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硝苯地平的新用途(论文文献综述)
罗成波[1](2021)在《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缓释片有什么区别?》文中研究说明硝苯地平主要是冠心病类疾病用药,也可以用于心绞痛或者高血压。它是一种吡啶类拮抗剂。因为用药后不会对呼吸道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可用于在呼吸道有损伤的患者身上。不仅如此,它对各种类型的高血压都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顽固和重度的高血压在长期服用后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缓释片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中,硝苯地平属于降压功能性强的一类。一般的片剂在使用过程中很快就会分解,没有办法进行控制。而硝苯地平控释片分解得很慢。每个时间阶
陈文贵[2](2021)在《硝苯地平的临床新用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硝苯地平商品名心痛定,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各种类型高血压。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发现硝苯地平还有止痛等新用途。现简介如下,供读者参考。治疗痛经年轻女性痛经发作时,舌下含化10~20毫克的硝苯地平(只需含化一次),一般30分钟后痛经即可缓解。也可在月经来潮前40分钟含化本品10~20毫克,预防痛经发作。其原理是该药能抑制和减轻平滑肌收缩,减轻痛经。
毛俊,刘慧茹,王浩浩,金涌,孟祥云[3](2020)在《甘草酸对人体内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甘草酸在人体内对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Shimadzu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地西泮为内标,甲醇-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8 nm,进样量20.0μL。将1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甘草酸二铵胶囊(每天3次,每次150 mg)和安慰剂,疗程14d。2组均于第1日晨和第14日晨服药后继续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并在连续服药后1、1.5、2、4、6、8、12、18、24、36、48、60 h同时采集肘部静脉血5 mL,测定硝苯地平的浓度,由Winonlin 6.3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次给药后Tmax、Cmax、AUC0-60h、AUC0-∞、t1/2、MRT无明显变化(P>0.05);多次给药后实验组硝苯地平的Tmax、Cmax、AUC0-60h、AUC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给予甘草酸可降低人体内硝苯地平的生物利用度。
毛俊[4](2020)在《某院硝苯地平TDM结果分析及甘草酸对硝苯地平在大鼠和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某医院住院患者进行硝苯地平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分析,同时探究甘草酸在大鼠和人体内对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硝苯地平提供参考。方法:(1)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01月~2019年06月某医院监测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收集基本信息、疾病状况、生化检查结果、合并用药等信息,分析和评价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及合并用药等因素与硝苯地平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2)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从第2日开始分别灌胃甘草酸5mg·kg-1和安慰剂,疗程14天。在第2日(单次给药)和第15日(多次给药)灌胃后,两组同时灌胃硝苯地平3 mg·kg-1,并于灌胃硝苯地平前与灌胃后0.25、0.5、0.75、1、1.5、2、3、4、6、8、12、24 h眼内眦静脉丛采血0.3 m 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地西泮为内标,测定其中硝苯地平的浓度;色谱柱为ODS-C18;流动相为甲醇-水(62:38,V/V,乙酸调p H为4.5);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8 nm;进样量为20μL。使用Winonlin 6.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血结束后,立即实施安乐死,收集大鼠肝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YP3A4的蛋白含量。(3)将1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 po)+甘草酸二铵胶囊(150mg tid po)和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 po)+安慰剂,疗程14天。两组均在第2日(单次给药)和第15日(多次给药)晨抽取空腹血5ml,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硝苯地平浓度。结果:(1)在总样本249名病人中,男性157名,女性92名,硝苯地平的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18.37±9.2)ng·m L-1和(16.68±7.5)ng·m L-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样本249名病人中,年龄范围在19~93岁,平均年龄为(59.35±13.68)岁。根据年龄分为四组:19~40岁组,41~60岁组,61~80岁组,>80岁组。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越来越高,>80岁组与19~40岁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体重指数将总样本249名病人分为肥胖、超重、正常、低重四组,随着体重指数(BMI)的下降,病人平均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其中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低组与肥胖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过低组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总样本249名病人分为两组:肝脏功能正常组和肝脏功能异常组。