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牧区田螺个体发育观察

甘肃牧区田螺个体发育观察

一、甘肃省牧区椎实螺的个体发育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宝龙[1](2021)在《黑河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河流作为水陆间重要的生态通道,不仅维系着地球水循环和区域的生态平衡,而且在调节气候、重塑地形地貌及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改变、水文情势的差异,以及筑坝截流、工农业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持续扰动,使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境,并对河流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的中间环节,具有分布广、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对水环境变化敏感且脆弱等特点,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既能反映不同的生境特征,又能精确地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内水环境的污染状况。为此,本文通过对黑河上中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水环境因子进行野外监测,探究了大型底栖动物和功能摄食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及功能摄食类群的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同时运用生物指数和水化学指标对研究区域内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内陆河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2种,隶属于3门7纲18目32科。其中节肢动物39种,占物种总数74.00%,软体动物11种,占22.00%,环节动物2种,占4.00%。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捕食者和刮食者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4.33%和32.62%,其次为收集者,占18.57%,滤食者和撕食者最少,分别占2.45%和2.03%。大型底栖动物及功能摄食类群的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为中游﹥上游干流﹥上游支流,时间上为夏季﹥秋季。水蜘蛛、豆娘幼虫、秀丽白虾、青步甲、龙虱、耳萝卜螺、琥珀螺为现阶段优势种,上游支流和干流优势种以清洁型物种为主,中游以耐污型物种为主;夏秋季优势种数量相同,但组成存在差异,水蜘蛛、龙虱、耳萝卜螺和琥珀螺为两季共有物种。(2)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影响大型底栖群落的环境因子有所差异,影响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盐度(Salinity)、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性总固体(TDS);秋季为WT、Salinity、流速(V)、氨氮(NH3-N)、高锰酸盐(CODMn)、总磷(TP)。影响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T、DO、EC、BOD5、Salinity、CODMn、TDS;秋季为WT、COD、Salinity、NH3-N、TDS、CODMn。在空间上,上游支流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差,上游干流个别点受CODMn、NH3-N、TP和Salinity影响较大,中游受WT、DO、BOD5、Salinity、TDS、NH3-N、CODMn等因子的影响较大。(3)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BI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黑河上中游水质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整体为Ⅱ~Ⅲ类水质标准,属清洁~轻污染水平,个别点处于中污染。在空间上,水质污染程度表现为中游>上游干流>上游支流;工农业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加剧了N、P等元素的污染水平。在季节上,水质污染程度表现为秋季>夏季;不同时期河流的水文特性(水温、流速)及生物活性等对水体污染物稀释作用存在差异,生物分解作用强的季节水质相对较好,而降水少、生物作用弱的时期水质较差。(4)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参数对水生态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物质的循环与输送能力较强,水生植被的覆盖率高,生境稳定性好,但水质相对较差;上游支流受气候条件及河流本底值的影响,植被稀少,水质较好,但生境稳定性较差;上游干流筑坝拦截对生境稳定性的影响明显大于工农业活动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利用这类指标对黑河这样的内陆河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其区域生境特征和气候差异,这对准确评价内陆河流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磊[2](2020)在《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文中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传统的放牧方式是畜牧业的主要形式,畜牧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传统且粗犷的放牧方式,导致当地的寄生虫病频发,寄生虫病的肆虐对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本研究首先对高原牦牛、藏羊开展了肝片吸虫的血清学调查,系统性的分析了2012-2017年间采集的牦牛血液样本3276份和藏羊血液样本1092份肝片吸虫的感染情况及潜在风险因素。其次,针对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螺进行研究,采集西藏自治区寄生虫病频发的五个地区的螺进行螺种鉴定,调查了螺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并通过肝片吸虫的线粒体基因cox1对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进行了分子特征、单倍型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本次检测的四个高原地区均有肝片吸虫阳性检出,总体血清阳性率为44.3%。