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气充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孙肇坤[1](2021)在《循环加卸载下砂岩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伟[2](2021)在《色谱自动取油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辜新业,汪青松,潘国辉,袁长军[3](2021)在《油井套管气回收利用技术与装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江苏油田油井开采工艺及地域特点,根据油井套管气现状,提出了治理措施,研制井口加热炉等利用装置,使用不同回收方法充分利用套管气,实现节能减排。
朱思宇[4](2021)在《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套管等少油设备的火灾具有突然性、爆炸性、蔓延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往往发生的速度极快,且难以扑灭。其中少油设备内填充的变压器绝缘油热值较高,在被点燃后会释放很高的热量,造成火势的快速蔓延。因此,变压器绝缘油被点燃与否,是变压器套管事故由局部轻微的放电、发热、漏油等故障向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分为空气和贫氧两种环境,分别开展了点燃特性的实验研究。针对空气环境下的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实验研究了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过程,并控制电弧的能量、变压器绝缘油的老化程度等变量,利用Bruceton法统计和计算了点燃临界温度和本质安全温度,对老化变压器绝缘油在电弧作用下的点燃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电弧可以加速变压器绝缘油的分解,促进易燃油气混合物的形成,变压器绝缘油最低临界点燃温度的电弧能量极值为13.8 J,对应电弧电压约为8.1 kV,在该能量及以上,平均本质安全温度约为 124℃。针对贫氧环境下的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实验研究主要聚焦于电弧对变压器绝缘油的产气特性。控制变压器绝缘油的老化程度、电弧能量、油温等参数,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收集了不同条件下电弧对变压器绝缘油作用产生的混合可燃气体,再使用气体红外分析仪对混合气体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以计算爆炸极限的方式表征了混合气体的危险性。研究发现:油温对产气速率的影响最大,当油温由45℃提升到90℃时,产气速率的提升可以达到10倍以上,最高测得23.53 mL/s;油温的升高和电弧能量的增加会导致爆炸下限降低到2.81%以下,爆炸上限升高到33%以上,被点燃的危险性升高;老化程度的增加则会在一段时间内使爆炸下限升到极大值,而在之后快速下降到2.80%左右。此外,论文提出了通过气体比值的变化表征变压器少油设备故障演变趋势的方法:C2H2/C2H4比值的增加说明变压器绝缘油质量的下降,C2H2占比及C2H4/C2H6比值均增加则说明充油设备内部产生了更大能量的电弧,C2H2占比波动而C2H4/C2H6比值增加则说明产生了过热故障。
踪雪梅[5](2021)在《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工艺与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液压密封圈具有优异的高弹特性和密封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重大工程装备的液压系统。然而由于橡胶与金属之间的粘弹特性,使得液压密封圈极易磨损失效,严重影响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类金刚石薄膜不仅具有超高的硬度、较低的摩擦系数,而且主要成分与橡胶相似,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在液压密封圈表面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可降低液压密封圈与金属零件间的摩擦力,提升液压密封圈的耐磨性与使用寿命,对提升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与可靠性问题,拟采用理论、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液压密封圈薄膜成型机理、实验装置研发、镀膜工艺和可靠性分析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为降低液压密封圈摩擦系数、提高其耐磨性和寿命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薄膜成型机理研究。