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几篇寻求新迭代方法的文章

评论几篇寻求新迭代方法的文章

一、评寻求新迭代法的几篇文章(论文文献综述)

冯星[1](2020)在《基于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测度及其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贫困人口仍然存在,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55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还有五百多万贫困人口待解决,但是越到脱贫攻坚关键期减贫难度越大、减贫成本更高。“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坚持我国扶贫大方向的基础上,要更加注意提升贫困人口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注重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自主性脱贫。理论上讲,经济增长会促进贫困的降低,而收入差距扩大则会阻碍贫困减缓。随着经济增长,尽管中国贫困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是居民返贫风险愈加明显。经济增长减贫的边际效应呈现下降趋势,而收入差距扩大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减缓。在脱贫攻坚背景下,深入探讨如何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并构建防返贫的长效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基于异质性视角,结合中国国情和现行经济状况,采用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微观和宏观数据对基于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测度及其实证检验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对收入分变迁与贫困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数理分析,揭示引入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方法的合理性;其次基于三维贫困分解方法,采用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不同贫困标准下,增长效应、离散效应和异质效应对贫困变化影响的微观作用机理,并与传统的贫困分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利用计量技术进实证检验三维贫困分解方法及其测度的稳健性;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增长效应、离散效应和异质效应三个方面深入探析三维贫困分解框架下经济增长、政府补助以及教育异质性对贫困变化的影响机制。以上研究为中国完成全面脱贫目标,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脱贫攻坚背景,本文分层次梳理了收入分布与贫困的经典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入分布变迁视角下居民三维贫困分解测度及其实证检验的理论观点,即将代表居民异质性的残差效应引入到贫困分解中,构造新的三维贫困分解框架。并从三维贫困分解方法与测度的出发点、数理推导和现实分析及预期展开理论分析,为从实证视角探索中国减贫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验证三维贫困分解方法的稳健性,本文首先基于反事实思想设计代表收入分布变迁的均值变化、方差变化和残差变化三个动态计量指标,并将其引入到传统的贫困分解框架中,首次从增长效应、离散效应和异质效应三个层面解释贫困。并利用家庭营养与健康(CHNS)微观调查数据对传统的贫困分解方法和三维贫困分解方法的分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引入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方法在减贫进程中更合理、更全面,更具有现实意义。结果表明收入增长效应降低了贫困发生率;离散效应恶化了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异质效应主要降低了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说明收入的增长效应已不足以弥补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恶贫效应,而异质效应却能够弥补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恶贫效应,意味着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异质效应在中国减贫进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验证三维贫困分解方法的稳健性,本文在三维贫困分解框架基础上,采用二值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增长效应、离散效应和异质效应的减贫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增长效应和异质效应具有减贫作用,而离散效应具有恶贫作用,且异质效应的减贫作用和离散效应的恶贫作用几乎对等,说明增长效应和异质效应能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贫困,且异质效应能够弥补离散效应带来的恶贫作用,实证结果与上文中的贫困分解结果具有一致性性,进一步验证了三维贫困分解方法的稳健性。接着从三维贫困分解的增长效应入手实证研究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确实对中国贫困减缓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明显高于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其中收入分配的减贫效应最差。同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除此之外,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金融发展一方面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降低贫困,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缩小收入差距间接降低贫困;但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也随之扩大,因此在经济增长减贫进程中,收入差距扩大必然会阻碍贫困的减缓;与此同时,受教育水平等异质性因素对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作用,意味着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等异质性因素促进经济增长能够间接缓解贫困问题。同时从三维贫困分解的离散效应入手实证分析政府补助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助标准对城乡居民贫困减缓存在明显的门限特征,即中国城乡政府补助标准对贫困减缓具有显着的非线性效应,表明我国政府补助福利政策对贫困居民脱贫的影响已不再具备整体性特征,仅当政府补助达到一定标准时,政府补助福利政策才能促进贫困居民减贫,即着过高的政府补助标准会产生福利依赖性,使得脱贫效果不显着,甚至增加居民返贫风险;而过低的政府补助标准导致政府补助政策无效,居民脱贫效果不显着。