1902-1949年欧美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第2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概述。基于对1902年新学制颁布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育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分析学习欧美数学教育每一阶段所呈现的形式和特点。另外,通过梳理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的数学教育改革思想的要点,阐明《壬戌学制》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受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第3章,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制定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是中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文中从数学教育制度的三个方面论述了它所产生的影响。1.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学总体目标方面的影响。从数学观的养成、数学学习心理的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数学教育尤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影响。2.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育理念方面的影响。从数学教育联系生活、数学问题解决理论、数学态度与习惯三个方面剖析了受美国数学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数学教育的变革。3.关于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要求方面受美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设置数学游戏、教学联系生活经验、数学教学使用发现式、启发式教学和归纳法与演绎法并注重理论思维的培养。第4章,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国时期欧美数学教科书由起先的通过日本传入到从欧美直接翻译引进,在中国经历了使用外文原版书到翻译编译的过程,最终经过众多研究者的融合改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概述清末和民国时期对欧美数学教科书译介背景的基础上,对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外文原版书及翻译版的情况进行分析,考察数学教科书的译介团体与出版机构,同时通过一些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讨论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优点与缺点。2.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规定初中实施混合数学教学,数学教科书也在以往分科的基础上从欧美翻译引进混合数学教科书,并在混合数学理念指导下,国人编写了三套混合数学教科书。文中分析了分科数学与混合数学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归结了分科到混合数学教科书过渡的过程。3.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提倡实验几何教学,使得实验几何学教科书一度成为20世纪初几何学改革的重点,文中从实验几何教学以及与论证几何教学的区别入手,论述了实验几何教学在中国的实施过程。4.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的转化,该过程是翻译和编译的内容与课程纲要规定内容逐渐相符最终实现自编的过程。另外,从欧美数学教科书的翻译目的、使用范围及自身特点的角度分析其特点。以此阐明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转化过程。第5章,欧美数学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中国自清末实施新教育制度后,学校采用的数学教学法大多模仿欧美,中国在借鉴欧美教学法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现了自主创新。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转化:1.清末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学法,即通过日本学习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及单级教授法。文中通过算术科单级教授法的具体实施情况的介绍阐明中国在清末对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借鉴。2.论述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此分析欧美教学法在中国的探讨与转化。3.阐述了数学教学实验,从借鉴欧美的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及相关实验结果直至自主实施教学实验的过程,并以民国时期算术科教学实验中具体的几种类型及特点分析,总结中国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第6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民国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通过蔡元培、黄炎培、庄俞等学者的观点,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2.基于实用主义的倡导者杜威、孟禄关于数学教育的观点,摭取黄炎培在算术科中实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设施的制定及教学方案的选取等方面论述实用主义与数学教育的联系。3.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及数学教学法的选择方面的回响。第7章,结论。阐明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同时提炼这一演变过程中的经验对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宋秋英[5](201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文中提出“教学论本土化”是百年来中国学者在“教育学本土化”旗帜下针对异域教学(理)论被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全球化势如潮水般涌来之际,他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在教育理论视界与课堂实践场域中“师夷长技以自强”、“会通中外以超胜”的必要性,纷纷从多维层面、多元路径谋寻适合本土的教学良策,力求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土壤来检视异域教学智理的养料,以期将萌动蓄发的种苗培育成高大挺拔的乔木,使之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生态林中均能主动吸纳、勃发潜能、互生互融、充分舒展。基于这美好的育化理想,一代代教育界人士在学术征途中悉心钻研、孜孜不倦、矢志不渝,亦把“中国特色教学论的构建与发展”作为他们不朽的历史夙愿、不懈的学术追求、不变的现实情结和不息的时代心声。纵观西方教学(理)论东渐入华的各个历史阶段,从德国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到美国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再到苏联凯洛夫“以教为本”乃至今日美国之“以学为本”无不先后于华夏风靡云蒸,对中国教育研究与改革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促进作用。期间,并非“全然妄自菲薄、唯洋人之马首是瞻”的教育界造就了一代代倡教兴学的学术群体,但由于种种历史误缘错会,群体中尚缺乏在教与学关系论域上的共同语言和执着诉求,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本国特色的、被广泛认同的教与学关系范畴。同时,教育界在引介过程中既忽视了对这些异域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进行系统分析与整体把握,又省却了从本国社会境脉、文化传统等层面对之加以合理批判与适度统整,故而在不同时期“单向度”教育立场的指导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搬硬抄、简单类推、盲目套用等现象。“非古即今”、“非中即西”、“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客观上造成了20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常常既以否定过往的教育实践为开端又以难尽人意而告终,并继之被下一场改革运动所否定,也导致了本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教与学孰重孰轻、师与生孰主孰客、知与能孰先孰后、文与道孰本孰末等诸多问题的“钟摆效应”。