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下痛点”——急性腰扭伤远观取穴

浅谈“下痛点”——急性腰扭伤远观取穴

一、从“腰痛穴”谈起——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论文文献综述)

司野[1](2021)在《运动针法治疗颈腰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梳理运动针法在治疗颈腰痛类疾病的应用,了解运动针法在治疗颈腰痛方面的研究进展,整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采用Cohrane系统评价标准对其疗效、镇痛效果、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实践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全面检索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运用运动针法治疗颈腰痛类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范围是各个数据库建库日期到2021年1月1日,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补充获取文献。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运用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风险偏移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结局指标主要关注总有效率、VAS疼痛评分及安全性。运用Rev Iew Manager 5.4、Stata 15.1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森林图、漏斗图、Egger和Harb ORd线性回归图、星状图等,得出运动针法治疗颈腰痛类疾病的疗效、镇痛效果、安全性的客观评价。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57篇文献均报告了运动针法治疗颈腰痛的有效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⑴有效率:(1)运动针法的疗效优于传统针灸(OR=3.95,95%CI=[2.54,6.14],P﹤0.00001),Egger’s回归法检验P=0.984﹥0.10不存在发表偏移,敏感性分析结果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2)运动针法的疗效优于电针(I2=37%﹤40%,OR=1.83,95%CI=[1.00087,3.35163),P=0.005),显着性分析发现结果位于统计学意义的边界,按疼痛部位进行亚组分析后,颈痛组无统计学意义,腰痛组结果与Meta分析一致,组间差异为I2=84.4%,异质性可能来源于疼痛部位,因颈痛组样本量仅有2篇不足以说问题,需将来进一步验证,目前可得出结论:运动针法较电针在治疗腰痛时更有优势;(3)运动针法治疗腰痛时疗效优于西药(OR=4.34,95%CI=[2.23,8.44],P=0.0001﹤0.05);(4)运动针法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结合其他疗法(OR=4.77,95%CI=[2.55,8.93],P﹤0.00001);(5)运动针法与其他疗法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I2=45%﹤50%,OR=0.90,95%CI=[0.12,6.84],P=0.91﹥0.05),因仅纳入3篇文献,结果需谨慎对待;(6)运动针法结合传统针灸疗效优于传统针灸(OR=2.91,95%CI=[1.24,6.82],P=0.01﹤0.05)。(7)运动针法结合其他疗法疗效优于非运动针法(I2=8%﹤20%,OR=5.36,95%CI=[3.70,7.76]P﹤0.00001),Harbord检验结果P=0.232﹥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发表偏移,敏感性分析结果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说明结果稳定。⑵镇痛效果:(1)运动针法镇痛效果优于传统针灸(I2=83%﹥50%,SMD=1.08,95%CI=[0.74,1.42],P﹤0.01),敏感性分析排除经Galbr检验发现的异质性较大文献,结果与Meta分析一致,结果稳定但证据质量较低。;(2)运动针法的镇痛效果优于电针(WMD=0.80,95%CI=[0.85,1.06]);(3)运动针法镇痛效果优于西药(I2=95%﹥50%,WMD=2.04,95%CI=[0.47,3.61]),异质性较大结果不可信,进行定性分析。(4)运动针法镇痛效果优于传统针灸结合其他疗法(I2=30%﹤40%WMD=0.89,95%CI=[0.85,1.22]P﹤0.01);(5)运动针法结合传统针灸镇痛效果优于传统针灸(I2=78%﹥50%,WMD=0.78,95%CI=[0.53,1.04],P﹤0.01),通过减补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结果稳定,但因异质性较大,证据质量较低;(6)运动针法结合其他疗法镇痛效果优于非运动针法(I2=82%﹥50%WMD=2.11,95%CI=[1.64,2.58],P﹤0.01),egger线性回归法计算,P=0.732﹥0.1,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证据质量较低;(7)定性分析显示:运动针法短期镇痛效果强于西药,长期疗效有待考证。⑶安全性:有20篇文献对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副作用进行了报道,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运动针法安全性较好。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1)在治疗颈腰痛时使用运动针法可以得到更好了临床疗效,但在治疗颈痛时使用电针还是运动针刺仍需要将来进一步探讨。(2)使用运动针法治疗颈腰痛时与其他疗法相比,运动针法对颈腰痛的缓解更显着。(3)运用运动针法在治疗颈腰痛时安全性较好。

井傲[2](2020)在《针刺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红外热像图即时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热代谢及红外热像图即时变化的影响,探讨委中穴与腰部功能联系,以期从红外热像角度反映“腰背委中求”所体现的体表远隔部位间的联系。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为委中组、阴谷组、曲池组,每组各30例。均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针刺前、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20min、30min腰部的红外热像图,观察并统计针刺前后腰部热代谢温度数值及红外热像图的变化,并对所获取的温度数据和温度变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组内比较:委中组4个部位针刺后与针刺前相比,热代谢△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2、R2部位与L1、R1部位相比在起针即刻热代谢△T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阴谷组L1、R1、R2三个部位针刺后与较针刺前热代谢△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与L2、R2相比在起针后30min热代谢△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穴针刺前后腰部热代谢无明显变化。2.三组间对比:与曲池组、阴谷组相比,委中组4个部位在针刺后热代谢上升幅度最明显,热代谢△T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阴谷组4个部位针刺后热代谢上升,但较委中组有一定差异,热代谢△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可一定程度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热代谢温度。此研究提示《四总穴歌》之“腰背委中求”所体现的体表远隔部位间的联系有进一步临床深入研究的价值。

