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减少机车制动机故障的有效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高殿柱[1](2009)在《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机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直流传动电力机车普遍采用国产DK-1型机车制动机,由于该制动机不具备微机控制和网络通讯功能,实现不了对均衡风缸压力的闭环控制,不能适应重载组合列车无线同步控制要求。论文在现有机车制动机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国外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机的现状,研制新一代具有微机控制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机车制动机,使之适应机车无线同步控制系统,满足重载组合列车运用要求。机车制动机需满足列车自动制动与机车单独制动、空气制动与电气制动的混合(空电联合制动)、断钩保护、列车充风流量检测、制动重联、列车电空制动、列车速度监控配合等制动基本功能,同时又要兼容目前国内铁路运用机车的单机操作、列车控制、重联操作和无火联挂等操作的要求。本文在对机车制动机必须满足的本行业UIC、AAR、TB等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机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同传统DK-1型制动机相比,采用微机控制技术,对均衡风缸进行精确的闭环控制并能够通过机车网络实现机车远端制动重联控制,具备单机自检、故障诊断、数据存储等信息化功能,使之适应现代机车制动机信息化和网络控制的发展要求。本文在DK-1制动机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对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机进行工程化设计以及部件选型。在阀类的选择上继承了DK-1制动机的技术,并在工艺上进行升级。新增的关键部件如高速电空阀和压力传感器等,不仅需要满足压力闭环控制精度要求,而且要适合机车特殊的环境要求。为了增加制动机空气管路连接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模块化和标准化程度,方便空气制动柜的各部件的布置,并使外观更加美观,本文采用集成气路板作为空气管路系统的管路集成方式。在系统关键管路管径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制动机的充风流量与整列车制动机的参数匹配。制动控制单元是制动机的核心控制装置。采用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的设计思想设计制动控制单元。为了满足系统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要求,采用PC/104结构作为制动控制单元硬件平台;选用QNX实时操作系统和ISaGraf作为软件开发平台,能够实现图形化的编程结构并具有在线下载和调试能力;采用CAN或MVB网络实现组合列车的远端网络控制。本文给出了制动机在各种模式下的控制逻辑,故障诊断的方法和网络控制的通讯协议;在压力控制上采用模糊白适应PID控制方法进行均衡风缸压力控制,实验数据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满足误差和控制速度的要求。为验证新型机车制动机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制动机进行了单机试验和静止状态下万吨牵引试验。通过分析单机试验和万吨重载试验数据表明,该机车制动机完全满足重载组合列车的需要。目前项目已完成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和中国南车集团鉴定。
陈琳奇[2](2006)在《基于CAN总线的新型机车制动系统重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的国家,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将在我国的运输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对:运输业的运量和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之公路、航空、水运等的发展,在运输业内部上演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运输提出了“高速”“重载”的新的发展要求。顺应这一要求,我国提出了自主研究开发新一代微机控制制动机的战略目标。 由于机车重联可以在不对机车作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机车的牵引能力,并减少操作人员,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国内大量采用固定重联机车,如韶山3B(SS3B)、韶4改(SS4改)等。在铁道部科技发展项目资助下,西南交通大学从2003年开始着手开发新一代微机控制机车制动机,采用微机控制的自动式电空制动系统,可实现空电联合制动。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新一代机车制动机的重联以及网络的接口功能。 论文通过详细分析国内外现有的机车制动机重联的形式与结构,详尽的分析了新一代微机控制机车制动机及其微机制动控制单元(Microcomputer Brake Control Unit,MBCU)的结构和功能,并结合新一代机车制动机的自身特点和需要,研究和开发了基于CAN总线的新型机车制动系统重联。CAN(Control Arear Network)总线具有结构相对简单、实时性好、自带多种检错措施,出错率低等优点,适合于机车制动机系统的重联系统的通信。本课题所采用的MBCU其CPU芯片为TI公司的TMS320LF2407ADSP,芯片内置CAN模块、RS-232/485模块、SPI串行外设总线扩展模块等,能够满足系统的通信要求。 论文分析了制动机及其重联系统的工作流程,考虑与列车控制网络的接口,设计了制动机重联系统,完成了列车控制系统和本务/重联机车制动机MBCU的软件设计。