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夫游记漫画评论

喻大夫游记漫画评论

一、郁达夫游记散文漫评(论文文献综述)

任珺[1](2021)在《论张恨水散文中的家国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菁钰[2](2021)在《论师陀小说的文体特征》文中指出

刘宇[3](2021)在《批评史视野下的张洁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孝生[4](2021)在《论师陀作品的过客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在现当代文坛中,师陀是一朵暗暗盛开,不为众人瞩目的“奇葩”。动荡混乱的喧嚣时代中,师陀以文字坚守着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不谄媚于俗。过客形象是师陀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表达师陀人生思考的重要侧面。师陀通过对乡村、小城、都市三种空间中过客的刻画,勾勒出了当时国民的生存状态,完成了对片面生存的批判与理想生存的追寻。在对师陀作品较为全面地阅读后,本论文以作品中的过客形象为主要论述点,对师陀作品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挖掘师陀作品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深层文化意蕴。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过客形象的原型以及师陀作品中过客形象的成因。第二章以空间视角对师陀作品中的过客形象进行区分:一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二中国社会的纽带——小城;三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都市。本文通过三种过客类型的详细解读,将师陀通过过客形象所反映的二十世纪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存境遇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三章是以文化批评的视角对过客形象做出价值判断,论述过客在双重空间下的失落困境,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作者所试图构建的新国民精神。第四章则是对师陀过客书写的艺术追求进行探讨。师陀对于个体生命的深入关注,使他的作品偏离了当时的主流话语,但是对于现代化进程更加深刻的现代社会,过客形象有着更深的现实意义。

杭鹰[5](2020)在《忧郁症的隐喻—郁达夫《沉沦》集再解读》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1896年-1945年),是一位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作家,曾一度与鲁迅齐名,在当时的广大知识青年中有“中国的卢梭”的美誉。1921年10月,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小说集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自出版至今已将近百年时光,对于小说集的研究也形成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仔细梳理了《沉沦》集的研究成果后,笔者认为,现有对《沉沦》集的阐释从时代背景中得到的推论过多,反而限制了我们对文本意义空间的挖掘。随着时代背景的远去,《沉沦》集的审美韵昧并未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丧失,因此,有必要重新回到文本,探索更为丰富的审美空间。本文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今国内外文学界对郁达夫《沉沦》集的阐释与批评为参照 系,围绕郁达夫小说中“忧郁症”的隐喻,以小说主人公的“忧郁症”发展过程与“病的心理”描写为切入点,尝试对《沉沦》集的内容做出更细致的阐释。本论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该选题的研究意义,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要介绍《沉沦》集的内容,详细梳理自二十世纪以来《沉沦》集在国内外文学场域中被不断解读的过程,并对比郁达夫本人对其内容的自我叙述。国内外文学界对郁达夫《沉沦》集的内容解释在不同的时期其重点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另一方面作家本人在不同时期对《沉沦》集的解释也透露出互相矛盾之处,笔者认为放在小说集开篇的《<沉沦>自序》是最接近作家当年写作心境的,因此其中提到的“忧郁症”可以作为 一个很好的研究线索。第二章从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方面探究郁达夫选择“忧郁症”作为小说集描写对象的原因。笔者认为郁达夫之所以如此青睐“忧郁症”,一方面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个人忧郁气质有关,尤其是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对其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日本文坛流行的文学思潮的密切有着切的关联。第三章是对《沉沦》集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通过梳理《沉沦》中“忧郁症”的发展过程,分析“性苦闷”和“忧郁症”之间的关系,探析“病的青年的心理”诉求到底是什么,而这又是如何继续体现在《南迁》和《银灰色的死》这两篇小说中的。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对忧郁症的文化隐喻的定义,来探讨主人公身患“忧郁症”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意义,并进一步讨论“忧郁症”最后的发展结局。结语部分总结整篇文章。通过对《沉沦》集中,“忧郁症”的探讨,笔者认为一直以来作为小说争论点的“性苦闷”,只是促成主人公“忧郁症”发展的一环,小说真正的关注点不在于人物的“性行为”表象,而是隐藏在其后的心理活动。主人公在“忧郁症”恶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卑”心态是作家对当时身为中国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主人公“自戕”行为是作家摆脱不了这种精神困境后的自我弃绝。附录部分主要搜罗了日本学界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对郁达夫及其《沉沦》集的研究资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对于其中一部分能阅读到的文章内容做了概要描述,以供参考。