何增华[3](2020)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目前临床与日常生活中日渐多发的急性踝关节扭伤(ASS),考虑到临床中针对ASS的中西医治法繁杂、量效参差不齐,并且常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选择不当而极易遗留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后遗症的情况,依据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的研究证明针刺运动疗法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突出疗效,以及考虑到目前临床中运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尚存在方案设计、评价标准、疗效阐释等方面的不足之处的这一特点,须进一步丰富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ASS方面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确切疗效、探索疗效确切的针灸方案;故本课题设计试验将“针刺运动疗法”与“单纯针刺”治疗ASS进行疗效对比,探讨针刺运动疗法较常规单纯针刺在针对ASS的治疗中是否存在明确疗效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ASS确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在选穴、护理等基础条件以致的前提下,对照组给予常规普通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运动疗法针刺治疗,治疗时间30分钟/次,1次/日,1个疗程,为期12天,自患者初诊起,连续治疗4天;后于第六日开始隔日治疗1次,共4次,合计治疗8次。在治疗阶段的前、中、后(治疗前、第1次治疗结束,第4次治疗结束、最后1次治疗结束)各进行疗效评估,本课题采取的评估方法为:对患者临床症状通过不同量表进行统计总结,对前后差异进行分析,本课题采用3种量表:目前较公认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美国足踝协会的“AOFAS踝-后足评分表”以及“VAS痛觉量表”。因现行踝关节不同症状评分表,均不同程度存在评分主观性,故本课题所有相关评测指标皆由同一课题组人员评估,以尽可能减少误差。治疗结束后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首先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受试对象无显着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在组内、组间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AOFAS评分”以及“VAS评分”数据分析。得出各组数据差距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3.主要结局治标以“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为主要参考,分别对两组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治疗8次(第12天)后针刺运动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90.00%,高于对照组;针刺运动组总显效率86.67%,对照组5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运动组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总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何婉秋[4](2018)在《针刺后溪、昆仑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是观察针刺后溪、昆仑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对比针刺后溪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差异,为找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严格选取门诊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双侧后溪、昆仑穴配合腰部运动,对照组针刺双侧后溪穴配合腰部运动。30min后起针,均嘱患者活动腰部。每日治疗1次,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分别进行测评VAS评分、ROM评分,首次治疗后进行一次性疗效评判,第5次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总疗效评判。结果:通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及ROM评分,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腰部症状有显着疗效。第1天治疗后,治疗组症状完全消失6例、显效14例、症状有所改善7例、3例未见疗效,总有效率为90%;第5次治疗后针刺后溪昆仑组症状全部消失11例、症状显着改善15例、有所起色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首次治疗效果明显,两种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都有明显效果,但针刺后溪、昆仑穴配合运动疗法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林玉蕙[5](2017)在《近5年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应用规律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全面收集相关文献,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可行的腧穴选穴特点及应用规律,探索出针灸治疗本病的选穴特性,为临床实践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持。方法:用计算机检索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期刊临床型文献,包括CBM、CNKI、VIP、WF。网上不能下载全文的,同时佐以手工检索,检索的时间从2010年至2015年。根据相关标准,对合格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将资料输入excel表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其腧穴应用规律。结果: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法中以辩证针刺为最多,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主要有腰痛点、委中、后溪、阿是穴、肾俞等,腧穴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背部和上肢部、下肢部,腧穴归经主要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中按特定穴分类最常使用的是五腧穴、背俞穴、原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结论:1.现代医家治疗急性腰扭伤以辩证针刺疗法为主。2.现代医家治疗急性腰扭伤时以单穴为主。3.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4.选穴集中在腰背部及上肢部腧穴上。5.特定穴所占比例较大,最常使用的是五腧穴、背俞穴、原穴。

