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述略(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洁[1](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刘婧[2](2019)在《ACEI或ARB类药物联合补虚通络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补虚通络中药复方联合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材料与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2018年1月CBM、CNKI、VIP、万方资源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Pubmed。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关于ACEI或ARB类药物与补虚通络中药复方联合治疗DKD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提取、评估方法学质量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6篇中文文献,总计214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虚通络中药复方联合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临床DKD患者临床疗效明显(OR=3.65,95%CI[2.99,4.45]),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01)。2.在降低尿微量白蛋白(SMD=-1.63,95%CI[-2.43,-0.83])、减少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SMD=-1.61,95%CI[-2.14,-1.09])、减少24h尿蛋白定量(SMD=-0.85,95%CI[-1.14,-0.55])、降低血肌酐(SMD=-0.48,95%CI为[-0.71,-0.25])和尿素氮(SMD=-0.49,95%CI[-0.66,-0.32])方面均优于单用ACEI或ARB类药物组。结论:与单用ACEI或ARB类药物相比,联合补虚通络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改善明显,能一定程度上降低mAlb、UAER、24h UTP、Scr、BUN。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还不尽如意,有待更多高质量的文献研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当前结论。
王逸华[3](2018)在《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梳理古今文献中桃核承气汤的相关记载,并对桃核承气汤古今医案中的方药用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本方的方药用量规律的古今差异,探寻影响当代本方方药用量的相关因素,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检索方法,收集整理桃核承气汤古今相关医案,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分别对方药剂数、药味总数、加味药物、全方总药量、方中各药味用量、各药物间配伍比例、性别、年龄、病种等进行统计、对比与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得到有效古代医案31例,当代医案291例(以1949年为界限)。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古代医案中本方(1)方药剂数范围为16剂,多为1、2剂。(2)药味总数范围为513味,最常用为5味。(3)加味药物74味,频次较高的为当归、赤芍、枳实、生地、红花。(4)全方总药量的用量范围为8.56252.13g,平均剂量为69.60g。(5)方中各药味用量:桃仁用量范围为1.8731.25g,平均剂量为12.25g,最常用量为11.19g;大黄用量范围为1.1218.75g,平均剂量为9.97g,最常用量为9.38g;芒硝用量范围为1.1212.5g,平均剂量为7.43g,最常用量为9.38g;桂枝用量范围为1.129.38g,平均剂量为3.90g,最常用量为3.73g;甘草用量范围为2.1911.19g,平均剂量为4.49g,最常用量为3.13g。(6)药物配伍比例:方中各药物间的常用配伍比例为4:2:2:1:1。(7)患者年龄范围为1660岁,男女比例为1:0.82,常用于治疗温病、蓄血证、热入血室、肠痈。(2)当代医案中本方(1)方药剂数范围为160剂,多为2、3剂。(2)药味总数范围为418味,最常用为8味。(3)加味药物195味,频次较高的为赤芍、丹皮、当归、牛膝、枳实。(4)全方总药量的用量范围为27397g,平均剂量为102.25g。(5)方中各药味用量:桃仁用量范围为4.560g,平均剂量为13.41g,最常用量为10g;大黄用量范围为362.4g,平均剂量为12.54g,最常用量为10g;芒硝用量范围为350g,平均剂量为10.38g,最常用量为6g;桂枝用量范围为231.2g,平均剂量为8.12g,最常用量为6g;甘草用量范围为330g,平均剂量为6.95g,最常用量为6g。(6)药物配伍比例:方中各药物间的常用配伍比例为5:5:3:3:3。(7)患者年龄范围为1684岁,男女比例为1:1.328,常用于治疗癫狂、癃闭、淋证、尿血。(3)以上的统计结果与《伤寒论》原方用量比较,发现古代医案全方总药量明显降低,当代医案回升明显,基本持平于原方;除桃仁外,古今医案中的其余药味的最常用量均明显小于原方用量;各药物间的配伍比例差异明显。(4)以上的统计结果与《药典》用量比较,发现古今医案中各药味用量范围均大于《药典》中所规定的用量范围。(5)当代医案方药用量影响因素分析:(1)性别。男性的药物平均用量水平略高于女性。(2)年龄。以中年组的药物用量范围最为广泛。(3)病种。对于不同的病证方中各药味的平均用量水平以及全方总药量均存在差异,治疗癫狂的各药味平均用量最大,尿血的全方总药量最大。(4)医家。王付教授运用本方时全方总药量范围最广,门纯德教授运用本方时各药物平均用量最小。结论:(1)古今医案中对本方的运用在疗程与加味药物方面大体保持了一致,均疗程短暂,加味药物以清热凉血药、活血调经药、补血药、理气药为主。(2)古代医案中药物用量呈现“范围窄、用量小、加减少”的特点,而当代医家运用本方时呈现出“方药剂数范围广、药味数量多、加减变化多、药物用量范围宽、主治范围扩大”的趋势。(3)临床医家运用本方时,药物配伍比例和除桃仁外的其余药物用量与《伤寒论》原方有明显差异。(4)在当代临证运用中,本方患者以女性多见,适用于各年龄阶段,以青壮年为主,治疗范围广泛,以精神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为主。(5)本方方药用量受性别、年龄、病种、医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段力[4](2017)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归属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范畴,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0%-90%。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DPN的定义,简单描述为"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末梢神经损伤的症状或体征"。DPN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疼痛(钝痛、刺痛、胀痛、灼痛、钻凿痛、刀割样痛、撕裂痛等)、麻木,冷凉、蚁行感、虫爬感、踏棉花感、冰凉感、触电感,肌电图显示周围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障碍。晚期则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足部感染、难治性溃疡、坏疽以及创口难以愈合,最终可能导致截肢。DPN患者病情迁延难愈,致残率高,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亦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上显示出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还可以修复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但是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难以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推广和转化。然而,可喜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的介入,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所提供的海量数据等,为深入研究DPN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发病特点、卫生经济学特点、诊疗规律等提供较强的技术保障。目的:1.