随着AST的升高,病人的平均血药浓度逐渐增大,由正常组的(17.89±8.2)ng·m L-1升到(21.87±5.6)ng·m L-1,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ALT的升高,病人的平均血药浓度也逐渐增大,由正常组的(17.37±8.2)ng·m L-1升到(20.68±5.9)ng·m L-1,两者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总样本249名病人按照GFR分为5组,随着肾功能的降低,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未有明显变化,各组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把总样本249名病人联用的药物分为甘草组和其他组,结果发现甘草酸跟其他联用的药物相比,甘草酸联用组的平均血药浓度为(16.25±8.91)ng·m L-1,而其他联用组的平均血药浓度为(19.48±5.64)ng·m 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体内硝苯地平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40±0.15)、(1.50±0.01)h;cmax分别为(0.15±0.03)、(0.29±0.09)mg·L-1;t1/2分别为(4.70±1.17)、(5.20±1.38)h;AUC0-24 h分别为(1.00±0.10)、(1.89±0.37)mg·h·L-1;AUC0-∞分别为(1.00±0.16)、(1.98±0.32)mg·h·L-1;MRT分别为(6.76±0.64)、(6.60±1.36)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内硝苯地平的cmax、AUC0-24 h、AUC0-∞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硝苯地平组相比,在加入甘草酸的组中CYP3A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次给药后实验组硝苯地平血药浓度为(24.82±5.07)ng·m L-1,与对照组(25.59±6.22)ng·m 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给药后实验组硝苯地平血药浓度为(28.95±4.20)ng·m L-1,与对照组(35.50±5.03)ng·m L-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患者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受到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肝脏功能和甘草酸的影响;而肾脏功能对硝苯地平血药浓度无显着影响。(2)甘草酸可能会降低硝苯地平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3)连续给予甘草酸可降低人体内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
刘卢路,章琦蕴芮,王志远,陈中翎,陈拂尘,陈力,邱佳钰[5](2019)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硝苯地平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硝苯地平普通片和缓释片的不良反应(ADR)信号,并比较两者的安全性差异。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EARS)数据2012年第四季度~2018年第二季度共23个季度的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使用ROR法共得到硝苯地平信号共54个,其中硝苯地平普通片35个,硝苯地平缓释片19个,两种剂型有5个共同信号,包括药物无效、药物不耐受、变态反应、心动过速和头痛。结论硝苯地平普通片特有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新生儿和胎儿异常等,提示妊娠期妇女应该谨慎使用硝苯地平普通片。而硝苯地平缓释片特有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肌肉和骨骼系统,提示肌肉骨骼疾患的患者在选择此药时应警惕。
周星彤[6](2017)在《硝苯地平口服制剂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仿制药是非原创性药物,其完全仿制原研药的主成分,要求在有效成分、剂型和给药途径上与原研药一致,最关键的是仿制药必须要与原研药具有生物等效性。我国是一个仿制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但我国生产的仿制药绝大部分都达不到原研药效。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提出并开始实施一致性评价任务。本次实验的品种,硝苯地平(Nifedipine),最先由Bayer公司研发并上市,其生产的Adalat硝苯地平缓释片,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硝苯地平制剂。目前国内有7家企业在仿制Adalat,其仿制药的市场销售量巨大,但药效不尽如人意。本实验主要是针对国产仿制药硝苯地平缓释片Ⅱ进行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体外一致性评价方法,包括安全性、等效性和质量工艺的评价,将仿制药同参比制剂进行比较,评价部分市售的硝苯地平缓释片Ⅱ是否达到等效性。安全性评价,主要对制剂中有关物质及杂质进行评价。选用的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灵敏、准确,适合硝苯地平缓释片Ⅱ中有关物质的测定。检测结果显示,参比制剂和国产仿制药的有关物质都在质量标准范围内,但国产仿制药的有关物质总量偏高。等效性评价,通过测定体外溶出行为来考察药物的等效性,作为一致性评价的参考数据。选用日本橙皮书中规定的p H1.2、p H4.5、p H6.8和水四种溶液作溶出介质,并添加0.3%的吐温80做表面活性剂。溶出的含量测定方法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取样时间延长至24h,最终绘制4条不同p H的溶出曲线,并比较相似度。经过验证,该方法稳定、准确,适合硝苯地平缓释片Ⅱ的溶出曲线测定。检测结果显示,一批仿制药的溶出曲线全部与参比制剂不相似,另外一批仿制药的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相似,但相似度不高。质量工艺评价,通过测定原料药的晶型和制剂的含量来评价。晶型测定选用X射线粉末衍射作为检测方法,测定了3批原料药、参比制剂和国产仿制药制剂。最终初步推断参比制剂可能选用了与这3批原料药不同晶型的原料药来生产。含量测定方面,选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最终结果显示国产仿制药的含量与参比制剂相似,控制的比较好。通过上面3个大方面的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国产仿制药在含量方面与参比制剂相似,有关物质方面也符合标准规定,但体外的等效性却达不到要求,即使是溶出曲线相似的仿制药,也存在相似度不高的现状。这也就是我国仿制药都能达到药典质量标准要求,但却达不到原研药效的原因。我国的仿制药只是简单粗劣的仿制了原研药的表面指标,却没有从制剂工艺上剖析原研药,最终的结果就是药效差,达不到等效性。