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忘的新西兰之行(论文文献综述)
应舜[1](2019)在《精品酒店顾客感知意象研究 ——目的地意象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精品酒店以其个性化的特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顾客的青睐。学界对精品酒店的研究以顾客满意度、顾客体验和市场营销为主,缺乏对顾客的感知意象的关注。在跨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和访谈由于在数据的数量、数据的时间/空间跨度及数据的丰富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和全面地探究不同文化背景顾客的感知意象。因此,本研究基于文本大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法(关键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可视化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法(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从目的地意象理论和跨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顾客的感知意象的差异性、造成这些差异性的原因以及文化差异如何影响顾客感知意象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不同文化背景顾客的感知意象的构成特征、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的关联结构、感知意象对应的情绪特征都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从感知意象的受关注度来看,中国大陆顾客最关注的是无形因素例如“服务”,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顾客在关注度上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是最关注的都是有形因素例如“房间”和“餐饮”;中国大陆顾客的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的维度构成都比国外顾客更为丰富;从情感强度来看,中国大陆顾客更习惯于表达积极的情感而较少表达消极的情感,国外顾客则在表达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方面都较为直接;中外顾客的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的关联结构和对应的情绪特征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其次,文化差异是造成不同文化背景顾客的感知意象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原因。在精品酒店的顾客样本中,基于Hofstede的跨文化理论,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及放纵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与长期定位则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个人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及放纵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长期定位则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定位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放纵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长期定位和放纵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另外,文化维度中权力距离和长期定位与感知意象正相关;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放纵则与感知意象负相关。最后,文化距离负向调节顾客感知意象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检验了顾客感知意象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且在精品酒店的情境下,服务的感知意象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房间的感知意象和设计的感知意象,对满意度影响最小的是餐饮的感知意象;无形的方面比有形方面对顾客的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文化距离负向调节顾客感知意象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即精品酒店顾客和酒店所在国家的文化距离越大,顾客对酒店的绩效和比较标准的一致性越弱,从而减弱了顾客感知意象对顾客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顾客感知意象的构成、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的关联结构及感知意象对应的情绪特征,对以往将感知意象作为一个整体变量的研究角度进行了拓展;第二,将跨文化理论引入目的地意象的研究领域,探讨了跨文化理论中的文化维度和感知意象的相关性,为全面理解不同文化背景顾客感知意象的差异性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第三,考察了文化距离如何调节顾客感知意象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丰富了消费者行为的变量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第四,对顾客的异质性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顾客产生异质性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从实践意义上来看,通过深入挖掘精品酒店顾客的异质性特征,给酒店管理者提供了更有效的大数据管理方法,也对酒店业的细分市场、市场定位及营销管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周燕[2](2020)在《接受美学视阈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基于《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是抵达旅游杂志发行的2018-2019年度夏季英文刊物,详细介绍了新西兰的基本情况,交通,住宿,饮食,购物以及旅游景点。笔者受海南悠逰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翻译了该旅游指南中的旅游景点介绍。在报告中,笔者探讨了在翻译此旅游指南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而旅游指南的翻译效果取决于目标读者的接受情况。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笔者采用了增译,省译,转换,拆分重组等翻译技巧,使译文的表达更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以及审美情趣。通过分析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发现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旅游翻译的指导理论,将目标读者置于翻译实践活动的中心,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情感可以提高旅游指南翻译的可读性和接受性。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正确识别原文中的歧义,对原文语义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甚至在必要时候,出于对读者的考虑,背叛原文形式和字面意义以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意图。
