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为日本研制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论文文献综述)
龙锦[1](2015)在《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从单台的计算机到今天由无数微处理器所连接成的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新科技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世界,也使得以其为技术支撑的传播媒介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新媒介俨然成了国之利器,它在普惠大众的同时,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争夺地球村话语权的决胜手段。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所掌握的这一利器却远远未能达到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抱负所相匹配的水准。另一方面,我们的邻居、从二战废墟中重新起步的日本,敏感的把握着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以弱求强,勇于创新,将其新媒介产业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如今,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已经从普及阶段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新媒介早已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日本人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助手,并进而造福全人类。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具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日本政府在发展新媒介产业的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因素促发并促进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经验与教训能否为我所用?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考察分析,注重整体的扫描与把握,尽力追踪最新的数据;同时,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置于信息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一研究跨度长、范围广,具有相对的深度与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提出与推广切入,以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为大背景,在分析介绍日本信息社会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新媒介的不同呈现方式和发展重点以及日本新媒介产业的总体现状之后,以四章分别对日本的互联网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数字出版产业、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从历史脉络到现实态势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研究揭示与阐释。日本的互联网产业由于原有的相对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而初始发展迟缓,但进入21世纪后其宽带化、移动化的进展大大提速;在数字电视产业方面,日本虽率先研发出了高清晰度电视,但因其未能与世界数字技术的发展合流而被迫忍痛放弃,而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已经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也进展顺利;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由于传统出版业的强大,日本的数字出版虽然早期有较好的发展,但一直步履维艰,不过移动终端为数字出版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图书市场规模在2010年后增长迅速;移动电话则是最有日本特色的新媒介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却又相对封闭,在逐渐开放后,在世界市场的话语权也在增强。在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所使用的三个自变量:理性的社会建构、国家的作用、非市场治理机制,进一步探寻并阐明了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本研究认为,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国家的整体力量、民众的激情与理性、市场竞争的活力与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等众多因素的相互交织,来自其“师夷长技”,不甘人后、善于学习的民族特性与“日本第一”理念的高度结合。信息科技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态势逼人是其发展的外部诱因,其具体表现为:警醒差距,力追领先国家;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发展的内部动因则是回应民生诉求、升华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摆脱生存困境,掌控自我命运;经济突围,凸显“IT立国”优势;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又有赖于相对自由的信息通信竞争体制和日本特色的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的驱动。从中,可为我国新媒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媒介产业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也需要开放的心态,而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讨论,要走以信息通信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新媒介开发应用与推广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新媒介定义的理解和认识的不统一,世界各国所使用的统计口径与方法也不一致,在有关新媒介产业的某些统计数据的选取和使用上可能会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的跨度较大,而新媒介本身变化快速,难以在比较固定的范畴内对新媒介进行研究分析。
金壮龙[2](2003)在《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有关理论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航天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探讨了目前国际上有关竞争力理论问题来源和基本内涵,着重研究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系统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提出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系统地进行了国内外分析比较,探讨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优势和劣势。最后分别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四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四部分内容进行研究。第一章,航天产业的特性。阐述了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它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航天产业就是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共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产业技术特性主要有:技术规模大、复杂程度高;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性强、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航天技术经济特性主要有:用途的多重性,即具有军用、民用和商用特性;高投资、高风险性;高效益。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分别阐述了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概况和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探讨了产业的概念、国际竞争力含义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任何产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决定着一个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优势可分为成本优势和标歧立异优势,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分析方法。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和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种因素。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环境中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前面四项。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国航天产业特点,确定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决定和影响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中国航天产<WP=5>业竞争力要素以及基本构架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首先进行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实力、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地域环境)的国际间分析研究。其次,分别对国内需求条件(包括行业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国防需求)和国外需求条件(包括卫星应用、商业发射和军事需求)进行分析比较。再次,对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中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航天产业组织、航天产业行业管理、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卫星应用与营运服务、空间科学、对外发射服务公司、发射基地和测控网、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分析,又对国外企业管理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国外航天管理机构、世界主要国家航天工业能力、卫星制造业、发射场、国际发射服务、国际空间合作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宗旨、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首先,从产业层面分别阐述了①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卫星应用产业、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及应用的产业化等发展战略);②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包括组建航天产业集团,实施航天产业集团战略管理,加大航天型号研制管理创新工作);③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④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⑤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其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共分七个方面:一是完善中国航天管理体制;二是加强航天行业管理;三是加快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四是促进航天立法工作;五是加大航天投融资力度;六是发展航天相关产业;七是扩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八是建设海南发射场。本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创新,第一,论文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探索,揭示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分别对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内在规律。第二,论文揭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第三,论文独创性地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应用到航天产业,初步建立了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既丰富和完善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又为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国内尚属首次。第四,论文运用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产业?
