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拳击实战训练教材(摘要)

青少年拳击实战训练教材(摘要)

一、青年拳对练教材实践(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超[1](2019)在《沙式武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术作为中华儿女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近年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发展迅速,随着一些赛事的举办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在国际竞技赛场,还是在大众健身舞台上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武术门派不仅是区分不同武术风格特点的关键,而且是武术体系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武术发展进程中边缘化比较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武术的如何传承与发展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诸多的思考,对武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应该是被关注及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在“博大精深”的武术流派中,研究其每个武术流派源流、变迁、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众多文化因素是解决武术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出发点;传承和保护是新时代武术发展的根本所在。沙式武术是我国着名武术大师沙国政先生在继承中华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博取众家武术之所长,研其适应当今竞技表演武术之规则和现代社会发展及全民健身,武术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等需求所创,被称为“云南特产”的武术流派。在保护、传承、发展进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自己技术体系和理论基础,形成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沙式武术,在云南这“崇文尚武”的沃土上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云南最有代表性、国内外也有较大影响的武术流派之一。本研究对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沙式武术,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沙式武术进行溯本寻源,挖掘其文化价值,以及对沙式武术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其意义在于为沙式武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云南其他武术流派乃至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丰富武术流派传承理论方面的不足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沙式武术是在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太极拳等内家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它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依托,除了具有武术技术的丰富内容外,又具有很高的养生、健身和竞技表演观赏价值。2、沙式武术经历多变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变迁,创始人沙国政先生注重技法和拳理双修,所创沙式武术体系庞大、风格独特、社会功能较强。3、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沙式武术逐渐边缘化,沙式武术传承人断层较明显。4、目前沙式武术的传承人以嫡系传承人和入室弟子传承人为主,民间传承人和学校传承人为辅。5、相关部门及传承人已重视沙式武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6、沙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路径适宜新时代武术发展的要求,是沙式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7、沙国政武术馆,沙国政拳法研究会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中做了很多工作得到到了云南省体育局,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和人们的充分肯定。8、沙式武术传承人对沙国政先生遗留的手稿进行整理,对已出版的书籍,影像资料等,建立完整的档案,对尚未形成音像和文字的武术套路,功法和各种健身方法陆续进行整理出版。

付郁[2](2015)在《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武术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武术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武术教学内容始终是武术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以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多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助于技术文化论、武术技能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构建了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教学内容在学校体育中处于缺失状况;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保证,武术教学内容得到了缓慢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教学内容基本停滞或倒退;改革开发后,武术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内容呈多样化发展;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武术教学内容有了高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2)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存在的现状为:受电视、电影等传媒的影响对武术及教学内容认知有些出入;技术内容设置较为混乱,随意性强,在文化层面上,武术的礼仪、武德等内容出现缺失,不能与技术融合在一起;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考完即忘完。大学武术教学内容现状主要是技术内容以套路为主,设置失衡、陈旧,对武术的教学更多的从西方体育的角度进行,割裂了武术技术与文化,重技术而轻文化。在武术教学中,只学不用,实效性有待提高。(3)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以技术文化论为理论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的使命;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遵循武术的本质和逻辑结构,符合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4)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实用;突出拳种、优化拳架;健康性;系统性;文化教育性等原则。武术教学内容组织和编排的方式为螺旋式、直线式及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5)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中技术层面以基本功、小组合和短套为主,文化层面以礼仪和拳种故事为主;中学武术教学内容中技术层面以基本功、小组合、短套、对练为主,文化层面以武德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主;大学武术教学内容中技术层面以基本功、套路、对练和实战为主,文化层面以武术文化为主。

刘帅兵[3](2019)在《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境中,武术教育如何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是新时代所需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民国时期的武术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开展与国家建设相关。政权为寻求强国之路,由“病夫”引发诸多议题,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为政权献策的切入点。社会精英群体的出现立即成为政权主动寻求合作的社会力量。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自觉参与下,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出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可以说是当代武术教育助推“教育强国”的基石。“历史虽过去,而非真过去”,历史只有在不断被重写中才能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和对话,并在新的解释和理解中得以完善和丰富。鉴于此,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和倒溯等研究手段,对国家与社会两者是如何相辅相成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进行诠释,旨在重新发现、理解阐明、解释意义。结论:1)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顺应社会现实脉络和自身演进中呈现出初始、探索、全盛、滞缓等四阶段。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其历史性转变体现在逐渐成为国之大事、实现行政力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开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完成教育价值的转向。2)民国时期在构建武术教育体系中,师资培育的政策与方式相契合,教法改进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教材也出现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全国教材等三级。师资培育、教法改进、教材编制为武术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技术前提。从学校武术自主设置课程到地方性课程标准纲领以及全国性课程标准纲领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国家和社会联动合力下将以往武术教育散点性教学的一次重大整合。3)聚焦个案,北京体育研究社作为社会力量承担着国家本应的责任和义务。其提倡武术兼及体育、提交议决案、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探索教法、研究理论是整个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缩影。精武体育会作为社会力量,除开展武术教育之外,积极承担着践行民族解放、重塑新民人格、启蒙强种强国的重任,这直接与国家建设相关。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官方组织,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仅因经济和战争因素就足以使其倒闭,更无之后出现将学校武术教育推向高峰的局面。