我国的仿制药存在的问题很多,要想真正的提高仿制药质量水平,就必须严守等效性这个标准,淘汰达不到药效的劣质仿制药,将市场资源集中到高质量优势产品上来,真正意义上实现制药的集中化,最终形成一些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药企,增强我国制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孟帅[7](2016)在《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及速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考察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和硝苯地平速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探讨其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群体药动学特征,为优化硝苯地平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文献报道的硝苯地平药动学相关文献:以硝苯地平、药动学、生物利用度等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Nifedipine、bioavailability、pharmacokinetics等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Medline英文数据库和PubMed电子检索系统。采用GetData软件获取所收集文献中关于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数据点,并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分别建立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和硝苯地平速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分别考察这两种口服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群体药动学特征,得出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参数以及个体间变异和个体内变异,并以Bootstrap法和直观预测检验(VPC)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分别建立了健康受试者中硝苯地平两种口服制剂(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和硝苯地平速释制剂)的一房室药动学模型,最终得到群体药动学参数为:(1)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组:表观清除率(CL/F)、表观分布容积(V/F)、口服吸收系数(Ka)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34.3L·h-1、1070L、0.125 h-1,这些参数的个体间变异分别为82.8%、42.5%、60.8%;(2)硝苯地平速释制剂组:表观清除率(CL/F)、表观分布容积(V/F)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46L·h-1、117L,个体间变异分别为26.6%、9.5%。经Bootstrap和VPC验证,结果显示,最终模型稳定,预测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分别建立了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和硝苯地平速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该模型最终得出: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CL/F、V/F、Ka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34.3L·h-1、1070L、0.125 h-1;硝苯地平速释制剂CL/F、V/F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46L·h-1、117L。
王姿婧[8](2014)在《硝苯地平分散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硝苯地平属于第一代钙离子拮抗剂,临床上广泛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市场上只有硝苯地平普通制剂、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而硝苯地平分散片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制备可以快速崩解的硝苯地平分散片,释药快,属于速效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急救,达到快速降低患者的血压,同时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选硝苯地平分散片处方,建立准确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对自制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及对其进行稳定性考察。方法:本文在筛选优化处方时采用了单因素试验考察、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法确定辅料使用的种类和大致用量,结合相应的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重点考察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用以改善硝苯地平的难溶特性,以分散均匀性和10 min累积溶出百分率为考察指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各辅料的用量。同时为硝苯地平分散片建立准确、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自制片剂含量测定方法、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参照《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稳定性试验,根据最优处方,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为处方设计、工艺改进、质量研究、包装运输、贮存等提供必要的资料。结果:试验确定的最终处方为:硝苯地平固体分散体部分硝苯地平为10 mg,PEG4000 为 40 mg,滑石粉为 10 mg,颗粒内加 MCC 为 30 mg,CMS-Na 为 12 mg,CCNa 为 12 mg,外加 PVPP 为 30 mg,L-HPC 为 6 mg。试验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的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准确可靠,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为237 nm,流速为0.8 mL/min。硝苯地平在5~35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准确度高,精密度良好。该测定方法准确,专属性高,能够有效的测定样品的含量,简便易行。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准确有效,样品的有关物质测定符合规定。硝苯地平原料药及制剂对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均不稳定,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高湿条件及强光照射均对硝苯地平分散片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故提示该制剂应在避光阴凉干燥处存放;长期试验只进行到6个月,在这期间内,制剂的各项考察指标均符合要求,基本稳定。有效期的确定还有待试验进一步的完成。结论:本课题筛选出优化的硝苯地平分散片的制备处方,自制片剂性状良好,含量均匀,有关物质检测合格,与市售的硝苯地平片剂相比,溶出行为显着提高。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好,使用方便,可用于硝苯地平的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的测定。