戴舒颖,王存恩[3](2012)在《日本首个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DS-2000》文中认为2006年之前,日本没有本国研制的通信卫星,完全依赖从美国采购。为彻底摆脱这一尴尬局面,在原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和后来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支持下,以三菱电机公司为代表的航天开发企业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积极地推进以DS-2000平台为基础的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的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2006年2月18日,日本成功地发射了基于DS-2000平台的多用途运输卫星-2(MTSAT-2),接着又相继发射了基于DS-2000平台的超鸟-C2(Superbird-C2)、准天顶卫星-1(QZS-1),还为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研制并发射了中新-2(ST-2)通信卫星,这不仅宣告日本结束了通信广播卫星完全依赖美国的历史,也开创了其通信卫星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河,为其实现航天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蔺陆洲[4](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杭添仁[5](2016)在《2015年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回顾》文中提出2015年,全球通信卫星蓬勃发展。美国不仅发射了多颗新一代军用通信卫星,还首次把2颗世界首批全电推卫星送上太空;俄罗斯有多颗通信卫星入轨,但质子-M火箭在发射通信卫星时还出现失败;欧洲发射了由法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军用通信卫星;印度的第2颗军用通信卫星升空;中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在轨交付服务的亚太-9升空,发射的首颗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的商业卫星老挝-1所用平台技术性能已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国际太空》编辑部[6](2016)在《2015年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回顾》文中提出2015年,全球通信卫星蓬勃发展。美国不仅发射了多颗新一代军用通信卫星,还首次把2颗世界首批全电推卫星送上太空。俄罗斯有多颗通信卫星入轨,但质子-M火箭在发射通信卫星时还出现失败。欧洲发射了由法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军用通信卫星。印度的第2颗军用通信卫星升空。中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在轨交付服务的亚太-9升空,发射的首颗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的商业卫星老挝-1所用平台技术性能已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李卓键[7](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闵士权[8](2010)在《我国下一代通信卫星研究状况和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1国外下一代通信卫星发展概况1.1下一代通信卫星含义本文所讨论的下一代通信卫星只是对静止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它包括卫星固定业务(FSS)、卫星移动业务(MSS)和卫星广播业务(BSS)下一代通信卫星。下一代通信卫星亦称新一代通信卫星。国际上没有明确的下一代通信卫星含义,本文所称下一代通信卫星含义如下:
闵士权[9](2010)在《我国下一代通信卫星研究现状和发展策略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简述了国外下一代通信卫星发展概况,然后分别阐述了卫星固定业务、卫星移动业务和卫星广播业务的我国下一代通信卫星研究现状,最后探讨了发展我国下一代通信卫星的策略。
周丽瑛[10](2006)在《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的法律问题》文中认为中国的“神舟五号”、“六号”相继上天,世界对中国的空间活动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作为国际法学者,我们扪心自问,中国的空间法研究与空间活动同步吗?作为一个无可争议的空间大国,中国的空间立法情况与我们在国际上的空间地位一致吗?在五大国际空间条约中,除了《月球协定》以外,中国是其他四个空间国际条约的缔约国,对于这些国际条约所产生的相应的法律义务,我们一一落实了吗?空间活动商业化浪潮已席卷全球,凭中国的空间技术,我们应该引领潮流,实现空间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此促进空间技术进步,形成空间商业运行的良性循环,而不是躲避空间商业浪潮的风口浪尖,或被动地随波逐流。伴随着这些问题,我选择了这个题目。 要研究国家空间立法,首先应分析国际空间条约和相关法律文件,然后比较研究各国的空间法律规定,尤其关注空间大国的法律体系。本文谨以空间商业活动为轴心,围绕这些商业行为所涉及的空间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试图以点带面地将国际空间法律框架和各国的做法展示出来,并根据目前的空间活动商业运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空间和空间活动商业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并介绍了目前空间商业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和产业规模等基本情况。通过空间商业活动的由来和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说明空间活动商业化已势不可挡,其前景十分诱人。 论文第二章,分析了空间商业行为的法律依据。现有的国际空间条约并没有直接涉及空间商业活动的任何规范,但从条约的表述和内涵中得出结论,空间商业行为不违反国际空间法。