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进行研究,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辨证分型、证候要素、常用治法、中医症状、舌苔脉象和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围绕中医"病-证-症-治-方-药"的总体框架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治规律,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科研和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色和优势。2.基于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平台和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多元数理统计方法有机结合,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以期将临床诊疗数据转化成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形成决策智慧,从而为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以及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推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方法:1.第一部分为DPN证治规律,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对其证型、证素、治法、症状、舌苔脉象、方药等进行梳理,采用频数、构成比、因子和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2.第二部分为DPN诊疗规律,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梳理电子病历中年份、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住院科室、入院病情、付款方式(费别)、总费用、床位费、总药费、西药费、中药费(中草药费、中成药费)、放射费、化验费、诊疗费、检查费、主病中医名称、主病中医诊断、主病西医诊断、次病西医诊断等数据内容。采用Excel2007构建数据仓库,规范术语、清洗数据。应用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与多元统计方法对DPN患者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分析,运用SPSS和EXcel2007结合进行作图。结果: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见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阻络、阳虚血瘀和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气阴两虚证对应治法为益气养阴,瘀血阻络证对应治法为活血化瘀,痰瘀阻络证对应的治法为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阳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肝肾阴虚对应治法为补肝益肾;(1)气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2)气阴两虚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代表方剂为增液汤;(3)瘀血阻络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4)阳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5)肝肾阴虚证常用中药为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代表方剂为玉泉饮;2.常见的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湿、阳虚,常见的病位证素为经络、肝、脾、肾,其中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毒;3.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桂枝、白芍、牛膝、川芎、红花、地龙、桃仁、赤芍、丹参、地黄、大枣、生姜、水蛭、麦冬、山萸肉、山药、苍术、获苓、黄连、陈皮、全蝎、太子参,主要为补气药、活血药、滋阴药。其中黄芪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冰凉、桂枝可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冰凉;4.常用的治法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温阳益气、补肝益肾。益气活血法可以用于治疗肌肤甲错、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麻木、自汗;益气养阴法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口干、疼痛、刺痛、麻木、神疲乏力;活血化瘀法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消瘦、失眠、神疲乏力;通络止痛法可用于治疗肌肤甲错、麻木、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1)益气活血法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桃仁、川芎、白芍、牛膝、桂枝、地龙、赤芍、丹参;(2)化痰通络法常用中药有大枣、丹参、牛膝、川芎、蜈蚣、黄芪、猪苓、陈皮、茯苓;(3)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桂枝、丹参、川芎、鸡血藤、地龙、陈皮、蜈蚣、山萸肉、玄参、红花、桃仁、赤芍、威灵仙、细辛、三七、紫花地丁;(4)通络止痛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白芍、牛膝、鸡血藤、桂枝、地龙、赤芍、丹参、地黄、木瓜;(5)益气养阴常用中药有黄芪、牛膝、当归、大枣、川芎、蜈蚣、黄柏、桂枝、鸡血藤、地龙、陈皮、山萸肉、玄参、柴胡、丹参;(6)活血通络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桂枝、鸡血藤、牛膝、蜈蚣、黄柏、太子参、地龙、山萸肉、枳壳;(7)温阳益气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大枣、玄参、牛膝、干姜、附子;(8)补肝益肾常用中药有大枣、牛膝、川芎、丹参、山萸肉、猪苓、赤芍、墨旱莲、枸杞子;5.常见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和补阳还五汤;(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桂枝、鸡血藤、白芍、当归、牛膝、川芎、赤芍、地黄、生姜;(2)当归四逆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白芍、黄芪、忍冬藤、牛膝、鸡血藤;(3)补阳还五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川芎、红花、地龙、赤芍、桃仁、桂枝、鸡血藤、丹参;6.常见症状有麻木、神疲乏力、疼痛、冰凉、刺痛、少气懒言、口干、腰膝酸软、自汗、失眠、口渴、蚁行感、肌肤甲错、头晕、畏风、灼痛。麻木见于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冰凉见于阳虚血瘀证;神疲乏力见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和瘀血阻络证;疼痛见于瘀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头晕、腰膝酸软则见于肝肾阴虚证;7.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暗、淡暗、紫暗、淡白、淡红、红、暗淡、淡、红绛、焦黑,舌苔薄白、薄黄、少苔、白滑、白腻、黄腻、白、薄白腻,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迂曲、怒张、紫暗,脉象细、沉、涩、数、弦、弱、滑、微、无力、疾、紧;8.常见药对有黄芪配当归、黄芪配鸡血藤、黄芪配白芍、黄芪配桂枝、黄芪配牛膝、黄芪配川芎、黄芪配红花、黄芪配地龙,桃仁配红花、桃仁配当归、葛根配木瓜、当归配细辛、丹参配地龙;9.常见药串有黄芪+牛膝+当归、黄芪+桂枝+白芍、黄芪+红花+当归、黄芪+川芎+当归、黄芪+白芍+鸡血藤、黄芪+鸡血藤+当归、当归+红花+黄芪、桃仁+红花+当归、黄芪+桂枝+鸡血藤、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牛膝;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律研究1.