王艺青[3](2019)在《宫宏宇中国音乐史学成果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给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可见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而人作为构成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是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回避的,历史个体的研究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音乐文化逐渐有了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宫宏宇作为较早出国的中国学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在海外以及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产出了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了“双丰收”。本文聚焦宫宏宇的中国音乐史学术成果,通过资料的整理、收集与分析,试图分析其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与新思想,旨在探寻中国音乐史研究新的“打开方式”。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国内求学与工作历程、宫宏宇与杰克·鲍地、海外求学与工作经历三个方面来介绍宫宏宇的学术历程,通过对其成长背景、国内外求学过程以及工作经历的了解,对宫宏宇其人、其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二部分主要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研究在海外三个方面着重介绍、分析宫宏宇在中国音乐史上所取得的成果,旨在通过分析发现其研究的独特之处;通过前两部分的论述与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从史料挖掘的新角度、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史学研究的新思想三个方面来总结、阐发宫宏宇中国音乐史研究具体的创新之处。
赵胜全[4](2020)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出境旅游越来越受到中国游客的欢迎。在出境旅游的过程中,借助旅游指南来规划旅游行程,了解旅游目的地,对中国游客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介绍了新西兰的概况、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和旅游信息,是一本内容全面、方便实用的旅游指南。笔者受海南悠逰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参与《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英汉翻译实践项目。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指导,完成了本次翻译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笔者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分别探讨了原文本的翻译方法。具体来说,词汇层面采取措词、汉语四字词结构、直译、注释、音译和借用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句法层面采取直译、增译、顺译、句式重组和语态转换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篇层面采取还原指示词和省略连接词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层面采取注释和释义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本次翻译项目,笔者发现生态翻译学对旅游指南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能实现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好地指导此类应用型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提升旅游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邹航[5](2019)在《体验经济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以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文中指出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种大型的体育综合体,其在发展体育产业、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加快脱贫工作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重大地转变,即人们更愿意为特色化的体验活动买单,更倾向于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提供多样化休闲体育产品的聚集地,其业态要围绕体育旅游展开,形成产业链,从而实现体育特色小镇良性循环。本文通过以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进行体验化旅游开发实践,以供其它体育特色小镇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依据,以期更好地实现体育综合体的运营管理以及产业布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7]73号)等政策文件引导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呈雨后春笋般急速增长。在面对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上升以及体育特色小镇不断同质化,特色鲜明的体验性体育旅游开发已然成为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突破口。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体验经济、体育特色小镇以及体育旅游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现状,总结体育特色小镇体验性旅游开发策略,并最终将理论落脚于陕西省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策略实践中,以丰富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加深消费者的体验性,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对本文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国内外优秀的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现状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特色小镇的旅游开发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立足点,通过拓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等途径,对运动项目产业和文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开发的基本原则包括高度参与性原则、项目挑战性原则以及产品多样性原则。遵循这些开发原则,对体育特色小镇旅游进行各种体验性设计与开发。2)根据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现状以及体验经济理论,充分凸显以“顾客为本”,提出了体育特色小镇的体验性旅游开发策略,即深入挖掘地域资源、高度凝练特色主题、综合引进活动项目、全面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以及着力营造浓厚的体验氛围。3)通过对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体验性旅游开发策略的实例应用,对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以为其他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包括因地制宜,特色化开发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以人为本;丰富业态,培育小镇产业链;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强化体验氛围;以社会效益为先导,带动经济效益提高。4)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区域条件优越,为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其体验性旅游选择产业类的开发模式,且“体育+旅游”与“旅游+体育”并用,多层次、多角度对营盘运动休闲小镇进行全面开发。通过对本文进行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几个建议:1)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验性旅游开发应围绕开发原则、开发策略及其现实情况展开,即以“户外运动休闲与旅游度假”为主题进行体验化开发。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项目开发可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季节等因素进行横向与纵向引进各类运动休闲活动内容。2)结合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即体育商务游、体育康养游、体育科创研学游、体育度假游、体育赛事游、体育探险游,开发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业态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旅游体验氛围的营造,充分将“体育元素”与“文化元素”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之中,强化游客体验感,突出特色,打造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体育旅游品牌,不断促进小镇的健康发展。
