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物院军转民创新发展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周阳,周冬梅,丁奕文,鲁若愚[1](2020)在《军民融合技术转移的路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中物技术”2004—2017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的相关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广泛实践,而技术转移作为军民融合中的重要一环亦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四川中物技术2004—2017年间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发展历程,探究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军民融合技术转移的路径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路径演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技术转移渠道、主体及目的不断丰富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体系构建;(2)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路径演化是企业内部生存、发展压力与外部历史压力共同驱动的结果。本研究填补了文献中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路径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的空白,丰富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相关理论,对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涂枫卿[2](2020)在《绵阳三线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出于扞卫国家安全的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与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大规模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四川因地处西部地区交通枢纽地带、物产和矿产资源丰富等多个优势,被列为三线建设战略的核心区域之一,而绵阳是国家在四川三线建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三线建设后期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绵阳三线建设与全国三线建设历程基本同步,经历了发展高潮、全面收缩以及调整改造等阶段,先后布点建设40余个项目,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绵阳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绵阳成为国家科技城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绵阳三线建设情况,分析其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入发掘绵阳三线建设留下了宝贵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为绵阳乃至全国相关地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从国内外对三线建设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为三线建设决策的渊源与推进过程,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国际国内形式的现实考量两个层面阐述了三线建设决策背景,进而,对三线建设的推进过程进行了梳理研究,包括三线建设期间的阶段性实施情况,以及后续的调整与改造情况。第三部分为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实施及影响,总结了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包括整体规划与四大工业门类建设等,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三线建设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对绵阳三线建设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为进一步释放绵阳三线建设红利的思考,主要围绕总结三线建设经验教训为新时代建设提供启示、研究三线项目变迁为军民融合道路提供借鉴、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以及研究三线遗产开发利用为绵阳发展增砖添瓦等四个方面展开。
刘欢[3](2019)在《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日益深化,四川作为经济兼军工大省,正加大力度军民融合促发展,众多企业相继认定为军民融合企业,对这类企业的发展、管理、评价等都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2017年,国防科工局在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中,指出要扩大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试点。一套科学、完善的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技术和方法可使第三方机构迅速准确判断出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企业时刻衡量发展状况,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企业信贷支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决策参考标准。介于目前,四川尚未有成熟的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论文以此研究,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构建符合四川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基于军民融合企业和信用评价相关理论,结合军民融合企业特征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首先,从企业基本素质、财务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融资环境及能力、社会责任六方面构建一套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根据模糊数学理论,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运用隶属度分析,构建模糊评判矩阵;最终,通过评判矩阵及“四等十级”制信用等级计算出被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在实例研究部分,选取10家四川上市军民融合企业进行整个评价过程的研究分析,通过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向玉[4](2019)在《四川KL股份有限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6月,国防科工局发布《2017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一切政策上的不断升级,皆表明军民融合是一项关乎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企业发展的长远国家战略。四川省绵阳市,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是远近闻名的国防军工生产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作为落在西部地区的军工集团,在军转民发展过程中,为绵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它的参与下诞生一批着名的军转民企业。近年来,绵阳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军民两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军转民问题缺乏较为典型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军转民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此,本文将以一个典型军转民企业四川KL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KL公司)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摸清该企业军转民能力现状,构建军转民能力评价模型,把握军转民企业发展特点及规律,及时发现军转民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不足,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聚焦军转民创新能力研究,提出探索建立军转民专利“二次研发”平台、完善军转民企业发展从上而下的规划、加强企业军转民人才建设等建议,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军转民良性发展。