基本信息情况共计771例DPN患者,其中男性303例(39.30%),女性468例(60.70%),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2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65±12岁,年龄段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共计占到总数的82.23%;DPN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2±4.55天,平均住院次数为3.95±5.05次;不同年份住院天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住院次数则总体上上升趋势;DPN患者人数随年份总体上逐年递增,发病率总体上也逐年增加;DPN患者几乎集中分布在内分泌科(90.14%),其次是神经科(6.36%),针灸科(1.17%),此三者共计占总数的97.67%。2.患者住院费用情况2.1DPN患者住院总费用中贡献最大的为药费、诊疗费和检查费;住院费用最大值为34706元,最小值为3496元,均数为12909土4629元,总体上住院费用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费用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入院病情、住院次数、费别、住院年份、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大。2.2 DPN患者住院总药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次住院总药费中位数为3744.62元,占住院总费用中位数(12422.17元)的30.14%;住院药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费别和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药费影响最大;2.3 DPN患者住院检查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住院检查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费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检查费影响最大;3.患者中医诊断情况DPN患者常见的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气虚痰瘀阻络;常见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阳虚、肝,其中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阳虚,病位证素为肾、脾、肝、经络,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证素组合形式以三证素组合、四证素组合及五证素组合最为常见,占总体证素的90.92%;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其中血瘀与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有关;阴虚则与血瘀、气虚、湿、热、痰有关;湿则与血瘀、气虚、阴虚、热有关;痰则与血瘀、气虚、阴虚有关;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中医证素可以归纳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气虚、阴虚、血瘀,对应气阴两虚血瘀证;第二类为湿、热,对应湿热内蕴证;第三类为经络、痰,对应痰瘀阻络证;第四类为脾、肾、阳虚,对应脾肾阳虚证;第五类为肝、气滞,对应肝郁气滞证;第六类为水停、寒、血虚,对应寒凝血虚,水停于内证。4.患者西医诊断情况DPN患者次要诊断合并疾病主要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DPN与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关联分析显示,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DPN与脂代谢紊乱疾病的关联分析显示,两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三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最为密切,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关系最密切,五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关系最密切;年龄<30岁的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高血压;30-4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肾病等;45-6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脂肪肝、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性肾病;65-7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肾病、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70-9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肾病;合并疾病中,两种疾病关联时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三种及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结论: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其次为痰、湿、热、毒,病位在经络,涉及肝、脾、肾三脏。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血瘀则是关键,二者几乎贯穿疾病的始终。2.气虚和血瘀的重要性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最常见证素为气虚、血瘀;最常用的治法为益气活血;最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最常用的药对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药串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的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最常见症状为麻木、神疲乏力;最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脉象细、沉、涩;可见气虚和血瘀在DP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补气和活血是DPN最基本的治疗方法。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证-症-治-方-药"具体证治规律(1)麻木、疼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肌肤甲错、自汗、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边有齿痕,舌暗或淡暗或暗红或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薄黄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细或涩或弦或无力,常见于气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2)麻木、疼痛、刺痛、失眠、口干、口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红、红绛、苔薄黄、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气阴两虚证,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代表方剂为增液汤,常见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3)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肌肤甲错、口干、口渴、舌有瘀斑、瘀点、舌质暗或暗红或紫暗,苔薄黄或黄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涩或弦,常见于瘀血阻络证,治疗上予以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常用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4)麻木、疼痛、冰凉、蚁行感、肌肤甲错、畏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或白滑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沉或涩或无力,常见于阳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温阳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有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5)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自汗、失眠、肌肤甲错、头晕,舌红或红绛,苔薄黄或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肝肾阴虚证,治疗上予以补肝益肾,代表方剂有玉泉饮,常用中药有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4.