庹雅静[6](2019)在《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新西兰研究生志愿者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及孔子学院规模不断壮大,国家汉办/孔子学院选派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汉语教学及文化推广能力的研究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汉语志愿服务,研究这种特殊的海外经历对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访谈法,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集中对2018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的16名研究生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了解研究生志愿者在新西兰进行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其在能力发展、情绪管理、自我独立、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和建立目标六个方面的具体影响。探讨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帮助研究者重新审视和探讨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志愿者有较显着的正面影响。能力发展方面,研究生志愿者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实现了语言能力的多样化。情绪管理方面,研究生志愿者改善了情绪处理方式,实现了情感的外在表达。自我独立方面,研究生志愿者掌握了生存技能并能进行自我疏导与适应。人际关系方面,研究生志愿者接纳了交往方式的多元化及人际关系的多样性。海外经历促进了研究生志愿者深化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促使其明确了职业方向,转变了职业态度。同时,研究发现,研究生志愿者海外经历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受主客观影响难度高、心理及环境适应时间长、基本生存技能不足、人际关系处于浅层状态且跨文化交往时发生冲突等等。研究发现,研究生志愿者发展的影响因素表现为:地缘环境影响研究生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发展,文化背景影响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发展,制度保障机制的薄弱使研究生志愿者处于环境适应的孤立无援状态,研究生志愿者由于自身实践及语言技能欠缺、生存技能及适应性较弱和跨文化交往能力不足等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志愿者在能力发展、情绪管理、自我独立、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和建立目标六个方面有显着作用,对研究生群体来说,海外经历对其发展有借鉴意义。为促进海外经历作用的发挥,需做到:相关单位应完善海外研究生管理体系,改进保障制度,研究生个人应强化实践及语言能力,提高自我独立及适应水平,主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何建明[7](2000)在《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是自然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侯燕[8](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蒋巍[9](2010)在《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文中指出"灾难史和文明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蒋巍用宏阔而敏锐的目光,扫视了自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大灾大难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国家行动、社会事件、文化思潮,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时事观察"的基础上,向读者奉献出了这部"断代史"式的纪实文学作品,警示世人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
殷紫燕[10](2020)在《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及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想不到的、情绪化的和有意义的经历可以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产生生动而牢固的记忆。旅游者离开了惯常居住地,体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意外之感、情绪的积淀,容易让游客记忆深刻。而当旅游者再次产生出游动机,面临选择决策时,过去的体验记忆就会被无意识地检索、提取出来,人们的决策过程会依赖于这些曾经的体验记忆。尽管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满意度是衡量游客重游意愿的重要指标,然而国外研究表明,记忆是旅游体验的升华,它比满意度更能准确地预测游客的重游意愿。因此,旅游体验记忆对于旅游者及旅游目的地意义重大。文化创意旅游可以通过创意手段提供体验式的原真性,塑造更为“真实”而深刻的旅游体验,充分调动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味觉、嗅觉等多感官运用,扩展“旅游凝视”理论,使游客获得全身心的旅游体验。因此,研究文化创意街区中旅游体验记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进一步探索。但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记忆的内容及特征研究还较少,在旅游体验记忆形成机理的研究上还较为零散、单一,未能形成系统化研究成果,且多集中于国外文献;此外,基于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的研究更为鲜有。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主要围绕着“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的概念、内容和特征是什么”、“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等问题进行展开。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意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对通过深度访谈及网络搜集的游客体验记忆文本资料进行分析,依托S-O-R和信息加工等理论提取出了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的内容和影响因素,构建出了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的形成机理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旅游体验记忆的概念和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记忆是一种情节记忆,是与自我相关的自传体记忆,包含了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并呈现出过程性、深刻性、双面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2)出游动机、期望幻想、游前准备、景观资源、环境氛围、游客参与、感官体验、认知评价、情绪情感、行为意向都属于旅游体验记忆的内容及影响因子。