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

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

一、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六三,张兴权,汪世益,佘建平,李欢[1](2013)在《CBN砂轮磨削深度对渗碳淬火钢表面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用CBN砂轮对渗碳淬火20Cr钢进行了磨削试验,研究了不同磨削深度对工件表面层硬度、残余应力、表面形貌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件表面质量是由砂轮磨削时产生的磨削力和磨削热对工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磨削深度的增加,表层硬度逐渐降低,残余应力由压应力转化为拉应力;当磨削深度为0.15 mm时,工件严重烧伤,组织由回火马氏体转化为屈氏体,组织内部产生空洞,表面出现微裂纹。

周自强,陈占敖,杨喜能[2](1976)在《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我们在与昆明齿轮厂一起研究液体渗碳时,观察到某些渗碳淬火的18CrMnTi 钢表层未浸蚀时便存在黑色网,浸蚀后黑网变宽或呈黑色带的现象(图1)。据资料介绍国内外不少人在不同钢种不同渗碳条件下也曾发现过这种黑色组织。目前,对于渗碳表层中黑色网的组织与成因看法极不一致。关于黑色网的组织,有人说是屈氏体,有人说是屈氏体或屈氏体与贝氏体,有人说是恒温转变产物珠光体,有人说是扩散型转变产物,有人统称为非马氏体。至于它们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是表层析出碳化物降低了奥氏体的稳定性,有人认为与脱碳有关,有

陕西机械学院热处理教研室[3](1978)在《碳氮共渗的黑色组织及其工艺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试验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提出碳氮共渗黑色组织的分类问题;说明了黑色组织的本质及形成机理;研究了黑色组织产生的工艺条件及减轻黑色组织的工艺措施。

周自强,陈占敖,杨喜能[4](1976)在《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我们在与昆明齿轮厂一起研究液体渗碳时,观察到某些渗碳淬火的18CrMnTi钢表层未浸蚀时便存在黑色网,浸蚀后黑网变宽或呈黑色带的现象(图1)。据资料介绍国内外不少人在不同钢种不同渗碳条件下也曾发现过这种黑色组织。目前,对于渗碳表层中黑色网的组织与成因看法极不一致。关于黑色网的组织,有人说是屈氏体,有人说是屈氏体或屈氏体与贝氏体,有人说是恒温转变产物珠光体,有人说是扩散型转变产物,有人统称为非马氏体。至于它们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是表层析出碳化物降低了奥氏体的稳定性,有人认为与脱碳有关,有人认为不能单纯看作脱碳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内氧化所产生的结果,也有人认为由石墨夹杂引

