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大的、放活小的 让国有资产真正流动起来(论文文献综述)
张皓若[1](1996)在《“九五”时期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五”时期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体改委常务副主任张皓若一、“九五”期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7年经济建...
李洋[2](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郭世昌[3](1996)在《郭世昌副省长在全省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文中指出 全省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工作会议开了三天,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开始时,连松省长就积极推进、大胆改革,加快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步伐作了重要讲话。两天来,大家认真学习消化连松省长的讲话精神,新乐等16个单位发言或书面介绍了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的经验;参观了新乐市的改制企业;深入研究讨论了省政府准备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各市地都结合实际研究了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具体规划和措施,有的市刚才还作了汇报。总的看,这次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希望会后大家立即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特别是一定要贯彻落实好连松省长讲话精神,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抓紧工作,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改革任务。下面,就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袁庆寿[4](1996)在《搞好大的、放活小的 让国有资产真正流动起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在谈到今后15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时,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改组"并强调"搞好配套改革,重点是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建议》还对我国现有41370亿元的国有资产确立了基本方针,即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
王忠禹[5](1995)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情况的报告——1995年12月2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文中提出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请审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一
胡杰武[6](2011)在《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私有化和杠杆收购相结合而产生了特殊的管理层收购方式以来,管理层收购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它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而目前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从早期的边缘性收购方式成为当今西方国家主流的收购方式之一,为这些国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全民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有三十七万多亿的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与效率,还是从社会效益来看,都仍然不如民营企业。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体制性无效率。因此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一般竞争性企业应是我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战略任务。目前所倡导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绩效并没有显着改善。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国家继续在股份公司中占有大股份,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干预和控制。因此从长期来看,非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的最终改革方向应是国家退出大股东地位,尤其是处在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而管理层收购,无论是从西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都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较好方式。本文收集整理了1997-2008年10余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全部案例,并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相比于同类研究,本文通过增加样本容量、扩大样本期间、拓宽业绩指标的覆盖面等途径,采用因子分析法与方差检验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股权出让方的财富效应,流通股股东的短期和长期财富效应等。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已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每股收购价格并不显着低于每股净资产。因而如果说国有企业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那么流失并不发生在定价过程中,而是发生在价款支付过程中以及地方政府为了防止失业而给予管理层收购价格折扣方面,该结论显着不同于以往国有资产定价过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流行结论。本文的实证研究还表明,我国已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没有产生财富效应。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使得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的两个重要来源:降低代理成本和产生节税效应都不能发挥作用。但鉴于管理层收购在明晰国有企业产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努力加强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建设,目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错误的。自2005年全面停止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后,经过6年的发展,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日趋成熟,影响管理层收购效益发挥的因素日渐消除,尤其是在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和并购融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突破,因而我国应逐步放开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禁止向管理层转让的暂行规定,尤其是处于竞争领域的,非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国有企业,让各类主体在国有股权转让中平等竞买,使管理层收购这种西方主流的收购方式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武涛[7](2011)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出发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前苏联、中国及东欧等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社会主建设的具体实践,并且这些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均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上,反而是建立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里,因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在社会主建设中,具体体现公有制制度的国有企业无论是在存在方式还是在发展模式上,均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在前苏联,公有制是国家唯一的经济形式,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具体体现,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但是,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的分崩离析,国际社会主义建设似已走到尽头,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就剩下中国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道路、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历史的落在了中国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事业,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出发,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寻求国有企业的成功之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基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得出来的,但现实中,恰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国家都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贫穷落后、甚至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实现公有制或以何种方式实现公有制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前苏联的和东欧各国的失败,似乎宣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但是,这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不仅没有宣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穷途末路,反而在中国大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当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还不尽理想,国有企业与政府、社会之间还远未达到和谐相容,国有企业被“妖魔化”、被舆论抨击也时有发生。这些情况都说明,正本清源,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出发,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对于从理论上澄清认识、发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出发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可以为深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而且也有助于从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知识。从目前文献检索的情况看,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国企改革研究,尚少有文献报道,说明这一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本章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立论依据,论述了课题选择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论题研究的脉络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生及其在实践中的初步发展。本章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本文认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提出的观点不能做教条化的理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斯大林以及毛泽东等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第二章,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改革。本章重点分析并阐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所有制能否融合的问题。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没有一般地肯定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实践的发展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所有制能够相互融合,并已在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这就提出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改革的问题,即既要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且,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判断标准应坚持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第三章,多样化: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在确立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所有制能够相融并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且应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立论之后,本章在微观经济层面提出政府所有权在国有经济改革的实现形式中占有核心地位,阐述了完成对政府所有权的合法地位的定位的重要性。