吕佳[6](2017)在《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腰痛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针灸有效病症腰痛为切入点,全面收集和整理期刊类文献中针灸治疗腰痛的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探求针灸治疗腰痛的腧穴优选及配伍规律,并建立腧穴优选规律谱和腧穴配伍优选规律谱。目的在于为腧穴优选及配伍方案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为针灸治疗腰痛的规律性研究寻找突破。方法:以电子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等文献数据平台为基础,运用Excel收集和整理期刊类文献中针灸治疗腰痛的相关文献,并建立文献基础数据库。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腧穴的选用频次、归经、属性、分布及配伍等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腧穴优选及腧穴配伍优选规律谱。结果:经筛除和整理共收集到有关针灸治疗腰痛的文献488篇,针灸处方578条,涉及109个腧穴,总频次为2067次,涵盖13条经脉。腧穴频次分析结果:以委中、肾俞、大肠俞居多。经脉关联分析结果: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部位关联分析结果:以下肢部和腰背部腧穴居多。特定穴关联分析结果:以五输穴为最。配伍处方占所有处方的62.11%,在配伍中支持度最高的穴位配伍是肾俞→委中。按部配伍以局远配穴为主。结论:1、当代治疗腰痛的针灸文献主要以配伍处方为主,且以局远配穴为主。2、当代针灸医家治疗腰痛腧穴优选注重循经选穴,且注重特定穴的使用。

伍顺杰[7](2016)在《针刺人中穴配合腰部牵扳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人中穴配合腰部牵扳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对照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为临床治疗本病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5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随机将5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人中穴配合腰部牵扳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人中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25例,治愈22例,占88%;好转3例,占12%;未愈0例。对照组患者25例,治愈13例,占52%;好转9例,占36%;未愈3例,占1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人中穴配合腰部牵扳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人中穴,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周安琪[8](2016)在《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及其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究运动针法的起源与现代发展,展示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通过对相关临床报道进行文献研究,总结其现代临床经验,探讨其选穴特点及适应症,为今后该法的临床选择应用提供些许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关于运动针法的古文献及现代临床报道进行阅读,探讨运动针法的实践起源及现代运用情况;同时将国内关于运用关于该法治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文献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相应的资料提取表,并对纳入的文献中关于运动针法治疗的病症和使用该法的穴位进行提取;将提取所得的资料输入电子表格中保存,依据所治病症、选穴方式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建立相关图表然后进行分析;最终由中总结处关于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相关运用规律。结果:运动针法的具体运用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分别见于《灵枢·官针》的“恢刺”及《灵枢·刺节真邪论》的“发蒙针法”相关章节,而当代医家提出了“运动针法”的概念,亦有医家称之为“互动式针刺法”、“动气针法”、“动留针法”等。本课题中所纳入的关于运用运动针法治病的文献一共有225篇,其所涉及的病症共约37个。文献资料显示,运动针法在现代临床中较多运用于骨伤科病症和部分内科病症的治疗,亦用于少量妇儿科、五官科及其他病症的治疗。由本课题中纳入的225篇文献可见,运动针法使用的取穴方式主要为远端取穴的文献为179篇,所占文献比例达79.56%。从选用腧穴分类来看,取经穴为主行运动针法的文献篇数达152篇,占比达67.56%;取奇穴为主行运动针法篇数为39篇,占比达17.33%。结论:1.运动针法系古代针刺治病及导引之术的结合,其实际运用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相关经文可见,该概念由现代医家在上世纪中后叶明确提出,并开始广泛运用于治疗骨伤科及运动系统类疾病,后逐渐扩展至内科、妇儿等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该法注重“气至病所”,要求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运用患部或相关部位的运动来增强疗效。2.从检索的文献来看,运动针法主要运用于骨伤科类疾病(以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落枕等为主),亦见于五官科、内科、妇儿科及其他病症,涉及中风及其后遗症、抑郁症、呃逆、偏头痛、心绞痛、胸胁痛、夜尿频、周围性面瘫、小儿脑瘫及多发性抽动症、慢性盆腔炎、耳鸣、耳聋、喉炎、带状疱疹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各病病因病机不尽相同,病位各异,病程长短不一。3.本课题研究中,运动针法取穴多采用远端取穴进行治疗,且多采用经穴(注重选用能激发经气的特定穴),同时注重有确切疗效的经外奇穴及经验效穴;在优势病种方面(特别是骨伤科疾病),根据病变部位采用“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方式,该取穴方式有利于肢体运动,从而改善患部功能及气血流通情况;在选穴归经方面,所选用经穴多归属于气血相对旺盛的阳经经脉,有利于改善患部气血、阴阳状况。

胡晓娟[9](2015)在《“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索有关“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以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The Cochrane Library、 PubMed/Medline、EMBASE,并结合手工检索及网页搜索谷歌学术进行补充检索。由两名评价员将筛选出的文献独立地进行资料提取、交叉校对,若结论不一致,则讨论协商或由第三方仲裁,通过Cochrane Handbook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完成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临床有效率、一次治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RDQ)及不良反应作为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二者均以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分析疗效。并使用GRADE profiler软件完成文献的证据等级评定。结果:共纳入17篇中文文献,方法学质量评定有3篇为“A”级,12篇为“B”级,有2篇为“C”级,GRADE证据质量强度大部分为“低”,少数为“中等”或“极低”。Meta分析结果:(1)临床有效率:①运动针刺法优于常规局部针刺法(OR=7.18,95%CI=[3.77,13.65],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及提取分配方案隐藏及盲法实施完善的试验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均与Meta分析一致),运动针刺法优于西药(OR=2.82,95%CI=[1.15,6.92],但敏感性分析与Meta分析不一致,降低了结果的可靠性);②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局部针刺法(OR=7.66,95%CI=[2.54,23.10]),优于西药(OR=5.45, 95%CI=[2.21,13.43])。