牛伟强[5](2020)在《基于18CrNiMo7-6钢磨削表面烧伤机理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18CrNiMo7-6钢具有工艺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高、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高的抗拉强度、强的韧性和耐冲击性能使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中都能够适应。18CrNiMo7-6钢在齿轮等精密部件生产和制造中作为重要原材料,现阶段在主要工业生产加工中都有涉及。但在先进制造工业生产过程中,表面磨削作为有效加工精密零件的重要工序,精密零件的疲劳特性和加工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最终影响零件的使用寿命。通过研究总结可以发现,针对表面磨削加工精度的研究早已经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并且有了一定的实际以及成果,但是在基础加工机理及其磨削烧伤研究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以延长零件使用寿命保证生产效率为目的,采用单层电镀cBN砂轮,设计单因素表面磨削加工工艺试验,从18CrNiMo7-6钢磨削加工工艺特性和磨削表面质量特性入手,对这种材料进行深入表面磨削烧伤机理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及其实验测试验证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力和磨削温度两个重要特征量,分析了表面磨削加工工艺特性及其磨削烧伤机理;表面显微硬度和金相显微组织的相互结合检测有助于我们研究磨削加工后的表面质量,对于进一步认识高速磨削机理及其磨削烧伤时的形貌特征和金相组织改变有重大意义;探究总结磨削参数对磨削力、磨削温度以及加工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加工效益。主要的采取的步骤有:(1)研究18CrNiMo7-6钢的属性及其磨削工艺特性。采用XRD衍射仪,电子显微镜对该材料表面进行了微观元素的扫描和检测,研究了其本身在常温状态下的材料属性;在常温下进行了单因素的磨削试验。通过单因素磨削试验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发生磨削烧伤的试验条件范围,从而为下一步的正交实验奠定数据分析基础;试验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表面磨削加工中存在的主要磨损形式和发生磨削烧伤的条件以及对高强度18CrNiMo-7-6钢磨削性能的影响获取了其常温磨削加工过程中的工艺特性。(2)18CrNiMo7-6钢磨削温度及其力的理论推导。常温下,对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试验样件进行磨削试验时,需要进行磨削过程中的温度和磨削力的实时监测。研究磨削过程中力和温度随不同磨削工艺加工时的变化,且对受力条件和温度传热进行理论推导和分析,得到磨削力随工艺参数变化的经验公式,及其热量传入公式,对磨削力以及磨削温度做出预测性研究。(3)18CrNiMo7-6钢的磨削烧伤机理的深入研究。采用碗型单层电cBN砂轮对18CrNiMo7-6钢磨削加工时,针对出现的磨削力比发生突变以及磨削温度突然升高的样件进行进一步的表面检测及其金相组织研究,并通过显微硬度仪、金相显微镜对磨削前后的样件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和总结试验规律,探究了不同磨削工艺条件下发生磨削烧伤时的显微硬度变化及其金相组织转变规律。

鲋谷清司[6](2009)在《汽车技术的进展和零件材料、热处理、表面改性技术动向——车体的轻量化和燃料效率的提高》文中研究指明

叶里[7](1979)在《对18CrMnTi钢碳氮共渗层中“黑色组织”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家庄汽车制造厂委托我厂协助鉴定碳氮共渗18CrMnTi钢共渗层的"黑色组织",为我们提供了接触这一问题的机会。对于"黑色组织",瑞典的S.Gunnarson认为表层内有珠光体或贝氏体这种扩散型转变产物的存在:Hultyren和苏联某些工厂分别发现有屈氏体;国内也有人发现有屈氏体以及有统称为扩散型转变产物或非马氏体组织。其成因说法更多一些,

陈国民[8](2005)在《提高齿轮强度,减小热处理变形——对我国齿轮热处理生产技术的评述》文中研究表明 概述我国齿轮热处理技术是随着机械工业对齿轮质量和承载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发展的。70年代我国齿轮生产以软齿面调质工艺为主,齿轮设计参数指标较低。随着对齿轮承载能力的更高要求及加工刀具和机床技术水平的提高,调质齿轮的硬度逐渐提高到中硬齿水平。从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硬齿面制造技术研究,国家投入了很大的资金组织了技术攻关,并同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硬齿面制造技术,其中

