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α1/158 V型(α1c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纯化

人α1/158 V型(α1c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纯化

一、人α1/158Ⅴ型(α1c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纯化(论文文献综述)

江康峰[1](2020)在《IFN-τ对奶牛子宫内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子宫内膜损伤是导致奶牛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IFN-τ作为牛、羊等反刍类动物滋养外胚层释放的一种特殊的I型干扰素,在子宫内膜微环境的免疫调控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早期的研究证实,IFN-τ通过经典的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JAK/STAT调控Bo LA-I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我们也发现IFN-τ在小鼠炎症模型中可以抑制机体的炎症免疫应答。然而,IFN-τ对炎性损伤的奶牛子宫内膜的调控作用以及抑制炎症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尚未被完全揭露。本研究首先通过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来源的脂多糖(LPS)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构建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并发现一定浓度的IFN-τ可保护上皮细胞免受炎性损伤;接下来重点探讨了IFN-τ对其非经典通路PI3K/AKT的调节作用,并证实IFN-τ可通过激活PI3K/AKT抑制上皮细胞的炎性应答与凋亡;随后研究了受IFN-τ调节的miR-92b对PI3K/AKT等相关通路的靶向作用以深入探究IFN-τ抗损伤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拓展IFN-τ在奶牛临床的应用价值以及后期筛选治疗子宫炎性损伤的miRNA分子靶点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首先利用酶消化与机械法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使用不同浓度(0-20μg/m L)的LPS对细胞进行不同时间(0-24 h)的刺激,随后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0μg/m L的LPS刺激24 h后能够显着诱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凋亡,并以此条件构建本研究后续的细胞损伤模型。由于IFN-τ具有低细胞毒性的优良特性,本研究随后对IFN-τ的作用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IFN-τ在20 ng/m L和40 ng/m L的浓度下能够显着缓解LPS过度刺激诱导的细胞损伤。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IFN-τ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比值以及炎症信号蛋白TLR4和p-p65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IFN-τ可保护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免受炎性损伤。(2)PI3K/AKT通路不仅对细胞增殖起到调节作用,也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结果表明,PI3K/AKT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过程中呈现低表达模式,但IFN-τ可以上调并激活PI3K/AKT,而PI3K/AKT的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则显着阻断IFN-τ对PI3K/AKT的激活作用,同时也抑制IFN-τ对TLR4、p-p65以及Bax/Bcl-2的下调作用。为了深入探究IFN-τ对PI3K/AKT通路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检测了IFN-τ对PI3K/AKT下游信号分子GSK3β、β-catenin和Foxo1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IFN-τ通过激活PI3K/AKT上调p-GSK3β和p-Foxo1的表达水平并阻止β-catenin的降解。进一步分析发现,β-catenin激动剂SB216763在激活β-catenin后可上调p-Foxo1并下调p-p65,而敲减β-catenin则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IFN-τ通过PI3K/AKT介导的β-catenin抑制Foxo1和NF-κB p65的激活。此外,为了探索Foxo1在PI3K/AKT抑制TLR4中的关键作用,本试验在敲减Foxo1的同时使用LY294002抑制PI3K/AKT。结果发现,Foxo1的敲减能够阻断LY294002对TLR4的上调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加强IFN-τ对TLR4的抑制作用。最后,本研究在体内检验了IFN-τ对小鼠子宫内膜炎性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IFN-τ能够抑制小鼠子宫内膜的细胞凋亡以及上调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TJPs)的表达,而使用LY294002抑制PI3K/AKT后可以阻断IFN-τ对小鼠子宫内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IFN-τ通过激活PI3K/AKT/β-catenin通路抑制Foxo1继而阻止TLR4和NF-κB p65的活化。(3)miRNA广泛地参与人和动物体各种疾病的发生过程,例如奶牛子宫内膜炎。同样地,miRNA也参与了IFN-τ的炎症免疫调控过程。因此,本研究从miRNA的角度进一步探索IFN-τ保护细胞免受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基于先前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本研究首先筛选出5个与奶牛子宫内膜炎密切关联的miRNA,并于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BEND细胞)上验证了IFN-τ对它们的调控作用。RT-q PCR结果显示,IFN-τ显着上调miR-92b的表达。为了探究miR-92b是否参与IFN-τ的抗损伤过程,本试验将miR-92b inhibitor转染进BEND细胞抑制miR-92b后发现,IFN-τ对p-AKT的上调以及对p-p65和TLR4的下调均被显着性阻断。相反地,转染miR-92b mimic过表达miR-92b后可明显抑制LPS刺激诱导的TLR4、p-p65和Bax/Bcl-2的上调。为了揭示miR-92b抑制炎症与凋亡反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miR-92b的靶基因进行了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miR-92b主要靶向PI3K/AKT等细胞增殖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通路,并进一步确证过表达miR-92b可以激活PI3K/AKT/β-catenin通路。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证实,miR-92b直接靶向PTEN m RNA 3’-UTR从而抑制胞内PTEN的蛋白水平。PTEN是PI3K/AKT的负调控因子,可通过抑制PI3K/AKT介导细胞的增殖与炎症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过表达PTEN可有效地逆转miR-92b对p-AKT的上调和对p-p65的下调,而敲减PTEN后却可上调p-AKT并抑制p-p65表达。β-catenin作为一种重要的共转录因子,据报道可在肿瘤细胞中介导PTEN的转录。为了证实β-catenin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对PTEN的调控作用,本试验使用β-catenin激动剂SB216763处理细胞后发现,上调β-catenin可显着抑制LPS诱导的PTEN表达,并激活p-AKT。以上结果表明miR-92b介导IFN-τ的抗损伤作用;miR-92b通过PTEN/PI3K/AKT/β-catenin信号轴抑制TLR4介导的细胞炎性应答与凋亡,而β-catenin也可负反馈调节PTEN的表达,并进一步加剧上游PI3K/AKT的激活。结论:IFN-τ对LPS介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miR-92b靶向PTEN从而激活PI3K/AKT/β-catenin通路,进而抑制TLR4/NF-κB驱动的炎症与凋亡反应,保护细胞免受炎性损伤。

宋世斌[2](2020)在《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产物活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细胞受到病毒等生物诱导剂刺激而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类细胞因子,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具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由机体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产生,能诱导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Th1型细胞、NK细胞及CTL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与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呈现相关性,IFN和IL-18都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本实验开展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的相关研究,采用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等技术获得了3个基因,体外制备了藏獒犬3个基因的重组蛋白,验证了其生物学活性,并开展了临床相关实验,丰富了犬细胞因子的知识,对犬疾病的检测和防控以及保障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犬疾病的防控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一,从藏獒犬血液中分离淋巴细胞,利用脂多糖(LPS)与植物血凝素(PHA)联合刺激淋巴细胞后提取RNA,经RT-PCR扩增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全长片段,将扩增到的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easy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IFN-γ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6%,开放阅读框为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AA),N端23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43个AA,分子量为17.2 kD;克隆的IFN-α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6.0%,其开放阅读框为564 bp,N端23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64个AA,推测的分子量为19.0 kD;克隆的IL-18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100%,其开放阅读框为582 bp,编码193个AA,N端36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57个AA,推测的分子量为18.1 kD。第二,根据克隆的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阅读框序列,设计3个基因去掉信号肽的表达引物,克隆去信号肽后的目的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转化大肠杆菌后诱导表达。经优化诱导条件后,3个重组菌都能够在温度为37℃,浓度为0.5 mM IPTG的诱导条件下成功的表达,3个重组菌在诱导后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其中pET-30a-IFN-γ重组蛋白在上清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经SDS-PAGE分析,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表达的蛋白分别约为23 kD、25kD和24 kD,表达的蛋白大约占菌体蛋白30%35%。第三,用镍琼脂糖凝胶纯化层析柱纯化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重组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通过梯度透析复性法复性蛋白。利用抑制病毒噬斑法测定重组藏獒犬IFN-γ和IFN-α的生物学活性,二者都具有抗病毒的活性,而且IFN-α抑制VSV的作用强于IFN-γ,二者的抗病毒活性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有作用,在高于或低于这个浓度范围时发挥的效果一般;利用MTS法检测重组藏獒犬IL-18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纯化的重组IL-18具有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说明表达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第四,通过对总数为128只犬病毒性传染病病例(包括犬细小病毒病、犬冠状病毒病及犬瘟热3类宠物常见病)的IFN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FN治疗组中3类疾病总计67只,治愈45只,平均治愈率67.2%,对照治疗组中3类疾病总计61只,治愈34只,平均治愈率55.7%,使用本实验获得的IFN-α重组蛋白治疗宠物犬病毒性传染病,能显着提高治愈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效果。