国际空间法把这个责任留给了各国的国家空间法,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对空间商业行为作出了规定。从现实意义上说,空间活动的资金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商业运行的成败能决定这个领域的空间活动能否得以生存。文章通过国际空间站的运行情况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过完15岁生日后,悲壮地沉入太平洋的实例,说明在空间领域,处处“为钱所困”,商业化是空间活动的大势所趋。 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讨论了空间商业行为对现有法律框架的各种冲击。国际空间法律框架形成时,还难觅空间商业行为的踪迹,国际空间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而现在空间商业浪潮席卷全球,覆盖了空间活动的各个领域。空间活动的参与者,从原来清一色的政府机构,变得五花八门,纯民营空间公司,与政府机
二、美国为日本研制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为日本研制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日本信息化进程与信息社会理论 |
第一节 媒介与日本国民生活的信息化 |
一、信息、信息社会及信息化 |
二、电视时代的到来 |
三、电话的普及 |
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
第二节 日本信息社会的理念建构及其扩散 |
一、从《信息产业论》到“信息社会论” |
二、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扩散 |
三、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早期实践 |
第二章 日本信息社会建设中的新媒介 |
第一节 新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 |
一、“新媒介”与高度信息社会建设(1984-1994) |
二、多媒介与高度信息通信社会建设(1994-2000) |
三、互联网与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建设(2001-2005) |
四、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遍在网络社会建设(2006-2009) |
五、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国民主权社会建设(2010-2013) |
六、大数据时代的世界最高水准的IT社会建设(2013-) |
第二节 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概貌 |
一、日本媒介产业的分类 |
二、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经济规模 |
三、日本的内容市场 |
第三章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从计算机通信网络到互联网 |
二、互联网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
三、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
四、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日本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服务 |
一、互联网商务 |
二、信息与数据库 |
三、社会性网络 |
四、互联网广告 |
五、在线音乐 |
第三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
一、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
二、互联网健康环境的营造 |
第四章 日本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从高清晰度电视到数字电视 |
一、日本电视的概况 |
二、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 |
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 |
第二节 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转移 |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
三、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民间协力 |
四、地面数字电视转移完成后的课题 |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
二、融合的法律体系 |
三、融合实践 |
第五章 日本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 |
一、日本数字出版的概念 |
二、以便携式存储介质为核心的光盘出版阶段(1985-1995) |
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出版阶段(1996-2005) |
四、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出版阶段(2006-) |
第二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主要领域 |
一、电子辞典 |
二、数字报纸 |
三、数字期刊 |
四、手机小说 |
五、电子图书 |
第三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组织与管理 |
一、政府部门的组织与管理 |
二、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行业协会及其活动 |
第六章 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概况 |
一、日本移动电话的基本概念 |
二、日本的移动内容产业市场 |
第二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发展历程 |
一、从汽车电话到手机 |
二、移动电话市场的高速增长 |
三、移动电话的普及与升级 |
四、移动运营商的分与合 |
第三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主要增值应用 |
一、手机互联网 |
二、手机铃声 |
三、手机游戏(移动游戏) |