许梅芳[5](2019)在《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7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绵阳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把绵阳科技城打造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本文旨在研究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情况,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首先是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把握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改革的方向,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军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绵阳科技城建设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军民融合对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绵阳科技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绵阳抓住军民融合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巩固中国(绵阳)科技城在国家层面上地位,优化绵阳市产业结构,在骨干企业发展、军民融合创新项目孵化、科研院所转企改制、“民参军”发展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绵阳市在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中取得良好成绩,并顺利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实现服务国防和促进经济两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军队和科研院所的运行体系、保密制度等尚处于改革之中,地方政府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首先要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军队的开放、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是多维度层层推进的过程,建议绵阳市政府以“破机制、建平台、助发展”为主要着力点,创新性推进改革、贡献经验,为适应新的“军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提前做好储备,同时抢占新一轮国家资源布局调整的先机。本文深入微观层面,分析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产业结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骨干企业等,总结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考。
杨艳[6](2018)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业务运作模式研究——以绵阳市Z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绵阳市一家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和服务为主要业务的Z公司内部进行调研,以Z公司为研究蓝本,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具体思路和对策进行探索。
张璐晶[7](2018)在《奏响军民融合发展新时代乐章——四川绵阳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创新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四川绵阳经历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光辉岁月。进入新时代,绵阳如何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如何解决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赴绵阳实地调研,采访在绵阳的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深入解析绵阳的军民融合发展历程和创新实践。
邓真[8](2018)在《基于JY公司的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军民融合”是近年国家大力推动的国家战略,近年来,绵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绵阳富集的科技资源优势,进行了一些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形成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发展的良好基础。本文以文献分析法、调查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四川JY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Y公司)的“民参军”发展情况,得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民参军过程中存在的准入条件、招徕人才、筹措资金、拓展市场以及试验测试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思路和办法。通过进一步研究绵阳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绵阳作为国家科技城所集聚的军民融合发展优势,提出了绵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发展对策。文章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借鉴JY公司的成功做法,合理跨越“民参军”准入障碍,凭借绵阳作为国家科技城独有的科技资源优势,多方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活动,充分运用各项政策和交流合作平台,满足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实现一条具有绵阳特色的“民参军”发展之路。
孙建胜[9](2015)在《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风险投资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成长性的特点。虽然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但是依然受到高新技术园区的青睐,高新科技园区中企业和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符合风险投资的需求,因此风投资金都倾向高新科技园区的企业与项目。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性,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立的初期其风险性比较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风险投资的失败率高达50%,因此对于风投资本来说,如何确保风险资金不会亏本,而且能够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尤为关键。高新科技园区是以人才密集型、环境开放性为特点,以开发高科技项目作为目标,集结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努力,促进科研、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高新科技园区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综合性基地,在高新科技园区中,如何控制投资风险以确保项目的投资成功,成为高新科技园区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成立于2009年,根据初步设计,其初衷为不断增强园区内的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加强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力图将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学术影响巨大、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创新基地。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中物院以及成都、双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作为高新技术园区,其风险性极大,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其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都是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财政辅助,因此目前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以政府财政拨付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控制体系,开辟完善的融资渠道,引入社会化资本促进园区企业与项目的发展,成为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本研究以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题是围绕如何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是绪论部分,该部分对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本文在对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园区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国内典型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提出借鉴。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的设计思路,从设计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健全宏观投资环境、完善信息不对称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思路。并通过对铜铟镓硒法制备薄膜光伏板项目风险投资进行分析,提出该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分析中物院高科技园区风投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中物院的行为,从而完善中物院高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
