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不同林龄混交林效果分析

马尾松不同林龄混交林效果分析

一、马尾松火力楠异龄混交林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木易[1](2021)在《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尾巨桉DH32-29无性系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近熟龄桉树间伐后套种优质阔叶树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的过程,以期为桉树纯林改培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内容有林分生长量、生长动态、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1.林分改培后的桉树生长: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径阶分布并未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偏正态分布。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较未改培林分明显。间伐强度较大的改培林分中,桉树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缓于未改培林分。各林分隶属函数的得分表现为:HT>MT>HT*>MT*>LT>LT*>CK>CK*,总体以改培后的HT林分最佳,改培效果则以中度间伐的桉树人工林最为明显,MT较MT*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总蓄积量分别提高了11.70%、14.33%、26.39%、24.56%。2.林分改培后的乡土树种生长:米老排在所有处理下生长状况和林分结构均最优,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其单株材积较红锥分别高出:742.86%、625.64%、262.38%、39.15%,较火力楠分别高出:661.29%、387.93%、302.20%、400.95%;不同间伐强度下红锥的生长变化最明显,高强度的桉树间伐最有利于红锥的生长,HT中红锥较CK平均胸径提升了 194.70%,平均树高提升了 117.82%;火力楠各处理中偏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峰度在各处理中都明显高于红锥和米老排。总体而言,林分中较小桉树密度配置的改培方式更有利于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最好的HT林分三类树种的总蓄积量较最差CK林分提高267.67%。3.林分改培后土壤物理特性:各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含水率均随林分中桉树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以改培后的CK林分为最佳,改培的效果为对照中的深层土壤(40~60cm)最明显,从土壤持水能力来看,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了 142.84%,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 158.21%,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了 154.38%。4.林分改培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未改培林分相反,同土层中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pH值较未改培林分的提升在表层土壤(0~20cm)中最明显,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分别提升了 2.60%、3.10%、6.35%、7.05%;有机质在全土层均表现为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全钾在全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优于各间伐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则表现为较高间伐强度优于较低间伐强度。总体以改培后的林分MT最佳,对照的改培效果最明显,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对照的表层土壤中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30.77%、33.87%、70.57%、97.47%、26.51%、40.84%。5.林分改培后土壤酶活性:四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酶在不同处理中的活性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以MT林分表现最佳,中度间伐的改培效果最明显,其中土壤磷酸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11.16%、93.43%、-7.71%;土壤蔗糖酶分别提升了 114.67%、196.20%、-34.14%;土壤脲酶分别提升了 8.89%、8.81%、-3.16%;土壤过氧化氢酶分别提升了 246.04%、183.81%、258.31%。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改培后林分在相关性区分度上较未改培林分高,林分结构更加复杂,但在林分经营和指标间互作关系的分析上较未改培林分复杂。在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MT林分综合得分最高,这说明了 MT林分质量最优,所以如果营林者在后期需对桉树纯林进行改培,间伐所保留的桉树密度应以MT林分为标准。通过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林分和未改培林分主成分得分差值可得,弱度间伐下改培后林分较未改培林分综合得分提升了 1.224,改培效果最明显。说明营林者在已有的四种间伐强度下,选择弱度间伐的林分进行改培,效果最好。

覃爱华[2](2021)在《不同人工林林下幼苗更新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特性。[方法]对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设置固定样地进行幼苗更新研究。[结果]红锥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下幼苗物种数量及个体数均远高于各自的纯林及异龄混交林分;各林分自然更新显示物种数、个体数稀少特征;固定幼苗样方分析表明,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幼苗在不同坡位差异显着,而马尾松纯林和异龄混交林幼苗的个体数在不同坡位差异不显着;间伐因素对同龄混交林和异龄混交林的幼苗物种数影响显着,去除凋落物能显着增加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林下幼苗的物种数。[结论]结果为阔叶混交林的培育和更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卢翠香,潘尚慧,黄黎敏,邓紫宇,王家妍,郭东强,陆新,陈其凤,陈健波[3](2021)在《大花序桉+红椎/火力楠混交造林早期生长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3.5年生的大花序桉纯林、大花序桉+红椎混交林、大花序桉+火力楠混交林、红椎纯林和火力楠纯林的生长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模式下,大花序桉、红椎、火力楠的胸径、树高均高于纯林模式下相应树种,相比纯林中相应树种分别提高1.90%和11.96%、36.17%和4.26%、12.73%和2.27%。其中以大花序桉+红椎(9:3)和大花序桉+火力楠(8:2)的配置模式效果最好。

宋尊荣[4](2020)在《广西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广西华山林场(中亚热带气候条件)、镇龙林场(南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派阳山林场(北热带气候条件)不同林龄、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LI-8100A土壤呼吸测量系统和Em50土壤温湿度测量系统对土壤呼吸速率和0-5cm土壤温湿度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平均木土柱法、环刀法等对不同类型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林龄、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特征,并探讨不同类型马尾松人工林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及组分关系,通过建立土壤温湿度与土壤呼吸及组分的最优拟合模型利用Em50对土壤温湿度的连续监测数据计算土壤碳排放量,以实现对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碳排放量的动态监测,并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科学估算和土壤碳排放量的监测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论如下:(1)林龄、经营模式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均显着改变了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但对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影响较小;林龄的增长提高了土壤总呼吸(Soil total respiration,Rtot)和异养呼吸(Heterotrophic breath,RH),但凋落物层呼吸(Litter layer respiration,RL)和矿质土壤呼吸(Mineral soil respiration,RM)随林龄的增长分别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和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M2SS的Rtot、RH、RR和RM显着高于马尾松纯林,但马尾松纯林中林分密度的变化没有显着改变Rtot和RM;纬度的升高总体上降低了马尾松人工林Rtot和RH;土壤呼吸及组分与土壤温度呈显着的指数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则相对较低;林龄对土壤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的影响不显着,但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M2SS中Rtot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高于马尾松纯林,但相对较高密度(种植密度2500株·hm-2,保留密度1156株·hm-2)马尾松纯林D1SS的RH和RM的温度敏感性Q10值也相对最高;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的最大值均也出现在纬度相对较低的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林分中,分别为南亚热带幼龄林YSS(3.127)、北热带中龄林MNT(5.812)和北热带过熟林ONT(3.633),在幼龄林和过熟林,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随着纬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2)总体上,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经营模式也对根系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影响显着,混交林根系生物量显着高于马尾松纯林,相对较高密度林分的D1SS根系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也高于密度较低的D2SS;气候条件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纬度的增加马尾松幼龄林的根系生物量呈升高趋势,中龄林和过熟林的根系生物量呈降低趋势;地表凋落物总现存量在幼龄林与中龄林随纬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过熟林中则随纬度的增加则呈增加趋势。