四、手机钱包(手机支付) |
第七章 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 |
第一节 外部诱因:信息科技一日千里 国际竞争态势逼人 |
一、警醒差距 力追领先国家 |
二、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 |
第二节 内部动因:回应民生诉求 升华生命价值 |
一、摆脱生存困境 掌控自我命运 |
二、经济突围 凸显“IT立国”优势 |
三、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 |
四、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
第三节 新媒介发展的制度驱动 |
一、激发竞争活力的信息通信体制改革 |
二、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 |
结语: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2)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航天产业的特性 |
第一节 航天产业的内涵 |
第二节 航天产业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航天产业的技术特性 |
第四节 航天产业的经济特性 |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
第三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
第四节 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 |
第五节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
第六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七节 竞争力理论与研究对象 |
第八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 |
第三章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生产要素分析 |
第二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需求条件分析 |
第三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分析 |
第四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分析 |
第五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优势与劣势概括 |
第四章 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
第二节 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 |
第三节 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 |
第四节 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 |
第五节 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 |
第六节 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
第七节 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3)日本首个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DS-2000(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通信广播卫星国产化步履艰难 |
(1) 航天政策存在严重问题 |
(2) “自己研制远不如买卫星划算”的错误思想误导日本决策机构做出错误决定 |
(3) 美国以“削减美日贸易逆差”为由要求日本订购美国的通信广播卫星 |
(4) 政府决策错误导致日本通信广播卫星国产化滞后 |
2 新航天法为日本通信广播卫星国产化和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
3 完全属于三菱电机公司的DS-2000通信卫星平台 |
(1) 平台轻量化, 功耗低 |
(2) 星上主要部件经过了飞行验证 |
(3) 全部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和开发 |
(4) 设计多种结构平台供用户选择 |
(5) 可用多种火箭发射 |
(6) 功能软件化 |
(7) 有效载荷比高 |
(8) 大幅度地减轻地面运行支持 |
4 采用DS-2000平台研制的卫星 |
(1) 为JAXA研制的DRTS |
(2) 为运输省研制的MTSAT-2 |
(3) 为JAXA研制的ETS-8 |
(4) 为宇宙通信公司研制的Superbird-C2卫星 |
(5) 为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研制的ST-2通信卫星 |
(6) 为JAXA和邮政省等研制的QZS-1 |
(1) 运输省的GMS-8、9气象卫星 |
(2) JAXA和邮政省等的QZS-2、3 |
(3) 土耳其国营通信卫星公司的2颗通信卫星 |
(1) 追加4颗QZS卫星计划 |
(2) 三星组网的X频段区域卫星通信网络计划 |
5 三菱电机公司为扩大DS-2000平台卫星销量采取的对策 |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2015年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技高一筹 |
1.1 发射第3颗和第4颗“移动用户目标系统” |
1.2 发射首批美国研制的全电推进通信卫星 |
1.3 发射第7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 |
1.4 其他升空的通信卫星 |
2 俄罗斯数量不少 |
3 欧洲合作发展 |
4 印度军星上天 |
5 中国大放异彩 |
6 其他通信卫星 |
(7)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
5.2.1 卡特尔的涵义 |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6.1 直接绩效 |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
6.2 间接绩效 |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的法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空间活动商业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空间”和“空间商业活动” |