最后进行了联合调试试验,试验证明,重联系统能达到本务及重联机车制动机的协调动作的目的,满足制动系统重联的要求。 通过本文对基于CAN总线的新型机车制动系统重联的研究及试验,积累了大量关于采用列车控制网络的列车适用的新一代机车制动系统重联的经验。为我国新一代机车制动系统重联的设计、开发打下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蒋廉华[3](2013)在《DK-2型机车电空制动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国家战略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大宗货物的运输不可或缺。开行长大重载货物列车是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能力的最好方式,为实现长大重载列车各机车间的制动同步作用,要求与之配套的机车制动机应具备微机模拟控制和网络通讯功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国为满足长大重载货物列车运用的需要,普遍采用机车分布式组合列车方式,并在机车上安装了LOCOTROL+EAB电子制动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制动机是美国纽约制动机公司的CCBⅡ与西屋(Westinghous)公司的EPIC II,通过无线同步控制系统实现各远程重联机车牵引与制动的同步操纵。同时,国外的客运机车以及普通货运机车也普遍采用具备微机模拟控制、网络通讯、故障智能诊断等信息化功能的机车制动机,此类客运机车制动机以及货运机车制动机均被德国克诺尔(Knorr)公司(含美国纽约制动机公司)、法国法维莱(Faiveley)公司、美国西屋公司所垄断。国内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其普遍采用国产DK-1型机车电空制动机,由于不具备微机模拟控制和网络通讯功能,不能适应现代制动控制要求。同时为降低机车制造与运用成本、掌握现代机车核心技术、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研制具备完善的微机模拟控制、网络通讯、故障智能诊断等信息化功能的机车电空制动机势在必行。因此在现有机车电空制动机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具有微机模拟控制和网络通讯功能的制动机,满足客运列车以及重载货物列车运用条件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铁道部在2005年5月决定立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制动机新产品,并于2005年8月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机公司)签订了《大秦线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系统与同步控制系统适应研究》科研项目合同(编号:2005J03),要求在原DK-1型机车电空制动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具备完善的微机模拟控制、网络通讯、故障智能诊断等信息化功能的DK-2型机车电空制动机(以下简称为DK-2制动机),并于2007年在神华集团的SS4、SS4B机车进行装车运用。为了满足HXD1系列机车的性能和接口要求,2011年开始进行升级版DK-2制动系统研究与研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升级版DK-2制动机的研制,设计了DK-2制动机的技术方案,并且对机车轮盘制动装置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制动系统进行了安全分析,最后对该制动系统在新一代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上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刘豫湘[4](2005)在《我国机车制动机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提出结合我国机车制动机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机车制动机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与采标方法,并对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基本型式及制动控制模式、基本功能及操纵模式等的选择等提出了一些观点。
欧东方[5](2006)在《新型机车制动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所担负的客、货运输任务十分繁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铁路的客、货运量将不断增长,列车牵引重量与运行速度不断提高。高速客运及重载货运列车的发展对列车制动系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性能优良的机车制动机是确保列车安全行车的重要技术装备。 目前国内使用的机车制动机及其部件随着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改善,其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其可靠性指标与国外先进的机车制动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引进先进的机车制动机,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与我国现有机车车辆的重联和混编存在一些不适应性。为使我国机车制动机性能与可靠性指标再一次提升,自主研究开发新型机车电空制动机成为了我国制动机发展的战略目标。 本文首先介绍国外机车制动机的发展情况,探讨国外几种先进的机车制动机优缺点。然后介绍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现有机车主型制动机DK-1与JZ-7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现有机车制动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我国现有机车制动机技术已不能满足我国铁道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结合我国现有铁路的运营状况,提出新型机车电空制动机具体方案。