其中,根系总生物量、粗根生物量、0-20cm土层根系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中枝含量和占比与Rtot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3)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着,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Rtot和RH与土壤全P、有效P和土壤容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碳、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渗透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的Rtot、RH与土壤C、土壤N、土壤有机碳、土壤0-20cm土层pH值、土壤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的Rtot和RR与土壤全P、土壤总孔隙度、0-20cm土层pH值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H与0-20cm土层pH值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土壤C和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RR与土壤全P和总孔隙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4)土壤呼吸碳排放量受林龄、经营模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显着。马尾松人工林Rtot土壤呼吸碳排放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长,在809.34gC·m-2-1284.63 gC·m-2。除RL外,Rtot及其他呼吸组分年碳排放量均表现为M2SS显着高于纯林。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Rtot和RH年碳排放量随纬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比逐月累加法和方程模拟法对土壤呼吸及组分年碳排放量的估算结果发现,在南亚热带的类马尾松人工林中两种方法对土壤呼吸及组分的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小,在0.95%-32.75%,其中,对土壤总呼吸的估算结果差异在0.96%-4.72%。各林分中方程模拟Rtot的每日碳排放量总体上均呈1-8月升高,9-10月间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且在6-8月间,各林分间Rtot差异最为显着。

严理[5](2019)在《不同植物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它参与了植物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磷资源短缺和土壤磷限制正在威胁着世界的植物和粮食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不同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存在很大差异,以往针对植物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机磷和有机磷两部分。最近的研究发现,植物叶片中不同的磷组分不但行使不同的功能,其分配模式和转移及再利用也影响到包括植物光合及代谢等诸多生理过程。因此深入研究植物不同磷组分(无机磷、核酸磷、脂质磷、代谢磷和残渣磷)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以澳大利亚西南部的Jurien Bay不同年代序列(按照成土年限从年轻到古老分别为stage 2,stage 3,stage 4和stage 5,其中stage1在本研究中未涉及)土壤—植被生态系统和中国广西南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植物的叶片磷组分分配模式对不同年代序列(6500年至200万年)土壤养分响应(土壤全磷全氮及有效磷等)的差异,研究了人工林纯林和混交林中造林树种(马尾松和红锥)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林下优势植物(重要值前10的物种)、植物功能群及群落水平的植物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林分土壤和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全磷全氮及有效磷等)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Jurien Bay不同年代序列土壤下,Hakea prostrata R.Br.(山龙眼科)和Acacia rostellifera Benth.(豆科)及Melaleuca systena Craven(桃金娘科)3种植物的叶片总氮含量没有差异,但其叶片总磷含量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规律。Acacia rostellifera的叶片总磷含量在不同土壤中保持一致且维持较高水平;M.systena的叶片总磷含量在年轻土壤中较高,且随着土壤年龄的增加叶片总磷含量持续下降,降幅达70%;H.prostrata的叶片总磷含量明显低于前两种植物,并且也随着土壤年龄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与M.systena不完全相同。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3种植物叶片的磷组分及其分配也存在明显差异。Acacia rostellifera的各磷组分没有显着变化;M.systena的叶片磷组分含量随着土壤年龄的增加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在最年轻的土壤中,M.systena将接近40%的叶片磷分配给无机磷,而核酸磷和脂质磷分别约为25%;随着土壤年龄的增加,M.systena分配到无机磷、核酸磷及脂质磷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代谢磷含量则在所有的土壤年代序列中都保持相对稳定;在最年轻的土壤stage 2中,H.prostrata对核酸磷、代谢磷及残渣磷的分配与M.systena相似。与此同时H.prostrata的脂质磷含量在stage 2很低,只相当于M.systena的1/3和A.rostellifera的1/2。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Jurien Bay不同年代序列土壤下的3种植物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也存在差异。Melaleuca systena的土壤pH和叶片总磷含量的相关性最高(R2=0.45);H.prostrata的土壤总磷含量和叶片总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2=0.51);而对于A.rostellifera,其叶片总磷含量与土壤指标之间没有较显着的相关性。3种植物的叶片磷含量与土壤总氮之间都没有相关性。随着土壤磷限制的程度加深,山龙眼科植物H.prostrata和桃金娘科植物M.systena对磷的需求逐渐降低,并且能灵活地分配叶片中的无机磷、脂质磷和核酸磷等组分,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胁迫。但与此同时,豆科植物A.rostellifera对磷的需求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缺乏灵活分配磷组分的能力,这可能是限制其在磷极度缺乏地区分布的重要原因。该结果证明不同植物种对于土壤养分的响应可以在叶片磷组分的分配方式上得到体现,并且不同的磷组分再分配模式反映了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2)中国南亚热带不同造林树种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分配模式存在差异。混交林中马尾松和红锥的总氮含量不随叶片发育阶段而变化,但纯林中的马尾松总氮含量在不同年龄叶片中表现出差异。马尾松的成熟叶总磷含量在纯林和混交林中并无显着差异,但纯林内马尾松的磷回收率显着高于混交林。马尾松和红锥均将最多的叶片磷分配到了脂质磷,但它们在叶片不同发育阶段表现出显着差异;2个林分中马尾松核酸磷含量都随着叶片的衰老而显着下降,而红锥的核酸磷含量不随叶片衰老而变化。马尾松的磷回收率显着高于红锥,马尾松从各个叶片磷组分中全面地回收磷,但红锥对磷的回收主要为脂质磷和代谢磷。红锥叶片远高于马尾松的N:P比值,说明其相比马尾松面临程度更深的磷限制。(3)不同林分林下优势植物、功能群和群落水平的叶片磷组分特征存在差异。草本植物功能群对于氮磷的需求高于其它植物功能群,并且相比之下将更多的叶片磷分配到无机磷和核酸磷库,草本植物的高磷需求可能成为限制其分布的重要原因。2个林分中林下共有的优势植物在叶片磷组分特征上没有显着差异,但是非共有的优势植物在纯林或混交林中表现出磷组分特征的显着差异。蕨类植物的叶片磷与土壤总磷的关系强于其它功能群,但是蕨类叶片磷与土壤有效磷并没有相应的相关性,推测蕨类植物比其它功能群更有效活化并利用Al-P来达到对磷的获取。(4)除了混交林的土壤全氮含量显着高于纯林,纯林和混交林的其它林分土壤养分并未表现出显着差异。林下优势植物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远低于林分土壤,而纯林中根际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高于混交林,草本植物的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高于灌木和乔木树种。纯林中的马尾松和混交林中的马尾松及红锥在根际土壤有效磷(resin P)的含量上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但纯林马尾松根际土壤的Al-P及Fe-P含量都显着高于混交林中马尾松的含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尾松和红锥在两个林分中的根际土壤氮含量都无显着差异。纯林中的马尾松主要利用Al-P,但在混交林中马尾松和红锥对于Al-P、Fe-P及Ca-P均有不同程度的利用。本研究将植物叶片的磷组分按无机磷、脂质磷、核酸磷、代谢磷和残渣磷5个部分进行提取和对比,比较了自然生态系统下不同植物种对磷组分的分配差异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同时也比较了人工林生态系统中造林树种和林下植被的叶片磷分配模式及其对养分的响应。