(3)旅游体验记忆的形成起于游前阶段,出游动机、期望幻想和游前准备三个变量在旅游体验记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4)旅游体验记忆形成的核心过程是旅游者在场体验的过程,街区的景观资源和环境氛围作为旅游吸引物会对游客产生刺激,游客通过三种参与方式和旅游吸引物相互作用,摄入信息,生成本能层次的感官体验、行为层次的认知评价,最后到达反思层次产生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从而共同影响旅游体验记忆的形成。(5)游客参与在景观资源、环境氛围与三个层次的旅游体验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三个层次的旅游体验在游客参与和体验记忆之间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旅游体验记忆展开全方位研究,使得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更加为明确化、系统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旅游体验的一般模型,展拓了MTE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旅游体验记忆的基础性研究。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利用新媒体宣传营销,激发游客出游动机;(2)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动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3)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创意元素,增强景区核心吸引力;(4)突出参与性,充分调动游客感官和思维;(5)激活情绪情感,带动游客体验;(6)植入文化特色和创意精神,加强文创商品代表性。本研究对于完善相关理论及指导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受到个人知识技能、资源条件的限制,研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旅游体验记忆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细化和深化,未来需要采用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旅游情景、旅游体验记忆个体差异和旅游体验记忆的作用影响等展开进一步研究。
二、难忘的新西兰之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忘的新西兰之行(论文提纲范文)
(1)精品酒店顾客感知意象研究 ——目的地意象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路线 |
1.3.3 章节安排与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的时间跨度 |
2 相关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精品酒店研究 |
2.1.1 精品酒店的定义 |
2.1.2 国内的精品酒店顾客研究 |
2.1.3 国外的精品酒店顾客研究 |
2.1.4 精品酒店研究小结 |
2.2 目的地意象理论 |
2.2.1 感知意象 |
2.2.2 感知意象研究小结 |
2.3 旅游和酒店领域的跨文化研究 |
2.4 旅游和酒店领域的大数据研究 |
2.5 小结 |
3 文本数据采集及描述性分析 |
3.1 数据采集 |
3.1.1 旅游网站的选取 |
3.1.2 数据采集 |
3.2 描述性分析 |
4 子研究一: 精品酒店顾客感知意象解构-关键词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国家和地区顾客的感知意象解构 |
4.3.2 感知意象各个维度的解构 |
4.4 结论和讨论 |
5 子研究二: 不同文化背景顾客的感知意象差异之(一):社会网络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不同国家和地区顾客的总体感知意象社会网络分析 |
5.3.2 各个维度的感知意象社会网络分析 |
5.4 结论和讨论 |
6 子研究三: 不同文化背景顾客的感知意象差异(二):情绪分析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不同国家和地区顾客的总体情绪分析对比 |
6.3.2 不同国家和地区顾客的不同情绪极性对应的感知意象分析 |
6.3.3 不同情绪极性对应的感知意象对比分析 |
6.4 结论和讨论 |
7 子研究四: HOFSTEDE文化维度和顾客感知意象的关系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理论分析 |
7.3 样本与研究设计 |
7.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7.3.2 研究设计 |
7.4 变量测量 |
7.5 结果分析 |
7.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5.2 Hofstede文化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7.5.3 Hofstede文化维度和感知意象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7.6 结论和讨论 |
8 子研究五: 顾客感知意象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检验: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8.2.1 感知意象和满意度的关系 |
8.2.2 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的调节作用 |
8.3 样本与研究设计 |
8.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8.3.2 研究设计 |
8.4 变量测量 |
8.4.1 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测量 |
8.4.2 调节变量-文化距离的测量 |
8.5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8.6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8.6.1 顾客感知意象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检验 |
8.6.2 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检验 |
8.7 稳健性检验 |
8.7.1 样本一(2007年-2015年的数据) |
8.7.2 样本二(2016年-2018年的数据) |
8.8 结论和讨论 |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9.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2)接受美学视阈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2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Reader |
2.1.1.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2.1.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1.1.3 Analysis of the Target Reader |
2.1.2 Making of Translation Plan |
2.1.3 Collection of Parallel Text |
2.2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
2.2.1 Use of Parallel Text |
2.2.2 Use of Translation Tools |
2.2.3 Translation Methods |
2.3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
3.1 Introduction to Reception Aesthetics |
3.2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3.2.1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3.2.2 Translator’s Concerns for Target Readers |
3.2.3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 |
3.3 Enlighten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on the Project |
3.4 Case Studies of Translator’s Concern for Target Readers |