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特点DPN患者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两个年龄段,累及占到总数的82.23%,且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偏大,人数比男性多,说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同时DPN也可见于30-45岁和30岁以下人群,说明DPN可发生于何年龄段;DPN患者集中在内分泌科、神经科、针灸科,与DPN作为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的临床实际是相符合的。5.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费用的卫生经济学特点住院费用中药费、诊疗费、检查费贡献最大。住院费用、住院药费和住院检查费总体上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天数、住院次数、费别、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是三者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无效及低效住院时间,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床位利用率,严格限制患者"搭便车"及"蹭医蹭药"的自主意识,控制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专科科室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完善制度规范及法律约束,加强合并疾病的教育、预防和控制,降低住院部西药药占比,提高门诊部中药药占比,提高医护积极性及工作效率等均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6.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型证素规律DPN常见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等,说明气阴两虚是DPN重要的发病病机;DPN的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体现出DPN为先天受损,后天失养所致的特点。7.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疾病规律DPN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脂代谢紊乱性疾病;DPN患者次要诊断疾病主要为糖尿病并发症和高血压;DPN患者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糖尿病并发症中,DPN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脂代谢紊乱疾病中,DPN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合并疾病中,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
姚秀明[5](2014)在《祛胰抵方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及对尿CTGF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祛胰抵方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痰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及对尿CTGF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祛胰抵方,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疗效,治疗前和观察结束前均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四周,各检测一次。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UAER、LDL-C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FPG、2HPG、UAER、LDL-C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均能有效降低尿CTGF水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祛胰抵方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兼血瘀痰阻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症状,尤其在倦怠乏力、口干多饮、五心烦热及肢体麻木方面作用明显。2.祛胰抵方能明显降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FPG、2HPG、UAER、 LDL-C以及尿CTGF水平,说明祛胰抵方对于降低血糖、降低尿蛋白、调节糖脂代谢都有明显效果;3.祛胰抵方能够降低尿CTGF水平,从而可能延缓肾脏纤维化的进程,可以把祛胰抵方作为早期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有效药物。
李钢[6](2014)在《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严重和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已跃居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原因,也是DM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对于DN的中医药治疗,近现代中医界研究颇丰,本文旨在通过对近现代中医药治疗DN的相关既有文献予以整理,总结其中的单味中药使用方次和频率,以期得出某些中药在治疗DN中的特殊指导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安然[8](2013)在《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病证结合诊疔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慢性合并症或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DKD已日渐成为趋势,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的诊疗模式。目的: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采集系统”临床数据,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方法:1数据采集: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采集系统”采集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数据432例,通过数据存储、加工,建立数据仓库。通过编写SQL语句进行筛查,汇总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历,分成13个主要数据表进行归纳,包括基本信息、主诉、刻下症、既往史、个人史、舌脉诊、体格检查、诊断、方剂、中药、医嘱信息、理化指标、全部信息。对全部数据表进行总体核查和样本例数总数的核查,对出现的遗漏数据,根据纸质病历记录补入,并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核查。2数据处理:对数据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规范化预处理。数据预处理的原则:中西医症状、病名一般按照当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或替代;特殊情况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采纳专家共识或建议进行规范或替代。数据整理包括文本型数据整理、数字型数据整理。其中文本型数据的整理涉及症状、诊断、中药、方剂、医嘱药物、基本信息、舌脉诊、个人史、既往史等,数字型数据整理包括各类理化指标。文本型数据的整理比较复杂,数字型数据按需求进行分级,变成分级变量。3数据挖掘分析:(1)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一般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描述其均值、标准差,定性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表达,多指标联合统计采用多分类变频数交叉表法。(2)从所有病例的常见症状中,归纳DKD证的判断规则,经计算机进行判别分析,确定DKD的证。对证进行客观性研究。(3)统计各期常用药物频次,研究常用单味药及对药、三味药、四味药的配伍,临床常用的复方。采用Clementine数据挖掘平台中的关联规则,研究中药用药规律。