本研究证实了叶片的磷组分分配在不同植物中具有显着差异,植物对于叶片磷组分的分配方式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今后对于磷组分更深入的研究,将为如何提高不同植物尤其是农林经济作物的磷利用效率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巫文香[6](2019)在《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文中认为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是森林服务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为了满足对生态系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避免过度砍伐天然林,人工林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大。然而,人工纯林连栽引起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丧失正在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近年来,虽然多树种人工林相对于单一树种人工林的优势已得到广泛承认,但就针阔叶树混交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研究极少,尤其对驱动这些优势的机制尚不清楚。因为目前的研究大多仅局限在对单一林分、单一或简单几个功能的比较研究,无法全面系统的阐明树种混交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本研究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4a生的马尾松纯林(PPM)、红锥纯林(PCH)和马尾松×红锥混交林(MIX)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系统取样、生化分析和综合比较,研究了针阔叶树种混交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检验纯林与混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差异性,采用回归分析、冗余度分析和路径分析揭示了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维持的调控路径与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34a生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明显优于34a生马尾松纯林和34a生红锥纯林,其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2.96)显着高于红锥纯林(-0.90)和马尾松纯林(-1.77)。(2)在马尾松纯林、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中,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地下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地上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不一致。这种关系的不一致性表现在,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地下微生物群落功能丰富度和均匀度的升高而升高,功能和多样性之间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先随植物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后随植物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的增加而降低,功能和多样性之间呈显着的三项式相关关系。(3)马尾松和红锥混交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影响较大,它可以通过影响地下功能多样性直接影响或通过影响土壤革兰氏阳性菌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也可通过影响土壤pH影响地上植物多样性,然后直接影响或通过影响土壤革兰氏阳性菌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不同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差异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具有负效应,它通过影响地下功能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还可通过影响地上植物多样性影响土壤革兰氏阳性菌,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4)马尾松和红锥针阔叶树种混交,显着提高混交林林分生物量,提高凋落物产量和质量,显着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功能,从而显着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5)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具有相同的物种数,并显着高于红锥纯林。值得指出的是,经过34a的林分生长和演替,原先的马尾松纯林已逐渐演变为马尾松(重要值111.85)和红锥(重要值93.26)为优势的半自然的针阔混交林,相反,原先的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却逐渐转变为以红锥占绝对优势(重要值为182.12)的人工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的重要值降至42.85)。同时我们还发现,红锥在三种林分灌木层中均居优势地位,而马尾松在三种林下几乎没有天然更新。因此,可以预测,若无人为的干扰或调控,原先的马尾松纯林将进一步演变为马尾松、红锥针阔混交林,而原先的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则有可能演变为以红锥为优势的群落,马尾松将逐渐退出群落。(6)马尾松和红锥的长期混交(34a),具有显着的净生物多样性效应,其中互补效应占主导地位,混交林中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各个功能指数的提高与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互补效应密切相关。

李海燕[7](2019)在《凋落物对过熟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添加和去除凋落物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尚少,尤其缺乏对人工过熟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比较研究,亟待深入探讨。本研究以60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调查、生化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过熟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对凋落物去除和添加的短期响应,以揭示过熟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对凋落物去除和添加的不同的响应效应,其研究结果对马尾松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及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养分存在显着影响,但因处理时间长短而异。凋落物处理半年时(干季),与对照相比,纯林中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均能显着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4.19%和29.37%(p<0.05),而混交林却表现为土壤有机碳减少,分别降低14.07%和10.67%,但差异不显着(p>0.05)。凋落物处理一年后(湿季),去除凋落物使纯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7.37%,差异不显着(p>0.05),而混交林却呈极显着下降(19.40%)(p<0.01);添加凋落物均极显着提高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4.8%和17.74%(p<0.01)。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凋落物处理方式、季节、林分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都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2)凋落物处理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在干季,纯林中,添加凋落物处理显着降低土壤细菌和总PLFAs含量,却显着提高真菌的PLFAs含量(p<0.05);而去除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各类群微生物的PLFAs含量影响均不显着(p>0.05)。在混交林中,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均能显着提高真菌、放线菌和总PLFAs含量,添加凋落物处理还能显着提高细菌的PLFAs含量(p<0.05)。在湿季,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对两种林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及总PLFAs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方差分析表明,两种林分中,对照、添加、去除凋落物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及总PLFAs含量均表现为干季极显着高于湿季(p<0.01),混交林显着高于纯林(p<0.05)。(3)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Biolog多样性影响较小,但指数间有所不同。在干季,纯林中添加凋落物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PLFAs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混交林中,凋落物处理对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着影响。在湿季,无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对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在两种林分中,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Biolog多样性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处理×季节×林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PLFA多样性与Biolog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着。(4)在干季,添加凋落物使两种林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5.57%、26.98%和28.18%、72.42%(p<0.05),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降低了9.23%和17.23%。