面对当前以“全球视野、本土行动”为改革主旨的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如何使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在今后引进与借鉴异域思想的同时避免盲信其话语,在着力解决本土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言说内容和理解方式、升华新的理念并在国际学术博弈中阐发自己的见解、展现特有的风采,成为21世纪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教与学的关系乃是教学论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师与生、知与能、文与道的关系模式,被国内外一些学者视为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本课题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按照“历史分析——文化诠释——未来构想”的谋篇线索,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系统地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客观需要”的必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往昔境遇”的曾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当代态势”的今然性问题以及“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理想指向与发展路径”的应然性问题,倡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达成教学论研究的古今相承、中外融汇、实践创生、国际对话,希冀凸显其境转意迁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缘起、价值考辨、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尤其指明本课题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近现代教学理念以及“东渐入华”的异域教学(理)论加以适度的历史分析与合理的文化诠释,不仅探讨“何为化”的基本内涵,而且关注“为何化”的深层缘由和“化为何”的事实描述,识别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进行辩证性扬弃、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对“全球化”、“教学论本土化”、“教育学本土化”、“教与学的关系”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接着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出发,以廓清“本土化”的词源释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为起点,指出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化”为媒介在相互对峙的“全球”与“本土”之间架起了融通的桥梁且它们的共同旨趣在于“化解”自身中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进而生成“非类”并获得新的发展;继之从文化哲学中“倡导文化自觉”、“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推崇师与生之间生命互动互往”等合理内核出发,不仅阐明既重视世界性因素又强调民族性因素的本土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剖析了教与学关系理念的中国式建构是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必然需要。第二章和第三章从“探索规律与谋求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通过追溯近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教学论之教与学关系范畴的学术流变及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被屡次改易、重新定义、深度影响的发展进程即考察其“化”于本土的曾然之境与今然之态,不仅呈现出百年来日、德、英、美、苏等异域教学(理)论在中国被引介、汲取以及涵化的实然境遇,而且阐析传播至中国的欧陆“重教”学术话语和英美“重学”学术话语影响中国教与学关系构建的实然状况。第四章首先从“强调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比较哲学视角出发,在简述教学论概念之源流汇的基础上阐析教学论学科应以本国特有教学文化场域中的现实问题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承传与借鉴以往教学思维成果和异域理论滋养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本国教学过程中具有情境性、人文性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千变万化的教学现象来把握本国特定文化浸润下、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本质与规律;接着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应然阐释,并提出“重教”或“重学”的教学文化并非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进程中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与民性的教与学关系乃是当前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展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生命与教学环境关系的认识,本章还从生态哲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出发,阐析了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乃是创建以师生生命的发展为要旨、以主体与环境和谐互动为要素、以教与学关系阶段演进为要领的教学文化,希冀形成“无为而教”、“学而有为”、“师生两忘”的教学生态系统。结语部分首先重申教学论既不会是文化无涉的普适性科学原理,也不能是价值中立的抽象化学科知识,而应是隐含着特定教学文化意义与生活价值取向的阐释与解读;接着强调以中国式教与学关系的应然建构为旨归的新型教学文化不仅有利于创设一种生命化、生活化、生成化、联动化的课堂生态氛围,持续关注教与学的品质提升以及师与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和谐发展与互融共促,还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层次的提升,为世界教学论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更有利于沿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改造不良因子,进而促发国人担当起遏制自我中心、人际淡漠、唯利是图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公共责任,同时促动世人协力扭转全球范围内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核泄漏频发等生态危机。
陈勇[6](2010)在《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显着的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这一重要品格却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漠视、误解和扭曲,这正是造成语文教育质量不如人意、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发生学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语文课程本体考辨,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深入论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考察和剖析,并由此提出“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为合理塑造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探路。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指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通过“‘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本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指出语文课程之“语文”当指“言语”而非“语言”,其基本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探明语文课程本体是判定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的前提。