王贵禄[6](2019)在《论西部散文的“追寻——精神还乡式”创作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西部散文"追寻—精神还乡式"创作模式的形成,既是对现代还乡书写的承续,又是对古代还乡书写的回应,同时也基于时代与文学的双重诉求,即受"归家"与"寻根"思潮的策动。西部散文对这种创作模式的运作,更倾向于对"家"的确认、对自我的确认和对西部的确认。因为这样,西部散文便远离了喧嚣与骚动,告别了文坛盛行的那种精雕细琢的小散文格局。西部散文对文化乡愁与精神寻根的持续书写,使其彰显了别样的意义深度。

程璐[7](2019)在《北新文学广告研究》文中提出北新书局是新文学出版肇始阶段的主力军。在激烈的现代文学出版环境中,北新书局通过多样的广告手段和精妙广告策略奠定了其“新文艺书店的老大哥”的地位,成为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绪论部分,对北新书局孕育、萌芽、产生、成立、发展、鼎盛、转型直至衰落消亡的三十年风雨历程进行总体论述,并对“北新文学广告”进行概念界定。第一章,对北新文学广告的刊载媒介、宣传对象和宣传策略进行梳理研究。北新文学广告的载体类型多种多样,主要集中于报纸、自家期刊杂志、本版图书三类,新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文学丛书是北新文学广告的四大对象,宣传手段和策略灵活多变、引人入胜。第二章,对北新文学广告与新文学的传播接受活动进行探究。北新书局不仅对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冰心等文学名家大力宣传,使书局迅速崛起;同时,也注重培养提拔新进作家,以保障其持续发展的活力。北新书局在不断的文学广告实践中,实现并巩固了其新文艺优势。第三章,对北新文学广告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进行探究。文学广告本身即是一种文学“副文本”,具有文学的审美艺术特征,可以为读者提供顺利进入文本阅读的“前阅读”环境,为作家作品经典化提供助力。同时,北新文学广告在无形中记录了大量文坛事迹、保留了重要文学史信息,是珍贵的现代文学史料,也是作家佚文的重要来源。

韦丁心[8](2019)在《《作品》研究(1978-198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品》是广东省作协的机关刊物,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办至今,不仅顺应意识形态、国家政策对文学的规导,在促进区域文学的发展以及形成自身特色方面也成绩显着。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学政策的规导下,《作品》肩负着繁荣广东省文学的重任,注重地方性文学资源的挖掘以及多元性文学空间的开拓,将自身打造成彰显岭南气派、南粤特色、广东精神的文化名片。1980年代是《作品》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在对各种文学思潮的轻重取舍中不断确立并丰富其现实主义品格,构建、推动并丰富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构成了独特的互文性关系。《作品》通过凸显地域特色,自觉塑造刊物个性,通过封面、封底等美术作品与特色栏目设置等编辑行为,征文、评奖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鼓励本省作家写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以此来活跃广东文坛的创作。在文学批评方面,《作品》积极配合着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回应文坛主流思潮,在文学热点问题讨论中主动发声、深度介入;对广东文学批评动态予以紧密追踪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开拓文学批评新领域,一度成为1980年代文学新潮的引领者。广东文学院成立后,《作品》成为培育广东作家队伍的基地,形成了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创作景观。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化文学交流,使刊物成为了解广东文学发展和港澳台文学的重要窗口。

