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贷款资产风险管理与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苗文龙[2](2021)在《企业金融化提高了银行信贷风险吗?》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经济体系出现了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持有债权性金融资产的生产企业、持有股权性金融资产的生产企业、向两类企业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三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模型,进而利用中国2008~2017年1 268家上市企业数据分析得出:经济体系中不同的实体企业之间相互投资债权性和股权性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会推动银行贷款违约风险概率的上升;企业金融资产率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与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相当;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未弱化企业"脱实向虚"行为,也未弱化这一行为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房产价格上升有利于降低当期的银行风险,但会加剧未来一段时间的银行风险。这对中国健全金融风险管理、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杭[3](2021)在《G银行X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朱冠平[4](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曾茹苑[5](2021)在《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贷款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丽君[6](2021)在《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这场无硝烟战争的爆发,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各种疫情防控货币政策的落地实施,导致市场上资产率下降的速度和程度远远高于负债成本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益,银行业将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信贷风险上涨、不良贷款增多、贷款减值损失上升的危机。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须随之改变,以应对市场风险,解决信贷危机,降低信贷风险。本文以A农商银行为例,在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A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对A农商银行的优势、组织架构和信贷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A农商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率偏高现象,进一步对A农商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分析,发现其信贷风险控制存在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和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形成原因分别为: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信贷风险集中度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五个方面的原因。结合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设计了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首先分析了信贷风险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梳理了设计思路,其次分别从风险信息管理能力、信贷风险控制流程、贷款“三查”操作和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信贷风险控制的优化建议,从文化、组织、技术和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使其在A农商银行内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保证我国银行业资金安全,经济稳定发展。
张少武[7](2021)在《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全国小微企业发展迅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财税金融、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关工作的通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强化“六稳”举措、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然而在此环境下,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不升反降,在信用风险等级评定,贷款资金支付与管理,贷后检查等环节出现重大问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已成为BZ农商银行现阶段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体系,是BZ农商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关键。本文以BZ农商银行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完研究背景、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小微企业和贷款风险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度识别和评价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然后针对贷前信用风险等级评定环节中存在的评分不准确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评分指标的权重进行重新分配,加强非财务指标的占比权重,以更准确的评价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以及对贷款资金的支付与管理和贷后检查环节存在的不足提出改善措施,优化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体系,最后针对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论文的分析过程从实际工作经验中发现问题,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理论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希望对BZ农商银行未来建设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体系有所帮助。
杨艺[8](2021)在《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处在关键改革转型时期,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断丰富,长期以来面临的金融监管也得到缓解,银行对企业放贷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逐步加强管控。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规模大,深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题。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特殊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企业开发运营,房地产企业只能通过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获得大部分资金,而随着政府进一步加紧对银行贷款的限制,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财务风险加大。因此,企业自身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新型融资模式获取资金;政府要逐步完善银行间借贷市场和资本二级市场等,同时要健全商业信用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改善研究对象的融资结构,并促进企业在未来更有效率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优化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结构,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融资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外相关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研读。简要介绍了M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分析M地产公司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和融资结构现状,并通过与同行业发展水平相对比,企业规模相近的优秀企业相关数据的对比,发现M地产公司在融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部分。从静态分析角度出发运用最优资本理论,结合系统性的层次分析法,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融资结构优化方案,为企业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及更完善的融资策略,有效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对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M地产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负债比例高,多元化融资方式利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宏观政策的影响、银行体制的不成熟以及金融产品市场创新不足,也限制了企业在融资结构问题上的发展。在分析研究对象相关问题的同时,通过统计汇总其他相似企业的数据发现上述问题也普遍存在与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企业中。基于以上观点,对M地产公司的融资结构优化提出相关建议: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盈利能力,积累充足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本结构,发展多元化融资,充分利用海外市场。
唐德红[9](2021)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轻视。城镇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等,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这一骨干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增加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分税制改革的影响,财权事权的不匹配使得大多数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于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平台公司等渠道举债融资来弥补赤字,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开始不断扩张,不断积累的债务甚至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见,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共十九大明确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曾多次被国家重要会议所提及。其中,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重点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1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本文按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度量、传导及影响-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的设计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运用基础统计数据分析和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及影响,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基本情况。其次,基于各地方政府探索出的多种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模式,通过对其中主流的八种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进行分析,在综合既有研究以及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各种模式实施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破解各种困境的主要方法与具体措施。最后,归纳总结各地方政府运用各种模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分析可取之处,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际状况,探索化解债务风险的具体操作路径。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2015-2019年,全国政府基于自身综合财力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2019年,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当地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或当地的综合财力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其债务风险;未来三年(2020-2022年),除上海、浙江、广东、宁夏四个省份外,其余省份利用可支配综合财力来偿还地方债及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较高。而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不可持续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模式有八种,不同模式的特征存在某种异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应按照债务清理、控增量、去存量、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以及债务绩效评价的路径操作。
