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磁感应测量仪

补偿磁感应测量仪

一、补偿式磁感应测量器(论文文献综述)

Т.С.Астащевская[1](1967)在《补偿式磁感应测量器》文中研究指明 在现代仪器制造中磁性材料应用极广。为了提高测量磁性材料的准确度,最好利用电动势比较塞值法,这是最精密测量方法中的一种。图1所示为根据比较原理构成的磁感应测量器的原理线路。在紧套在磁性材料研究试样2上的测量绕组3中感应产生电势u,其大小与被测磁感应变化成正比:

刘承安[2](2013)在《磁感应断层成像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感应断层成像(MIT, Magnetic Induction Tomography)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非接触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涡流检测的原理,通过激励线圈产生高频电磁场作用于被测物体使其产生涡流,涡电流的大,与物体的电导率有关,涡流产生的磁场会对激励磁场产生扰动,这些磁场再通过感应线圈检测并通过一定的重建方法重建出被测物体的电阻抗分布图像。磁感应断层成像相对于超声、X射线、CT以及MRI成像,其设备成本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无创、非接触的检测技术。磁感应断层成像无论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是在工业应用上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本文在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磁感应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磁感应断层成像测量系统,整个系统包括硬件电路与上位机软件。在硬件电路中,设计并实现了各个电路模块,包括基于DDS的高频率稳定性激励信号源模块、功率放大电路、前置差分放大电路、高频鉴相电路以及主控电路。在鉴相部分,本文除了使用直接相位鉴别方式,还对I/Q解调方式鉴相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还使用C#语言编写了系统的上位机软件,上位机软件为整个系统的控制以及数据的采集提供人机界面,主要完成与硬件系统进行连接、初始化硬件系统、控制激励信号频率、信号通道选择、实时数据以及曲线的绘制的功能。本文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来分析测试整个测量系统的性能。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系统在无待测物并且趋于稳定状态下,最大的相位漂移为0.1。,系统相位灵敏度优于幅值灵敏度,能够区分不同电导率的物体。在电导率相同的情况下,检测物体的尺寸越大,引起的测量结果变化就越大。测试完系统性能后,本文在现有的系统的基础上使用滤波反投影算法进行了初步的成像实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像结果。最后,对系统提出了可能改进的意见。

李文哲[3](2010)在《改进型BMIT激励源设计及水肿脑组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测量》文中研究说明脑磁感应断层成像(Brain Magnetic Induction Tomography, BMIT)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功能性成像技术。它利用磁感应检测原理,测量生物组织电导率分布,从而对生物组织电导率分布进行重构并成像。由于它具有无创、非接触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对脑水肿等病变进行连续监护。当前在临床上脑水肿可能由各种病因引起,比较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肿瘤、脑外伤等。出现脑水肿时需要对病人进行连续、实时、准确的成像监护,以便于及时的诊断和救治。BMIT对于以上问题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过长过多的电磁暴露本身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而关于相关激励源研究没有详细的报道,所以满足人体在电磁暴露环境下安全标准的BMIT激励源对于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获得水肿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对BMIT的临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测量水肿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不但能够为BMIT的理论模型提参考数据,而且能够为BMIT系统被测目标实际相位差测量结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设计并实现了满足人体在电磁暴露环境下的安全标准的BMIT激励源,产生了满足安全标准的激励磁场。另外,对水肿和正常脑组织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分别进行了测量。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人体在电磁环境下暴露的安全问题,依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电磁暴露安全标准,设计了三种激励线圈,矩形聚焦线圈、圆形聚焦线圈、螺线管线圈和相应的激励电路;2.通过测量激励线圈的电感值,在全磁通一定的情况下,校正激励电流以满足安全性标准。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测量激励源产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确保满足人体在电磁暴露环境下的安全标准;3.通过配制电导率为0.5S/m和1.5S/m的氯化钠溶液,在改进型BMIT激励源的作用下,对其产生的相位差进行测量,表明激励源在满足人体在电磁暴露环境下的安全标准后,可以有效地测量出被测目标产生的相位差;4.通过对家兔颈部淋巴回流阻断,建立淋巴滞留型脑水肿模型,然后将水肿脑组织和正常脑组织进行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测量,得到了相应的频谱。为BMIT系统早日应用于临床打下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人体在电磁暴露环境下的安全标准,设计并实现的改进型BMIT激励源能够产生满足此标准的磁场,以圆形聚焦线圈为例,在200KHz、1MHz、10MHz三个频率下,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最大分别为0.189T、0.057T和0.0054T,符合我们的设计要求。两外两种激励线圈产生的磁场的感应强度也同样满足标准要求;2.氯化钠溶液实验表明,本研究设计的激励源在满足人体在电磁暴露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测量出被测目标产生的相位差,随着频率、电导率的升高,相位差逐渐增加;3.脑组织发生水肿以后,其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电导率较正常脑组织增加,介电常数较正常脑组织减小。本研究不但实现了BMIT激励源在人体电磁暴露环境中的安全标准的要求,同时采用温度补偿型晶体振荡器作为信号的发生装置,大大减小了系统的体积,提高了便携能力,为系统早日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对于脑组织水肿后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变化情况,测量结果表现为正常脑组织电导率小于水肿脑组织电导率,介电常数大于水肿脑组织介电常数。依据理论模型的推导,水肿脑组织产生的相位差就应该大于正常脑组织产生的相位差,为以后的实验提供了依据。

