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的世界大事(第 2 部分)

1989 年的世界大事(第 2 部分)

一、一九八九年世界大事记(下)(论文文献综述)

刘宝吉[1](2010)在《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文中认为大刀会在鲁南的传播与扩散,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也是鲁南地方居民对1925年至1931年间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泛滥成灾的匪患上)的应激反应。大刀会这一社群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再造了地方社会结构,由此恢复了被土匪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生态。莒县、沂水大刀会是其中一个杰出的典型。鲁南旗会事件最终导致驻军对大刀会会众和当地居民的一次屠杀——黄石山惨案的发生,则最终终结了莒沂大刀会。鲁南旗会事件就发生在韩氏主鲁初年,一个全新的山东地方社会秩序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这一事件本身也是其中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重建过程中几乎每一项具体措施紧密相关,还是由于山东地方政府藉此重建了鲁南的地方社会秩序,或者说通过清除莒沂大刀会改变了鲁南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群环境,从而加强了国家在地方社会的主导地位。更为深层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权力网络,国家的归来对地方社会场域产生了微妙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地方士绅等诸多社群的影响上。从这个意义上,鲁南旗会事件是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刀会在鲁南的出现与消失,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事件,还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文化事件。这是由于鲁南大刀会的出现是地方性文化对地方社会生态的一种“修复”,而大刀会在鲁南的退隐与消失则是与国家这一巨大的文化系统个体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冲突、斗争的结果。这是以地方社会中社群冲突的方式进行的,而文化系统正是通过对社群的塑造来构造地方社会结构,从而对地方社会场域发挥影响力。鲁南大刀会的遭遇不仅折射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地方民众一些共同的遭遇,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一些深层互动,更是地方性与现代性文化的纠缠与对话,这种对话一直持续至今。鲁南大刀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与各地出现的红枪会、小刀会等一样,它们是属于一种共同的文化系谱。

朱凤强[2](2019)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6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南京局,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南京的代表机关,也是中共领导国统区部分省市及香港地区开展工作的指挥中心。南京局在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以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这一重要的历史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成立原因、历史作用等进行全面梳理。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的相关问题。一是考察其成立时面对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美苏对华政策,国民党在战后的政策及中共的应策。二是对其组织及其职能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其组织分工、机构设置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谈判工作。面对着严峻的内战危险,南京局遵循中央“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立即开展和平谈判。一是中原调停,缓解了中原局势,为中原军队突围赢得了时间;二是东北调停,主动让出长春,争得了六月休战的宝贵时间,实现短暂的和平,为军事上扭转局面赢得时间;三是谈判黄河归故,粉碎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阴谋;四是支持第三方面为和平而斡旋,虽然斡旋失败,但却加强和改善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与合作。第三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统战工作。随着各民主党派的纷纷成立,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中共一方面竭力关照进步民主人士,并通过民主人士,对国民党部分军官做策反工作,成效显着。同时,中共团结各进步党派,谴责国民党的暴行,共同抵制非法“国大”的召开,拒不承认非法宪法,拒不参加改组政府,开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良好互动模式。第四章主要介绍南京局在第二条战线开辟过程的作用。南京局为第二条战线的酝酿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了“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如“六二三”运动、反美抗暴运动等;二是发动工人进行经济与政治斗争,并支援学生爱国运动;三是领导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各地根据不同情况,隐蔽精干,等待时机;有组织地开展反“清剿”运动和反“三征”斗争;随着局势的发展,有规模地发动斗争,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第一条战线。第五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宣传工作。南京局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在国统区大力宣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主张,为此,南京局高度重视,一是形成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办报纸、建立新华社分社等;二是坚持正确的宣传政策,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共求和平反内战的政策,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反击国民党的诋毁,同时,注重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水平;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影响。在加强国内宣传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接见国外朋友和记者,联系国际团体及国际会议,主动阐述中共的政策,争取国际民主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以及经验与特点。根据前五章的研究,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总结其经验及特点,阐释美苏调整对华政策,南京局对和平的最后努力及南京局使命的结束。

郜元宝[3](2016)在《贾平凹文学年谱(上·续)》文中提出一九八四年,三十二岁。本年全国政坛文坛大事记一月三日,胡乔木在中央党校做题为《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长篇讲话,认为有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周扬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论,把二者混为一谈,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红旗》第二期、《理论月刊》第二期、《人民日报》一月二十七日刊载此文,不久又出单行本,成为"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主要文件之一。

张光润[4](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表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刘淮[5](2004)在《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就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来探讨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走向。因而对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的显现、意义、进展,以及推动的困境、阻碍、限制、成就、影响等作探索,藉以阐明衍生出来的千形万象,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行文时以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的进展为线索,力求客观评述,分成八章。 第一章说明研究的动机、目的和方法、现代化的共同指标、以及开创「湖南精神」。然后就撰写方法和材料来源提出具体摘要,期望能涵盖前人心血和后学心思创意,勾划出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的情况。续论现代化的世界理论和形成,以及促进中国现代化的情结深入剖析,并透过二十世纪初叶湖南各种生活活动为考察的内容。在此典型的现代化历程上,首推湖南精神的发扬,以及新湖南性格和尚武的社会,尤其是教育奠基,培育出人才的摇篮;从创新思想到英雄豪杰的使命感和心理意识的推展「湖南精神」也是现代化重要的因素。 第二章就湖南近现代的情势演变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阐释,并说明湖南近代崛起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如何因应情势的转变,而造化出这些先贤、先烈们的伟绩和贡献。再论湖南人崇尚气节的历史精神和地理特性相结合,以阐释清末学士潘祖荫所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自豪之语。因为湖南无地形险要,也非财赋充盈之地。确实有着革新之盛,冠于各省之举。因而带动了其它省区努力前进之势,宛如

殷昭鲁[6](2015)在《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向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贪欲和历史原因,钓鱼岛从一个没有争议的岛屿变成了一个有“问题”的岛屿。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它是战后遗留的领土争端;从国际法来看,它是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从海洋开发来看,它涉及未来东海石油与海洋资源的开发问题。”近年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争端频仍。此争端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及战略布局,而且也牵动了东亚,乃至世界的神经。诚然钓鱼岛问题表面上是中日两国的领土主权之争,而其内里却充斥着大国间的战略选择与利益博弈。因此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更有对国家利益现实的关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籍可以证明。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有关钓鱼岛岛名记载的最早的文献,这足以体现中国对钓鱼岛最早的发现和“命名权”。并且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的使录对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则更为翔实,这些使录不仅把钓鱼岛等岛屿作为中琉航道的航标,而且也明确指出中琉之间的界线为“黑水沟”,或是琉球姑米山。不仅如此,钓鱼岛在明清两朝还被纳入到中国海防的范围之内,《筹海图编》、《台海使槎录》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所以从钓鱼岛的发现、命名及使用和管辖上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日本、琉球与西方等国的古文献和地图也对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给予了佐证。因此,对这些事关钓鱼岛历史文本的梳理与解读,是我们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主权诉求的源流。晚清以降,由于中国国运式微,激发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早在1885年,日本政府就指使冲绳县政府对钓鱼岛等岛屿进行窥伺和调查。通过对该时期日本与冲绳县之间往来文书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窥伺经过了最初的迟疑、搁浅,而甲午战场的胜利,使得日本最终有恃无恐,假胜利之威,乘胜追击,窃占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对日本窃占钓鱼岛经纬的分析,也可以显示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之下清日两国的衰兴与实力消长。因此把钓鱼岛问题放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考察,从源头上寻觅日本窥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径,使我们更能有力驳斥日本对钓鱼岛的“领有”主张。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不仅事关中日两国,还与美国息息相关。钓鱼岛问题的美国因素集中体现在美国战时及战后对东亚的战略布局,尤其与美国的琉球战略密切相关。无论是战时对琉球地理情报的搜集,还是战后旧金山会议上寻求对琉球的排他性托管,抑或是20世纪70年代的冲绳“归还”无不体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安排。但是美国这种战略利益安排却因对琉球的地理界域错误性认知以及对本国利益的考量把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挟裹其中,到冲绳“归还”时与日本私相授受而终于酿成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纠葛。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所谓的“行政权归还不涉及主权”的“中立立场”,这实际上是美国假“中立之名”,而行逃脱历史责任之实。美日私相授受中国领土,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和抗议。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由于中国大陆同美日两国还没有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再加上联合国的席位还被台湾当局霸占,所以在对外交涉上面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在此期间仍积极地与相关学者研讨应对钓鱼岛争端策略,并向外发表声明,表达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在中日建交前后,中国领导人以中日关系大局为重,提出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想法,得到了日本领导人的赞同。《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前后,发生“钓鱼岛渔船”事件,在中国领导人的妥善处理之下,很快平息下去。随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再次表达了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并与日本的领导人达成共识。钓鱼岛争端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其附近海域发现了潜在的石油资源。琉球政府在美国和日本政府怂恿和支持之下,在战后首次发声,坚持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在钓鱼岛上设立界碑等标志物。作为对美琉当局举措的反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不过此时台湾当局的着重点在于对钓鱼岛海域附近大陆架石油资源开发问题,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石油。但当钓鱼岛争端表面化后,在强大的保钓运动压力之下,台湾当局开始在钓鱼岛主权诉求立场上日趋坚定,开始与美日交涉,但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国际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有求于美日,最后还是没有改变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的事实。钓鱼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搁置争议”的默契以来,中间虽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但是总体发展还算良性。但是新世纪以来,日本部分领导人和右翼势力为了政治上的考虑,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特别是2012年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钓鱼岛争端陡然升级。中国以强硬的战略布局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独管控”局面,实现了“交叉管控”,而日本也采取战略应对,同时美国也加强对亚太的战略资源投递,以获得更多权益。在这场中美日的战略博弈中,使得钓鱼岛问题更趋复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孤悬于东海上的几座岛礁,钓鱼岛问题已经由一个事件变成了一个符号。这种符号凸显的是中日之间领土主权的争执、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对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以及东亚场域中大国利益的博弈。总之,钓鱼岛问题的研究要以宏观的视野进行看待,以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纵的方面来看,以历史的长时段来了解其因果延承;从横的方面看,把其放在国际格局变动下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中把握其脉动。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仍在继续,从目前来看解决的前景虽不甚明朗,但是我们应有未雨绸缪的精神,为此在钓鱼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展望:两岸合作乃维护领土主权之幸;中日应寻求和平解决以破解零和博弈之殇;而中国自身应大力提升国力以应不时之需。

刘宝吉[7](2013)在《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文中提出作为鲁南地方居民对1925年至1931年间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泛滥成灾的匪患上)的应激反应,大刀会的传播与扩散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这一社群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再造了地方社会结构,修复了被土匪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生态,而莒县、沂水大刀会是这方面的一个杰出典型。然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鲁南旗会事件以一系列冲突的形式发生,并最终导致了黄石山惨案,莒沂大刀会由此走向了它的终点。鲁南旗会事件发生在韩氏主鲁初年,一个全新的地方社会秩序正处于重建之中。在这一国家主导的过程中,莒沂青旗会不仅面临着合法性的困境,还在自卫和自治两个方面上与政府发生了冲突。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权力网络,国家的归来对地方社会场域产生了微妙变化,地方政府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而莒沂青旗会的悲剧性结局正与此密切有关。不过,国家的扩张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境,最终导致了地方社会生态的再度恶化。大刀会在鲁南的出现与消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地方性社会文化现象。一方面,作为地方居民的一场社会文化实践,大刀会的启动方式是地方社会生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大刀会的消失是它与国家这一巨大的文化系统个体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冲突、斗争的结果。鲁南大刀会的遭遇不仅折射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地方民众一些共同的遭遇,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一些深层互动,更是一场地方性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一直持续至今。

杨批额[8](2021)在《袁嘉谷年谱全编》文中认为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别字树圃,晚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求学于经正书院,得到许印芳、陈荣昌、朱庭珍等滇中名家的教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应“经济特科”试,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次年,东游日本考察学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归国,与高步瀛、王国维、缪荃孙等共事于学部图书局,发起抢救敦煌遗书;宣统元年(1909年)出任浙江提学使,推动浙江教育和民风民俗的改良;辛亥革命起,袁嘉谷倡改“中华国”,次年回滇寓居。民国改元,历任清史馆协修、国会议员;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辑刻《滇诗丛录》等,保存一方文献,褒奖先贤;并出任东陆大学教授,培育英才,提携后辈。一生勤于学问,其所着的《滇绎》《云南大事记》《石屏县志》《卧雪堂文集》《卧雪诗话》等,具有丰富的文史价值。云南地处边陲,而为文献名邦,但历经“回纥变兴”、“蒙诏徙民”、“沐英一烬”和“李湖奉诏搜书而藏私室”等书厄,使得云南文献散乱蒙尘,面对这种情况,袁嘉谷与赵藩、秦光玉等文献名家一起整理辑刻了《云南丛书》等云南地方文献,为云南地域文学与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清末民初易代之际的士人,其身份虽经历了清朝官员向民国文人的转变,依然怀有表彰节烈妇女的思想之温情,也肯定女子之才情,支持女性之解放。在清末“西学东渐”的风潮下,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折射出特殊时代士人的际遇和生存状况,其人生与事功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启示意义。在袁丕元、林景泰、李士厚、佘孟良、张维等多个《袁嘉谷年谱》编撰等基础上,我们汲取了前人研究成果,并参考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中收录的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以及上海图书馆和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所发现的《袁氏家谱》,结合对《天津益世报》《申报》等近代报刊杂志所作的考察,走进具体的文学事件和文学史情境,以谱主的交游、唱酬等文学活动为重点,考订其诗文着述的刊刻和传播情况,完成了《袁嘉谷年谱全编》的编撰,展现其事功、学术与文化贡献。

