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论文文献综述)
俞秀璋,胡振东[1](1983)在《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文中认为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一种药用和观赏动物。其鹿茸是名贵的药材,长期以来被列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 为了提高鹿茸产量,人们除在现有的种群内进行选育提高外,还利用东北梅花鹿和东北马鹿(Cervuse canadensis xanthopygus)进行种间杂交,力求从根本上改良现有的种群。 一般认为哺乳动物种间杂交的F1不育或异型配子不育(吴常信1975)。但目前已知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杂交,包括正反交的F1两性都能育。为弄清其遗传实质,我们开展了对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及其F1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的分析。现将已完成的东北梅花鹿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于淼,杨福合,邢秀梅[2](2012)在《中国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染色体是生物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携带者,其在细胞水平上对生物的性状进行控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物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对鹿科动物染色体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鹿科动物染色体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国内鹿科动物现状,提出了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唐丽昕,张然然,董世武,邢秀梅[3](2020)在《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中,染色体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本文对近年来鹿科动物染色体的相关研究方法,包括核型、显带分析以及荧光原位杂交等其他技术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应该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更具意义的研究领域。
赵婉婷[4](2007)在《东北梅花鹿染色体C-带和高分辨G-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梅花鹿隶属偶蹄目、鹿科、鹿属。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国内仅存的三个亚种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长久以来人们对东北梅花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化性质和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领域,对东北梅花鹿的核基因和染色体领域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对东北梅花鹿的C显带和高分辨G显带技术及其带型的分析,为东北梅花鹿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进一步提高染色体的显带数量提供依据,为后期的基因定位打下基础。方法:(1)锯茸时采集外周血,培养72小时后收集细胞,对染色体标本进行C分带处理,分析东北梅花鹿染色体的C显带结果。(2)锯茸时采集外周血,A组氨甲喋呤(Methotrexate,MTX)同步化细胞后洗脱MTX,加入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dR)启动细胞周期,B组MTX同步化细胞后洗脱MTX,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xyuridine,BrdU)启动细胞周期,C组MTX同步化细胞后直接加入TdR启动细胞周期,D组MTX同步化细胞后直接加入BrdU启动细胞周期,测定各组的分裂指数。(3)锯茸时采集外周血,采用A组的方法培养细胞,收集细胞后结合胰酶G显带技术对东北梅花鹿染色体进行显带并分析。结果与结论:(1)常染色体仅着丝点处显带,并且第1、2号染色体着丝点染色较浅,仅隐约可见。X染色体着丝点呈较大的深染区。Y染色体整体浅染,着丝点不明显。这说明在亚种水平上,东北梅花鹿可能具有C带多态性。(2)A与C,B与D处理之间的分裂指数存在极显着差异,说明洗脱MTX会显着提高细胞的分裂指数,MTX的作用不仅仅是抑制胸腺嘧啶核苷甚至是嘌呤的合成,而且还能够抑制TdR以及其结构类似物BrdU参与DNA复制的活性;A与B处理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当MTX被洗脱后,加入TdR启动细胞周期比加入BrdU启动细胞周期会有更高的细胞分裂指数,在一定浓度下TdR和BrdU启动DNA的复制的能力却有显着差别,TdR明显高于BrdU;C与D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表明当MTX在细胞内长期存在时,无论是加入TdR还是BrdU都不会显着影响细胞的分裂指数。(3)高分辨G带的单套染色体共显带456条。根据Reading会议和家畜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以试验结果为基础,绘制了东北梅花鹿高分辨G带模式图。
阳春[5](2005)在《梅花鹿染色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花鹿(Cervus nippon)隶属偶蹄目、鹿科、鹿属,是反刍哺乳动物。梅花鹿原来有6个亚种,现在只有东北和四川2个亚种。其中家养全部为东北亚种,染色体为66条。梅花鹿因属名贵山珍和传统药用兽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长期面对巨大的捕杀压力和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严重破坏,野生梅花鹿现有的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拯救该物种,我国政府已于1978年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予以保护,而IUCN红色名录则将其列为濒危级动物。 在细胞(染色体)水平上,生物的性状是受它们所含的遗传物质的控制。作为遗传物质主要携带者的染色体,当其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时,必然会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产生影响。而一切生物的染色体发生结构和数量上的变异,便会导致生物体核型的改变。