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树花期前后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王家珍,蔡忠民,李宏军,姜晓艳,李俊才,沙守峰[1](2021)在《梨园春季管理十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春季是梨树萌芽、开花、抽枝、展叶及坐果的关键时期,是全年生产的重要时期,梨园春季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当年梨树坐果、果实品质和秋季产量。目前梨园春季管理技术参差不齐,部分果农除了修剪工作外,通常忽视其他管理技术,造成本地梨果实品质下降、产量较低,影响了当地梨树产业的发展。结合北方梨园生产实际情况,本文作者从春季梨树修剪、刮树皮、清园、翻土、施肥、灌水、刻芽、拉枝、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10项关键管理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以期对北方梨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余逍[2](2021)在《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在“十一”至“十三五”期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石漠化治理,探索与石漠化环境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在喀斯特地区以黄金梨为主的生态产业推广种植恰恰符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需求。基于水肥耦合理论提升果实品质可以为相关生态产业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水肥高效利用是遗产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增加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有关人地关系协调与经济发展权衡、植物水分调节与环境适应机制、水肥耦合与生态环境功能等理论,针对水肥耦合如何改善土壤环境,提升果实品质,确定灌溉水量和施肥方式,集成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科技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为研究示范区,2018年-2020年通过对研究区20个实验样地连续定位监测土壤水分和植物水分及水土采样测试,运用方差分析、TOPSIS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围绕喀斯特水肥耦合与黄金梨品质提升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阐明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揭示水肥高效利用与产量品质提升机制,评价土壤养分质量及果实产量品质,提出适宜不同岩性喀斯特区水肥耦合品质提升技术,集成品质提升调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参考。1轻度亏缺灌溉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不灌和全灌处理,相较于对照组和复合肥模式,生物有机肥及蚯蚓粪施肥模式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白垛研究区在W2F3(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效磷(AP)、全钾(TK)、钙(Ca)、钠(Na)、全磷(TP)含量达到最高,在W2F4(全灌+豆饼粉)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高;石桥研究区在W2F1(亏缺灌溉+蚯蚓粪)处理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值。水肥耦合后土壤养分总体增加,白垛研究区施肥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含量显着增加,土壤微量元素Ca、镁(Mg)、Na含量的增幅均值为22.46%;石桥研究区水肥耦合后,土壤全量养分的增幅较土壤速效养分增幅高10.42%,土壤微量元素中Ca含量增幅最大,增幅为29.04%。2合理水肥配置增长干周、新梢生长量、枝条数、花芽数,表明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具有正效应,白垛(白云岩)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白垛研究区W2F1(轻度亏缺+蚯蚓粪)处理对干周、中枝增长最明显,W1F3处理(不灌+生物有机肥)对花芽数增加最明显,W2F3处理(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对新稍、长枝、短枝增长最明显;石桥研究区W1F1处理(不灌+蚯蚓粪)对干周增长最明显,W3F1(全灌+蚯蚓粪)对花芽数、新稍、长枝、中枝、短枝增加最明显。白垛(白云岩)研究区植物叶片N:P(14.3)与全国植物叶片尺度的N:P相当(14.4),与其他关于喀斯特次生林的叶片N:P值一致(14.3),表明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植物叶片N:P(20.76)>16,表明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今后应对黄金梨实施精准配方施肥,避免养分元素浪费,调控土壤环境。3合理水肥配比具有提高土壤养分质量、提升果实品质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W2F3处理为白垛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W2F1为石桥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白垛研究区在W2F3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67)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76)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石桥研究区在W2F1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35)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85)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白垛研究区黄金梨在W2F3水肥配比下,果实产量增加2741.04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4.17%、1.91%、0.74%、2.75%、5.14%,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05%。石桥研究区在W2F1水肥配比下,黄金梨果实产量增加了2646.55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11.09%、1.69%、1.28%、5.02%、9.28%,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11%。4不同岩性土壤水势灌溉阈值(ψsoil)不一致,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2.13 MPa,石灰岩喀斯特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1.72 MPa:土壤水势灌溉阈值的差异性与赋存水有关,白云岩地区出露水源更丰富,石桥石灰岩地区较白垛白云岩地区更易受到干旱胁迫的限制。