梁松[4](2016)在《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交变磁场在军事、医学、无损检测和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磁场的测量技术及相关仪器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中高频交变电磁场的测量仍是一个难题。本课题源于食品工业中用于杀菌保鲜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与控制需求,目前对三维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主要集中于低频强磁场、高频弱磁场,仍然同时存在三个问题:高频率、大场强和点测量。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三维探头,提出了基于FPGA+ARM的双核心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的方法与国内外现状,分析了交变磁场产生的原理及待测磁场的特点。在对比分析测量交变磁场的主要方法后,确定采用电磁感应法测量交变磁场,并提出基于FPGA与ARM的系统测量方案。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交变磁场测量的硬件电路系统。按照测量需求制作了球形探测线圈,设计了 FPGA最小电路系统。结合限幅电路、程控放大、直流偏置、高速A/D等外围电路,实现每个测量点三个场强分量的同步测量。分析选用S3C6410 ARM芯片作为上位机处理器,完成了 ARM开发板与FPGA之间通信接口电路设计。根据FPGA与ARM处理器的特点,完成了任务分配及系统软件设计。对于FPGA软件设计,利用QUARTUS Ⅱ 13.0开发软件,采用层次化设计思想实现了 FPGA内部功能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双口RAM缓存模块、等精度测频模块、频谱变换模块、比值校正模块和串口通信等算法模块。ARM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定制了WinCE内核操作系统,利用NI Lab VIEW中的Touch Panel模块进行ARM应用软件开发,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数据解析与处理、波形显示、文件存储等模块。最后,完成了系统调试,搭建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初步证明,本文提出的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与稳定性,同时本测量系统可作为便携式仪器使用。

В.И.Зингерман,王登安[5](1990)在《磁场参数测量的现状和发展远景》文中研究表明 磁感应、磁通和磁矩计量器具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解决重要的国民经济及科研问题。在苏联使用着几万台件特斯拉计、韦伯计、磁强计、磁感应量具、磁通量具和磁矩量具,型号有一百多种,测量范围为10-13~10T,10-7~10-1Wb,10-6~103A·m2。依靠下列成套基准建立起了计量保证体系:磁感应、磁通、磁矩单位的三个国家主基准;磁感应单位的三个