本研究克隆了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并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成功的表达了3个基因,纯化、复性了重组蛋白,发现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开发利用;通过藏獒犬IFN-α重组蛋白的临床病毒性犬病的治疗,验证了藏獒犬IFN的抗病毒活性。藏獒犬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犬种,本研究为犬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相关疾病的检测及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东达[3](2020)在《海参内脏多糖的分离、结构鉴定、免疫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参内脏多糖是海参内脏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然而在海参加工过程中海参内脏通常被直接丢掉。目前对海参内脏多糖的研究仅局限于简单的生化指标评价,而对海参内脏多糖的结构特征及相关活性机理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海参内脏为原料,对海参内脏多糖主要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鉴定、体外体内免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海参内脏多糖/溶菌酶纳米复合物作为姜黄素递送载体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参内脏多糖的分离:通过酶解海参内脏,经过季铵盐沉淀,醇沉等得到海参内脏粗多糖,平均得率为4.90%。采用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海参内脏粗多糖并通过活性预筛选获得两种主要多糖组分,并分别命名为SCVP-1和SCVP-2。经过Sephadex G-200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纯化的SCVP-1和SCVP-2,其纯度分别为92.51%和96.87%,分子量分别为180.8 kDa和209.1 kDa。(2)海参内脏多糖的结构表征:经HPLC分析表明,SCVP-1构成包括了甘露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以及岩藻糖组成,对应的摩尔比为1.00∶1.41∶0.88∶2.14∶1.90∶1.12∶1.24;SCVP-2由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61∶1.00∶4.79∶1.32∶3.29。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推测出SCVP-1是一种具有硫酸软骨素结构的糖胺聚糖,其主要骨架结构为→4)GlcUAβ(1→3)GalNAcβ(1→,Fuc2,4S和Fuc3,4s通过1→3糖苷键与GlcUA的O-3位相连。SCVP-2是一种岩藻聚糖硫酸酯,主要骨架结构为[→3)Fuc2Sα(1→3)Fuc4Sα(1→3)Fuc0sα(1→]n。高级结构分析表明,SCVP-1表面呈松散不规则的片状结构,SCVP-2表面呈纤维状网络交错延伸。两种组分均具晶体结构和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39.54℃和236.11℃。SCVP-1在溶液中呈球形链构象,SCVP-2呈无规线团链构象,两种多糖分子的粒度分布范围较分散,在溶液中存在聚集行为,其有效直径分别为1112.4 nm和1316.0 nm。两种海参内脏多糖均是阴离子多糖。(3)海参内脏多糖体外免疫调节活性评价:SCVP-1可以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NO、IL-1β、IL-6及TNF-α并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TLR4受体是SCVP-1激活巨噬细胞的作用靶点,并通过MAPKs和NF-κB信号转导通路来激活巨噬细胞。SCVP-2则能通过调控MAPKs和NF-κB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量释放,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4)海参内脏多糖体内免疫调节活性评价:SCVP-1能显着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脏器指数,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提升小鼠的吞噬能力,有效促进小鼠溶血素抗体的生成,提高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有效缓解迟发型变态反应,提升抗氧化能力。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并无明显改善。(5)海参内脏多糖SCVP-1在营养成分递送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带负电的SCVP-1和带正电的溶菌酶Ly以静电作用力自组装构建纳米复合物。对Ly/SCVP-1纳米复合物进行形貌观察及表征,其外形似球形,粒径大小为197.1nm。并对姜黄素Cur进行负载,负载Cur Ly/SCVP-1纳米复合物能显着提升Cur在磷酸盐缓冲液和小鼠血清中的稳定性及抗肿瘤活性。多糖/蛋白质纳米复合体系能够通过负载不稳定的活性成分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在食品及药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柳娟娟[4](2020)在《华北豹IFN-α家族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优化初探》文中提出I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s)是关键的抗病毒细胞因子,在脊椎动物物种形成过程中不断进化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病毒威胁。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是由机体白细胞对抗病毒、细菌或其他外来入侵者产生的,具有抗病毒增殖、抗肿瘤生长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糖蛋白。目前,有关动物干扰素的研究发展迅速,市场已有鸡、犬、猪等商用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然而,国内外有关于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fontanierii)干扰素方面的报道寥寥无几。华北豹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又称中国豹(Chinese Leopard)。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的杀戮和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华北豹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干扰素的广谱抗病毒作用很可能成为防治华北豹病毒病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也符合当前自然生态、无污染、无残留、绿色环保的标准。根据GenBank发表的金钱豹IFN-α基因序列,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华北豹的核酸DNA为模板,首次扩增得到11个华北豹IFN-α家族的亚型基因(PfIFN-α/α1/α2/α3/4/α5/α6/α7/α8/α9/α10)。序 列 分 析 表 明:PfIFN-α/α1/α2/α3/4/α5/α6/α7/α8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70bp,编码188个氨基酸。PfIFN-α9和PfIFN-α1 0开放阅读框为567bp,编码187个氨基酸。信号肽为23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段疏水性跨膜区结构,成熟肽区域主要为亲水性的无跨膜区蛋白。它们都含有6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位于成熟肽序列的1AA,29AA,69AA,87AA,100AA和138AA。11个PfIFN-αs核苷酸同源性为97.4%-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3.7%-98.9%。华北豹IFN-α亚型蛋白结构主要由5个α-螺旋(Alphα helix)组成(占比高于60%)。同源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华北豹IFN-α亚型基因与哺乳动物尤其是食肉目动物IFN-α基因同源性比较高,遗传距离也相对较近。将PfIFN-αs亚型基因成熟肽序列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fIFN-αs,转化大肠杆菌TSsettα(DE3)。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纯化复性获得大小约为37KDα的重组蛋白。优化其表达条件,重组蛋白在0.8 mM IPTG浓度下诱导表达6小时获得最佳表达量。以纯化的PfIFN-α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兔抗PfIFN-α多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其抗体效价达到1:204800。经Westernblot证明,兔抗PfIFN-α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PfIFN-αs重组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克隆得到11个PfIFN-αs基因,构建其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实现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复性,为后续PfIFN-αs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研究提供物质依托。

王朋涛[5](2020)在《猪α干扰素高效突变体的筛选及体内外抗病毒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猪α干扰素(PoIFN-α)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在病毒病的治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获得高活性的PoIFN-α,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PoIFN-α亚型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分析PoIFN-α等位氨基酸改变频率较高的位点,结合其三级结构的预测,对PoIFN-α的氨基酸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PoIFN-α进行表达纯化,通过抗病毒活性的测定,筛选出PoIFN-α的高效突变体并命名为PoIFN-α-156s,并对PoIFN-α-156s体内外抗病毒作用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猪α干扰素突变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结构测定为了获得高活性的PoIFN-α,在NCBI上下载不同猪α干扰素亚型的基因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比对,分析等位基因较易改变的氨基酸位点并结合PoIFN-a三级结构预测,选择突变的位点为 38(S→F)、40(H→Q)、43(F→L)、78(N→D)、86(C→Y)、151(V→A)及156(T→R),本试验设计了 4种猪α干扰素突变体序列,分别命名为PoIFN-α-38、PoIFN-α-86、PoIFN-α-156、PoIFN-α-156s。利用融合 PCR 方法,将天然 PoIFN-α 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并克隆到pET-32a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中诱导表达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蛋白分子质量约33KDa。利用CD光谱法测定PoIFN-α-156s和PoIFN-α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它们的二级结构中均具有α螺旋结构。本试验成功的构建了猪α干扰素突变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下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奠定基础。2.猪α干扰素及突变体体外生物活性测定在ST细胞和Vero细胞中利用MTT法测定POIFN-α-1 56s和PoIFN-α在细胞上的安全浓度。用细胞维持液将蛋白2倍倍比稀释后孵育细胞72h,利用MTT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在 Vero 细胞上 PoIFN-α-156s和PoIFN-α的CC50分别为505.8μg/mL和482.1 μg/mL,在 ST 细胞上的 CC50 分别为 385.4μg/mL 和 185.5μg/mL。利用MTT法、TCID50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在Vero细胞和ST细胞上测定PoIFN-α-156s和PoIFN-α对VSV和PRV的抑制作用。用细胞维持液将蛋白2倍倍比稀释后孵育细胞24h,每孔接入100 TCID50/0.1 mL VSV或PRV,收取上清检测VSV和PRV病毒的TCID50和基因拷贝数。试验结果表明PoIFN-α-1 56s和PoIFN-α均能抑制VSV和PRV病毒在Vero细胞和ST细胞上的复制,呈现剂量依赖性。用100ng/mL的PoIFN-α-156s预处理的ST细胞培养液中VSV和PRV的滴度均下降约2个滴度,VSV的基因拷贝数下降约2Log10,PRV的基因拷贝数下降约1.5Log10,相比PoIFN-α处理组。