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电信测试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席斌[1](2021)在《基于JAVAEE的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电信集团甘肃分公司已经陆续完成了CRM客户管理系统、服开系统/激活系统、省商务领航系统、集团领航系统和各行业产品平台等相关系统,进而实现了对工单信息管理的建设。但由于各产品平台由各业务部门分别主导建设,未进行集中管理,导致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与标准,因此需要运营部门为每个行业产品建设自己的管理平台,从较为全面的角度进行统一管理,本文基于这一局限性,设计和实现了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本文对业务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设计和实现了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通过规则分析和数据的集约化集中规整,使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用户数据分散的问题,为公司管理者和运营部门提供实时的动态数据和整体的生产经营情况、管理视图。该系统可以将公司重点行业应用进行集中管理,使产品通过简单的配置即可完成加载;可提供定制化报表开发,运营人员随时可获取行业应用的业务数据;可集中接入电信基础能力(短信、彩信、WAP)、支付能力(翼支付、支付宝,银行)、分享能力(微博、微信、易信)等,为行业应用提供一站式能力共享。该系统的完成可以使得运营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降低公司成本支出,规范化管理流程,给公司管理生产者在日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一些有力的决策依据,旨在为中国电信集团甘肃分公司提供一个性能卓越、响应及时、安全可靠的运营支撑业务管理系统。
赵忞斐[2](2019)在《新疆电信新一代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运营商企业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以及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提供智慧运营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IT建设的核心任务,因此新疆电信本着“领先的智能信息服务提供商”建设导向,对新一代客户管理系统(CRM)进行了重构。本文从新建电信建设CRM系统项目建设角度出发,助力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为目标,结合项目管理理论,对CRM项目建设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具体以新疆电信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新疆电信重构新一代CRM项目的必要性、项目需求、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过程管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给出了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进度计划编制、责任矩阵、里程碑和沟通内容,并通过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的评估。论文还针对新疆电信CRM项目实施过程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使项目在公司的后续开展中能更好地发挥效果。
黄琳琳[3](2020)在《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以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金融服务贸易应运而生,如电子银行、整合支付、移动支付、网络支付、P2P、网络借贷、远程信息处理、网络众筹等。1995年乌拉圭回合,国际社会首次达成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GATS将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模式,并以附件的形式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规定。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和普及,亟需形成以跨境交付为主的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但近期以来,WTO陷入困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谈判更是难以推进,有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规则则在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s,FTAs)1中出现,但无论是从规则体系还是具体规则内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预探究FTAs中规则的差异所在?以及规则差异背后所映射出的发展趋势?同时总结归纳出规则适用的方式与特点?最终试图从价值层面判断与反思规则设计上与其适用实践中所具备的优势与缺陷,构建出既能够推动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又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的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体系,以期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建议。本文除导论共分为五章:第一章“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概述”。跨境金融服务贸易以金融服务要素跨境为核心,包含传统服务提供模式中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以及自然人流动三种模式,其依托网络空间规则,并且以金融数据的跨境自由流动为关键性因素。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作为新兴的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其产生以“破坏性金融创新”理论为基础,符合“破坏性创新”构成的三个要素,即“变革”、“替代性潜力”和“结构性影响”,并且从“市场准入”和“业务运行”等方面革新了以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的传统金融服务贸易规则。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从NAFTA中的初级规则演变到USMCA中的高级规则,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特征:即市场准入成为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前提条件、非歧视性待遇规则成为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中间保障、审慎例外规则成为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风险屏障。第二章“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是服务贸易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GATS项下的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规则与商业存在下的金融服务贸易适用同样的规则,但对于以产品分类为主的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显然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框架不利于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实现、跨境金融数据流动成为市场准入争议的焦点、例外规定阻碍自由化措施的实施、DSU不能有效解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争议等。WTO有关争端涉及到跨境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问题,包括跨境交付的含义问题、GATS第16条第1款与第2款之间的联系问题、市场准入的具体措施问题等。现有的FTAs在破坏性金融创新的理论背景下为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而达成的,从NAFTA到USMCA,有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规则主要分为GATS型、CPTPP型、欧盟型以及其他等四种类型,均对GATS规则体系不足做出了有利的回应,如全面的市场准入义务以及跨境金融数据的自由流动,但在特定方面,基于跨境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也保持了一定的沉默。