任岩松,沈舜义[9](2013)在《老药新用在新药研发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老药"的药动学及安全性资料已知,其新用途的开发可以大大节约研发周期和成本,被认为是新药开发中最快捷、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本文综述老药新用在新药研发中的意义以及临床上颇具代表性药物(沙利度胺、红霉素、硝苯地平)的新用途开发。
林秀玲[10](2013)在《PU/PNIPAAm电纺纤维的制备及硝苯地平释放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生物相容性优良的聚ε-己内酯(PCL)基聚氨酯(PU)与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为主要成分,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U与PU/PNIPAAm电纺纤维。采用SEM和TEM对电纺纤维以及加入硝苯地平(NIF)电纺纤维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FTIR和XPS对纤维与NIF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采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聚合物电纺纤维膜的温度敏感性。通过SEM和UV-vis对NIF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分别研究PU、PNIPAAm和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NIF的释放行为,以及PU/PNIPAAm共混纤维和PU基芯-壳纤维中NIF的释放行为。将NIF与PCL基PU混合电纺可以促进NIF在电纺纤维中的分散,NIF良好分散于以PU为基体的电纺纤维中,纤维表面无粒子出现,伴随PU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的降解,NIF从电纺纤维中释放出来。静电纺丝膜中的NIF呈现平稳释放,与旋涂膜中的释放相比,24h的释放量由70%降为53%,即电纺纤维膜中NIF的初始释放量低于旋涂膜,这说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纤维膜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其增强了对NIF的吸附,有利于药物的控制释放。温敏性的PNIPAAm电纺纤维与NIF的共纺体系能够利用温度的响应控制电纺纤维的亲-疏水性,进而控制NIF的释放。当温度低于PNIPAAm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PNIPAAm与NIF共纺纤维在PBS中较易溶解,9h后NIF的累积释放量可以达到60%。温度高于PNIPAAm的LCST时,电纺纤维在PBS中不溶解,NIF的累积释放量低于20%。将PU与PNIPAAm共混后,PU/PNIPAAm电纺纤维的亲-疏水性得到了调控,同时,电纺纤维膜的拉伸强度由1.6MPa增加到3.0MPa,力学强度得到了提高。PU/PNIPAAm电纺纤维中的NIF平稳缓慢释放,9h后25℃的释放量达到30%,42℃的释放量只有10%,实现了药物的控制释放。说明PU的引入,在PNIPAAm温敏效应基础上,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控制NIF更平稳的释放。采用共聚的方法调整PNIPAAm的LCST,通过与亲水性单体AAc共聚将PNIPAAm的LCST由32℃调整为37℃,共聚物P(NIPAAm-co-AAc)同时具有pH敏感性。由于组分AAc的存在,P(NIPAAm-co-AAc)共聚物电纺纤维的亲水性强于PNIPAAm均聚物电纺纤维的亲水性。当温度高于37℃时,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量可以通过调整PBS的pH值来控制,在37℃、pH值为7.4时,9h后的释放量为73%,在pH值为4.2时释放量只有30%,说明较低的pH值有利于药物的缓慢释放。PU的加入减缓了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NIF的释放速度,同样是37℃、pH值等于7.4的环境下,9h后NIF的释放量下降为32%。以聚合物PU作为外层组分,水溶性聚合物PVP和PNIPAAm作为内层组分,利用自制的同轴电纺针头制备了PVP/PU和PNIPAAm/PU芯-壳结构电纺纤维,探讨了PU基芯-壳结构电纺纤维的电纺工艺,改变内外层流速比可以获得不同形貌的芯-壳纤维,当外层流速为0.16mL/h,内层流速为0.08mL/h时得到的芯-壳结构纤维直径较均匀。NIF与内层聚合物溶液混合,得到外层包裹PU的PVP/PU和PNIPAAm/PU芯-壳载药纤维,研究了PU基芯-壳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芯-壳结构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速度慢于非芯-壳结构电纺纤维中的释放速度。在释放8h后,累积释放量达到43%,在24h后基本不变,而复合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量在24h后可以达到56%。由此可见,以疏水性的PU作为芯-壳纤维的壳层,将NIF封装进入芯层可以进一步控制NIF的释放量,达到控释的目的。
二、硝苯地平的新用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苯地平的新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1)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缓释片有什么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缓释片 |
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缓释片有什么区别? |
药效产生的时间不同 |
药物释放的模式不同 |
硝苯地平缓释片可切割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不可切割使用 |
关于硝苯地平的新用途及注意事项 |
新用途 |
注意事项 |
结语 |
(3)甘草酸对人体内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1.1 单次给药 |
2.1.2 多次给药 |
2.2 样品采集 |
2.3 溶液的制备 |
2.3.1 对照品储备液 |
2.3.2 内标溶液 |
2.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5 色谱条件 |
2.6 专属性试验 |
2.7 线性关系、检测下限、定量下限 |
2.8 精密度、准确度考察 |
2.9 稳定性考察 |
2.1 0 药代动力学研究 |
2.1 1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色谱行为及专属性的考察 |