3.4.1 Concerns for Readers’Emotion |
3.4.2 Concerns for Readers’Cultural Background |
3.4.3 Concerns for Readers’Language Habit |
3.5 Case Studies of Translators’Subjectivity |
3.5.1 Translator’s Filling and Adjustment of Text Vacancies |
3.5.2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
3.5.3 Translator’s Removal of Ambiguity |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
4.1 Peer-Assessment |
4.2 Assessment from the Client |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B Glossary |
Appendix C Translation Assessment Report |
(3)宫宏宇中国音乐史学成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叙事 |
一、宫宏宇的学术历程 |
(一)国内求学与工作历程 |
(二)宫宏宇与杰克·鲍地 |
(三)海外求学与工作经历 |
二、宫宏宇的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分析 |
(一)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
(二)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研究 |
(三)中国音乐研究在海外 |
三、宫宏宇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史料挖掘的新角度——中西互证辨误补缺 |
(二)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多重证据主客结合 |
(三)史学研究的新思想——打破时空纵横兼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宫宏宇历年发表论文、译文、书评目录一览表(截至2018 年) |
附录2 宫宏宇发表中英文着作、文章部分图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
2.3 Glossary Making |
2.4 Design of Translation Schedule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Introduction to Eco-translatology |
3.1.1 Key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
3.1.2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he Project |
3.2 Translation on the Lexical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Polysemy |
3.2.2 Translation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
3.2.3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3.2.4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3.3 Translation on the Syntactical Level |
3.3.1 Translation of Imperative Sentence |
3.3.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 |
3.3.3 Translation of Parallelism |
3.3.4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3.4 Translation on the Textual Level |
3.4.1 Specification of the Demonstratives |
3.4.2 Omission of the Conjunctions |
3.5 Translation on the Cultural Level |
3.5.1 Annotation |
3.5.2 Interpretation |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of the Translation |
4.1 The Degree of Multi-dimentional Conversion |
4.2 The Readers’Feedback |
4.3 The Translator’s Qualit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Abbreviations |
Appendix B:Glossary |
Appendix C:Source Text and Target Translation |
Appendix D:Translation Assessment Report |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
(5)体验经济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以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形态转变 |
1.1.2 政策资源支持 |
1.1.3 体育需求旺盛 |
1.2 研究目的 |
1.2.1 建立体育旅游新格局 |
1.2.2 推动体育综合体升级 |
1.2.3 探索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1.3 选题意义 |
1.3.1 丰富体育事业新内涵 |
1.3.2 形成体育赛事落脚点 |
1.3.3 成为脱贫攻坚助燃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现有研究的启示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研究 |
2.1 体验经济内涵及特征 |
2.1.1 内涵 |
2.1.2 特征 |
2.2 体育特色小镇概念及类型 |
2.2.1 概念 |
2.2.2 类型 |
2.2.3 体育综合体 |
2.3 体育旅游定义 |
2.4 体验经济、体育旅游与体育特色小镇的相互关系 |
2.4.1 体验经济是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 |
2.4.2 体育旅游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业态 |
2.4.3 体验经济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
2.5 理论基础 |
2.5.1 体验经济理论 |
2.5.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开发 |
3.1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现状 |
3.1.1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选择特色化主题 |
3.1.2 采用“体育+”模式,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
3.1.3 主打赛事IP,特色活动 |
3.2 国内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现状 |
3.2.1 借助资源,突出主题 |
3.2.2 “核心+延伸”体现产品多样性,强化体验性 |
3.3 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开发启示 |
3.3.1 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
3.3.2 开发原则 |
3.3.3 开发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体育特色小镇的体验性旅游开发策略 |
4.1 深入挖掘地域资源 |
4.2 高度凝练特色主题 |
4.3 适度引进活动项目 |
4.4 全面构建旅游产品体系 |
4.5 着力营造浓厚的体验氛围 |
4.6 本章小结 |
5 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验性旅游开发 |
5.1 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基本概况 |
5.2 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分析 |
5.2.1 自然条件 |
5.2.2 人文条件 |
5.3 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
5.3.1 政策支持 |
5.3.2 基础设施保障 |
5.3.3 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4 开发模式的选择 |