(4)统计各期症状频次,与常用方剂、理化指标依照分期相组合。运用Clementine数据挖掘平台中的贝叶斯网络分析,研究证与理化指标、症状之间的关系。(5)对全部病历的症状、理化指标和中药运用MeDisco/3S系统建立可视化无尺度网络图,研究对症用药、针对指标用药规律。结果:432例DKD年龄>50岁363例,占比例84.0%;BMI超重(BMI值男>25,女>24)298例,占比例69.0%;糖尿病病程>10年280例,占比例64.8%;吸烟者以男性为主,有吸烟史的男性158例,占比例73.5%;既往史中伴有高血压病的334例,占77.3%,入院后查血脂异常者373例,占86.3%,糖化血红蛋白异常者333例,占77.1%。年龄、BMI、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血糖控制不佳都是影响DKD发病与进展的相关因素。经数据挖掘与人机结合,得到以下结果:1.病证结合诊疗规律:DKD早期表现为三个证,其共同表现为口干,乏力,气短,小便频多,视物模糊。主证为气阴两虚证占45.39%,代表方剂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其次,阴虚热盛证占10.46%,代表方剂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天麻钩藤饮加减。血瘀阻络证占18.95%,代表方剂丹参饮,桃红四物汤加减。DKD中期表现为三个证,其共同表现为口干多饮,乏力,失眠,肢体浮肿,夜尿频,肢体麻木。主证为气阴两虚证占31.93%,代表方剂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占23.53%,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加减。痰湿阻滞证占15.13%,代表方剂五苓散,参苓白术散,黄连温胆汤加减。DKD晚期表现三个证,共同表现为口干,乏力,怕冷,胸闷,气短,心悸,肢体浮肿,肢体疼痛。阴阳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各26.89%。阴阳两虚证代表方剂肾气丸,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阳虚血瘀证代表方剂肾气丸,当归芍药散,丹参饮加减。阳虚水停证占10.08%,代表方剂实脾饮,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减。此外,病证结合分期用药有如下特点:早期常用活血化瘀通络、健脾养血活血对药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复方;中期常用益气活血化瘀、健脾祛湿化痰对药和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复方;晚期常用健脾补肾活血利水对药和温阳化气、活血化瘀、祛湿利水复方。2.病证结合药证关系:关联规则和无尺度网络分析显示,腰痛-牛膝,多食-黄连,小便不利-党参、泽兰、大黄,针对理化指标用药反映了现代治疗理论和药理研究成果,如降尿蛋白:黄芪、川芎、丹参等。结论:根据病证结合原则,DKD临床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可分为三个证,分期分证论治,符合临床病证结合诊疗实际。用药规律包括对症治疗和针对理化指标治疗,体现了中医中药基础理论和现代治疗理论、药理研究成果。适宜的数据挖掘统计学方法是研究DKD病证结合诊疗规律的有效手段。
曹秋实[9](2012)在《芪苓消肿汤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芪苓消肿汤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 IV期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指标(包括测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及胱抑素C等)的影响,客观评价芪苓消肿汤对DKD IV期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根据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诊疗标准确诊为DKD IV期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用单纯西医方案(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低蛋白饮食)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芪苓消肿汤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测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及胱抑素C等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变化,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疾病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3.0%,对照组总有效率56.7%,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组间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在疲倦乏力、小便频多、夜间多尿、腰膝酸软、视物模糊、目睛干涩、面色无华、便溏泄泻或大便干燥症状改善方面,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肢体浮肿、口干症状改善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尿白蛋白排泄率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改善蛋白尿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24h尿蛋白定量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6.两组血肌酐、尿素氮及胱抑素C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试验组能有效改善DKD IV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疲倦乏力、小便频多、夜间多尿、腰膝酸软、视物模糊、目睛干涩等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亦能有效减少蛋白尿,有效改善肾脏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发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安全性高,疗效明显表明芪苓消肿汤是治疗DKD IV期的有效方剂,为临床治疗DKD IV期提供了新的、安全的治疗方法。
庞博[10](2012)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1.1通过Weka (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软件的应用,重点探索贝叶斯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应用前景,进一步探索促进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学术流派发展的有效方法;1.2应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和继承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1.3引入循证思路,形成适合中医学特点,借助集“规范化采集”“网络化存储”“标准化处理”“多元化挖掘”四位一体的中医医案信息化共享平台,探索由“经验”向“知识”再向“证据”转化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研究多元化途径。2方法2.1数据采集以施今墨学术流派具有明确传承轨迹的4位医家,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诊治的糖尿病医案为研究对象。参照“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要求的病例采集格式,采用统一设计、标准规范、项目齐全、重点突出的病例信息采集表观察、采集、转录一般资料、病史资料、刻下症、体格检查与四诊资料、理化检查资料、中医诊断、证候诊断和立法、处方用药、辅助疗法与医嘱及医师临证思辨经验、语录。2.2数据录入对符合规范的病例信息采集表数据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14.0.6112.5000进行双人双录入,其后转化为CSV (Comma Separated Value)等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格式。2.3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对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归约。应用规范统一的病案采集表并经过统一培训控制采集质量,双人双录入,逐条核对控制录入质量,借助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编译程序控制数据质量与数据结构转换质量。