汪鑫[6](2013)在《高频响条件下的时栅动态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电机转速的测量,目前运用最多的就是光电式或者磁电式传感器。时栅位移传感器是一种新型位移传感器,目前主要用于位移的静态测量。本课题以高频响的电机为研究对象,对时栅位移传感器如何去测量转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如下:(1)时栅位移传感器的理论基础----“时空转换理论”,建立相对运动的两个坐标系,一个坐标系上的位移之差表现为另一个坐标系上所观察到的时间之差。时栅位移传感器动态测量关键就是建立一个恒速运动的坐标系。(2)分析了电机的基本机构,它们都是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在它们通上交流电后,在定子和转子的气隙之间产生旋转磁场,对这个旋转磁场建立数学模型。(3)时栅位移传感器的结构和电机相似,同样是由定子和转子构成。同时在时栅位移传感器加上三相交流电,时栅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隙也会产生旋转磁场。分析电机的旋转磁场和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旋转磁场相似。(4)通过互感器原理法、普通变压器原理法、三相耦合变压器原理法将时栅的信号加载到电机中去,使电机中能产生“时空转换理论”所需要的旋转磁场。(5)将定子和转子所感应出的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滤掉不需要的成分。通过软件仿真和实际的示波器分析最终获取的信息。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了将时栅位移传感器植入电机中的方法测量电机的转速。针对该方案,比较了电机和时栅位移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旋转磁场,并通过三相耦合变压的原理将时栅位移传感器的信号加载到电机中,最后得到时栅位移传感器测量的信号。这对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市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殷煜[7](2019)在《高精度管道测量机器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地下管线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四化建设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目前,我国的地下管线管理水平滞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同期国际同行,错综复杂、混乱无序、缺乏科学管理的地下管线俨然成为了制约新四化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阻碍。探索新的地下管线测量方法将有助于国家地理信息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不仅能有效推动了我国“智慧管网”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有效保障地下管网的健康状态以及科学的运转。随着城市地下管网的不断壮大和管道修护需求的刺激,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逐渐开始出现针对管道测量的探测仪器和装备,相对成熟的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探地雷达(GPR)、管线测量仪等。但这些测量方法普遍存在着易受环境干扰、适用场景单一、测量精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急需一种测量精度更高、功能更多样、成本更有优势的管道测量方法。现有管道测量设备以及多传感器同步控制的研究现状表明,解决管道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关键在于多传感器时间同步精度的提升。FPGA由于其并行性,逻辑资源丰富,运行速度快,非常适合时序逻辑控制,是多传感器同步控制器的最佳之选。针对现有管道测量方法易受环境干扰、适应性差、测量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管道机器人多传感器集成方案。管道机器人以FPGA为多传感器同步控制核心,高精度压控-温补晶振为时间同步基准源,集成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高分辨率里程计等多传感器单元;通过管道机器人实时进行惯性测量,同时融合里程信息,即可推算出管道机器人的姿态、位置等参数,再匹配上精准的管口控制点位置坐标,即可实现管道的三维曲线重建,从而获取地下管道的埋深、走向等相关信息。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FPGA的管道测量机器人方案设计,研究了基于FPGA的管道测量机器人多传感器集成以及同步控制方法;同时还搭建了真实比例的实验管道系统,并研制出了管道测量机器人试验原型。通过构建真实比例的试验管道,对整个管道机器人测量系统进行了多次测试验证,最终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管道测量机器人系统适用性好、抗干扰性强,测量精度达到了检测管道长度的万分之一,完全能够满足不同管径和长度管道的测量精度要求。

王立刚[8](2009)在《煤矿井下移动变电站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煤矿井下3.3KV的供电系统中,移动变电站是向采区工作面提供可持续电能的枢纽。移动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是整个采区工作面的可靠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旦发生故障没有及时处理,不仅影响井下作业的持续运行,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随着煤矿安全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发出可进行在线监测与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控移动变电站运行状态,并根据各种在线检测参数的异常诊断出故障类型,鉴定出故障原因,及时排除故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煤矿井下供电自动化的要求,深入地研究了矿井移动变电站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首先根据井下移动变电站的结构特点,深入分析了移动变电站的各种典型故障:真空断路器真空度劣化及开关机械特性故障,绝缘劣化引起的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以及变压器输出端三相线路故障,并根据各种故障特点,分析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及原理。针对传统变压器保护方法不能准确地诊断出变压器励磁涌流与内部故障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分析法来鉴别励磁涌流,并引入了改进递归小波变换算法。采用Matlab对改进递归小波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能够快速地鉴别出励磁涌流的畸变性,满足了实时性要求。最后采用DSP芯片和80C196KC双CPU结构,来完成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满足了数据处理的快速性要求,同时实现了系统的多种功能测控;并设计了CAN总线通信节点,实现了高速可靠的总线网络通信。