杨鑫[9](2020)在《超硬CBN磨具特性分析与高速外圆磨削残余应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制造业已由传统的成形制造向更高品质的表面完整性制造及抗疲劳制造发展。磨削属于精密/超精密加工工艺,磨削加工不但要保证工件的形位精度,而且要使工件具有高表面完整性,进而获得较长的疲劳寿命。突破了传统磨削局限的高速/超高速磨削工艺是磨削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在高质量零件的高效加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磨具,作为磨削工业的主要执行者,其特性对工件产生直接影响,超硬磨料CBN(立方氮化硼)将表面完整性制造与高速磨削工艺联系起来,由于超硬磨具的种类繁多,其特性又各不相同,所以探究不同CBN磨具的特性差异则尤为重要。同时,残余应力是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对工件的疲劳寿命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高速磨削工艺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超硬CBN磨具样块为研究对象,对陶瓷、树脂结合剂及不同粒度梯度等特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试验测试样块的耐磨性、抗折强度、洛氏硬度以及形貌等指标来衡量磨具样块的性能,对比相同粒度下,不同结合剂磨具样块性能的差异以及相同结合剂下,不同粒度磨具样块的性能差异;然后,使用陶瓷结合剂CBN砂轮对18CrNiMo7-6渗碳淬硬钢进行高速外圆磨削试验,探究砂轮线速度vs、工件转速nw、砂轮径向进给速度vfr和砂轮粒度等工艺参数对试样表层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分析规律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自动研磨机的有效利用及磨耗率(MWR)概念的引入可以较好的衡量磨具的耐磨性;在相同粒度梯度下,陶瓷结合剂磨具的耐磨性和抗折强度均低于树脂结合剂磨具,洛氏硬度除230/270#粒度外,120/140#和W20的陶瓷结合剂磨具也低于树脂结合剂磨具;在耐磨性方面,陶瓷结合剂与树脂结合剂磨具的磨耗率均随磨具粒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与规律性;洛氏硬度与抗折强度方面,对于树脂结合剂磨具,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均随粒度的增加而下降,而陶瓷结合剂磨具中,230/270#的磨具具有特殊性,其洛氏硬度与抗折强度均最大,分别为80.33 HRB和6.61 MPa。(2)高速磨削工艺可以为18CrNiMo7-6工件表面引入残余压应力,表面残余压应力值随vs的提高小幅增加,nw和vfr的影响不具有单调性;X、Y方向表面与深度方向的残余应力分布趋势基本一致,Y方向的应力分布略高于X方向;vfr对残余应力分布影响较大,部分工艺参数的应力影响层深达到100~150μm,且出现残余拉应力,vs的影响次之,60 m/s时“塔”形分布明显,nw没有明显影响规律;230/270#砂轮对残余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应力影响层深约为80~100μm,120/140#和W20砂轮对应力分布影响较为接近;设计制造的剖层辅助夹具有效地提高了圆柱工件残余应力的检测精度,并且检测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吴文大[10](2005)在《风力发电齿轮箱国产化的材料、工艺和结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化石能源短缺日趋严重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风能具备可持续性和清洁性,所以近年来世界风力发电高速发展,我国自八十年代开始大功率风力发电技术引进以来,从欧美等多个国家进口了数百套机组,国产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前期的国产化机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增速箱的可靠性较差,大部分齿轮箱运行不足三年均由于齿轮、轴、轴承等关键件的失效导致停机大修,对风电场和制造商均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国内国外的风况不同。 2、国内风电场的使用保养水平较差。 3、国内厂家的原材料、制造和安装水平较差。 4、以上原因都有。 因此,进口齿轮箱和前期国产化(测绘)齿轮箱不适合我国国情。 本文简要介绍了风能的特点和现代风力发电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比较了国外同类产品的特点,并对引进的和前期国产齿轮箱的失效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和计算,总结了一些共性的原因,如齿轮箱润滑不良问题,风电机缉在紧急制动过程中和制动后风轮的摆动对齿轮和轴都产生过载作用,一方面分析了制造过程对齿轮寿命和可靠性的影响,并针对工厂的实际情况,对原材料和主要工艺过程进行了设计:另一方面在结构设计上提出改进方案。 在一定的设计和使用条件下,齿轮的寿命是由原材料和工艺过程决定的,国产化改变了材料和工艺过程,我国风电齿轮箱的使用工况与国外不尽相同,因此光靠测绘和模仿不能解决可靠性的问题,应该从结构实设计的完善和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上解决可靠性问题,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包括钢材的质量水平,此方面不受齿轮箱制造商的控制,所以齿轮的设计、计算过程中要根据各自的制造、管理水平进行,不能完全按国外的要求进行,在计算过程中,要对国标或其他计算公式进行修正。