3.2 线性关系、检测限、定量下限的考察 |
3.3 精密度、准确度的考察 |
3.4 稳定性考察 |
3.5 药代动力学的结果 |
3.5.1 单次给药 |
3.5.2 多次给药 |
4 讨论 |
5 结论 |
(4)某院硝苯地平TDM结果分析及甘草酸对硝苯地平在大鼠和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某院硝苯地平TDM结果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对象 |
3 实验方法 |
4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性别与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关系 |
5.2 年龄与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关系 |
5.3 体重指数(BMI)与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关系 |
5.4 肝脏功能与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关系 |
5.5 肾脏功能与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关系 |
5.6 联合用药与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关系 |
6 讨论 |
6.1 性别对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
6.2 年龄对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
6.3 体重指数对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
6.4 肝脏功能对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
6.5 肾脏功能对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
6.6 联合用药对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
7 结论 |
第二部分 甘草酸对大鼠体内硝苯地平药动学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动物 |
3 实验方法 |
3.1 分组与给药 |
3.2 样品采集 |
3.3 溶液的制备 |
3.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3.5 色谱条件 |
3.6 专属性试验 |
3.7 线性关系与定量下限 |
3.8 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试验 |
3.9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10 肝脏总蛋白的制备和蛋白印迹分析 |
3.11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色谱行为及专属性的考察 |
4.2 线性关系与定量下限的考察 |
4.3 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试验的结果 |
4.4 药代动力学的结果 |
4.5 甘草酸对肝药酶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甘草酸对人体内硝苯地平药动学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对象 |
3 实验方法 |
3.1 单次给药 |
3.2 样品采集 |
3.3 溶液的制备 |
3.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3.5 色谱条件 |
3.6 专属性试验 |
3.7 线性关系与定量下限 |
3.8 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试验 |
3.9 药代动力学研究 |
3.10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色谱行为及专属性的考察 |
4.2 线性关系与定量下限的考察 |
4.3 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试验的结果 |
4.4 药代动力学的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甘草酸的临床应用和对肝药酶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硝苯地平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3.1 阈值筛选 |
1.3.2 标准化 |
2 结果 |
2.1 硝苯地平普通片与缓释片不良反应信号检测结果 |
2.2 信号重叠情况 |
2.3 硝苯地平普通片与缓释片信号差异比较 |
3 讨论 |
3.1 ADR信号分析 |
3.2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慎用 |
3.3 本次研究使用FEARS数据库的优劣 |
(6)硝苯地平口服制剂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硝苯地平口服制剂杂质的研究 |
材料与仪器 |
方法 |
1 试剂的配制 |
2 测定条件 |
3 方法专属性 |
4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线性考察 |
5 定量限及检出限考察 |
6 样品有关物质检测 |
结果 |
1 方法专属性 |
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线性考察 |
3 定量限及检出限考察 |
4 样品有关物质检测 |
讨论 |
第二部分 硝苯地平口服制剂体外溶出曲线的研究 |
材料与仪器 |
方法 |
1 溶出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1.1 试剂的配制 |
1.2 测定条件 |
1.3 方法专属性 |
1.4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线性考察 |
1.5 定量限考察 |
1.6 稳定性考察 |
1.7 耐用性考察 |
2 硝苯地平缓释片II的体外溶出曲线测定 |
2.1 试剂的配制 |
2.2 溶出测定方法 |
结果 |
1 溶出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1.1 方法专属性 |
1.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线性考察 |
1.3 定量限考察 |
1.4 稳定性考察 |
1.5 耐用性考察 |
2 硝苯地平缓释片II的体外溶出曲线测定 |
2.1 溶出曲线的绘制 |
2.2 溶出曲线相似性分析 |
讨论 |
第三部分 硝苯地平口服制剂晶型的研究 |
材料与仪器 |
方法 |
1 试剂的配制 |
2 测定条件 |
3 硝苯地平原料药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 |
4 硝苯地平口服制剂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 |
结果 |
1 硝苯地原料药的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结果 |
2 硝苯地原料药与口服制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结果 |