试验结果表明PoIFN-α-156s在细胞上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高于PoIFN-α,具有更高的抗病毒活性。3.PoIFN-α-156s抑制小鼠体内对VSV复制作用研究将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oIFN-α-156s处理组、PoIFN-α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PoIFN-α-156s和PoIFN-α处理组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注射,注射量为2.5 mg/kg,阴性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通过眼球采血的方式在0.5,1.0,2.0,4.0,6.0,12,24,36,48和72 h采集小鼠的血液,分离血清,利用猪α干扰素检测试剂盒检测干扰素在小鼠体内的代谢时间。结果表明PoIFN-α-156s在小鼠体内的代谢时间为48h,而PoIFN-α对照组的代谢时间为24h。为了验证PoIFN-α-156s是否抑制VSV在小鼠体内的增殖,将试验组分为阴性对照组、VSV感染组、VSV+PoIFN-α-1 56s组(二者同时处理组)、VSV-PoIFN-α-156s组(接种病毒1d后,蛋白再接种小鼠)。蛋白以2.5 mg/kg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接种小鼠,VSV病毒通过滴鼻接种200μL VSV(每只小鼠10.39Log10 GE),阴性对照组接种等量的生理盐水。试验结果表明VSV感染组的小鼠的肺部的VSV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脑和脊髓。与VSV感染组相比,VSV+PoIFN-α-156s组小鼠肺部在1dpi时病毒含量下降约2 Log10GE,在2dpi时下降约0.8 Log10GE;脑部和脊髓病毒含量在1dpi时下降约0.5Log10GE,在2dpi时下降约2Log10GE;表明在小鼠体内PoIFN-α-156s能有效的抑制VSV病毒复制。VSV-PoIFN-α-156s组检测结果表明在接种PoIFN-α-156s后,小鼠肺部、脑部和脊髓的VSV病毒含量在2dpi时相比VSV感染组下降约1.2 Log10GE,表明PoIFN-α-156s在VSV感染小鼠后具有抑制其增殖的作用。4.猪α干扰素与IgG-Fc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纯化及抗病毒活性的测定为了延长猪α干扰素的半衰期,将IgG-Fc片段与PoIFN-α-156s连接,构建融合蛋白并在小鼠体内验证融合蛋白的半衰期。利用融合PCR的方法扩增出融合蛋白的基因序列,并在IgG-Fc片段与PoIFN-α-1 56s之间加入“GGGGS”柔性肽。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3个猪α干扰素和IgG-Fc融合蛋白,并命名为PoIFN-α-Fc、PoIFN-α-GS-Fc和PoIFN-α-2GS-Fc。在ST细胞和Vero细胞上测定融合蛋白抗病毒活性,证实本试验融合蛋白PoIFN-α-2GS-Fc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利用猪α-干扰素定量检测试剂盒对小鼠血清内干扰素蛋白的检测,结果证实PoIFN-α-2GS-Fc相比PoIFN-α在小鼠体内的代谢时间延长了约3倍。

杨鑫[6](2019)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的鸡干扰素的应用和该病毒用于A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杆状病毒作为一种具有高效表达能力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在昆虫细胞及虫体中用于重组蛋白质的生产已有超过三十年的历史,并且相关技术仍然在持续改进。此外,杆状病毒还可作为基因呈递载体,用于将外源基因呈递至哺乳动物细胞及体内。由于哺乳动物体内没有任何病毒复制或其他潜在风险,杆状病毒作为基因呈递载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实验室构建的禽类干扰素杆状病毒生产平台,成功表达了高活性鸡α(chIFN-α)、γ(chIFN-γ)以及λ(chIFN-λ3)干扰素,并使用鸡成纤维细胞(CEF)对各类鸡干扰素在抗禽类疾病,如新城疫(ND)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发现在各类干扰素组合中chIFN-γ抗NDV的效果最好。通过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试验样品的分析发现,干扰素处理后细胞中多种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及参与抗原呈递的各类基因都呈显着上调表达,同时细胞自身也开始分泌chIFN-γ,这为chIFN-γ抗NDV的良好效果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释,也为chIFN-γ作为新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佐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根据预实验及相关文献报道,进一步应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平台所获得的chIFN-α及chIFN-γ对Ⅰ型和Ⅱ型干扰素的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在AA肉鸡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使用方式及作用进行了试验探究,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肉鸡的体重相较对照组出现了高于4%的体重增长。在对细胞及动物试验样品的转录组学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CEF试验中,大量的ISGs出现了上调表达,证明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而在试验动物脂肪组织中发现了大量与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显着上调表达,同时肝脏中出现了ISGs的不同程度上调表达,这为试验中发现的动物体重增长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我们也对杆状病毒作为一种潜在的优秀基因呈递病毒载体的应用进行了试验,选取人凝血因子Ⅷ(FⅧ)全长基因作为呈递对象,在人肾上皮细胞系HEK293T进行了该基因呈递可行性的初步研究。我们还利用A型血友病模型小鼠,通过口服及腹腔注射等手段,对家蚕杆状病毒作为基因呈递载体的呈递效果和可行的给药途径进行了检测,并对包括CMV、CAG、HLP在内的不同启动子在向基因缺陷小鼠体内呈递FⅧ时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HLP的呈递的凝血因子Ⅷ达到了正常健康人水平的17%,足以达到治疗水平,并且在多轮试验后小鼠体内并未产生针对凝血因子Ⅷ的中和抗体,为长期治疗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鸡干扰素在禽类抗病及促生长功能的分子机理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并对口服给药的可能性进行了尝试,获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为鸡干扰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试验证据。同时我们首次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进行了全长人凝血因子Ⅷ基因的基因呈递试验,并在动物试验阶段获得了成功,口服给药和腹腔注射给药就能达到治疗水平,为A型血友病的治疗提供了安全、高效、廉价的新方法。

白艺兰[7](2019)在《扬子鳄α型干扰素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文中提出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包括抗病毒、参与免疫系统细胞等作用。IFN现分为三种亚型:I型、II型和III型,在机体内发挥着多样化的免疫功能,受到了各方面研究的广泛关注。I型IFN在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IFN-α是临床使用具有最长记录的细胞因子。不同物种的IFN-α蛋白表现出了高度的同源性,IFN-α基因不含内含子,具有两个保守的二硫键。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进化史上有特殊意义,具有强大的免疫力,因此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但目前对爬行动物和扬子鳄免疫相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克隆了扬子鳄IFN-α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组织及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扬子鳄IFN-α表达量的测定,并通过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获得了蛋白,以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分析,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以南京某扬子鳄生态园养殖的扬子鳄组织血液为材料,提取mRNA反转录为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得到扬子鳄IFN-α序列,经过测序比对正确后连接至pMD-19T载体上。对序列进行分析表明,扬子鳄IFN-α基因的完整ORF序列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前26个氨基酸是信号肽,等电点为是9.51。成熟的扬子鳄IFN-α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6 kDa。三级结构预测显示该蛋白含有5段α螺旋,符合I型干扰素结构特征。对其同源性和进化树的分析发现,扬子鳄该序列与密西西比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IFN-α的相似性最高,与其他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类等动物IFN-α的相似性较低,扬子鳄、密西西比鳄之间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并与其他鳄类共同聚为一枝,再与龟鳖类、鸟类较为接近形成姐妹群,鱼类与扬子鳄的亲缘关系最远。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得扬子鳄不同组织中IFN-α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血液、胰腺、肺、小肠、肝脏、肾脏、肌肉,冬眠期IFN-α的表达量低于非冬眠期的表达量。正确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IFN,导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后成功表达,使用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数只小鼠以制备多克隆抗体,收集血清对效价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制备的多抗效价分别为1:25600及1:51200,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了研究扬子鳄IFN-α抗病毒活性,培养DF1细胞及Vero细胞,测定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的滴度,使用纯化的原核表达的扬子鳄IFN-α蛋白作用细胞并接种病毒,测定得出扬子鳄IFN-α蛋白在DF1细胞上抗VSV活性2.11×104U/mL,在Vero细胞上抗VSV活性为1.58× 1 04U/mL,并通过中和实验从另一角度验证了该蛋白的抗病毒效力。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aIFN,转染至细胞中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明IFN-α成功表达,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48 h时扬子鳄IFN-α的表达量要高于24 h。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caIFN,转染至Vero细胞中证明真核表达扬子鳄IFN-α蛋白能够抑制VSV病毒mRNA的转录,并能抑制病毒增殖。通过以上的研究,为扬子鳄的饲养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了解扬子鳄及爬行动物的免疫功能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扬子鳄可以作为一种了解的低等脊椎动物免疫系统及高等脊椎动物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