建议:1)当代武术教育继续在国家与社会相辅相成中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强化国家在政策上的保障和扶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重视武术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武术人才。2)继续深化师资培育的全面性,完善师资聘任制度、进修制度、福利待遇。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继续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开展。优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全国教材,使校本武术课程、地方武术课程、全国武术课程相结合。3)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依然要坚守社会的责任担当,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强化武术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规避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依附和模仿。推行多元教育形式联动,维系武术教育的过程性。4)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入挖掘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材的编制以及课程设置当中。5)研制《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使其理论和技术相结合,拳术与器械相结合,套路和技击相结合。同时在《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中留有余地鼓励地方性优秀拳种的引入。

王水利[4](2019)在《“非遗”保护视角下苌家拳的传承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苌家拳,本文基于非遗保护的视角,对苌家拳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苌家拳的传承价值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苌家拳是集易理、医理、拳理于一体,融内气、外形、技法于一炉,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创编出的风格独特拳种。《中气论》和《武备参考》两部着作是其拳理与技理的理论依据,其内容已经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拳学体系,具有非常宝贵的学术研究价值。苌家拳不仅具有娱乐、表演、审美、健身、经济、教育等价值,而且还具备突出的文化、理论和技击价值以及套路内容与养生功能。(2)苌家拳传承人流失现象严重。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苌家拳传承人思想守旧,技术创新滞后;其二,苌家拳一般性传承人缺乏传承名份及经济扶持,生活窘迫导致其弃武从它;其三,苌家拳传承人的老龄化导致传承人培养的断层现象;其四,苌家拳组织数量尚可,但欠缺合作与交流,导致传承实效薄弱。(3)苌家拳传承内容大幅度缩减。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由于保护不善导致苌家拳部分拳谱遗失,致使其部分技术失传;其二,由于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弃武转业,又导致另一部分技术失传;其三,由于目前以套路为主的片段化传承现状,导致苌家拳立体化技术体系的萎缩。(4)苌家拳传承方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的精英化传承路径,导致苌家拳受众面狭窄;其二,苌家拳学校教育传承和大众传承发展滞后,导致其不能满足全民对健身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需求;其三,苌家拳口传身授的传授方式难以在大众人群中实施教学推广。(5)导致苌家拳面临发展濒危的诱因在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传承人墨守成规的思想;其二,由于农村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其三,人们对体育需求发生多样化的转变。依据苌家拳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基于非遗保护视角,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苌家拳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其一,加强对苌家拳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针对传承人流失严重问题,提出通过扩大代表性传承人的范围,身份认定,政府支持,岗位聘认,物质奖励以及文化与技术培训等对策,挽回苌家拳流失的青年拳师,激发边缘化传承人员的动力,保障苌家拳技艺传承的人力资源。其二,构建苌家拳技术体系,实现体系化传承。针对苌家拳技术传承内容缩减问题,研究以“武术的分层技术体系构建”为理论指导,构建出苌家拳的技术体系,即:基本功法?核心招法?八大技法?套路体系?最高境界。用于指导苌家拳在多样化的传承路径中,科学地设计传承内容及方式等,为苌家拳传承的所有实践活动提供具体抓手。其三,实行苌家拳分类教学设置和等级考核制度,推进大众传承。针对苌家拳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问题,提出依据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健身需求实施分类教学,充分挖掘苌家拳的多维度实用价值。同时,建立苌家拳等级考核制度,促进大众人群的学习动机及锻炼坚持性。其四,构建苌家拳科学化教学模式,推进学校教育传承。针对苌家拳学校教育传承发展滞后的问题,研究分别以“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和“立足拳种,回归技击,形成体系,弘扬文化”为指导思想,构建了普通院校与专业院校的苌家拳教学模式,并以构建的苌家拳技术体系进行教学内容设置。通过对普通院校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具备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买佳[5](2014)在《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指作为近代体育前身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及娱乐活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家倡导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环节之一。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无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都与其它学科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系统回顾和探究我国近百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了解和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炼出经验与启示,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我国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论文运用文献、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近百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研究。除《绪论》、《研究结论》外,论文主体部分设三大章共九部分。本论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840-1911)。晚晴时期,伴随着军国民教育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兵式体操成为学校体操课的主要内容,彻底改变了中国重文轻武的儒家教育思想。1911年6月,《定军国民教育主义案》颁布实施,拳术在政府的支持下步入校园,对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但是,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军国民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其在学校的发展表现出停滞、没有固定内容、政府不重视等特点。2.民国初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12-1926)。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打破了晚清教育的全盘西式移植,开始探寻切合中国特色新式教育模式的初步过程。随着《奏定学堂章程》、《壬戌学制》等学制的颁布,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从单一的兵式体操到以田径、游戏、球类、武术等多项为主。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议联合会通过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该议案决定各学校添授中国旧有武技。1918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通过的《拟请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案》,决定将武术定为中学校必修内容。自此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得以推广,并表现出教师质量逐步提高、民族体育教学趋于规范化等特点。3.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27-1949)。民国中晚期的学校体育在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下,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内容中增添了天然活动。武术在体育界、教育界、政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不但被写进体育课程标准里,而且成为各种运动会中的比赛项目,尤其还举办了儿童武术大赛。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术教师的培养趋于规范化,编写出具有权威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不足之处在于,国家颁布了大量的法规文件支持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但学校的实施情况却很不理想。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49-1957)。建国初期,我国与前苏联的关系较为密切,教育以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教育部颁布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无不体现着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是,在一边倒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再加上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不够,致使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体育主要以前苏联学校体育大纲为模板,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体育(武术)排除在中小学的教育之外,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缺失。5.