根据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一般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有企业所有权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手段与目的必须结合,因此应当努力探索国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通过分析,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股份制宜成为国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第四章,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及其治理。本章在对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西方产权经济学具有先验的理论缺陷,但这不能成为拒绝和排斥西方产权理论的理由。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站在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点上汲取西方产权理论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理论分析工具。对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借鉴西方产权经济学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具体表现在,在宏观上要坚持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方向,而在微观上则必须解决好国有企业的代理人问题,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与管理。第五章,国有经济的股权形态及其管理。本章在讨论了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及其治理,肯定了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特殊作用的基础上,再次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更进一步的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微观层面——股权形态进行了分析。结合国有资产形态及其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变化历史,揭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既有成效,阐述了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对国有股权上市流通提出了分析意见,强调在国有股权上市流通问题上,应反对一蹴而就的急躁心态,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策略,确保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保值和增值。结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世纪展望。本章对论文的结论进行了综合阐释,总结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背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做出了展望。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出发研究国企改革,是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之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成功之路、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之路的一种尝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国有经济结构改革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及国有经济产权改革等问题上,均有所创新,孜孜以求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体系做出绵薄贡献。
宋方敏[8](2019)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风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探索全民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40年国企改革的历史警示我们,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极具风险性,要确保其成为国有企业凤凰涅盘、展翅腾飞的全民产权有效实现形式,避免其成为葬送国有企业的私有制经济实现形式。要客观辩证把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性、目的性、共融性和风险性,防止因私有产权进入而改变全民产权性质。要客观辩证认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意义和局限性,跳出行政权力收放的思维窠臼。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必须深刻把握"两个做强做优做大"的改革总目标和"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方针,坚守防止颠覆性失误的底线原则,选择正确的改革可行方案和举措。
张少鹿[9](2000)在《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研究》文中指出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择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不断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挑战,拓展国有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空间,需要尽快形成国有企业的新优秀。 选择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本文的主题,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历史形成的诸多问题,多年以来的重复建设以及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生产经营艰难,经济效益下降,一些职工生活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在过去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把解决当前问题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国有企业的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选择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作为理论的突破口,是因为产 l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主线,采取经济性分权的改革战略,逐渐发挥和增强市场机制对资源配套三三会激飞登有关支持和搞好国有企业的政策方面的突破,为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带来了根本性和前提性的突破。因而,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是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 本文的意义。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问题,从目前收集到的文献看,较早提到的是 1987年 10月世界银行在北京召开的“国有企业管理与组织国际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国国有企业向公司了重 机温℃w默裟端恶S 1述,并且不泛深入的分析。但是,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当:作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进行专门的研究,这是本文的有益探索。其二,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企业“抓大放小”,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与资本市场等有关国企改革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研究,这’是本文的初步尝识。 卜二、研究的思想与结构 本文研究的思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 2 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具体而言,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 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可取做 法,密切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以国有企业产权 主体多元化为主线,从理论上探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途 径和方法,提出可供实践参考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结构。本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言。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总结国有企业产 权改革的经验教训,分析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难点,提出国有企 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是主攻方向,并对其基本含义进行阐述。 第二章,理论分析。分析现代企业的成因,提出产权主体多 元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前提,揭示股份制对推动
孙敬水[10](1998)在《关于抓大放小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指出关于抓大放小若干问题的思考孙敬水(安徽财贸学院经济系)“抓大放小”是中央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发展规模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
二、搞好大的、放活小的 让国有资产真正流动起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大的、放活小的 让国有资产真正流动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2)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
一、委托-代理问题 |
二、搭便车问题 |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
一、政策机遇 |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
一、党的领导 |
二、法人治理结构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管理层收购概述 |
2.1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征 |
2.2 管理层收购在英美及东欧等国的发展 |
2.3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 |
3 管理层收购国内外研究综述 |
3.1 管理层收购国外研究综述 |
3.1.1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理论研究 |
3.1.2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 |
3.1.3 国外管理层收购研究总评 |
3.2 国内管理层收购研究综述 |
3.2.1 国内管理层收购的理论研究 |
3.2.2 国内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 |
3.2.3 国内管理层收购研究总评 |
3.3 本章小结 |
4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层收购 |
4.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
4.1.1 所有者向经营者放权让利 |
4.1.2 业经济责任制与承包制 |
4.1.3 所有制层面的改革 |
4.1.4 改革重点从企业经营转向资产管理 |
4.2 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主要问题 |
4.2.1 国有企业的绩效问题 |
4.2.2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虚置问题 |
4.2.3 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与经营者缺乏充分自主权问题 |
4.2.4 国有企业的条块分割问题 |
4.2.5 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 |
4.2.6 国有企业导致的其它问题 |
4.3 管理层收购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
4.3.1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证研究 |
4.3.2 管理层收购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较好方式 |
5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方法及样本选择 |
5.1.1 实证方法 |
5.1.2 样本选择 |
5.2 股权出让方的财富变化 |
5.3 流通股股东的短期财富效应 |
5.4 流通股股东的长期财富效应 |
5.5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
6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环境建设 |
6.1 管理层收购的外部环境建设 |
6.1.1 经济环境 |
6.1.2 政策环境 |
6.1.3 法律环境 |
6.1.4 金融环境 |
6.1.5 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
6.1.6 社会保障环境建设 |
6.2 管理层收购的内部环境建设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三、全文脉络的呈现 |