然而对于未来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规则,无论是从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内涵以及市场准入数量性限制措施的本质,还是从跨境金融信息自由流动的重要性来看,放弃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条款的概念都不会影响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第三章“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非歧视待遇规则”。非歧视性待遇是实现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后维持国内外平等竞争环境的重要保障,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然而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所具有的合法的安全稳健性、国际义务与国家安全间的平衡性以及跨境金融数据流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原本GATS项下对于跨境交付与境外消费的区别问题、服务原产地的认定问题、非歧视性待遇条款中的“同类性”问题以及事实上歧视性待遇的解释问题等对于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新一代的FTAs均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微弱的回应,但并未实质上促进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未来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非歧视待遇规则应更具有灵活性与可预期性,解决例外条款举证之困难、金融服务同类性判断标准不确定等问题,并构建以要素为基础的灵活性非歧视待遇标准。第四章“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审慎例外规则”。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以及市场失灵决定了必须存在审慎规制,金融服务贸易分为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前者是以结果为导向,依赖普遍适用的原则,而后者则是指存在具体的监管细则。但对于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常处于不同的管辖权范围内,其所依赖的审慎例外条款则本身具有原则性监管的性质,因而具有较大程度的灵活性。GATS早期对审慎例外条款的谈判存在较大的争议,阿根廷金融服务案是专家组做出的首例审慎例外条款解释的案件,但也存在解释过为宽泛的弊端,FTAs对于GATS审慎例外条款存在的问题从条款名称、关系需求、反滥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以期更加符合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然而,审慎例外条款本身的原则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在国际上形成统一适用的标准,并且从GATS近30年的实践以及新的FTAs中有关审慎例外条款的规定可见,各主权国家对于金融自由化的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无疑会增加达成一致性审慎例外条款的困难。欧盟在金融服务一体化市场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相互承认原则也要求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审慎例外条款的适用需要各主权国家的相互承认予以配合。第五章“我国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信息技术带来的贸易成本降低使得跨境金融服务业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已经逐渐开始对跨境金融服务贸易予以关注。金融服务业开放是WTO服务贸易的重要议题,主要涉及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非歧视待遇、业务范围和审慎规制,而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涵盖服务贸易除商业存在模式外的三种模式。以CPTPP为代表的新一代区域贸易协定设定了高标准的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规则对我国构成挑战。在跨境金融服务贸易领域,我国无论在国内法律法规中还是在签订的FTAs中,都展现了较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国内法层面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FTAs中较少涉及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规定以及FTAs中审慎例外条款的规定不一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跨境金融数据流动尚存在争议、金融行为监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出于条件不具备及风险防范方面的考虑。建议从国内跨境金融服务贸易体系、我国在FTAs中有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谈判以及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监管科技完善等层面加以考虑。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程度、强化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以及将金融科技融入到审慎例外条款中。综上所述,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在FTAs中愈发重要,并且其规则体系也在逐渐完善,但相较于GATS,在市场准入、非歧视待遇、审慎例外等基本规则方面尚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适用新金融服务贸易的出现。为对接并引领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我国可从完善国内跨境金融服务贸易体系、加快在FTAs中有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谈判以及促进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监管科技等层面加以考虑。
张昊昕[4](2020)在《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网络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控制面和转发面紧耦合架构下的资源利用率、业务部署周期、维护管理以及建设成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现,同时网络架构也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本论文引入基于SDN集中控制思想和NFV设备虚拟化思路的v BRAS技术,研究了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应用的实现,着重从网络架构、互通接口、业务流程和部署方案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展望了城域数据网未来演进方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转控分离v BRAS相关SDN、NFV、Vx LAN、v BRAS等关键新技术,包括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典型架构以及相关性,并介绍了转控分离v BRAS实现模式和主要优势。(2)从系统架构、相关接口、系统组网、业务处理四个方面进行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系统设计,并结合系统情况对v BRAS设备在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3)完成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实现。针对本论文的测试内容制定了具体的测试方案,涉及到组网方案、CP和UP部署方案、CU控制通道方案、和周边系统的对接方案、具体的业务承载方案。最后在汇聚交换机S7606E接口下配置用户接入VLAN,割接至新增UP设备ME60-X8上,在CP上执行命令完成全部用户上线,进行业务测试。(4)根据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结果,总结出系统相关的机房选址、软硬件和控制通道的组网方案、功能/性能要求、业务承载能力、周边配套系统对接、可靠性保障、可维护性管理,以及运维模式等结论。分析表明转控分离v BRAS主要有提升资源利用率、集中管理简化运维、缩短业务上线周期和开放网络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转控分离v BRAS有望逐步实现未来城域数据网的演进方向。