于士倬[9](2016)在《宋代宰府僚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宰府僚吏设置的做法可以上溯到唐代。唐初以三省畏官羯宰相,鹅逋庶宰相居本省治事的需要,出现了宰相直辖的僚吏。遍些僚吏冈菊徒属三省,又稻作省吏,逐渐成捣宰相虞理政耪案片li文字的重要助手。盛唐畴期的宰相张靓封中害门下褚房僚吏的放置造行了规筢,檩恙着唐代宰府僚吏髓制的形成。唐亡後,建立於中害门下(政事堂)的宰相僚吏组绒捣五代和宋缝承,成药北宋前期宰府僚吏制度的基本形式。在宋代中枢政治樵樽中,宰府僚吏一皲因其身份的限制,往往鞍捣l{詈匿而未得在政治活勤中多有颢露,然在行政事捞的寅隙遁作中,因其一卜承’卜运的角色而餮挥自己特有的影窖。燕输在北宋畴期的熙璺新政,抑或南宋宰相喜槎畴期,通逍封宰府僚吏的设置、人事安排燮化的考察和分析,封於孩畴期中枢政治的槽成特黠及朝廷上下内外褚多政策的寅隙推行情沉,皆可藉以獾得更褐深刻的恝澈。自北宋初至神宗元登r}11,北宋宰府僚吏在短屋了111]耆阴下五房堂後官、L}1耆五房梭正官等一系的列髓制调整後,最终形成了三省制下的以左右司郎官捣主要成具的宰属髓系。逭一燮化的被生,是元璺官制改革的结果。尚害都省成捣宰府,左右司郎官成药宰僚,寅现了北宋统治集圈用士人取代吏具充任宰属的初衷。遣一目檩的寅现包含了雨眉含羲。首先,宰府属僚最终完全的士人化,在文官士人充任遣一聪位的前提下,宰府僚吏政治地位寅现踺升,成药了中、高陪朝官的清送耍碱舆造身之陪。逭一黠在本文封神宗、哲宗畴期,任聪宰属者的相同统射结果中表现十分充分。此外,宋廷使尚害都省属官成稳宰属,将中害门下褚房逭一唐六典制度外,只是伴随宰相辨公地黠的固定化而麈生的檄制纳入到三省制的框架中。徒此,士人宰僚作捣封雨漠宰相辟皋士人羯掾史蕾例的制度史意羲的回娇,活耀於雨宋畴期。宋人因此稻呼左右司郎官(及南宋後活的榆正)等宰僚捣宰士也即宰府之士。南宋初,面晦内外褚多罩政事耢亟待虞理,出於集中事榷,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寅现了中害、门下确省的合署。其畴,熙事同曾经作捣主要宰屠的榆正中害五房公事一皲雕省琵已久,又以中害、朗下省榆正褚房公事的名稻,恢後其行政监督的主要职能,并舆都省左右司共同构成了新的宰属体系。宰相在尚书都省以左右司郎官为宰僚,在中耆、门下省以检正羯宰僚。通过对高宗朝近50名检正、120名都司郎官,孝宗朝约70名检正都司,光宗以後110馀名检正都司的考析,可以看到南宋宰僚保持了很高的选材标准和政治地位。在专权宰相的背景下,宰僚与宰相存在着紧密关系,因而宰僚的任免受到宰相人事变动的影响也极为显着。终南宋一朝,持续面临的外敌威胁使宰相兼枢密使逐渐固定,宰僚事权扩张的另一出口在枢密院系统,楼速房舆宰府髓系的融合是其突出表现。因而该时期宰府僚吏的褚多特黠,无不与南宋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密切相关。

孙明增[10](2016)在《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是党组织吸纳党员的标准和要求,是规范和约束党员行为的基本尺度。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它制定入党条件的目的,就是筛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进分子。严格按照入党条件将社会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遵循。入党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90余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自身地位和任务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严格入党条件,切实提高党员质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共入党条件的研究,不能充分展现入党条件变迁的整个过程。所以,本文把中共入党条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入党条件变迁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因素、总结历史启示。本文总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入党条件提供了思想内核。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因而入党条件问题在他们视野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也不相同。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入党条件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入党条件问题的一般原则。列宁则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布尔什维克政党建设、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入党条件的一套理论和策略,这为日后的无产阶级政党处理该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制定、修改入党条件不可或缺的理论因素。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演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1921年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对入党条件作了基本规定。1921年7月,一大党纲明确规定,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做官就可入党。1923年6月,三大党章取消了党员不能跨党和做官的限制,为非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的组织,打开了大门。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党章,对入党资格增加了“服从党的决议,参加在党的一定组织中工作并缴纳党费”以及“党员年龄须在十八岁以上”的内容。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员标准出现“唯成分论”倾向。八七会议把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归咎为“党的指导机关的知识分子化”,因而确立了党员成分要工农化的政策。1929年11月,古田会议打破“唯成分论”倾向,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会议通过的决议案,提出入党的五条标准。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任务随之发生改变,党的大门开始向社会各个阶层开放。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吸收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全国第一大党。第六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变迁。早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已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严格入党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广大解放区实行土地革命,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开始将存在剥削行为的人清除出党,重点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入党条件更加严格。1951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申请入党的对象不能存在剥削行为,必须是成分好的。1956年9月,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剥削他人劳动”者不得入党。“文化大革命”时期,入党条件“唯成分论”倾向死灰复燃。九大党章把上中农和中农排除在申请入党的对象之外。十大党章沿袭九大的规定,仍然强调“唯成分论”。而且实际发展党员工作中,另立党员标准,搞“突击入党”,使一些投机分子和坏分子混入党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队伍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第八章主要论述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变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入党条件上逐渐恢复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的入党资格。1982年9月,十二大党章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入党资格,提出了党员的基本要求,并在党员义务中补充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的内容。2001年7月,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2002年11月,十六大党章在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党员工作,“党组织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截至2014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达到了8779.3万名。第九章是总结和启示。回顾中共入党条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知,中共入党条件的演变过程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有益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的启示。一方面,中共入党条件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国际局势和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的政治路线。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入党条件应该重视社会成分,但不能“唯成分论”;入党条件应该同时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中国共产党应该不断吸纳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一九八九年世界大事记(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八九年世界大事记(下)(论文提纲范文)