基于阴极斑点等离子体发射原理,建立真空等离子体运动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研究大电流脉冲电弧等离子体激发原理;通过真空离子束零维模型和辐射碰撞模型,分析等离子体在真空中形成离子束的原理及运动特征;依据碳离子能量分布,建立类金刚石薄膜生长模型,基于真空物理溅射粒子运动定律,计算类金刚石薄膜成型应力,通过实验样件曲率指标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实验装置研究。分析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工艺流程,制定类金刚石镀膜实验装置总体设计方案;提出大电流引弧及鼠笼状阳极相结合的脉冲离子源结构,增强阴阳极之间强电场均匀性,延长碳离子的加速运动时间;设计304不锈钢材质的真空室结构,强度高、耐腐蚀强,满足镀膜可靠性工作需求;搭建二级抽气系统,缩短真空获得时间,提高镀膜实验装置工作效率。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工艺研究。研究液压密封圈表面镀膜工艺预处理方法,采用四氯乙烯进行表面清洗,促使橡胶表面增塑剂析出,提升薄膜与基底之间的结合力;利用阴极脉冲电弧技术,研究丁腈橡胶与聚氨酯类金刚石镀膜工艺,提出氟元素掺杂类金刚石薄膜制备方法,提升液压密封圈的耐磨性及疏水性,提升密封圈服役寿命。类金刚石镀膜液压密封圈可靠性分析。对镀膜后丁腈橡胶和聚氨酯液压密封圈的结构进行参数化建模,考虑液压密封圈在缸筒内的真实工作状态,对其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并依据结构-强度干涉理论对镀膜密封圈进行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搭建脉冲和往复试验台对液压密封圈进行可靠性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以及类金刚石薄膜的有效性。
卢炎,陈叶娣,崔柏伟,董何建,刘东庭,晁睿[6](2021)在《制造可防眩AG玻璃的喷砂机设计及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喷砂机在生产加工玻璃的过程中,发现机器不具备循环系统,无法有效地回收利用水砂混合液,且产生巨大的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无法大批量生产玻璃。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将喷砂机底部设计成斜面,将水砂混合液重新聚集流入混合液箱中;增加抽气系统,将粉尘收集处理;通过增加隔音板,减少噪音污染;将喷砂枪设计成交错排布,增大喷砂枪摆动距离,进而实现工厂大批量生产玻璃。最后通过实验测试,改装设计新型喷砂机,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吕文浩[7](2021)在《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现场试车方法解析》文中认为解析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现场试车方法与步骤,结合实际分析调试中的常见问题及成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注意事项。
许毅[8](2020)在《高压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维护运行11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其中核心设备换流变压器数量较多。换流变压器发生故障的概率约为常规变压器的2倍,出现故障后如要大修则需将其运回变压器厂进行修理。由于换流变压器体积和重量较大,且送端换流站运行地点多位于山区,运输周期长、费用高昂、协调难度大。传统的变压器现场检修,工作场地较为简陋,常使用热油喷淋法进行器身干燥,效果远逊于返厂采用的煤油气相法。且受运行设备影响,在现场进行出厂试验时干扰较大,试验效果不理想。针对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的检修大厅设置在换流站内,因此通过对大厅接地和电磁屏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大厅地网应与换流站地网相连的结论,确保大厅内和换流站内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势小于允许值。为保证换流变局放测试的要求,研究计算出了大厅应具备抗辐射以及电磁干扰能力的结果。研究提出了热油喷淋的评估指标、提出了基于800kV换流变的结构的溶剂气相干燥装置参数配置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干燥工艺控制要求。以±800kV普洱站高端HY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为例,结合现场检修大厅试验条件,确定了现场试验项目和标准。计算确定了换流变现场检修后试验所需关键设备的主要参数,充分考虑电压高的现场试验特点,设计计算了试验用均压环和防晕导线的尺寸,保证现场试验的顺利开展。换流变开展现场检修可以大大降低换流变维修费用,缩短施工周期,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车守全,卢剑锋,杨肖委,李宜汀[9](2020)在《低氧文物实验舱的环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出用于考古现场的低氧文物实验舱,在舱内搭建低氧富氮环境用于文物的存储和现场研究。对抽气-充气以及充气-排气两种舱内环境控制方式进行了对比。根据管道一维定常等熵理论建立了系统的流体模型。