除此之外,城乡居民低保补助减贫效果最佳,工伤人员抚恤金减贫效应最差。因此,我国应在加强低保政策建设,改善其它各项政府补助模式的同时调控城乡政府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补助政策体系。最后在三维贫困分解框架基础上,从异质效应入手实证分析教育异质性在中国减贫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异质性和个体异质性对贫困减缓均存在显着影响。在区域层面上,省份间地区收入不平等的恶贫效应存在上升趋势,收入差距扩大严重阻碍我国居民的减贫进程,城镇化则降低了我国居民贫困,消费率的变化虽然恶化了我国贫困,但是恶化趋势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在区域层面减贫政策上,我国应在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发展;而在个体层面上,年龄对贫困的影响逐渐不显着,家庭人口数的减贫效应呈现下降趋势,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促使我国居民贫困大幅度降低,说明在个体层面上,我国应重视教育减贫,在提高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体的教育补贴,提高中国居民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自主性减贫路径。除此之外,教育的减贫效应受区域变量影响明显,在不同区域教育减贫作用存在显着差异。我国东部地区教育减贫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和教育体制完善程度差异导致东部地区教育减贫趋势平稳,中部地区教育减贫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教育机制不完善导致教育减贫效应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提出了基于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测度及其实证检验的理论观点,在原有的贫困分解框架中引入异质性因素,形成由收入增长效应、离散效应和异质效应三个维度构成的新的贫困分解框架,从不同层次检验了收入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联机制,并将其归结为三维贫困分解增长效应的经济增长减贫机制、离散效应的政府补助减贫机制以及异质效应的教育异质性减贫机制。就现实意义而言,在特殊国情背景下,本文利用前沿技术方法逐步实证检验了收入分布变迁对贫困减缓的一系列作用效果,充分考虑到了收入从不同路径对脱贫攻坚阶段中国贫困减缓的作用效果,对中国贫困减缓的现实问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最后,本文认为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特点的需要,合理地运用促进收入水平提高、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居民个体素质等政策之间的灵活搭配,在脱贫攻坚阶段进一步降低中国贫困,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黄朝煊[2](2011)在《薄高拱坝坝体屈曲稳定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拱坝结构稳定是坝体结构与坝基及周边岩体之间的复杂耦合作用的结果,其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坝肩稳定、坝体上滑稳定和坝体结构稳定等,高拱坝结构稳定是拱坝研究与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我国西南和西北正在修建和即将修建的一些300m级的特高拱坝越来越多,且随着拱坝体形优化设计及高强度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使坝体的厚度越来越薄,拱坝部分区域已接近薄壳结构,可能导致坝体结构失稳的发生。以往坝工界对坝体应力、坝基坝肩稳定和坝体上滑失稳等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坝体结构稳定研究则较少,特别是对于坝高200m以上的高拱坝,无规范可依。目前高薄拱坝的坝体屈曲稳定影响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高薄拱坝何时需考虑屈曲失稳影响?”、“在坝高一定下,‘临界柔度系数’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是多少?”等。由于高薄拱坝的坝体屈曲稳定影响涉及因素较多,复杂性较大,当前国内外还未得出深刻的结论。因此,目前薄高拱坝实践设计中均逐一进行屈曲稳定校核,使得薄高拱坝的优化设计增加了相当大的计算量和不便。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国内外实际已建拱坝工程的运行情况,综合分析研究了高薄拱坝坝体屈曲稳定的影响,为高薄拱坝的坝体屈曲稳定影响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拱坝的拱梁分载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冯广宏(1980)提出的特殊拱梁分载法:“微分法(导数法)”进行分析,通过工程实例比较分析,认为微分法更简单实用。基于结构力学方法及数值分析原理,对拱梁分载法中梁的变位系数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当前采用的变位系数误差在10%以内,基本满足工程计算要求,但部分变位系数误差相对较大,本文基于数值分析理论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后误差由原来最大8%降低到1%以内,并给出了张量表达式。(2)基于拱梁分载法理论,对圆弧型双曲高拱坝的水平拱圈的非线性屈曲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经典屈曲理论高估了水平拱圈的抗屈曲性能,拱坝水平拱圈的屈曲临界荷载应采用非线性屈曲理论计算。基于Pi等人的研究成果,应用能量法、数值内插和拟合的思想,得出了高拱坝水平拱圈在弹性地基(转动弹性约束、径向、环向弹性约束)和等温变荷载影响下的临界屈曲荷载近似计算公式,为高薄拱坝水平拱圈的抗屈曲稳定研究奠定了基础。(3)基于拱梁分载法理论,对圆弧型双曲拱坝和抛物线型双曲拱坝的水平拱圈的力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不同矢跨比和厚跨比下两种拱圈的弯矩、轴力分布图,认为抛物拱拱端的弯矩比圆拱拱端的弯矩更集中,特别当水平拱圈的矢跨比较大时,抛物线型双曲拱坝水平拱圈的拱端上游易出现较大的拉应力,建议抛物线型双曲高拱坝水平拱圈拱端厚度大于拱冠厚度。对抛物线型双曲拱坝的水平拱圈的抗屈曲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圆弧拱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抛物拱的抗屈曲性能稍强于圆拱。基于结构扰动理论对两种拱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敏感分析,认为当两种拱结构的厚跨比较小时(T/L<0.03),拱内应力随结构扰动较敏感;矢跨比对拱应力扰动影响不是很大,但矢跨比越小,其扰动敏感性增强。(4)对抛物线型双曲拱坝在多拱多梁理论下的抗屈曲理论进行了近似分析,假设水荷载方向近似为垂直于水平拱跨距方向,通过虚功原理对水平拱圈在受非均布荷载下的抗屈曲特性进行了近似研究,得到水平拱圈临界屈曲荷载分布系数的控制方程,并给出了近似屈曲安全系数的求解方程。