(1)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缀语
导言 现身于地方视野的大刀会
    一、沂蒙往事:地方居民的生活史
        1、作为"劫"的惨案:往事之结
        2、追寻失落的世界:地方历史的横切面
        3、"个人生活的叙述":当事人的生活史
    二、大刀会:"空间·社群·文化"
        1、切入路径:"空间·社群·文化"
        2、"地方"之为"地方":作为一个文化空间
        3、聚焦对象:地方性社群
    三、地方社会场域:一个概念的引入
        1、特定文化空间里的实践策略:以大刀会为例
        2、个体、社群与文化网络
        3、影像描摹:"大象"魅影
第一编 地方·空间鲁南场景:蒙山沂水间的世界
    引子 黄世山惨案
    第一章 人与地:鲁南的地理人文环境
        第一节 地理四维:自然、政治、经济及聚落
        一、自然地理环境:山水怀抱
        1、鲁南地文:地形、地势和地貌
        2、山之脉:隆起的脊部,以及七十二崮
        3、水之络:放射状的地表水系
        4、气候、灾害特点
        二、沂属之地:齐鲁锁钥
        三、区域经济:腹地与外围
        四、聚落形态:村庄、集镇与城市
        1、村庄:基本的聚落及其起源
        2、集镇:市场网络的节点
        ▲集镇个案——界湖
        3、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县城
        第二节 社群辨析:鲁南社会观察
        一、"敬宗收族":宗族与地方社会
        1、汀沟于氏:个案分析
        2、"颇迷信大家庭制度"
        二、地方大族的传说:以刘南宅为例
        1、社群印象:民谚俗语中的"地方感觉"
        2、神话中的家族与住宅:"刘南宅"
        三、"客家子"与"主家"(东家)
        1、"庄户人"、"财主"
        2、租佃制度概况:"吃地粮"、"拨房工"及其他
        四、"出家人":边缘社群的生活
        1、生存的选择:杨志明的回忆
        2、"恶僧"法云
        第三节 地方经济圈:隐现的生计脉络
        一、农业:生计之本
        1、"水旱无所备","一遇水旱则凶荒立至"
        2、各县农业概况:农产、牧畜、特别出产
        3、耕作情形
        4、家常便饭及其他:居民生活状况
        二、商业:地理外围的经济中心
        1、各县概况:商号、商业状况、出入货品、金融
        2、商业与地理、交通条件之关系
        三、"工业":"仅销售于本境而已"
        四、"一方之货":鲁南的蚕桑经济
        1、"民家无不养蚕"
        2、"东山柞茧下美洲"
        3、"昌邑绸,南山丝"
        第四节 日常场景与隐性结构:鲁南乡村生活
        一、隐性的结构:鲁南日常生活的若干剖面
        1、农事:四季、昼夜与节气的循环
        2、集会:时间与人际之网络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
        市场圈:"通工易事莫便于赶集"
        老集——刘庄集
        3、节庆:节日之链
        节庆的循环
        "二月二打囤":心灵的安顿
        二、鲁南居民的信仰世界
        1、"大多狃于祸福之说,谄事鬼神"
        2、"庙多神众"
        三、戏剧:袁家戏班以及其他
        1、弦子戏、笛梆戏、周姑子——地方戏举例
        2、戏班举例:界湖班及其他
        于家戏班及其他
        "长、春、富、贵":界湖袁家戏班
        3、城乡之间:唱戏的社会场景
        "万人坑":沂水城唱戏
        乡村唱戏:以庙为主
        4、颤抖的乡土:戏剧在地方
        四、乡村三景:祈雨、赌博与庙会
        1、灵公山祈雨
        灵公山上:第三代龙神"汤黄"的传说
        "搬龙王爷爷":祈雨的仪式
        2、赌博:一方风气
        五花八门:赌博种类
        洪凝一带一种特有的聚赌——出会
        3、浮来山庙会:李鼐先生的讲述
        浮来山庙的略述
        庙会的日期
        庙会现象种种
        真正民众的意见——耕作者的意见
        庙会:信仰、娱乐与经济——地方社会生态的载体
        小结 鲁南各县民情概观
    第二章 地方掠影:时局变动之下的鲁南,1850-1930
        引子 迟钝的村民
        第一节 王朝遗迹:枯骨冢、圩寨及僧王庙
        一、时局与地方:"幅匪"与"棍匪"
        二、枯骨冢与万骨坟:"只有神佛能弄清"
        三、从团练到圩寨:防卫策略的转变与日常生活
        四、形容模糊的神灵:从"僧忠亲王祠"到"僧王庙"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地方影像:诮歌中的纷纭乱象
        一、"三麟之乱"及刘南宅的没落
        二、周仁寿仕莒:一个地方官员的民国经历
        1、从问官到县知事
        2、忠烈祠里断香烟
        3、莅莒记略:"与莒人相习若一家然"
        4、万名伞、去思碑、大仙堂及其他
        三、讼棍与同盟会员张克缦——社会变动中的个人悲剧
        1、"肚子里有牙":讼棍张克缦
        2、"子在川上处":泉林脱囚
        3、回家之后:脱不了的囚狱
        四、张氏主鲁时期地方场景:以沂水为例
        1、一出贿选丑剧:参议员之争
        2、"新任县官不寻常":黄泽霈在沂水
        小结 周仁寿的"护官符"及其他
        第三节 民国以来:县衙、税收、警察与学校
        一、县衙之门:威风依旧
        1、"共和肇建,政体更新":县署机构变革
        2、动印仪式:县署一景
        二、税收细微:以沂水为例
        1、机构沿革与人事管理:"六柜"
        2、"完粮":章则管理、征收办法
        3、"进士及第,不如个税吏"
        三、警察:"开办数年不能推广"
        1、警察制度的设置
        2、"自谋保卫":莒县警备队
        四、学制之变:教育的变迁,1910-1930
        1、"劝学":学校建立与机构设置
        2、"其去普及尚远":晋升的阶梯——学校
        3、私塾:强劲的生存
        第四节 "国民干遭殃":鲁南百姓眼中的"北伐"
        一、"国民自治军"与"会匪":袁永平红枪会始末
        1、首领传略:袁永平、侯六合
        2、进出临沂城:"山东国民自治军第五路军"
        3、招降与被杀:临沂红枪会的结局
        二、动荡的场景:临沂、莒县
        1、一个城市的遭遇
        2、"万间民舍化灰烬,三千黎庶变冤魂":方永昌祸莒
        三、"都是土豪大头黄":刘黑七祸莒
        1、革命先遣军
        2、"刘黑七,从了‘良"
        3、刘杨之战
        四、莒民之难:高桂滋困城
        1、"冯阎反蒋他涉嫌":事件原因与经过
        2、"可怜莒民受牵连";回忆与民谣
        3、高桂滋莒城被困联文
    第三章 社会生态灾难:1925-1931年的天灾人祸
        蚂蚱市、土匪市及其他
        第一节 天道无亲:灾荒纪略
        一、鲁南灾荒大事记(1912-1935)
        二、"未有之奇灾":1925-1931的鲁南灾荒
        第二节 世道无情:官兵苛扰
        一、"山东百姓受了坑":苛捐杂税之害
        二、"大军何处来,狰狞若虓虎":内战与兵祸
        1、"怕的是兵来一扫清!"
        2、"一无饷、二无粮,当地筹给养"
        第三节 土匪世界:匪患成灾
        一、"闹土匪":十九年匪患横行录
        1、"不堪回首":民五以来的临沂匪患记录
        2、"匪患之烈,亦非自今日始也":匪患与时局
        二、"这晌的光棍成了窝":匪患成灾探微
        1、从蔓延到泛滥:社会生态灾难的爆发
        2、"十八家大人":官兵匪之间
        3、"出身捷径":"杀人放火做大官",临城劫车案——榜样的力量
        4、勾子手:"根儿里没贼贼不来"——青皮、地痞、恶绅
        三、亡命之徒:地方社会中的土匪
        1、作为社群的土匪:地方社会结构的突变
        2、土匪的构成:"偶尔为之"和"职业土匪"
        3、"不得已而为之":从匪首看土匪
        四、"咱光棍":混世魔王刘黑七
        1、"我以后管的人比这群羊还要多":羊倌刘堂
        2、闯土匪(闯马子):诨号、父亲和兄弟的死
        3、"要使钱,上刘团"
        4、"跟着师长到处串,给个县长也不换":新四师、北伐先遣军及改名
        第四节 从危机到灾难:鲁南社会生态面面观
        一、社会基础的破坏:经济摧残和人口流失
        二、社会结构失衡:土匪社群的猖獗
        三、匪患日常化: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紊乱
        四、匪患对聚落的不同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1、惨案种种:村庄的苦难
        2、集镇的劫难:界湖和悦庄的例子
        3、县城居民的遭遇
第二编 事件·日常乡土之蔓:鲁南乡村中的大刀会——以莒沂青旗会为脉络
    引子(上)老人们的回忆
    第四章 "借秧子":鲁南大刀会的兴起
        第一节 "被匪侵害的结果":鲁南大刀会概况
        一、日照大刀会:大古家沟的故事
        1、恐怖的条子:一个村庄的遭遇
        2、古宪升的建议以及老族长们的行动
        3、土帝庙前的杜梨子树:马耳山剿匪
        4、曹仲园以及日照大刀会概况
        二、"声势日炽":文献与报纸中的鲁南大刀会
        1、"自卫的机关":文献的记载
        2、"跋扈"与"横行":报纸上的浮光略影
        第二节 "蔓延甚速":莒县、沂水青旗会的兴盛
        一、老人的回忆:莒县、沂水青旗会的由来
        1、田五、田瑞与菖县青旗会
        2、田瑞和赵玉瑞在沂水办会:张恒远及其他
        二、"声势浩大":遍地而起的大刀会
        三、红旗会、五旗会、黄旗会的状况
        四、莒沂青旗会的兴盛:渊子河一役的威名
        1、渊子河一役: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合作
        2、"无一村无大刀会":威声大振
        第三节 暗河纵横:鲁南社会的另一面
        一、道会的丛林:鲁南秘密社会概况
        二、鲁南青帮:在家礼、三番子
        1、"义气千秋":鲁南青帮概况
        2、"四爷三龙":鲁南青帮人物
        3、"二把手"上的万教传:青帮传入沂水
        4、"土匪都不敢惹他们":青帮与社会生态
        三、沂水茹素团的由来:从吃斋道到茹素团
        1、夏家道的由来:夏半仙、《救世宝筏》以及神仙府
        2、"茹素团"与九大寨
        第四节 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大刀会与鲁南社会
        一、"结群":从社会生态来看道会的宗旨
        1、危机的表征:土匪加入青帮
        2、"御匪":共同的诉求
        二、大刀会的引入:乡村居民防卫策略的转变
        1、圩寨的不足与大刀会的优势
        2、防御性生存策略的演进:由被动到主动
        三、地方社会对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
        1、"因为切身的痛苦,表示非常信仰"
        2、为什么是"滕峄地方"?
    第五章 在乡土上滋蔓:旗会蔓延分析
        第一节 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
        一、文化个体考察:大刀会的源流支派、仪式话语与传承方式
        1、"装身":入会仪式以及信仰的身体话语
        2、"禁忌":信仰的边界、纪律的围墙
        3、练功:古秀林的讲述
        二、神灵与仪式:王永仁的讲述
        1、神灵、烧香跪拜、口诀
        2、兜肚、符
        3、"过场":请神、画符、吃符、排刀枪
        三、鲁南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
        1、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以鲁南为个案
        2、渠道、媒介、网络:文化迁移的地方性
        四、大刀会与地方性的文化网络:以请老师、拜把子为例
        1、地方性文化扩散:防卫文化的分享
        2、请老师、拜把子:个案分析
        第二节 崛起的社群:旗会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再造
        一、"俨然有宗教之组织"的旗会:分工合作与社会动员的工具
        1、组织:成员、活动单位
        2、会规:禁忌、品行、纪律
        3、费用、武器、旗帜
        二、社群宗旨:双重结构以及会与团
        1、手段、目的、方式
        2、"兄弟同心土变金"
        三、旗会首领群像:地方"精英"与大刀会
        1、首领群体的构成
        2、会长(老师)的构成与差异
        3、旗会首领:地方"精英"?
        四、社会边缘群体与秘密会社
        1、旗会中的僧道群体
        2、浮来山游僧法真
        第三节 从白马到红马:"总老师"田瑞
        一、职业的意义:田瑞的经历与办会
        二、从白马到红马:礼物的意义
        三、"总老师":田瑞与莒沂青旗会的权力结构
        四、社群与个人之间:莒沂青旗会与田瑞
        第四节 神秘与熟识: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大刀会
        一、旗会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
        1、日常生活以及与农事、集会、节日的关系
        2、练功习武:夜晚的场景
        二、象征空间分析:神秘的香堂
        1、"供奉的是什么神明"?
        2、"……不然,是不允许你到香堂看的"
        三、唱戏:旗会与乡村日常生活
        1、唱戏的程序:搭台—厝神—表演—政府官员点戏—献愿
        2、马家拐头的庆祝:乡村生活的动人图景
        3、唱戏:青旗会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多个侧面
        四、潜滋暗长:旗会的"越界"行为
        1.、"小康"重现,矛盾初萌
        2、集会上的场景:"抗捐抗税"
        3、乌旗会续禅和尚的被杀
        引子(下) 水由村的故事
    第六章 莒沂青旗会的结局:从冲突到惨案(一)
        第一节 "恶因":杜绍曾之死
        一、"杜烧包":外号的由来
        二、"大刀会是邪教,不是顺民"
        三、"点他的火烧他的包":杜绍增被杀
        1、"大刀会是信神的"
        2、"杜绍增必须服输"
        四、"今后要安分守己":省政府的宣抚
        第二节 风波迭起:青旗会、五旗会与红旗会冲突
        一、因田地纠葛而起祸事:段氏案
        二、械斗血剧:莒沂边境满堂坡的青红冲突
        三、小薛庄冲突:军队介入及钟、刘被杀
        四、1933年夏:一场被避免的械斗
        第三节 北乡暴动:沙沟事件
        一、赵玉瑞与北乡青旗会
        1、赵玉瑞北乡办会
        2、打土匪、东莞推盐
        二、李景岗与青旗会的冲突
        1、"民团甲长"
        2、罢佃失败和佃户参加青旗会
        3、沂山剿匪
        三、沙沟暴动
        1、"告准了":李景岗的告发
        2、青旗会暴动
        四、事后的处理
        第四节 事起防务捐:盛家垛庄之祸
        一、"八块钱的防务捐"
        1、报纸、志书的记载
        2、具体的场景:调查与回忆
        二、黄沙沟:青旗会与军队交火
        三、"小题大做":当事人运其昌对事件的解释
        四、官方处理:李树春的第一次宣抚
    第七章 莒沂青旗会的结局:从冲突到惨案(二)
        第一节 骑虎难下:沂水青旗会与军队遭遇
        一、小杜家林冲突、刘荫第的调停
        二、"拉到沂水去闹":田瑞的愤怒与威胁
        三、"两全其美?":刘荫第的阴谋计
        四、"抚剿并用":李树春二次赴鲁南
        第二节 风雨欲来:麦熟时节的招安插曲
        一、恐慌中的谣言
        二、张善人招安
        三、谈判代表张之祥
        四、莒县青旗会的要求
        第三节 人间地狱:黄石山惨案的发生
        一、"黄石山上出黄牛,大劫来了起云头"
        1、黄石山寨
        2、谣言、习惯
        3、"神牛相助"
        二、突袭东营庄:驻军采取行动
        1、"没有钱是不能打仗的"
        2、"大举攻剿"
        三、"极惨极酷的恶果":亲历者的讲述
        1、西泉庄赵洪朴、刘立田
        2、胡家庄马玉太、刘祥熙
        3、西泉庄张熙鹤
        4、运其昌
        四、罹难人数与报纸报道
        1、"死了比溜了强!":张恒远的选择
        2、关于罹难人数的各种说法
        3、"完全肃清":报道中的惨案
        第四节 尾声:清乡、告民众书及其他
        一、"杀了大半,救其了遗":军队的善后
        1、大兵面目
        2、"第二日倾盆大雨"
        二、官方的初步处理
        1、消息封闭以及泄露
        2、被阻止的视察
        三"澈底清乡":官方的进一步行动
        1、清除"旗会遗民"
        2、"清乡团":沂水的例子
        四、首领的命运