王朋[8](2019)在《鸭α、γ、λ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文中提出近些年,我国家禽养殖业稳步发展,作为畜牧业中的重要一环,家禽养殖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家禽业养殖模式逐渐从散养转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在规模化养殖中家禽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引起家禽死亡率的病因中病毒所占比例达到36%,水禽则是很多病毒的携带者。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强大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功能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对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制备了鸭的Ⅰ型(α)、Ⅱ型(γ)和Ⅲ型(λ)干扰素,期望对鸭(禽)类病毒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首先对鸭α、γ、λ干扰素的基因序列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基因序列,将鸭α、γ、λ干扰素基因构建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的多克隆位点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VL1393-DuIFN-α、pVL1393-DuIFN-γ和pVL1393-DuIFN-λ,将重组转移载体与失活拯救型家蚕杆状病毒穿梭质粒reBmBac共转染BmN细胞,收集重组病毒rBmBac-DuIFN-α、rBmBac-DuIFN-γ、rBmBac-DuIFN-λ,用重组病毒感染家蚕幼虫并收获表达产物,并通过PCR、RT-PCR的方法证明了三种干扰素基因均重组到了家蚕杆状病毒基因组中,且随着病毒基因组在家蚕幼虫体内进行了复制和高效的转录。其次,本研究利用CEF/VSV-GFP系统对蚕血淋巴中的鸭α、γ、λ干扰素进行了抗病毒活性检测,即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CEF细胞上检测蚕血淋巴中的鸭干扰素对VSV-GFP病毒增殖的抑制效果,抗病毒结果显示蚕血淋巴中表达的重组鸭α、γ、λ干扰素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重组鸭α、γ、λ干扰素抗病毒效价分别为8.13×105U/mL、3.0×105U/mL、6.1×105U/mL。最后通过空斑筛选对共转染病毒进行纯化,分别获得了高表达三种干扰素的病毒毒种,重组鸭α干扰素效价为(1.9±0.25)×106 U/mL,重组鸭γ干扰素效价为(8.65±0.52)×105U/mL,重组鸭λ干扰素效价为(1.56±0.1)×106U/mL,与未经纯化的重组病毒相比,纯化后的最高表达量的毒株所表达的干扰素效价均有23倍的提高。本研究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鸭的α、γ、λ干扰素进行了高效表达,经检测均由较强抗病毒活性。为廉价鸭(禽)用干扰素的生产奠定了基础,期待对鸭(禽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有所帮助。

郭永丽[9](2017)在《牛Ⅰ型干扰素家族新成员(IFN-ε、IFN-κ、IFN-χ)抗病毒信号转导与表达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见于所有有颌类脊椎动物的一大类多效应细胞因子,主要担负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功能,不同的病原感染往往倾向于诱导表达出特定的干扰素成员,发现并系统鉴定干扰素新成员对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意义。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起始于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PRRs)。PRRs识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通过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尤其是IRF3和IRF7)来进一步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建立抗病毒状态以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最终从机体内清除病毒感染,所以I型干扰素在建立抗病毒感染状态和宿主细胞抵抗病毒复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牛I型干扰素基因座位,定位到牛的2个干扰素新亚型(IFN-ε、IFN-κ)以及1个包含有2个成员的新亚族(IFN-χ1、IFN-χ3),随后围绕这四种干扰素的抗病毒信号转导与表达调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牛I型干扰素基因座图谱的构建与分析。综合运用多种在线BLAST方法(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基本的基于局部比对的搜索工具)对牛全基因组筛选,全面分析各型干扰素的信息,发现牛I型干扰素基因排布于8号染色体上,并进化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干扰素新家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当属IFN-χ亚族。IFN-χ亚族具有4个成员,具备全新干扰素的特征,组成了1个新干扰素亚族。牛I型干扰素基因座按转录方向分成2个大的亚座位,长度(746kp)分别是人(403kp)和鼠(323kb)的1.85和2.31倍,并且干扰素基因数目(64个)也远超人(17个)与鼠(19个)。在座位末端5个IFN-δ假基因与4个IFN-χ样分子混杂在12个IFN-β样基因之中,并且这些基因的转录方向均相同;基因座其它区域则被数量庞大的IFN-α(13个)和IFN-ω(24个)家族所占据。IFN-κ和IFN-ε仅存在1个拷贝序列,位于基因组的起始端,且IFN-κ的转录方向与IFN-β相反,其与最近的干扰素基因间隔6.561Mb。2.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的特性和抗病毒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首先从牛肝基因组中克隆得到了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基因,并分析了这些序列的特征。随后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了重组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的成熟肽序列,并制备了抗牛IFN-ε、IFN-κ、IFN-χ多克隆抗体,在不同的系统上测定了其抗病毒活性。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均对胰酶敏感,一定程度上耐热(42℃和60℃)耐酸碱(p H2.0和p H10.0),其抗病毒活性可被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中和,也可被I型干扰素受体IFNAR1和IFNAR2抗体阻断。进一步研究发现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不仅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如Mx1,ISG15,ISG56)的转录,也可诱导Mx1,STAT1,NF-κB p65的表达,这些分析表明目前已知的I型干扰素成员均依赖JAK-STAT信号通路转导抗病毒信号。3.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式分析了在牛睾丸原代细胞上牛IFN-αA和IFN-χ1的调控基因并比较了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牛Bo IFN-χ1样品处理组有40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Bo IFN-αA样品处理组有80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1个基因表达下调。随后采用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调控基因的在牛源细胞上的表达调控,结果显示上调基因大部分属于ISGs基因,随机选取OAS、Mx1,STAT1、LGP2、GBP4、BST2、PML基因在MDBK、BT、BL细胞上进行验证,证实这些基因在不同细胞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此外,牛I型干扰素可在BL和BT细胞上启动商品化的人NF-κB-Luc和ISRE-Luc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并可激活本研究构建的Bo IFNβ-Luc和Bo IFNχ-Luc启动子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为进一步开展牛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4.牛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研究。维甲酸诱导基因(RIG-I)、黑素瘤分化相关因子5(MDA5)是胞内识别dsRNA的重要模式识别受体,IRF3和IRF7是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转录因子,转录因子IRF9参与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ELF4、MAVS、MITA作为信号通路中的接头分子参与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本研究运用RT-PCR的方法从犊牛原代肾细胞中克隆获得了牛接头分子ELF4、MAVS、MITA的c DNA,并分析了其序列特征,组织表达和细胞器定位,重点研究了其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细胞上接头分子ELF4、MAVS、MITA能诱导产生不同的I型干扰素,促进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转录与表达,还能刺激ISRE、NF-κB、Bo IFN-β和Bo IFN-χ启动子激活的荧光素酶活性,为今后进一步探讨接头分子ELF4、MAVS、MITA在牛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除了接头分子ELF4、MAVS、MITA基因外,本研究还相继克隆得到了牛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MDA5、IRF3、IRF7、IRF9、DAI,这为今后研究牛固有免疫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研究牛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便利工具。5.3Cpro、Lbpro在牛源细胞上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不同刺激物在不同细胞上对I型干扰素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转录的影响,结合已有的研究证实FMDV可以拮抗宿主I型干扰素的产生,FMDV的3Cpro和Lpro可以作用在不同的靶分子上来逃避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拮抗I型干扰素的产生,本研究进一步发现3Cpro和Lpro不但能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抑制接头分子ELF4、MAVS,RIG-I样受体RIG-I、MDA5,转录因子IRF3、IRF7的转录,还能抑制I型干扰素和接头分子ELF4、MAVS、MITA激活的NF-κB、ISRE、Bo IFN-β、Bo IFN-χ启动子活性。Western Blot结果证实在BT和MDBK细胞上3Cpro和Lpro可以抑制poly(I:C)和Bo IFN-β诱导的NF-κB p65、Mx1、IRF3、IRF7、ELF4、MAVS的表达。总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牛I型干扰素新成员IFN-ε、IFN-κ、IFN-χ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功能,初步建立了牛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研究的技术平台,利用该平台重点分析了接头分子ELF4、MAVS、MITA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口蹄疫病毒3Cpro、Lbpro逃避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为病毒免疫预防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支持。

廖成水[10](2014)在《旋毛虫核酸酶的性质及其在旋毛虫逃避METs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先天性免疫细胞胞外诱捕(extracellular traps, ETs)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非吞噬依赖的先天性免疫胞外防御机制,存在于脊椎动物甚至是无脊椎动物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是一种以自身DNA和多种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该结构可捕获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限制其在体内扩散,并通过高浓度毒性蛋白将其杀灭,但目前为止尚未见线虫诱发ETs的相关报道。旋毛虫是一种典型的人兽共患寄生线虫,其感染特点之一就是虽然在病灶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和募集现象,却无明显可见的炎性反应,即宿主先天性免疫细胞在旋毛虫感染初期呈现免疫功能缺失状态。此外,研究证实了A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能够分泌核酸酶降解ETs的主要骨架DNA以逃避ETs杀伤机制。2011年公布的旋毛虫基因组显示,旋毛虫拥有125种庞大的DNase II家族蛋白,并且一半以上的基因被认为编码排泄/分泌产物(excretion/secretion products, ESP)。因此,推断旋毛虫可能通过分泌DNase II降解先天性免疫细胞ETs从而逃避宿主的先天性免疫防御机制。首先,研究小鼠巨噬细胞细胞系J774A.1针对旋毛虫是否也存在ETs现象。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没有发现旋毛虫肌幼虫和新生幼虫刺激巨噬细胞向细胞外释放纤维状结构。同时旋毛虫的ESP可显着抑制白色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胞外纤维状结构。但存在核酸酶抑制剂金精三羧酸(aurintricarboxylic acid, ATA)时旋毛虫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这些结构并被其粘附,且该结构主要成分为DNA,因此确定为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macrophageextracellular traps, METs)。旋毛虫诱导的MET并不依赖细胞坏死、凋亡及ROS产生。METs体外可以杀伤30-40%的旋毛虫。其次,通过琼脂扩散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酸溶法确定了旋毛虫肌幼虫及成虫/新生幼虫混合ESP在酸性(pH4、pH5和pH6)和弱碱性(pH8和pH9)环境下存在核酸酶活性,这种核酸酶活性可被ATA和高浓度阳离子所抑制,而不能被EDTA和G肌动蛋白抑制。在25°C、30°C和37°C时表现出最佳核酸酶活性。利用DNA底物切割实验及切割产物末端基团测定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活性核酸酶属于DNase II。1D(SDS-PAGE)核酸酶酶谱分析显示,旋毛虫肌幼虫及成虫/新生幼虫ESP分别存在一条和两条活性核酸酶条带。利用2D核酸酶酶谱分析结合NanoLC-ESI-MS/MS分析方法,从旋毛虫肌幼虫及成虫/新生幼虫ESP中均检测到四个核酸酶活性点。且肌幼虫ESP的活性点均为一种DNase II蛋白,而成虫/新生幼虫ESP的活性点来源于两种蛋白的DNase II家族蛋白。最后,对旋毛虫125种DNase II家族蛋白中唯一在C端具有一个典型DNaseII活性位点HKD基序的plancitoxin-1-like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和活性鉴定。测序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序列比GenBank预测的短210bp,并且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中在N端和C端都具有HKD基序。Western blot显示,重组蛋白的抗体可识别虫体粗抗原而不能识别ESP,所以2D电泳和质谱分析中未鉴定出该蛋白。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免疫定位分析表明该蛋白表达于旋毛虫各个发育时期。利用1D核酸酶酶谱证明了包涵体表达的rTs-Pt经胶内复性表现出不依赖于阳离子的核酸酶活性,并且在酸性环境中(pH4和pH5)和25°C、30°C和37°C时表现出较强活性。总之,旋毛虫ESP中存在典型的DNase II活性酶,利用ATA阻断旋毛虫分泌的核酸酶活性后,巨噬细胞可释放METs捕获并杀死旋毛虫,但抗旋毛虫血清封闭并不能激发这种杀伤机制。利用1D核酸酶酶谱、2D核酸酶酶谱结合NanoLC-ESI-MS/MS方法从ESP分离鉴定出多种DNase II,且具有典型DNase II活性位点的plancitoxin-1-like不属于ESP,而是一种旋毛虫虫体蛋白。本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旋毛虫可通过分泌DNase II逃避宿主METs杀伤机制。