(5)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了高拱坝的经验开裂界限柔度系数C与坝高H和坝顶河谷宽B之间的关系式;同时基于典型拱坝纵断面展开模型的几何计算,得出高拱坝的柔度系数C与厚高比之间T/H的关系式函数,该函数与坝高H无关,与拱坝纵断面展开图几何形状参数、拱冠梁厚度分布有关;结合以上两公式,通过参数代换得出典型高薄拱坝的厚高比T/H与坝高H和河谷宽B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得到拱坝底厚TB的建议公式。通过比较分析认为美国勘务局(1984)建议拱坝底厚公式对于坝高较高(300m)的拱坝计算的建议底厚太大,完全无参考价值;对于我国《水工设计手册》(1987)的建议底厚相对偏小,而本文建议公式更合理,更有设计参考价值。(6)基于拱冠梁法,对圆弧型双曲高薄拱坝水平拱圈的抗屈曲和强度安全之间的力学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混凝土等级、设计工况等因素的影响,认为混凝土材料等级提高到C45时,且坝顶厚径比(T/R)大于0.03时(厚跨比T/B>0.0173),高拱坝的水平拱圈(等厚)的强度破坏一般先于屈曲破坏发生,此时可忽略屈曲稳定对坝体稳定的影响。但由于拱冠梁法未能充分体现拱坝的空间效应,并且拱坝结构稳定是坝体、坝基和库水之间复杂耦合的结果,其影响因素较大,因此该结论有待于通过拱坝空间理论的进一步证实。最后通过工程实际大量计算及本文基于拱冠梁法的研究成果,偏保守地建议对于坝顶拱圈的厚跨比T/B<0.015的高薄拱坝(300m级别的)应该进行抗屈曲稳定分析,特别是在进行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进行抗屈曲约束控制,并给出了临界柔度系数计算公式。(7)通过对典型高拱坝模型数值模拟成果的分析,分别得出典型单曲、双曲高拱坝的整体稳定超载安全系数与坝高及柔度系数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同时得出坝高、坝体厚度、周边约束条件、坝址地质状况及河谷对称性等主要因素对坝体整体稳定的影响关系。并对锦屏一级拱坝和小湾拱坝的整体稳定性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拱坝(锦屏拱坝)坝基的不对称性不仅影响把体内的应力分析不均,还降低了拱坝的结构稳定承载力;拱坝(小湾)设缝后拱坝拱的作用增强、梁的作用削弱,整体刚度略有降低,但对拱坝整体安全性影响很小,设缝位置处于拉应力区,可以起到释放拉应力的作用,对改善坝踵应力状态有利。

王林军[3](2011)在《正则化方法及其在动态载荷识别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载荷识别不但可以进行分析那些通常无法直接测得到载荷的系统结构,而且更能准确和恰当地反映工程结构的实际动态性能,从而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但是往往在许多工程问题中,直接测量载荷一般来说是很困难或者说无法测量,通常是利用反问题理论与方法对作用在工程结构上的载荷进行间接识别。在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的载荷识别反问题时,往往存在着许多对不适定问题的求解。正则化方法能用一系列”邻近的”适定问题来逼近原始的不适定问题,来解决病态反问题的求解难题,因此,研究正则化方法,为提高反问题求解的效率和精度,提供及其在载荷识别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为此,本文将针对正则化理论方法展开研究,力求在它们本身及工程实用性算法方面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基于这个思路,本论文开展和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基于正则化的思想,并充分利用紧算子的奇异系统理论知识,我们基于改进的Tikhonov正则化算子建立一种新的正则化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它的有效性、稳定性、收敛性以及获得正则化解的最优渐近收敛速率,并且优于Tikhonov正则化方法。而且还通过数值例子测试,表明了本章所提出方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最后将它应用于复合层材料圆柱壳和简支板结构上的动态载荷识别问题。两个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本章所提出的基于改进Tikhonov正则化算子的正则化方法在解决动态载荷识别工程问题时是一种稳定的、有效的、且有一定抗噪能力的方法。根据紧算子的奇异系统理论知识,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正则化滤波函数族,建立一种新的正则化方法,并严格从理论上证明它的稳定性,而且给出了所得正则化解的误差分析。同时,通过恰当的正则化参数的先验选取,证明了正则化解的误差具有最优的渐近收敛阶。最后将它应用于工程结构上的动态载荷识别问题。工程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本章所提出的基于滤波正则化算子族的正则化方法是一种可行和稳定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非常好的反求结果。对于通常所说的线性不适定问题,我们基于传统的Landweber迭代正则化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第一类算子方程的快速收敛迭代正则化方法,并从数学理论上证明它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根据Morozov偏差原理的思想,通过后验选取正则化参数的方法,我们得到了最优渐近收敛阶的正则化解。同时,该方法与通常的Landweber迭代正则化方法相比,改进了迭代正则化解的渐近阶估计。数值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降低计算量和加快收敛速度。最后将它应用于板结构上的动态载荷识别问题,并且计算结果表明,本章的方法在解决工程中的动态载荷识别问题时是非常准确和有效的。基于同伦和摄动理论的思想,我们提出了一个稳定而有效的修正,得到了一种新的正则化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摄动理论,不依赖于小参数,而是充分利用同伦技术,建立含有嵌入参数的方程,然后利用这个嵌入参数,进而得到的一种新的正则化方法,并且它还是传统同伦摄动方法的推广。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克服传统摄动理论的不足,而且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和有效,还可以获得精度较高的解。数值测试和工程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本章所提出的方法在解决工程中的动态载荷识别问题时,能获得非常好的结果。