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分不具有线性相关,土壤水势并不会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增加而无限升高,当土壤体积含水量大于一定值时,土壤水势趋于稳定,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白垛研究区0~15cm和15~30 cm土壤水势的谷值分别为-2.13 MPa、-0.63 MPa;石桥研究区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区间为0.16~0.44,土壤水势出现2个波动谷值,0~15 cm的土壤水势谷值分别为-1.46 MPa、-1.19 MPa,15~30cm土壤水势谷值分别是-1.72 MPa、-0.83 MPa。确定黄金梨生命过程的关键土壤水势阈值,可以为实现生产实践中的精准灌溉制度奠定基础。5基于理论研究及研究区现有黄金梨灌溉、施肥技术,研发黄金梨土壤改良技术、植物水分监测技术、节本高效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示范效果明显:土壤改良后,土壤容重下降,土壤质量改善。施加生物肥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显着提高。应用示范后果实产量、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葡萄糖含量均有所提升,可滴定酸含量有所下降,黄金梨核心品质指标明显提高。评估示范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示范累积节约成本达20万~30万元·hm-2,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示范区布设示范点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示范面积达20 hm2。在未来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需要挖掘生态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生态产业的价值空间,将“石漠化治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
李世兵,原京超,苏卫河,於小水[3](2020)在《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是我国重要的果树树种,梨产业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美好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梨的品种、品质日益优质化,但梨产业在栽培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病虫草害问题。据调查,梨树的病虫害有300余种,其中病害有100多种,生理病害30余种,虫害100多种。梨病虫草害的频繁发生造成减产、品质低劣、经济收益差等问题,制约着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金华[4](2020)在《浅谈常见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及措施》文中提出病虫害对果树的影响巨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基于此,介绍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及萌芽期、开花前后,分析此时期果树病虫害防治关键的原因,并以葡萄、梨树、桃树、苹果四种果树为例介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方法。
张俞[5](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喻博文[6](2020)在《《花镜》内容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末清初时期陈淏子所着《花镜》作为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诞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天干地支的研究、明清时期观赏植物的品种及其栽培方法、部分动物的介绍及饲养方法,还包括了对于庭院设计、花卉配置和盆花插花运用以及的理解。研究《花镜》,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花木的品种与传统庭院的设计趋势,而且明清时期植物的栽培技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淏子在写作中以实践为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与栽培,并且虚心学习在前人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从而编纂出这部园艺大作。在书中,陈淏子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根据花历进行占验及授时,确定天气情况以及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第二,阐明观赏植物的培育和利用方法,共十八种,堪称全书精华;第三,介绍庭院陈设与搭配;第四,对各种植物、动物个体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花镜》一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课花十八法。第四部分对《花镜》一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园林设计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五部分阐述了《花镜》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对近当代的意义。
宋宁艳[7](2020)在《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滋养了许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果园,其中一些一直延续至今,进而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果园作为中国复合式农业生产系统的代表,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方式的缩影,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树粮结合、果蔬结合与种养结合三种形式,经营管理中受传统农耕思想指导,坚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基本理念。传统果园中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中包括林间管理技术体系、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及乡土知识体系三大方面,前两者是具体操作技术,后者则属于理论支撑。林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集中于对果树的管护,这些技术体系兼顾果树从“生”到“长”的全过程,如繁育技术、花果管理、防虫技术,是传统果园农业技术的特色体现;而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则是从大田农业生产借鉴而来的技术经验,但又与之不同,传统果园结合当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体系,均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而构成乡土知识体系的主体是果农,他们经过实践形成有关“天”、“地”、“人”的乡土知识,并经过士人阶层与统治者的助力,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传统果园历史悠久,经历了传统时期、西方科学引进后与现代农业反思三个阶段的演变,促使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多方面,并暗含规律。