二、人α1/158Ⅴ型(α1c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α1/158Ⅴ型(α1c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1)IFN-τ对奶牛子宫内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IFN-τ及其生物学作用
        1.1 IFN-τ的发现
        1.2 IFN-τ与妊娠识别
        1.3 IFN-τ的其他作用
        1.4 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
    2 奶牛子宫内膜炎
        2.1 子宫内膜炎及其危害
        2.2 子宫内膜炎发病机制
        2.3 子宫内膜的天然免疫反应
        2.3.1 依赖MyD88的信号通路
        2.3.2 不依赖MyD88的信号通路
    3 MicroRNA(miRNA)及其生物学作用
        3.1 miRNA的发现
        3.2 miRNA的生物合成及其作用机制
        3.3 miRNA与炎性免疫应答
    4 PI3K/AKT与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4.1 PI3K/AKT通路及其生物学作用
        4.2 Wnt/β-catenin通路及其生物学作用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IFN-τ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
        2.2.2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2.2.3 细胞增殖检测
        2.2.4 细胞凋亡检测
        2.2.5 细胞周期检测
        2.2.6 RT-qPCR技术
        2.2.7 Western blot技术
        2.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原代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3.2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损伤模型的构建
        3.3 IFN-τ作用浓度的筛选及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4 IFN-τ抑制细胞炎症和凋亡反应相关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第三章 IFN-τ对 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
        2.2.2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分组处理
        2.2.3 细胞转染试验
        2.2.4 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的构建
        2.2.5 流式细胞术试验
        2.2.6 RT-qPCR技术
        2.2.7 Western blot技术
        2.2.8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2.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IFN-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
        3.2 IFN-τ通过PI3K/AKT抑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炎性应答与凋亡
        3.3 IFN-τ对 PI3K/AKT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作用
        3.4 IFN-τ通过PI3K/AKT/β-catenin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
        3.4.1 β-catenin抑制下游Foxo1和NF-κB的激活
        3.4.2 Foxo1 促进TLR4/NF-κB的激活
        3.5 IFN-τ对小鼠子宫内膜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第四章 IFN-τ通过miR-92b调控PI3K/AKT通路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奶牛子宫样本的采集
        2.2.2 子宫组织病理学检测
        2.2.3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的培养及处理
        2.2.4 RT-qPCR技术
        2.2.5 细胞转染试验
        2.2.6 miR-92b靶基因的预测和验证
        2.2.7 Western blot技术
        2.2.8 流式细胞术试验
        2.2.9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2.2.10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2.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IFN-τ调控的miRNA的筛选及验证
        3.2 miR-92b介导IFN-τ的抑炎作用
        3.3 miR-92b抑制细胞炎性应答
        3.4 miR-92b抑制细胞凋亡反应
        3.5 miR-92b激活PI3K/AKT/β-catenin通路
        3.6 PTEN作为miR-92b作用靶点的验证
        3.7 miR-92b通过PTEN抑制细胞炎性应答
        3.8 β-catenin抑制PTEN表达
    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简历
致谢

(2)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产物活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犬干扰素研究进展
    1 IFN概述
        1.1 IFN分类
        1.2 犬IFN理化特性及基因组成
        1.3 IFN的空间结构及受体研究
        1.4 IFN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
    2 犬IFN基因工程研究
        2.1 犬Ⅰ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2.2 犬Ⅱ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2.3 犬Ⅲ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2.4 犬长效IFN研究
    3 犬IFN临床应用
        3.1 治疗犬病毒性传染病
        3.2 治疗犬皮肤性疾病
        3.3 治疗眼科及其他疾病
    4 犬IFN应用展望
第二章 白细胞介素18研究进展
    1 IL-18概述
        1.1 IL-18的发现、结构、特性
        1.2 IL-18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
        1.3 IL-18结合蛋白
    2 IL-18生物学作用
        2.1 IL-18抗肿瘤作用
        2.2 IL-18抗感染作用
        2.3 IL-18免疫调节作用
    3 IL-18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3.1 IL-18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3.2 IL-18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3.3 IL-18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3.4 IL-18与肿瘤疾病的关系
        3.5 IL-18与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关系
    4 IL-18应用展望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藏獒犬IFN-γ和 IFN-α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淋巴细胞的体外刺激活化
        2.2 RT-PCR扩增藏獒犬IFN-γcDNA
        2.3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PCR鉴定
        2.4 藏獒犬IFN-γ序列测定及分析
        2.5 藏獒犬IFN-α序列测定及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藏獒犬IFN-γ和 IFN-α基因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2.2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蛋白Western bloting分析
        2.3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蛋白纯化分析
        2.4 藏獒犬IFN-γ抗病毒活性检测
        2.5 藏獒犬IFN-α抗病毒活性检测
        2.6 藏獒犬IFN-α抗病毒临床应用
    3 讨论
第五章 藏獒犬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藏獒犬IL-18基因的克隆
        2.2 藏獒犬IL-18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2.3 藏獒犬IL-18基因比较分析及进化分析
        2.4 pET-30a-IL-18 重组质粒的鉴定
        2.5 pET-30a-IL-18 重组蛋白表达及Western bloting分析
        2.6 pET-30a-IL-18 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2.7 藏獒犬IL-18基因生物学活性鉴定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3)海参内脏多糖的分离、结构鉴定、免疫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海参概述
        1.1.1 海参简介
        1.1.2 海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1.2 海参内脏的结构、组成成分及综合利用
        1.2.1 海参内脏的结构
        1.2.2 海参内脏的组成成分及综合利用
    1.3 海参多糖的研究
        1.3.1 海参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3.2 海参多糖的结构解析
        1.3.3 海参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4 多糖/蛋白复合体系在营养成分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海参内脏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基本化学组成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参内脏粗多糖的提取分离
        2.2.2 海参内脏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2.2.3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紫外扫描
        2.2.4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2.2.5 海参内脏纯化多糖的化学组成测定
        2.2.6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海参内脏粗多糖的提取分离
