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密集讲授和多实践方法的一点心得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密集讲授和多实践方法的一点心得

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講多練法的点滴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西峰山[1](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代钦[2](2018)在《历史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课例研究(续)》文中研究指明5 1949年以来的课例研究情况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原因开始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理论,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就数学教育而言于1952年仿照前苏联制定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翻译或编译前苏联数学教科书,大量地翻译出版了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书籍,如伯拉基斯的《中学数学教学法》(有单册和6分册两种版本)、萨!耶!利亚平的《高中数学教学法》(几何代数两册)、伊斯托

徐建星[3](2011)在《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的汉语拼音Gao Xiao的首字母),是陈重穆先生、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旨在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是一项融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学教学改革实验。GX实验教学原则的“32字诀”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它是GX实验的基本理念,其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观念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影响广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减负提质要落实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与教学中,但反思当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更有必要对GX实验的教学原则进行传承与挖掘。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这些改革构成了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今天的教学创造了教学的历史,而是教学的历史造就着今天的教学。教学的传统与历史远比我们所能认识的要丰富、深厚与完整,它们是先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累积,是人类教学发展的“源”与“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理解的偏见或缺失,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简单与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忘了以前许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割裂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不前返教学改革的历史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阶梯,没有“源”与“流”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迷失正确的路向。本研究主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审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在当下教育背景下挖掘与激活GX实验的教学原则,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反思GX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GX实验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为研究基点与核心,具体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学、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教育理论与改革理论二个维度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除导言、文献综述与结语外,论文还有6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3、4、5、6章,主要参照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理论框架,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启动、实施、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研究,首先梳理本阶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力图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根据教育改革的两大构成要素:教育理论——改什么的问题;改革理论——如何改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育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当代素质教育视域下,本源性的梳理每一个发展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在每一个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是什么;其次,在改革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GX实验教学原则构思、启动、实施与提升的历程中,窥视其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两个维度的分析,系统探讨了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散到聚,由教材到教法,再到教材与教法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及其实践的方法策略。通过教学改革事件的衔接,还原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等角度系统梳理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概貌。第二个部分为第7章,主要对GX实验作一个方法上的考量。由于GX实验是一项数学的教学实验,因此把讨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把GX实验置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下来思考,从GX实验的发展路径来看,GX实验属于经验的——科学家的研究传统。从GX实验教学原则构建的路向来分析,GX实验属于数学——归纳的研究范式:二是把GX实验置于教学实验的视角下来审视,GX实验是一项自然教学环境下的准实验,通过其改革事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X实验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评价等。并试图回答人们对GX实验科学性、方法论上的追问。第三部分为第8章,主要根据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启示当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要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等。反思认为GX实验教学原则的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加强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改革史的角度,首次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尽管对GX实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有十余篇,期刊论文有一百四十余篇,但这些主要是对GX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效果、学习策略等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缺少整体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是研究中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大量的改革史料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按教学理论与改革理论两个维度,通过改革事件的续接,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发展性透视;三是通过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历史挖掘,为数学教学改革史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素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对GX实验研究史料的挖掘还不是很全面,对GX实验史料的理论提炼还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深化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当下GX实验如何再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以后将继续探讨的问题。

刘轶[4](2018)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中提出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十分关注。从很多基础教育第一线获得的信息来看,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外,还要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在某种程度上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在当今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是课堂高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数学教育中所培养起来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应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相关的数学课程,也是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必备途径。本文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梳理,找出数学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若干实践案例。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动态;第二章主要对核心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内涵、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视角和见解进行综述;第三章主要对目前我国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与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第四章主要以相关研究理论为支撑,通过作者在工作单位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验,给出若干培养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些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手段、教学案例等。

刘鲁文[5](2004)在《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本文从探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重点阐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并探讨在运用中如何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创新教育的涵义以及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的观点。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主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技术性原则,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穿这些原则来实施创新教育。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以让学生再发现、再创造,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进行发现与创新,作为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以“问题解决”模式为基本模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两方面详细构建了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为广大教师在创新教育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一些教学模式作为参考。最后第四部分,提出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时,教师应注意的五个转化和四个方面。