赵毅[5](2018)在《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城域网网络架构主要向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通道能力和控制网络带宽能力,业务实现相对简单,缺乏流量管理、业务控制能力,存在设备利用效率低、网络自愈能力弱、建设维护成本高等缺点。面对包括自动驾驶、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等新的业务应用需求,需要网络具备业务快速灵活开通能力,具备感知好,故障少,价格低的优点,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网络重构实现。本文首先对宁夏电信城域网目前的网络架构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城域网面临的包括网络结构不合理、流量调度能力弱、管理控制能力差等问题;结合国外运营商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过SDN和NFV技术的应用实现网络重构的构想,提出宁夏电信IP城域网网络重构方案,通过数据中心搭建SDN和NFV管控平台,整合现网网管系统,开发新的应用系统,新增虚拟RR设备、VBRAS设备,升级现有设备使其具备SDN能力,整合城域网ITV CDN节点,依托现有城域网架构使用SDN和NFV技术实现宁夏电信城域网业务快速部署、流量灵活管控的能力。最后按照重构方案实施了VBRAS、随选网络试点工程,验证了网络重构的技术可行性,为宁夏电信IP城域网大规模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王媛媛[6](2019)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领域将迎来一场智能化革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应对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我国也迎来新工业革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由此提出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进而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智能制造这一主导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智能制造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技术进步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熊彼特和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智能制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产生动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技术-经济范式进行分析;二是,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性产业——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对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衡量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并进行国别和分行业的比较分析;四是,对美国、德国、日本智能制造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有益的经验借鉴。首先对其智能制造赖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进行分析,其次对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对这三个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并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五是,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产业发展、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同时剖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在发展基础、创新能力、推进机制、企业主体引领、政策规划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六是,提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即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建设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要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以及实施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总之,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实现技术跃升及经济实力赶超的重要契机,应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发展演化特征,把握各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态势、能力水平以及具体的推进战略,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劣势,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和国家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杨会平[7](2019)在《微放电效应与松散连接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抑制无源互调干扰是保证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多系统频段兼容的重要保证。国内外学者经过近50年的研究,总体上将无源互调的产生原因分为接触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两种类型。但是,随着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无源互调的产生机理方面,仍然有许多尚未完全明晰的地方。本文针对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大功率-易放电、高频率-电连接要求高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微放电和松散电接触两个亟待解决的无源互调产生机理,主要内容包括:1)微放电效应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2)松散电接触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1.在微放电效应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方面,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的频谱特征解析。首先以微放电效应的稳定状态为着眼点,建立一种微放电效应的稳态分析模型,并仿真验证其正确性;然后依据此稳态分析模型,提出一种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电流密度频谱特征解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单载波微放电效应所产生电子噪声的频率成份为基波频率的奇数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设计射频噪声抑制器件或滤波器件,滤除由于单载波微放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噪声干扰。2)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的频谱特征解析。首先利用单载波条件下已论证的稳态分析模型,求解出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的瞬时速度;然后将此瞬时速度分解为连续时间分量vosc(t)和周期常数分量vcon(t);最后利用傅立叶级数求解出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电子噪声的频率成份。研究结果表明:多载波微放电效应所形成电子噪声的频率成份为载波中心频率的奇数倍,其3阶谐波和7阶、9阶、11阶次谐波非常接近三阶无源互调频率。2.在松散电接触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方面,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松散连接电特性量的无源互调影响机理分析。首先建立一种紧凑电接触的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在松散电接触条件下,对阻抗、电流以及S-参数三种电特性量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最后,构建一种松散连接等效电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松散电接触导致无源互调干扰水平升高的原因在于通过非线性膜电阻的电流增加和接触阻抗的电热耦合现象。2)松散连接电热耦合效应的无源互调影响机理分析。