传统果园历经数久演变而不衰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当地与整个流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探究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古籍文献,从横向分析其内部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以传统果园演变历程为纵向研究出发点,从而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析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的产生的效应。传统果园经久不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思考,其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对现代果园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志安[8](2020)在《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梨树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而其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害,造成品质和产量的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梨树大面积死亡的问题。本文对梨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梨树的栽植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安文义,赵兰,张熙,韩煜[9](2020)在《保定地区果园主要害虫物候学预测预报》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保定地区果园主要害虫发生的物候期和防治适期。
姚洪礼,王玉民,丁之恩,邢爽,周先汉[10](2020)在《砀山梨树优质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安徽砀山梨树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种类、为害症状及对梨树不同生长周期的影响规律,总结了砀山梨树种植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措施,展望了未来梨树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趋势,为砀山种植优质梨树及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二、梨树花期前后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梨树花期前后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梨园春季管理十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修剪 |
2 刮树皮 |
3 清园 |
4 翻土 |
5 施肥 |
6 灌水 |
7 刻芽 |
8 拉枝 |
9 花果管理 |
9.1 辅助授粉 |
9.2 疏花疏果 |
1 0 病虫害防治 |
(2)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
(二)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
(三)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
2 研究阶段划分 |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1 实验方案分析 |
2 野外调查数据 |
3 收集资料数据 |
三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环境的影响机理 |
(一)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
1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2 水肥耦合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 |
(二)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特征的影响 |
2 水肥耦合对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 |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对比分析 |
四 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对黄金梨产量品质提升机制 |
(一)不同水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 不同水肥处理下的果实产量 |
2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物理品质的影响 |
3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化学品质的影响 |
(二)水肥耦合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制 |
1 产量及品质对水肥利用率的响应 |
2 土壤养分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响应机制 |
3 果实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 |
4 水肥耦合对品质提升机制的对比分析 |
五 黄金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地区果林现有成熟技术 |
1 果树水分监测技术 |
2 果树施肥技术 |
3 果实套袋技术 |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 |
1 水肥一体化技术 |
2 土壤改良培肥技术 |
3 水分调节技术 |
4 黄金梨节本高效品质提升技术 |
(三)喀斯特黄金梨提升品质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论文提纲范文)
1 休眠期(11月下旬至次年2月) |
1.1 防治对象 |
1.2 防治措施 |
2 萌芽前后(3月) |
2.1 防治对象 |
2.2 防治措施 |
3开花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 |
3.1防治对象 |
3.2防治措施 |
4 落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
4.1 防治对象 |
4.2 防治措施 |
5 幼果套袋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 |
5.1防治对象 |
5.2 防治措施 |
6 果实成熟期(7—9月) |
6.1 防治对象 |
7 采收后(9月下旬至11月) |
7.1 防治对象 |
7.2 防治措施 |
(4)浅谈常见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树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 |
2 萌芽期及开花前后病虫害防治较为关键的原因 |
3 防治措施 |
3.1 萌芽期防治 |
3.2 花前防治 |
3.3 花后防治 |
4 注意事项 |
(5)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
一 服务功能特性 |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
第一节 模式构建 |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花镜》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一)明清时期花卉栽培技术的背景文献 |
(二)对《花镜》作者陈淏子研究的相关文献 |