蒋雪锋[10](2014)在《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产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阶段,在产业演进的过程中,技术要素的支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我国军工科研单位众多,技术资源雄厚,但如何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产业转移,使之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进而聚变成军工单位和产业的资本,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在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中物院作为国内高水平研究院所,更有义务和责任来推动我国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本文首先概述当前军工单位实施技术转移业务的现状,然后提出当前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工作为例进行深度剖析,阐述了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基础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本文的核心内容: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及其运用,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对加快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实现产业化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进行了功能评价。
二、中物院军转民创新发展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物院军转民创新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军民融合技术转移的路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中物技术”2004—2017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献回顾 |
1、军民融合及相关研究 |
2、军民技术转移 |
3、路径演化及驱动因素 |
4、研究评述 |
研究方法 |
1、方法与案例选择 |
2、数据收集 |
3、关键构念识别与描述 |
4、数据分析 |
案例描述 |
1、案例企业背景介绍 |
2、案例企业阶段划分 |
3、案例企业技术转移发展历程 |
(1)探索阶段:立足于中物院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项目孵化,建立“服务+项目孵化投资”的业务模式(2004—2006) |
(2)发展阶段:围绕技术转移开始尝试多功能平台建设,建立“服务+平台经营”的业务模式(2007—2011) |
(3)成熟阶段:聚焦于重点行业、区域发展的技术需求,突出以工程技术开发与服务为基础的高端科技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模式(2012—2017) |
案例发现 |
1、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路径演化分析 |
2、内外部驱动因素:生存压力、发展压力与历史事件 |
(1)第一次战略调整 |
(2)第二次战略调整 |
3、整合研究框架 |
讨论与结论 |
1、研究结论 |
2、理论贡献 |
3、实践启示 |
4、研究局限 |
(2)绵阳三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概述 |
(二)国外研究概述 |
(三)研究发展趋势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三线建设决策的渊源与推进过程 |
一、党中央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渊源 |
(一)三线建设决策的理论基础 |
(二)三线建设的现实考量 |
二、党中央推进三线建设的总体情况 |
(一)第一次建设高潮 |
(二)第二次建设高潮 |
(三)全面收缩阶段 |
三、党中央对三线建设的调整与改造 |
(一)调整与改造的背景 |
(二)总体实施情况 |
第三章 三线建设战略在绵阳的实施及影响 |
一、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
(一)绵阳三线建设的布点原则 |
(二)绵阳三线建设的整体情况 |
(三)绵阳三线建设四大门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 |
二、三线建设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三、绵阳三线建设的总体特点 |
(一)采用会战方式,靠山而建,位置隐蔽分散 |
(二)军事色彩明显,科技含量高,国防贡献大 |
(三)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构筑了良好的工农互惠关系 |
(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了党的优良作风 |
第四章 进一步释放绵阳三线建设红利的思考 |
一、汲取三线建设经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慧 |
(一)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 |
(二)三线建设的时代启示 |
(三)进一步深化三线建设研究的思考 |
二、研究三线建设项目变迁,为探索新的军民融合道路提供借鉴 |
(一)三线建设对军民融合发展宏观政策的启示 |
(二)绵阳三线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三)对探索(绵阳)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考 |
三、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为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
(二)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
(三)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的思考 |
四、开发三线建设遗产,为绵阳新阶段的全面发展增砖添瓦 |
(一)三线建设遗产内涵、产生背景与开发模式 |
(二)绵阳三线建设遗产开发利用实践经验 |
(三)进一步完善绵阳三线建设遗产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1 关于军民融合企业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信用及信用评价理论 |
2.1.1 信用概念界定 |
2.1.2 企业信用概念界定 |
2.1.3 企业信用评价概念界定 |
2.1.4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概念界定 |
2.1.5 信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 军民融合及军民融合企业概念 |
2.2.1 国内外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历程 |
2.2.2 军民融合概念界定 |
2.2.3 军民融合企业概念界定 |
2.2.4 军民融合企业的专属信用特征 |
3 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和模型构建 |
3.1 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 |
3.1.1 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
3.1.2 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筛选 |
3.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
3.2 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模型构建 |
3.2.1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简介 |
3.2.2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构建 |
4 四川省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研究 |
4.1 四川省军民融合企业研究对象选取 |
4.1.1 四川省军民融合企业背景 |
4.1.2 研究对象选取的原则 |
4.1.3 样本选取结果 |
4.2 四川省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指标数据收集 |
4.2.1 定性指标分析 |
4.2.2 定量指标分析 |
4.3 四川省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过程 |
4.3.1 确定评价因素集 |
4.3.2 确定评语集 |
4.3.3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