二、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5)基于18CrNiMo7-6钢磨削表面烧伤机理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表面磨削技术
    1.3 表面磨削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磨削烧伤检测研究现状
        1.4.1 破坏性检测方法
        1.4.2 无损检测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背景
        1.5.3 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磨削烧伤机理理论分析
    2.1 磨削烧伤理论分析
        2.1.1 磨削烧伤机理
        2.1.2 18CrNiMo7-6 钢的热处理
    2.2 磨削力与磨削烧伤
        2.2.1 磨削力理论计算
        2.2.2 磨削利率与磨削烧伤
    2.3 比磨削能与磨削烧伤
    2.4 磨削温度模型分析
        2.4.1 磨削温度测量
        2.4.2 磨削区能量分配
        2.4.3 磨削区温度分布
    2.5 磨削烧伤预防
    2.6 小结
第3章 18CrNiMo7-6 钢磨削试验
    3.1 试验材料及其性能
    3.2 实验仪器设备
        3.2.1 实验仪器设备
        3.2.2 实验砂轮
        3.2.3 砂轮安装
        3.2.4 砂轮修整
        3.2.5 实验样件
    3.3 磨削工艺试验方案
        3.3.1 试验平台搭建
        3.3.2 试验工艺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数据分析
    4.1 磨削力信号的采集及处理
        4.1.1 磨削力的在线测量
        4.1.2 磨削力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4.1.3 工艺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
    4.2 磨削力比对磨削烧伤影响
    4.3 磨削力经验公式的计算
    4.4 磨削温度
        4.4.1 温度实验监测与采集
        4.4.2 进入样件热流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18CrNiMo7-6 钢表面烧伤试验研究
    5.1 磨削表面质量的研究方法
    5.2 实验样件制作
    5.3 磨削烧伤亚表层金相组织分析
        5.3.1 金相基体组织分析
        5.3.2 轻微烧伤金相组织分析
        5.3.3 严重烧伤金相组织分析
    5.4 磨削表面硬度变化规律分析
        5.4.1 磨削硬度测量
        5.4.2 发生回火烧伤时的硬度变化规律
    5.5 表面粗糙度测量
    5.6 本章主要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汽车技术的进展和零件材料、热处理、表面改性技术动向——车体的轻量化和燃料效率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国家的工业和研发能力现状
    1.1 地球环境和气温升高趋向
    1.2 主要国家的研究开发和工业状况
    1.3 汽车工业现状
2 材料、热处理及表面改性技术
3 汽车材料、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3.1 钢板的高强度化
    3.2 构造用 (结构) 钢
        3.2.1 齿轮用钢
        3.2.2 耐热钢
        3.2.3 低压 (真空高温) 渗碳用钢的淬透性
        3.2.4 氮碳共渗、渗氮用钢
    3.3 其他材料
4 热处理技术
    4.1 渗碳、碳氮共渗技术
        4.1.1 渗碳淬火
        4.1.2 碳氮共渗、碳氮共渗淬火
    4.2 低压 (真空) 渗碳技术
        4.2.1 渗碳过程的控制
        4.2.2 加压气淬
    4.3 氮碳共渗 (软氮化) 、渗氮
        4.3.1 氮碳共渗、渗氮的化合物层
        4.3.2 离子、等离子渗氮法
        4.3.3 渗氮、氮碳共渗延伸的奥氏体组织
        4.3.4 新渗氮、氮碳共渗 (软氮化) 适用的零件
    4.4 高频热处理技术和钢材
    4.5 复合热处理