大跃进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58-1965)。大跃进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恢复,1961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大纲》将武术规定为中小学必修内容,并对各年级的内容及课时做了具体的规定,且武术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此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存在课时偏少,专业武术教师缺乏,教师对武术教学兴趣不高,导致武术的实际教学不能够达到大纲的要求。6.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体育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使其处于“以劳代体”、“以军代体”局面,学校体育已经变型,体育课名存实亡。武术虽然在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出现,但其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开展。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各项民族体育赛事很少举办。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学校体育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处于停滞、扭曲和倒退的状态。7.拨乱反正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77-198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渐恢复。1978年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仍然作为基本内容,但是内容变化较大,中小学仍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而高中则以武术攻防技术内容为主,改变了以往以套路为主的内容体系。在这一时期,学校除了开展武术教学以外,还注意发展和挖掘其它民族体育项目进入课堂,如举石担、石锁、拔河、角力、踢毽子等作为选用教材,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地方课程的比重。8.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85-现在)。1985年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共进行了三次课程改革,尤其是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国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使得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开始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今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并增加其在课程中的内容比重。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开始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满足着学生的健身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9.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发展将近百年历史,呈现出前进与停滞、高峰与低谷、稚嫩与成熟的相互交替的发展态势。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梳理,结合国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成功经验,提炼如下启示: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教育主旨,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学校传承为主,彰显其文化育人的教育价值;以教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学校教育任务之一;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落实“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增强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建设,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内容体系;以高质量的师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

张国良[6](2020)在《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尚武贯穿于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之中,深深影响武术人的技艺提升、武德修为、人生态度等,是与“崇文”相对的客观性存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尚武不仅是近代中国摆脱羸弱、实现强健的动力源泉,而且也是当下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力量之源。源于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韩非子以“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进行了概括。轴心时代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三种文化形态不仅成为后世基本范畴和文化母题,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尚武意识形态和文化实践。基于此,本研究以尚武为对象,运用文化史研究方法,从“竞德”、“争力”、“逐智”三个维度,对应于“武”之“止戈”、“持戈”及其“持/止”张力的智慧化调适,提炼内在逻辑、行为特征和互动关系,梳理其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以此回应社会尚武认知的单维性,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助力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第一,轴心时代“武”的“德、智、力”文化内涵,蕴含着后世“武”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在文武逻辑辩证的框架中,于学理上将“武”演绎为“武力”的“张”、“弛”而尽显“智慧”,渗透于中国政治、军事实践之中。例如,国家治理的“外儒内法”特征,其“儒”是“德”,其“法”是“力”,其“内”“外”组合体现为“智”。军事实践的“兵儒合流”特征,以“兵”体现“力”,以“儒”彰显“德”,以“合”追求“智”。另一方面,将尚武具体化为文化新系统。“德”对“师出有名”的注重、表现为“象征性打击、有限度打击”等,“智”以“以破求全”而实现胜利成果转化的“代价最小化”、追求“强己弱敌”之效及其优劣强弱态势的转化,“力”则注重“武备”“武风”“武艺”等战备物质基础的建设。第二,尚武具有“竞德、逐智、争力”三个维度的文化结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文化基因,被武术细化为人与人的伦理、技术互动关系后,不仅以“竞德”方向性伦理的规定、“逐智”优化性策略的倡导、“争力”提升性技术的基础,型构了“力技术+德伦理+智策略”三维一体的尚武文化实践新系统,而且还将三维一体的尚武深入到“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之中,形成了由德之竞、技之争、双修之逐智组成的“德技双修”文化特征,交织为“武德与功夫”两大主题,变奏为“武”之“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第三,“竞德”更多是对强者“止戈”的期待。它的内在逻辑既规定了“武”的方向,也从“动作方式、力度、速度、幅度”对武术技术文化进行了多元化规制、在攻防效果上实现由打人而“放人、制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确立由打败人到服人的新目标,还将商周敬祖之德改造以祖师信仰而为“武”之方向性提供正当性来源,最终形成了祖师信仰、制度安排、武技践行组成的三维一体的暴力治理文化形态。第四,“逐智”既是弱者智慧也是强者的艺术。它以兵家思维策略和道家智慧生成了“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逻辑;其技术表征既表现为强者和弱者的方法之“巧”、动作视觉效果的“诈”,也将尚武“逐智”外显为强者和弱者的“指东打西”以及“拳打人不知”和“以小打大”三重技术境界,内隐于暴力冲突情境中“打”与“不打”的适度转换、“打”之良性结果的控制及其“打而不伤”所获得的“象征资本”;其冲突互动是对看似不可调和的“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进行平衡和调适。第五,“争力”更多是弱者“持戈”的追求。其内在逻辑是实力的提升;其技术文化系统是以劲力训练为主线,内化为提高打击力、追求周身一家的完整性,外化为提高抗击打力、提高对手劲力感知力和敏感性;其冲突互动是身心二元的同时“争力”过程,是在暴力情境“有人/无人”的预设中克服冲突性紧张与恐惧、锻炼“敢打性胆气”和“必胜性胆气”。第六,在“竞德、逐智、争力”中,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是保持“德/力”的合理张力。尚武的“德/力”张力,一方面形成了武术“力实践、德话语”文化系统,并以“竞德”统一武术拳种流派的“家族相似性”,保持武术文化的统一性、传承性,以不同的“逐智”、“争力”促进武术拳种流派的百花齐放,使武术文化呈现为个体性、多样性。另一方面,“德/力”张力也影响了尚武的方向性规定、优化性配置、实力性提升,决定其强者更为注重“竞德”、弱者更为倾向“争力”、强弱者均有或止戈与持戈智慧性运用的发展方向,对武术人“消费武术”的方式、“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练以成人”发挥了助力作用。

杨振华[7](2020)在《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和培训中心[1],因此,在2020年将有大量的留学生进入中国进行学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是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中开展武术教学是中国文化和武术文化向国际推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学论》中论述的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师、学生、反馈、环境的7个要素着手,对河南省开设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等6所院校中留学生武术教学的规模、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配备、留学生学习等现状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研究表明,1、河南省6所院校没有对留学生武术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留学生武术课程设置存在应付的情况,课时与普修学生武术课时保持一致,而且4所院校没有教学大纲。2、河南省6所院校教学内容均设置太极拳课,对于武术器械、散打实战练习开设较少;教学方法灵活度不够,留学生武术学习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评价方法也较单一。3、河南省6所院校中,大多数高校有专门的武术馆,也有的高校使用综合训练馆,但是南阳师范学院是室外场地,因此武术教学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而且其他器材设备配备不够充足,有镜子、肋木等武术专业化训练的设备较少。