4.3.4 构建模糊矩阵及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
4.4 四川省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总结 |
5.1.1 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 |
5.1.2 本文研究局限 |
5.1.3 未来研究展望 |
5.2 对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军民融合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打分表 |
附录2 10 家军民融合企业定性指标隶属度确定专家打分表 |
致谢 |
(4)四川KL股份有限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框架 |
1.3.4 本文创新点 |
2 KL公司建立军转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 |
2.1 KL公司军转民能力的界定 |
2.2 KL公司的基本情况 |
2.2.1 公司简介 |
2.2.2 公司战略规划 |
2.3 KL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的目标及原则 |
2.3.1 KL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的目标 |
2.3.2 KL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的目标及原则 |
2.4 KL企业军转民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2.5 KL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指标计算 |
2.6 KL企业军转民能力评价体系中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
2.6.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2.6.2 KL公司军转民能力权重方法的确定 |
3 KL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 |
3.1 KL公司军转民总体定性评价 |
3.2 KL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 |
3.2.1 军转民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3.2.2 结果分析 |
3.3 KL公司军转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 对策与建议 |
4.1 政府主动出台相关政策 |
4.1.1 KL公司所在属地探索“一站式”资质办理 |
4.1.2 军转民综合转化平台建设 |
4.2 军转民企业自身能力加强 |
4.2.1 探索专利“二次研发”平台建立 |
4.2.2 完善军转民企业发展从上而下的规划 |
4.2.3 加强企业军转民人才建设 |
5 结论及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完善军转民行业政策及环境 |
5.2.2 发展关键技术和增大投入 |
5.2.3 扶持中小型企业进行军工科研生产 |
5.2.4 加强涉及军转民领域国防工业的国际合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
2.1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内涵 |
2.2 主要理论参考 |
2.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战略解读 |
2.3.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 |
2.3.2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的和路径 |
2.3.3 推进“军民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
2.4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变革 |
2.4.1 军地两张皮的组织体系仍需要突破 |
2.4.2 现有国防知识产权制度需要建立健全 |
2.4.3 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参与主体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三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3.1 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 |
3.1.1 国防科技资源集聚区 |
3.1.2 军转民发展探索期 |
3.1.3 军民融合发展期 |
3.1.4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期 |
3.2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现状 |
3.2.1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概述 |
3.2.2 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SWOT分析 |
第四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实践 |
4.1 政府主导的创新共享平台建设实践 |
4.1.1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
4.1.2 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
4.2 “军转民”代表性企业的创新发展实践 |
4.2.1 长虹集团 |
4.2.2 九洲集团 |
4.3 “民参军”代表性企业的创新突破实践 |
4.3.1 九九瑞迪公司 |
4.3.2 永贵科技公司 |
4.4 科研院所的军民融合发展改革实践 |
4.4.1 绵阳兵装58 所的转企改制试点 |
4.4.2 中物院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及改革 |
第五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
5.1 军地院地军民融合联动机制尚未打通 |
5.2 军民融合产业结构不合理 |
5.3 军民融合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有待厘清 |
5.4 对创新共享平台缺乏有力的后续建设 |
5.5 助推中国(绵阳)科技城发展的政策不足 |
第六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举措建议 |
6.1 军地合力“破机制” |
6.1.1 军地、院地高层紧密互动 |
6.1.2 在现有法规体系下促成绵阳市国防知识产权运营 |
6.1.3 积极助推军工科研院所转企改制 |
6.1.4 军民融合政府工作机制专业高效化 |
6.1.5 军民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合理化 |
6.2 坚持不懈“建平台” |
6.2.1 两个创新共享平台做成行业品牌 |
6.2.2 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园载体平台 |
6.3 重拳政策“助产业” |
6.3.1 设立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基金 |
6.3.2 加强地方扶持政策 |
6.3.3 呼吁军民融合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科技企业孵化器业务运作模式研究——以绵阳市Z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Z公司概况 |
二、Z公司孵化器业务发展历程 |
(一) Z公司孵化器业务起步阶段情况 |
1. Z公司孵化器业务整体情况 |
2. Z公司孵化器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Z公司孵化器业务快速发展阶段情况 |
(1) 以政策打造良好创业环境, 建机制提升企业数量与品质 |
(2) 以自建与引入相结合的方式, 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
三、Z公司孵化器业务情况分析、归纳和总结 |
(7)奏响军民融合发展新时代乐章——四川绵阳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牢记总书记嘱托, 创新深化融合的体制机制 |
绵阳诞生全国首家军工科研院所转企单位 |
打破军民两张皮, 绵阳打造军民共通共用市场化平台 |
以产业化为导向, 发展军民融合企业集团 |
军民融合立法进行时 |
(8)基于JY公司的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和概念界定 |
1.1.1 选题意义 |
1.1.2 概念界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绵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 |
2.1.2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及分布 |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整体发展情况 |
2.1.4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 影响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2.2.1 有利因素 |
2.2.2 不利因素 |
3 JY公司基本情况 |
3.1 公司简介 |
3.2 人力资源情况 |
3.3 主营业务 |
3.4 财务状况 |
4 JY公司“民参军”的问题研究 |
4.1 准入问题 |
4.1.1 问题基本情况 |
4.1.2 解决办法 |
4.2 人才问题 |
4.2.1 问题基本情况 |
4.2.2 解决办法 |
4.3 资金问题 |
4.3.1 问题基本情况 |
4.3.2 解决办法 |
4.4 市场拓展问题 |
4.4.1 问题基本情况 |
4.4.2 解决办法 |
4.5 试验以及测试问题 |
4.5.1 问题基本情况 |
4.5.2 解决办法 |