以调节舱内氧气浓度为目标,同时保证舱内压力的变化趋势,综合舱体设计考虑得出了合适的过程控制方式。最终实验表明,设计过程在较短时间内使实验舱达到了误差范围内目标结果。控制过程可靠,操作简便,设备在考古现场具备可行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牛志亭[10](2020)在《两相喷射器的建模及工作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和更高的环保要求,人们对各种节能环保技术愈发关注。喷射器作为一种流体装置,无需消耗高品位的机械能便可提升流体的压力,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与热回收系统。其中液-气喷射器和气-液喷射器统称为两相喷射器,将液-气喷射器应用于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中,构成跨临界CO2喷射制冷系统,有利于膨胀功的回收;将气-液喷射器应用于小型有机朗肯循环(ORC)中,构成气-液喷射式ORC,有利于减少泵功,提高系统发电效率,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液-气喷射器和气-液喷射器的性能直接决定系统性能。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针对液-气喷射器和气-液喷射器,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建立了液-气喷射器模型,对液-气喷射器各部件效率的进行了量化,并拟合了液-气各部件效率与运行工况、喷射系数和压力比的经验关联式。并利用?分析对液-气喷射器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液-气喷射器各部件的优化潜力、优化顺序。高级?分析结果表明部件优化顺序为混合室、扩散室、主喷嘴。另外,基于液-气喷射器模型研究了液-气喷射器中各部件的?损随工况的变化,并对液-气喷射器的?损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混合室和扩散室效率,液-气喷射器?损对主喷嘴的等熵效率更敏感。其次建立了气-液喷射器模型,对气-液喷射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液喷射器普通?分析与高级?分析得到的优化顺序一致,即混合室、主喷嘴、扩散室,其中主喷嘴的外源性?损为零,即主喷嘴的外源性?损不受混合室壁面阻力系数和扩散室效率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气-液喷射器?损随主动流体温度的变化,表明气-液喷射器?损存在最大值,因此在气-液喷射器设计和运行时应调控主动流体的状态。最后设计了气-液喷射器测试台,并设计加工了气-液喷射器模型。根据气-液喷射器测试台的设计工况,对所需设备进行理论计算并选型,完成了气-液喷射器实验系统的搭建。基于该实验系统的特点,设计了基于MATLAB编程的数据采集,实时读取并显示测量点的温度、压力和流量,并通过Refprop调用和监测工质状态,有效地进行实验工况的稳定监测与系统调节,并完成了实验台的检测、保压、工质充注和试运行等系列工作。
二、抽气充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抽气充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3)油井套管气回收利用技术与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研发目标 |
3 技术特点 |
3.1 油套连通回收方法 |
3.1.1 低压定压回收装置 |
3.1.2 防冻堵定压回收装置 |
3.1.3 水浴加热定压回收装置 |
3.2 压缩回收方法 |
3.2.1 固定抽气装置 |
3.2.2 移动抽气装置 |
3.3 完善油气集输工艺,优化油气集输系统 |
3.3.1 引进高气油比油气混输泵 |
3.3.2 建立套管气单相输送管网 |
3.4 优化套管气CNG压缩技术,研发套管气干燥工艺 |
3.4.1 套管气CNG压缩技术 |
3.4.2 脱水工艺 |
3.4.3 撬装式压缩机组 |
3.5 完善套管气发电配套工艺,实现网电与自发电联合供电 |
3.5.1 气体除油工艺选用 |
3.5.2 发电机组空燃比优化研究 |
3.5.3 套管气发电并网技术 |
3.6 井口燃气加热装置 |
3.6.1 井口燃气热水器加热装置 |
3.6.2 立式燃气真空加热装置 |
4 技术指标 |
5 推广应用 |
5.1 推广应用情况 |
5.2 经济效益(以0.8元/k Wh、3元/m3计算) |
5.3 社会效益 |
5.4 推广应用前景 |
(4)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变压器事故 |
1.1.2 变压器套管事故及其特点 |
1.1.3 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绝缘油燃烧行为 |
1.2.2 变压器电弧产气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点燃理论与实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点燃理论 |
2.2.1 气体的电弧点燃理论 |
2.2.2 液体的电弧点燃理论 |
2.3 实验设计 |
2.3.1 变压器绝缘油老化与测试 |
2.3.2 空气环境下的点燃特性实验 |
2.3.3 贫氧环境下的点燃特性实验 |