3 硝苯地平口服制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硝苯地平口服制剂含量的研究 |
材料与仪器 |
方法 |
1 试剂的配制 |
2 测定条件 |
3 硝苯地平口服制剂含量测定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及速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软件 |
1.1.3 文献数据的收集方法 |
1.1.4 基础药动学模型的选择 |
1.1.5 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1.1.6 模型的评价 |
1.1.7 模型的验证 |
1.2 结果 |
1.2.1 药动学数据提取方法的验证结果 |
1.2.2 文献检索结果 |
1.2.3 健康人口统计学资料 |
1.2.4 文献中的血样采集数据 |
1.2.5 基础药动学模型的选择 |
1.2.6 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1.2.7 最终模型参数 |
1.2.8 模型评价 |
1.2.9 模型验证结果 |
1.3 讨论 |
二、硝苯地平速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软件 |
2.1.3 文献数据的收集方法 |
2.1.4 基础药动学模型的选择 |
2.1.5 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2.1.6 模型的评价 |
2.1.7 模型的验证 |
2.2 结果 |
2.2.1 药动学数据提取方法的验证结果 |
2.2.2 文献检索结果 |
2.2.3 健康人口统计学资料 |
2.2.4 文献中的血样采集数据 |
2.2.5 基础药动学模型的选择 |
2.2.6 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2.2.7 最终模型参数 |
2.2.8 模型评价 |
2.2.9 模型验证结果 |
2.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硝苯地平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硝苯地平分散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硝苯地平分散片的制备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预实验 |
1.2.2 固体分散技术 |
1.2.3 颗粒的制备 |
1.2.4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 |
1.2.5 溶出度试验 |
1.3 试验结果 |
1.3.1 固体分散技术 |
1.3.2 颗粒的制备 |
1.3.3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 |
1.3.4 溶出度的测定 |
1.4 讨论 |
1.5 小结 |
二、硝苯地平分散片的质量控制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2 专属性试验 |
2.2.3 片剂含量测定方法 |
2.2.4 有关物质的测定 |
2.3 试验结果 |
2.3.1 专属性试验 |
2.3.2 检测限、定量限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4 精密度 |
2.3.5 稳定性 |
2.3.6 重现性 |
2.3.7 回收率 |
2.3.8 含量测定 |
2.3.9 含量均匀度 |
2.3.10 有关物质的测定 |
2.4 讨论 |
2.4.1 光解产物 |
2.4.2 流动相选择 |
2.4.3 波长选择 |
2.5 小结 |
三、硝苯地平分散片的稳定性考察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检测项目 |
3.2.2 影响因素试验 |
3.2.3 加速试验 |
3.2.4 长期试验 |
3.3 试验结果 |
3.3.1 影响因素试验 |
3.3.2 加速试验 |
3.3.3 长期试验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老药新用在新药研发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沙利度胺 |
1.1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
1.2 抗肿瘤作用 |
2 红霉素 |
2.1 胃动力作用 |
2.2 抗免疫作用 |
2.3 抗肿瘤作用 |
3 硝苯地平 |
3.1 消化系统中的应用 |
3.2 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3 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4 结语 |
(10)PU/PNIPAAm电纺纤维的制备及硝苯地平释放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静电纺丝技术 |
1.2.1 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
1.2.2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
1.2.3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 |
1.3 静电纺丝的材料 |
1.3.1 天然高分子材料 |
1.3.2 PU及合成高分子材料 |
1.3.3 PNIPAAm及智能高分子材料 |
1.4 硝苯地平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 |
1.4.1 复合水凝胶 |
1.4.2 复合纳米粒子 |
1.4.3 复合电纺纤维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化学试剂与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电纺纤维的制备 |
2.2.1 聚合物的合成 |
2.2.2 电纺溶液的配制 |
2.2.3 电纺纤维的制备 |
2.2.4 芯-壳结构电纺纤维的制备 |
2.3 样品的表征方法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2 能量色散光谱(EDS)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5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spectroscopy) |
2.3.7 核磁共振光谱(NMR) |
2.3.8 凝胶渗透色谱(GPC) |
2.4 样品的性能测试 |
2.4.1 粘度的测试 |
2.4.2 温敏性能测试 |
2.4.3 力学性能测试 |
2.4.4 硝苯地平释放性能测试 |
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章 PU电纺纤维的制备及硝苯地平释放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PU的表征 |
3.2.1 PU的粘度 |
3.2.2 PU的分子量 |
3.2.3 PU的结构 |
3.3 PU电纺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3.1 反应物配比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3.3.2 聚合物溶液浓度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3.3.3 接收距离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3.3.4 接收装置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3.3.5 推进速率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3.3.6 PU电纺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