5 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发展对策研究 |
5.1 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发展SWOT分析 |
5.2 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发展对策 |
5.2.1 合理规避“民参军”准入资质的障碍 |
5.2.2 利用丰富科技人才资源促进科研团队建设 |
5.2.3 拓宽渠道筹措资金 |
5.2.4 多渠道拓展市场 |
5.2.5 利用平台,加强对外合作,提升研发实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园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2.1 高新科技园区的内涵及发展 |
2.1.1 高新科技园区发源及定义 |
2.1.2 高新科技园区在我国的发展 |
2.2 风险投资的内涵及发展 |
2.2.1 风险投资的内涵 |
2.2.2 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
2.3 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园区的相互影响关系 |
2.3.1 风险投资加速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 |
2.3.2 高新科技园区帮助风险投资实现高收益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发展风险投资的体系建设研究 |
3.1 美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设立及运行模式 |
3.1.1 美国硅谷风险投资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3.1.2 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体系的构成分析 |
3.2 日本筑波科学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2.1 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现状 |
3.2.2 日本筑波科学城风险投资体系状况 |
3.3 国外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3.3.1 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 |
3.3.2 形成小企业集群效应吸引风投资金 |
3.3.3 形成优秀的园区文化与人才 |
3.3.4 加强风险投资的金融监管 |
3.3.5 健全的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设计思路 |
4.1 风险投资环境分析 |
4.1.1 园区优势分析 |
4.1.2 政策环境分析 |
4.2 建立科学的风险投资基金体系 |
4.2.1 园区母子基金资金来源 |
4.2.2 建立完善的项目内部评价体系 |
4.2.3 建立风险投资成功利润回流以及投资失败补偿机制 |
4.2.4 建立园区管委会 |
4.3 加强对风险投资子基金的金融监管 |
4.4 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4.5 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机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备薄膜光伏板项目引入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介绍 |
5.2 项目风险投资可行性分析 |
5.2.1 项目优势分析 |
5.2.2 项目投资分析 |
5.2.3 项目评价 |
5.3 项目风险资金运作 |
5.4 案例补充说明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物院高科技园区风投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体制行为分析 |
6.1 中物院作为园区建设者应理顺与成都和双流政府的关系 |
6.1.1 理顺与地方政府管辖权问题 |
6.1.2 争取更多优惠的发展政策 |
6.1.3 结合地方政府规划 |
6.2 理顺园区内部的体制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有关技术转移的研究 |
1.2.2 国内有关技术转移的研究 |
1.3 研究技术转移相关理论 |
1.3.1 技术转移理论 |
1.3.2 技术差距理论 |
1.3.3 创新理论 |
1.4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理论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业务现状 |
2.1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事业发展历程 |
2.2 基于技术势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可行性 |
2.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基本情况 |
2.4 技术转移中心基本情况 |
2.5 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当前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
3.1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业务发展特点 |
3.1.1 军用技术转民用特点 |
3.1.2 民用技术转军用特点 |
3.2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已存在的三种基本模式 |
3.3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式存在的不足 |
3.3.1 技术转移主体的缺位 |
3.3.2 技术中介机构的缺位 |
3.4 中物院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应对办法 |
第四章 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研究 |
4.1 平行创新模式与当前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 |
4.1.1 平行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
4.1.2 平行创新模式与当前模式的比较 |
4.2 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平行创新模式 |
4.3 中物院设立平行创新模式的基础 |
4.4 中物院平行创新模式的发展现状 |
4.5 中物院平行创新模式的技术需求分析 |
4.5.1 技术的出让方 |
4.5.2 技术的受让方 |
4.5.3 技术转移中介方 |
4.6 中物院技术转移平行创新模式的运行效果 |
第五章 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功能评价 |
5.1 平行创新模式提供最佳的合作切入点 |
5.2 平行创新模式构建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
5.3 平行创新模式协调管理过程和利益分配 |
5.4 平行创新模式促进市场资源整合和技术转移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
5.5 平行创新模式增加产业资本与技术资产的结合 |
5.6 平行创新模式确保风险投资的理性和效率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物院军转民创新发展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军民融合技术转移的路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中物技术”2004—2017案例研究[J]. 周阳,周冬梅,丁奕文,鲁若愚. 管理评论, 2020(06)
- [2]绵阳三线建设研究[D]. 涂枫卿.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军民融合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刘欢.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4]四川KL股份有限公司军转民能力评价研究[D]. 向玉.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2)
- [5]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D]. 许梅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科技企业孵化器业务运作模式研究——以绵阳市Z公司为例[J]. 杨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8(06)
- [7]奏响军民融合发展新时代乐章——四川绵阳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创新实践[J]. 张璐晶. 中国经济周刊, 2018(31)
- [8]基于JY公司的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参军”问题研究[D]. 邓真.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9]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研究[D]. 孙建胜.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10]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研究[D]. 蒋雪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三线建设论文;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论文; 绵阳人才论文; 风投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