4、郑州西亚斯学院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师生比严重不协调;南阳理工学院的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是中文教学,武术教师的语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5、河南省6所高校留学生主要以亚洲国家学生为主,他们了解武术的途径单一,较多是通过影视、手机等多媒体宣传了解,他们对武术文化的精神认识不够深入,处于肤浅了解层面;而且留学生在教学中较随意,出现有迟到、请假、旷课等现象。建议:1、河南省6所高校应当重视留学生武术课程与弘扬武术文化紧密结合,完善留学生的武术教学体系,针对留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科学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留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他们完成学习目标。2、要优化留学生武术学习内容,选择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武术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应加强对留学生武术学习的评价,使其多元化、多样性,也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提升留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3、河南省6所高校的场地和设备基本满足留学生武术教学的需要,但相关领导对场地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应予以重视,专业的武术场地、武术地毯、武术器材、镜子、肋木等设施的配备,能够有效提升武术教学的效果。4、河南省6所高校的武术教师的综合素养相对较高,但是应加强对留学生武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不仅是武术技能的专业化,而且应加强武术理论文化的学习,以及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5、河南省6所高校的留学生应端正学习武术的态度,明确自己练习的目的和目标,注重武术的规范化练习,把练习武术看成是自卫防身,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同时高校应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武术社团,选择自己喜爱的武术项目积极锻炼,从而满足留学生不同的武术需求。

袁家浩[8](2020)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民族的强盛离不开其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八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其技击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厚、理论体系完备,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力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开门八极拳”这一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优秀拳种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习练。本文以“开门八极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开门八极拳”的源流、发展历程、传承内驱力、国内外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开门八极拳”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发展路径。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吴钟是开门八极拳传承发展至今的核心人物;开门八极拳的传承内驱力主要体现在意、武、力、医、德、开六个方面;开门八极拳在国内外流行甚广,习练人数众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开门八极拳在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传播路径单一化、推广深度边缘化、受众对象复杂化、发展趋势传统化等不足。基于孟村开门八极拳在国内外传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发展路径:深推八极拳进校园,促进八极校园发展;创作八极小说电影,推动八极多向发展;研发八极网络游戏,实现八极娱乐发展;完善非遗保护路径,带动八极文化发展;世界各国因地制宜,践行八极辩证发展;与时俱进科学探索,夯实八极现代发展。

刘彩平[9](2010)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刍论》文中认为人类的“求价意志”(Will to Value)给所有活动都打上了“价值”的烙印,因为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因素,人类不会从事那些无任何价值的事情,尤其对自身活动价值的认识越清晰往前推动的力量就越大。研究学校武术教育的必要前提就是弄清武术教育价值,这既是理论的认识问题又是实践的体验问题。鉴此,本研究拟就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做一纵向的和横向的考察、分析与解读,旨在找寻切合于学校教育实际的武术课程改革路径。学校武术教育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如现代和当代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现代化,而武术作为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载体,从物质属性上既要形神兼养又要科学发展,从精神属性上既要弘扬个性又要倡导仁义,最终实现直觉切入与理性把握、宁静恬淡与激情洋溢的和谐与统一的价值目标,这与向往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体育文化一道形成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文化形态。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反映了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需求,这也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所决定的,尤其处于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其绝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堪忧、交往能力低下、精神追求低俗,因而人们迫切地呼唤学校予以全面的素质教育,这中间也包括致力于身心和谐发展的武术教育,以便使之奠定以满足学生现实需要、释放武术教育功能和实现武术教育价值为内容的基础,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按其作用范围分为生理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内强外壮,在精神方面则表现为心理健康、尚武崇德、“诗意地栖居”、人格和谐,在社会方面表现为适应冲突交往,而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评定则以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为标准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随着价值观念的更新,价值实现的方式、手段、条件日趋科学化和现代化。学校武术教育中的课程改革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武术理论,它作为实现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基本条件,也为武术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了得以找寻策略的路径,即以教育立法确立武术课程地位,以教育目标确定武术课程内容,以科学认识开发身体健康促进类、技击能力培养类、套路演练与鉴赏提高类等武术课程资源,有机地统一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徒手实战和器械实战及套路演练,以便使之动作程序的纵向贯穿与年龄心理特点的横向展开趋于契合,最终实现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

王芝洁[10](2020)在《吴越文化中民俗体育功能的演变 ——以湖州练市船拳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等转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变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沉甚至消失。面对生存环境发展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诞生于吴越地区的湖州练市船拳文化,如何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值得思考。湖州练市船拳诞生于江南地区,具有“吴越”文化特征,具有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江南文化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特征。本文选取湖州练市船拳为个案,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研究梳理湖州船拳文地理发展环境,分析湖州船拳的基本套路、技术特点、主要派别及发展现状,通过分析社会变迁下湖州练市船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湖州练市船拳功能演变下的传承方式演变。对当地湖州练市船拳的传承人、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他们的口述材料,了解湖州练市船拳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意义价值;揭示了湖州练市船拳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结合地域性民俗体育的发展特点,对于民俗体育的发展形成保护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时期的湖州练市船拳有它不同的价值功能,也展现了不同时期它的民族精神。通过个案发现,地域化民俗体育能够传承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民族力量,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完善自己。这也是地域化民俗体育的最终宿命,可见服务于地域化的民俗体育彰显时代价值。(2)地域化的民俗体育最终寻求的是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即地域化民俗体育的生存环境两者存在着共生关系。湖州练市船拳中的蚕神信仰就是人追求与生存环境和谐共处的表现。地域化的民俗体育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唤醒人们的民族记忆,逐步促进社会和谐。个案探究了不同时期,湖州练市船拳不同的价值功能,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地域化民俗体育的功能也随之改变。地域化民俗体育与生存环境的多元碰撞,最后结果都是地域化民俗体育是被人民所需要,被社会所用的,两者之间存在共生性。(3)地域化的民俗体育虽然能够与时俱进,但在人们生活圈它的生存紧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承人认定制度还不健全,培养力度还不够;其二,地域化民俗体育推广力度不足,传播效果不佳;其三,参与地域化民俗体育的参与人群出现断层;其四,社会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4)针对地域化民俗体育的紧张性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与保护政策:其一,完善传承人认定保护政策,健全多元化保护机制;其二,政府加快对地域化民俗体育资料的收集、文字的整理,加大宣传力度;其三,创新新的传承方式,减缓练习者年龄断层现象;其四,顺应时代,创新发展形势。