(2)一次治愈率:①运动针刺法疗效优于常规局部针刺法(OR=7.12,95%CI=[4.06,12.51]),优于西药(OR=5.23,95% CI=[1.66,16.51]);②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优于常规局部针刺法(OR=5.21,95%CI=[2.78, 9.78]),优于西药(OR=3.37,95%CI=[1.82,6.26]).(3)疼痛VAS评分:运动针刺法优于常规局部针刺法(MD=-1.71,95%CI=[-1.87,-1.55],提取隐蔽分组及盲法完善的试验进行敏感性分析,其结果与总体趋势一致),运动针刺法优于西药(MD=.1.90,95% CI=[-2.53,.1.27]),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与西药对照时,异质性过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宜行Meta分析。(4)RDQ评分:运动针刺法优于常规局部针刺法(MD=-1.87,95% CI=[-3.15,-0.59]),优于西药(MD=-1.61,95% CI=[-2.28,-0.94]).共3篇文献采用描述性分析报道了安全性事件,均未出现与试验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相对较高。结论:初步认为“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局部针刺法,但尚无足够证据证明运动针刺法比西药疗效更佳,目前资料大部分为短期疗效的报道,尚不能肯定其远期效应。目前纳入的文献均未发现严重不良结局,安全程度相对较高。但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质量及证据等级强度均偏低,缺乏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真实疗效,且缺乏远期疗效的临床报道,需今后寻求更高质量的证据进一步证实其疗效。

郭晶晶[10](2014)在《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处方选穴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拟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相关古今文献,总结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一般趋势与大体规律;同时结合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理论基础对其规律进行探讨,归纳处方用穴要点,提炼基本理论认识,为临床实践及科研提供文献研究依据与理论支持。方法:检索针灸类、综合医书类古籍,及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1983年1月-2013年5月之间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文献。再根据筛选标准,对合格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运用Microsoft Access20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处方选穴规律。结果:古今文献处方均以单穴处方为主;古今用穴存在差异,古代常用穴排在前五位的是委中、肾俞、水沟、腰俞、昆仑,现代常用穴排在前五位的是阿是穴、腰痛点、委中、水沟、后溪、肾俞;古今用穴归经均以膀胱经和督脉腧穴为主;古代用穴部位以腰背部和下肢为主,现代以腰背部为主;特定穴所占比例较大,尤以五输穴最多。结论:1.古今医家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皆多选用单穴处方。2.古今常用穴有一定差异;3.选穴均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上。4.选穴以腰背部及下肢腧穴为主。5.特定穴使用广泛,以五输穴、背俞穴为多。

二、从“腰痛穴”谈起——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腰痛穴”谈起——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针法治疗颈腰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针刺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红外热像图即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环境设置和条件
        2.3 主要仪器及器材
        2.4 检测时间和记录时间点
        2.5 选穴和定位
        2.6 测温区标记
        2.7 观察指标(腰部热代谢△T)
        2.8 检测步骤
        2.9 操作方法
        2.10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3.2 研究结果分析
讨论
    1.经脉——腧穴体表远隔部位间相关性研究概况
    2.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针灸临床应用关于腧穴红外温度特性研究
    3.选病及选穴依据
    4.结果分析及机理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年“腰背委中求”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一、踝关节扭伤定义
        二、流行病学分析
        三、解剖特点与发病机制
        四、基因关联
        五、病理改变
        六、临床症状
        七、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国传统医学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一、中医辩证
        二、中医治疗
    第三节 针刺运动疗法与恢刺法
        一、针刺运动疗法
        二、恢刺法
    第四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概述
        一、针刺运动疗法的中医传统立论根据
        二、针刺运动疗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和分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病例标准
        四、排除病例标准
        五、剔除和脱落标准
        六、涉及医学伦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化分组
        二、设置对照
        三、样本量估算
        四、临床观察表
        五、技术路线图
        六、治疗方法
        七、不良事件处理
        八、观察方法
        九、疗效标准
        十、主要结局指标
        十一、次要结局指标
        十二、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统计
        二、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三、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临床研究与设计探讨
    第二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运动疗法的主要理论基础-经筋理论
        二、经筋的含义
        三、经筋病的表现
        四、经筋病的治疗
    第三节 探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第四节 选穴依据
    第五节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结果分析
        一、组间比较
        二、组内比较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针刺后溪、昆仑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3.小结
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1.取穴原则
    2.后溪、昆仑的研究