金爱冬[6](2013)在《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国家开始进行第八次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原有的教学实践有诸多不同,要求教师信念的改变。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十年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实施情况如何?他们的信念呈现了怎样的变化?影响教师信念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对于深入地理解变革过程中的数学教师改变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采用文化-个人观的研究视角,着重了解教师的信念及其变化。采用族志学的研究方法,以某课程实验区2所学校,7位教师为研究个案,运用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师信念及其变化的历程、信念变化特征,以及影响信念变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关的改进的建议。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问题产生背景,研究问题以及采用的方法,并描述的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介绍教师信念相关理论、数学教师信念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以及分析框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主要从数学教师课程改革以来依次遇到的困境以及应对措施来展现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历程,从数学学科本质信念、教学信念、学生信念三个维度分析了课改前后数学教师的信念,并对每名数学教师课程前后的信念进行了比较。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从数学学科本质信念变化特征、教学信念变化特征、学生信念变化特征说明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数学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真正触及数学教师深层的中心信念的更新与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受到个人、学校文化、社会环境与文化所影响。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呈现出了回归特征。第六章,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发现:数学教师在课改前已形成一套信念系统,建构起稳定的自我概念,这种早期形成的信念的改变更新和改革是困难的;对于课程变革成本的知觉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核心;实践、反思、学习共同体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动因。课程改革具有进步主义色彩,致力于文化的根本改革,因此改革的推进与教师信念的变革都是相当困难的。研究建议要关注文化的变革,逐步推进变革,并关注变革的个人意义,支援数学教师信念与自我概念的重建,同时注意培养学习学习反馈能力。

常红梅[7](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指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李雪燕[8](2006)在《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 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地理教学方法都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变化。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了解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地理教学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建国以来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的分析,透视地理教学方法发展会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工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哪些变革以及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革。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也有利于我们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全文共分四章,各章内容和写作目的分别为: 第一章为地理兴旺时期的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叙述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地理教育概况。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可以看出,对我国地理教育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的教学理论。然后叙述在苏联的教学理论影响下,我国地理教学方法呈现出的特点。 第二章为地理教育萎缩时期的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叙述此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中学地理教育概况,然后叙述在当时有限和艰苦的条件下,我国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变化。 第三章为地理教育振兴与反思时期的地理教学方法。同样也先叙述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叙述我国对国外地理教学方法的借鉴以及我国地理教学工作者自己创新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四章为地理新课程时期的地理教学方法。先叙述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叙述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及在这些新的理论指导下,地理教学方法出现了什么变化。

顧青[9](1961)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講多練法的点滴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经过近三个学期的課堂实踐,使我越来越认识到精讲多练确实是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貭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只就个人在这方面的点滴体会,介紹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要深刻認識精讲多練的精神实質和辯註关系,才能从思想上自觉地重視精讲多練。 1 精讲是在通晓全部教材的目的任务和熟悉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住系統知识中的主干要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在課堂教学中立于善抓关健,突出重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去自觉地获取基础知识的內在联系和解剖知識的正确的思維方法,从而为課堂內及时轉入充分的基本訓练奠定切实的基础。

王晓霞[10](2006)在《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为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亦称数学教育学术史之研究。本研究在简要介绍我国20世纪前半叶的数学教育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建国后的数学教育研究史为基本内容,以各时期数学教育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为线索,在对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思想方法和主要特征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体内容要点如下:一.1901-1949年分为一个阶段,以《教育杂志》为题材,对该时期一些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和专家们对这一时期数学教育的研究及相关论著、调查实验等作简要论述。二.建国初到文革前的数学教育研究。主要通过对《数学通报》1951-1966年所载有关数学史、数学教学研究、数学哲学等方面文章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三.文革后(1976年)到现在的数学教育研究。以文革后《数学通报》(于1979年复刊)和《数学教育学报》(创刊于1992年,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两种杂志上所刊登的论文为主要题材,对文革后至今的数学教育研究进行分析研究,颇具代表性。四.对有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参加的重大国际交流会议,以及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与其他国家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作简要论述,并分析所反映出的情况。五.通过回顾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历史,总结出其中存在的缺点。如,理论与实际脱节,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鸿沟等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合理建议。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講多練法的点滴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講多練法的点滴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2.1.1 教的准备
        2.1.2 教的内容分析
        2.1.3 教学方法选择
        2.1.4 教学原则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2.2.1 学的准备
        2.2.2 训练内容分析
        2.2.3 学习方法选择
        2.2.4 学习策略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3.1 背景的概述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4.1 背景概述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5.1 背景概述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历史背景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6.2 教学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历史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课例研究(续)(论文提纲范文)

5 1949年以来的课例研究情况 (1)
    5.1数学课的类型和结构
    5.2课堂教学研究情况
        5.2.1备课
        (1) 个人备课
        (2) 集体备课, 每周排有固定时间, 着重解决:
        5.2.2说课情况
        5.2.3反思
        5.2.4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研究
        5.2.5课堂讨论教学研究
    5.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对课例研究的认识
    5.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数学课例研究的诸形式
6结语