首先建立一种电磁域与热域之间的能量转化模型—电热耦合热路分析模型;然后将此模型拓展到松散连接的同轴连接器中,并利用计算机仿真(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CST)软件的多物理场工作室验证该拓展模型的正确性;最后给出一种松散连接电热耦合效应所导致的无源互调值与其影响因子的定量描述式,实现了对松散连接电热耦合效应无源互调值的准确预测。3)提出一种松散电接触无源互调测试方法。通过研究松散电接触的电特性量无源互调影响机理和电热耦合无源互调影响机理;揭示了松散电接触增加的无源互调值与电特性量的内在联系,即:松散电接触增加的无源互调值与增加的接触阻抗成正比,并建立了一种松散电接触无源互调测试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无源互调测试方法都需要专门且昂贵的无源互调测试仪器或频谱分析设备的不足,仅需利用示波器中集成的时域反射(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模块测量出松散电接触增加的阻抗,就能间接求解出松散电接触增加的无源互调值,为无源互调测试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本论文微放电和松散电接触影响机理的研究,对抑制无源互调干扰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无源互调源判断、低无源互调电路(系统)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周屏[8](2018)在《Z集团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Z集团成立于1996年1月,是一家在福建省内有较大规模的信息通信技术综合服务商,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包括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维护、优化服务等通信技术服务;同时也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房地产企业、电信运营商及通信设备厂商等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智能建筑服务、技术开发服务等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网对中国通信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测算,2017年我国通信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为2,668.50亿元,公司2017年占全国通信技术服务市场的份额约为0.37%。我国的通信技术服务行业在各大运营商网络建设规模持续增长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成就了许多通信技术服务公司,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借力资本市场谋取企业的长足发展。Z集团作为一家未登陆资本市场的区域性通信技术服务商如何在众多的通信技术服务商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Z集团还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研发、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除了对自身进行深入的战略管理剖析,还需要掌握市场信息、竞争对手情况。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收集Z集团和所属行业的相关资料及数据,分析和探讨Z集团的发展战略和财务规划问题。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 Z集团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所处行业的分析;第二章主要分析了 Z集团内外部环境;第三章对公司战略定位的SWOT分析,明确战略目标的选择;第四章,通过对公司近三年财务指标体系的分析,在整体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财务规划建议;第五章是对公司实施战略举措的分析;最后一章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启示。本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方向,通过对Z集团战略的分析与研究,对战略理论在企业的实际运用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尝试对Z集团的财务规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公司的战略制定及具体实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薛冰[9](2016)在《宽带光接入网络的计费批价子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电信事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业务的多媒体化,传统宽度接入方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高带宽需求,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光纤接入FTTX的应用开启了光网络新时代,尤其FTTH是光接入的典型应用,满足了用户的高带宽业务需求,使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直通用户,加快了“数字家庭”的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在改进基础网络设施的基础上,用户对系统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费系统作为最重要的支撑系统之一,是否能够安全、准确、稳定、高效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通信运营商自身的运营效率和企业的信誉度,以及服务质量。所以,批价子系统做为计费的核心系统必须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发展要求。无源光网络在与其它接入方式对比存在很大优势,所以基础网络选择无源光网络;计费软件方面对原有计费系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充分调研,论文构造了新计费批价子系统的总体模型和业务流程,并按照模块设计的思想对系统的主要模块进行了设计。论文首先介绍了现有计费账务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别从系统功能和性能上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系统建设目标。其次,论文从存储设计、主要技术、功能模块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然后,论文对计费批价系统的优惠、固定费、付费关系等主要功能模块的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业务流程和实现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对系统的测试表明,系统具备了所需要的业务功能,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计费批价子系统已经上线加载,已经完全达到了用户的需求,从而充分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随着新的电信技术的应用,企业管理水平和业务流程的不断改进,未来计费账务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必将进行完善和提高。
陈宝国[10](2010)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我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成为全球后金融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共同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形态群体正逐渐形成并壮大,成为引领世界各国摆脱危机困扰、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二、新一代电信测试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电信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JAVAEE的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生期间的重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运营支撑系统建设现状 |
2.1 国内发展历程 |
2.2 国外发展历程 |
2.3 现状分析 |
2.4 解决方案 |
第三章 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的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设计 |
3.3.1 总体架构设计 |
3.3.2 系统流程设计 |
3.3.3 系统功能设计 |
3.3.4 系统性能设计 |
3.3.5 数据库设计 |
3.4 功能模块设计 |
3.4.1 短信功能的设计 |
3.4.2 产品工单模块的设计 |
3.4.3 支付能力接入功能的设计 |
3.4.4 反向同步信息通知模块的设计 |