3.4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采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3.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对D性别,E年龄,G应诊医师,J诊次,K病案类型,N主诉,Q刻下症,S舌象,T脉象,U既往病史,X空腹血糖、餐后血糖,AB病因,AC西医诊断,AD中医诊断,AF中医证候,AH证素,AJ治法(归约),AK处方,AL处方药物,AM主方,AN剂量,AO药味,AP剂型等项目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数据频数、集中趋势、离散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应用Weka3.6软件对Q刻下症、AE中医诊断(归约)、AG中医证候(归约)、AH证素、AJ治法(归约)、AL处方药物、AM主方等“病-证-症-法-方-药”核心属性数据进行分类、聚类、关联等分析。应用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System, CPIAS)(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信息研究室研制中)网络版对4位医家典型医案的相对药量、药性、药味、归经、方剂功效、筛选功效、症状重排、证素、筛选证素、方剂证候进行个案分析。3结果3.1纳入情况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遴选,研究纳入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以下简称4位医家)诊治糖尿病病例938例,其中初诊414例,复诊524例,回顾性病例487例,前瞻性病例451例。施今墨诊疗病例23例,其中初诊12例,复诊11例;祝谌予诊疗病例337例,其中初诊121例,复诊216例;吕仁和诊疗病例447例,其中初诊203例,复诊244例;赵进喜诊疗病例132例,初诊病例78例,复诊病例53例。共收集4位医家诊疗经验包括辨证要点、病因分析、病机变化、治法思路、遣方用药特色与经验等共计1904项,其中施今墨诊疗经验59项,祝谌予诊疗经验1015项,吕仁和诊疗经验503项,赵进喜诊疗经验327项。3.2描述性分析结果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患者男性475例,女性463例;患者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年龄中位数为55岁,平均年龄为55.56±12.290岁;初诊共计出现口渴多饮等48个症状;患者糖尿病病程最长的392个月,最短的3天,平均73.41±71.821月;共计出现2型糖尿病等60个西医诊断疾病及消渴病等59个中医诊断疾病及脾痒(期)、消渴期、消瘅期3个疾病分期,其中前3位的是:消渴病930例,占总数99.04%,消渴病肾病249例,占总数26.52%,消渴病·风眩215例,占总数22.90%;共计出现久病正虚等13个病因,其中前3位的是久病正虚121例,占总数29.23%,饮食不节78例,占总数18.84%,情志不舒62例,占总数18.84%。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疲乏等259个症状,其中前3位的是:疲乏332例,占总数35.39%,视瞻昏渺249例,占总数26.55%,口渴多饮154例,占总数16.42%;共计出现细脉等56个舌象、脉象;共计出现气阴两虚等138个中医证候,其中前3位的是:气阴两虚334例,占总数35.57%,肝肾亏虚264例,占总数28.12%,经脉不活195例,占总数20.77%;共计出现血瘀等49个中医证素,其中前3位的是:血瘀776例,占总数82.73%,肾730例,占总数77.83%,肝692例,占总数73.77%;共计出现活血等98个中医治法(归约),其中前3位的是:活血806例,占总数85.93%,益气620例,占总数66.10%,健脾595例,占总数63.43%;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降糖对药方等125个中医处方主方。其中前3位的是:降糖对药方257例,占总数27.40%,狗脊饮子121例,占总数12.90%,当归补血汤106例,占总数11.30%;共计出现丹参等365个中药药物,其中前3位的是:丹参626例,占总数66.74%,黄芪513例,占总数54.69%,地黄402例,占总数42.86%;医案处方汤剂921例,蜜丸2例,水丸14例,中成药1例,外洗3例;医案处方最大剂量60付,最小剂量1付,平均剂量为13.96±4.375付;医案处方最大药味数36味,最小药味4味,中位数15味,平均药味数为14.70±3.151味。3.3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结果施今墨医案以“阴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5.65%,Kappa值0.7767,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57条,如以脏养脏->尿多(0.917)等(括号中为条件概率值),其父项(节点)与子项(节点)之间互相关联并形成一定规律,如茯神->不寐->心->茯苓,体现了茯苓、茯神与心、神证素和不寐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气阴两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6.86%,Kappa值0.7315,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002,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1.0433)、疲乏(0.5515)、大便秘结(0.4878)、小便浑浊(0.4869);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山药、黄芪,党参、黄芪,五味子、黄芪,天花粉、山药、黄芪,麦冬、黄芪,绿豆衣、天花粉,山药、玄参、黄芪,山药、五味子、黄芪,天花粉、黄芪,玄参、黄芪,瓜蒌子、天花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祝谌予医案以“调气活血方(黄芪)”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9.41%,Kappa值0.9773,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68条,如健脾->肾(0.995)等,再如经脉不活->寄生->续断->夜尿频多,体现了寄生、续断与经脉不活证候和夜尿频多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山药”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9.91%,Kappa值0.5661,并得出药-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0.9998,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0.9771)、腰痛(0.9476)、遇劳加重(0.8744)、弦脉(0.8203)、口渴多饮(0.8146)、尿多(0.771)、大便溏(0.7271)、紫红舌(0.6176)、善太息(0.5521)、食欲不振(0.5504)、腻苔(0.4971)、头痛(0.4875)、烦热(0.4829)、滑脉(0.4643)、疲乏(0.4614);SimpleKMeans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调气活血方(黄芪)+桑寄生、鸡血藤,类别2为降糖对药方+桑寄生,类别3为降糖对药方+温清饮,类别4为降糖对药方+生脉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芩、黄连,黄芪、黄连、黄芩,北沙参、五味子、麦冬,玄参、麦冬、五味子,地黄、苍术、丹参,黄芪、玄参、葛根,黄芪、玄参、葛根,地黄、苍术、丹参,葛根、丹参,苍术、玄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吕仁和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70.6935%,Kappa值0.4122,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98条,如消症->鬼箭羽(0.901)等,再如茵陈->栀子->清热->火热->解毒->毒,体现了茵陈、栀子与火热、毒证素和清热、解毒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丹参->活血->血瘀->消症->鬼箭羽->细脉,体现了丹参、鬼箭羽与活血、消症治法以及血瘀证素和细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散结”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4.18%,Kappa值0.76,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5764,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荔枝核(2.618)、夏枯草(1.6079)、土鳖虫(0.9953)、桃仁(0.7243)、鬼箭羽(0.7023)、乌药(0.6656)、山药(0.6571)、太子参(0.5925)、瓜蒌(0.5773)、紫苏梗(0.5322)、红景天(0.4631);药物EM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