去除凋落物使纯林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提高15.15%、20.96%和10.06%(p<0.05),却使多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降低31.97%;同样,去除凋落物使混交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脲酶活性显着提高50.46%、38.62%、26.28%、111.52%和12.84%,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降低32.34%。在湿季,添加凋落物使纯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提高25.28%,却使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12.78%(p<0.05);而去除凋落物使纯林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降低15.18%和19.40%。在湿季,添加凋落物显着提高混交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13.40%、21.20%、33.49%、36.20%、17.95%(p<0.05);而去除凋落物显着降低混交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降低20.06%、20.75%、17.15%(p<0.05)。本研究还发现,凋落物处理一年后,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碳源由酸类转变为以酯类和酸类为主。(5)相关分析表明,除土壤有效氮和全磷外,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速效钾:全钾与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群落总PLFA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p<0.05或p<0.01),而土壤全钾、有效磷、有效氮:全氮、有效磷:全磷与上述7类菌群和总PLFA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速效钾:全钾与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却与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相反,有效磷、有效氮:全氮、有效磷:全磷与N-乙酰-(p-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呈显着的负相关,却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着的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速效钾:全钾与5类碳源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醇类除外),而全钾、有效磷、有效氮:全氮、有效磷:全磷与5类碳源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醇类除外)。(6)研究表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凋落物去除和添加的短期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支持我们的假设。造成此种现象与样地植被类型、气候、土壤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野外调查发现,马尾松纯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丰富,凋落物深厚,而马尾松红锥异龄交林林分郁闭度大,林下灌木、草本及其稀缺,凋落物虽深厚,但结构复杂。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纯林和混交林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存在复杂性和多变性,这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阮友维[8](2019)在《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虽然学者们对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但对过熟林的相关研究尚少,尤其缺乏对人工过熟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比较研究,亟待深入探讨。本研究以60年生的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和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调查、生化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了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验证了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主要结果如下:(1)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别是584.17 t/hm2和655.34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是569.09 t/hm2、4.26 t/hm2、3.02 t/hm2、7.80 t/hm2和645.56 t/hm2、1.88 t/hm2、0.98 t/hm2、6.92 t/hm2;混交林的群落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2)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是483.08t/hm2和524.80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是300.62 t/hm2、2.26 t/hm2、1.47 t/hm2、4.58 t/hm2、174.15 t/hm2和338.11 t/hm2、1.05 t/hm2、0.51 t/hm2、4.21t/hm2、180.92t/hm2。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乔木层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碳储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3)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相似,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即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97.42%~98.51%,枯落物层1.06%~1.34%,灌木层0.29%~0.73%,草本层0.15%~0.52%。纯林和混交林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的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91.55%、8.45%和99.62%、0.38%。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马尾松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树干(50.55%~51.35%)>树根(19.83%~20.02%)>树枝(14.91%~15.56%)>树皮(8.37%~8.69%)>树叶(5.21%~5.51%);红锥与马尾松相似,为树干(59.30%)>树根(16.84%)>树枝(13.04%)>树皮(7.26%)>树叶(3.55%),更新树与保留木的不同,为树干(42.81%~55.02%)>树根(18.22%~22.22%)>树叶(7.49%~19.34%)>树枝(13.93%~15.64%)>树皮(0.00~5.34%)。(4)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相似,数值不同,其中纯林为乔木层(61.95%)>土壤层(36.32%)>枯枝落叶层(0.96%)>灌木层(0.47%)>草本层(0.31%),混交林是乔木层(64.75%)>土壤层(34.16%)>枯枝落叶层(0.79%)>灌木层(0.20%)>草本层(0.10%)。纯林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4.08%和36.05%;混交林相应为65.53%和34.47%。乔木层和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两者合占98.28%~98.90%,但以乔木层的碳储量最高,占62%~64%。在乔木层碳库中,纯林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1.34%的碳,更新树贡献了8.66%碳;而混交林中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9.61%的碳(其中马尾松:85.10%,红锥:14.51%),更新树仅提供0.39%的碳。(5)本研究结果支持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

覃志伟[9](2019)在《广西凭祥两种过熟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碳库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的主要来源。研究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对于确定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源与汇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凭祥过熟马尾松纯林(以下简称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为对象,设置去除凋落物、添加凋落物处理,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水热因子等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并对不同凋落物处理下两种林分的土壤碳排放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马尾松纯林与混交林凋落物月际动态变化模式相近,均呈现双峰型。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48±0.11 t·hm-2和8.03±0.17 t··hm-2,成熟马尾松纯林转变为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后,其年凋落物量显着增加了23.92%。(2)马尾松纯林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年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19.42±0.04℃、20.30±0.03℃ 和 20.05±0.19℃,混交林的相应为20.71±0.04℃、20.89±0.03℃和20.54±0.03℃,去除凋落物处理分别使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温度显着升高了4.53%和0.87%,添加凋落物处理使马尾松纯林土壤温度也显着升高了0.87%,使混交林土壤温度显着降低了0.92%。两林分在季节上均表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规律。成熟马尾松纯林转变为马尾松异龄混交林后,其土壤温度显着增加了 18.43%。(3)马尾松纯林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年平均土壤湿度分别为19.66±0.09%、19.67士0.13%和20.41±0.31%,混交林的相应为21.24±0.15%、20.44±0.14%和22.04±0.20%,去除凋落物处理对马尾松纯林土壤湿度无显着影响,但使混交林土壤湿度显着降低了3.77%,添加凋落物处理分别使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湿度显着升高了3.81%和3.77%。