二、青年拳对练教材实践(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拳对练教材实践(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沙式武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1.2.2 丰富中华武术体系的需要
        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换、创造性发展的需要
        1.2.4 弘扬沙国政先生崇尚武德、执着、奉献的武术精神,保护我国非遗的需要
        1.2.5 完善云南武术“品牌”,引领云南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2.6 沙式武术更好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7 沙式武术更好惠及人民的需要
        1.2.8 沙国政武术馆和沙式武术研究会及相关沙式武术组织的支持
        1.2.9 个人的实践和经历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武术概念的界定
        2.1.2 沙式武术概念的界定
        2.1.3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有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2.2.2 有关沙式武术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
        2.3.3 沙式武术国外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沙式武术的概述
        4.1.1 沙式武术创始人沙国政先生简介
        4.1.2 沙式武术的源流及发展
        4.1.3 沙式武术地理环境变迁
        4.1.4 沙式武术经历的社会政治环境
        4.1.5 沙式武术与医术并进的思想体系
        4.1.6 沙式武术的风格特点
    4.2 沙式武术的社会功能
        4.2.1 沙式武术与竞技表演
        4.2.2 沙式武术与全民健身
        4.2.3 沙式武术与文化传承
        4.2.4 沙式武术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
    4.3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4.3.1 沙式武术传承理念
        4.3.2 沙式武术段位制推广
        4.3.3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嫡系传承
        4.3.4 沙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师徒传承人
        4.3.5 沙式武术的武馆传承
        4.3.6 沙式武术的学校传承
        4.3.7 沙式武术的民间传承
    4.4 沙式武术的保护现状
        4.4.1 沙式武术静态保护现状
        4.4.2 沙式武术动态保护方式
    4.5 沙式武术的的可持续发展
        4.5.1 沙式武术可持续发展战略
        4.5.2 沙式武术的创新机制
        4.5.3 沙式武术的人才培养战略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1.1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1.1.2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需求
    1.2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
        1.2.1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1.2.2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理论需求
    1.3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1.3.1 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形式单一
        1.3.2 教学内容“操”化、“舞”化
        1.3.3 教学内容重套路轻实用
        1.3.4 教学内容重技术而轻文化
        1.3.5 教学内容零散、简单重复、无严格的逻辑结构
    1.4 文献综述:
        1.4.1 武术与学校武术
        1.4.1.1 武术概念的追溯
        1.4.1.2 学校武术
        1.4.2 教学内容的界定
        1.4.3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研究概述
        1.4.4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研究现状
        1.4.4.1 对武术教学内容的梳理
        1.4.4.3 武术技击本质回归教学的研究
        1.4.4.3 武术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效度的检验
        2.2.2.2 问卷信度的检验
        2.2.3 访谈法
        2.2.4 特尔斐法
3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
    3.1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历史梳理
        3.1.1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梳理
        3.1.1.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1949年—1960年)
        3.1.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1961年—1965年)
        3.1.1.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1966年—1976年)
        3.1.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1977年-1984年)
        3.1.1.5 高速发展时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1985年—2000年)
        3.1.1.6 课程标准改革后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2001年—至今)
        3.1.2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历史梳理
        3.2.1.1 学习模仿阶段的高校武术教学(1953-1960)
        3.2.1.2 建设起步阶段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1961—1967)
        3.2.1.3 探索改革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1978—1991)
        3.2.1.4 发展提高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1992—2011)
    3.2 北京市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北京市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现状
        3.2.1.1 对武术教学内容的整体认知
        3.2.1.2 武术教学内容——技术部分现状
        3.2.1.3 武术教学内容——文化部分现状
        3.2.1.4 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现状
        3.2.2 北京市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3.2.2.1 武术教学内容的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2 武术教学内容的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3 武术教学内容的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4 武术教学内容的效果存在的问题
        3.2.3 北京市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现状
        3.2.3.1 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现状——武术教学内容的认知
        3.2.3.2 武术教学内容——技术部分现状
        3.2.3.3 武术教学内容——文化部分现状
        3.2.3.4 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现状
        3.2.4 北京市中学武术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3.2.4.1 武术教学内容的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3.2.4.2 武术教学内容的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3.2.4.3 武术教学内容的效果存在的问题
        3.2.5 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
        3.2.5.1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武术教学内容的认知
        3.2.5.2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技术内容的现状
        3.2.5.3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文化内容的现状
        3.2.5.4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教学效果的现状
        3.2.6 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3.2.6.1 技术内容设置失衡、形式单一
        3.2.6.2 从西方体育的角度认识武术
        3.2.6.3 实效性有待提高
        3.2.6.4 重技术,轻文化
        3.2.6.5 内容混乱、没有严格的逻辑结构
4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4.1 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的理论基础
        4.1.1 武术----强身作用理论
        4.1.2 武术----教化作用理论
        4.1.3 武术----技术文化论
        4.1.4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
    4.2 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
        4.2.1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实用
        4.2.2 突出拳种、优化拳架
        4.2.3 健康性
        4.2.4 系统性
        4.2.5 文化教育性
    4.3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
        4.3.1 螺旋式
        4.3.2 直线式
        4.3.3 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