罗文艳[9](2016)在《Cu基金属粉末的特种微成形工艺及性能评估》文中提出微零件在微机电系统中(MEMS)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广泛用于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领域。随着微零件需求量的增加,对其性能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粉末冶金技术其独特的工艺特性使之用于微零件的制造成为可能。本文针对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特种粉末冶金技术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适用范围窄等问题,首先提出将微细超声粉末模压成形工艺(Micro ultrasonic powder moulding,简称micro-UPM)应用于高熔点合金粉末微零件的制备,将高熔点的金属粉末与低熔点的金属粉末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利用超声波振动使金属粉末之间、粉末颗粒与模具成型腔内壁之间强烈摩擦和相互挤压产生热量,从而使混合材料中低熔点成分快速熔化并以特殊的半固态成形方式制备微零件。但是micro-UPM工艺对原材料成分选择性强,适应性差。为此,将微细电阻热模压成形(Micro resistance weld moulding,简称micro-RWM)应用于金属粉末的微成形,利用电流通过金属粉末产生的电阻热完成微零件的制备。该工艺成形质量好、能耗低、周期短、微零件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这为微零件的制备提出了新方法,同时也在理论和工程应用上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将micro-UPM工艺应用于Sn42Bi58/Cu混合物微零件的制备,设计了组合成形模具,确定了实验方案及工艺参数。以Sn42Bi58合金粉末、铜粉末及铜纤维的混合物作为原材料,采用micro-UPM工艺利用Sn42Bi58合金的低熔点特征,使其快速熔化从而成功地制备了规格不同的微齿轮。微齿轮的轮廓清晰,成形质量好,验证了micro-UPM工艺制备高熔点合金粉末微零件的可行性。(2)研究微零件性能的强化机理。在相同的工艺参数下制备了两组Sn42Bi58/Cu样件,其中一组样件进行烧结,另一组样件不进行任何处理。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发现烧结后样件的熔点从139.65℃增加到791.34℃,提高了447.62%,其热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金相分析的结果表明烧结后样件的微观组织更加致密,而烧结前熔化的Sn-Bi合金将铜粉末和铜纤维包裹在一起构成试件的完整微观组织结构。此外,X射线衍射分析(XRD)发现烧结后试件中出现了CuSn合金化合物,说明了样件在烧结的过程中金属间发生了合金化。这一结论在随后的拉伸实验中的到了体现,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烧结前的样件,烧结后样件的抗拉强度提高了99.17%,达到179.09 MPa,断裂延伸率也增加到了36.83%,同时收缩率仅为1.21%。上述结果表明通过烧结使样件组元间发生合金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其热性能和机械性能。(3)为了解决micro-UPM工艺产生的能量低,因而对原材料具有较强选择性这一缺陷,提出将micro-RWM应用于金属粉末微零件的制备。搭建了micro-RWM成形实验平台,并设计了成形模具。以CuSn33原材料,采用micro-RWM工艺制备出了尺寸轮廓各异、成形质量良好的微零件,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4)研究了micro-RWM工艺原理及不同工艺参数对样件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的电压值下制备了样件以研究电压对样件质量的影响。此外,还采用了相同工艺参数制备了数组样件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烧结,以研究通过烧结提高样件性能的可行性。通过DSC分析、金相实验、EDS、XRD及显微硬度测试对样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micro-RWM工艺制备的样件在烧结前后具有相同热性能;样件烧结前的硬度优于烧结后样件的硬度,随着样件直径的减小其硬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伴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样件的硬度先增加后减小。适宜于micro-RWM工艺成形微零件的水平尺寸在4 mm以下,高度尺寸小于2 mm。