        1、"异乡飘零"
        2、"法真乎?":法真之死
    第八章 惨案启示录:大刀会与鲁南地方社会
        第一节 藤蔓伸展:地方社会生态系统的大刀会
        一、"公事":大刀会与地方社会中的"公共领域"
        1、"公事":以灵公山祈雨为例
        2、作为公事的土匪防御:由修筑圩寨到"请老师办会"
        二、"他们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大刀会的多重角色
        1、庄家村:土匪的"绝地"
        2、"示威的意义":浮来山庙会上的大刀会
        3、抗官军、杀盐巡、灭"益泰":日照大刀会的行动
        4、山东过来了"大刀会":大古家沟在外地
        三、"木能克土":民间文化对地方社会生态的修复
        1、自救运动与文化修复
        2、社群的塑造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制衡
        四、社群栖身的文化网络:大刀会与地方社会场域
        1、"不可分离":地方社会文化网络中的大刀会
        2、隐性的地方"保护神"
        第二节 冲突的根源:以社群为视角
        一、地方社会场域的改变:大刀会崛起所带来的影响
        1、旗会林立:社群环境的现状
        2、"他们是自动来的":社群的扩张以及隐现的冲突
        二、红与黑的纠葛:旗会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1、红黑之间:旗帜的象征意义
        2、社群环境的紧张:由"联合战线"到"互相攻击"
        3、摩擦、纠葛的起因:"那些头头本身有问题"!
        三、失败的调解:政府、驻军的介入
        1、调解人:士绅、政府以及驻军
        2、"与他们彼此都结为好友":运其昌与红会
        四、冲突加剧:盛家垛庄之祸、沙沟事件的影响
        1、对象的转移:与政府、地方驻军冲突加剧
        2、"极下贱极小的事"?"细故"举例——合局聚赌背后
        第三节 "四老师":张恒远的命运
        一、"轴筋子小土地主":家庭、产业、学历和性情
        二、"四老师":与沂水青旗会的关系
        三、儿子之死:威望的巅峰
        四、不归路以及最后的话语
        第四节 血的句点:悲剧的反思
        一、血的句点:黄石山惨案的多个侧面
        二、地方社会场域中的个人与社群
        1、社群间的博弈:资源争夺
        2、地方"精英"间的冲突
        三、"多给我几张,俺将擦包糊窗户"
        1、"立刻归正!立刻归正!":告民众书、告民众歌及其他
        2、运其昌对事件的解释
        3、鲁南居民的回应
        四、重回水由村:一个历史的假设
        代结语 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
第三编 国家·在场巨灵起舞:地方社会场域中的国家幻影——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度解读
    引子 场,祭神道也
    第九章 "训政"下的地方社会:以山东为例
        第一节 地方社会的政治变迁:韩氏主鲁时期的时局
        一、时局转变与制度变更:北伐后的山东地方政府
        1、鲁南旗会事件中的"时代精神"
        2、"建国大纲"中的"训政"规划
        二、"省政大定":省政府的组织、人员与日常生活
        1、省政府的机构设置与人员任职
        2、日常生活:"政务会议"与出巡
        3、民政厅长李树春与建设厅长张鸿烈
        三、县政改革:从县公署到县政府
        1、"县公署之实行改组自此始"
        2、政定《县组织法》
        3、裁局设科
        四、武装力量与官办自卫
        1、驻军:第三路军
        2、民团军:变相的正规军
        3、公安局、民团、联庄会
        4、"军国民":联庄会的组织
        第二节 运作机制中的制度更新:以鲁南旗会事件为例
        一、地方政府的政治运作机制:事件的吸纳与消化
        1、山东地方政府的运作机制
        2、清乡:政治运作个案分析
        二、社会动员与处理策略
        1、政府、驻军与地方士绅
        2、政府处理策略的演变
        三、制度更新的若干侧面
        四、一个人侧影:范筑先在鲁南
        1、范筑先在沂水
        2、黄石山惨案前后
        3、以水为镜:临沂任上
        第三节 巨灵归来:从地方社会场域考察政治变迁
        一、地方社会秩序重建:以"肃清盗匪案"为例
        二、事件深层分析:遭遇巨灵
        1、国家与地方互动的个案
        2、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层原因
        三、分化和重组:社群环境的改变
        1、巨灵之手
        2、"不祥之器":地方驻军在事件中的角色
        四、青旗会加入新秩序的失败
        1、旗会加入新秩序的表示
        2、"令各县取缔各种邪会"
        第四节 恶霸甲长李五秃:官办自卫与地方社会
        一、沙沟李家:"香山堂"
        二、联庄会与地方社会:以沙沟事件为例
        三、李景岗告状:青旗会与政府发生冲突
        四、"轻微事件?""唐县长书联警乡霸"及其他
        1、"乡霸":不止李景岗一个
        2、"红枪会已解散,暗杀事已不有了"
    第十章 地方自治:地方社会场域的回响
        第一节 "国家良法美意":地方自治
        一、"总理遗教":地方自治实施的背景
        1、"名为自治,实官治耳":莒县地方自治简史
        2、"随之变易":南京国民政府的推行
        二、山东省地方自治的开展
        1、"筹办自治事项进行之经过"
        2、"推行自治之成绩"
        三、"立机关":区制细微
        1、"划分各县自治区":区划的变更
        2、"以本县人办本地方事":区长的选送、训练和任用
        3、区公所:地点、职能、编制与经费
        四、"密厥组织":请赈与报告
        1、请赈"精案"背后:区乡制的网络
        2、革命的对象:从暴动看政权
        第二节 "虐民扰民之具":区长流弊及被废
        一、"流弊百出":韩复榘的发现和应对
        1、"以利自治而臻完善":韩复榘的"应禁四条"
        2、"不惟有失自治本旨,亦且遗害地方":韩在出巡中的发现
        3、"从新选任":新的对策
        二、区长裁撤:从区长到乡长
        1、"改进地方自治":各县区长之裁撤
        2、乡镇长由无给职改为有给职
        三、规训"地方"的失败:以山东经验为主的反思
        1、理念的失语:地方自治的搁浅
        2、国家政权建设:自治在地方的实际形态
        3、新兴触手的造就:国家与地方
        4、"多一种组织,老百姓便多一些负担":"新土豪劣绅"的出现
        四、梁漱溟的批评:"如玩幻术的政治大业"
        1、"现在要举办地方自治,就是莫大的苛政"!
        2、"就没有土豪劣绅的地方,亦要造出土豪劣绅来"!
        3、"人民自卫","民众的武力":怎能逃于土豪劣绅之手?
        4、"新观念一次一次总归幻灭":地方自治之祸
        第三节 "杜烧包":巨灵烤制
        一、绰号的来源:"二县长"、"革命人物"及其他
        二、区长的名头及其对青旗会的指责
        三、"无一不是过去的学生":"国家陶甄"的"恶果"
        四、两种文化网络的对话:"会众与区公所冲突,事体甚小"?
        1、"某也不良":"新土豪劣绅"
        2、"无恶不作":河南省的例子——陈潜修
        3、杜案:历史的缩影
        第四节 不安分的张之祥:衙门内外
        一、"人之初":学徒经历
        二、从房科书吏到政务警察:"刷新县政之要务"
        1、"永绝旧日书役积弊":内政部通知改组书吏警察办法
        2、"从前班房旧制至此始为之清结"
        三、社群之间游移:张之祥投机中的身份转换
        1、"失而复得":从青旗会首领到区长
        2、"得而复失":狗头军师与招安代表
        四、"不肖者奔竞而进":区长的诱惑
        1、并非个案:由刀笔先生到区长
        2、"张先生,你就冤枉这一次吧!"
    第十一章 不光彩的角色:鲁南旗会事件中的士绅
        第一节 地方士绅与鲁南旗会事件
        一、从调解到收买刽子手:地方士绅的转变
        二、帝国沦落后的地方士绅:一种分析的尝试
        1、从"士绅"到"地方精英"?
        2、长野朗讲述的乡绅
        3、地方性的一个表征:作为社群与象征性文化资本的地方士绅
        4、帝国沦落后的地方士绅:风采黯淡
        5、吴荫曾捞"油水"
        三、齐华亭的士绅奋斗史
        1、谋充巡警、安赌起家:齐大滑前传
        2、侧身仕林:硝磺局长
        3、临沂城里数得着的财主:"大善人"、包税商
        4、跻足士绅:开设"惠商旅舍"以后
        5、齐华亭案:韩青天来后
        四、在青旗会与官府之间:地方士绅的抉择
        第二节 "拔爷"刘荫第:渐消的余荫
        一、刘荫第的简历、家族与交际圈
        二、"拔爷"的政治经历:时代的转变
        三、"有大事还请他出主意":与青旗会的复杂关系
        四、另一类型的乡绅:刘荫第栖身的权力文化网络
        第三节 "张善人":善人本色
        一、绰号的由来
        二、地方上的善人:以张熙恒为例
        三、首领、调解人:张熙恒与青旗会
        四、最后的善行
        第四节 "于四爷":幕后人物,以及万仙会
        一、家族、经历、产业
        二、从富商到跻身政界
        三、"于四爷跺跺脚":"土皇帝"的传说
        四、"不是一个官,也是一个绅"
        1、新士绅类型:从绅到官
        2、幕后人物、后台
        五、鬼子来了:于经武与万仙会
    第十二章 隐秘的在场:汽车路、电话和报纸
        第一节 "化外区域":国家版图中的鲁南映像
        一、"多匪之区":鲁南的"风气"与"民性"
        二、1927年前鲁南交通、通讯状况:"化外之区"
        三、"在国家建设上极关重要":交通、通讯建设的缘由
        1、"文明之母,财富之脉":地方自治的要求——"修道路"
        2、"以便交通而利行政":地方政府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转变的契机:鲁南交通、通讯的改善
        一、从"官道"到"汽车路":交通建设"成绩尤为良好"
        1、山东省政府对交通的管理
        2、空白的填充:鲁南建设概况
        二、电话网络的铺开:"传达政令,异常便捷"
        1、长途电话的的架设与管理
        2、建设成绩:实业厅长张鸿烈的介绍
        三、鲁南的建设:以莒县为例
        1、长途电话的架设与接线
        2、台潍汽车路的建设:"关系军运,至为重要"
        第三节 "道可道,非常道":国家意志在鲁南的渗透渠道
        一、巨灵的血管与神经:地方社会的控制网络
        1、网络的分布:雨天问答的启示
        2、织工面目:建设中的政治运作
        3、"维持治安之大道":政治交通的渠道
        二、隐蔽的在场:以鲁南旗会事件为视角
        1、李树春的行踪:政府的运作、动员与控制
        2、"促进政治"为大:控制与反控制的象征
        3、"朝发夕至":运其昌的警告
        第四节 巨灵的自言自语:报纸中的鲁南旗会事件
        一、巨灵的舞场:报纸与现代性社会构造
        二、聚光灯下的国家:媒体与政府
        1、政府与媒体之互动:叩、询与谈
        2、国家的焦虑:"至此始告完全解决"
        3、蒋介石的赞赏:呼应与交流
        三、话语之运作:报道中的大刀会
        1、话语的媾和:国家、文明与科学
        2、会众与首领:愚、良好、黠、狡猾
        3、他者的多重影像:国家话语网络中的大刀会
        四、失语与狂欢
        1、谁制造了"地方一般舆论"?
        2、李梦春之死
    第十三章 "渐入轨道":鲁南地方政治风景
        第一节 剿匪与清乡:社会控制与社会动员
        一、兜剿刘黑七:一个绝妙的案例
        1、老巢难回:被追剿的刘黑七
        2、剿匪场景:"军运之效可观矣"及其他
        二、"现本省并无股匪"
        1、从"土匪"看"会匪"
        2、"一切建筑工作才可以开始"
        三、驻军佚事一则:田海中嗜杀记
        1、"团部就是闫罗殿":剿匪"暴行"
        2、"夫人着魔,骂醒升官梦"
        第二节 "上了轨道":沂水政务概观
        一、区划与政权的演变:从区制到乡制,再到乡农学校
        二、裁局改科和合府办公:新政举例
        三、政务细微:以乡公所为中心
        四、"梁漱溟的办法好!";乡农学校
        1、梁漱溟与乡农学校
        2、校长、课程、"富户兵"
        第三节 "时代风烟,尽收纸上":财政记录的解读
        一、税收: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脐带"
        二、"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以县政府为例
        三、"安养生息"?国家建设的财政基础
        1、"地方财政如此突然膨胀"
        2、"政务日繁,不能不取给地方"
        四、作为背景的财政记录:鲁南旗会事件的另类解读
        1、"开支惟增赋税是赖":地方社会秩序重建的见证
        2、"官土匪","逼命的来啦","把脏官们劈开晾着"
        3、"连庄会捐":冲突的诱因
        第四节 收束与扩张:鲁南旗会事件的再阐释
        一、地方社会场域的三度突变:土匪、大刀会以及国家
        1、社会生存压力的释放:生态灾难中的土匪猖獗
        2、大刀会:乡村自卫策略的转变
        3、时局变动与地方社会
        二、地方社会秩序重建:大刀会的遭遇
        1、国家强势归来:秩序重建的主导者
        2、国家政权建设:以地方自治为例
        3、对话:大刀会与国家的冲突
        三、多重运作:巨灵起舞
        1、国家对事件的处理:策略的演变
        2、社会控制与社会动员:政府、驻军以及士绅
        四、"扑灭会匪及股匪":大刀会与土匪的共同归宿
        1、"一律枪决,以除后患"
        2、"切实取缔迷信邪教"
        3、再度滋蔓:1937年以后的事情
第四编 轨迹·历史规训与反抗:1910—1940年间的国家与地方——从秘密会社切入
    引子"社会久病已发的一个表征"?
    第十四章 潜流涌现:近代以来的乡村秘密会社
        第一节 "根株总未能绝":从清末到民国
        一、鲁西南大刀会:帝国晚期的个案
        1、"由来已久":"世乱"与"邪教"
        2、赵师爷、刘士瑞与大刀会
        曹仲园的"老乡":赵师爷影踪
        刘士瑞:"拉大旗"
        3、"多唱了一次":火神庙唱戏
        "红了半个天"
        "大刀会要造反了":毓贤的私访
        4、"打东湍":大刀会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
        二、变动时代下的地方社会:以秘密会社为例
        1、"几乎无处不在":从清末到民国以来的秘密会社现象
        2、普遍的危机与恒定的背景
        三、"未来的善后":一位学生调查者的方案
        1、"民国"的呼唤
        2、"教育不普及的结果":改造之途
        3、"致命伤":农村经济问题
        第二节 "红枪为王":河南红枪会
        一、"军匪压迫的结果":河南红枪会的发生
        1、"逐鹿下的中原":军阀混战下的河南
        2、"赤手空拳难自卫,家家户户演红枪!"
        "通行的组织,尤其以河南最为发达"
        组织与作战方法
        3、红枪会宣言:"只有咱们联合一致,有了力量,什么也不怕"
        二、"没有好的收场":河南红枪会的消亡
        1、"莠草不除,嘉禾不生":两份文献
        2、"民团化":改编民团的措施
        第三节 "党逼民反":江北小刀会暴动
        一、"昨日打倒党部,为它苦害民情"
        1、"迫于自卫起见":江北小刀会由来
        2、暴动对象:"所要摧毁的就是党部和学校二种"
        3、对破除迷信运动的回应
        二、参与、动员、要求:暴动的社群观察
        1、"三部分结合":参与者的社群分析
        2、"大家联合起来":社会动员
        "由极乐庵出发":极乐庵僧众的"授意"
        "土劣臧荫笃被捕":从示威到暴动
        "打倒小刀会之壁画":作为主力军的小刀会
        3、口号、旗帜与要求:心态、诉求的解读
        三、北伐声中的"杂音":鲁西南无极道暴动
        1、"会匪谋乱":无极道围城
        2、"疯魔道人"杨永朴与滕县无极道
        从"绪堂"到"疯魔道人"
        "二月二红枪会打滕县"
        杨永朴之死
        四、"取缔刀会办法":国家的善后处理
        1、"迄今仍未能绝迹":办法的出台
        2、办法解读:社会控制之网
        第四节 庙堂之争:巨灵一爪
        一、庙堂之争:作为冲突焦点的香堂
        1、杜绍增一案:"大刀会是信神的"
        2、"洒血祭神":盛家垛庄之祸中的香堂
        3、续禅之死:"教育当局请兵"
        二、"民国戊辰,砸了庙神":破除迷信运动
        1、破除迷信运动:鲁南的情形
        2、香火熄灭:僧王庙的终结
        3、"逐僧拆庙"的反应:一则训令的解读
        三、文明与民智:北伐后的地方教育
        1、"民族的健身剂":"教育兴则民智进"
        2、"均须增筹经费":教育费与地方社会
        3、"严厉取缔"与"限令改