因此,通过对生物体的染色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其起源进化和遗传变异规律,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国内对梅花鹿染色体方面的研究较少,对梅花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化、生理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梅花鹿,提高梅花鹿的经济效益,我们对梅花鹿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试验以重庆永川市松既高级职业中学养殖场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及采用胰酶G-带技术,对梅花鹿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显示了梅花鹿的染色体核型、G带带型。通过比较梅花鹿与其它鹿种的核型,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以及较适宜的梅花鹿核型的分类方法,并在研究梅花鹿染色体核型参数的基础上,探讨其与生产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参照ISCNDA(1989)的国际家畜细胞遗传学命名体制,绘制了梅花鹿的G-带模式图,为梅花鹿染色体畸变研究和基因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梅花鹿单倍染色体组所显示的染色体带的数目为248条,包括X和Y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是最小的染色体,而Y染色体是最大的染色体。根据梅花鹿染色体数目在中期会有不同,提出了梅花鹿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机制。 本文介绍了动物染色体研究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核型研究到染色体的分带再到染色体的现代研究水平,即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微卫星序列标记来基因定位,最后对染色体的研究作了展望。
赵婉婷,蔡志华,蒋德梅,樊汝权,温兴福,姜计[6](2007)在《东北梅花鹿染色体C带和高分辨G带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外周血细胞培养、C分带技术对东北梅花鹿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域东北梅花鹿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多态性。采用氨甲喋呤阻断法使细胞分裂同步化,结合胰酶G显带技术对东北梅花鹿染色体进行研究,得到了高分辨G带核型,单倍体染色体显带数目增加至456条。
韩莉[7](2009)在《染色体N带研究和用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东北梅花鹿遗传多态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东北梅花鹿( Cervus nippon hortulorum)隶属偶蹄目、鹿科、鹿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是国内仅存的三个亚种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重要的畜牧业资源。长久以来人们对东北梅花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化性质和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领域,对东北梅花鹿的核基因和染色体领域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对东北梅花鹿染色体进行N带的研究、用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AFLP)和微卫星DNA对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研究,有利于对梅花鹿的遗传变异、重要经济性状与基因定位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锯茸时采集外周血,培养72小时后收集细胞,对染色体标本进行N带处理,分析东北梅花鹿染色体的N带结果。(2)锯茸时采集外周血,培养72小时后收集细胞,提取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筛选出9对AFLP引物组合,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对27只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进行AFLP检测。(3)锯茸时采集外周血,培养72小时后收集细胞,提取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利用15对微卫星DNA引物对21只东北梅花鹿进行微卫星DNA分析。结果与结论:(1)染色体主要在着丝点处显带,第5、13、16、26、32号染色体都在着丝粒位置出现明显的Ag-NORs阳性带,X染色体臂上明显出现深染区,Y染色体整体深染,着丝点深染明显,这说明在东北梅花鹿具有N带多态性。(2) AFLP检测结果共获得15169条扩增带,检测出多态性条带11443,多态性比率78.43%,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1271个多态性位点。东北梅花鹿群体相似系数AFLP研究结果,平均为0.7841(0.6809-0.8648),27只鹿聚为4类,说明该鹿群个体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与人工定向选配种有关。(3)微卫星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涉及到的15对引物中只有RT1和NVHRT16这两个微卫星位点出现了明显的多态性。且7个DNA样品间出现了较高的相似度,与其他样品间差异性较大,可以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来标记特定性状以方便进行人工定向配种。本次研究表明将N带、AFLP还是微卫星用于分析梅花鹿遗传多态性分析,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是可行的,且能为以后对东北梅花鹿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基因的定位(QTL)研究奠定了基础。
蒋德梅[8](2008)在《东北梅花鹿染色体R-带和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梅花鹿(Cervus nippon)隶属于偶蹄目,鹿科,鹿属。东北梅花鹿(Cervusnippon hortulorum)属国内仅存的三个亚种之一的东北亚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长久以来人们对东北梅花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化性质、能量代谢、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等领域,对东北梅花鹿的核基因和染色体领域研究得较少。本文通过对东北梅花鹿的R显带、限制性内切酶显带及其带型的分析和用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AFLP)对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进行了亲缘关系的分析,为东北梅花鹿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其染色体的高分辨G带和R带的相互关系提供一些证据,为后期用AFLP和原位荧光分子杂交(FISH)定位与产茸性状相关的基因奠定基础。