对所设计的总体方案的设计原则,作用原理以及各个模块的作用与控制方式做了详尽的说明。 论文对该制动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阀类部件的技术参数。然后对各个阀进行结构设计与制造。详细地介绍了各个阀的结构原理,各个作用位置所处的状态。对所设计的关键结构进行了计算与校核。 最后将各个模块进行了联合组装。完成了该制动机的单车试验与牵引列车定置试验。同时对DK-1、JZ-7型机车制动机进行了单车试验与牵引列车定置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该制动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丁建波[6](2008)在《内燃机车空气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铁路经过连续6次提速,制动装置的可靠性对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和设计机车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势在必行。论文首先对内燃机车JZ-7型制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气压传动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JZ-7型制动机阀件繁多、管路错综、控制关系复杂的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监控单元。通过对各阀件常用故障的特征分析,选取了气压及其变化速率这一特征数据作为实时监测对象,应用故障树的分析方法创建了制动机故障树,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JZ-7型制动机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完成了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最后给出了该系统在试验装置上的试验验证结果,验证表明该系统在不改变机车原有制动性能和结构的前提下,能对制动机各主要阀件的故障进行实时的检测和诊断,显示与记录制动机的故障状态,为指导机车乘务员迅速排除故障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张佳洁[7](2011)在《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HXD2型机车是目前大秦线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主力牵引机车类型之一。HXD2型机车采用法国ALSTOM公司的法维莱制动系统。确保制动机系统正常工作对机车安全运行意义重大,需要开发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论文以法维莱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制动机内部结构、工作机理和重要模块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制动机电气系统和气路系统的故障特性,为测试系统的设计打下基础。针对法维莱制动系统结构复杂,电气和气路能量耦合的特点,利用功率键合图理论解决多种能量耦合的系统建模问题的优势,建立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基于键合图理论定义系统相关变量实际物理意义,描述建模规则。依据故障特征,采用多层次分解机制,将制动系统进行模块化分解。详细阐述利用键合图构建制动系统整体模型和各独立子模块模型,确定模块间及模块内部元件特征。针对制动系统中存在工况模式繁多,故障不确定,查找故障点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利用解析冗余方法实现系统故障检测和隔离。通过在系统数学模型中加入观测器的方法,推导系统ARR(analytical redundancy relations)方程,获得故障特征矩阵进而得到故障候选集和可隔离部件集。对于可隔离部件数目有限,提出一种改进型ARR算法。引入非独立ARR方程,提取不确定一致型和确定不一致型ARR方程信息。定义相关信息合并规则精简故障候选集,扩展可隔故障部件集,实现及时准确的检测隔离故障部件。利用实际电路定性模拟基于ARR的制动机系统故障检测算法的有效性。依据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实现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结构。论文研制的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的测试系统已在太原铁路局湖东机务段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上进行应用测试,并获得用户的好评。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在保障制动机运行方面是完全可行的、有效的。
江礼勇[8](2021)在《铁路机车制动系统运用故障分析及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机车制动技术日新月异,基于微机控制的第三代电空控制制动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CCBⅡ制动机的HXD3型机车在A机务段配属比例越来越高。尽管CCBⅡ制动机具有较高的安全冗余特性,且能够实现自我诊断功能,对确保运输生产的持续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但从日常的运用维护来看,它依然具有较高的故障率。