第3章 空气环境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现象 |
3.3.2 点燃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贫氧环境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现象 |
4.3.2 产气速率 |
4.3.3 产气爆炸极限 |
4.4 三比值法应用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工艺与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液压密封圈结构形式与密封原理 |
1.2.1 液压密封圈结构形式 |
1.2.2 液压密封圈密封原理 |
1.3 液压密封圈失效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液压密封圈失效形式及原因 |
1.3.2 液压密封圈失效准则 |
1.3.3 液压密封圈失效改进方法 |
1.4 密封圈类金刚石薄膜制备研究现状 |
1.4.1 类金刚石薄膜常用制备方法 |
1.4.2 类金刚石薄膜分类 |
1.4.3 密封圈类金刚石薄膜改性 |
1.5 液压密封圈可靠性研究现状 |
1.6 课题来源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薄膜成型机理研究 |
2.1 脉冲电弧等离子体成型机理 |
2.1.1 阴极电弧等离子体激发特性分析 |
2.1.2 大电流脉冲电弧机理 |
2.2 脉冲电弧离子束运动模型 |
2.2.1 零维模型 |
2.2.2 辐射碰撞模型 |
2.3 类金刚石薄膜生长机理 |
2.3.1 类金刚石薄膜生长过程 |
2.3.2 类金刚石薄膜应力成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实验装置研究 |
3.1 类金刚石镀膜实验装置基本组成 |
3.1.1 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工艺流程 |
3.1.2 类金刚石镀膜实验装置功能结构 |
3.2 脉冲离子源结构优化及排布 |
3.2.1 脉冲离子源工作机理分析 |
3.2.2 脉冲离子源的关键部件设计 |
3.2.3 离子源排布设计 |
3.3 真空室设计 |
3.3.1 真空室结构设计要求 |
3.3.2 真空室结构设计 |
3.3.3 真空室静力学分析 |
3.4 抽气系统设计 |
3.4.1 抽气系统的组成 |
3.4.2 真空室放气量计算 |
3.4.3 主泵抽气速率计算 |
3.5 实验装置加工及调试 |
3.5.1 实验装置装配 |
3.5.2 实验装置调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工艺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显微结构检测 |
4.1.2 力学性能检测 |
4.1.3 摩擦磨损性能评价 |
4.1.4 润湿性能测试 |
4.2 丁腈橡胶密封圈镀膜工艺 |
4.2.1 实验步骤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聚氨酯密封圈镀膜工艺 |
4.3.1 聚氨酯类金刚石镀膜工艺预处理 |
4.3.2 聚氨酯类金刚石镀膜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类金刚石镀膜液压密封圈可靠性分析 |
5.1 结构可靠性基础理论 |
5.1.1 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
5.1.2 蒙特卡罗抽样法 |
5.1.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 镀膜丁腈橡胶密封圈可靠性分析与实验 |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2.2 可靠性分析 |
5.2.3 可靠性试验 |
5.3 镀膜聚氨酯密封圈可靠性分析与实验 |
5.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2 可靠性分析 |
5.3.3 可靠性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制造可防眩AG玻璃的喷砂机设计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制造可防眩AG玻璃的喷砂机的结构设计 |
3 制造可防眩AG玻璃的喷砂机的技术要点 |
4 制造可防眩AG玻璃的喷砂机的主体外壳设计 |
4.1 成型工艺分析 |
4.2 主体外壳的模具结构设计 |
5 结论 |
(7)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现场试车方法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车目的 |
2 试车流程 |
2.1 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
2.2 汽轮机单机试车 |
2.2.1 启动辅助系统 |
2.2.2 汽轮机启动 |
2.3 汽轮机+空压机联动试车 |
2.3.1 空压机开车前状态 |
2.3.2 汽轮机+空压机启动 |
2.4 空压机+汽轮机+增压机联动试车 |
2.4.1 增压机开车前状态 |
2.4.2 空压机+汽轮机+增压机启动 |
2.4.3 注意事项 |