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内涵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本章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给予了理论阐释。第三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领域的命题,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存在。我国古代语文课程在体现实践性上既积累了“熟读精思”、“多写多改”、“勤学多练”等宝贵经验,也存在着语文实践“暗中摸索”、“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等缺憾;现代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既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旗帜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迷失;国外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则体现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制、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语文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语文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本章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教材方面,“文选型”教材容易造成对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遮蔽,教材练习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方面,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遭受漠视、异化变形、虚化窄化三种情况。造成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程本体观游移错位、课程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位,等等。漠视、扭曲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针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本章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第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经验”本性和工具属性,使语文课程实践回归语文课程本体;第二,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构建以语文实践为轴心的“生态—实践”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语文实践生态环境的设计;第三,变语文教学“授受范式”为“导练范式”,促成有效语文实践;第四,课程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彰显导向。
抚顺高中数学教研组[7](1961)在《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运用黑山小学教学改革经验的作法和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根据总路綫的精神,我们提前结束了高中一年级的数学课以后,根据我们自编的过渡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吸取了黑山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三角教学改革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试验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只要认真体会黑山经验的精神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特点,黑山小学的经验是可以成功地运用于中学的。我们把三角的全部内容分为五节: 1.三角函数。以三角函数的坐标定义为基础,系统地研究同角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特殊角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2.加法定理。以和角的正弦、余弦的公式为基
湖南省吉首民族中学数学教研组[8](1961)在《我们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作法和体会》文中指出 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在全国各兄弟学校教学改革取得胜利的鼓午和推动下,特别是在州委的直接、具体领导下,我校从去年五月开始,深入开展了教学改革运动,试行五年一贯制。运动一开始,就立卽受到全体师生的热烈拥护,我们数学组全体同志与其他各组一样,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认真学习了陆定一副总理在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也学习了黑山教学改革经验和北京师大关于教学改革的有关文章,解放了思想并立即行动,开展了数学教学改革,我们全面地研究了过去教学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一致认为现行数学教材存在内容贫乏,陈旧落后、忽视政治、脱离实际、孤立割裂、繁琐重复等严重
黑山县教育局[9](1960)在《我们是怎样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根据黑山县第一高中宋庆玉老师在教学革命现场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文中研究表明 在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们的学校教学、教育工作,跟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根据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精神,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我们的中、小学的教学、教育工作,跟党的总路线、教育方针和大跃进形势的要求相差还很远;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或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较严重的少慢差费的现象。为了使我们的学校教学、教育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度、高貭量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县委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推广了我县北关小学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县委召开了推广北关小学教学改革经验以后,我们学校的全体教师,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击破了保守,反倒了右倾,除了认真地学习了北关小学教学改革经验、上海数学会议文件和光明日报上刊登的有关北京师大教学改革的文章之外,我
二、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运用黑山小学教学改革经验的作法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运用黑山小学教学改革经验的作法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式教学对高中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对数学学习能力提出新要求 |
1.1.2 混合式教学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 |
1.1.3 互联网给混合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调查法 |
1.4.4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基本思路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概述 |
2.1.1 线上教学 |
2.1.2 传统教学 |
2.1.3 混合式教学 |
2.1.4 数学学习能力 |
2.2 理论依据 |
2.2.1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2.3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2.2.4 有效教学理论 |
3 线上、线下教学对高中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3.2.1 学生问卷内容的描述性分析 |