成熟马尾松纯林转变为异龄混交林后,其土壤湿度显着增加了8.04%。(4)马尾松纯林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06±0.14、1.54±0.19和2.60±0.08 μmolCO2·m-2s-1,混交林的相应为2.44±0.06、1.76±0.12和3.2和3.27±0.29 μmolCO2·m-2s-1,去除凋落物处理分别使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显着降低了25.24%和27.87%,而添加凋落物使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显着升高了26.21%和34.02%。(5)马尾松纯林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呼吸的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8.03士0.23 t·C.hm-2、6.00±0.33 t.C·hm-2和 10.01土0.14t·C.hm-2,混交林相应为9.51士0.12t·C.hm-2、6.88±0.21 t·C·hm-2和12.70士0.53 t·C.hm-2。去除凋落物处理分别使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的年累积排放量显着减少了25.28%和27.66%,而添加凋落物处理分别使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的年累积排放量显着增加了24.66%和33.54%,马尾松纯林转变为混交林后,其土壤呼吸的年累积排放量显着增加了 18.43%。(6)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极显着指数相关(p<0.01)。土壤温度的回归模型可以分别解释马尾松纯林中去除、对照和添加处理土壤呼吸速率83.87%、87.67%和88.46%的变化,而混交林的相应为74.26%、94.28%和93.31%。混交林添加凋落物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均呈显着线性关系(P<0.05),其余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无显着的回归关系(p>0.05)。(7)马尾松纯林对照、去除凋落物和添加凋落物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的Q10值分别为2.09、1.83和1.92,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均降低Q10值;混交林的Q10值相应为2.01、2.13和1.94,去除凋落物处理增加了Q10值,而添加凋落物降低了Q10值。

陈莹莹[10](2018)在《火力楠种源区域试验与优良种源早期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火力楠(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 Dandy)是我区优良的乡土阔叶树种,其干形通直,木材结构细,抗病、抗风和防火能力强,生长速度较快,是营造复层林、改善人工林树种结构的优良造林树种之一。本研究调查采集来自于火力楠自然分布区广西、广东省的10个种源,育苗后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在火力楠适生区内选取了玉林市林科所(L1)、大义林场(L2)、荔浦林场(L3)三个代表性较强的试验点进行造林,通过种源区域试验,调查火力楠不同种源在不同区域的生长性状及生长差异并进行遗传测定,进而开展优良种源早期选择。通过树干解析法分析所选出的优良种源火力楠与普通种源火力楠在速生期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规律,并建立优良种源火力楠生长数学模型,为今后在种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火力楠林分选择、单株选择及种源杂交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火力楠种源在三个试验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测定,一年生火力楠种源平均成活率L1>L2>L3,成活率最高为种源BL(99.69%)和PB(99.00%、93.11%),最低为种源 BB(84.00%)和 PN(80.25%、80.13%);三年生火力楠种源平均保存率分别为L1>L2>L3,保存率最高种源分别为DY(83.88%)、XY(81.44%)、BB(74.12%),最低为种源DRS(54.19%)、PN(58.00%)、DC(57.37%)。各试验点的保存率较存活率均有所下降,降低幅度大小为L3>L2>L1。总体来说,各种源火力楠在L1试验点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较适宜生长;在L3试验点最低,适应性较差。(2)各试验点火力楠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各试验点种源间的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L1试验点DY种源生长表现最好,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 2.95m、5.55cm、1.81m 和 0.0037 m3,PB、ZY、FZ 种源生长表现较好,与表现最差的种源PN存在极显着差异;L2试验点DY种源生长表现最好,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3.48m、5.40cm、1.59m和0.0043 m3,ZY、BB种源生长表现较好,与表现最差种源PN有极显着差异;L3试验点BB种源在该试验点生长表现最好,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3.49m、4.12cm、1.92m和0.0027 m3,LC、ZY种源生长表现较好,与表现最差种源PN有极显着差异。(3)通过各试验点间火力楠生长情况分析,各试验点间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L3试验点树高和冠幅均为最大,分别为3.33m、1.85m;L2试验点胸径、单株材积都最大,分别为5.06cm、0.0035m3。火力楠的树高生长在试验点与种源间交互作用存在显着差异,胸径、冠幅、材积在试验点与种源交互作用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差异程度为试验点>种源>试验点与种源间交互作用。总的来说,火力楠在L2试验点生长情况最好。(4)在三个试验点开展火力楠优良种源早期选择。以种源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这4个生长性状平均值和生长指标育种值的大小为选择评价标准,选出ZY、BB、DY、LC、PB这5个为优良种源,入选率为41.67%。在入选的种源中,ZY的树高遗传增益最高,为6.27%;DY的胸径遗传增益和单株材积遗传增益最大,分别为5.98%和0.16%;BB的冠幅遗传增益最大,为3.53%。(5)采用树干解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六年生优良种源火力楠(速生期)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规律。总体来说,优良种源火力楠的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量均大于普通种源火力楠。优良种源火力楠的胸径、树高、材积均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加,尤其第5年开始增长迅速,连年生长量达到1.80cm、1.20m和0.000398m3。优良种源火力楠幼龄阶段生长迅速,且不易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注重施肥管理,能有效促进生长量增加。(6)将优良种源火力楠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代入5种常见的经验林木生长模型,得到的最优生长预测模型为:胸径生长模型逻辑斯蒂(Logistic)D=6.047-ln(1 + 179.322*exp(-0.916*T))、树高生长模型苏马克(Schumacher)H=23.857*exp(-12.330/(T + 2.930))和材积生长模型逻辑斯蒂(Logistic)V=1.695-In(1+4.446*exp(-1.227*T))。

二、马尾松火力楠异龄混交林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火力楠异龄混交林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桉树在中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2.2 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研究概况
        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经营设计
    2.3 数据调查
        2.3.1 土壤养分调查
        2.3.2 生长指标调查
    2.4 试验方法
        2.4.1 径阶划分
        2.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4.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5 林分生长隶属函数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的生长
        3.1.1 未改培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2 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3 不同处理下桉树生长指标分析
    3.2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1 不同间伐强度对未改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间伐强度对改培后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3 桉树的生长规律
        3.3.1 桉树胸径的生长规律
        3.3.2 桉树树高的生长规律
        3.3.3 小结
    3.4 套种树种的生长
        3.4.1 胸径的生长
        3.4.2 树高的生长
        3.4.3 胸径的生长动态
        3.4.4 树高的生长动态
        3.4.5 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
        3.4.6 林分结构及林分质量状况
        3.4.7 小结
    3.5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5.1 不同间伐强度下未改培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2 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后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3 相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5.4 小结
    3.6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6.1 土壤pH值
        3.6.2 土壤有机质
        3.6.3 土壤全氮
        3.6.4 土壤全钾
        3.6.5 土壤全磷