在CCBⅡ制动机发生故障后,由于其集成化、模块化的构造,故障原因往往无法直接判断,经常表现出不可重复性和原因隐性化等特点,对于现场检修故障的经验的积累以及检修成本的科学控制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CCBⅡ制动机故障原理、结合故障现象进行仿真分析对指导现场运用检修工作、验证故障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数理统计分析以及建模分析等方法,对制动机的发展历史、制动系统的故障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以HXD3型电力机车为基础,对制动系统故障率较高的CCBⅡ制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该制动系统主要部件之间的控制关系及EPCU电空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EPCU的各模块及CCBⅡ制动机整体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定性仿真分析,结合运用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故障案例对故障处理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真正将制动机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将更好的服务于日常现场的检修维护工作,进而实现机车运用部门的高质量发展。
张忠海,欧长劲,丁建波[9](2011)在《机车制动机故障模糊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机车制动机故障诊断的滞后性问题,将小波分析与模糊产生式规则方法相结合应用于机车制动机故障诊断中。开展了对机车制动机气路系统故障诊断过程中内部管道压力变化速率与故障发生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采用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法提取故障征兆,并与多征兆加权模糊产生式规则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建立了故障征兆与故障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机车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于机车制动机故障诊断中是有效的,可以提高机车制动机故障诊断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刘瑶[10](2020)在《电力机车制动机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流程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煤矿的安全生产和运输,是运输煤铁路稳定有序发展中所需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运输煤铁路比之常规客运铁路承担更高的输煤牵引任务,使得电力机车在制动机方面的因高频作业和大负荷牵引,引发故障问题,有碍机车的平稳有序运行。分析电力机车制动机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案分析,对保障输煤成本具有维修层面的现实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铁路重载货物运输煤炭外运输送的工程概括,进一步分析了电力机车制动机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案,以为类似运输煤铁路电力机车制动检修和日常运维提供可行性借鉴。
二、一种减少机车制动机故障的有效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减少机车制动机故障的有效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重载列车的发展以及机车制动机现状 |
1.2.1 国外重载列车的发展与现状 |
1.2.2 CCB Ⅱ型机车制动机 |
1.2.3 Eurotrol制动机技术特点 |
1.2.4 国内重载列车及机车制动机的发展与现状 |
1.3 国内重载列车的机车制动机的技术难点及准备采用的技术 |
1.3.1 研发的制动机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比较 |
1.3.2 国内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机的技术难点及准备采用技术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机车制动机技术分析及方案 |
2.1 机车制动系统功能分析 |
2.1.1 使用环境需求分析 |
2.1.2 机车制动机的技术性能要求 |
2.2 机车制动系统方案设计 |
2.2.1 制动操纵方式 |
2.2.2 均衡风缸压力控制 |
2.2.3 列车管压力控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机车制动机研制 |
3.1 机车制动机电气原理及线路设计 |
3.2 管路原理设计 |
3.2.1 管路原理 |
3.2.2 空气制动柜 |
3.3 小结 |
第四章 机车制动机制动控制设计 |
4.1 制动控制单元设计 |
4.1.1 制动控制单元功能需求 |
4.1.2 硬件与软件平台选型 |
4.2 均衡风缸控制算法设计 |
4.2.1 控制对象分析 |
4.2.2 控制策略研究 |
4.2.3 模糊自适应PID的设计 |
4.3 制动机通讯网络架构及协议 |
4.3.1 CAN节点设计 |
4.3.2 CAN通讯协议 |
4.4 制动机控制软件设计 |
4.4.1 软件总体设计 |
4.4.2 各模块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试验 |
5.1 机车制动机单机试验 |
5.2 无线重联列车试验结果 |
5.2.1 常用制动试验结果 |
5.2.2 紧急制动试验结果 |
5.2.3 阶段制动试验结果 |
5.2.4 循环制动试验结果 |
5.2.5 断钩试验结果 |
5.2.6 从控机车相应时间试验结果分析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分析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2)基于CAN总线的新型机车制动系统重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机车制动系统重联的基本原理 |
1.3 国内外机车制动重联概况 |
1.3.1 传统机车制动系统的重联 |