刘且根[4](2009)在《基于滤子函数的正则化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地球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模式识别、信号(图象)处理、工业控制乃至经济决策等众多的科学技术领域中都提出了“由效果、表现、输出反求原因、原象、输入”的问题,统称数学物理反问题,求解反问题面临的一个本质性的困难是不适定性,主要是解的不稳定性,即方程的解(如果存在)不连续依赖于右端的数据,当右端的数据有误差时,其解与真解之间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求解不适定问题的普遍方法之一是正则化方法,如何建立有效的正则化方法及其算法是反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正则化方法中,最着名的有前苏联院士Tikhonov提出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另外还有Morozov的滤子函数法以及上世纪50年代Landweber和Fridman等人提出的Landweber迭代正则化等,本文基于Morozov的滤子函数法研究思路,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以正规化方程为纽带,在滤子函数与最小化泛函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如的滤子函数为2小化泛函为,据此,本文对U.Tautenhahn([5,6])提出的正则化滤子函数和李功胜([10,12])的正则化滤子函数分别给出了其相应的泛函形式为:,并给出了其宏观解释:I)在Y空间取了特殊的范数,即II)Jα, r( x)分别对X ,Y空间都进行了“取幂”变换,即x→xr,y→yr(2)以滤子函数为出发点,对U.Tautenhahn([5,6])和李功胜([10,12])提出的正则化滤子函数进行推广,给出了参数更多,范围更广的正则化滤子函数,相应的泛函形式为: ,并且选取? ( x ) = x1s对迭代Lavrentiev正则化方法进行改进,应用于图象复原,取得了更好的复原效果;( 3 )对李功胜([10,12])提出的正则化滤子函数所对应的正则化方法进行了关于正则解的最优渐近收敛率问题研究,得出了以下定理:Th设T :X→Y是一对一的线性紧算子,且值域T ( X )是无穷维的,令x∈X并假设存在连续函数α=α(δ):[0,∞)→[0,∞)满足α(0) = 0,使得对满足的yδ成立

柳有权[5](2005)在《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及其加速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尤其是电影特效的发展以及电子游戏的强力需求推动着这一方向的研究。人们不仅需要形象的真实感,也需要运动的真实感。而真实世界蕴涵着复杂的运动规律,其复杂度往往使得人们难以用一些简单过程来表述。如何发现这些规律并通过计算机计算重现真实世界的运动成为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的关键技术。然而一方面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许多现象的内在本质仍处在探索中,在计算机图形领域中对于这些现象缺乏对其物理模型本身比较合适的描述和建模,另一方面物理计算的复杂性往往带来性能的严重损失,满足不了许多对时间要求较高的图形学应用领域的需求,因此如何在视觉误差范围内对其计算处理进行加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作为研究目标,并试图在物理模拟的真实感和效率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从而满足众多应用领域的需求。 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着重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基于物理的树木动画,寻求新的方法以模拟和加速枝条自然的变形计算;第二,试图利用图形卡的最新进展,以新的图形硬件(GPU)的可编程性和一定程度的并行性加速通用代数运算,实现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的加速;第三,研究基于物理的流体模拟,着重研究流体与物体表面的作用以及流体计算的加速。 本文算法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在于如下工作: □第一次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将表面流体的运动和表面形态的湿度变化结合起来,以模拟流体流经不同介质表层所产生的复杂真实效果。对于潮湿的表面采用物体表面对水的实际吸收量作为控制因子来表现其不同程度的湿润情形。同时模拟了整个表层污物的输运以及侵蚀和沉积过程。 □利用GPU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流体运动方程组,实现了烟雾等流体在复杂环境中实时自然流动。求解过程中采用半拉格朗日方法求解对流项,结合隐式迭代以获得绝对稳定的格式,从而满足大的时间步长。由于整个计算映射到GPU上,从而利用GPU的并行性获得充分的加速,使得整个计算和绘制达到实时效果,另外,为了能灵活地处理复杂边界,创造性地引入修正因子和偏移两幅纹理,通过修正因子纹理来设计各类边界,而通过偏

李守巨[6](2004)在《基于计算智能的岩土力学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最优估计的岩土力学模型参数是通过比较现场观测到的信息数据与理论模型得到的模型数据的差异而得到的。通过定义目标函数,将参数识别反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处理。随着计算机智能计算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现场观测手段以及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根据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岩土力学模型参数反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根据反演的岩土力学模型参数进行反馈设计,可以不断完善和修正原来的工程设计参数。 基于梯度搜索方法的参数反演方法缺陷在于无法保证搜索到全局最优解,其主要原因在于观测误差的存在和模型误差的存在。Tihonov(1963)证明,如果正问题(ForwardProblem)是线性的,那么,反问题的解存在、唯一并且连续地依赖于观测数据(稳定)。关于地下水反问题和热传导反问题以及位移反分析的数值试验发现,当正问题是线性时,如果当不考虑观测数据的观测误差时,反问题的解是唯一的,也就是说,目标函数是凸函数,正如Tihonov所指出的那样;但是,当考虑到观测数据的观测误差时,即使正问题是线性的,反问题的目标函数是非凸的,反问题解是不惟一的。观测误差越大,目标函数的局部极小值数目越多。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思想的全局搜索算法,其致命的缺陷在于早熟(Premature)特性。通过将模拟退火算法嵌入到遗传算法中,建立了一种新的锦标赛选择策略。该选择策略使得在种群进化初期,各个个体被选择的概率基本相等,保证了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多样性,有效解决遗传算法的早熟问题。而随着种群的进化,模拟退火算法中的退火温度逐步降低,使得适应度高(目标函数小)的个体被选择的概率增加,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当接近种群进化结束时,只有适应度高的个体被选中。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学习能力。在网络训练过程中采用改进的BP算法,通过对学习算子的优化搜索,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收敛速度,解决了BP算法迭代过程中目标函数振荡问题。数值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改进的BP算法进行岩土材料参数识别收敛速度和识别精度都得到提高。将所建立的遗传—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到水电站混凝土大坝和岩石基础渗透系数反演和岩土边坡稳定性分析预测工程中,表明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 与传统的基于梯度搜索的优化方法相比,模拟退火算法具有良好的全局收敛特性。