    3.运动针法的研究
    4.问题与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5)近5年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应用规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研究概况
        1.1.1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1.1.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治疗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研究概况
        1.2.1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1.2.2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治疗的认识
第二章 文献检索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来源
        2.1.2 文献检索方法
        2.1.3 文献检索策略
    2.2 文献筛选
        2.2.1 文献纳入标准
        2.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腧穴筛选
        2.3.1 腧穴纳入标准
        2.3.2 腧穴排除标准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结果
        2.5.1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概况
        2.5.2 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方法
        2.5.3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
        2.5.4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按部位分布
        2.5.5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按归经分布
        2.5.6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按穴性分布
        2.5.7 结论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中医不同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3.2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规律探讨
        3.2.1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常用腧穴探讨
        3.2.2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循经取穴规律
        3.2.3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部位取穴规律
        3.2.4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特定穴应用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腰痛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西医对腰痛的认识
    2.腰痛中西医的病因病机
    3.腰痛的中医分型标准
    4.西医治疗腰痛
    5.中医针灸治疗腰痛
    6.针灸治疗腰痛的机制研究
    7.针刺治疗腰痛的用穴规律研究
    8.数据挖掘技术
    9.小结
文献研究
    1 数据采集
    2.数据预处理
    3.建立基础数据库
    4.数据挖掘方法
    5.数据分析
讨论
    1 腧穴优选规律
    2 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3 优选对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针刺人中穴配合腰部牵扳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药治疗急性腰扭伤
    2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及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运动针法探源及现代应用概况
    一、运动针法的概念
    二、运动针法探源及概念提出
        (一) “导引之术”系“运动治病”起源
        (二) 《黄帝内经》运动针法运用
        (三) 现代“运动针法”概念提出
    三、运动针法临床运用概况
第二部分 运动针法现代临床应用及其规律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来源
        (二) 文献检索方式
        (三) 文献筛选方式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一) 运动针法所治疗临床病症情况
        (二) 运动针法临床取穴分布情况
    四、讨论
        (一) 运动针法的临床主治优势病症特点及其机制
        (二) 运动针法的取穴方式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流程图
    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1 研究类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干预措施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结局指标
        2.4.1 主要结局指标
        2.4.2 次要结局指标
    3 文献检索
        3.1 检索范围
        3.1.1 检索时间及文献类型
        3.1.2 检索来源
        3.2 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
    5 资料提取
    6 文献质量评价
        6.1 方法学质量评价
        6.2 证据等级评定
    7 资料分析
        7.1 定性分析
        7.2 定量分析
        7.2.1 效应量选择
        7.2.2 异质性检验
        7.2.3 Meta分析
        7.2.4 异质性处理
结果分析
    1 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1 样本量
        2.2 受试者特征
        2.3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2.4 疗程
        2.5 干预措施
        2.6 结局测量指标
        2.6.1 主要结局指标
        2.6.2 次要结局指标
    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1 随机分配方法
        3.2 分配方案隐藏
        3.3 盲法
        3.4 失访、脱落和随访
        3.5 选择性报告结果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4.1.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4.1.2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4.1.3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4.1.4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西药
        4.2 一次治愈率的比较
        4.2.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4.2.2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4.2.3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4.2.4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西药