        2.3.2 海参内脏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2.3.3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紫外扫描
        2.3.4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2.3.5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化学组成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实验方法
        3.2.1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单糖组成分析
        3.2.2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红外光谱分析
        3.2.3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核磁共振分析
        3.2.4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热特性分析
        3.2.5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晶体特性分析
        3.2.6 扫描电镜(SEM)观察海参内脏多糖组分
        3.2.7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海参内脏多糖组分
        3.2.8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特性分析
        3.2.9 刚果红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单糖组成分析
        3.3.2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红外光谱分析
        3.3.3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3.4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热特性分析
        3.3.5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晶体特性分析
        3.3.6 扫描电镜(SEM)观察海参内脏多糖组分
        3.3.7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海参内脏多糖组分
        3.3.8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特性分析
        3.3.9 刚果红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实验方法
        4.2.1 RAW264.7巨噬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4.2.2 MTT法检测海参内脏多糖组分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3 SCVP-1对RAW264.7细胞分泌NO、IL-1β、IL-6及TNF-α的影响
        4.2.4 SCVP-1对RAW264.7细胞iNOS、IL-1β、IL-6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4.2.5 SCVP-1对RAW264.7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影响
        4.2.6 排除LPS污染SCVP-1 的可能性检测
        4.2.7 Western Blot检测SCVP-1对RAW264.7细胞免疫通路的影响
        4.2.8 特异性抑制剂阻断实验及作用靶点识别研究
        4.2.9 SCV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IL-1β、IL-6及TNF-α的影响
        4.2.10 SCV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 NOS、IL-1β、IL-6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4.2.11 Western Blot检测SCV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免疫通路的影响
        4.2.12 统计学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海参内脏多糖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3.2 SCVP-1对RAW264.7细胞分泌NO、IL-1β、IL-6及TNF-α的影响
        4.3.3 SCVP-1对RAW264.7细胞iNOS、IL-1β、IL-6及TNF-αm RNA表达的影响
        4.3.4 SCVP-1对RAW264.7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影响
        4.3.5 排除LPS污染SCVP-1的可能性检测
        4.3.6 SCVP-1对MAPK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4.3.7 SCVP-1对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4.3.8 特异性抑制剂阻断实验及作用靶点识别研究
        4.3.9 SCV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IL-1β、IL-6 及TNF-α的影响
        4.3.10 SCV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NOS、IL-1β、IL-6 及TNF-αm RNA表达的影响
        4.3.11 Western Blot检测SCV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免疫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参内脏多糖对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动物
        5.1.3 实验试剂
        5.1.4 实验仪器
    5.2实验方法
        5.2.1 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5.2.2 小鼠免疫脏器指数的测定
        5.2.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活性的测定
        5.2.4 小鼠碳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的测定
        5.2.5 小鼠血清溶血素和小鼠血清中IL-2、IL-4和IFN-γ的测定
        5.2.6 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测定
        5.2.7 小鼠血清中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5.2.8 统计学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海参内脏多糖SCVP-1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脏器指数的影响
        5.3.2 海参内脏多糖SCVP-1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5.3.3 海参内脏多糖SCVP-1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碳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的影响
        5.3.4 海参内脏多糖SCVP-1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影响
        5.3.5 海参内脏多糖SCVP-1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的影响
        5.3.6 海参内脏多糖SCVP-1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5.3.7海参内脏多糖SCVP-1和SCVP-2对免疫低下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参内脏多糖与溶菌酶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及在营养成分递送系统的应用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溶菌酶Ly和海参内脏多糖组分复合溶液的制备
        6.2.2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与溶菌酶纳米复合物最佳合成条件的选择
        6.2.3 海参内脏多糖组分/溶菌酶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6.2.4 姜黄素Cur的负载
        6.2.5 负载Cur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6.2.6 姜黄素Cur在PBS缓冲液中稳定性的测定
        6.2.7 HPLC测定游离Cur和负载Cur纳米复合物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
        6.2.8 细胞毒性试验
        6.2.9 Hep G2细胞对负载Cur纳米复合物的吞噬研究
        6.2.10 小鼠血清中Cur含量测定
        6.2.11 统计学处理
    6.3 实验结果
        6.3.1 溶菌酶Ly和海参内脏多糖组分纳米复合物的形成
        6.3.2 Ly/SCVP-1纳米复合物合成的最佳条件
        6.3.3 Ly/SCVP-1纳米复合物体系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6.3.4 Ly/SCVP-1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6.3.5 负载Cur Ly/SCVP-1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6.3.6 负载Cur Ly/SCVP-1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6.3.7 姜黄素Cur在 PBS缓冲液中的稳定性
        6.3.8 负载Cur Ly/SCVP-1纳米复合物在PBS缓冲液中的稳定性
        6.3.9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6.3.10 Cur-Ly/SCVP-1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吞噬研究
        6.3.11 小鼠血清中Cur含量的测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华北豹IFN-α家族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优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1.1.1 干扰素的发现史
        1.1.2 干扰素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1.2.Ⅰ型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
        1.2.1 Ⅰ型干扰素的分子结构
        1.2.2 Ⅰ型干扰素的理化性质
    1.3. Ⅰ型干扰素产生与信号转导
        1.3.1 Ⅰ型干扰素产生
        1.3.2 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
    1.4. Ⅰ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4.1 Ⅰ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1.4.2 Ⅰ型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1.4.3 Ⅰ 型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
    1.5. Ⅰ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与基因工程
        1.5.1 Ⅰ型干扰素的临床作用
        1.5.2 Ⅰ型基因工程干扰素研究进展
    1.6 华北豹概况和相关研究进展
        1.6.1 华北豹的生物学特性
        1.6.2 华北豹的种群现状及疾病研究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载体和菌株
        2.1.2 试验动物
        2.1.3 酶、抗体、试剂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华北豹IFN-α亚型基因的克隆
        2.2.2 华北豹IFN-α亚型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 2a-PfIFN-α/α1/α2/α3/α4/α5/α6/α7/α8/α9/α10的构建及鉴定
        2.2.4 重组pET32α-PfIFN-α/α1/α2/α3/α4/α5/α6/α7/α8/α9/α1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复性
        2.2.5 兔抗PfIFN-α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2.2.6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华北豹IFN-α亚型基因扩增
        3.1.1 华北豹IFN-α全基因克隆
        3.1.2 华北豹IFN-α亚型成熟肽基因的扩增
    3.2 华北豹IFN-α亚型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华北豹IFN-α亚型基因序列提交
        3.2.2 华北豹IFN-α亚型信号肽预测
        3.2.3 华北豹IFN-α亚型氨基酸多序列对比
        3.2.4 华北豹IFN-α亚型糖基化位点和等电点分析