滋阴清热生津为主的玄参、知母、地黄、黄连、葛根,类别2为以赤芍疏肝益肾为主的牛膝、狗脊、枳实、白芍、枳壳、川断、杜仲、柴胡,类别3为以益气活血、理气和胃为主的丹参、丹皮、枳实、枳壳、川芎、太子参、佛手、香橼,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赤芍、甘草、当归、黄芪、川断,类别5为以补肾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牛膝、狗脊、续断;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桃仁、红花,丹参、当归、黄芪,牡丹皮、狗脊、丹参、川牛膝,续断、川牛膝、狗脊,赤芍、枳壳、白芍,当归、黄芪,川牛膝、续断、狗脊,续断、狗脊,杜仲、狗脊,续断、川牛膝,枳壳、枳实,丹参、牡丹皮、狗脊、川牛膝,赤芍、白芍,白芍、赤芍,枳实、赤芍,赤芍、丹参、牡丹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赵进喜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3.13%,Kappa值0.8489,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81条,如消渴病肾病->解毒(0.83)等,又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北沙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枳壳之间的2条直线条件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关系,揭示气虚、气阴两虚、气滞与理气治法和北沙参、枳壳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少阴阴虚体质”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0.15%,Kappa值0.5109,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皮肤瘙痒(2.0101)、急躁(1.6854)、咽喉不利(1.2308)、口干(1.1764)、遇劳加重(0.8922)、咽干(0.8128)、目眩(0.6759)、憋气(0.5439)、消瘦(0.5396)、视瞻昏渺(0.4876)、自汗(0.4857)、气短(0.4734)、腰膝无力(0.4694);药物SimpleKMeans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以益气养血、利水渗湿为主的加味当归补血汤,类别2为以益气升陷、为主的加味升陷汤,类别3为以清热养阴、活血散结为主的降糖方,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泄浊解毒、为主的芪归升降散,类别5为以疏肝理气,养血活血为主加味四逆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僵蚕、姜黄、蝉蜕,当归、僵蚕、姜黄,蝉蜕、僵蚕,白芍、柴胡、赤芍,土茯苓、川芎、当归,黄芪、当归、川芎,川芎、当归,荔枝核、鬼箭羽,丹参、白芍、赤芍,赤芍、白芍,当归、黄芪、土茯苓,姜黄、当归,丹参、鬼箭羽、葛根,荔枝核、葛根,丹参、黄连、葛根,白芍、赤芍、柴胡,土茯苓、当归、川芎,当归、川芎、土茯苓,鬼箭羽、丹参、葛根,黄连、葛根,葛根、丹参,地黄、葛根,当归、黄芪,柴胡、白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此外对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典型医案4例共7诊次进行基于宏观量化技术的CPIAS个案分析,得到相对药量、综合药性、综合药味、综合归经、筛选功效、症状权重、筛选证素、方剂证候等信息。4结论研究采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进行了有益探索,挖掘了学术流派名老中医思辨规律定量数据,证实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系统,临床经验丰富,大量总结工作亟待开展;基于“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常变兼顾”“量性双重”思路的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能;基于循证思路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
1. 秦汉时期 |
2. 晋唐时期 |
3. 宋金元时期 |
4. 明清时期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
1. 药物炮制 |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2. 药物的剂量 |
2.1 泽泻的剂量 |
2.2 白术的剂量 |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
1. 配伍规律 |
2. 方证特点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
3. 讨论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2)ACEI或ARB类药物联合补虚通络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桃核承气汤概述 |
1 桃核承气汤出处与药物组成 |
2 桃核承气汤煎服法说明 |
3 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 |
4 古代医着中桃核承气汤相关记载 |
第二部分 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方药用量对比分析 |
2 当代医案方药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综述一: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1 中医病名研究 |
1.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1.3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1.1.4 中医治疗研究 |
1.1.5 小结与展望 |
1.2 综述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
1.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述 |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类和诊断 |
1.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
1.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1.2.6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 |
2.1 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
2.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2 研究结果 |
2.1.3 讨论 |
2.1.4 结论 |
2.2 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疗规律研究 |
2.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2.2 研究结果 |
2.2.3 讨论 |
2.2.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5)祛胰抵方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及对尿CTG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的认识 |
1.3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2.1 发病机制 |
2.2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3. 治疗方案 |
3.1 基础治疗 |
3.2 分组治疗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实验性指标及标本采集方法 |
5. 疗效评价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5.2 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判定 |
5.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5.4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疗效比较 |
1.1 临床疗效比较 |
1.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1.3 中医单项症状改善比较 |
2 治疗前后实验性指标比较 |
2.1 治疗前后UAER比较 |
2.2 治疗前后FPG、2HPG及HbAlc比较 |
2.3 治疗前后TC、TG、HDL-C、LDL-C比较 |
2.4 治疗前后尿CTGF比较 |
3 安全性观测 |
讨论 |
1 西医学理论基础 |