(2)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成立
    第一节 南京局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苏联对华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三、国民党的对共政策
        四、中共的应因之策
    第二节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系统
        一、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机构
        二、中共中央南京局下属各级党组织
第二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南京谈判
    第一节 中原解围:“应先解决中原问题”
        一、中原内战“一触即发”
        二、视察宣化店
        三、缓解中原危局
        四、营救转移突围人员
    第二节 东北停战谈判
        一、东北内战问题之由来
        二、让出长春换和平
        三、力促六月休战谈判
        四、再次作出重大让步
    第三节 谈判黄河归故
        一、历史复杂的黄河归故
        二、“先修故道再堵决口”
        三、谈判善后救济
    第四节 支持第三方面奔走和谈
        一、从五人直接会谈到五人小组会谈
        二、为了教育人民
        三、愤责折衷方案
第三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统战工作
    第一节 “千百颗子弹打在一个标的上”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二、“对进步朋友应多加关注”
        三、“为奔走和平之举”
    第二节 “至诚至勇反内战”
        一、下关:“你们的血不会是白流的”
        二、昆明:“暗杀枪声已洞穿一切政治欺骗”
        三、成都:“为民主必须反特务”
    第三节 “再接再厉争民主”
        一、共同抵制伪“国大”
        二、拒不承认伪“宪法”
        三、“绝不参加一党独裁之政府”
    第四节 “造成最广泛的阵容”
        一、“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系统工作”
        二、争取国民党上层民主人士
第四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第一节 “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一、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学生的政策
        二、领导上海学生游行
        三、抗议美军暴行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一、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工人的状况
        二、领导工人经济斗争
        三、领导工人政治斗争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民变运动
        一、蓄势:“保存力量,隐蔽待机”
        二、反抗:反“清剿”反“三征”
        三、角力:“实行小搞,准备大搞”
第五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宣传工作
    第一节 “活泼多样的宣传形式”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办报就是打政治仗”
        三、建立新华社南京分社
    第二节 贯彻党的宣传方针
        一、宣传要赢得人心
        二、以真实批驳谣言
        三、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宣传“也要讲究统战政策”
        一、争取中立报纸
        二、统战记者工作
        三、海外沟通与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三节 现代化和湖南精神
第二章 近代湖南之崛起
    第一节 湖南崛起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新情势和地理关系
第三章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 内政运作与军事变革
    第二节 地方自治和省宪运动的推展
第四章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财政、交通、农业的变革
    第二节 工业、商业、矿业的进展
第五章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湘人性格与社会生活及风气
    第二节 城市化兴起
第六章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文化现代化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思潮、文艺、报章杂志、科技的展现
第七章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一)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大事记
    (二)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省图
    (三) 大陆现行湖南行政区图(2004)
    (四) 民初湖南省长任期表(民国元年~民国廿六年)
    (五) 二十世纪初叶湖南人口统计表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6)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现状
        (一) 中国方面的学术研究现状
        (二) 日本方面研究现状
        (三) 中日之外其他国家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解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难点
        (三) 解决途径与创新
    四、研究架构之说明
        (一) 论文结构
        (二) 相关问题与概念之说明
第一章 钓鱼岛地理、历史与主权溯源
    第一节 钓鱼岛的地理生态与地缘战略价值
        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称谓演变
        二、钓鱼岛群岛的地理与生态
        三、钓鱼岛的地缘战略价值
    第二节 历史文本中的钓鱼岛记述
        一、中国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述:中国主权诉求的源流
        二、日琉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载:中国主权诉求的佐证
第二章 近代东亚变局及日本对钓鱼岛的窥伺与窃占
    第一节 近代世界变局与中日东亚权力再分配
        一、近代西方冲击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二、日本“并吞”琉球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
    第二节 明治政府早期“领有”钓鱼岛的企图及搁浅
        一、甲午战争前冲绳县对钓鱼岛的秘密调查
        二、日本政府内部对窃占钓鱼岛的讨论与企图的搁浅
    第三节 日本假战场优势窃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一、日本“并吞”钓鱼岛顾虑消除与秘密占有
        二、日本“领有”钓鱼岛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章 战后美国琉球战略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第一节 战时美国对琉球的调查与归属讨论
        一、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地理情报搜集
        二、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归属讨论
    第二节 战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政策的形成
        一、冷战升级与美国内部托管琉球的讨论
        二、旧金山会议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的实现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后的美国琉球政策
        一、利益权衡下的奄美群岛归还
        二、台湾当局对美日奄美归还的对策
        三、奄美群岛归还与钓鱼岛问题的勾连
    第四节 冲绳“归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
        一、日本寻求冲绳“归还”下的美国琉球政策
        二、美日冲绳“归还”交涉与钓鱼岛问题跃上台面
        三、尼克松政府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处理
第四章 钓鱼岛问题与中国大陆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的态度及举措
        一、钓鱼岛争端初期中国政府与学者间的互动
        二、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外交战略与钓鱼岛政策
    第二节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形成
        一、中日建交前后的钓鱼岛交涉
        二、“钓鱼岛渔船”事件始末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识的达成
第五章 钓鱼岛问题与台湾当局的因应
    第一节 钓鱼岛争端初期与台湾当局内部讨论与应对
        一、钓鱼岛海域石油发现与美台琉的反应
        二、钓鱼岛争端升级与台湾当局主权诉求的强化
    第二节 台湾当局对外交涉及对保钓运动的处理
        一、台湾当局与美国就钓鱼岛问题的交涉
        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及台湾当局的对策
        三、台湾当局对留美学人与学生保钓运动的因应
第六章 21世纪钓鱼岛问题与大国间的战略性博弈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权益诉求与国内外战略性动员
        一、日本“购岛”闹剧与中国态度的强烈性反弹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国内的战略性动员
        三、海外钓鱼岛话语权的争夺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
    第二节 日本“实控”钓鱼岛遭到挑战与战略性应对
        一、日本进行战略性应对的动因
        二、日本国内外的战略性应对举措
    第三节 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与其钓鱼岛“中立”政策的再检讨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亚太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再检讨
第七章 钓鱼岛的政治意蕴与研究的多维性
    第一节 从“事件”的钓鱼岛到“景物”的钓鱼岛
        一、国家领土主权的诉求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
        三、东亚“场域”中的大国利益博弈
    第二节 从历史遗留问题到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
        一、中日民族情感的催化剂
        二、对二战后战胜国共识的挑战
    第三节 钓鱼岛研究的多维性
        一、以历史的长时段来审视钓鱼岛问题
        二、以宏观的战略视野来统筹钓鱼岛问题
        三、以符号学的视角来透视钓鱼岛问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地图资料
    附录二: 相关条约和协定
    附录三: 钓鱼岛名称表
    附录四: 钓鱼岛问题大事记
    附录五: 相关中外文人名、地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古文献及资料汇编
    三、报刊资料
    四、着作
    五、论文
    六、网络资源
后记