(三)对《花镜》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献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花镜》一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
一、《花镜》作者陈淏子生平 |
二、《花镜》一书的内容简介 |
(一)养花与农历月令之间的关系 |
(二)对花木栽培技术的介绍 |
(三)对园林搭配的介绍 |
(四)对各种植物、动物的介绍 |
注释 |
第三章 《花镜》中花木栽培技术内容的整理与释读 |
一、花木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
(一)辨花性情法 |
(二)下种及期法 |
二、花木栽培的生长阶段 |
(一)浇灌得宜法 |
(二)培壅可否法 |
(三)治诸虫蠹法 |
(四)枯树活树法 |
三、花木栽培的优选阶段 |
(一)接换神奇法 |
(二)分栽有时法 |
(三)扦插易生法 |
(四)移花转垛法 |
(五)整顿删科法 |
(六)过贴巧合法 |
(七)变花催花法 |
四、花木收储阶段 |
(一)收种贮子法 |
(二)花香耐久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花镜》观赏植物的造景手法与个体详解 |
一、《花镜》中造景手法的整理与释读 |
(一)种植位置法 |
(二)养花插瓶法 |
(三)种盆取景法 |
(四)《花镜》中的园林设计思路 |
二、《花镜》中观赏花木个体详解 |
(一)花木类 |
(二)藤蔓类 |
(三)花草类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花镜》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
一、《花镜》一书在农业学及植物学的历史地位 |
二、《花镜》中体现的学术价值 |
(一)生态学价值 |
(二)博物学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黄河流域自然与历史背景 |
2.1 自然环境背景 |
2.1.1 气候 |
2.1.2 土壤 |
2.1.3 河流 |
2.2 社会历史背景 |
2.2.1 政治经济概况 |
2.2.2 人口流动概况 |
2.2.3 技术选择与域外交流 |
2.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 |
第三章 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 |
3.1 树粮结合 |
3.1.1 树粮结合的历史渊源 |
3.1.2 树粮结合的具体形式 |
3.2 果蔬(果)结合 |
3.2.1 果蔬(果)结合的历史 |
3.2.2 果蔬(果)结合的表现形式 |
3.3 种养结合 |
3.3.1 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 |
3.3.2 种养结合的实例 |
3.4 思想表现 |
3.4.1 树粮结合的思想 |
3.4.2 果蔬(果)结合的思想 |
3.4.3 种养结合的思想 |
第四章 传统果园林间管理技术体系 |
4.1 繁育技术 |
4.1.1 “种树”技术 |
4.1.2 “栽树”技术 |
4.1.3 “插树”技术 |
4.2 花果管理技术 |
4.2.1 授粉技术 |
4.2.2 疏花、疏果技术 |
4.2.3 其他花果管理技术 |
4.3 修剪整形技术 |
4.3.1 时间界定 |
4.3.2 具体方法 |
4.4 防虫技术 |
4.4.1 生物防治 |
4.4.2 物理防治 |
4.4.3 农业防治 |
4.4.4 药物防治 |
第五章 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 |
5.1 耕作技术 |
5.1.1 深翻土地 |
5.1.2 中耕除草 |
5.1.3 果园覆盖 |
5.2 施肥技术 |
5.2.1 草木灰 |
5.2.2 绿肥植物 |
5.2.3 农家粪 |
5.3 灌溉技术 |
5.3.1 冬灌 |
5.3.2 沟灌 |
5.3.3 穴灌 |
5.4 储藏加工技术 |
5.4.1 干制法 |
5.4.2 窖藏法 |
5.4.3 作醋法 |
5.4.4 酿酒法 |
第六章 传统果园民间乡土知识体系 |
6.1 乡土知识 |
6.1.1 与“天”相关的知识 |
6.1.2 与“地”有关的知识 |
6.1.3 与“人”有关的知识 |
6.2 乡土文化 |
6.3 体系的形成 |
6.3.1 果农阶层 |
6.3.2 文人阶层 |
6.3.3 统治阶层 |
第七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历史演变 |
7.1 阶段性演变 |
7.1.1 传统时期 |
7.1.2 西方科学引进后 |
7.1.3 现代农业反思阶段 |
7.2 演变动因 |
7.3 规律探析 |
第八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效应分析 |
8.1 原因分析 |
8.1.1 果园农业系统的特殊性 |
8.1.2 坚持传统经营理念 |
8.2 生态效应 |
8.2.1 净化当地空气 |
8.2.2 保持当地水土 |
8.2.3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
8.3 经济效应 |
8.3.1 果农收入 |
8.3.2 社会收入 |
8.4 社会效应 |
8.5 文化效应 |
8.5.1 饮食文化 |
8.5.2 民间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梨树病虫害防治原则 |
2 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
2.1 主要病害防治 |
2.2 主要虫害防治 |
2.3 不同时期防治 |
3 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
3.1 园艺防治措施 |
3.2 农业防治措施 |
3.3 物理防治措施 |
4 结语 |
(10)砀山梨树优质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砀山梨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分析 |
2 不同生长周期下的砀山梨树常见病虫害种类分析 |
3 不同病虫害对砀山梨树的危害分析 |
3.1 梨木虱 |
3.2 梨黑星病 |
3.3 梨小食心虫 |
3.4 梨轮纹病 |
3.5 梨黑斑病 |
3.6 梨二叉蚜 |
4 砀山梨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
4.1 农药喷洒 |
4.2 性信息素诱杀 |
4.3 粘虫板诱杀 |
4.4 太阳能杀虫灯诱杀 |
4.5 梨草混种 |
5 结论与展望 |
四、梨树花期前后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梨园春季管理十项措施[J]. 王杰,王家珍,蔡忠民,李宏军,姜晓艳,李俊才,沙守峰.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2)
- [2]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D]. 余逍.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J]. 李世兵,原京超,苏卫河,於小水. 果农之友, 2020(11)
- [4]浅谈常见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及措施[J]. 陈金华. 南方农业, 2020(27)
- [5]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花镜》内容探究[D]. 喻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D]. 宋宁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分析[J]. 刘志安. 花卉, 2020(06)
- [9]保定地区果园主要害虫物候学预测预报[J]. 安文义,赵兰,张熙,韩煜.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3)
- [10]砀山梨树优质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 姚洪礼,王玉民,丁之恩,邢爽,周先汉. 现代园艺,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