岩土模型参数识别反问题转化为组合优化问题,提出了模拟退火算法识别未知的热传导系数和边界条件问题,算法具有良好的抗观测噪音能力。反问题的不适定性由解的不唯一性和不稳定性来表征,模拟退火算法具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梯度搜索算法相对比,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了所提出模拟退火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反演方法可以用于求解线性或者非线性、稳态和瞬态材料热传导参数识别和边界条件识别问题。 根据自然界中不同类型蚂蚁的分工特性,在蚁群算法中增加了“侦察”蚂蚁,该侦察蚂蚁负责搜索信息素非常低的路径(反问题的解),使得算法具有快速搜索到新的更优解的能力,同时有效地避免蚁群算法的“趋同”特性。同时,将遗传算法中的最优个体保留策略应用到蚁群算法,增强了蚁群算法的全局收敛特性和解的精度。由于蚁群算法采用“地毯式”搜索,收敛速度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需要多次求解正问题的岩土力学参数反演问题,其计算速度尤其突出。通过对蚁群算法的改进,将模拟退火算法与蚁人连理T人学博卜学位论文群算法相结合,建立了模拟退火一蚁群算法,该混合优化方法能够充分利用蚁群算法的信息素蒸发和全局修正特性以及模拟退火算法的快速“邻域”搜索特性,加快了蚁群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全局收敛特性。该方法可以用来识别二维或三维、稳态或非稳态地下水流动模型的渗透系数和储水系数问题,以及地下水渗流污染源辨识问题。 结合丰满发电厂、白山发电厂和云峰发电厂的改进和扩建工程,根据现场观测数据,包括坝基扬压力、漏水量和坝体变形观测数据,建立了基于计算智能的混凝土大坝和岩土力学参数反演方法。针对现有基于梯度优化反演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拟退火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参数辨识方法,编制了FORTRAN程序软件,并且应用到所涉及的不同性质问题的工程实践。数值算例和工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参数反演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全局收敛特性,与基于梯度搜索的反演方法相对比,大坝变形预报值与工程实际观测值对比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将所提出的智能反演方法应用到白山水电站混凝土大坝和岩石基础渗透系数反演和消能塘渗流场计算以及参数优化,根据参数反演结果和渗流场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反馈设计,节约工程成本接近1000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10072014,59779003),高校博士点基金(基 金号2000014107)关键词:岩土工程, 蚁群算法论文类型:应用基础中图分类号:0357.3参数反演,计算智能,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人工神经网络,TU452,TV6423

杨德铨,齐长鑫[7](1987)在《水工建筑物优化设计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水工建筑物的优化设计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现状综述,目的是给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索引。共收集有关文献95篇,其中国内有63篇。到目前为止,已经对重力坝、拱坝、支墩坝、土石坝、闸门、溢洪道、消力池和渠道等水工建筑物进行了优化设计,重力坝、拱坝和支墩坝研究得最多,且已应用于实际工程。在我国,优化方法方面,不仅用准则法和数学规划法,而且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提高了优化设计效率。在文末,作者对水工建筑物优化设计的推广和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

何宇[8](1983)在《评寻求新迭代法的几篇文章》文中认为 假定φ是求方程f(x)=0数值解的一个迭代法,根据φ由一组初始近似产生f(x)=0的近似解叙列{xn},具收敛阶数为ρ。倘使,人们来了某种灵感,发现只要稍微增加一点点每步的计算量,就可使收敛阶数比ρ提高好多。于是就发表文章,一种新迭代法便在文献中出现了。

二、评寻求新迭代法的几篇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寻求新迭代法的几篇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测度及其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贫困的内涵与外延评述及研究进展
        1.2.2 收入分布文献评述及研究进展
        1.2.3 收入分布变迁视角下减贫文献评述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1.4.1 主要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收入分布变迁视角下贫困理论梳理与预期
    2.1 收入分布变迁视角下贫困理论回顾
        2.1.1 收入增长减贫:发展经济学贫困理论
        2.1.2 收入分配减贫:福利经济学贫困理论
        2.1.3 异质性减贫:人力资本贫困理论
    2.2 收入分布变迁视角下三维贫困分解理论预期
        2.2.1 理论预期的出发点
        2.2.2 理论预期的数理推导
        2.2.3 理论预期的进一步阐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收入分布变迁视角下三维贫困分解与测度
    3.1 贫困指数的选取及分解
        3.1.1 贫困指数的选取
        3.1.2 贫困指数的分解
    3.2 贫困指数分解方法的构建
        3.2.1 传统的完全分解型贫困指数分解方法
        3.2.2 基于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方法
    3.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3.3.1 数据来源
        3.3.2 贫困标准的选取与测算
        3.3.3 中国居民贫困现状统计性描述
    3.4 两种贫困分解方法的测度结果及对比分析
        3.4.1 传统的贫困分解方法的测度结果及分析
        3.4.2 三维贫困分解方法的测度结果及分析
        3.4.3 两种贫困分解方法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贫困分解指标及其测度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4.1 收入分布变迁的拟合
        4.1.1 收入分布拟合的非参数方法
        4.1.2 收入分布拟合的结果与分析
    4.2 收入分布变迁视角下三维贫困分解的稳健性检验
        4.2.1 模型的构建
        4.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贫困分解的增长效应:经济增长的减贫机制
    5.1 增长效应视角下经济增长的减贫机理分析