        4.3 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4.3.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4.3.2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4.3.3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西药
        4.4 Roland-Morris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表(RDQ)评分的比较
        4.4.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4.4.2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4.5 安全性分析
    5 证据质量等级评定(GRADE分级)
        5.1 以“临床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评定
        5.1.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5.1.2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5.1.3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5.1.4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西药
        5.2 以“一次治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评定
        5.2.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5.2.2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5.2.3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5.2.4 运动针刺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VS西药
        5.3 以“疼痛VAS评分”为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评定
        5.3.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5.3.2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5.4 以“RDQ评分”为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评定
        5.4.1 运动针刺法VS常规局部针刺法
        5.4.2 运动针刺法VS西药
讨论
    1 传统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2 “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现状
    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讨论
    4 “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评价讨论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检索策略
附录2 数据资料提取表
附录3 偏倚风险评估图和偏倚风险评估总结图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处方选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记载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中医治疗方法
        1.4 现代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2.1 临床表现
        2.2 诊断标准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针灸处方选穴规律研究
    1 文献检索
        1.1 文献检索范围
        1.2 检索方法及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2 数据处理及数据库的建立
    3 研究结果
        3.1 古代文献研究结果及分析
        3.2 现代文献研究结果及分析
        3.3 古今文献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古代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处方选穴规律
        1.1 常用穴讨论
        1.2 循经取穴规律
        1.3 人体部位取穴规律
        1.4 特定穴应用规律
    2 现代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处方选穴规律
        2.1 常用穴讨论
        2.2 循经取穴规律
        2.3 人体部位取穴规律
        2.4 特定穴应用规律
    3 古今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处方选穴规律对比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从“腰痛穴”谈起——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针法治疗颈腰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司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针刺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红外热像图即时影响的研究[D]. 井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观察[D]. 何增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针刺后溪、昆仑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D]. 何婉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6)
  • [5]近5年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应用规律性研究[D]. 林玉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6]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腰痛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D]. 吕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针刺人中穴配合腰部牵扳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D]. 伍顺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及其规律研究[D]. 周安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9]“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系统评价[D]. 胡晓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10]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处方选穴规律研究[D]. 郭晶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浅谈“下痛点”——急性腰扭伤远观取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