(7)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缀语
引言 现身于地方生活的大刀会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地方居民的生活景观
        1、“×石山”:一桩被遮蔽的惨劫
        2、日常视角:常人世界的综观
    二、“错画”里的栖居者:地方性社群大刀会
        1、学术史回顾、论文结构和资料综述
        2、理论思路:“地方社会场域”的引入
第一编 地方?空间鲁南场景:蒙山诉水间的世界
    引子 黄世山惨案
    第一章 人与地:地理人文环境
        第一节 生民其居:沂属之地
        一、山水怀抱:自然地理环境
        1、齐鲁锁钥:山水形成的脉络
        2、沂州府地:政治技术的标签
        二、人居形态:基本聚落三种
        1、村庄起源以及节点般的集镇
        2、金城汤池:作为中心的县城
        三、“休咎尤要”:自然生态概况
        1、“见面一大片”:论略里的注解
        2、旱魃、虫子市和蝗神的故事
        四、1934年素描:“十八世纪式的社会”
        1、“富于保守性”:乡土调查里的民情
        2、社会现状概略:《重修莒志》里的记载
        第二节 社群辨析:社会的基本形态
        一、“敬宗收族”:基础性的社群
        1、“家族本位”:以汀沟于氏为例
        2、请家堂:“世代相传”的文化
        二、民谚俗语里的大族传说:以刘南宅为例
        1、神话里的家族与住宅:“刘南宅”
        2、科举与望族:帝国庇荫下的巨室
        三、“客家子”与“主家”:租佃制度概况
        1、由庄户人、财主脖子谈到张家庄子
        2、干打鞭与陪牛地、吃地粮与拨房工
        四、“出家人”:边缘社群的生活
        1、出家与受戒:杨志明的个人回忆
        2、浮来旧事:佛成和他的弟子们
        第三节 民生脉络:隐现的经济圈
        一、“绕着地头转”:作为生计之本的农业
        1、农事一年:《农圃便览》里的记载
        2、五谷及其他:耕作法和农产种类
        二、百工与商旅:各县工商业概况
        1、“皆农家者流”:由《考工记》谈起
        2、中心与腹地:工商业的地理差异
        三、“一方之货”:蚕桑与花生
        1、“蚕缫微利”:东山柞茧与南山丝
        2、“出口大宗”:许村与花生的故事
        四、“纤悉均关生计”:脆弱的经济体系
        1、“凶荒之妙制”:由煎饼谈衣食住行
        2、旧法与凶岁:“耕识图”和“呼吁书”
        第四节 生态细微:日常生活的若干剖面
        一、集会与节庆:地方生活的两个副章
        1、“通工易事”:集与会的分工协作
        2、节庆之链:地方居民的心灵节拍
        二、“庙多神众”:混沌的信仰世界
        1、“敬祷诸神”:由“莒州庙全”谈起
        2、“搬龙王爷爷”:灵公山龙神庙祈雨
        三、“搭台唱戏”的流动景观
        1、“万人坑”:张之栋的个人回忆
        2、“唯一的娱乐”:农村演剧简析
        四、缩微标本:社会生态系统里的庙会
        1、1932年浮来山庙会:李鼐先生的讲述
        2、信仰、娱乐与经济:庙会与地方社会生态
    第二章 从危机到灾难:二十年代社会生态的恶化
        引子 迟钝的村民
        第一节 从帝国到民国:清末民初的地方影像
        一、王朝遗迹:枯骨冢、僧王庙和圩寨
        1、“只有神佛能弄清”:枯骨冢与僧王庙
        2、团练与圩寨:防卫策略的官民分野
        二、震荡余波:民初沂水县的纷争
        1、“三麟之乱”:学校、政党及刘南宅的没落
        2、“肚子里有牙”:讼棍与同盟会员张克缦
        三、名宦与好官:一个县官的民国经历
        1、仕莒记略:“与莒人相习若一家然”
        2、“要想当好官”:“护官符”与大仙堂
        四、新政二例:警察与学校的开设
        1、“开办数年不能推广”:警察的设立
        2、洋学与私塾:学制之变后的“双轨制”
        第二节 “稀有之惨剧”:1925-1930年间的天灾人祸
        一、“天道无亲”:1928年灾荒纪略
        1、“重重灾劫”:赈务报告里的图景
        2、“飞蝗神话”:“蚂蚱市”及其他
        二、“山东百姓受了坑”:鲁张之祸
        1、“甲于全国”:苛捐杂税之害
        2、“兵来一扫清”:丘八之祸
        三、“国民干遭殃”:百姓眼中的“北伐”
        1、“都是土豪大头黄”:刘黑七祸莒
        2、“可怜莒民受牵连”:高桂滋困城
        四、“土匪市”:社会基础的破坏
        1、惨案种种及日常生活紊乱
        2、雪天哀鸿:逃亡者的讲述
        第三节 致命的创口:从隐患到灾祸
        一、作为盗薮:沂州匪患问题探微
        1、“天命将乱”:一份伪示里的真言
        2、“非自今始”:“土匪世界”三度出现
        二、“噬脐之祸”:兵匪通气的积弊
        1、“十八家大人”:一个绝妙的例证
        2、兵匪通气论:相关报道的梳理
        三、匪祸告哀:八里巷惨案前后
        1、未有之浩劫:各界电文与官方处理
        2、冤枉庙的警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四、徒劳的努力:地方精英的失败
        1、兖沂治安讨论会的成立和呼吁
        2、杯水车薪:合法途径解决无望
        第四节 “匪夷所思”:刘黑七的人生注解
        一、亡命之徒:“以掠夺为职业的游民”
        1、破坏性社群的定位与基本构成
        2、“出身捷径”:杀人放火做大官
        二、匪首群像:何谓“职业土匪”
        1、“西南马子”:以抱犊崮为标志的匪区
        2、石增福从匪记:被“染污”的人生
        三、“闯土匪”:羊倌刘堂的选择
        1、山神节前:家庭、经历和誓言
        2、放羊调里:“寻思寻思不坦然”
        四、改名前后:一朝匪皮换新装
        1、刘团发祥史:作为匪巢的蒙山万寿宫
        2、“就抚”国军:北伐先遣军与新四师
第二编 事件.曰常乡土之蔓:鲁南乡村中的大刀会
——以莒沂青旗会为例
    引子 那时的年头
    第三章 “借秧子”:鲁南大刀会的兴起
        第一节 “自卫之好教材”:蒙阴八寨的故事
        一、匪情与自卫方式的交互演变
        1、“几无一日不遭匪劫”:蒙阴匪祸及其根源
        2、“失败中的觉悟”:由不相顾到守围
        二、八寨之地:聚落景观的构筑
        1、原则:先人和,再地利
        2、方法:围墙、炮楼与械弹
        三、“组织系统”与“防守法”
        1、寨之组织:战时与平时
        2、日常“防守法”的演变
        四、由村到寨:社会更生与文化实践
        1、“自卫之效力”和“大的趋势”
        2、多重之寨:小社会的自治与更生
        第二节 神威与大运:莒沂青旗会的兴盛
        一、大古家沟:一个村庄的行动
        1、龙公山下:条子、族长和武学堂
        2、土地庙前:杜梨子树上的“成果”
        二、从“保护村庄”到“谩骂鲁张”
        1、八里巷与太湖村:两个村庄的遭遇
        2、“跋扈”“横行”:鲁张时期略影
        三、“声势浩大”:莒沂大刀会的发端
        1、村庄之链:田瑞、张恒远与青旗会
        2、“南军打,北军退,中间出了个五旗会”
        四、“神通得此证明”:渊子河一役的威名
        1、渊子河畔:时间、经过和参加者
        2、新增份子:徐谦凤所讲的细节
        第三节 道会暗林:鲁南社会的另一面
        一、隐秘网络:“秘密社会”管窥
        1、“无足深怪”:“孝帽子会”辨证
        2、密语召唤:孙守立的个人遭遇
        二、“民国第一家”:在家礼、三番子
        1、仪式与手势:一个“盒子皮”之所见
        2、“土匪都不敢惹”:“大杂烩”的威力
        三、夏家道的变迁:从吃斋道到茹素团
        1、夏半仙、《救世宝筏》和神仙府
        2、“莒沂总斋团”:“茹素团”与九大寨
        四、社会危机的反应:两个例证的结论
        1、“二把手”上:万教传在沂水的威风
        2、乘舆辨名:道会兴起与社会危机
        第四节 应激反应:生态灾难与“工具理性”
        一、大刀会的宗旨及其渊源
        1、误传何来:“孝帽子会”再辨证
        2、“符法护身”:一则遗曲里的历史
        二、“二周村”之劫:带血的“勾子”
        1、重镇悦庄:修围及惨案原委
        2、“处决勾子”:庙会上的审判
        三、劫后余谈:会场里的新面孔
        1、“破围子”:刘黑七的拿手好戏
        2、管廷献论结寨的六便与七难
        四、地方社会对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
        1、由山社说起:农村合作组织的丰富性
        2、会名的思考:工具命名之下的理性
    第四章 在乡土上滋蔓:旗会蔓延分析
        第一节 地方性文化迁移:迁入与传播简析
        一、“怪异的学问”:入会仪式一览
        1、“结入其群”:徐谦凤的讲述
        2、大同小异:相关记载的梳理
        二、精神转换法:作为信仰的身体话语
        1、“装身”:神灵、兜肚和禁忌
        2、“过场”:请神、吃符和排刀
        三、“请老师”:由外地到本地的过程
        1、睡庄的启示:渠道与媒介
        2、“滕峄地方”:勃兴之地探源
        四、“立会”:本地化依托的文化网络
        1、会员探视:日常场景下的必然
        2、桃园三月:拜把子背后的神话
        第二节 “俨然宗教”:社群的崛起
        一、旗会的基本成员和组织形态
        1、不可分离:会员与农民的双重身份
        2、超越村落:会与团的两级组织
        二、大刀问题:武器里的经济理性
        1、三种武器:大刀、快枪与扎枪头
        2、枪价考略:“人人看着快枪好”
        三、首领群像:旗会造就的“精英”
        1、调查里关于旗会领袖的内容
        2、旗会首领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同心土变金”:大刀会“摸底”
        1、由被动到主动:防御性策略的演进
        2、“会者,合也”:旗会的整合作用
        第三节 “总老师”:枣红大马上的田瑞
        一、田瑞前传:大老粗、经纪和小商贩
        1、“袖中乾坤”:由莒地嘎语谈经纪
        2、人物素描:出身、经历和见识
        二、从白马到红马:礼物的多重意味
        1、“门口拴着高头马”:一段“牛马经”
        2、“走马看红”:“负重致远”的开始
        三、一个比较案例:红旗会首领法真
        1、赵善义的转变:从和尚到法师
        2、游侠之性:家庭、寺院和帮伙
        四、职业的意义:“总老师”、“总会”
        1、另类经纪:师承关系与权力结构
        2、群体与个人:首领的责任和性格
        第四节 神秘与熟识:旗会的出场
        一、神秘的香堂:象征空间分析
        1、“不然,是不允许你到香堂看的”
        2、由土地庙说起:独特的聚落景观
        二、分离和契合:日常生活的重构
        1、练功习武:古秀林的讲述
        2、独辟领域:生活场景举例
        三、关于“搭台唱戏”的两则回忆
        1、“好不威风”:五天五夜的大戏
        2、“一大快事”:马家拐头的聚会
        四、神楼的见证:戏台上的大刀会
        1、戏里戏外:狂欢之中的社会交流
        2、乡土颤抖:浮来山庙会上的场景
    第五章 从冲突到惨案:莒沂青旗会的结局
        第一节 “一点恶因”:沂水六区事件
        一、重回水由村:追述的起点
        1、“没起冲突”:袁福英等的回忆
        2、宣战与对抗:1933年的报道
        二、杜绍曾的外号及对青旗会的指责
        1、“杜烧包”:六区区长杜绍曾
        2、“大刀会是邪教,不是顺民”
        三、“点他的火烧他的包”:杜绍增之死
        1、“兴办学堂”:关于起因的三种记载
        2、“杜绍增必须服输”:冲突经过和结果
        四、“实为地方三幸”:事件的“和平处理”
        1、“今后要安分守己”:劝导、宣慰和弹压
        2、应变有方:运其昌所受嘉奖与恭颂
        第二节 风波迭起:多次上演的血剧
        一、风潮日重:青旗会与红旗会冲突
        1、“失教的民众”和三种思想的显现
        2、满堂坡:“细故”与“门户之见”
        二、“轩然大波”:五旗会与红旗会冲突
        1、“螳臂当车”:一篇详实的报道
        2、县志记载、德政宣言及其他
        三、事起防务捐:盛家垛庄之祸
        1、“连庄会会费”,还是“防务捐”?
        2、“一个大仗”:黄沙沟交火的回忆
        四、北乡暴动:沙沟事件始末
        1、李德的回忆:赵玉瑞的办会
        2、“打局子”:与李景岗的冲突
        第三节 “暴动”造成:苏村遭遇前后
        一、苏村遭遇:一次“激战”的考证
        1、乡下老造反:展书堂谈骚乱始末
        2、“巧遇而已”:回忆与调查里的记载
        二、骑虎难下:青旗会陷入的困境
        1、“拉到沂水去闹”:田瑞的愤怒
        2、“两全其美”:刘荫第的阴谋计
        三、闯了大祸:盛家垛庄的包围
        1、“包围”考证:端午节那天的事情
        2、“意涉偏袒”:为何青旗会不信运其昌
        四、息事宁人:李树春二次宣抚
        1、二赴鲁南:相关报道的梳理
        2、立刻归正:告民众书和告民众歌
        第四节 从招安到惨案:不平静的麦季
        一、风雨欲来:麦熟时节的“招安”
        1、“欺骗的办法”:邵德孚的讲述
        2、“一网打尽”:真相及其后果
        二、“黄石山上出黄牛,大劫来了起云头”
        1、“神牛相助”:赵钟璞的讲述
        2、沂河以西:谣言和黄石山寨
        三、人间地狱:黄石山惨案的发生
        1、大举攻剿:运其昌对此事的说法
        2、“奇酷极惨”:三名亲历者的讲述
        四、惨案的罹难人数与善后事宜
        1、“有城三重”:相关报道及罹难人数
        2、“泽及枯骨”:官方和民间的善后
    第六章 腹地的大症结:大刀会与地方社会生态
        第一节 藤蔓伸展:农民自救与社群合作
        一、“根株总未能绝”:从清末到民国
        1、火神庙唱戏:帝国晚期的案例
        2、无处不在:“以抵抗兵匪为战事”
        二、大堰堤庄的例子:红枪会与无极道会
        1、“唯一的救命星”:红枪会的组织和工作
        2、反感与仇视:接踵而至的无极道会
        三、“农民自救运动”的其情其理
        1、冯锐论红枪会发生的“必然趋势”
        2、“挣扎着活下去”:“农民自救运动”
        四、“农民自救运动”的实现形式
        1、“立会”:“办公事”的组合形态
        2、不可磨灭:社群生活的合作精神
        第二节 “暴动”初探:以社群为视角
        一、地方社会场域里的突变
        1、旗会崛起与社会结构的制衡
        2、旗会林立:社群扩张的结果
        二、旗会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1、由“联合战线”到“互相攻击”
        2、矛盾原因:“那些头头本身有问题”
        三、潜滋暗长:旗会的“不轨”行为
        1、“反对盐务”:闹沭水盐行
        2、“甚至反抗赋税”的罪名
        四、失败的调解与冲突的演变
        1、“与他们彼此都结为好友”
        2、祸事西引:由莒县到沂水
        第三节 “四老师”的不归路与归路
        一、“轴筋子小土地主”:家境与性情
        1、被烧的油坊:家境状况简析
        2、习武之人:一段传说的背后
        二、豪侠传奇:“大庄客”的故事
        1、“事大事小,应九到就了”