3.4.5 反向同步信息查询模块的设计 |
3.4.6 客户受理信息查询模块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相关技术介绍 |
4.1.1 Oracle数据库 |
4.1.2 B/S架构 |
4.1.3 设计开发技术 |
4.2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搭建 |
4.3 数据库搭建 |
4.4 功能模块实现 |
4.4.1 短信功能的实现 |
4.4.2 产品工单模块的实现 |
4.4.3 支付能力接入功能的实现 |
4.4.4 反向同步信息通知模块的实现 |
4.4.5 反向同步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 |
4.4.6 客户受理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 |
4.5 管理平台的展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的部署及测试 |
5.1 系统部署环境搭建 |
5.2 系统部署情况介绍 |
5.3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5.4 功能验证测试 |
5.5 系统性能测试 |
5.6 系统安全测试 |
5.7 系统测试分析 |
5.8 系统测试结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疆电信新一代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部驱动 |
1.1.2 内部驱动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框架 |
1.5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新一代CRM系统建设概述 |
2.1 新疆电信当前CRM系统情况 |
2.1.1 业务情况 |
2.1.2 平台情况 |
2.1.3 待提升问题 |
2.2 新一代CRM系统建设目标 |
2.2.1 总体目标 |
2.2.2 业务目标 |
2.2.3 技术目标 |
第三章 新一代CRM系统建设焦点分析 |
3.1 CRM域系统建设重点、难点 |
3.1.1 业务层面 |
3.1.2 技术层面 |
3.1.3 实施层面 |
第四章 新一代CRM系统建设方案分析 |
4.1 建设思路 |
4.2 整体架构 |
4.2.1 应用层 |
4.2.2 平台层 |
4.2.3 资源层 |
4.3 功能架构 |
4.3.1 CPC配置中心功能架构 |
4.3.2 客户中心功能架构 |
4.3.3 受理中心功能架构 |
4.3.4 基础管理功能架构 |
4.3.5 营销资源中心功能架构 |
4.3.6 客户服务中心功能架构 |
4.3.7 销售支持中心功能架构 |
4.3.8 营服协同中心功能架构 |
4.3.9 渠道工作支持中心功能架构 |
4.4 技术架构 |
4.4.1 建设思路 |
4.4.2 架构描述 |
第五章 新一代CRM系统项目管理及实施分析 |
5.1 项目管理及实施整体思路 |
5.1.1 需求分析 |
5.1.2 蓝图规划 |
5.1.3 方案设计 |
5.1.4 部署实施 |
5.1.5 上线准备 |
5.1.6 上线实施 |
5.1.7 运维服务 |
5.1.8 持续优化 |
5.2 总体项目管理实施策略 |
5.2.1 需求分析阶段 |
5.2.2 方案设计阶段 |
5.2.3 版本研发阶段 |
5.2.4 系统验证阶段 |
5.2.5 割接上线阶段 |
5.2.6 串行与并行相结合的项目实施原则 |
5.2.7 项目里程碑计划 |
5.3 项目组织架构及责任分工组织架构 |
5.3.1 组织分工与职责 |
5.3.2 各小组交互关系 |
5.3.3 项目维护期组织架构 |
5.4 项目实施关键任务管理 |
5.4.1 新架构模式下所需硬件需尽快落实 |
5.4.2 架构变更需提前储备适应新架构技术人员 |
5.4.3 数据模型变更需提前储备数据割接人员 |
5.4.4 周边系统接口平滑过渡,减少涉及周边系统的影响与依赖 |
5.4.5 大型软件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
5.4.6 智慧运营建设战略目标的把握 |
5.4.7 系统平滑过渡总体思路 |
5.4.8 产品及业务规则梳理 |
5.4.9 系统功能差异分析 |
5.4.10 主数据和数据模型实施 |
5.4.11 数据迁移 |
5.4.12 接口承接 |
5.4.13 系统测试 |
5.4.14 系统割接 |
5.4.15 系统培训 |
5.4.16 系统验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结构安排 |
六、论文主要创新 |
第一章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概述 |
第一节 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 |
一、“金融服务”的概念与种类 |
二、“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含义 |
三、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壁垒 |
第二节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破坏性金融创新理论 |
二、破坏性金融创新对传统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革新 |
三、跨境金融服务贸易与破坏性金融创新理论的融合 |
第三节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特征归纳 |
一、市场准入规则成为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前提条件 |
二、非歧视待遇规则成为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中间保障 |
三、审慎例外规则成为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风险屏障 |
第二章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规则 |
第一节 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内涵 |
一、市场准入规则的含义 |
二、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演变 |
第二节 GATS有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规则存在的争议 |
一、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规则供给不足 |
二、跨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的含义问题 |
三、GATS第16条的解释问题 |
四、技术中立原则的适用问题 |
第三节 FTAs对 GATS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问题的回应 |
一、FTAs中有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规定 |
二、FTAs对 GATS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改变 |
第四节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条款的无效性 |
一、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内涵 |
二、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条款限制性措施与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关系不大 |
三、跨境金融信息流动自由成为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点 |
四、新金融服务条款促进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
第三章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非歧视待遇规则 |
第一节 跨境金融服务贸易非歧视待遇的特殊性 |
一、非歧视性待遇的内涵 |
二、跨境金融服务贸易非歧视性待遇的特殊性 |
第二节 GATS有关跨境金融服务贸易非歧视待遇存在的争议 |
一、跨境交付与境外消费的区别问题 |
二、跨境金融服务原产地的确认问题 |
三、非歧视性待遇条款中的“同类性”问题 |
四、监管环境能否成为歧视性待遇的抗辩理由问题 |
五、事实上的歧视性待遇的解释问题 |
第三节 FTAs对 GATS跨境金融服务贸易非歧视待遇问题的回应 |
一、对“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关系问题的回应 |
二、对服务贸易原产地问题的回应 |
三、对于“同类性”问题的回应 |
四、对事实上的歧视性待遇的回应 |
第四节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非歧视待遇应具有灵活性与可预期性 |
一、非歧视待遇灵活性与可预期性的必要性 |
二、现有的非歧视待遇条款并没有满足灵活性与可预期性的要求 |
三、以要素为基础的灵活性非歧视待遇标准 |
第四章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审慎例外规则 |
第一节 审慎例外条款的性质界定 |
一、金融服务贸易的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 |
二、审慎例外条款归属于原则性监管 |
第二节 GATS下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审慎例外条款的模糊性 |