1.1 CTGF的结构和生物学作用 |
1.2 CTGF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
1.3 尿CTGF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
2 祛胰抵方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
2.1 祛胰抵方立方依据及方药组成 |
2.2 配伍分析 |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对照药物的选择 |
4 祛胰抵方疗效分析 |
4.1 治疗早期疗效分析 |
4.2 治疗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3 调节糖代谢 |
4.4 减少尿微量蛋白 |
4.5 改善脂质异常 |
4.6 对尿CTGF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6)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名中医临床经验 |
2 文献综述 |
3 导师经验 |
4笔者研究成果 |
5讨论 |
(8)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病证结合诊疔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治疗现状 |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疾病病证结合诊断与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倪青教授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经验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分期论治 |
4 病证结合的应用 |
5 病案举隅 |
第三部分 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探讨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及依据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中医证候的判定 |
1.6 证型判定规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采集 |
2.2 数据处理 |
2.3 数据挖掘分析 |
3 结果 |
3.1 全人群分析 |
3.2 多指标联合分析 |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分期-药关系研究 |
3.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分期-证-症-方-理化指标关系研究 |
3.5 基于无尺度网络的“症-药”、“理化指标-药”关系研究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相关论文题录 |
(9)芪苓消肿汤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疗程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不良反应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
2.7 技术路线 |
2.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3.2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3.4 两组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3.6 两组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比较 |
3.7 安全性指标 |
3.8 剔除病例情况 |
讨论 |
1 西医对DKD Ⅳ期认识 |
1.1 DKD Ⅳ期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 |
1.2 DKD Ⅳ期的西医治疗讨论 |
2 中医对DKD Ⅳ期的认识 |
2.1 DKD Ⅳ期的病因病机 |
2.2 DKD Ⅳ期的中医治疗 |
3 邵朝弟教授治疗DKD Ⅳ期的经验 |
3.1 病因病机 |
3.2 治则治法 |
3.3 芪苓消肿汤的组方原则及配伍分析 |
4 芪苓消肿汤的临床疗效评价 |
4.1 疾病疗效评价 |
4.2 中医症状总积分评价 |
4.3 两组单项症状积分评价 |
4.4 尿白蛋白排泄率疗效评价 |
4.5 24h尿蛋白定量疗效评价 |
4.6 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疗效评价 |
4.7 安全性指标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1 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施今墨学术流派源流发展概述 |
1 中医学术流派的起源 |
2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 |
3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
4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方法学研究述评 |
1 学习型继承方法 |
2 传统归纳总结式继承方法 |
3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继承方法 |
4 基于动物实验和新药研发继承方法 |
5 借助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继承方法 |
6 基于学术流派的名老中医继承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3: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 |
1 施今墨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2 祝谌予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3 吕仁和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4 赵进喜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前瞻性病例 |
2 回顾性病例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病案采集 |
2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医案纳入情况 |
2 医案数据分布规律 |
3 医案数据挖掘 |
4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1 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
2 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薪火传承 |
3 采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中医传承“经验”向“知识”的转化 |
4 引入循证思想有助于中医传承“知识”向“证据”的转化 |
5 基于循证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ACEI或ARB类药物联合补虚通络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D]. 刘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桃核承气汤方药用量的文献研究[D]. 王逸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D]. 段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祛胰抵方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及对尿CTGF的影响[D]. 姚秀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J]. 李钢. 中医临床研究, 2014(01)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病证结合诊疔规律探讨[D]. 安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9]芪苓消肿汤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的临床观察[D]. 曹秋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2)
- [10]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D]. 庞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标签:糖尿病论文; 黄芪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血瘀体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