(9)超硬CBN磨具特性分析与高速外圆磨削残余应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BN磨具特性与主要性能
        1.2.1 CBN磨具特性
        1.2.2 CBN磨具的磨削性能
        1.2.3 磨具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高速磨削技术
        1.3.1 高速磨削技术及其工程效应
        1.3.2 高速磨削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磨削残余应力
        1.4.1 磨削残余应力概述
        1.4.2 残余应力检测技术
        1.4.3 X射线衍射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超硬CBN磨具特性分析试验方案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磨具样块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2.2.1 耐磨性的测定
        2.2.2 洛氏硬度的测定
        2.2.3 抗折强度的测试
        2.2.4 显微结构的观测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超硬CBN磨具特性分析
    3.1 磨具耐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磨具洛氏硬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磨具抗折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外圆磨削试验方案
    4.1 试验材料及性能介绍
        4.1.1 18CrNiMo7-6 热处理工艺及材料成分
        4.1.2 18CrNiMo7-6 材料力学性能
    4.2 高速外圆磨削设备及试验方案
        4.2.1 高速外圆磨床
        4.2.2 砂轮的选用及其修整方法
        4.2.3 磨削方式及冷却方法的选择
        4.2.4 试验工件及前处理
        4.2.5 单因素试验方案
    4.3 磨削残余应力检测
        4.3.1 磨削外圆面残余应力检测方案
        4.3.2 磨削外圆面剖层试验
        4.3.3 外圆面残余应力检测及剖层辅助夹具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磨削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 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
    5.1 原始工件残余应力分布
    5.2 砂轮线速度对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5.3 工件转速对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5.4 砂轮径向进给速度对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5.5 砂轮粒度对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学期间获得软件着作权
    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10)风力发电齿轮箱国产化的材料、工艺和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风能的基本概况和风力发电的基本知识
        1.2.1 风的形成和特点
        1.2.2 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的历史
    1.3 风力发电机种类
        1.3.1 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和齿轮箱的作用
        1.3.2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1.3.3 风力发电场
    1.4 风力发电机组和齿轮箱的结构
        1.4.1 传动系统的结构
        1.4.2 齿轮箱的结构
        1.4.3 零部件构成及特点
    1.5 风力发电齿轮箱的技术要求
        1.5.1 运行特点
        1.5.2 风电齿轮箱的通用技术要求
        1.5.3 对用户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的要求
    1.6 世界风力发电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6.1 发展现状
        1.6.2 世界风力发电进发展的趋势
        1.6.3 风力发电齿轮箱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7 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
        1.7.1 我国的风能分布特点
        1.7.2 我国风力发电面临的机遇与发展
        1.7.3 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1.7.4 风电齿轮箱国产化的现状和主要技术问题
    1.8 风电齿轮箱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和设计方法
    2.1 对国外风力发电齿轮箱的失效分析方法
        2.1.1 国外风力发电齿轮箱使用情况的调研
        2.1.2 国外风力发电增速箱的失效分析方案.步骤和目的
    2.2 国内外原材料和材料加工过程对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的研究方法
        2.2.1 对不同工艺过程对齿轮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方法
        2.2.2 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2.3 典型原材料和工艺过程齿轮的实际疲劳寿命的研究方法
    2.4 风力发电齿轮箱国产化进行原材料.工艺过程的设计方法
    2.5 对结构的设计和完善方法
        2.5.1 对齿轮强度计算方法的分析
        2.5.2 国产化改进设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风力发电齿轮箱失效分析
    3.1 目前风力发电齿轮箱的常见失效方式和特点
        3.1.1 常见故障
        3.1.2 齿轮箱的监控设备
    3.2 风机刹车过程引起的过载损害
        3.2.1 刹车过程的分析
    3.3 刹车过程的力学方程及分析
        3.3.1 刹车过程的能量守衡方程
        3.3.2 刹车过程中的传动系统变形能方程
        3.3.3 变形能与扭矩的关系
        3.3.4 分析结论
    3.4 润滑和磨损对几种主要的齿轮传动失效形式的影响
        3.4.1 润滑对胶合的影响
        3.4.2 润滑对点蚀的影呐
        3.4.3 润滑对齿轮磨损的影响
        3.4.4 润滑对齿轮传动其它方面的影响
    3.5 风电增速箱由于润滑不良导致磨损与点蚀而失效的实例分析
        3.5.1 对几何精度和摩擦磨损的分析
        3.5.2 对磨损和发生接触疲劳的高速轴进行理化分析
        3.5.3 对齿轮箱的结构.润滑系统.齿轮计算分析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原材料和材料加工过程不同对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
    4.1 原材料与锻造工艺对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
        4.1.1 原材料对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
        4.1.2 锻造工艺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4.1.3 夹杂物的影响
    4.2 热处理工艺与齿轮疲劳寿命
        4.2.1 异常组织和工艺引起的早期疲劳
        4.2.2 正常组织与齿轮的疲劳强度
    4.3 机械加工因素对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
    4.4 热处理和磨削工艺的共同影响
        4.4.1 加工前后实际齿轮的硬度梯度
        4.4.2 加工前后齿轮表面状况的变化
    4.5 喷九处理工艺与疲劳寿命
        4.5.1 影响因素
        4.5.2 结果
    4.6 对齿轮弯曲疲劳强度的预估
    4.7 用反求法求得的齿轮弯曲疲劳数据
    4.8 对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极限的预估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国产化原材料和工艺过程的设计
    5.1 齿轮硬化层深设计
        5.1.1 齿面的接触应力
        5.1.2 考虑摩擦力因素的接触应力和硬化层深度设计
        5.1.3 考虑摩擦和润滑的综合作用的硬化层设计
        5.1.4 齿轮硬化层深设计标准现状
        5.1.5 条件硬化层深间的转化
        5.1.6 硬化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工艺因素
        5.1.7 本公司的硬化层设计现状
        5.1.8 风电齿轮箱的硬化层设计
    5.2 风电齿轮箱的国产化原材料设计及选择
        5.2.1 对齿轮钢的设计和选择
    5.3 风电齿轮箱的国产化工艺过程设计
        5.3.1 主要工艺流程
        5.3.2 重点工艺参数设计
        5.3.3 重行奥氏体化淬火工艺
        5.3.4 材料加工过程应使齿轮有较高的表面质量
        5.3.5 材料加工工艺过程的工艺协调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国产化结构选型及针对我国国情的结构完善
    6.1 结构选型
    6.2 结构形式
        6.2.1 二级行星增速结构
        6.2.2 一级行星(输入轴整体式)和二级定轴结构
        6.2.3 一级行星(输入轴分体式)和二级定轴结构
    6.3 结构完善和国产化改进
        6.3.1 润滑、密封和冷却系统的改进
        6.3.2 冲击载荷下齿轮箱的保护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工程图纸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