黄焯[10](2021)在《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行业更不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已经迈进了国际化金融行业的竞争行列之中。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主要负责货币资金以及信贷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和成长历程之中,风险时刻存在,也必须引起重视,更是不能避而不谈的关键问题。近年来,伴随区域性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增加和市场份额拓展,资产规模日渐增长,与之对应的,财务风险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财务风险管理仍然缺乏实践经验,暴露出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识别并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对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维持我国金融市场和主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基于当前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现状入手,阐明了进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其次,本文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等诸多定义和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介绍了与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然后,本文从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入手,介绍了其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并通过近三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分析支行目前财务风险管理状况,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对骆驼风险评价体系下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流动性、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五个方面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再次,运用骆驼风险评价法对X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以“骆驼风险评价体系”为依据选取相应财务指标,构建X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通过熵权赋值法对各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形成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X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综合评级为“欠佳”。基于对X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发现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最后,本文针对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资金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资产质量控制、提高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分别提出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策略。
二、商业银行贷款资产风险管理与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风险管理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贡献 |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信贷供求理论 |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
2.2 信贷价格理论 |
2.2.1 可贷资金理论 |
2.2.2 金融抑制理论 |
2.3 信贷风险理论 |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
2.4.1 均衡配给理论 |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
3.1.1 模型设定 |
3.1.2 模型均衡 |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
5.2 ST-BVAR模型原理 |
5.2.1 ST-BVAR模型设定 |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
6.2.1 理论机制分析 |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1.1 直接影响 |
4.1.2 间接影响 |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4.2.1 数据选取 |
4.2.2 模型设计 |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主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1.1 直接影响 |
5.1.2 情景分析 |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5.2.1 数据选取 |
5.2.2 模型设计 |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主回归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5 本章小结 |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1.1 直接影响 |
6.1.2 间接影响 |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6.2.1 数据选取 |
6.2.2 模型设计 |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主回归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5 本章小结 |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6)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
1.3.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1.3.3 文献述评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信贷风险 |
2.1.2 信贷风险控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A农商银行概况及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3.1 A农商银行概述 |
3.1.1 A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3.1.2 A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
3.2 A农商银行经营现状 |
3.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 |
3.4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
3.4.1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
3.4.2 A农商银行信贷流程 |
第四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问卷调查设计 |
4.2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1 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 |
4.2.2 “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 |
4.2.3 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 |
4.2.4 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
4.2.5 内控机制不健全 |
4.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成因 |
4.3.1 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 |
4.3.2 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 |
4.3.3 信贷风险集中度高 |
4.3.4 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
4.3.5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5.1 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核心与设计原则 |
5.1.1 优化方案的目的 |
5.1.2 优化方案的特点 |
5.1.3 优化方案的核心 |
5.1.4 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
5.2 优化方案的内容 |
5.2.1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流程 |
5.2.2 优化贷款“三查”操作 |
5.2.3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的监督 |
5.3 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预计效果 |
第六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文化保障 |
6.2 组织保障 |
6.3 技术保障 |
6.4 制度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2.1 小微企业定义及特征 |
2.1.1 小微企业定义及特征 |
2.1.2 国内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
2.2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概述 |
2.2.1 贷款风险概述 |
2.2.2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来源 |
2.3 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信贷配给理论 |
2.3.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
3.1 BZ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3.2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现状 |
3.2.1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基本流程 |
3.2.2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现状 |
3.3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
3.3.1 贷前信用等级评定现状 |
3.3.2 贷中授信审查与审批现状 |
3.3.3 贷后检查及风险监测现状 |
3.4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4.1 信用风险评级系统适用性差 |
3.4.2 系统评分财务指标占比较大 |
3.4.3 贷款资金管理环节薄弱 |
3.4.4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
第四章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识别与评价 |
4.1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识别 |
4.1.1 小微企业经营风险 |
4.1.2 系统性操作风险 |
4.1.3 市场风险 |
4.2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价 |
4.2.1 风险分类原则 |
4.2.2 风险分类办法 |
4.2.3 贷款分类标准及结果 |
第五章 完善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体系 |
5.1 优化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
5.1.1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5.1.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1.3 构造判断矩阵及重新确定指标权重 |
5.1.4 构建指标评分模型 |
5.2 加强贷款资金的支付管理和控制 |
5.2.1 加强贷款资金的支付管理 |
5.2.2 加强贷款资金的控制 |
5.3 建立贷后检查工作考评机制 |
第六章 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建议 |