1.3.2 基于脉宽调制信号传输的机车制动重联 |
1.3.3 国内基于列车网络和制动控制单元的机车重联 |
1.4 基于CAN总线的新一代机车制动系统重联 |
1.4.1 CAN总线特点 |
1.4.2 基于CAN总线的机车制动系统重联工作原理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2章 新一代机车制动系统重联总体结构 |
2.1 新一代机车制动机基本结构及功能 |
2.1.1 新一代机车机车制动机本务状态工作原理 |
2.2 新一代机车制动机MBCU基本功能 |
2.2.1 MBCU硬件结构 |
2.2.2 机车运行数据永久存储 |
2.3 机车制动系统基于 CAN总线的重联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AN总线的机车制动机重联 |
3.1 CAN2.0B协议 |
3.2 TMS320LF2407A内置CAN控制器模块 |
3.3 机车制动机重联系统硬件设计 |
3.3.1 CAN控制器接口——82C250 |
3.4 机车制动系统CAN通信软件设计 |
3.4.1 CAN控制器的操作 |
3.4.2 CAN通信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车制动机系统与列车控制系统的信息交换 |
4.1 列车控制系统 |
4.2 机车制动系统与列车控制系统的接口 |
4.3 系统的程序设计 |
4.3.1 Labview图形编程语言 |
4.3.2 CCS软件集成开发环境 |
4.3.3 系统通信的差错控制 |
4.3.4 机车制动机运行数据永久存储数据的传输 |
4.3.5 机车制动系统与列车控制系统的接口程序设计 |
4.3.6 程序设计及流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系统的调试及试验 |
5.1 系统试验 |
5.1.1 准备试验设备 |
5.1.2 试验内容及结果 |
5.1.3 试验结论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3)DK-2型机车电空制动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
1.3 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研究 |
1.4 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研究 |
1.5 通讯方式设计研究 |
1.6 压力精确控制设计研究 |
1.7 制动操纵方式设计研究 |
1.8 均衡风缸压力控制设计研究 |
1.9 列车管压力控制设计研究 |
1.10 制动缸压力控制设计研究 |
1.11 智能化与信息化功能设计研究 |
1.12 单机自检 |
1.13 故障诊断与安全导向 |
1.14 数据记录与存储 |
1.15 制动柜设计研究 |
1.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DK-2制动机技术方案 |
2.1 基本功能与工作原理 |
2.2 制动操纵方式 |
2.3 大闸操作 |
2.3.1 时间闸 |
2.3.2 位置闸 |
2.4 小闸操作 |
2.4.1 时间闸 |
2.4.2 位置闸 |
2.5 “空气位”操纵方式 |
2.6 均衡风缸与列车管压力控制 |
2.7 制动缸压力控制 |
2.8 停放制动 |
2.9 其它功能 |
2.9.1 无火回送 |
2.9.2 电空联锁 |
2.9.3 列车电空制动 |
2.9.4 机车平稳性制动性能 |
2.10 智能化与信息化功能 |
2.10.1 单机自检 |
2.10.2 故障诊断与安全导向 |
2.10.3 数据记录与存储 |
2.11 本章小结 |
第3章 DK-2制动系统主要部件及功能 |
3.1 制动控制器 |
3.1.1 位置闸 |
3.1.2 时间闸 |
3.2 制动显示屏 |
3.3 制动控制单元BCU |
3.3.1 制动控制单元BCU硬件组成部分 |
3.3.2 制动控制单元BCU软件 |
3.4 流量计 |
3.5 高速电空阀 |
3.6 压力传感器 |
3.7 主要阀类部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动柜及其模块设计 |
4.1 制动柜总成 |
4.2 列车与均衡管控制模块 |
4.3 制动缸控制模块 |
4.4 停放控制模块 |
4.5 升弓控制模块 |
4.6 主压缩机启停控制模块 |
4.7 撒砂控制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车轮盘制动装置的研制 |
5.1 轮盘制动装置主要特点 |
5.2 主要部件结构及技术参数 |
5.2.1 JPXZ-1型盘形制动器 |
5.2.2 JPXZ-1型结构说明 |
5.2.3 JPXZ-2型盘形制动器 |
5.2.4 JPXZ-2型结构说明 |
5.3 制动盘 |
5.3.1 概述 |
5.3.2 主要零部件技术参数 |
5.3.3 制动盘结构 |
5.4 HX_D1系列机车轮盘制动装置技术方案 |
5.4.1 HX_D1型机车轮盘制动技术方案 |
5.4.2 HX_D1B/HX_D1C型机车轮盘制动技术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DK-2制动系统安全性分析 |
6.1 系统安全设计 |
6.2 部件安全设计 |
6.3 制动柜安全设计 |
6.4 软、硬件安全设计 |
6.5 故障导向安全设计 |
6.6 机车轮盘制动装置安全分析 |
6.6.1 设计计算 |
6.6.2 试验验证 |
6.6.3 制造工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DK-2制动系统和谐机车适应性安装分析 |
7.1 功能原理适应性 |
7.2 部件适应性 |
7.2.1 制动柜 |
7.2.2 制动控制器(大、小闸) |
7.2.3 后备制动控制器 |
7.2.4 显示屏 |
7.2.5 基础制动装置 |
7.2.6 机车制动布线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新型机车制动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机车制动机发展情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情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新型机车电空制动机方案 |
2.1 方案设计原则 |
2.1.1 安全原则 |
2.1.2 可靠性原则 |
2.1.3 先进性原则 |
2.1.4 扩展性原则 |