方法:(1)锯茸时采茸血进行外周血细胞培养,68小时后加入过量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dR)同步化细胞后洗脱TdR,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xyuridine,BrdU)启动细胞周期,收集细胞后结合RBG显带技术对东北梅花鹿染色体进行R显带并分析。(2)外周血细胞培养72小时后收集细胞,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和HindⅢ对染色体标本进行显带处理并分析显带结果。(3)耳静脉采血,用Zabeau和Vos等创建的方法稍作修改扩增了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片段,并用相关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了亲缘关系的分析。结果与结论:(1)R带的单套染色体共显带400条。根据Reading会议和家畜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以试验结果为基础,绘制了东北梅花鹿R带模式图。(2)两条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1、No2,两条最长的端部着丝粒染色体No3、No4,性染色体X和最短的、也是唯一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的R带和高分辨G带几乎完全是相反的,但宽窄有少许的不一致。除了No21、No24、No28末端浅染外,其它的末端都是深染的,同水鹿(Cervus unicolor)、越南梅花鹿(Vietnamesesika deer)的R带一样,Y染色体末端为深染,而绵羊(Ovis ariesl)和山羊(Capra hircus)R带中的Y染色体,其末端均为浅染,这正体现了同一物种内的稳定性和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性。(3)中期染色体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处理可显出类似G带和C带,C带除了在No1、No4、No11、No18、No27、No28、No31几对染色体和Y染色体染色较浅之外,其它染色体的C带的形态和大小与常规C带很相似,都能在着丝粒处显出深染。而HaeⅢ所显示的G带与常规G带比较,其带型不但反差减弱,而且带纹数量也相对要少一些,但与常规G带比较类似。中期染色体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处理可显出G带和C带,C带除了No2、No6、No15、No18、No29、No32这几对染色体和X染色体染色较浅外,其余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与常规C带很相似,都能在着丝粒处显出深染。而HindⅢ所显示的G带与常规G带比较,除了带型反差减弱外,其带型与常规G带极为相似。(4)用AFLP技术扩增27头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后,得出其片断的相似系数位于0.6809-0.8648之间,其平均值为0.7841。从永川采的C22与C20之间的相似系数最高,高达0.8648,C22与C20是父本和F1的关系,且父本C22为高产茸鹿,其子代F1C20的产茸量也明显比其他杂交组合的F1代要高。
俞秀璋,胡振东,马昆,施立明[9](1990)在《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种间杂交F1能育性的细胞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的F1代杂种鹿的能育性进行了研究。从F1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Ag-NORs 的观察表明,F1双亲鹿的染色体高度同源,差异只涉及一个罗伯逊易位;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显示出F1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能很好的配对,形成31个完整的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1个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染色体的三价体和XY双价体。三价体的顺式构型有利于同源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而产生平衡配子;睾丸组织切片证实了F1的生殖腺生长发育正常。所以,F1两性皆育。说明其亲本鹿之间隔离机制不完善,这两和鹿应属同一个孟德尔群体。
胡鹏飞,刘华淼,邢秀梅[10](2015)在《中国家养梅花鹿种质资源特性及其保存与利用的途径分析》文中认为作者以"种质资源"为中心,论述了中国家养梅花鹿的遗传背景,分析比较了以东北梅花鹿为基础人工育成品种(品系)的特征及生产性能,并对家养梅花鹿与马鹿种间杂交的生物学基础、杂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生产性能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中国家养梅花鹿资源现状,提出了中国家养梅花鹿的种质资源保存与合理利用的途径。
二、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论文提纲范文)
(3)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鹿科动物染色体核型研究 |
1.1 梅花鹿染色体核型研究 |
1.2 马鹿染色体核型研究 |
1.3 驼鹿染色体核型研究 |
1.4 其他鹿科动物染色体核型研究 |
1.5 杂交鹿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
1.6 鹿科动物染色体核型进化机制 |
2 鹿科动物染色体显带技术 |
2.1 G带 |
2.2 C带 |
2.3 R带 |
2.4 N带 |
2.5 其他 |
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动物染色体研究中的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4)东北梅花鹿染色体C-带和高分辨G-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梅花鹿研究现状 |
1.2 标记辅助选择研究及其QTL 定位 |
1.3 染色体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 C 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东北梅花鹿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步化比较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高分辨 G 带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 |
1.基地鹿茸比较 |
2. 实验主要设备和试剂 |
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 致谢 |
(5)梅花鹿染色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梅花鹿现状的概述 |
1.2 梅花鹿染色体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梅花鹿研究的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来源 |
2.2 研究的主要仪器、药品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2.4.1 细胞培养基的制备 |