        3.6.6 土壤速效氮
        3.6.7 土壤速效钾
        3.6.8 土壤速效磷
        3.6.9 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6.10 小结
    3.7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7.1 土壤酸性磷酸酶
        3.7.2 土壤蔗糖酶
        3.7.3 土壤脲酶
        3.7.4 土壤过氧化氢酶
        3.7.5 土壤酶活性的改培效果分析
        3.7.6 小结
    3.8 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1 未改培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2 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3 小结
    3.9 桉树间伐对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影响的综合评价
        3.9.1 主成分分析
        3.9.2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人工林林下幼苗更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人工林林下幼苗统计及物种数量分布特征
    2.2 环境因素对不同人工林林下植被数量和物种的差异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大花序桉+红椎/火力楠混交造林早期生长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模式下大花序桉生长量比较
    2.2 不同模式下红椎生长量比较
    2.3 不同模式下火力楠生长量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4)广西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内外森林土壤呼吸研究现状
        1.2.2 土壤呼吸及组分研究现状
        1.2.3 土壤呼吸测量方法
        1.2.4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土壤呼吸及土壤温湿度测定
        2.2.3 根系生物量调查
        2.2.4 凋落物现存量调查
        2.2.5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量
        2.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3章 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林龄土壤呼吸及组分研究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土壤温湿度、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年均值和月动态变化
        3.1.2 不同组分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
        3.1.3 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关系
        3.1.4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估算
    3.2 讨论
        3.2.1 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与贡献率
        3.2.2 土壤温湿度土壤呼吸的影响
        3.2.3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
第4章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研究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温湿度、土壤总呼吸速率年均值和月动态变化
        4.1.2 不同组分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对土壤总呼吸贡献率
        4.1.3 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关系
        4.1.4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估算
    4.2 讨论
        4.2.1 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与贡献率
        4.2.2 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2.3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
第5章 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的研究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土壤温度和湿度季节性变化
        5.1.2 土壤总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
        5.1.3 不同组分土壤呼吸速率和RR贡献率
        5.1.4 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关系
        5.1.5 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估算
    5.2 讨论
        5.2.1 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和RR贡献率
        5.2.2 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5.2.3 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
第6章 马尾松人工林根系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根系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6.1.2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根系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6.1.3 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根系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6.1.4 各林分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呼吸相关性
    6.2 讨论
        6.2.1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
        6.2.2 土壤呼吸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
第7章 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7.1 结果与分析
        7.1.1 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7.1.2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7.1.3 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7.1.4 各林分凋落物现存量与土壤呼吸相关性
    7.2 讨论
        7.2.1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及组分现存量与占比
        7.2.2 土壤呼吸速率与凋落物现存量关系
第8章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
    8.1 结果与分析
        8.1.1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呼吸关系
        8.1.2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呼吸关系
        8.1.3 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呼吸关系
    8.2 讨论
        8.2.1 土壤呼吸及组分与土壤化学性质关系
        8.2.2 土壤呼吸及组分与土壤物理性质关系
第9章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排放量估算
    9.1 结果与分析
        9.1.1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碳排放量
        9.1.1.1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呼吸日碳排放量变化
        9.1.1.2 不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呼吸年碳排放量
        9.1.2 不同经营模式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排放量
        9.1.3 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排放量
    9.2 讨论
        9.2.1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呼吸日碳排放量变化
        9.2.2 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呼吸年碳排放量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最优拟合模型
附录 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不同植物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磷素的重要性及现状
        1.1.1 全球土壤磷资源现状
        1.1.2 磷在农林牧生产中的应用
    1.2 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及适应性
        1.2.1 植物对磷吸收的结构适应性
        1.2.2 植物对磷利用的功能适应性
        1.2.3 磷组分在植物内的分配及功能
    1.3 影响植物磷组分特征的因素
        1.3.1 植物对磷的回收和再利用
        1.3.2 土壤微生物
        1.3.3 气候因素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3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样地概况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研究样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群落调查和取样
        2.2.2 土壤调查和取样
        2.2.3 植物样品分析