        5.1.1 经济增长与减贫的关系梳理
        5.1.2 经济增长的减贫机理分析
    5.2 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的统计性描述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5.2.2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5.3 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5.3.1 系统GMM估计原理及模型构建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维贫困分解的离散效应:政府补助的减贫机制
    6.1 离散效应视角下收入分配的减贫机制分析
        6.1.1 收入分配与政府补助关系分析
        6.1.2 收入分配的减贫机理分析
    6.2 离散效应视角下政府补助的统计性分析
    6.3 离散效应视角下政府补助减贫的非线性特征分析
        6.3.1 模型的构建
        6.3.2 数据指标及回归方程设定
        6.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三维贫困分解的异质效应:教育异质性的减贫机制
    7.1 异质效应视角下教育异质性减贫机理分析
        7.1.1 教育异质性与贫困的关系分析
        7.1.2 教育异质性对贫困的影响机理分析
    7.2 教育异质性与贫困统计性分析
        7.2.1 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分析
        7.2.2 受教育程度与贫困变化趋势
        7.2.3 受教育程度对贫困的影响分析
    7.3 异质效应视角下教育异质性减贫机制实证分析
        7.3.1 多层次Logistic模型的构建
        7.3.2 异质性减贫效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7.3.3 区域视角下教育异质性减贫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薄高拱坝坝体屈曲稳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世界拱坝失事(失稳)实例
        1.2.1 科尔布莱恩(Kolnbrein)拱坝
        1.2.2 瓦依昂(Vajont)拱坝
        1.2.3 马尔帕塞(Malpasset)拱坝
        1.2.4 托拉(Tolla)拱坝
    1.3 高拱坝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高拱坝的破损机理与安全度分析
        1.3.2 高拱坝的场仿真分析与应力控制标准
        1.3.3 抗震分析与抗震工程措施
        1.3.4 体形与优化设计
    1.4 拱坝坝体结构失稳形式
    1.5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拱坝应力分析的拱梁分载法
    2.1 拱梁分载法的发展
    2.2 拱梁分载法基本原理
        2.2.1 拱冠梁法基本方程
        2.2.2 弹性地基上水平拱圈的内力的解析求解法
    2.3 拱梁分载法之一—微分法
        2.3.1 微分法原理
        2.3.2 算例分析
    2.4 拱梁分载法——梁的变位系数的研究及其修正
        2.4.1 变位系数计算的基本公式
        2.4.2 典型变位系数的计算公式
        2.4.3 Newton—Cotes 积分及其在拱冠梁变位系数计算中的应用
        2.4.4 当前变位系数精确度的验证
        2.4.5 典型的变位系数积分函数的性质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经典拱梁分载法及非线性屈曲理论的拱坝屈曲研究
    3.1 圆弧型双曲高拱坝水平拱圈的经典屈曲与非线性屈曲的对比研究
        3.1.1 圆拱面内屈曲的经典理论
        3.1.2 浅拱面内屈曲的非线性理论
        3.1.3 依据厚径比和半中心角对拱圈屈曲的分类研究
        3.1.4 拱圈面内屈曲的尺寸效应
    3.2 弹性地基及温变对圆弧型双曲高拱坝水平拱圈屈曲的非线性影响
        3.2.1 受弹性转动约束下的圆弧浅拱非线性屈曲研究
        3.2.2 受径向.切向弹性约束下的圆弧浅拱非线性屈曲研究
        3.2.3 均匀温变对拱屈曲的影响研究
        3.2.4 实例
    3.3 高拱坝屈曲稳定的临界柔度系数初探
        3.3.1 等截面圆弧型固端拱圈的强度
        3.3.2 拱圈的强度安全、屈曲安全的控制标准
        3.3.3.圆弧拱圈的强度破坏与屈曲失稳的先后关系分析
        3.3.4 高拱坝考虑抗屈曲影响的临界条件——柔度系数、厚高比等
    3.4 抛物型双曲高拱坝水平拱圈结构的强度与屈曲初探
        3.4.1 一般拱结构的面内屈曲基本方程
        3.4.2 抛物线型拱结构的抗屈曲特性
        3.4.3 抛物线型拱结构的抛物线拱圈强度分析
        3.4.4 抛物线型拱结构与圆弧型拱结构的比较
    3.5 多拱多梁理论下抛物型双曲高拱坝水平拱圈屈曲理论的近似分析法
        3.5.1 抛物线浅拱的基本理论
        3.5.2 抛物拱的屈曲研究
        3.5.3 抛物线型高拱坝在多拱多梁法下的屈曲安全系数的定义
        3.5.4 算例与分析
    3.6 基于拱冠梁法的高拱坝的屈曲与强度关系研究的算例
        3.6.1 拱坝的柔度系数与厚高比
        3.6.2 高拱坝强度安全
        3.6.3 某高拱坝整体稳定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壳体稳定理论的拱坝屈曲稳定研究
    4.1 壳体理论基本方程
        4.1.1 应变协调方程
        4.1.2 平衡微分方程
    4.2 等厚壳体的屈曲理论
        4.2.1 等厚壳体大挠度理论
        4.2.2 等厚壳体小挠度理论
        4.2.3 U 型拱坝模型屈曲的近似解析求解法
        4.2.4 拱坝模型屈曲方程组的数值差分法求解原理
    4.3 壳体理论在单曲拱坝屈曲中的应用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高拱坝屈曲稳定研究
    5.1 有限元数值分析原理
        5.1.1 典型高拱坝有限元模型
        5.1.2 非线性屈曲有限元原理
        5.1.3 线性屈曲有限元原理
    5.2 影响拱坝坝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5.2.1 坝高对稳定的影响
        5.2.2 坝体厚度对稳定的影响
        5.2.3 坝体周边约束对稳定的影响
        5.2.4 坝体外形(单-双曲)对稳定的影响
        5.2.5 坝基不称性对整体稳定的影响
    5.3 高薄拱坝屈曲稳定初探
        5.3.1 复杂地基条件对高拱坝稳定影响—锦屏一级高拱坝
        5.3.2 设缝(底缝、周边缝)对高拱坝稳定影响—小湾高拱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系统论下的高拱坝屈曲稳定研究
    6.1 泛函观点下的近代力学理论
    6.2 结构稳定理论和工程力学中的几种泛函方法
    6.3 高拱坝稳定安全性分析的数学表述
    6.4 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 展望