2.4.2 细胞培养基 |
2.5 常规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2.6 G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2.7 染色体分析方法 |
2.7.1 供核型分析的染色体满足的基本条件 |
2.7.2 常规染色体的分析方法 |
2.7.3 G带分带染色体的分析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获得 |
3.2 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
3.3 梅花鹿染色体的变异与进化 |
3.4 梅花鹿染色体核型分析 |
3.4.1 梅花鹿染色体核型图的建立 |
3.4.2 梅花鹿染色体测量结果 |
3.4.3 梅花鹿染色体形态描述 |
3.4.4 梅花鹿染色体的分类 |
3.5 梅花鹿核型指数式及核型模式图的建立 |
3.6 梅花鹿染色体G带显带规律的描述 |
4 染色体研究的未来 |
4.1 高分辨染色体 |
4.2 染色体与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 |
4.3 染色体显带技术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6)东北梅花鹿染色体C带和高分辨G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制备。 |
1.2.2 显带。 |
1.2.3 显微照相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带带型 |
2.2 高分辨G带带型 |
3 讨论 |
(7)染色体N带研究和用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东北梅花鹿遗传多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中国茸鹿资源简介 |
1.1.1 鹿茸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
1.1.2 中国茸鹿简介 |
1.1.3 我国茸鹿资源面临的威胁 |
1.1.4 我国茸鹿资源的开发利用 |
1.1.5 种质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
1.2 梅花鹿资源的研究进展 |
1.2.1 形态学方面研究 |
1.2.2 细胞学方面的研究 |
1.2.3 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
1.2.4 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1.2.5 标记辅助选择研究及QTL 定位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东北梅花鹿N 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制备 |
2.2.2 Ag-NORs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4.1 Ag-NORs 显带的位置 |
2.4.2 与C 带显示出的异染色质水平的比较 |
3 AFLP 标记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基因组DNA提取 |
3.1.3 限制性酶切与连接 |
3.1.4 预扩增 |
3.1.5 选择性扩增 |
3.1.6 凝胶电泳 |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模板DNA |
3.2.2 引物 |
3.2.3 AFLP的多态性 |
3.2.4 群体内相似系数与个体间的遗传距离 |
3.2.5 群体内单个样品AFLP 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3.1 AFLP 方法研究梅花鹿遗传关系的有效性 |
3.3.2 居群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 |
4 微卫星标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基因组DNA提取 |
4.1.3 基因组DNA 的检测 |
4.1.4 微卫星引物 |
4.2 结果 |
4.2.1 微卫星基因座PCR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
4.2.2 微卫星基因座PCR 扩增带分析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目录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8)东北梅花鹿染色体R-带和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梅花鹿现状概述 |
1.2 国内外梅花鹿的研究现状 |
1.3 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1.4 染色体显带方面的研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R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东北梅花鹿 AFLP分子标记初探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染色体显带技术与细胞遗传学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 |
1. 永川基地鹿茸比较 |
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 致谢 |
四、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J]. 俞秀璋,胡振东. 动物学研究, 1983(04)
- [2]中国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J]. 于淼,杨福合,邢秀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12(10)
- [3]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J]. 唐丽昕,张然然,董世武,邢秀梅. 特产研究, 2020(02)
- [4]东北梅花鹿染色体C-带和高分辨G-带研究[D]. 赵婉婷. 重庆师范大学, 2007(03)
- [5]梅花鹿染色体研究[D]. 阳春. 重庆师范大学, 2005(03)
- [6]东北梅花鹿染色体C带和高分辨G带研究[J]. 赵婉婷,蔡志华,蒋德梅,樊汝权,温兴福,姜计.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0)
- [7]染色体N带研究和用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东北梅花鹿遗传多态性[D]. 韩莉. 重庆师范大学, 2009(03)
- [8]东北梅花鹿染色体R-带和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的研究[D]. 蒋德梅. 重庆师范大学, 2008(01)
- [9]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种间杂交F1能育性的细胞遗传学基础的研究[J]. 俞秀璋,胡振东,马昆,施立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0(04)
- [10]中国家养梅花鹿种质资源特性及其保存与利用的途径分析[J]. 胡鹏飞,刘华淼,邢秀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