2.1.5 模块化原则 |
2.1.6 空电联合制动控制基本原则 |
2.2 系统方案 |
2.3 系统技术设计说明 |
2.3.1 司机室制动机的操纵显示 |
2.3.2 自动制动控制器 |
2.3.3 单独制动控制器 |
2.3.4 后备空气制动阀 |
2.3.5 停放制动开关 |
2.3.6 泄漏检测按钮 |
2.3.7 踏面制动按钮 |
2.3.8 制动机的显示 |
2.3.9 PBCU系统原理介绍 |
2.3.10 列车管压力控制模块 |
2.3.11 均衡风缸压力控制 |
2.3.12 列车管压力控制 |
2.3.13 无动力装置 |
2.3.14 闸缸压力控制模块 |
2.3.15 辅助控制模块 |
2.3.16 停放制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配阀设计 |
3.1 分配阀的主要性能 |
3.1.1 几种主要制动机分配阀的性能比较 |
3.1.2 分配阀故障安全导向性能 |
3.1.3 实用范围探讨 |
3.2 分配阀技术指标的确定 |
3.2.1 制动和缓解灵敏度的确定 |
3.2.2 列车管减压与制动缸压力比的确定 |
3.3 分配阀原理及结构设计 |
3.3.1 分配阀原理设计 |
3.3.2 主阀部结构原理介绍 |
3.4 分配阀设计计算 |
3.4.1 作用活塞直径的确定 |
3.4.2 限压活塞直径的确定 |
3.4.4 限压阀弹簧工作载荷计算 |
3.4.5 限压阀弹簧参数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性能调试与试验 |
4.1 性能调试 |
4.2 试验 |
4.2.1 单机制动性能试验 |
4.2.2 单机阶段缓解性能试验 |
4.2.3 制动缓解曲线 |
4.2.4 单机试验结果分析 |
4.3 牵引列车定置试验 |
4.4 制动系统故障安全导向试验 |
4.5 牵引列车定置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内燃机车空气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制动机的气动工作原理 |
2.1 制动机的总体结构 |
2.2 制动机的工作原理 |
2.3 制动机的子系统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动机故障特征及其诊断方法 |
3.1 制动机的故障特征 |
3.2 制动机的故障树分析 |
3.3 故障诊断知识的表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故障诊断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组成 |
4.2 传感器的选择 |
4.3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和使用 |
4.4 计算机接口与系统总线 |
4.5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总体设计 |
5.2 软件界面与控件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5.5 子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故障诊断系统的试验验证 |
6.1 试验装置的组成 |
6.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机车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软件 |
1.1 故障诊断系统主程序 |
1.2 单阀手柄位置判断子程序 |
1.3 自阀手柄位置判断子程序 |
1.4 自阀制动位置故障诊断子程序 |
1.5 单阀制动位置故障诊断子程序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机车制动机测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功率键合图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4 解析冗余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成 |
第二章 制动机工作特性分析 |
2.1 制动机简介 |
2.1.1 制动机基本特征 |
2.1.2 制动机内部结构 |
2.2 制动机主要模块及工作原理 |
2.2.1 制动机主要模块 |
2.2.2 制动机工作原理 |
2.3 制动机的故障特性 |
2.3.1 HXD2型机车制动机故障分类 |
2.3.2 HXD2型机车电气系统故障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制动机系统模型 |
3.1 制动机主要模块 |
3.2 功率键合图基本理论 |
3.2.1 键合图变量定义 |
3.2.2 键合图基本元件及键合图构建步骤 |
3.3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制动机系统建模 |
3.3.1 制动系统变量定义 |
3.3.2 制动机总体建模 |
3.3.3 司机制动阀模块建模 |
3.3.4 司机制动阀切除模块建模 |
3.3.5 紧急制动模块建模 |
3.3.6 直接制动模块建模 |
3.3.7 辅助模块建模 |
3.3.8 停放制动模块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制动机系统研究 |
4.1 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制动机测试系统总体架构 |
4.2 解析冗余关系基本理论 |
4.2.1 解析冗余理论 |
4.2.2 解析冗余理论中重要定义和性质 |
4.3 制动机系统解析冗余关系 |
4.3.1 制动机系统ARR方程 |
4.3.2 制动机系统FSM |
4.3.3 制动机系统MCSM和FCs |
4.4 改进的解析冗余算法 |
4.5 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算法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实现 |
5.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实现 |
5.2 测试系统气路设计实现 |
5.3 测试系统硬件实现 |
5.3.1 测试系统硬件框架 |
5.3.2 传感器模拟量采集模块和调理模块 |
5.3.3 数字开关量采集模块 |
5.3.4 数字开关量输出模块 |