        2.2.4 土壤样品分析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土壤年代序列植物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联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植物及土壤样品采集
        3.2.3 植物养分测定
        3.2.4 土壤养分测定
        3.2.5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土壤年代序列植物叶片的总磷和总氮特征
        3.3.2 不同土壤年代序列植物叶片磷组分分配特征
        3.3.3 不同土壤年代序列土壤养分特征
        3.3.4 植物磷组分分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土壤年代对植物磷组分特征的影响
        3.4.2 土壤年代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土壤年代序列植物叶片磷组分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造林树种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造林树种不同年龄叶片的全磷及全氮特征
        4.3.2 造林树种不同叶龄叶片的磷组分特征
        4.3.3 造林树种净光合速率与养分回收效率
        4.3.4 不同林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
        4.3.5 造林树种叶片磷组分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
    4.4 讨论
        4.4.1 造林树种对植物叶片磷组分特征的影响
        4.4.2 造林树种对叶片磷组分分配特征的影响
        4.4.3 造林树种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纯林和混交林不同植物、功能群及群落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植物的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
        5.3.2 不同植物功能群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
        5.3.3 不同林分群落的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根际土壤的关系
    5.4 讨论
        5.4.1 植物种类对叶片磷组分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5.4.2 植物功能群叶片磷组分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5.4.3 群落类型对叶片磷组分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术活动
    荣誉获奖
    发表论文
致谢

(6)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全球和我国人工林的发展概况
    1.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1.4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测度方法及应用
    1.5 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样地概况
    2.3 野外调查和取样
    2.4 室内样品处理和分析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不同林分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
        3.2.2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林分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和结构
        3.3.2 不同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组成
        3.3.3 不同林分的植物多样性指数特征
    3.4 讨论
        3.4.1 林分类型对群落乔木层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3.4.2 林分类型对群落更新层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3.4.3 林分类型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5 小结
4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4.3.2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4.3.3 不同林分的土壤酶活性
        4.3.4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
    4.4 讨论
        4.4.1 林分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4.4.2 林分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
        4.4.3 林分类型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4.5 小结
5 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联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
        5.2.2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标的数据来源及计算
        5.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检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林分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5.3.2 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联
        5.3.3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调控路径
    5.4 讨论
        5.4.1 林分类型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5.4.2 林分类型对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联的影响
        5.4.3 林分类型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调控机制
    5.5 小结
6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2.1 主要创新点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7)凋落物对过熟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马尾松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概况
        1.1.1 马尾松人工纯林概况
        1.1.2 马尾松与其它树种混交林概况
    1.2 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研究
        1.2.2 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1.3 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研究
        1.3.2 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林分样地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2 研究林分和样地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3.2 凋落物处理样地设置
    3.3 野外土壤样品采集
    3.4 室内土样分析方法
        3.4.1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4.2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析
        3.4.3 土壤微生物Biolog分析
        3.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3.5 数据处理
        3.5.1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计算
        3.5.2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多样性指数计算
        3.5.3 土壤微生物群落Biolog碳源计算
        3.5.4 土壤微生物群落Biolog多样性指数计算
        3.5.5 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养分的短期影响
        4.1.1 土壤有机碳
        4.1.2 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
        4.1.3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
        4.1.4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
    4.2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短期影响
        4.2.1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
        4.2.2 土壤微生物PLFAs多样性指数
    4.3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短期影响
        4.3.1 土壤酶活性
        4.3.2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
        4.3.3 土壤微生物Biolog多样性指数
    4.4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分析
        4.4.1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
        4.4.2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相关性
        4.4.3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PLFAs指数的相关性
        4.4.4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Biolog多样性指数相关性
        4.4.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1.2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5.1.3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PLFA和Biolog多样性的影响