李文杰[10](2008)在《频率域航空电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配合三频航空电磁系统的数据处理和解释,充分发挥航空电磁测量快速高效的技术优势,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频率域航空电磁数据处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据预处理及质量评价、二维自动调平、异常的自动拾取及识别、彩色渐变色平剖图绘制等,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实用软件。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如下:研究和开发了自主技术HDY402三频航空电磁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软件,填补了自动调平、异常自动识别等技术空白,较系统地实现了航空电磁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改进和完善了数据预处理技术及质量评价方法。增加了小波系数阈值滤波及移动平均滤波算法,改善了频率域航空电磁数据的噪声、灵敏度、零漂等数据质量统计算法,新增加了α-β域航电相位质量统计。开发了二维自动调平技术。进行了零漂试验,分析了零漂的基本特性和规律,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开发出了基于二维移动滤波技术的二维自动调平技术,实现了零漂的快速自动改正,算法不会影响局部异常,简单高效,可以有效去除零漂及飞行高度等因素造成的窗帘效应。实现了不同约束条件下航空电磁异常的计算机自动拾取及识别。开发了应用地形匹配算法判别地形效应异常的技术;研究了判别覆盖层异常的计算机辅助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充分应用了航电的各种电性资料,为接下来的人机交互判别提供了丰富的判断信息,异常识别的效率及质量得到了提高。开发了彩色渐变色平面剖面图快速绘制技术。研究了基于SURFERTM软件平台下Automation技术的航空电磁数据彩色渐变色平剖图快速自动绘制技术,提高了航空电磁法成果展示的效果和质量。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了实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并已应用在了实测航电数据的处理中。实际应用结果验证了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形成了自成系统的频率域航空电磁数据处理软件技术。

二、补偿式磁感应测量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偿式磁感应测量器(论文提纲范文)