        2、“作了乱子”:聚义驼儿山
        三、儿子之死:张恒远的威望巅峰
        1、最初的声名:兵工厂、“四老师’
        2、公私之间:他那一刻的犹豫
        四、个性的两面:怕官与决绝
        1、他为何采取了刘荫第的建议
        2、“死了也得去”:最后的选择
        第四节 疾病与医生:流行症及其善后方案
        一、冯锐针对红枪会问题的补救办法
        1、“远久适用”:治本的三种方法
        2、“暂时用用”:治标的三个时期
        二、王镜铭对红枪会问题的探讨
        1、红枪会构成社会心理的解剖
        2、亡羊补牢:五项治标方法
        三、“未来的善后”:向云龙的方案
        1、“社会久病已发的一个表征”
        2、政治、教育和经济的措施
        四、“没有好的收场”:善后方案的前提
        1、“真正的民国”:关于医生的隐喻
        2、为什么“没有好的收场”呢?
第三编 国家.在场巨灵起舞:地方社会场域中的国家幻影——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度解读
    引子 场,祭神道也
    第七章 “北方模范省”:韩氏主鲁时期的“训政”
        第一节 韩氏主鲁:政治变迁与秩序重建
        一、巨灵归来:从地方社会场域考察政治变迁
        1、麟的归来:纪念小学、匾额及其他
        2、“建国大纲”中的“训政”规划
        二、制度变更:北伐后的山东地方政府
        1、“省政大定”:省政府的组织与日常生活
        2、县政改革:从县公署到县政府的改组
        三、“小道可观”:韩复榘的人治政风
        1、“纳民于轨物”:四大“预定行政计画”
        2、1933年出巡鲁南:韩氏政治的争议
        四、由李树春谈起:政府的事件处理
        1、忙碌的民政厅长:由“特殊事件”看运行机制
        2、“抗拒清乡”:由抚到剿及善后方式
        第二节 “殊属不法已极”:青旗会在体系外的命运
        一、“根本清乡”:官方的努力
        1、“当务先其所急”:以兜剿抱犊崮为例
        2、清乡特区:一项要政的制度考察
        二、省防与县防:防卫体系的构建
        1、第三路军、公安局与民团
        2、“社会自卫”:联庄会考略
        三、合法性之困:青旗会加入新秩序的失败
        1、“法定民众之唯一自卫团体”
        2、“不正当之团会”的下场
        四、“不祥之器”:地方驻军在事件中的角色
        1、由“调和”到“血洗”:运其昌的“两手”
        2、“没有钱是不能打仗的”:驻军生态一览
        第三节 乡霸的产生:李五秃与联庄会
        一、甲长的产生机制:制度、家族及其他
        1、“责无旁贷”:范筑先与联庄会
        2、沙沟李家、香山堂和崖庄局子
        二、“拔壮丁”:青旗会与联庄会的竞争
        1、常备会丁问题与轮调训练定章的制定
        2、“俺会上的人就不受训”:庄户人的逻辑
        三、“洗手办公”:枪械及经费问题
        1、老蒲的遭遇:《五十元》里的派枪问题
        2、“都是老百姓的钱”:义务职及经费问题
        四、骚扰地方:联庄会和民团的问题
        1、保民与害民:训令里的民团问题
        2、“义勇堪嘉”:由匾额谈到体制
        第四节 “古树的花朵”:范筑先的县长生涯
        一、“亲民之官”:韩氏主鲁时期的县长
        1、从参议到县长:由出身谈到资格和程序
        2、“职责专重”:以“勤政爱民”的唐介仁为例
        二、“如此惨局”:范筑先与旗会的遭遇
        1、“勿蹈前辙”:李树春和韩复榘的训令
        2、从“改组”、“防范”到“因病调省”
        三、“临沂水倒流”:沂水桥头的范筑先
        1、一清二白:上任原因和离任情景
        2、“县政府的太上皇”:驻军的“坏处”
        四、“世道人心太坏”:成败之间的县长生态
        1、“法外”“重典”:韩氏惩戒县长的“奇闻”
        2、“干一年就算好”:县长的困难与“上计”
    第八章 新政病民:地方自治的深层回响
        第一节 “国家良法美意”:训政下的地方自治
        一、“总理遗教”:“训政工作之重心”的实施
        1、“克期完成”:标准、程序与期限
        2、“急起直追”:山东开展经过与成绩
        二、“自治之花,宪政之果”:区长的产生
        1、“实验室”:训练所、学员、课程与实习
        2、“怎样去办理地方自治”:一位厅长的嘱托
        三、“立机关”:自治团体的组织
        1、区公所:地点、职能、编制与经费
        2、“密厥组织”:自治给地方带来的网络
        四、“小官多设”:委任区长的政治属性
        1、区长之贵:自治人员,还是“行政官吏”?
        2、“以本县人办本地方事”:回避原则的争论
        第二节 “虐民扰民之具”:区长流弊及被废
        一、“流弊百出”:韩复榘的发现和应对
        1、从“应禁四条”开始的“整饬”
        2、由“回避本籍”到“从新选任”
        二、“奉中央命令裁撤”:区制废除前后
        1、立为特例:改进原则的制定
        2、区名不废:善后事宜诸端
        三、理念失语:“国家政权建设”
        1、“一举两得”,还是“自相矛盾”?
        2、两份检讨:官办自治的名与实
        四、“莫大之隐患”:“土劣自治”的症结
        1、“擅加附捐”和“私立公堂”
        2、流弊深重:各地签注的理由
        第三节 “杜烧包”:巨灵之火
        一、“新兴触手”:“国家陶甄”的花果
        1、“自治之义”:委任区长的出身问题
        2、旧区长与新区长:崇拜与信仰问题
        二、“事小体大”:“革命人物”与黑旗会的纠葛
        1、“办事不当”,还是“办事过于认真”?
        2、“某也不良”:新进少年的失望表现
        三、“无一不是过去的学生”:教育厅长的反思
        1、“士大夫教育”:“中学最有希望”
        2、“反心自念”:一位同学的来信
        四、真谛丧失:“新土豪劣绅”的签注
        1、“北部几省特别来得多”:一条解释的考证
        2、“激成恶感”:区乡长的负面印象
        第四节 衙门内外:不安分的张之祥
        一、“人之初”:“在这湾污水中鬼混”
        1、、“这湾污水”:两个小伙的出走
        2“吏无变更”:民国以后的书吏
        二、“永绝旧日书役积弊”:“刷新县政之要务”
        1、从房科书吏到政务警察:改组办法
        2、“从前班房旧制至此始为之清结”
        三、社群之间游移:投机中的身份转换
        1、“维持”的结果:从青旗会首领到区长
        2、“日后咱们一家子了”:军师与招安代表
        四、“不肖者奔竞而进”:公门的诱惑
        1、分区设署:蒋委员长的改制
        2、“张先生,你就冤枉这一次吧!”
    第九章 不光彩的角色:鲁南旗会事件中的士绅
        第一节 从调解到买嘱:地方士绅的选择
        一、作为地方性精英群体的士绅
        1、“官僚的一种变体”:以莒沂商会为例
        2、打倒土劣:绅治、官治与自治
        二、“无以矜式于其乡”:帝国沦落后的士绅生态
        1、“钻营奔竞”:民国绅士的负面形象
        2、齐大滑传:齐华亭的士绅奋斗史
        三、“战胜环境”:韩氏眼里的“劣绅”
        1、“蟊贼”与“臭虫”:韩对“劣绅”的痛斥
        2、“土菜”的故事:由支应局看官绅互动
        四、在青旗会与官府之间:士绅的倒向
        1、由“拉肥猪”说到“刘桂堂祸莒记闻”
        2、“最大妨碍”:那次县政会议上的事情
        第二节 帝国余荫:“拔爷”刘荫第
        一、光耀门楣:家世与“呈身之路”
        l、齿录与行状:刘荫第的家世和榜样
        2、“清贵的功名”:作为“正途”的拔贡
        二、十年风烟:帝国的最后一批官员
        1、最后的出路:举贡会考与七品小京官
        2、“时不利兮”:同族兄弟的“疏途”
        三、“清潭鲂鲤”:民国之后的刘荫第
        1、名流之间:“拔爷”的交际网络
        2、参议员之争:一场贿选丑剧的主角
        四、“买好”:刘荫第抉择的深层原因
        1、“有大事还请他出主意”:由一份乡谥文说起
        2、调解、“阴谋计”和电请:国大代表的注解
        第三节 “本固枝荣”:张善人的立身之道
        一、“先认人,再认票”:善人碑的由来
        1、“像刮桲椤叶一样”:双祥号的成功之道
        2、治乱枢纽:“转山堂”里的土票简史
        二、“乐善好施”:作为地方性群体的“善人”
        1、耆英绘像:褒扬匾额里的常见细节
        2、“善行可风”:古老信量桥的见证
        三、道院中人:作为宣道长的纯性
        1、沂水道院:籍方表里的群英会
        2、神语示警:“不可挽回”的“世道”
        四、善人与首领:张熙恒与青旗会
        1、幸免劫运:离奇“善行”与票子零落
        2、“会徒对张极信仰”:首领与特使
        第四节 “公正士绅”:幕后人物“于四爷”
        一、家大业大:于经武对家业的经营
        1、“修德于乡”:由耆德二老看“六大家”
        2、家庭、教育以及成为富商的经历
        二、“不是一个官,也是一个绅”
        1、跻身政界:短暂的财政局长任期
        2、清乡办事处副主任和汽车公司经理
        三、“数着‘汀沟’好财主”
        1、“养班子”:淳沟班的经营
        2、财主的崛起及卍字分会
        四、“后台操纵者”:于四爷与大刀会
        1、“于四爷跺跺脚”:“土皇帝”的传说
        2、红旗会首领和万仙会总会长
    第十章 “渐入轨道”:地方政治风景素描
        第一节 “朝发夕至”:运氏警告的“深意”
        一、文明所系:交通与国家建设
        1、“多匪之区”的民风解释
        2、“在国家建设上极关重要”
        二、建设成绩:“化外之区”的转变
        1、空白填充:路政“成绩尤为良好”
        2、网络铺开:“传达政令,异常便捷”
        三、脉络生长:巨灵的“非常道”
        1、织工面目:政治运作与社会动员
        2、器物之力:政治有机体的扩张
        四、隐蔽的在场:以鲁南旗会事件为视角
        1、“仆仆征途”:李树春的行踪
        2、控制与反控制:旗会的回应
        第二节 “一切建筑工作才可以开始”
        一、贼名扔掉:两个匪首的不同结局
        1、了阳崮上:石增福的“好事”
        2、匪皮难脱:刘黑七投诚始末
        二、韩复榘考试:兜剿刘黑七
        1、“务期歼灭”:韩氏的最大决心
        2、“全部解决”和“军运之效”
        三、“山东的‘太平’是铁般的事实”
        1、一则关于“着名匪区”的训令
        2、1935年宣言:“现本省并无股匪”
        四、从县长到专员:张里元的政绩
        1、“努力剿匪”:报告与牌示里的记载
        2、“可怜乡长作事难”:张里元的经验
        第三节 “官土匪”:从预算书而来的解读
        一、“渐有起色”:山东财政的就绪
        1、一大义务:《纳粮须知》里的解说
        2、“竭力整顿”:王向荣的“苦楚”
        二、“无非人民滴血点汗”:大刮与零刮
        1、“政务日繁”:预算书里所作的说明
        2、“永远着为禁令”:有关附捐的文告
        三、“内幕重重”:农民负担真相
        1、“农民之负担”:调查里的揭示
        2、最为苛刻:“零刮”以外的问题
        四、“逼命的来啦”:大刀会员的“诅咒”
        1、“反对盐务及增加杂税等事”
        2、轻微事件?“防务捐”再探讨
        第四节 同物异名:梁漱溟的办法
        一、1930年批评:“如玩幻术的政治大业”
        1、“卤莽灭裂”与“莫大的苛政”
        2、“形成土豪劣绅的绝好机缘”
        二、检查过去:1934年韩复榘的检讨
        1、剿匪问题:“虽办而不能澈底”
        2、建设乡村:“根本而重要的工作”
        三、乡农学校:梁漱溟“亲身作事”
        1、“社会学校化”:三种成分的结合
        2、“富户兵”及雇替现象的再现
        四、“乡治”与“自治”:“区公所之变相”
        1、“本非同物”与“引为同调”
        2、“二十里侯”:一位老者的回忆
第四编 现象?轨迹轨与物:国家之败下的地方遭遇
    引子《左传》里关于“乱政”的话
    第十一章辗转相因:扩张与收束之间
        第一节 被扯出的恶果:“农民非法团体”
        一、“会匪”与“股匪”的共同归宿
        1、邪会面目:县长讲演里的反映
        2、“严加取缔”与“导入正轨”
        二、“匪”的造成:从“良民”到“会匪”
        1、自卫与自治:秩序重建的运作
        2、控制与动员:政府、驻军和士绅
        三、“祸乱之阶”:由一则议案谈起
        1、“通令严禁”:“农民非法团体”的结局
        2、民众团体规定和《神祠存废标准》
        四、“党逼民反”:江北小刀会暴动
        1、“为它苦害民情”:江北民众告白
        第二节 “今日之县政”:一个县长的反思
        一“深入核心”:研究的主旨和出发点
        1、“何以要研究县政”:有机体、元素与核心
        2、“由下而上”:从探讨农村衰落开始
        二、“内政寄军令”:保卫团的利害两途
        1、从历史到现状:“各自为政的畸形发展”
        2、从“过去的观察和经验”来的“几点供献”
        三、自治的假招牌:以江苏省为例
        1、症结所在:人员病态与经费困难
        2、“新土豪劣绅”:革命时代的骇闻
        四、重回旧路:土豪劣绅问题
        1、“本为中国的特产”:“土劣”简史
        2、“完全复古”:土劣回乡以后
        第三节 “吁其危哉!”:乱政与农村破产
        一、“安养生息”与“新政规模”的矛盾
        1、农村破产:“最当前剧烈之问题”
        2、小康“消失”:一份财政检讨
        二、“满目荒凉”:李鼐的观察和分析
        1、“话好说,饿难挨!”:旅行中的对话
        2、“破坏动力”:一个农村市集的调查
        三、绝望的怒吼:临朐的景象
        1、“烟(眼)看着,丝(死)逼着”
        2、火上加油:比匪祸更严重的事情
        四、《某村小景》里诸问题考证
        1、最大破坏力与铁一般的形势
        2、车道、凑粮米、村长和乡长
        第四节 一鳞半爪:未了的“庙堂之争”
        一、诸神殉难:破除迷信运动
        1、“神权的支配”:《民众周刊》上的应征文
        2、僧王庙终结:“民国戊辰,砸了庙神”
        二、建国要图:“兴学”及其困难
        1、自治与兴学:“文明进化之泉源”
        2、迷信捐及其他:增筹经费和取缔私塾
        三、再度回旋:持续发作的“庙堂之争”
        1、“时代的产儿”与被冒犯的香堂
        2、洋学堂的象征性:谣言里的会众心态
        四、诸神复活:“他们为什么信神?”
        1、恢复旧观:庙会调查里的发现
        2、俞异君对此的反思及其方案
结语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对话
    一、大刀会与地方性社会文化实践
        1、“防备世变”:地方居民采取的方式
        2、象形命名:大刀会与联庄会之辨
    二、“某村小景”:巨灵与地方社会生态
        1、巨灵之路以及筑路带来的恼烦
        2、“他者”命运:被驱逐的大刀会
附录
    一、文献
        1、社会生态灾难的见证:《报灾请恤呈文》
        2、《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
    二、法规
        1、地方防卫体系的一部:《山东各县联庄会暂行章程》
        2、作为理念的“自治”:《山东区乡镇自治公约大纲》
参考文献
    一、档案和资料
    二、地方志
    三、报纸期刊
    四、文史资料
    五、论着
    六、文学作品
铭辞(代后记)