5.3.5 PCI总线 |
5.3.6 WorldFIP通讯模块 |
5.3.7 RS422通讯模块 |
5.4 测试系统软件实现 |
5.4.1 测试系统软件框架 |
5.4.2 信号处理模块 |
5.4.3 数据采集模块 |
5.4.4 故障检测模块和故障处理模块 |
5.5 测试系统工作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8)铁路机车制动系统运用故障分析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铁路机车制动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
1.2.1 国外机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
1.2.2 我国机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
1.3 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 |
1.4 小结 |
2 铁路机车制动系统 |
2.1 机车制动系统 |
2.2 机车制动方式 |
2.3 制动机的分类 |
2.3.1 直通式空气制动机 |
2.3.2 自动空气制动机 |
2.4 制动机的操纵方式 |
2.5 制动系统的基本要求 |
2.6 小结 |
3 机车制动系统故障分析 |
3.1 机车故障统计 |
3.2 制动系统故障统计 |
3.2.1 按机车类别统计 |
3.2.2 按结构组成统计 |
3.2.3 按制动机部件统计 |
3.3 常见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 |
3.3.1 EBV典型故障及采取措施 |
3.3.2 DBTV典型故障及采取措施 |
3.3.3 IPM典型故障及采取措施 |
3.4 小结 |
4 CCBⅡ制动机模块结构建模 |
4.1 CCBⅡ制动机概述 |
4.1.1 CCBⅡ制动机组成 |
4.1.2 EPCU组成与作用功能 |
4.1.3 CCBⅡ制动机控制关系 |
4.2 AMESim软件简介 |
4.3 EPCU各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1 ER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2 BP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3 16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4 20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5 13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6 BC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7 DBTV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4 小结 |
5 CCBⅡ制动机仿真与故障研究 |
5.1 CCBⅡ制动机模型构建 |
5.2 CCBⅡ制动机仿真分析 |
5.3 制动机模块故障仿真分析 |
5.3.1 BPCP模块典型故障分析 |
5.3.2 DBTV模块典型故障分析 |
5.3.3 20CP模块典型故障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机车制动机故障模糊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征兆提取 |
2 专家系统知识表示 |
3 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构建 |
4 专家系统规则推理算法 |
5 故障诊断实例 |
6 结束语 |
(10)电力机车制动机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流程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机车制动机常见故障分析 |
1.1 控制电路故障 |
1.2 阀类部件故障 |
1.3 管路及连接部分故障 |
2 基于故障问题的处理措施 |
3 电力机车检修流程优化分析 |
3.1 优化重点部分 |
3.2 优化路径 |
3.3 预防性维修 |
3.4 维修理念及其技术创新 |
4 结语 |
四、一种减少机车制动机故障的有效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机研制[D]. 高殿柱. 中南大学, 2009(03)
- [2]基于CAN总线的新型机车制动系统重联研究[D]. 陈琳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3]DK-2型机车电空制动系统的研制[D]. 蒋廉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4]我国机车制动机的现状与发展[J]. 刘豫湘.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5(01)
- [5]新型机车制动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D]. 欧东方.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6]内燃机车空气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 丁建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08(09)
- [7]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的研制[D]. 张佳洁. 中南大学, 2011(01)
- [8]铁路机车制动系统运用故障分析及仿真研究[D]. 江礼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9]机车制动机故障模糊诊断方法研究[J]. 张忠海,欧长劲,丁建波. 机电工程, 2011(03)
- [10]电力机车制动机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流程优化分析[J]. 刘瑶. 新型工业化,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