(2)磁感应断层成像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
    1.3 磁感应断层成像技术研究意义
    1.4 磁感应断层成像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MIT技术的发展
        1.4.2 国内MIT技术的发展
    1.5 磁感应断层成像应用前景
    1.6 本文主要工作
    1.7 本文章节结构
第2章 磁感应断层成像理论基础
    2.1 磁感应断层成像系统
    2.2 磁感应断层成像基本原理
    2.3 检测模型等效电路分析
    2.4 磁感应断层成像测量模型
        2.4.1 单线圈检测系统
        2.4.2 激励线圈与检测线圈位于被测物体两侧系统
        2.4.3 激励线圈与检测线圈位于被测物体同侧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I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成像方案选择
    3.2 系统总体设计
    3.3 激励源电路
        3.3.1 生物组织的多频特性
        3.3.2 信号源电路的设计及制作
        3.3.3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及制作
    3.4 激励与检测线圈
    3.5 前置放大电路
    3.6 高频鉴相电路
        3.6.1 几种鉴相方案
        3.6.2 AD8302鉴相方案
        3.6.3 I/Q解调鉴相方案
    3.7 数据采集及系统控制
        3.7.1 主控芯片选择
        3.7.2 主控电路设计
    3.8 电源管理
    3.9 硬件系统搭建
    3.10 上位机软件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性能测试及成像结果
    4.1 稳定性与重复性测试
    4.2 对单个物体电导率敏感度
        4.2.1 横向位置及电导率的敏感度
        4.2.2 轴向位置及电导率的敏感度
    4.3 成像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改进型BMIT激励源设计及水肿脑组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BMIT 基本原理及激励系统
    1.1 BMIT 基本原理
    1.2 BMIT 相位差测量系统
    1.3 BMIT 特点
2 满足IEEE Std C95.1 的激励源设计与实现
    2.1 激励源设计原则
    2.2 激励线圈设计
    2.3 激励源电路设计
    2.4 软件仿真
    2.5 电路实现
    2.6 电路性能检测及分析
3 氯化钠溶液相位差测量实验
    3.1 实验准备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内容及结果
    3.4 与原激励源比较
4 水肿脑组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测量
    4.1 实验目的
    4.2 动物脑水肿模型的建立
    4.3 生物组织阻抗测量原理
    4.4 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测量平台
    4.5 水肿脑组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测量
    4.6 实验结论及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及其测量方法
    2.1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
    2.2 待测交变磁场分析
    2.3 交变磁场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2.4 电磁感应法原理
    2.5 三维探头设计
    2.6 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
    2.7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硬件设计
        3.1.1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1.2 FPGA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 基于ARM的嵌入式硬件开发板选型
    3.3 FPGA与ARM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1 等精度频率测量模块与A/D控制模块
    4.2 频谱变换模块设计
        4.2.1 FFT原理
        4.2.2 FFT的实现
        4.2.3 FFT IP核功能验证
    4.3 频谱泄露及加窗模块
        4.3.1 频谱泄露及加窗原理
        4.3.2 加窗模块的实现
    4.4 频谱比值校正模块
        4.4.1 频谱比值校正原理
        4.4.2 比值校正模块的实现
    4.5 后端数据处理与通信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ARM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5.1 Windows CE系统简介
    5.2 Windows CE6.0内核定制与编译
    5.3 基于LabVIEW的WinCE应用程序开发
        5.3.1 LabVIEW Touch Panel模块
        5.3.2 串口通信模块
        5.3.3 数据导出模块
        5.3.4 数据解析与处理模块
    5.4 制作WinCE启动画面及启动程序
        5.4.1 WinCE启动画面制作
        5.4.2 制作开机运行程序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验与分析
    6.1 探头标定实验
    6.2 磁感应强度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高频响条件下的时栅动态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3 时栅位移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高频响电机测速的发展与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时栅传感器动态测量方法研究
    2.1 动态测量
        2.1.1 动态测量的定义
        2.1.2 动态测量的特点
    2.2 时栅动态测量原理
        2.2.1 时空转换理论
        2.2.2 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
        2.2.3 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动态测量原理
    2.3 小结
3 电机结构
    3.1 三相交流电机
        3.1.1 三相交流电机电机的构造
        3.1.2 三相交流电机的绕组
        3.1.3 三相交流电机的转动原理
        3.1.4 三相交流电机的旋转磁场
        3.1.5 三相交流电机电磁场的分析
    3.2 感应电动机
        3.2.1 感应电动机的构成
        3.2.2 感应电动机的运行原理
        3.2.3 感应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3.3 小结