(3)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需要
        1.1.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素质教育概述
        2.1.1 素质教育的提出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2.1.3 素质教育的特征
    2.2 GX实验教学原则概述
        2.2.1 教学原则概述
        2.2.2 数学教学的主要原则
        2.2.3 GX实验的数学教学原则
    2.3 GX实验研究述评
        2.3.1 GX实验的经验总结性研究
        2.3.2 GX实验的理论基础研究
        2.3.3 GX实验的推广与迁移研究
    2.4 GX实验的阶段划分
        2.4.1 教学改革过程的阶段性理论
        2.4.2 GX实验的四个阶段
第3章 GX实验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与重建
    3.1 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
        3.1.1 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3.1.2 数学教学改革的传统
        3.1.3 数学教学内容的过度形式化
        3.1.4 数学教学过度形式化的批判
    3.2 GX实验淡化形式的提出与初步形成
        3.2.1 淡化数学形式的思想溯源
        3.2.2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主要路径
        3.2.3 酝酿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教材呈现
    3.3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基础
        3.3.1 丰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重建的数学基础
        3.3.2 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建的平台
        3.3.3 多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建的实践经验
第4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教材到教法的渗透与融合
    4.1 教法改革启动的影响因素
        4.1.1 教材多样化的政策
        4.1.2 教师参与改革的阻力
        4.1.3 改革理念由教材到教法的发展
        4.1.4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事件的道德诱因
    4.2 教材与教法融合的初步试验
        4.2.1 编写GX实验教材与启动实验
        4.2.2 初步试验的效果
    4.3 教材与教学融合的改革策略
        4.3.1 关注智力、政策和精神的有机融合
        4.3.2 构建数学教学原则表达的民族话语
        4.3.3 切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施与形成
    5.1 GX实验数学教学原则的实践与澄清
        5.1.1 教学改革核心观点的实践与澄清
        5.1.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之争
        5.1.3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确认
    5.2 实施阶段的GX实验教学原则
        5.2.1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形成
        5.2.2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形成
        5.2.3 "开门见山,适当集中"的形成
        5.2.4 "先做后说,师生共作"的形成
    5.3 GX实验教学原则实施与形成的对策
        5.3.1 构建观点澄清的多元化路径
        5.3.2 构建学导研三级互动的培训制度
        5.3.3 构建基于教学现实的改革策略
第6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1 实施后的追问
        6.1.1 追问GX实验"32字诀"的内涵
        6.1.2 追问GX实验的理论基础
        6.1.3 追问GX实验的方法
        6.1.4 追问GX实验的推广
    6.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2.1 GX实验数学观的分析
        6.2.2 GX实验教学观的构建
        6.2.3 GX实验学习观的发展
        6.2.4 GX实验教材意涵的挖掘
        6.2.5 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认识
    6.3 GX实验教学原则提升与完善的路向
        6.3.1 演绎与归纳的双向理论构建
        6.3.2 科学精神的改革导引
        6.3.3 学术传播推动改革的发展
第7章 GX实验研究的方法考量
    7.1 基于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审视
        7.1.1 数学教育研究概述
        7.1.2 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
        7.1.3 GX实验的研究范式
    7.2 基于教学实验方法的审视
        7.2.1 教学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7.2.2 GX实验的实验设计
        7.2.3 GX实验的实施程序
        7.2.4 GX实验的实验评价
    7.3 实验方法的现实反思
第8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8.1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
        8.1.1 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
        8.1.2 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
        8.1.3 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
        8.1.4 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
        8.1.5 协调利益与力量,构建和谐改革共同体
        8.1.6 遵循实践的理性,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8.2 对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
        8.2.1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8.2.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证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93-2008年以GX实验为主题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GX实验的博硕学位论文统计表
    附录三:陈重穆先生关于GX实验的部分报告、信件、手稿
    附录四:宋乃庆教授组织教材编写活动的文件
    附录五:GX实验学校的实验计划
    附录六:沙坪坝区实验学校考试通知、考试成绩与教师概况统计表
    附录七:GX实验教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八:GX实验教研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4)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核心素养的定义
        2.1.1 核心素养的提出
        2.1.2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2.2 核心素养与数学教育
        2.2.1 数学素养特征分析
        2.2.2 数学素养的要求
        2.2.3 数学教育的构成
第三章 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与研究
    3.1 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3.1.1 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3.1.2 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3.1.3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3.2.1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策略
        3.2.2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
第四章 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4.1 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培养
        4.1.1 数学抽象概述
        4.1.2 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4.2 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4.2.1 逻辑推理概述
        4.2.2 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4.3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
        4.3.1 数学建模概述
        4.3.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4.4 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
        4.4.1 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概述
        4.4.2 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4.5 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培养
        4.5.1 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具体表现
        4.5.2 数学运算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6 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
        4.6.1 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概述
        4.6.2 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创新教育与中学数学创新教育
    (一) 创新、创新教育及其历史必然性
    (二) 开发人的创造性是教育的本质功能
    (三) 创新教育的特征与内涵
    (四)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 构建创新教育原则的方法论基础
    (二) 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内容
三、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