6.1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综合素质 |
6.2 强化贷款风险管控意识 |
6.2.1 加强行内信贷业务的学习及培训 |
6.2.2 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 |
6.3 建立专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防控体系 |
6.4 加强内部审计 |
6.5 提升小微企业贷款的多元发展 |
6.5.1 开通多渠道小微企业贷款的发放 |
6.5.2 加强线上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的研发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DY银行信贷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2:层次分析法MATLAB主程序源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融资 |
2.1.2 企业融资结构优化 |
2.1.3 融资方式 |
2.2 融资结构相关理论 |
2.2.1 MM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2.2.4 优序融资理论 |
2.2.5 控制权理论 |
2.3 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 |
2.3.1 融资风险因素 |
2.3.2 行业因素 |
2.3.3 监管政策因素 |
第三章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M地产公司概况及财务状况 |
3.1.1 M地产公司概况 |
3.1.2 M地产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2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
3.2.1 M地产公司内源融资 |
3.2.2 M地产公司外源融资 |
3.2.3 资产负债率过高 |
3.2.4 银行贷款较多的融资模式 |
3.3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1 融资成本较高 |
3.3.2 负债结构不合理 |
3.3.3 融资渠道发展有限 |
3.3.4 欠缺相关风险管理制度 |
第四章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
4.1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 |
4.1.1 融资结构优化的目标 |
4.1.2 融资结构优化的原则 |
4.2 M地产公司最优资本结构测试 |
4.3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方案内容设计 |
4.3.1 确定资金需求及融资方向 |
4.3.2 各融资渠道排序 |
4.3.3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融资渠道的权重 |
4.3.4 分析计算结果并确定最终方案 |
第五章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方案的应用 |
5.1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方案应用 |
5.1.1 M地产公司资金需求预测 |
5.1.2 M地产公司融资渠道选择 |
5.1.3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计算 |
5.2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方案具体措施 |
5.2.1 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
5.2.2 降低资产负债率 |
5.2.3 加强相关风险监管 |
5.2.4 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 |
第六章 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6.1 提升企业自身的收益能力 |
6.2 及时把握融资相关政策趋势 |
6.3 健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
6.4 完善房地产行业信贷监管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
2.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定义 |
2.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 |
2.1.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
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研究 |
2.2.1 从风险成因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2.2.2 从具体方法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 |
3.1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分类 |
3.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与内涵 |
3.1.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及其内部结构 |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
3.2.1 财政体制成因 |
3.2.2 政治体制成因 |
3.2.3 宏观政策成因 |
3.2.4 金融体制成因 |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运用的低效率 |
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
3.3.1 基于基础统计数据观察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
3.3.2 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
3.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 |
3.4.1 金融交易传导路径 |
3.4.2 财政传导路径 |
3.4.3 实体经济传导路径 |
3.4.4 资本市场传导路径 |
3.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
3.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 |
3.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
3.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
3.5.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3.5.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分析 |
4.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 |
4.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 |
4.3 售股还债模式 |
4.4 债转股模式 |
4.5 混改模式 |
4.6 资产证券化模式 |
4.7 PPP模式 |
4.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 |
5.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困境的破解 |
5.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困境的破解 |
5.3 售股还债模式困境的破解 |
5.4 债转股模式困境的破解 |
5.5 混改模式困境的破解 |
5.6 资产证券化模式困境的破解 |
5.7 PPP模式困境的破解 |
5.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困境的破解 |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研究 |
6.1 债务清理 |
6.2 控制增量 |
6.3 去存量债务 |
6.4 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
6.5 债务绩效评价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10)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
2.1.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涵义 |
2.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
2.1.3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分类 |
2.1.4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效用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
2.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5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
第三章 X商业银行概况及财务风险识别 |
3.1 X商业银行概况 |
3.1.1 X商业银行公司简介 |
3.1.2 X商业银行组织架构 |
3.2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现状 |
3.3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确定 |
3.4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识别及分析 |
3.4.1 盈利性风险 |
3.4.2 资产质量风险 |
3.4.3 资本充足性风险 |
3.4.4 流动性风险 |
3.4.5 管理水平风险 |
第四章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综合评价与分析 |
4.1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4.1.1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2 财务风险指标选取 |
4.2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
4.2.1 熵权赋值法的计算步骤 |
4.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权重 |
4.3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 |
4.3.1 银行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描述 |
4.3.2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描述 |
4.3.3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等级评估 |
4.4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
4.4.1 盈利能力不足 |
4.4.2 资产质量较差 |
4.4.3 资本充足性较低 |
4.4.4 管理成本过高 |
4.4.5 内控体制不健全 |
第五章 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
5.1 提高银行盈利性能力 |
5.1.1 增强核心业务发展中间业务 |
5.1.2 加大客户拓展力度 |
5.1.3 多措并举提高盈利水平 |
5.2 加强资产质量风险控制 |
5.2.1 健全授信体系减少信贷风险 |
5.2.2 做好不良贷款的处置和经营 |
5.3 提高银行资本充足性 |
5.3.1 增加资本的募集渠道 |
5.3.2 坚持合规经营严防票据风险 |
5.3.3 建立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
5.4 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 |
5.4.1 强化资产负债配置能力 |
5.4.2 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5.5 健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
5.5.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组织架构 |
5.5.2 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
5.5.3 加强风险防控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商业银行贷款资产风险管理与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企业金融化提高了银行信贷风险吗?[J]. 苗文龙.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21(03)
- [3]G银行X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D]. 刘杭. 广西大学, 2021
- [4]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贷款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D]. 曾茹苑.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6]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 林丽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BZ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张少武.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8]M地产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研究[D]. 杨艺.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9]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D]. 唐德红.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10]X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黄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