4 时栅电磁场分析
    4.1 空间行波与时间行波
        4.1.1 波的基本概念
        4.1.2 时栅位移传感器的磁场行波
    4.2 电机结构式场式时栅中的电磁场分析
        4.2.1 单相绕组产生的基波磁势
        4.2.2 三相绕组产生的基波磁势
        4.2.3 三相绕组产生的谐波磁势
    4.3 变耦合系数时栅的电磁场分析
        4.3.1 变耦合系数时栅
        4.3.2 变耦合时栅传感器的磁场分析
    4.4 小结
5 时栅信号在电机中的加载
    5.1 互感器原理法
        5.1.1 互感器的简介
        5.1.2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5.2 普通变压器原理法
        5.2.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5.2.1.1 空载运行时的情况
        5.2.1.2 变压器负载时运行的情况
        5.2.2 三相变压器
    5.3 三相自耦变压器
    5.4 用三相自耦合变压器法将时栅信号加载电机
    5.5 小结
6 实验仿真
    6.1 信号的获取
        6.1.1 转子的滤波
        6.1.2 感应信号的获取
    6.2 实验仿真
    6.3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高精度管道测量机器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道测量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多传感器同步控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本文主要研究问题
        1.3.2 本文拟解决关键问题
    1.4 论文组织安排
第二章 管道测量机器人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1 管道机器人测量原理及结构设计
        2.1.2 传感器选型
    2.2 多传感器集成采集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道测量机器人多传感器同步控制器设计
    3.1 多传感器同步控制器系统方案设计
        3.1.1 多传感器同步控制器方案设计
        3.1.2 FPGA选型
        3.1.3 同步时间基准源
    3.2 电源管理
    3.3 FPGA外围电路设计
        3.3.1 USB转UART电路设计
        3.3.2 FPGA配置电路设计
        3.3.3 RS-422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道测量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2 多传感器数据同步采集
        4.2.1 IMU数据采集
        4.2.2 里程计数据采集
    4.3 数据解析与存储
        4.3.1 通信协议
        4.3.2 CRC-32校验算法
        4.3.3 数据解析、存储以及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集成安装
    5.2 多传感器同步采集系统功能测试
    5.3 管道测量机器人系统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煤矿井下移动变电站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简介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本文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移动变电站结构及典型故障
    2.1 移动变电站结构
    2.2 高压侧开关箱故障分析
        2.2.1 断路器的种类
        2.2.2 真空断路器故障分析
    2.3 变压器典型故障分析
        2.3.1 变压器的典型故障
        2.3.2 变压器的参数变化导致故障的演变过程分析
    2.4 低压侧典型故障分析
        2.4.1 漏电故障
        2.4.2 过载故障
        2.4.3 短路故障
第3章 移动变电站故障检测
    3.1 真空断路器开关特性故障检测
        3.1.1 真空断路器真空度的检测
        3.1.2 真空断路器合闸线圈故障检测
    3.2 线路故障的检测
    3.3 温度故障检测
    3.4 变压器励磁涌流分析
        3.4.1 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
        3.4.2 励磁涌流产生的机理及鉴别
第4章 电力系统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
    4.1 傅里叶变换算法
    4.2 小波变换算法基础
        4.2.1 连续小波变换
        4.2.2 二进小波
        4.2.3 离散小波变换
        4.2.4 小波框架
        4.2.5 多分辨分析
    4.3 改进递归小波变换的研究
        4.3.1 递归小波变换
        4.3.2 改进递归小波变换
    4.4 基于IRWT的变压器励磁涌流的鉴别
        4.4.1 基于 IRWT 的变压器励磁油流鉴别算法
        4.4.2 算例仿真分析
第5章 监测诊断系统设计的实现
    5.1 系统硬件设计
        5.1.1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5.1.2 微处理器
        5.1.3 数据采集模块
        5.1.4 双 CPU 的连接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设计
        5.2.2 断路器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5.2.3 励磁涌流鉴别程序设计
        5.2.4 低压侧线路保护程序设计
        5.2.5 温度处理程序设计
第6章 基于CAN总线通信节点
    6.1 CAN总线简介
        6.1.1 CAN2.0 介绍
        6.1.2 CAN 2.0 规范
    6.2 CAN总线与 RS-485 的比较
    6.3 CAN总线节点实现
        6.3.1 CAN 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6.3.2 CAN节点通信软件设计
        6.3.3 CAN节点通信测试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Cu基金属粉末的特种微成形工艺及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特种粉末冶金技术及发展现状
        1.2.1 动力磁性压制
        1.2.2 爆炸压制
        1.2.3 放电等离子烧结
        1.2.4 粉末注射成形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前言
    2.1 实验设备
        2.1.1 成形设备
        2.1.2 成形模具
    2.2 样件测试方法
        2.2.1 DSC测试
        2.2.2 XRD测试
        2.2.3 EDS测试
        2.2.4 金相分析
        2.2.5 显微硬度测试
        2.2.6 力学性能测试