    4.4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4.4.1 小学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4.4.1.1 小学1~2年级教学内容体系
        4.4.1.2 小学3~4年级武术教学内容
        4.4.1.3 小学5~6年级武术教学内容
        4.4.1.4 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概述
        4.4.2 中学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4.4.2.1 初中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4.4.2.2 高中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4.4.2.3 中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概述
        4.4.3 大学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4.4.3.1 大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4.3.2 大学武术教学内容---技术层面
        4.4.3.3 大学武术教学内容—文化层面
        4.4.3.4 大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概述
5 结论
6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武术教育阶段划分研究
        1.4.2 武术教育研究
        1.4.3 武术科学化研究
        1.4.4 社会思潮对体育(武术)教育影响的研究
        1.4.5 人物思想研究
        1.4.6 体育政策研究
        1.4.7 文献综述述评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6.1 基本结构
        1.6.2 研究重点
        1.6.3 研究难点
        1.6.4 研究创新点
2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进程特征
    2.1 武术教育的历史进程
        2.1.1 清末武术教育式微
        2.1.2 武术教育的初始阶段(1912-1915)
        2.1.3 武术教育的探索阶段(1916-1927)
        2.1.4 武术教育的全盛阶段(1928-1938)
        2.1.5 武术教育的滞缓阶段(1939-1949)
    2.2 武术教育历史性转变的表现特征
        2.2.1 武术教育逐渐成为国之大事
        2.2.2 武术教育实现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2.2.3 武术教育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
        2.2.4 武术教育逐渐完成教育价值转向
    【本章小结】
3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生成归因
    3.1 体育议决案对武术教育生成的促进
        3.1.1 军国民教育为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提供合法地位
        3.1.2 兵式体操的废除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有利时机
        3.1.3 推动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必修课
        3.1.4 推动武术师资的培育
        3.1.5 推动武术教材的编订
        3.1.6 推动武术教育的社会化
    3.2 社会思潮对武术教育发展的规范
        3.2.1 军国民教育思潮促使武术教育传授方式的改造
        3.2.2 民主与科学思潮促使武术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2.3 自然主义体育思潮为武术教育目标的设定提供学理性支撑
        3.2.4 民族体育思想下武术教育的军事化实践
    3.3 社会精英在武术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3.3.1 梁启超:尚武精神倡导者
        3.3.2 范源濂:教育家
        3.3.3 马良:军政要人
        3.3.4 张之江:国术馆馆长
        3.3.5 唐豪:武术史拓荒者
        3.3.6 徐一冰:留日学派
        3.3.7 吴志青:武术科学化倡导者
        3.3.8 许禹生:武术教育者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主体表现
    4.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的政策、方式及其表现特征
        4.1.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相关政策述略
        4.1.2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
        4.1.3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的表现特征
    4.2 武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造动因、类别及其历史意义
        4.2.1 武术教学方法改造动因
        4.2.2 武术教学方法分类
        4.2.3 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4.3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以及课程设置状况、特征
        4.3.1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
        4.3.2 课程设置状况及特征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呈现缩影
    5.1 北京体育研究社对武术教育的历史贡献
        5.1.1 提倡武术兼及体育,促使土洋体育融合
        5.1.2 拟定议决案,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立法”保障
        5.1.3 消除门派畛域,加强交流,培养武术专业师资
        5.1.4 编写武术教材,探索武术教学新模式
        5.1.5 创办期刊,研究理论,促进武术科学发展
    5.2 精武体育会的社会意义
        5.2.1 促进民族运动,践行民族解放
        5.2.2 改造国人奴性,重塑新民人格
        5.2.3 崇尚文武兼修,启蒙强种强国
    5.3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产生、发展及其启示
        5.3.1 国体师专产生的历史归因
        5.3.2 国体师专发展及特点论述
        5.3.3 国立师专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启示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非遗”保护视角下苌家拳的传承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非遗保护的需要
        1.1.2 苌家拳传承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武术非遗的研究综述
        1.3.2 苌家拳的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趋势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拟突破的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拟突破的难点
第二章 苌家拳的传承发展价值及影响力
    2.1 苌家拳的文化价值
    2.2 苌家拳的理论价值
    2.3 苌家拳的技击价值
    2.4 苌家拳的套路内容
    2.5 苌家拳的健身养生功能
    2.6 苌家拳的影响力
第三章 “非遗”保护视角下苌家拳的传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非遗”苌家拳传承主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苌家拳传承个人的现状
        3.1.2 苌家拳传承组织的发展现状
    3.2 “非遗”苌家拳传承内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苌家拳的文化传承现状
        3.2.2 苌家拳技术内容的传承现状
    3.3 “非遗”苌家拳传承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苌家拳的家族传承现状
        3.3.2 苌家拳的师徒传承现状
        3.3.3 苌家拳的学校教育传承现状
        3.3.4 苌家拳的地缘传承现状
        3.3.5 苌家拳的馆院传承现状
第四章 “非遗”保护视角下苌家拳传承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苌家拳传承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苌家拳传承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2 苌家拳传承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 苌家拳传承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苌家拳传承人流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4.2.2 苌家拳技术体系萎缩问题的原因分析
    4.3 苌家拳传承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非遗”保护视角下苌家拳的传承发展对策
    5.1 加强对苌家拳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5.2 构建苌家拳技术体系,实现体系化传承
        5.2.1 苌家拳技术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5.2.2 苌家拳技术体系的构建
    5.3 实行苌家拳分类教学设置和等级考核制度
        5.3.1 实行苌家拳分类教学设置
        5.3.2 实行苌家拳等级考核制度
    5.4 构建苌家拳教学模式,实现学校教育传承的主体地位
        5.4.1 普通学校苌家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可行性验证
        5.4.2 专业院校苌家拳教学模式的构建
        5.4.3 两种教学模式的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集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5)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思路及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动机与思路、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涉及的相关概念及时间界定
        一、涉及的相关概念
        二、研究时间界定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840-1911)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二、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840-1911)
        三、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四、癸卯制颁布后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