    (一)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
    (二) 从教学内容方面,应当主要加强发现模式,应用模式和建构模式的研究
    (三) 从教学组织形式的方面,需要研究讨论模式,辅助模式和课內外结合模式
四、运用创新教育模式体系应注意的事项
    (一) 运用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教师要注意的五个转变
    (二) 运用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教师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6)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研究背景、问题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课程研究范式转向“教师”
        二、教师信念改变一一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诉求
        三、教师信念改变一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表述
        二、相关可操作性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族志学个案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四、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五、研究的伦理与局限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数学教师信念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信念及其特征
        二、信念系统及其特征
        三、信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四、教师信念及其结构和类型
        五、数学教师信念
    第二节 教师信念改变研究
        一、教师信念形成因素
        二、教师信念变化与教学实践
    第三节 数学教师信念的研究现状
        一、数学教师信念研究方法取向
        二、数学教师信念研究范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学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信念表现
    第一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学科本质信念
        一、课程改革前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本质信念
        二、现在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本质信念
        小结
    第二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数学教学信念
        一、课改前数学教师的教学信念
        二、现在数学教师的教学信念
        小结
    第三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学生信念
        一、课改前数学教师的学生信念
        二、现在数学教师的学生信念
        小结
    第四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信念对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历程
    第一节 改革变化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历程
    第二节 改革不变数学教师信念历程
    第三节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类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
        一、数学学科本质信念变化特征
        二、教学信念变化特征
        三、学生信念变化特征
        四、数学教师信念变化体现“回归”特征
        小结
    第二节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教师的个人因素
        二、外部因素:教师的外部环境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数学教师在课改前已形成一套信念系统,建构起稳定的自我概念
        二、对课程变革成本的知觉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核心
        三、实践、反思、学习共同体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动因
    第二节 建议
        一、给予数学教师正面的支援
        二、建立和谐、合作的学校文化
        三、数学教师要成为“反思实践者”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反馈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7)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著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地理教育兴旺时期(1949.10-1957.8)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一节 兴旺时期的中学地理教育概述
    第二节 在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地理教学方法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三节 选用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地理表象、地理概念
第二章 地理教育萎缩时期(1957.9-1976.10)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一节 萎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育概述
    第二节 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章 地理教育振兴与反思时期(1976.11-2001.2)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一节 振兴与反思时期的中学地理教育概述
    第二节 我国逐渐重视对国外地理教学方法的介绍与借鉴
    第三节 我国地理教师创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为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地理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开始起步
第四章 地理新课程时期(2001.3-现今)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一节 新课程时期的中学地理教育概述
    第二节 新课程时期地理教学方法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方法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建国以前(1901-1949)的数学教育研究
    一 一些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二 论文、专著、调查实验报告
    三 专家们对这一时期数学教育的研究
第二章 建国初到文革前的数学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数学通报》概况
    第二节 1951-1966 年《数学通报》的发展里程及业绩
    第三节 国外数学教育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文革后的数学教育研究
    第一节 1979-1992 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以复刊后的《数学通报》为题材
    第二节 1992 年以后的《数学通报》简述
    第三节 1992-现在的数学教育研究——以《数学教育学报》为题材
    第四节 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及其影响
第四章 我国数学教育的国际交流
    一 国际交流会议
    二 人员往来
    三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一 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
    二 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鸿沟
    三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为主,不重视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四 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题潮流化,受国家教育政策束缚严重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外数学教育专家访谈录
    一 写论文是用脚写而不是用手写——横地清教授访谈录
    二 数学教育研究需要实践——钟善基教授访谈录
    三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勤能补拙——李迪教授之“专、恒、勤”三字原则
附录 2 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大事年表
附录 3 《数学通报》(1951-1992)论文统计表
附录 4 《数学教育学报》(1992-2005)论文统计表
致谢

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講多練法的点滴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2]历史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课例研究(续)[J]. 代钦. 数学通报, 2018(09)
  • [3]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徐建星. 西南大学, 2011(06)
  • [4]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D]. 刘轶.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5]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D]. 刘鲁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2)
  • [6]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金爱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7]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 李雪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9]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講多練法的点滴体会[J]. 顧青. 数学通报, 1961(04)
  • [10]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D]. 王晓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密集讲授和多实践方法的一点心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