        3.2.5 华北豹IFN-α亚型氨基酸序列跨膜区分析
        3.2.6 华北豹IFN-α亚型蛋白疏水性分析
        3.2.7 华北豹IFN-α亚型二级结构预测
        3.2.8 华北豹IFN-α亚型的3D结构预测
        3.2.9 华北豹IFN-α亚型同源性分析
        3.2.10 华北豹IFN-α亚型系统发育树分析
    3.3 重组质粒pET32α-PfIFN-α/α1/α2/α3/α4/α5/α6/α7/α8/α9/α10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3.3.1 重组质粒pET3 2a-PfIFN-α/α1/α2/α3/α4/α5/α6/α7/α8/α9/α10的酶切鉴定
    3.4 重组pET32a-PfIFN-α/α1/α2/α3/α4/α5/α6/α7/α8/α9/α1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复性
        3.4.1 重组pET32α-PfIFN-α蛋白的原核表达
        3.4.2 优化诱导时间
        3.4.3 优化IPTG诱导浓度
        3.4.4 PfIFN-α亚型蛋白诱导及纯化
    3.5 兔抗PfIFN-α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和westernblot
        3.5.1 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3.5.2 重组华北豹α干扰素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4 讨论
    4.1 华北豹IFN-α多基因家族克隆与亚型划分
    4.2 华北豹IFN-α亚型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华北豹IFN-α家族蛋白的原核表达
    4.4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猪α干扰素高效突变体的筛选及体内外抗病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2 猪α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引言
试验一 猪α干扰素突变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结构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猪α干扰素的序列比对
        2.2 猪α干扰素三级预测及分析
        2.3 猪α干扰素突变体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4 重组质粒的表达及鉴定
        2.5 重组质粒诱导条件的优化
        2.6 重组蛋白的纯化
        2.7 PoIFN-α-156s和PoIFN-α的二级结构测定
    3 讨论
试验二 猪α干扰素及突变体体外生物活性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PoIFN-α-156s和PoIFN-α在不同细胞系上安全浓度的测定
        3.2 PoIFN-α-156s和PoIFN-α在不同细胞系上抑制VSV和PRV活性的测定
        3.3 荧光PCR和TCID_(50)测定PoIFN-α-156s和PoIFN-α对VSV和PRV的抑制作用
        3.4 PoIFN-α-156s能显着上调干扰素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4 讨论
试验三 PoIFN-α-156s抑制小鼠体内VSV复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猪α干扰素在小鼠体内代谢的研究
        3.2 试验处理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3.3 荧光PCR检测小鼠脏器的VSV病毒含量
    4 讨论
试验四 猪α干扰素与IgG-Fc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纯化及抗病毒活性的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猪源IgG-Fc基因的克隆
        3.2 猪α干扰素与IgG-Fc融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3.3 融合蛋白重组质粒的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3.4 融合蛋白的二级结构的测定
        3.5 PoIFN-α-2GS-Fc和PoIFN-α在不同细胞系上安全浓度的测定
        3.6 PoIFN-α-2GS-Fc和PoIFN-α在不同细胞系上抑制VSV活性的测定
        3.7 荧光PCR和TCID50测定PoIFN-α-2GS-Fc和PoIFN-α对VSV和PRV的抑制作用
        3.8 PoIFN-α-2GS-Fc和PoIFN-α在小鼠体内代谢的研究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的鸡干扰素的应用和该病毒用于A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禽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1.1.1 干扰素的分类
        1.1.2 禽类Ⅰ型干扰素
        1.1.3 禽类Ⅱ型干扰素
        1.1.4 禽类Ⅲ型干扰素
        1.1.5 禽类干扰素抗病毒的分子机制
    1.2 新城疫病毒
        1.2.1 新城疫病毒
        1.2.2 新城疫病毒对Ⅰ型干扰素的抑制作用
    1.3 血友病及其治疗
        1.3.1 血友病现状
        1.3.2 血友病的治疗
    1.4 杆状病毒与基因治疗
        1.4.1 基因治疗
        1.4.2 基因治疗使用的主要病毒载体
        1.4.3 杆状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鸡干扰素在CEF中抗NDV的分子机制探讨
    2.1 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不同组合鸡干扰素对NDV的抑制
        2.2.2 不同试验组CEF的 Illumina RNA-Seq
        2.2.3 在干扰素抗NDV试验中不同组组别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
        2.2.4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2.2.5 在差异基因中相关抗病毒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
        2.2.6 ch IFN-γ+NDV组与NDV组之间的比较分析
        2.2.7 主要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2.3 本章讨论
        2.3.1 不同干扰素在CEF中对NDV抗性的差异
        2.3.2 ch IFN-γ在 CEF中抗NDV的可能分子机制的探究
第三章 复合表达鸡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及对肉鸡生长影响的分子机制探讨
    3.1 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AA肉鸡口服ch IFN-γ吸收情况检测
        3.2.2 ch IFN-α和 ch IFN-γ复合表达干扰素对AA肉鸡的体重及采食量的影响
        3.2.3 ch IFN-α和 ch IFN-γ复合表达干扰素处理CEF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4 ch IFN-α和 ch IFN-γ复合表达干扰素AA肉鸡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5 ch IFN-α和 ch IFN-γ复合表达干扰素AA肉鸡口服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6 CEF组的差异基因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3.2.7 AA肉鸡口服组及注射组差异基因GO富集与KEGG富集分析
        3.2.8 主要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3.3 本章讨论
        3.3.1 干扰素在CEF及AA肉鸡中显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分析
        3.3.2 AA肉鸡在使用干扰素后体重及进食量变化的可能原因分析
第四章 家蚕杆状病毒在A型血友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基因呈递用重组杆状病质量检测
        4.2.2 重组杆状病毒向HEK293T人肾上皮细胞系中呈递FⅧ
        4.2.3 重组杆状病毒向基因敲除小鼠体内呈递FⅧ
        4.2.4 小鼠血清中FⅧ抑制因子(中和抗体)检测
    4.3 本章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鼠基因型鉴定
附录B 试验中所用引物
附录C 试验中使用的 FⅧ序列
附录D 抗NDV试验 DEGs
致谢
作者简历

(7)扬子鳄α型干扰素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爬行动物免疫及扬子鳄研究进展
        1 爬行动物免疫的概况
        2 扬子鳄简介及习性
        3 扬子鳄疾病和保护
        4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IFN-A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1 IFN-A的分子结构
        2 IFN-A的产生机制
        3 IFN-A的信号转导和受体
        4 IFN-A的生物学功能
        4.1 抗病毒功能
        4.2 免疫调节功能
        4.3 抗肿瘤功能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扬子鳄A型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2.2 引物设计
        2.3 基因克隆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扬子鳄IFN-α基因的扩增、测序与分析
        3.2 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
        3.3 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扬子鳄IFN-A表达量的测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菌种和质粒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扬子鳄各组织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2.2 引物设计
        2.3 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4 原核表达载体pET32a-IFN的构建及鉴定
        2.5 重组蛋白原核表达及鉴定
        2.6 重组蛋白的纯化
        2.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8 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的测定
        2.9 Western-blot鉴定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织中IFN-α的相对表达量
        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重组蛋白原核表达及鉴定
        3.4 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扬子鳄IFN-A的抗病毒活性分析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细胞和病毒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的扩增及病毒滴度测定
        2.2 原核表达扬子鳄IFN-α蛋白抗病毒活性分析
        2.3 扬子鳄IFN-α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4 扬子鳄IFN-α真核表达鉴定及亚细胞定位
        2.5 真核表达扬子鳄IFN-α蛋白抗VSV活性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SV病毒的扩增与滴度测定
        3.2 原核表达扬子鳄IFN-α蛋白抗病毒活性分析
        3.3 扬子鳄IFN-α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4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3.5 真核表达扬子鳄IFN-α蛋白抗VSV活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本研究中所用到的载体结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鸭α、γ、λ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1.1.1 干扰素的相关性质及其分类
        1.1.2 干扰素受体介导的作用机制
        1.1.3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1.4 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的研究及应用
    1.2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1.2.1 杆状病毒简介
        1.2.2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简介
        1.2.3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发展概况
        1.2.4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鸭α、γ、λ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鸭α、γ、λ干扰素基因的获取及优化合成