(8)高压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第二章 现场检修大厅的接地及抗干扰研究 |
2.0 引言 |
2.1 现场检修大厅的接地设计研究 |
2.1.1 土壤模型 |
2.1.2 现场检修大厅接地网布置方案 |
2.1.3 现场检修大厅安全性校验 |
2.2 现场检修大厅的电磁屏蔽研究 |
2.2.1 局放测量抗扰度要求 |
2.2.2 现场检修大厅区域的电磁干扰 |
2.2.3 空间辐射干扰计算分析 |
2.2.4 工频磁场干扰计算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换流变现场干燥技术研究 |
3.0 引言 |
3.1 移动溶剂气相干燥及其装置的研制 |
3.1.1 溶剂气相干燥原理 |
3.1.2 移动溶剂气相干燥设备的组成 |
3.1.3 干燥装置主要模块主要参数的确定 |
3.1.4 溶剂气相干燥处理的关键技术 |
3.1.5 溶剂气相法干燥的特点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换流变现场试验研究 |
4.0 引言 |
4.1 现场修复后试验项目及标准 |
4.2 关键试验装置参数 |
4.2.1 调压器和励磁变压器的参数选择及配置 |
4.2.2 补偿电容器的参数选择及配置 |
4.2.3 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参数选择及配置 |
4.2.4 冲击电压发生器 |
4.2.5 均压环及防晕导线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低氧文物实验舱的环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低氧文物实验舱的整体结构 |
3 两种富氮低氧环境控制方式的比较 |
3.1 抽气-充入氮气方式 |
3.2 充气-排气方式 |
4 基于一维定常等熵可压缩流体流动原理的等截面管道流动过程 |
5 系统流体过程 |
6 实验及分析 |
7 结论 |
(10)两相喷射器的建模及工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液-气喷射器的研究现状 |
1.3 气-液喷射器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工作 |
第二章 CO_2液-气喷射器的热力学分析 |
2.1. 液-气喷射器数学模型 |
2.2. 液-气喷射器各部件效率的量化 |
2.3. 液-气喷射器的高级?分析 |
2.3.1. 高级?分析数学模型 |
2.3.2. 高级?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液喷射器热力学分析 |
3.1. 气-液喷射器数学模型 |
3.2. 气-液喷射器的?分析 |
3.2.1. 气-液喷射器的传统?分析 |
3.2.2. 气-液喷射器的高级?分析 |
3.3. 气-液喷射器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液喷射器实验台搭建 |
4.1. 气-液喷射器设计 |
4.2. R245fa气-液喷射器实验台系统 |
4.3. 设备选型 |
4.3.1. 主要部件选型 |
4.3.2. 辅助部件 |
4.3.3. 数据测量和数据采集 |
4.4. 实验准备与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抽气充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加卸载下砂岩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研究[D]. 孙肇坤.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色谱自动取油装置的设计与开发[D]. 刘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油井套管气回收利用技术与装置研究[J]. 辜新业,汪青松,潘国辉,袁长军. 中国设备工程, 2021(S1)
- [4]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特性研究[D]. 朱思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5]液压密封圈类金刚石镀膜工艺与可靠性分析[D]. 踪雪梅. 燕山大学, 2021
- [6]制造可防眩AG玻璃的喷砂机设计及开发[J]. 卢炎,陈叶娣,崔柏伟,董何建,刘东庭,晁睿. 模具制造, 2021(04)
- [7]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现场试车方法解析[J]. 吕文浩.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02)
- [8]高压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关键技术研究[D]. 许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低氧文物实验舱的环境控制方法研究[J]. 车守全,卢剑锋,杨肖委,李宜汀.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0(08)
- [10]两相喷射器的建模及工作特性研究[D]. 牛志亭.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