四、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BN砂轮磨削深度对渗碳淬火钢表面质量的影响[J]. 陈六三,张兴权,汪世益,佘建平,李欢. 金属热处理, 2013(06)
  • [2]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J]. 周自强,陈占敖,杨喜能.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6(Z1)
  • [3]碳氮共渗的黑色组织及其工艺控制[J]. 陕西机械学院热处理教研室.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978(01)
  • [4]关于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J]. 周自强,陈占敖,杨喜能. 理化检验通讯(物理分册), 1976(Z1)
  • [5]基于18CrNiMo7-6钢磨削表面烧伤机理与试验研究[D]. 牛伟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汽车技术的进展和零件材料、热处理、表面改性技术动向——车体的轻量化和燃料效率的提高[J]. 鲋谷清司. 金属热处理, 2009(03)
  • [7]对18CrMnTi钢碳氮共渗层中“黑色组织”的探讨[J]. 叶里.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9(02)
  • [8]提高齿轮强度,减小热处理变形——对我国齿轮热处理生产技术的评述[A]. 陈国民. 2005年(西安)齿轮材料与热处理工艺技术发展研讨会齿轮热处理论文集, 2005
  • [9]超硬CBN磨具特性分析与高速外圆磨削残余应力研究[D]. 杨鑫. 郑州大学, 2020
  • [10]风力发电齿轮箱国产化的材料、工艺和结构研究[D]. 吴文大. 浙江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渗碳淬火钢黑色组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