5.4.1 “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的应用 |
5.4.2 “旅游+体育”开发模式的应用 |
5.4.3 “体育+旅游”和“旅游+体育”两种模式的综合应用 |
5.5 体验化旅游开发设计 |
5.5.1 提炼特色化主题 |
5.5.2 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项目开发 |
5.5.3 业态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
5.5.4 高度参与性的体验氛围营造 |
5.6 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
5.6.1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化资源 |
5.6.2 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以人为本 |
5.6.3 丰富业态,培育小镇产业链 |
5.6.4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强化体验氛围 |
5.6.5 以社会效益为先导,带动经济效益提高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标目录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新西兰研究生志愿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2 研究设计 |
3 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志愿者发展的影响 |
3.1 促进了研究生志愿者的能力发展 |
3.2 提高了研究生志愿者的情绪管理 |
3.3 促进了研究生志愿者自我独立 |
3.4 促进了研究生志愿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3.5 促进了研究生志愿者实现自我认同 |
3.6 促进了研究生志愿者建立职业目标 |
4 研究生志愿者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研究生志愿者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研究生志愿者自我独立存在的问题 |
4.3 研究生志愿者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
5 研究生志愿者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客观因素 |
5.2 主观因素 |
6 对于研究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组织层面 |
6.2 个人层面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8)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以青年为本 |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重视留学工作 |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创意产业增长迅速,文创旅游火爆 |
1.1.2 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体验重要性凸显 |
1.1.3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对于旅游者及旅游目的地意义重大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基础理论奠定 |
1.4.2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主体研究 |
1.4.3 总结提升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料收集方法 |
1.5.2 资料分析的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1.1 刺激-机体-反应模型 |
2.1.2 信息加工理论 |
2.1.3 期望差异理论 |
2.1.4 高峰体验与畅爽理论 |
2.1.5 场域理论 |
2.2 文献回顾 |
2.2.1 文化创意旅游 |
2.2.2 旅游体验记忆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案例地选取 |
3.1.1 晋江五店市 |
3.1.2 宽窄巷子 |
3.1.3 南锣鼓巷 |
3.2 资料收集 |
3.2.1 深度访谈资料收集 |
3.2.2 网络文本资料收集 |
3.3 资料分析 |
3.3.1 扎根理论研究法 |
3.3.2 内容分析法 |
第4章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形成机理构建 |
4.1 开放式编码 |
4.1.1 概念化 |
4.1.2 范畴化 |
4.2 主轴式编码 |
4.3 选择式编码 |
4.3.1 结构识别:发现核心范畴 |
4.3.2 故事线:围绕核心范畴,描述旅游体验记忆故事 |
4.4 编码的信度 |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5章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形成机理分析 |
5.1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形成的起点 |
5.1.1 出游动机生成 |
5.1.2 美好的期望幻想 |
5.1.3 充足的游前准备 |
5.2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形成的核心过程 |
5.2.1 旅游吸引物 |
5.2.2 相互作用 |
5.2.3 旅游体验 |
5.3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形成的特征与动态发展 |
5.3.1 体验记忆的过程性 |
5.3.2 体验记忆的深刻性 |
5.3.3 体验记忆的双面性 |
5.3.4 个体体验记忆的差异性 |
5.3.5 体验记忆的动态性 |
5.4 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形成机理模型阐释 |
第6章 管理启示与建议 |
6.1 利用新媒体宣传营销,激发游客出游动机 |
6.2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动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 |
6.3 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创意元素,增强景区核心吸引力 |
6.4 突出参与性,充分调动游客感官和思维 |
6.5 激活情绪情感,带动游客体验 |
6.6 植入文化特色和创意精神,加强文创商品代表性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研究发现 |
7.1.2 研究意义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一、个人简历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难忘的新西兰之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品酒店顾客感知意象研究 ——目的地意象理论的视角[D]. 应舜. 浙江大学, 2019(02)
- [2]接受美学视阈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周燕.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宫宏宇中国音乐史学成果研究[D]. 王艺青.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胜全.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体验经济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以营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D]. 邹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海外经历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新西兰研究生志愿者为例[D]. 庹雅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J]. 何建明. 中国作家, 2000(05)
- [8]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9]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J]. 蒋巍. 中国作家, 2010(08)
- [10]文化创意街区旅游体验记忆及形成机理研究[D]. 殷紫燕. 华侨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