附录A:压杆的塑性屈曲分析
附录B:圆形浅拱的动力屈曲基本方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正则化方法及其在动态载荷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正则化方法的基本理论
    1.3 正则化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改进Tikhonov正则化算子的正则化方法
    2.1 引言
    2.2 改进Tikhonov正则化算子的提出
    2.3 参数选择和收敛性
    2.4 数值例子测试
    2.5 在载荷识别中的应用
        2.5.1 算例1
        2.5.2 算例2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滤波正则化算子族的正则化方法
    3.1 引言
    3.2 推广的滤波正则化算子族的提出
    3.3 收敛性与正则化解的最优渐近收敛阶
    3.4 数值例子测试
    3.5 应用
        3.5.1 算例1
        3.5.2 算例2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Landweber算子的迭代正则化方法
    4.1 引言
    4.2 改进迭代正则化算子的提出
    4.3 后验参数选择和收敛性
    4.4 迭代正则化方法和数值研究
        4.4.1 迭代正则化算法
        4.4.2 数值例子测试
    4.5 应用
        4.5.1 算例1
        4.5.2 算例2
        4.5.3 算例3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修正泛函算子的同伦正则化方法
    5.1 引言
    5.2 新的同伦正则化方法的建立
    5.3 数值例子测试
    5.4 应用
        5.4.1 算例1
        5.4.2 算例2
    5.5 小结
总结与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滤子函数的正则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不适定问题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1 不适定问题的概念
    1.2 不适定问题正则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一些工作
第二章:不适定问题正则化的一般理论
    2.1 广义算子逆
    2.2 紧算子奇异值分解
    2.3 正则化算法
    2.4 正则化子及常见的正则化方法
第三章:推广的正则化滤子函数方法
    3.1 对一些正则化滤子函数的宏观解释
    3.2 推广的正则化滤子函数方法
第四章:正则化方法的饱和效应分析
    4.1 正则化的饱和效应现象
    4.2 对李功胜提出正则化方法饱和效应的证明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及其加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树木动画技术
        1.2.2 GPGPU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难点
    1.4 本文组织
第二章 树在风中摇曳的计算机动画加速技术
    2.1 概述
    2.2 自然建模
        2.2.1 树的建模
        2.2.2 风力模型
    2.3 基于物理的变形
        2.3.1 单根枝条的变形计算
        2.3.2 整棵树的变形计算
    2.4 树的真实感绘制
    2.5 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图形处理器的通用计算
    3.1 基本概念
    3.2 GPGPU编程模型
    3.3 基于GPU的代数运算
        3.3.1 矢量与矢量的运算
        3.3.2 稠密矩阵与矢量乘法运算
        3.3.3 稠密矩阵与稠密矩阵的乘法运算
        3.3.4 稀疏矩阵与矢量的乘法运算
        3.3.5 消减运算
        3.3.6 共轭梯度法
        3.3.7 偏微分方程组(PDEs)求解
    3.4 性能分析
    3.5 结论与思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物理的流体运动模拟
    4.1 流体模拟研究方法的发展
        4.1.1 欧拉法
        4.1.2 拉格朗日法
    4.2 流体模拟问题的分类
        4.2.1 烟雾与云彩
        4.2.2 燃烧与爆炸
        4.2.3 自由运动界面
        4.2.4 混合流和多相流
        4.2.5 相变和非牛顿流体
        4.2.6 流固耦合
        4.2.7 非真实感流体
    4.3 研究动向
        4.3.1 细节策略
        4.3.2 加速策略
        4.3.3 控制策略
    4.4 进一步思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图形处理器的流体运动模拟
    5.1 基本概念
    5.2 流体控制方程
        5.2.1 方程求解方法
    5.3 基于GPU的二维计算
        5.3.1 基于 GPU的二维边界条件处理
        5.3.2 实验与分析
    5.4 三维考虑
        5.4.1 计算纹理准备
        5.4.2 三维边界生成
        5.4.3 边界条件处理
        5.4.4 绘制上的考虑
        5.4.5 实验与分析
    5.5 思考与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物理的实时表面流动现象模拟
    6.1 相关工作
    6.2 背景介绍
    6.3 系统建模与求解
        6.3.1 主场计算
        6.3.2 渗透计算
        6.3.3 侵蚀与沉积计算
    6.4 绘制
    6.5 结果和讨论
    6.6 进一步思考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6)基于计算智能的岩土力学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文献综述
    1.1 研究课题的工程背景
    1.2 有关人类智能的定义
    1.3 计算智能方法概述
        1.3.1 遗传算法及其发展历程
        1.3.2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发展和应用现状
        1.3.3 模拟退火算法及其研究进展
        1.3.4 人工蚁群优化算法发展和应用现状
        1.3.5 启发式优化方法比较分析
    1.4 基于计算智能的参数反演方法进展
        1.4.1 基于梯度搜索算法岩土力学反问题研究简单回顾
        1.4.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岩土力学反问题研究进展
        1.4.3 基于遗传算法岩土力学反问题研究进展
        1.4.4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岩土力学反问题研究进展
    1.5 论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参数识别反问题的适定性及其讨论