一、GATS有关审慎例外条款的谈判 |
二、GATS审慎例外条款的争议 |
三、阿根廷金融服务案对GATS审慎例外条款的解释 |
第三节 FTAs对 GATS审慎例外规则的改变 |
一、含有审慎例外条款的FTAs |
二、FTAs对 GATS审慎例外实体规则的改变 |
第四节 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审慎例外需要相互承认 |
一、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相互承认的必要性 |
二、GATS及 FTAs中相互承认的实践 |
三、欧盟相互承认原则对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可借鉴性 |
第五章 我国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一节 我国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现状 |
一、国内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 |
二、我国FTAs中的相关规定 |
第二节 我国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存在的问题 |
一、国内法层面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 |
二、FTAs中较少涉及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规定 |
三、FTAs中审慎例外条款的规定不一 |
第三节 我国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跨境金融数据流动尚存在争议 |
二、金融行为监管能力不足 |
三、条件不具备及风险防范方面的考虑 |
第四节 完善我国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程度 |
二、强化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 |
三、将金融科技融入审慎例外条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域数据网现状 |
1.3 BRAS现状 |
1.3.1 BRAS发展简介 |
1.3.2 BRAS功能概况 |
1.3.3 BRAS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转控分离vBRAS的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SDN和NFV技术 |
2.2.1 SDN和NFV技术的发展历程 |
2.2.2 SDN和NFV的典型架构 |
2.2.3 SDN和NFV的关系 |
2.3 VXLAN技术 |
2.4 VBRAS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系统设计 |
3.1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概述 |
3.2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结构和接口 |
3.3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组网 |
3.3.1 大流量业务场景的系统组网 |
3.3.2 大session小流量场景的系统组网 |
3.4 转控分离VBRAS的业务处理 |
3.5 转控分离VBRAS的设备要求 |
3.5.1 设备功能要求 |
3.5.2 设备性能要求 |
3.5.3 设备可靠性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实现 |
4.1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内容 |
4.2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方案 |
4.2.1 测试组网方案 |
4.2.2 CP部署方案 |
4.2.3 UP部署方案 |
4.2.4 CU控制通道方案 |
4.2.5 转控分离vBRAS周边系统对接方案 |
4.2.6 转控分离vBRAS承载业务方案 |
4.3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结果分析 |
5.1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结果 |
5.2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结果分析 |
5.2.1 转控分离vBRAS组网方案分析 |
5.2.2 转控分离vBRAS的功能/性能分析 |
5.2.3 转控分离vBRAS的可靠性和可维护分析 |
5.2.4 转控分离vBRAS的运维模式分析 |
5.3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应用价值 |
5.4 城域数据网未来演进方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概述 |
第二章 网络重构相关技术介绍 |
2.1 SDN技术 |
2.1.1 SDN技术特点 |
2.1.2 SDN技术架构 |
2.1.3 SDN架构接口技术协议 |
2.1.4 SDN的优势 |
2.2 NFV技术 |
2.2.1 NFV技术的特点 |
2.2.2 NFV用到的主要技术 |
2.2.3 NFV的部署模式 |
第三章 宁夏电信IP城域网的现状和分析 |
3.1 宁夏电信城域网简介 |
3.2 宁夏电信IP城域网现状 |
3.2.1 宁夏IP城域网核心层现状 |
3.2.2 宁夏电信IP城域网汇聚层现状 |
3.2.3 宁夏电信IP城域网接入层现状 |
3.3 宁夏电信IP城域网问题分析 |
3.3.1 宁夏电信城域网核心层问题分析 |
3.3.2 宁夏电信城域网汇聚接入层问题分析 |
3.3.3 宁夏电信城域网中长期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设计 |
4.1 国内外网络重构思路 |
4.1.1 美国AT&T网络重构Domain2.0 计划 |
4.1.2 中国电信网络转型思路 |
4.2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构想 |
4.2.1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的意义 |
4.2.2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长远目标和任务 |
4.3 宁夏电信网络重构设计 |
4.3.1 构建宁夏电信网络重构基础平台 |
4.3.2 核心层重构设计 |
4.3.3 汇聚接入层重构设计 |
4.3.4 宁夏电信未来的IP城域网 |
第五章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尝试 |
5.1 基于SDN/NFV的 VBRAS技术应用试点 |
5.1.1 v BRAS |
5.1.2 项目试点前期准备工作 |
5.1.3 项目试点方案设计 |
5.1.4 项目实施及测试 |
5.1.5 项目经验总结 |
5.2 基于SDN/NFV的随选网络技术验证 |
5.2.1 随选网络技术验证目的 |
5.2.2 随选网络技术验证部署 |
5.2.3 随选网络业务验证 |
5.2.4 随选网络试点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智能制造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智能制造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一、技术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理论 |
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熊彼特创新及经济周期理论 |
二、弗里曼工业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理论 |
三、佩雷斯技术-经济范式及技术革命周期演化理论 |
四、其他新熊彼特学派学者的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理论 |
第二章 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 |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内涵界定 |
一、有关智能制造的定义概述 |
二、本文对于智能制造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智能制造产生的动力分析 |
一、技术进步是智能制造产生的根本动力 |
二、经济危机是智能制造产生的催化剂 |
第三节 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
一、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 |
二、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
第四节 智能制造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 |
一、范式及技术-经济范式概念界定 |
二、技术革命的划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变迁分析 |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 |
第三章 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全球发展态势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集成电路和传感器产业 |