    2.3 研究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u/Sn-Bi复合材料的微细超声粉末模压半固态成形
    前言
    3.1 微细超声粉末模压工艺
    3.2 实验原材料
    3.3 样件的制备及测试
        3.3.1 样件的制备
        3.3.2 样件的测试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热性能的分析
        3.4.2 微观组织的分析
        3.4.3 机械性能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uSn33合金粉末的微细电阻热模压成形
    前言
    4.1 微细电阻热模压成形工艺
    4.2 实验原材料
    4.3 样件的制备及测试
        4.3.1 样件的制备
        4.3.2 样件的测试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热性能的分析
        4.4.2 微观组织的分析
        4.4.3 机械性能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频率域航空电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的现状及进展
    1.4 问题及研究目的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数据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
        1.6.2 预处理和质量评价
        1.6.3 二维自动调平
        1.6.4 异常的自动拾取及识别
        1.6.5 彩色渐变色平剖图绘制
        1.6.6 应用软件
2 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
    2.1 基本原理
    2.2 视电阻率转换
    2.3 野外工作方法
    2.4 数据处理解释
        2.4.1 数据处理
        2.4.2 解释推断
        2.4.3 异常分类
3 数据预处理与质量监控
    3.1 数据预处理
        3.1.1 场值归一化及数转
        3.1.2 噪声滤波
        3.1.3 零漂的基线改正
        3.1.4 相位校验及改正
    3.2 数据质量监控
        3.2.1 灵敏度变化
        3.2.2 零漂
        3.2.3 动态噪声水平
        3.2.4 α-β域相位
        3.2.5 飞行质量统计
    3.3 小结
4 二维自动调平
    4.1 零漂的原因及其影响
        4.1.1 产生原因
        4.1.2 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4.2 零漂试验及分析
    4.3 现状及进展
        4.3.1 国内外现状
        4.3.2 低值段法线性调平
        4.3.3 非实测切割线调平
    4.4 问题及解决思路
    4.5 二维自动调平
        4.5.1 二维移动平均滤波
        4.5.2 算法优化
        4.5.3 处理流程
    4.6 应用实例
        4.6.1 实虚分量场值的调平
        4.6.2 视电阻率的直接调平
    4.7 小结
5 异常的自动拾取及识别
    5.1 现状及进展
    5.2 存在的问题
        5.2.1 数据量大
        5.2.2 需丰富经验
    5.3 解决思路
    5.4 异常自动拾取
        5.4.1 异常的拾取
        5.4.2 双峰异常的判别
        5.4.3 约束条件
    5.5 辅助识别
        5.5.1 视电阻率异常
        5.5.2 地形效应异常
        5.5.3 负地形异常
        5.5.4 覆盖层异常
    5.6 应用实例
        5.6.1 异常的自动拾取及识别
        5.6.2 已知矿上的反映
        5.6.3 地形效应异常的判别
        5.6.4 覆盖层异常的判别
    5.7 小结
6 彩色渐变色平剖图绘制
    6.1 现状及问题
    6.2 平剖图的绘制要求
    6.3 运用GRD 绘制平剖图
        6.3.1 原理及剖面映射
        6.3.2 渐变色的实现
        6.3.3 航迹线的消隐
        6.3.4 绘图流程
        6.3.5 应用实例
    6.4 运用BLN 绘制平剖图
        6.4.1 原理
        6.4.2 绘制步骤
        6.4.3 OLE Automation
        6.4.4 应用实例
    6.5 小结
7 应用软件研制
    7.1 软件研制
    7.2 关键技术
        7.2.1 图形技术
        7.2.2 混合语言编程
        7.2.3 OLE Automation
    7.3 主要功能模块
        7.3.1 数据预处理
        7.3.2 质量监控
        7.3.3 调平
        7.3.4 异常识别
        7.3.5 视电阻率转换
        7.3.6 成果图绘制
    7.4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零漂试验及统计数据
博士生学习阶段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博士学习阶段科研情况
    博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四、补偿式磁感应测量器(论文参考文献)

  • [1]补偿式磁感应测量器[J]. Т.С.Астащевская. 国外电工仪表, 1967(06)
  • [2]磁感应断层成像方法与系统研究[D]. 刘承安. 东北大学, 2013(05)
  • [3]改进型BMIT激励源设计及水肿脑组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测量[D]. 李文哲.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4]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D]. 梁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5]磁场参数测量的现状和发展远景[J]. В.И.Зингерман,王登安. 国外计量, 1990(05)
  • [6]高频响条件下的时栅动态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汪鑫. 重庆理工大学, 2013(02)
  • [7]高精度管道测量机器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殷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8]煤矿井下移动变电站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D]. 王立刚. 青岛科技大学, 2009(10)
  • [9]Cu基金属粉末的特种微成形工艺及性能评估[D]. 罗文艳. 深圳大学, 2016(03)
  • [10]频率域航空电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 李文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标签:;  ;  ;  ;  

补偿磁感应测量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