        5.1.4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和碳源利用的影响
        5.1.5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5.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资助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1.1.2 马尾松人工林发展概况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2 国内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3.1 国外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3.2 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土壤特性
    2.2 研究样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群落调查
        2.3.3 群落生物量调查
        2.3.3.1 乔木层生物量调查
        2.3.3.2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枯落物现存量的测定
        2.3.4 土壤调查及样品采集
        2.3.5 室内实验分析
        2.3.6 群落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计算
        2.3.7 林分生物量计算
        2.3.8 碳储量的计算
        2.3.8.1 植被碳储量的计算
        2.3.8.2 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2.3.8.3 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
        2.3.9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纯林和混交林的群落特征
        3.1.1 乔木层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2 灌木层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3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4 群落的植物物多样性
    3.2 纯林和混交林的生物量特征
        3.2.1 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
        3.2.2 乔木层保留木的单株生物量及分配
        3.2.3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3.2.4 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及分配
        3.2.5 枯落物层生物量
        3.2.6 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
    3.3 纯林和混交林的碳储量特征
        3.3.1 乔木层植物的含碳率、碳储量及分配
        3.3.2 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含碳率及碳储量
        3.3.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
        3.3.4 土壤层碳储量
        3.3.5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1.1 混交林增加生态系统生物量
        4.1.2 混交林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4.1.3 人工过熟林具有高的碳固持能力
    4.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资助项目

(9)广西凭祥两种过熟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土壤呼吸研究概况
        1.2.1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1.2.2 土壤呼吸研究方法
    1.3 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特征
    1.4 土壤呼吸影响因子
        1.4.1 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1.4.2 土壤温度、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1.4.3 其它影响因子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2 试验地设置
        2.2.1 样地设置及试验处理
        2.2.2 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测定
        2.2.3 凋落物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统计分析
        2.3.1 土壤呼吸速率
        2.3.2 土壤呼吸敏感性
        2.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凋落物量动态变化
        3.1.1 凋落物的月际动态
        3.1.2 凋落物的季节动态
    3.2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1 土壤温度的月际动态
        3.2.2 土壤温度的季节动态
    3.3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3.3.1 土壤湿度的月际动态
        3.3.2 土壤湿度的季节动态
    3.4 土壤呼吸对凋落物处理的响应特征
        3.4.1 土壤呼吸的月际动态
        3.4.2 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
        3.4.3 土壤呼吸季节和年的累积排放量
    3.5 不同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
        3.5.1 不同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3.5.2 不同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3.5.3 不同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双因子关系
        3.5.4 不同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系数
    3.6 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第四章 讨论
    4.1 林分类型对土壤呼吸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4.2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3 土壤温度、湿度对凋落物处理的响应
    4.4 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湿度关系的影响
    4.5 不同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资助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火力楠种源区域试验与优良种源早期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火力楠概况
        1.1.1 火力楠生物学特性
        1.1.2 火力楠自然分布概况
        1.1.3 火力楠应用情况及研究现状
    1.2 种源试验研究概述
        1.2.1 国外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2.2 国内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参试种源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造林试验设计
        2.3.2 试验观测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玉林林科所试验点(L1)火力楠种源生长情况分析
        3.1.1 成活率和保存率分析
        3.1.2 生长情况分析
        3.1.3 种源间生长量差异分析
    3.2 大义林场试验点(L2)火力楠种源生长情况分析
        3.2.1 成活率和保存率分析
        3.2.2 生长情况分析
        3.2.3 种源间生长量差异分析
    3.3 荔浦林场试验点(L3)火力楠种源生长情况分析
        3.3.1 成活率和保存率分析
        3.3.2 生长情况分析
        3.3.3 种源间生长量差异分析
    3.4 各试验点间的生长情况比较
    3.5 优良种源选择
    3.6 优良种源生长规律研究
        3.6.1 胸径生长规律
        3.6.2 树高生长规律
        3.6.3 材积生长规律
    3.7 优良种源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方程拟合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马尾松火力楠异龄混交林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D]. 黄木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不同人工林林下幼苗更新特性研究[J]. 覃爱华. 园艺与种苗, 2021(04)
  • [3]大花序桉+红椎/火力楠混交造林早期生长效应分析[J]. 卢翠香,潘尚慧,黄黎敏,邓紫宇,王家妍,郭东强,陆新,陈其凤,陈健波. 桉树科技, 2021(01)
  • [4]广西不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研究[D]. 宋尊荣.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不同植物叶片磷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D]. 严理. 广西大学, 2019(06)
  • [6]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D]. 巫文香. 广西大学, 2019(06)
  • [7]凋落物对过熟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D]. 李海燕. 广西大学, 2019(01)
  • [8]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D]. 阮友维. 广西大学, 2019(01)
  • [9]广西凭祥两种过熟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D]. 覃志伟. 广西大学, 2019(01)
  • [10]火力楠种源区域试验与优良种源早期选择[D]. 陈莹莹. 广西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马尾松不同林龄混交林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