        五、晚清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初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12-1926)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民国初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三、孙中山、徐一冰的体育教育思想
        四、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五、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三节 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27-1949)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二、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民国中晚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49-1957)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两次体育课程改革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58-1965)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三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新中国建立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进入学校的历史意义
        五、大跃进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66-1976)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四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四节 拨乱反正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77-1984)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五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拨乱反正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五节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85-现在)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六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1986-1991)
        三、第七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1992—1999)
        四、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2000-至今)
        五、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
        六、改革开放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四章 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
    二、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教育主旨,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以学校传承为主,彰显其文化育人的教育价值
    四、以教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五、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学校教育任务之一
    六、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七、落实“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八、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九、增强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建设,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内容体系
    十一、以高质量的师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尚武”、“尚武精神”内涵的研究
        1.2.2 “尚武”历史传承脉络的研究
        1.2.3 断代“尚武”研究
        1.2.4 “尚武”其它方面的研究
        1.2.5 武术中涉及“竞德、逐智、争力”的相关研究述评
        1.2.6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基本概念厘定
        1.3.1 尚武
        1.3.2 竞德
        1.3.3 逐智
        1.3.4 争力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尚武之“竞德”
    2.1 逻辑生成:“止戈”对方向的规定
        2.1.1 轴心时代“竞德”文化基因的呈现
        2.1.2 以儒家为主的“德”本位王道思想规制
        2.1.3 “武”的方向规定性:尚武“竞德”的内在逻辑
    2.2 技术表征:技击原点旨趣中的“竞德”立场
        2.2.1 “进攻”的多元取径表现“德”之功效
        2.2.2 “防守”的多重表达凸显“德”之意象
        2.2.3 “控制”的境界追求表现“德”之愿景
        2.2.4 “展示”的功力注重寻绎“德”之路径
        2.2.5 器械的“柔化”取向表征“德”之理念
    2.3 冲突互动:尚武“竞德”的暴力规训
        2.3.1 祖师信仰为“竞德”方向规定性提供正当性来源
        2.3.2 制度安排为“竞德”方向规定性奠定合法性基础
        2.3.3 武技践行为“竞德”方向规定性进行实体化建构
3 尚武之“逐智”
    3.1 逻辑生成:“持戈/止戈”二元对立下配置的优化和向内求证
        3.1.1 轴心时代“逐智”文化基因的呈现
        3.1.2 兵家、道家“逐智”思维策略的文化植入
        3.1.3 “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尚武“逐智”的内在逻辑
    3.2 技术表征:技法内容特色中的“逐智”呈现
        3.2.1 动作内容设计时的“尚智求巧”
        3.2.2 外在风格特色上的“诡诈迷惑”
        3.2.3 内在劲力处理中的“明暗刚柔”
    3.3 冲突互动:尚武“逐智”的暴力优化
        3.3.1 外显层面:以“打”为价值旨归的“逐智”过程
        3.3.2 内隐层面:积累“象征资本”的“逐智”目标
        3.3.3 向内求证:对“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
4 尚武之“争力”
    4.1 逻辑生成:“持戈”对实力的提升
        4.1.1 轴心时代“争力”文化基因的呈现
        4.1.2 墨家、法家尚武文化中“争力”的历史影响
        4.1.3 “武”的实力提升性:尚武“争力”的内在逻辑
    4.2 技术表征:技术目标表现中的“争力”维度
        4.2.1 “争力”表现出由“力量”到“劲力”的探求理路
        4.2.2 “争力”表现出由“敏感”到“迅速”的攻守惯习
        4.2.3 “争力”表现为“击打”与“抗击打”的功力竞逐
    4.3 冲突互动:尚武“争力”的暴力适应
        4.3.1 冲突前:多维度适应暴力互动情境
        4.3.2 冲突中:深度认知暴力互动情境
        4.3.3 冲突后:延续暴力互动情境形成应对“惯习”
5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与文化作用
    5.1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
        5.1.1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一致的根本理路
        5.1.2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2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文化作用
        5.2.1 “竞德、逐智、争力”微观上促成武术文化元素特性
        5.2.2 “竞德、逐智、争力”宏观上型塑武术文化共同体
        5.2.3 “竞德、逐智、争力”影响武术人个体生命
6 主要结论
7 主要参考文献
8 附件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7)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1.4.2 有关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实地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3.1.1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大纲情况的调查
        3.1.2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3.1.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研究
        3.1.4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
        3.1.5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评价的调查研究
        3.1.6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设施调查研究
    3.2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的调查研究
        3.2.1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人数、性别、年龄、教龄情况调查
        3.2.2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职称和学历的调查
        3.2.3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主项和运动等级情况调查
        3.2.4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教学使用语言情况的调查
    3.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学习认知的调查研究
        3.3.1 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学习留学生生源情况调查
        3.3.2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了解武术途径的情况调查
        3.3.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情况调查
        3.3.4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情况调查
        3.3.5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学习态度情况调查
    3.4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4.1 缺乏留学生武术教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3.4.2 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3.4.3 缺少武术学习的辅助性练习器材和统一服装