任亿[9](2019)在《灵动笔端的雅致书写 ——张恨水散文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被尊称为“通俗文学大师”和“章回小说大家”。其实除了小说的创作,张恨水还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崇尚清新自然,还原本真的自我,表现生活的诗情画意,于朴质冲淡之中,有一股清新隽永之气,温婉自适的情调中略带感伤的心境。从抒情中可以体味作家修身养性的闲适,在议论中可以感受到张恨水浓厚的家国情怀意识。他的散文将传统文人闲适雅逸的生活情趣与知识分子心忧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谐统一,真正地做到了在“雅”的视域下进行自我书写和自我表达。第一章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生成原因。张恨水的散文创作之所以呈现出雅致化的审美特征,这与作家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作家的个性气质和思想境界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章主要从作家双重人格的建构、性灵文学的影响和地域文化的熏陶等三个方面来探析张恨水散文雅致化书写的形成原因。第二章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具体表现。本章系统梳理了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具体表现,认为他散文的雅致化书写主要体现在作家日常生活中的雅趣、寄情于自然山水的雅乐以及散文中能够关注社会现实的雅情等方面。张恨水的散文中既有作家个人的小雅之趣,同时又饱含着作家内心的大雅之情。第三章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精神向度。深度探究张恨水散文的精神向度,他笔下的散文不仅“精神”富足,更是体现出了精神的方向和高度。因此,本章主要论述作家是如何在苦难生活中寻求精神的自适和在冲淡之中寄寓家国的情思,在更高的层次上探析作家审美精神的雅正。第四章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审美特征。具体分析张恨水散文雅致化书写的审美特征,分别从朴素典雅的诗性语言、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和闲适冲淡的诗意基调等方面来论述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独特体现。从审美的心态、诗意的视角来分析张恨水散文“雅趣求真、温情闲适”的美学格调。

邱凌雁[10](2019)在《《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文中指出晚清民国时期,西方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 Literature)被译介至中国,其张扬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彼时的中国,浪漫主义既是一个舶来自西方的专有名词,又是一个不断被构建的“中国化”的概念。本文以《小说月报》(1921-1931)为基础文献,使用文献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其对于浪漫主义作家和作品的译介与挪用,并在此基础上追溯此类作家和作品的西洋源流,探究《小说月报》同人的译介原则与文学理想,思考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实践的深层影响,进而揭示彼时中国文学追寻“浪漫主义”的生动历程。根据上述思路,论文第一章以厘清浪漫主义的概念为主要任务,一方面寻绎中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一方面探讨中国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译介,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表现形式的梳理与中文语境中浪漫主义概念的溯源,进一步厘清浪漫主义的内涵,为梳理《小说月报》的浪漫主义文本奠定理论基础。论文第二章是对《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的概观,一方面对译介文本进行纵向梳理,一方面对译介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整理可以发现,1921-1925年《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作家作品数量较多,1926-1927年数量减半,1928-1931年数量继续减少,这与《小说月报》主编的更替、浪漫主义理论的积淀以及中国学界对于浪漫主义态度的转向都有很大关系。在译介内容方面,本文认为《小说月报》偏好推介拜伦、雪莱等具有明显反抗精神的作家,在译介作品时倾向于译介被损害国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与英法的积极浪漫主义,倾向于选择主题利于精神解放的文本。论文第三章是对《小说月报》中所译介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家作品溯源,通过对作家真实信息的探寻来打破文本陌生感,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和文学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问《小说月报》译介该作家的原因。论文第四章以沈雁冰为例,简要分析了《小说月报》浪漫主义的译介对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通过分析倡导“为人生的文学”的现实主义作家沈雁冰的代表作《蚀》三部曲、《子夜》,本文认为浪漫主义的译介与传播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深刻影响,使作家在创作时自觉选取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常用的题材,借用浪漫主义的特色主题并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技巧,使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论文结语部分试图通过分析、总结时人对浪漫主义的认识、态度、界定等探求二十年代中国浪漫主义的内涵,还原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建构过程。总体而言,浪漫主义在二十年代具有极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其启蒙、解放思想的现实性意义高于文学意义,中国的浪漫主义经选择性译介后以自由与革命的精神内核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相契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精神解放的一大助力。

二、郁达夫游记散文漫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郁达夫游记散文漫评(论文提纲范文)

(4)论师陀作品的过客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师陀过客书写的渊源
    第一节 “过客”的原型溯源
    第二节 师陀作品过客形象的成因
第二章 师陀作品中的“过客”类型
    第一节 乡土过客
    第二节 小城过客
    第三节 都市过客
第三章 师陀过客书写的文化含义
    第一节 异乡与故乡的双重失落
    第二节 田园与都市的双重反思
    第三节 对生命的深度关注
    第四节 探索新的国民精神
第四章 师陀过客书写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行走”的意象
    第二节 游走的故事模式
    第三节 独特的叙述技巧
    第四节 杂糅的创作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忧郁症的隐喻—郁达夫《沉沦》集再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综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内外对《沉沦》集的解读
    第一节 《沉沦》集内容简介
    第二节 国内外对《沉沦》集的批评
    第三节 郁达夫对《沉沦》集的解释
第二章 郁达夫的留学生活与“忧郁症”体验
    第一节 “忧郁症”的体验——郁达夫的留学经历
    第二节 大正文坛与郁达夫“忧郁症”的关系
第三章 《沉沦》集中的忧郁症隐喻
    第一节 作为疾病的忧郁症
    第二节 《沉沦》集中忧郁症的发展与诉求
        1. 忧郁症的发展过程——《沉沦》
        2. 忧郁症的心理诉求——《南迁》与《银灰色的死》
    第三节 《沉沦》集中忧郁症的结局
        1. 自卑——身份的焦虑
        2. 自戕——自我的弃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郁达夫及《沉沦》集在日本的研究资料