四、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生及其在实践中的初步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立 |
一、所有制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 |
二、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结论 |
三、公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
四、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未来所有制理论的逻辑终点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前苏联和东欧的发展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运用 |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三、前苏联、东欧经济学家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初步运用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的所有制思想 |
三、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所有制思想 |
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所有制理论 |
第二章 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改革 |
第一节 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述 |
二、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的相容性 |
三、国有制改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 |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所有制改革的实质绩效 |
一、经济改革的双重主线 |
二、结构多元化:城乡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实践总结 |
三、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理论诠释 |
第三节 国有制的主体地位:亟待拓展的理论领域 |
一、国有制经济改革:理论纷争及其实践总结 |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三、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判断标准与方法 |
一、“三个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标准 |
二、“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 |
三、“三个有利于”方法的运用 |
第三章 多样化: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 |
第一节 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的历史与逻辑 |
一、传统国有企业的存在条件、基本特征及其根源 |
二、从扩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制实现形式的历史回眸 |
三、政府所有权:国有企业改革的当代困境与解构 |
第二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立论 |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二、观念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三、公有制: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
第三节 股份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 |
一、股份制的属性与功能 |
二、股份制:国有经济主要实现形式的制度安排 |
第四章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及其治理 |
第一节 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当代的运用 |
一、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体系 |
三、现代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 |
一、产权清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现状与困境 |
二、产权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再定位 |
第三节 代理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实现路径困境 |
一、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监督约束软化分析 |
二、工资对利润的侵蚀:部分与整体脱节的产权人格设置障碍 |
第四节 国有企业产权配置与公司治理 |
一、公司治理机制与股权结构关系的国际比较:基于监督的视角 |
二、调整股权结构,重塑企业监督机制 |
三、股权结构与经营者激励机制 |
第五章 国有经济的股权形态及其管理 |
第一节 国有资产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变化 |
一、国有资产形态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依据 |
二、股权形态、国有独资和债权:国有资产三种管理模式 |
第二节 国有经济的股权管理 |
一、国有经济股权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实施现状 |
二、国有股权管理的既有成效 |
三、国有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
第三节 国有股的上市流通 |
一、国有股上市流通的重要意义 |
二、国有股上市流通策略与渠道的新拓展 |
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导 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一、 扩权让利阶段(1978—1984) |
二、 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3) |
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难点和方向 |
一、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难点 |
二、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产权主体多元化 |
三、 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含义 |
第二章 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现代企业与产权主体多元化 |
一、 现代企业及其成因 |
二、 公司制的特征和类型 |
第二节 股份制与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
一、 股份制的性质 |
二、 股份制的功能 |
第三节 西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 |
一、 国有控股公司是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主要形式 |
二、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 |
第三章 产权主体多元化是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必由之路 |
第一节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必要性 |
一、 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
二、 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三、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实现两大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
第二节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 |
一、 如何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二、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实现形式 |
三、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原则 |
四、 主导作用与非主导作用行业和领域分类 |
第三节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途径 |
一、 实施分类改革战略 |
二、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 |
三、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方法 |
第四章 产权主体多元化与国有企业“抓大放小” |
第一节 “抓大放小”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必然要求 |
一、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
二、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
三、 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方式 |
第二节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 |
一、 大企业、大集团的重要作用 |
二、 我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兼并重组是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 |
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要积极采用股份合作制 |
二、 四川国有小企业改革的经验 |
三、 国有小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探讨 |
第五章 产权主体多元化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一节 两权分离与两权强化 |
一、 财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及其收益方式 |
二、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种分离方式 |
三、 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 |
四、 现代企业制度是对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共同强化 |
第二节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关键是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
一、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成绩 |
二、 近年来四川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积极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三节 加快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创新 |
一、 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
二、 国有产权界定面临的问题 |
三、 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核心是国有资产的人格化经营 |
第六章 产权主体多元化与资本市场 |
第一节 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提高国有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
一、 股票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 股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资本市场要为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
第二节 强化资本运营功能,促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 |
一、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 |
二、 合理利用国有上市公司“壳”资源 |
第三节 发挥资本市场的制度功能,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四、搞好大的、放活小的 让国有资产真正流动起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九五”时期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张皓若. 时事报告, 1996(05)
- [2]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郭世昌副省长在全省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J]. 郭世昌. 河北政报, 1996(07)
- [4]搞好大的、放活小的 让国有资产真正流动起来[J]. 袁庆寿. 学理论, 1996(01)
- [5]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情况的报告——1995年12月2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J]. 王忠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1995(08)
- [6]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D]. 胡杰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2)
- [7]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D]. 武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风险[J]. 宋方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9(01)
- [9]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研究[D]. 张少鹿.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10]关于抓大放小若干问题的思考[J]. 孙敬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