3.4 PU与NIF共纺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
3.4.1 PU与NIF共纺纤维的结构 |
3.4.2 PU与NIF共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3.4.3 PU与NIF共纺纤维的表面元素分析 |
3.5 PU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研究 |
3.5.1 PU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过程 |
3.5.2 NIF在PU电纺纤维中的释放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U/PNIPAAm电纺纤维的制备及硝苯地平释放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PNIPAAm电纺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2.1 PNIPAAm的合成 |
4.2.2 PNIPAAm与NIF共纺纤维的结构 |
4.2.3 PNIPAAm与NIF共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4.2.4 PNIPAAm电纺纤维的温敏性能 |
4.3 PNIPAAm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研究 |
4.4 PU/PNIPAAm电纺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4.1 PU/PNIPAAm电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4.4.2 PU/PNIPAAm电纺纤维的温敏性能 |
4.4.3 PU/PNIPAAm电纺纤维的温敏性分析 |
4.4.4 PU/PNIPAAm电纺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
4.5 PU/PNIPAAm与NIF共纺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
4.5.1 PU/PNIPAAm与NIF共纺纤维的结构 |
4.5.2 PU/PNIPAAm与NIF共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4.6 PU/PNIPAAm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PU/P(NIPAAm-co-AAc)电纺纤维的制备及硝苯地平释放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P(NIPAAm-co-AAc)共聚物的表征 |
5.2.1 P(NIPAAm-co-AAc)共聚物的结构 |
5.2.2 P(NIPAAm-co-AAc)共聚物的分子量 |
5.3 P(NIPAAm-co-AAc)电纺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3.1 P(NIPAAm-co-AAc)与NIF共纺纤维的结构 |
5.3.2 P(NIPAAm-co-AAc)与NIF共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5.3.3 P(NIPAAm-co-AAc)电纺纤维的温敏性能 |
5.4 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研究 |
5.4.1 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过程 |
5.4.2 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量 |
5.5 P U/P(NIPAAm-co-AAc)电纺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5.1 PU/P(NIPAAm-co-AAc)与NIF共纺纤维的结构 |
5.5.2 PU/P(NIPAAm-co-AAc)与NIF共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5.5.3 PU/P(NIPAAm-co-AAc)电纺纤维的温敏性能 |
5.6 P U/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PU基芯-壳结构电纺纤维的制备及性能初探 |
6.1 引言 |
6.2 同轴电纺装置的构建 |
6.3 同轴电纺工艺的探索 |
6.3.1 PVP/PU芯-壳电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6.3.2 PNIPAAm/PU芯-壳电纺纤维的微观形貌 |
6.4 PNIPAAm/PU芯-壳电纺纤维的温敏性能 |
6.5 PU基芯-壳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研究 |
6.5.1 PVP/PU芯-壳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 |
6.5.2 PNIPAAm/PU芯-壳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硝苯地平的新用途(论文参考文献)
- [1]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缓释片有什么区别?[J]. 罗成波. 家庭生活指南, 2021(06)
- [2]硝苯地平的临床新用途[J]. 陈文贵. 家庭医学, 2021(02)
- [3]甘草酸对人体内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 毛俊,刘慧茹,王浩浩,金涌,孟祥云. 药物分析杂志, 2020(11)
- [4]某院硝苯地平TDM结果分析及甘草酸对硝苯地平在大鼠和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 毛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硝苯地平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研究[J]. 刘卢路,章琦蕴芮,王志远,陈中翎,陈拂尘,陈力,邱佳钰. 中南药学, 2019(07)
- [6]硝苯地平口服制剂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D]. 周星彤. 青岛大学, 2017(01)
- [7]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及速释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D]. 孟帅.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8]硝苯地平分散片的研究[D]. 王姿婧.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9]老药新用在新药研发中的意义[J]. 任岩松,沈舜义. 世界临床药物, 2013(11)
- [10]PU/PNIPAAm电纺纤维的制备及硝苯地平释放行为研究[D]. 林秀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