(6)论西部散文的“追寻——精神还乡式”创作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神还乡作为诗性母题
二、文化乡愁与精神寻根
三、作为创作模式的价值意义

(7)北新文学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北新书局的风雨三十年
    第二节 北新书局的文学书刊广告
第一章 北新文学广告的构成
    第一节 北新文学广告的刊发媒介
    第二节 北新文学广告的宣传对象
    第三节 北新文学广告的宣传策略
第二章 北新文学广告与新文学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对名家名作的重点推介
    第二节 对新进及普通作家作品的打造与支持
    第三节 对北新新文艺作品的维护和助力
第三章 北新文学广告的价值向度
    第一节 北新文学广告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北新文学广告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作为作家佚文的北新文学广告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北新文学广告选辑录
    附录二: 北新文学广告图例选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作品》研究(1978-198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作品》复刊的时代语境与文学立场
    第一节 《作品》复刊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作品》的现实主义文学立场
    第三节 《作品》与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二章 《作品》文学创作的地域特色建构
    第一节 凸显地域特色的编辑行为
    第二节 充满岭南特色的文学创作
第三章 《作品》文学批评的争鸣与探索
    第一节 《作品》对全国性文学论争的积极参与
    第二节 《作品》与新时期广东文艺批评的探索
    第三节 《作品》文学批评的特色与开拓性
第四章 《作品》(1978——1989)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作品》与新时期广东文学队伍
    第二节 《作品》致力于促进港澳台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第三节 《作品》的局限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灵动笔端的雅致书写 ——张恨水散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生成原因
    (一)双重人格的建构
    (二)性灵文学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的熏陶
二、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具体表现
    (一)日常生活的雅趣
    (二)寄情山水的雅乐
    (三)社会现实的雅情
三、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精神向度
    (一)苦难生活中的精神自适
    (二)冲淡之中蕴含家国情思
四、张恨水散文雅致书写的审美特征
    (一)朴素典雅的诗性语言
    (二)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
    (三)闲适冲淡的诗意基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浪漫主义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浪漫”传统
    第二节 中国对西方“浪漫主义”概念的译介
第二章 《小说月报》浪漫主义译介概观
    第一节 历时性综述与分析总结
        一、历时性综述
        二、分析总结
    第二节 译介内容分类整理
        一、浪漫主义作家译介概说
        (一) 拜伦译介
        (二) 其他浪漫主义作家译介
        (三) 浪漫主义作家译介的整体状况
        二、浪漫主义作品译介分析
        (一) 浪漫主义作品译介的国别
        (二) 浪漫主义作品译介的主题
第三章 《小说月报》译介之浪漫主义作家溯源
    第一节 作家溯源情况概说
    第二节 作家溯源情况总结
第四章 译与作:以沈雁冰为例
结语 寻找中国1920年代的“浪漫主义”
附录1 “浪漫”的译介
附录2 《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作品介绍
附录3 《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作家、理论、评论介绍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四、郁达夫游记散文漫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张恨水散文中的家国书写[D]. 任珺.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2]论师陀小说的文体特征[D]. 王菁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批评史视野下的张洁经典化研究[D]. 刘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论师陀作品的过客书写[D]. 赵孝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忧郁症的隐喻—郁达夫《沉沦》集再解读[D]. 杭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论西部散文的“追寻——精神还乡式”创作模式[J]. 王贵禄.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7]北新文学广告研究[D]. 程璐. 广西大学, 2019(01)
  • [8]《作品》研究(1978-1989)[D]. 韦丁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9]灵动笔端的雅致书写 ——张恨水散文论[D]. 任亿.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10]《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D]. 邱凌雁.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喻大夫游记漫画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