一、外层空间的范围 |
二、空间活动商业化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节 空间商业活动的实践 |
一、目前己经开发的空间商业领域 |
二、空间商业经营公司 |
三、空间活动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空间活动商业化的法律基础及现实意义 |
第一节 空间活动商业化的法律基础 |
一、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 |
二、国内有关立法 |
第二节 空间活动商业化的现实意义 |
一、空间活动,处处“为钱所困” |
二、商业化运行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决定该空间技术的前景 |
第三章 空间活动商业化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空间活动商业化应遵循的国际空间法基本原则 |
一、共同利益原则 |
二、限制军事化原则 |
三、保护空间环境原则 |
四、鼓励国际合作原则 |
第二节 空间法律关系中国家的责任 |
一、外空活动中国家责任的由来和内涵 |
二、外空活动中的国家赔偿责任 |
三、空间活动商业化使赔偿责任关系显得更复杂 |
第三节 国家对私人空间活动的监管 |
一、澳大利亚 |
二、美国 |
第四节 卫星直播的法律问题 |
一、卫星直播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
二、不同国家对卫星直播及其商业市场的不同态度 |
三、有关法律问题 |
第五节 卫星遥感商业化的法律问题 |
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
二、卫星遥感商业化运行 |
三、卫星遥感的法律问题 |
四、遥感商业化使原来的法律问题趋于不确定 |
五、违反《遥感原则》的国家立法 |
第六节 外层空间军事化难以避免 |
一、外层空间的军事脚印 |
二、外空商业化推进了外空的军事化 |
第七节 国际空间站的法律问题 |
一、空间站的性质 |
二、空间站的登记和赔偿责任 |
三、空间站的管辖和控制权 |
四、空间站的其他法律问题 |
第八节 太空旅游的法律问题 |
一、太空游客的法律地位 |
二、太空旅游的法律依据 |
三、太空旅游的责任问题 |
四、太空旅游规章和权限 |
第四章 萌芽中的空间资产国际新制度 |
第一节 空间商业活动催生空间资产国际新制度 |
第二节 空间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
一、空间资产的概念 |
二、空间资产的特征 |
第三节 《空间资产议定书》审议过程中的问题 |
一、《空间资产议定书》是否与国际空间法相一致 |
二、关于空间资产提供公共服务时救济措施的限制 |
三、关于空间资产的识别和登记 |
四、关于议定书的监管机关 |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在空间商业活动中的利益问题 |
第一节 与发展中国家利益有关的空间法律原则 |
一、共同利益原则 |
二、公平利用原则 |
三、不得据为己有原则 |
四、国际合作原则 |
第二节 与发展中国家利益有关的空间法律规定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争取外空利益的艰难道路 |
一、地球静止轨道 |
二、赤道国家的宣言和主张 |
三、轨道上的“纸卫星”现象 |
第四节 保护发展中国家外空利益的途径 |
一、对有限的空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原则 |
二、在空间商业市场,给予发展中国家价格照顾 |
三、通过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空间科学和技术 |
四、建立为发展中国家服务的经营实体 |
第六章 完善空间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完善国际空间立法 |
一、国际空间法的形成与发展 |
二、国际空间法律现存的问题 |
三、空间商业法律规范 |
第二节 完善国内空间立法 |
一、美国空间立法 |
二、俄罗斯联邦空间立法 |
三、日本空间立法 |
四、英国空间立法 |
五、国内空间法与国际空间法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国的空间政策与法律 |
一、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委员会 |
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
三、中国的空间政策体系 |
四、起步中的中国空间立法活动 |
结论 |
附录 |
一、国际组织空间立法一览表 |
二、世界主要国家空间立法一览表 |
三、空间物体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美国为日本研制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D]. 龙锦. 上海大学, 2015(03)
- [2]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D]. 金壮龙. 复旦大学, 2003(01)
- [3]日本首个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DS-2000[J]. 戴舒颖,王存恩. 国际太空, 2012(07)
-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5]2015年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回顾[J]. 杭添仁. 数字通信世界, 2016(02)
- [6]2015年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回顾[A]. 《国际太空》编辑部. 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7]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 [8]我国下一代通信卫星研究状况和发展策略[J]. 闵士权. 卫星与网络, 2010(11)
- [9]我国下一代通信卫星研究现状和发展策略思考[A]. 闵士权. 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10]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的法律问题[D]. 周丽瑛.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