        2.2.2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2.2.3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2.2.4 DuIFN-α、DuIFN-γ、DuIFN-λ在家蚕中的表达
        2.2.5 重组病毒在家蚕体内复制及转录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DuIFN-α、DuIFN-γ和DuIFN-λ基因的优化分析及合成
        2.3.2 DuIFN-α、DuIFN-γ和DuIFN-λ基因片段的分离
        2.3.3 重组转移载体pVL1393-DuIFN-α 、pVL1393-DuIFN-γ和pVL1393-DuIFN-λ的鉴定
        2.3.4 共转染结果
        2.3.5 家蚕感染重组杆状病毒后的发病情况
        2.3.6 重组杆状病毒在家蚕中复制及转录的鉴定
    2.4 讨论
    2.5 总结
第3章 重组鸭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检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用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3.2.2 水疱性口炎病毒(VSV-GFP)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3.2.3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检测
        3.2.4 高表达重组病毒的筛选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VSV-GFP病毒滴度的测定
        3.3.2 蚕血淋巴中重组蛋白DuIFN-α、DuIFN-γ和DuIFN-λ的抗病毒活性的检测
        3.3.3 共转染所得重组病毒的筛选结果
    3.4 讨论
    3.5 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牛Ⅰ型干扰素家族新成员(IFN-ε、IFN-κ、IFN-χ)抗病毒信号转导与表达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固有免疫
    1.2 抗病毒固有免疫
    1.3 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1.3.1 干扰素发现的历史
        1.3.2 干扰素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1.3.3 干扰素受体与信号传导
        1.3.4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4 Ⅰ型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1.4.1 IFN-ε
        1.4.2 IFN-κ
        1.4.3 IFN-χ
        1.4.4 IFN-ω
        1.4.5 IFN-α和IFN-β
        1.4.6 其它Ⅰ型干扰素
    1.5 牛Ⅰ型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1.6 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通路
        1.6.1 RIG-I样受体
        1.6.2 接头分子
        1.6.3 转录因子
    1.7 病毒拮抗干扰素系统的策略
        1.7.1 病毒抵制干扰素产生的上游调控因子
        1.7.2 病毒逃逸产生干扰素的信号转导
        1.7.3 病毒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
        1.7.4 抑制干扰素诱导抗病毒效应
        1.7.5 病毒蛋白拮抗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研究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细胞和病毒
        2.1.2 基因片段、载体、菌株和蛋白
        2.1.3 工具酶
        2.1.4 试剂
        2.1.5 抗体
        2.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7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牛Ⅰ型干扰素基因座与新成员IFN-ε、IFN-κ、IFN-χ的分析
        2.2.2 牛IFN-ε、IFN-κ、IFN-χ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3 牛IFN-ε、IFN-κ、IFN-χ的信号传导通路
        2.2.4 干扰素启动子报告载体的构建
        2.2.5 牛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克隆
        2.2.6 牛ELF4、MAVS、MITA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2.2.7 干扰牛ELF4、MAVS、MITA后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2.2.8 病毒对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重要分子的影响
        2.2.9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牛Ⅰ型干扰素基因座与新成员IFN-ε、IFN-κ、IFN-χ的分析
        3.1.1 牛Ⅰ型干扰素基因座分析
        3.1.2 牛IFN-ε、IFN-κ、IFN-χ的克隆
        3.1.3 牛IFN-ε、IFN-κ、IFN-χ序列特征分析
        3.1.4 牛IFN-ε、IFN-κ、IFN-χ的组织分布
    3.2 牛IFN-ε、IFN-κ、IFN-χ特性研究
        3.2.1 牛IFN-ε、IFN-κ、IFN-χ的蛋白表达
        3.2.2 牛IFN-ε、IFN-κ、IFN-χ的抗病毒活性分析
        3.2.3 牛IFN-ε、IFN-κ、IFN-χ的细胞毒性分析
        3.2.4 牛IFN-ε、IFN-κ、IFN-χ的理化特性分析
        3.2.5 牛IFN-ε、IFN-κ、IFN-χ的抗病毒活性特异性分析
    3.3 牛IFN-ε、IFN-κ、IFN-χ的信号传导通路
        3.3.1 牛IFN-ε、IFN-κ、IFN-χ与Ⅰ型干扰素受体关系
        3.3.2 牛IFN-ε、IFN-κ、IFN-χ对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3.3 牛IFN-ε、IFN-κ、IFN-χ对ISGs的影响
        3.3.4 转录组测序分析牛新型Ⅰ型干扰素IFN-χ
    3.4 牛IFN-β、IFN-χ启动子报告载体的构建
        3.4.1 牛IFN-β、IFN-χ启动子基因序列的克隆
        3.4.2 干扰素启动子报告载体的构建
        3.4.3 干扰素启动子报告载体活性的鉴定
    3.5 牛IFN-ε、IFN-κ、IFN-χ激活启动子活性
        3.5.1 牛IFN-ε、IFN-κ、IFN-χ激活NF-κB活性
        3.5.2 牛IFN-ε、IFN-κ、IFN-χ激活ISRE活性
        3.5.3 牛IFN-ε、IFN-κ、IFN-χ激活Bo IFN-β启动子活性
        3.5.4 牛IFN-ε、IFN-κ、IFN-χ激活Bo IFN-χ启动子活性
    3.6 牛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克隆
        3.6.1 牛ELF4、MAVS、MITA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3.6.2 牛干扰素信号通路其它相关分子的克隆
    3.7 牛ELF4、MAVS、MITA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3.7.1 牛ELF4、MAVS、MITA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3.7.2 牛ELF4、MAVS、MITA对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
        3.7.3 下调ELF4、MAVS、MITA对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
    3.8 病毒对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
        3.8.1 病毒对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影响
        3.8.2 病毒对干扰素信号通路重要分子的影响
        3.8.3 3C~(pro)、L~(pro)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8.4 3C~(pro)、L~(pro)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控
4 讨论
    4.1 牛Ⅰ型干扰素基因座图谱构建与分析
    4.2 牛新型Ⅰ型干扰素IFN-ε、IFN-κ的研究
    4.3 牛新型Ⅰ型干扰素IFN-χ的研究
    4.4 牛IFN-χ干扰素作用牛睾丸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4.5 牛新型Ⅰ型干扰素IFN-ε、IFN-κ、IFN-χ特性的比较
    4.6 牛IFN-β和IFN-χ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建立
    4.7 牛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研究
    4.8 接头分子ELF4、MAVS、MITA干扰载体的构建
    4.9 3C~(pro)、L~(pro)在牛源细胞上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旋毛虫核酸酶的性质及其在旋毛虫逃避METs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先天性免疫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
        1.1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1.2 中性粒细胞之外的先天性免疫细胞胞外诱捕网
        1.3 ETs 形成的分子机制
        1.4 ETs 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
        1.5 病原体逃避 ETs 防御的策略
        1.6 ETs 与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
        1.7 展望
    第二章 细胞凋亡中相关的酸性核酸内切酶的研究进展
        2.1 细胞凋亡的相关 DNase
        2.2 DNase I 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3 细胞 pH 稳态与细胞凋亡
        2.4 酸性 DNase
        2.5 DNase IIα、DNase IIβ和 L-DNase II
        2.6 DNase II 功能研究的模型
        2.7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旋毛虫对小鼠巨噬细胞 METS的诱导作用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旋毛虫核酸酶的性质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旋毛虫 PLANCITOXIN-1-LIKE基因的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人α1/158Ⅴ型(α1c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纯化(论文参考文献)

  • [1]IFN-τ对奶牛子宫内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江康峰.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产物活性鉴定[D]. 宋世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海参内脏多糖的分离、结构鉴定、免疫活性及其应用研究[D]. 杨东达. 华侨大学, 2020(01)
  • [4]华北豹IFN-α家族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优化初探[D]. 柳娟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猪α干扰素高效突变体的筛选及体内外抗病毒作用研究[D]. 王朋涛.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6]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的鸡干扰素的应用和该病毒用于A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研究[D]. 杨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7]扬子鳄α型干扰素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D]. 白艺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鸭α、γ、λ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D]. 王朋.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9)
  • [9]牛Ⅰ型干扰素家族新成员(IFN-ε、IFN-κ、IFN-χ)抗病毒信号转导与表达调控研究[D]. 郭永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1)
  • [10]旋毛虫核酸酶的性质及其在旋毛虫逃避METs中的作用研究[D]. 廖成水.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人α1/158 V型(α1c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