        3.4.4 教师对武术理论认知不足,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提升
        3.4.5 留学生对武术认知处于肤浅了解层面,课堂上自我约束性较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B Study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ushu Teaching of Henan Province Colleges
    附录C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与创新
        1.3.1 研究路径
        1.3.2 研究创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文化
        1.4.2 文化传承
        1.4.3 开门八极拳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路径方面的相关研究
        2.1.1 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2.1.2 武术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2.1.3 传统武术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
    2.2 有关八极拳方面的相关研究
        2.2.1 八极拳源流及派别研究
        2.2.2 八极拳的功法特点研究
        2.2.3 八极拳的健身价值研究
        2.2.4 八极拳的传承路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田野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开门八极拳源流与发展
        4.1.1 八极拳名称释义
        4.1.2 开门八极拳之起源说
        4.1.3 开门八极拳发展历程
    4.2 开门八极拳传承内驱力思辨
        4.2.1 意——开门八极拳之拳理根基
        4.2.2 武——开门八极拳之技术核心
        4.2.3 力——开门八极拳之独特劲别
        4.2.4 医——开门八极拳之武医联通
        4.2.5 德——开门八极拳之伦理规约
        4.2.6 开——开门八极拳之传承理念
    4.3 开门八极拳发展现状
        4.3.1 开门八极拳国内发展现状
        4.3.2 开门八极拳海外发展现状
    4.4 开门八极拳当代传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4.4.1 传播路径单一化
        4.4.2 推广深度边缘化
        4.4.3 受众对象复杂化
        4.4.4 发展趋势传统化
    4.5 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的探索
        4.5.1 深推八极拳进校园、促进八极校园发展
        4.5.2 创作八极小说电影、推动八极多向发展
        4.5.3 研发八极网络游戏、实现八极娱乐发展
        4.5.4 完善非遗保护路径、带动八极文化发展
        4.5.5 世界各国因地制宜、践行八极辩证发展
        4.5.6 与时俱进科学探索、夯实八极现代发展
5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研期间主要活动记录
    附录3: 孟村八极拳国内外传习单位名单
    附录4: 调研期间的部分图片
就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概念释义
        1.3.1 界定"当代"
        1.3.2 认识"武术"
        1.3.3 学校武术教育
        1.3.4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
    1.4 理论基础
        1.4.1 一般理论
        1.4.2 武术理论
    1.5 论文架构
2 文献综述
    2.1 价值及教育价值研究
    2.2 体育教育价值研究
    2.3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研究
    2.4 体育课程及武术课程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方法论基础
    3.2 具体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观察法
        3.2.3 逻辑学方法
        3.2.4 解释学方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个案研究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溯源
        4.1.1 回顾价值变迁
        4.1.2 比较文化价值
        4.1.3 小结
    4.2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探析
        4.2.1 促进个体发展
        4.2.2 论证教育属性
        4.2.3 剖析价值性质
        4.2.4 小结
    4.3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解读
        4.3.1 推崇内强外壮
        4.3.2 适应冲突交往
        4.3.3 倡导精神修养
        4.3.4 实现价值旨趣
        4.3.5 小结
    4.4 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改革
        4.4.1 反思课程现实
        4.4.2 选择课程未来
        4.4.3 体现教育价值
        4.4.4 小结
5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5.2 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部分高等学校武术课程内容
    附录B 部分高等学校武术课程教学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吴越文化中民俗体育功能的演变 ——以湖州练市船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吴越文化
        2.1.2 民俗体育
        2.1.3 体育功能
        2.1.4 船拳与湖州练市船拳
    2.2 民俗体育相关研究述评
        2.2.1 民俗体育的现状研究
        2.2.2 民俗体育的功能和价值研究
        2.2.3 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3 吴越文化相关研究述评
    2.4 吴越文化与船拳研究述评
        2.4.1 吴越文化与船拳兴起的关系研究
        2.4.2 吴越文化中船拳的存在形式研究
        2.4.3 吴越文化中船拳的价值功能研究
    2.5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个案研究法
        3.2.3 访谈法
        3.2.4 田野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吴越文化中民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4.2 吴越文化中民俗体育的分类
    4.3 吴越文化中民俗体育的特征
        4.3.1 水性
        4.3.2 军事性
        4.3.3 宗教性
        4.3.4 地域性
    4.4 个案研究:对湖州练市船拳的考察
        4.4.1 湖州练市船拳的历史环境分析
        4.4.1.1 江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
        4.4.1.2 吴越文化孕育与积淀
        4.4.1.3 蚕桑养殖的特殊生产环境
        4.4.1.4 独树一帜的水上民俗活动
        4.4.2 湖州练市船拳的概况
        4.4.2.1 湖州练市船拳的基本套路
        4.4.2.2 湖州练市船拳的技术特点
        4.4.2.3 湖州练市船拳的主要派别
        4.4.2.4 湖州练市船拳的发展现状
    4.5 湖州练市船拳的价值功能与演变
        4.5.1 湖州练市船拳不同时期的价值功能
        4.5.1.1 传统社会时期的价值功能(1949年以前)
        4.5.1.2 转变时期的价值功能(1949年至1966年)
        4.5.1.3 停滞时期的价值功能(1966年至1985年)
        4.5.1.4 现代进程中的价值功能(1985年至今)
        4.5.2 湖州练市船拳价值功能演变的特征
        4.5.2.1 时代性
        4.5.2.2 传承多样性
        4.5.2.3 价值多样性
        4.5.3 湖州练市船拳价值功能的演变的原因
        4.5.3.1 政治制度
        4.5.3.2 现代经济的冲击
        4.5.3.3 生存环境的改变
        4.5.3.4 社会文化价值观
    4.6 湖州练市船拳功能演变下的传承与发展
        4.6.1 船拳传承人与船拳协会传承
        4.6.2 学校与船拳培训机构的传承
        4.6.3 船拳节庆文化与体育旅游的共生
        4.6.4 湖州练市船拳的发展困境
5 结论与启示
    5.1 服务于地域化的民俗体育彰显时代价值
    5.2 地域化的民俗体育生存环境存在共生性
    5.3 地域化的民俗体育生存环境存在紧张性
    5.4 地域化民俗体育发展与保护的策略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页1:访谈提纲
附件2:访谈纪要
附件3:访谈人员观点
附件4:雷仲孝老师提供练市船拳传承谱系

四、青年拳对练教材实践(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沙式武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孔令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 ——以北京市为例[D]. 付郁. 北京体育大学, 2015(12)
  • [3]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D]. 刘帅兵.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4]“非遗”保护视角下苌家拳的传承发展研究[D]. 王水利.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5]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 买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6]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D]. 张国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杨振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8]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研究[D]. 袁家浩. 苏州大学, 2020(03)
  • [9]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刍论[D]. 刘彩平.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5)
  • [10]吴越文化中民俗体育功能的演变 ——以湖州练市船拳为例[D]. 王芝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青少年拳击实战训练教材(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