第二节 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产业 |
第四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第四章 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
一、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 |
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直接消耗系数 |
三、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概念及其对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表征 |
第二节 相关产业的界定 |
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界定 |
二、机械自动化产业的界定 |
三、制造业的行业界定 |
第三节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及数据来源 |
一、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
二、研究的国别及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各国智能制造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二、分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三、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析 |
第五章 典型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 |
一、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及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 |
第二节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工业4.0战略 |
一、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及工业4.0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及新机器人战略 |
一、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日本新机器人战略及互联工业倡议 |
第四节 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
一、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相同点 |
二、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
三、几点启示 |
第六章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概述 |
一、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
三、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持续发展 |
四、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
五、各地方政府主动对接智能制造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
二、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
三、智能制造推进平台缺失 |
四、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不突出 |
五、政策规划相对宽泛,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 |
六、相关教育和人才缺失 |
第七章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 |
第一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
一、发展目标: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 |
二、创新主导力量: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
三、涵盖领域: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 |
四、重点环节和思路: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 |
二、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 |
三、健全智能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 |
四、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保障 |
五、强化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
第八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微放电效应与松散连接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源互调概述 |
1.1.1 无源互调的来源 |
1.1.2 无源互调的危害 |
1.1.3 无源互调的研究意义 |
1.2 无源互调的研究现状 |
1.2.1 无源互调产生机理研究 |
1.2.2 无源互调分析方法研究 |
1.2.3 无源互调测量技术研究 |
1.3 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放电效应影响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微放电效应的分析 |
2.2.1 微放电效应的产生过程 |
2.2.2 微放电效应的影响因素 |
2.3 单载波微放电效应频谱特征解析 |
2.3.1 微放电效应饱和状态等效物理模型 |
2.3.2 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瞬时速度求解 |
2.3.3 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电流密度谱求解 |
2.4 多载波微放电效应频谱特征解析 |
2.4.1 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瞬时速度求解 |
2.4.2 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电流密度谱求解 |
2.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2.5.1 微放电效应的仿真模型 |
2.5.2 微放电效应仿真与频谱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松散连接的电特性量影响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金属面微观接触特征分析 |
3.2.1 紧凑接触机理模型 |
3.2.2 紧凑接触等效电路模型 |
3.3 松散连接的电特性量分析 |
3.3.1 松散连接机理模型 |
3.3.2 松散连接的电流特性量分析 |
3.3.3 松散连接的阻抗特性量分析 |
3.4 松散连接的电特性量仿真 |
3.4.1 松散连接的仿真模型 |
3.4.2 松散连接的电流特性量仿真 |
3.4.3 松散连接的阻抗特性量仿真 |
3.4.4 松散连接S-参数特性量仿真 |
3.5 松散连接的等效电路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松散连接的电热耦合影响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热耦合与热传导现象分析 |
4.2.1 电热耦合现象分析 |
4.2.2 热传导现象分析 |
4.3 电热耦合分析方法 |
4.3.1 热传导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 |
4.3.2 分数阶热传导方程 |
4.3.3 电热耦合的热路分析模型 |
4.4 松散连接电同轴连接器热耦合模型与仿真 |
4.4.1 松散连接的电热耦合模型 |
4.4.2 松散连接的电热耦合仿真 |
4.5 松散连接电热耦合的无源互调分析 |
4.5.1 电热耦合无源互调的产生机理 |
4.5.2 电热偶合无源互调的定量描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无源互调测试平台搭建 |
5.2.1 反射式无源互调测试平台 |
5.2.2 近场扫描式无源互调测试平台 |
5.3 松散连接阻抗的无源互调干扰验证 |
5.3.1 松散连接的阻抗测试 |
5.3.2 松散连接阻抗的互调干扰测试 |
5.4 松散连接电流的无源互调干扰验证 |
5.4.1 松散连接电流的互调测试理论 |
5.4.2 松散连接电流的无源互调测试 |
5.5 松散连接电热耦合的互调干扰验证 |
5.5.1 松散连接电热耦合的互调测试理论 |
5.5.2 松散连接电热偶合的无源互调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项目与获得的资助 |