    2.1 经典的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
    2.2 参数识别反问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2.3 求解反问题的特点和难点
    2.4 反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
        2.4.1 反问题的直接解法
        2.4.2 反问题的间接求解方法
    2.5 反问题解的适定性
        2.5.1 反问题解的适定性的定义
        2.5.2 反问题参数识别的可识别性
        2.5.3 反问题参数识别的唯一性
        2.5.4 反问题参数识别的稳定性
    2.6 参数识别结果的协方差分析(Cocariance analysis)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梯度搜索的岩土力学参数反演方法
    3.1 参数识别反问题解的定义
    3.2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最小二乘的参数反演方法
    3.3 基于BFGS优化方法的参数反演方法
    3.4 对偶边界控制方法(Dual boundary control method)在反演中的应用
    3.5 数值算例
        3.5.1 土体固结参数反演
        3.5.2 基于BFGS优化方法的初始地应力场参数位移反分析
        3.5.3 基于正则化最小二乘法的含水层参数反演
    3.6 工程应用—基于Gauss-Newton优化算法的丰满混凝土大坝弹性参数反演方法
        3.6.1 工程概况
        3.6.2 坝顶水平位移水压分量的分离计算
        3.6.3 参数识别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岩土材料力学参数反演方法
    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2 遗传算法的进化过程和基本操作
        4.2.1 编码(Coding)和解码(Decoding)
        4.2.2 初始种群的生成(generating Initial Population)
        4.2.3 适应度值评价检测(Evaluating Fitting Function)
        4.2.4 选择(Selection)操作
        4.2.5 交叉(Crossover)操作
        4.2.6 变异(Mutation)操作
        4.2.7 收敛准则(Convergence Criterion)
    4.3 遗传算法运行参数的选择
    4.4 数值算例
        4.4.1 多极值优化问题算例
        4.4.2 基于遗传算法的岩土阻尼参数识别方法
        4.4.3 基于遗传算法岩土边坡抗剪指标参数反演及其最小安全系数的全局搜索
        4.4.4 基于遗传算法岩体初始地应力参数反演
    4.5 工程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丰满水电站水轮发动机振动荷载参数反演
        4.5.1 水轮发电机现场振动测试试验
        4.5.2 水轮发电机振动正演分析模型
        4.5.3 水轮发电机振动荷载参数反演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岩土力学参数反演及其预测方法
    5.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5.2 生物神经元
    5.3 人工神经网络常用的学习规则
    5.4 BP神经网络
        5.4.1 BP神经网络的传递函数
        5.4.2 BP神经网络模型
        5.4.3 经典的BP算法
    5.5 数值算例
        5.5.1 岩土边坡弹性参数识别方法
        5.5.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神经网络预测
        5.5.3 基于混合优化策略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5.6 有关人工神经网络的讨论
        5.6.1 几个关键问题
        5.6.2 遗传神经网络
    5.7 工程应用—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白山混凝土大坝渗透系数反演
        5.7.1 工程概况
        5.7.2 渗透系数反演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岩土材料热传导参数识别方法
    6.1 物理退火过程和Metropolis准则
    6.2 模拟退火算法的马尔可夫链
    6.3 模拟退火算法新解的产生和接受准则
    6.4 模拟退火算法的改进
    6.5 数值算例
        6.5.1 瞬态多层材料热力学参数识别方法
        6.5.2 混凝土水化过程热力学参数识别
        6.5.3 材料非线性热传导参数识别
        6.5.4 集中热源作用下材料热力学参数反演
        6.5.5 稳态热传导材料参数识别问题
    6.6 工程应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云峰混凝土大坝材料参数反演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地下水渗流模型参数识别方法
    7.1 自然界中蚂蚁的基本特性
    7.2 人工蚁群算法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进展
    7.3 经典的用于求解TSP的蚁群算法模型
    7.4 蚁群算法的改进
    7.5 数值算例
        7.5.1 地下水污染源识别
        7.5.2 基于蚁群算法的含水层参数识别
    7.6 工程应用——基于蚁群算法的丰满混凝土大坝渗透系数反演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评寻求新迭代法的几篇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三维贫困分解测度及其实证检验[D]. 冯星. 吉林大学, 2020(08)
  • [2]薄高拱坝坝体屈曲稳定初探[D]. 黄朝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3]正则化方法及其在动态载荷识别中的应用[D]. 王林军. 湖南大学, 2011(07)
  • [4]基于滤子函数的正则化方法的研究[D]. 刘且根.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5]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及其加速技术的研究[D]. 柳有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 2005(04)
  • [6]基于计算智能的岩土力学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 李守巨.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3)
  • [7]水工建筑物优化设计综述[J]. 杨德铨,齐长鑫. 水力发电学报, 1987(02)
  • [8]评寻求新迭代法的几篇文章[J]. 何宇. 数学研究与评论, 1983(04)

标签:;  ;  ;  ;  ;  

评论几篇寻求新迭代方法的文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