(8)袁嘉谷年谱全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二、袁嘉谷对乡邦文献的整理与文史研究的成就
        (一)云南古籍四厄与袁嘉谷对云南文献整理辑刻的贡献
        (二)云南学术史之商量与地域文学之研究
        (三)“时无古今”观念下云南地方文史分期之探讨
    三、女性解放视域下袁嘉谷传统人伦观的坚守与新女学的萌芽
        (一)对高、曾祖母守节行为的表彰与温情
        (二)对太夫人倡天足的书写与对缠足陋习的批判
        (三)对夫人才情的赞赏与对女性致用的肯定
    四、袁嘉谷述作的时代意识与时代特点
        (一) 《钦命四书经义题》与袁嘉谷对于时代命题的回应与思考
        (二)《日本刀歌》《东游集》与袁嘉谷的认知困境与突围
        (三)故国与新朝下的身份抉择与袁嘉谷失落与振作
        (四)《卧雪诗话》的诗史观与袁嘉谷的诗学理想
袁嘉谷年谱全编
凡例
谱前
传记资料
    袁嘉谷《例赠登仕佐郎晋赠文林郎占林公家传祖妣丁氏杜氏附传》
    袁嘉谷《恩赐肉帛占云公传》
    袁嘉谷《乡饮宾祖德公传》
    袁嘉谷《例授登仕佐郎敕赠文林郎凝道公家传》
    袁嘉谷《先伯兄雪樵公墓碑》
    袁嘉谷《先四兄维彰公墓碑并铭》
    陈荣昌《石屏袁封君墓碑》
    陈荣昌《袁母徐太夫人墓志铭》
    孙树礼《袁母徐太夫人诔》
    陈荣昌《张夫人墓志铭》
    周汝钊《石屏袁广文先生墓志铭》
    陈荣昌《袁嘉端传》
    李坤《袁嘉端传》
    章太炎《袁百举墓志铭》
    许钟奇《袁百举别传》
    方树梅《袁丕钧传》
卷一 求知问学
    清同治十一年 壬申 一八七二年 一岁
    同治十二年 癸酉 一八七三年 二岁
    同治十三年 甲戌 一八七四年 三岁
    光绪元年 乙亥 一八七五年 四岁
    光绪二年 丙子 一八七六年 五岁
    光绪三年 丁丑 一八七七年 六岁
    光绪四年 戊寅 一八七八年 七岁
    光绪五年 己卯 一八七九年 八岁
    光绪六年 庚辰 一八八○年 九岁
    光绪七年 辛巳 一八八一年 十岁
    光绪八年 壬午 一八八二年 十一岁
    光绪九年 癸未 一八八三年 十二岁
    光绪十年 甲申 一八八四年 十三岁
    光绪十一年 乙酉 一八八五年 十四岁
    光绪十二年 丙戌 一八八六年 十五岁
    光绪十三年 丁亥 一八八七年 十六岁
    光绪十四年 戊子 一八八八年 十七岁
    光绪十五年 己丑 一八八九年 十八岁
    光绪十六年 庚寅 一八九○年 十九岁
    光绪十七年 辛卯 一八九一年 二十岁
    光绪十八年 壬辰 一八九二年 二十一岁
    光绪十九年 癸巳 一八九三年 二十二岁
    光绪二十年 甲午 一八九四年 二十三岁
    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一八九五年 二十四岁
    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一八九六年 二十五岁
    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一八九七年 二十六岁
    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一八九八年 二十七岁
    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 一八九九年 二十八岁
    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一九○○年 二十九岁
    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一九○一年 三十岁
    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一九○二年 三十一岁
卷二 经济特元
    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一九○三年 三十二岁
卷三 东游日本
    光绪三十年 甲辰 一九○四年 三十三岁
    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一九○五年 三十四岁
卷四 执掌学部
    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一九○六年 三十五岁
    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 一九○七年 三十六岁
    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一九○八年 三十七岁
卷五 提学浙江
    宣统元年 己酉 一九○九年 三十八岁
    宣统二年 庚戌 一九一○年 三十九岁
    宣统三年 辛亥 一九一一年 四十岁
卷六 旧邦新命
    民国元年 壬子 一九一二年 四十一岁
    民国二年 癸丑 一九一三年 四十二岁
    民国三年 甲寅 一九一四年 四十三岁
    民国四年 乙卯 一九一五年 四十四岁
卷七 烟土谤伤
    民国五年 丙辰 一九一六年 四十五岁
卷八 林泉小隐
    民国六年 丁巳 一九一七年 四十六岁
    民国七年 戊午 一九一八年 四十七岁
    民国八年 己未 一九一九年 四十八岁
    民国九年 庚申 一九二○年 四十九岁
    民国十年 辛酉 一九二一年 五十岁
    民国十一年 壬戌 一九二二年 五十一岁
卷九 执教东陆
    民国十二年 癸亥一九二三年 五十二岁
    民国十三年 甲子一九二四年 五十三岁
    民国十四年 乙丑一九二五年 五十四岁
    民国十五年 丙寅一九二六年 五十五岁
    民国十六年 丁卯一九二七年 五十六岁
    民国十七年 戊辰一九二八年 五十七岁
    民国十八年 己巳一九二九年 五十八岁
卷十 辑刻着述
    民国十九年 庚午 一九三〇年 五十九岁
    民国二十年 辛未 一九三一年 六十岁
    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一九三二年 六十一岁
    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一九三三年 六十二岁
    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 一九三四年 六十三岁
    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 一九三五年 六十四岁
    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一九三六年 六十五岁
    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一九三七年 六十六岁
附录
    《袁氏家谱》诰封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师承表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各科次第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会试卷及批语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乡试卷批语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优贡卷及批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宋代宰府僚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研究史回顾
    三、研究目的与问题意识
    四、基本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北宋前期宰府僚吏——堂後官
    第一节 唐代中书门下五房的形成
        一、唐代的政事堂
        二、唐中书门下五房僚吏情况概说
    第二节 北宋宰相与其僚属体系
        一、宋朝宰辅制度沿革说略
        二、宰府与宰府僚吏
    第三节 北宋中书门下诸房的堂後官
        一、五房官吏的层级与员额
        二、堂後官任职系年
        三、堂後官的来源与除授
    第四节 北宋中书门下堂後官诸制度考察
        一、堂後官之职能
        二、堂後官之序位、俸钱、恩覃
        三、堂後官之禁制与奖惩
        四、堂後官的去任途径
        五、堂後官出身、加转官等情况之分析
    第五节 北宋中书门下堂後官的政治旨归
        一、宰相与堂後官
        二、北宋堂後官制度的结束
第二章 熙丰新政与宰属系统的变化
    第一节 王安石“清中书之务”
        一、熙宁政治改革的中心议题与出发点
        二、编修中书条例所的产生
        三、“宰士”登埸——中书门下五房检正官述略
    第二节 宰属——检正中书五房公事与熙宁政治
        一、熙宁间宰属事权的扩张
        二、神宗独断与宰属事权的退缩
    第三节 元丰官制改革与新三省
        一、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与基本情况
        二、元丰新官制下三省的功能特征
        三、尚书省成为行政权力新中枢
    第四节 宰属机构——尚书都省的实权化
        一、作为尚书省轴心的都省与左右司郎官
        二、作为宰府属僚的都省左右司郎官
        三、都省文书处理与检核职能的特征
        四、北宋後期宰府属僚考析
        五、北宋末期左右司任官拾零
第三章 南宋初期宰属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建炎合省与检正都司并设
        一、“合三省为一“的制度设计
        二、检正、都司设罢之议
        三、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之事权与制度
        四、高宗朝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任官考
        五、高宗朝左右司郎官任官考析
        六、从任职者看高、孝两朝枢属——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第二节 专权宰相与高宗朝宰属——以检正任官为重点
        一、南宋初检正任职者的基本面貌
        二、秦桧独相与绍兴间检正
        三、“朕将自用之”与“朕未尝容纎毫之私於其间”
第四章 南宋中後期宰属考论
    第一节 隆兴和议後孝宗朝宰府属僚之特征
        一、孝宗朝宰属任官考证
        二、孝宗朝宰府属僚之数据分析
        三、“举职如法”——检正左右司的稳定运行
        四、“近习任事”——孝宗左右贵幸与宰属
    第二节 宋後期宰府属僚之面貌
        一、光宗绍熙至宋末宰属任官考证
        二、南宋後期宰府属僚之数据分析
        三、夤缘戚里与私第决事——韩侂胄用政倾向
        四、“都司重而六曹轻”——亲近宰僚的史弥远
        五、“密勿帷谟”——机速房与宰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10)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专门以入党条件为对象的研究
        (二)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研究
        (三)关于党员标准与发展对象的研究
        (四)关于党员条件的研究
        (五)关于党员成分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材料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表现必须符合共产主义
        (二)制定入党条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三)革命视角下各个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
        (四)同其他民主党派合作和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问题
    二、列宁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凡入党者必须对党思想上认同、物质上支持、组织上服从
        (二)欢迎真正拥护共产主义的工人和劳动农民入党
        (三)列宁对旧知识分子的政治定性和对策
        (四)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同其他阶层联盟中的领导权
第二章 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即可入党
    一、中共入党条件的影响因素
    二、建党前夕几乎“清一色的知识分子”
    三、中共一大: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即可入党
    四、从广州会议到西湖会议:“不跨党”逐渐取消
    五、党员发展状况与入党条件中党员成分问题
第三章 有阶级觉悟且忠于革命者可以入党
    一、取消不跨党限制,把优秀的国民党员吸收到我们党里来
    二、吸收工农知识分子等劳动群众中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入党
    三、吸收社会一切革命分子,扩大自己的党为群众的党
    四、国共联合战线的危机和对工农等群众运动的压制
    五、入党条件与党员发展状况
第四章 重点吸收工农等劳苦群众入党
    一、将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因素归为“党的指导机关知识分子化”
    二、八七会议:党的灵魂和躯壳都要换
    三、白区:党员要工农化,排斥、反对知识分子入党
    四、苏区:吸收革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入党,党员要从思想上入党
    五、重点吸收工农等劳苦群众入党政策下党员队伍发展状况
第五章 愿为党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入党的主要条件
    一、瓦窑堡会议: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都可加入共产党
    二、党内关于民族革命领导权的争论与解决
    三、抗战初期发展和壮大党组织任务下发展党员工作的多途径展开
    四、大力发展党组织之后对党的审查和整顿
    五、“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下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
    六、党的七大正确处理了社会成分与党的性质关系:有成分但不唯成分论
第六章 入党积极分子要成分好且不能存在剥削行为
    一、将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清除党内,重点吸收工人入党
    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成分好,不能剥削他人劳动
    三、中共八大:剥削他人劳动的人不能入党
    四、反右派斗争扩大后,中共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起变化
    五、重新登记党员工作的十大标准
第七章 大量吸收造反派分子
    一、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
    二、“踢开党委闹革命”并酝酿“整党建党”
    三、整党建党的典型:“六厂二校”的“一学二批三吐四纳”
    四、“批林批孔”运动中的“突击入党”、“突击提干”
第八章 恢复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入党资格
    一、对知识分子进行重新定位和政策调整
    二、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
    三、向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打开党的大门
    四、十八大以来: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第九章 总结与启示
    一、中共入党条件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入党条件的认识构成入党条件的思想内核
        (二)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动构成入党条件变迁的宏观背景
        (三)中国国情是构成入党条件变迁的直接的客观因素
        (四)党的政治路线成入党条件变迁的重要政治因素
    二、中共入党条件的历史演变的启示
        (一)入党条件应重视社会成分但不能“唯成分论”
        (二)入党条件要同时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
        (三)吸纳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一九八九年世界大事记(下)(论文参考文献)

  • [1]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D]. 刘宝吉. 山东大学, 2010(10)
  • [2]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D]. 朱凤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贾平凹文学年谱(上·续)[J]. 郜元宝. 东吴学术, 2016(04)
  •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5]二十世纪初叶湖南现代化之研究[D]. 刘淮.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6]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D]. 殷昭鲁. 南京大学, 2015(01)
  • [7]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D]. 刘宝吉. 复旦大学, 2013(12)
  • [8]袁嘉谷年谱全编[D]. 杨批额.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宋代宰府僚吏研究[D]. 于士倬.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10]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D]. 孙明增.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标签:;  ;  ;  ;  ;  

1989 年的世界大事(第 2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