(8)Z集团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一节 Z集团的基本情况与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行业分析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二章 Z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Z集团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二节 Z集团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三章 Z集团的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分析 |
第一节 Z集团战略定位的SWOT分析 |
第二节 Z集团的战略目标选择 |
第四章 Z集团实施发展战略的财务规划 |
第一节 Z集团的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
第二节 Z集团的财务规划 |
第五章 Z集团的战略举措分析 |
第六章 Z集团战略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宽带光接入网络的计费批价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基于无源光网络的FTTX系统 |
2.1 光纤接入的概念 |
2.2 无源光网络PON工作原理及特点 |
2.3 PON(无源光网络)与其他宽带接入技术的对比 |
2.4 FTTx技术 |
2.5 基于PON实现FTTX的系统架构 |
2.6 光接入网络可提供的业务类型 |
2.7 光接入网络对BSS计费系统产生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3 宽带光接入网络的计费批价子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案 |
3.1 系统现状态及存在的问题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无线光网络的参考配置和各部分功能结构 |
3.4 计费批价子系统设计原则 |
3.5 BSS(业务支撑系统)批价子系统基础技术 |
3.6 功能描述 |
3.7 数据存储设计 |
3.8 批价子系统处理流程 |
3.9 批价各模块的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4 BSS(业务支撑系统)计费批价子系统的实现 |
4.1 工作原理 |
4.2 输入数据 |
4.3 模块结构 |
4.4 总控类描述 |
4.5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BSS(业务支撑系统)批价子系统的测试及应用 |
5.1 压力测试-话单批量加载 |
5.2 场景测试 |
5.3 计费批价子系统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我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趋势和特点 |
(一) 物联网引起全球追捧, 物联网产业成为最热门的产业 |
1.物联网的概念 |
2.各国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 |
3.物联网产业成为最热门的产业 |
(二) 云计算技术改变服务模式, 国际IT巨头展开竞争 |
1.云计算的概念 |
(1) SAAS (软件即服务) : |
(2) 实用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 |
(3) 网络服务: |
(4) 平台即服务: |
(5) MSP (管理服务提供商) : |
(6) 商业服务平台: |
(7) 互联网整合: |
2.国际IT巨头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 |
(三) 下一代网络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
1.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 |
2.各国纷纷制定下一代发展战略 |
(四) 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
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对我国信息产业格局的影响 |
(一) 物联网技术将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 |
1.传感器产业将由传统向新型转变 |
2.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有可能继续为跨国公司打工 |
3.传输产业面临重大调整 |
4.物联网信息资源运营产业将以新的产业门类出现 |
(二) 云计算技术将完全改变现有信息产业格局 |
1.云计算的发展会彻底颠覆现有IT产业的格局 |
2.云计算成为推动电信业下一轮次突破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3.移动和通信成为云计算竞争的新领域 |
(三) 下一代互联网将使世界互联网经济重新洗牌 |
1.下一代互联网市场千万亿美元市场规模 |
2.美国仍控制着互联网核心技术 |
3.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地位将有所提高 |
(四) 下一代移动通信将带来通信产业链的变革 |
1.价值链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
2.带来信息内容产业的飞速发展 |
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 |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增加了维护国家主权的难度 |
1.严重挑战和冲击国家主权 |
2.促进了国家主权的事实不平等 |
3.非国家行为体地位的上升对国家主权形成冲击 |
(二) 推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其带来的全球互联网是当今权利运用的核心战略 |
1.下一代网络体系已经成为战略性国家资产 |
2.信息主权的争夺由硬件封锁、软件垄断开始转向内容控制 |
3.物联网技术为通过网络控制现实世界提供了可能 |
(三) 便捷的网络参与能够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 |
1.“第五媒体”挑战政府公信力 |
2.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网络内容审查更加困难 |
3.微博客技术使网络群体间的联络更便捷 |
4.即时通信技术能够有效规避网络监控 |
(四) 国家文化安全遭受冲击 |
1.互联网使文化传播模式发生了变革 |
2.网络文化产品入侵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头戏 |
3.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已经成为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五、相关政策建议 |
(一) 高度认识发展新一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战略意义 |
(二)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和未来发展规划制定 |
(三) 高度重视共性技术标准的制定 |
(四)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实现重点突破 |
(五) 建设好国家新一论信息技术革命自主创新支撑体系 |
(六) 推动我国新一论信息技术革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
四、新一代电信测试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JAVAEE的甘肃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D]. 席斌. 兰州大学, 2021(09)
- [2]新疆电信新一代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 赵忞斐.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4)
- [3]FTAs中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研究[D]. 黄琳琳.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D]. 张昊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D]. 赵毅.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6]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D]. 王媛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微放电效应与松散连接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D]. 杨会平. 湖南大学, 2019(01)
- [8]Z集团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D]. 周屏. 厦门大学, 2018(02)
- [9]宽带光接入网络的计费批价子系统设计[D]. 薛冰.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10]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我国的影响[J]. 陈宝国. 科学决策,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