3.2.2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态度调查 |
3.2.3 传统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 |
3.2.4 线上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 |
3.2.5 基于教师访谈的调查研究分析 |
3.3 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3.3.1 学生方面 |
3.3.2 教师方面 |
4 解决策略 |
4.1 优化线上平台,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
4.2 设计教学内容,增加数学学习趣味 |
4.3 改变传统观念,明确教师的新角色 |
5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实验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变量 |
5.2 实验实施过程 |
5.2.1 教学案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
5.2.2 案例分析 |
5.2.3 课后访谈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前的成绩数据分析 |
5.3.2 实验后的成绩数据分析 |
5.3.3 实验后的问卷数据分析 |
6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前测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教学导学案 |
附录四:后测学生访谈 |
附录五:后测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2)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效课外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高效课外辅导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从自我效能论理论看高效课外辅导 |
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高校课外辅导 |
第三节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高效课外辅导 |
第二章 高效课外辅导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高效课外辅导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韩国高效课外辅导的基本经验 |
第三节 日本高效课外辅导的特点 |
第四节 国外高效课外辅导的共同特点 |
第三章 高效课外辅导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高效课外辅导的调查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高效课外辅导的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三节 高效课外辅导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高效课外辅导的调查结论 |
第四章 高效课外辅导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策略 |
第二节 建立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 |
第三节 建构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效课外辅导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3)农村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学科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发现数学问题能力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发现数学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
2.1.1 核心概念界定 |
2.1.2 数学问题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 |
2.2.2 数学化与再创造 |
2.2.3 发现学习法 |
3 农村高中生发现数学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工具、对象 |
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3.3.1 学生缺乏知识积累,没有能力发现问题 |
3.3.2 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不主动发现 |
3.3.3 教师不给学生发现问题时间和机会 |
3.3.4 教师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指导 |
4 数学课堂中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 |
4.1 农村高中生更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积累 |
4.1.1 教师示范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
4.1.2 建构数学知识网加强基础知识积累 |
4.2 激发学生好强心,唤醒学生主动性 |
4.3 农村数学课堂更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 |
4.3.1 教师放慢示范过程增加学生思考时间 |
4.3.2 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发现的机会 |
4.4 传授发现问题方法一般方法——合情推理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课堂实践展示总结 |
5.1.1 教学过程展示 |
5.1.2 教学过程效果总结 |
5.2 研究总结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问卷 |
附录B 问卷分析 |
附录C 测试试卷 |
附录D 学生成绩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4.4 个案分析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概述 |
2.1 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过程及其特点 |
2.1.1 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背景 |
2.1.2 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过程 |
2.2 欧美数学教育思想的影响概述 |
2.2.1 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 |
2.2.2 《壬戌学制》下数学教育的建立 |
第3章 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
3.1 民国时期各阶段数学教学总体目标分析 |
3.1.1 数学观的养成 |
3.1.2 数学学习心理 |
3.1.3 数学能力培养 |
3.2 民国时期各阶段数学教育理念分析 |
3.2.1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 |
3.2.2 数学问题解决 |
3.2.3 数学态度与习惯 |
3.3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要求分析 |
3.3.1 设置数学游戏 |
3.3.2 联系生活经验 |
3.3.3 应用发现、启发式教学 |
3.3.4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取舍 |
第4章 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 |
4.1 欧美数学教科书的译介及使用 |
4.1.1 译介背景概述 |
4.1.2 使用情况分析 |
4.1.3 译介团体与出版机构 |
4.1.4 典型数学教科书分析—以《实用主义数学教科书》为例 |
4.2 分科数学向混合数学过渡 |
4.2.1 混合数学的诞生 |
4.2.2 分科数学的特点 |
4.2.3 混合数学的特点 |
4.2.4 分科与混合数学的争论 |
4.2.5 混合数学在中国的发展 |
4.3 实验几何教科书的传播 |
4.3.1 实验几何的产生 |
4.3.2 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 |
4.3.3 实验几何教学的讨论 |
4.3.4 实验几何教科书在中国 |
4.4 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 |
4.4.1 通过日本翻译欧美数学教科书 |
4.4.2 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 |
第5章 欧美数学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 |
5.1 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学法 |
5.1.1 五段教学法的传入与影响 |
5.1.2 数学单级教学法的实施 |
5.2 欧美数学教学法的探讨与转化 |
5.2.1 民国时期的数学设计教学法 |
5.2.2 道尔顿制下的数学教学法 |
5.2.3 文纳特卡制下的数学个别教学法 |
5.3 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 |
5.3.1 中小学教学单项实验的兴起 |
5.3.2 数学教学实验的实施 |
5.3.3 数学教学实验的影响及评价 |
第6章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6.1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
6.2 实用主义与数学教育 |
6.2.1 杜威的数学教育思想 |
6.2.2 孟禄的数学教育思想 |
6.2.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算术教学中的体现 |
6.3 实用主义在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回响 |
第7章 结论 |
7.1 欧美数学教育影响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 |
7.2 启示与借鉴 |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中国翻译编译的欧美数学教科书概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 |
二、价值考辨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化"之必然择需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文献述要、相关议题及欠缺分析 |
一、全球化 |
二、教学论本土化 |
三、教育学本土化 |
四、教与学的关系 |
第二节 "本土化"词源释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 |
一、"本土化"词源释义 |
二、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化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 |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必然性分析及其内在意蕴 |
一、从世界教学论发展史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必然之择 |
二、本土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必然之需 |
第二章 "化"之曾然境况 |
第一节 引介"重教"的日德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意识萌生 |
一、日德教授法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意识萌生 |
第二节 借鉴"重学"的英美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思想认同 |
一、英美教学法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思想认同 |
第三节 形变"重教"的苏联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基本确立 |
一、苏联教学论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基本确立 |
第四节 自创"重学"的本国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畸形样式 |
一、断绝异域理论传入 |
二、本土化的畸形样式 |
第三章 "化"之今然势态 |
第一节 广纳诸类教与学关系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多维拓展 |
一、东西洋理论的传入 |
二、本土化的多维拓展 |
第二节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进程中的困境分析 |
一、"倾向于教"的教学论话语与"倾向于学"的课程论话语的纷争之困 |
二、"倾向于学"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倾向于教"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困 |
第四章 "化"之应然探析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应然之探 |
一、"教学论"概念的源与流及其汇于中国之简述 |
二、中国"教学论"应然表述及其本土化应然阐释 |
第二节 中国教与学关系范畴的本土化研究应然之析 |
一、中国教与学之应然关系的核心理念 |
二、中国教与学之应然关系的主要特征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语文课程本体考辨——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立论基点 |
一、"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 |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 |
三、语文课程本体的澄明 |
第二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 |
一、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 |
二、"语文实践"的解读 |
三、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理论阐释 |
第三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 |
一、古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呈现与缺憾 |
二、现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拓展与分化 |
三、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现状及启示 |
第四章 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 |
一、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材中的迷失 |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迷失 |
第五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 |
一、本体回归: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前导 |
二、"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形式新探 |
三、教学范式变革:促成有效语文实践 |
四、课程评价:指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运用黑山小学教学改革经验的作法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式教学对高中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探究[D]. 武肖飞.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2]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效课外辅导研究[D]. 黄坤旭. 三峡大学, 2019(06)
- [3]农村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实践研究[D]. 丁兰.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3)
- [4]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D]. 王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11)
- [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D]. 宋秋英.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9)
- [6]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 陈勇. 西南大学, 2010(08)
- [7]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运用黑山小学教学改革经验的作法和体会[J]. 抚顺高中数学教研组. 数学通报, 1961(02)
- [8]我们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作法和体会[J]. 湖南省吉首民族中学数学教研组. 数学通报, 1961(01)
- [9]我们是怎样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根据黑山县第一高中宋庆玉老师在教学革命现场会议上的发言整理[J]. 黑山县教育局. 数学通报, 19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