不同地区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34.1%~72.0%;其中青海和甘肃牦牛肝片吸虫的阳性率高于四川牦牛,而西藏牦牛与四川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公牦牛和母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3%和45.6%,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龄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24.3%~47.3%;其中2~4岁牦牛(P<0.001)和4岁以上牦牛(P<0.001)肝片吸虫阳性率均显着高于0-1岁牦牛,而1-2岁牦牛与0-1岁牦牛肝片吸虫感染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年份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18.5%~54.4%;其中2013年牦牛(P<0.001)、2014年牦牛(P<0.001)、2015年牦牛(P<0.01)、2016年牦牛(P<0.001)和2017年牦牛(P<0.001)均显着高于2012年牦牛。从整体水平看,2012~2017间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呈上升趋势。西藏四个地区均有藏羊肝片吸虫阳性检出,总体血清阳性率为37.1%。不同地区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为12.1%~61.6%;其中索县(P<0.05)、青龙乡(P<0.001)和班戈县(P<0.001)藏羊感染肝片吸虫的风险均显着高于聂荣县。公藏羊和母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分别为36.9%和37.4%,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龄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为23.9%~46.1%;其中1~2岁藏羊(P<0.001)和2岁以上藏羊(P<0.001)肝片吸虫阳性率均显着高于0-1岁藏羊。2.西藏地区螺种分布及螺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芝县、波密县这五个地区,海拔高度分别为:5000m、3700m、3700m、2800m、2900m。共采集螺样本812只,其中当雄县采集样本40只,主要螺种为小土蜗,尼木县采集样本300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曲水县采集样本260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林芝县采集样本142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波密县采集样本70只,主要螺种为小土蜗。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西藏地区的淡水螺种类主要为耳萝卜螺和小土蜗,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的区域都有小土蜗和耳萝卜螺的分布。螺内寄生虫的调查发现,螺体内存在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这四个形态的寄生虫蚴虫。通过形态学观察,确定主要的寄生虫为肝片吸虫。此外,发现数量不多的尾部分叉的复殖吸虫尾蚴。经过统计发现,尼木县、曲水县、当雄县这三个地区的螺体内主要为肝片吸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70.67%、26.15%、27.5%;林芝县的螺体内主要为肝片吸虫和复殖吸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33.8%、4.93%;波密县螺体内未发现寄生虫感染。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的螺内寄生虫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该结果也与西藏地区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病感染率高的情况相吻合。3.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分子特征研究提取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DNA、PCR扩增cox1基因、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对cox1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本次测序的肝片吸虫cox1序列仅有个别碱基差异。NJ进化树分析发现T4、T7、T9、T10、T14、T17、T34、T46分一个分支;T8和T15分一个分支;T26分一个分支;T58为一个分支;T44为一个分支;T56为一个分支;Y1、Y2、Y3、T33、T37、T43、T48、T55为一个分支。同源性分析发现本次获得的肝片吸虫cox1基因与之前报道的cox1参考基因的同源性为99.6%~100%。Pop ART 1.7分析发现22个肝片吸虫cox1基因共聚积成5个单倍型,其中T4、T7、T9、T10、T14、T17、T34、T46为一个单倍型;T8和T15为一个单倍型;Y1、Y2、Y3、T26、T33、T37、T43、T48、T55、T56为一个单倍型;T44为一个单倍型;T58为一个单倍型。Dna SP软件分析发现这些单倍型多样性和差异性指数分别为0.913和0.00092。

周国燕[3](2018)在《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是一个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喜德县境内地理生态条件优越,饲草饲料和畜禽品种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喜德县将养羊业作为扶贫重点产业来发展,作为群众脱贫奔康的重要出路。寄生虫病作为羊养殖产业主要的限制因素,其多呈现慢性消耗性病程,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并制约了产业发展。为了解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本文采用寄生虫粪便检查法和动物寄生虫剖检法对喜德县羊进行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共检测采自4个自然村和1个活畜交易市场的羊粪样143份,剖检羊20只,以期为喜德县羊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粪样检测调查结果显示: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5.31%(122/143),其次为吸虫71.33%(102/143),再次为球虫56.64%(81/143),绦虫感染率最低,为6.29%(9/143);从剖检结果来看,抽检羊寄生虫感染率为95%,平均感染强度67.16条/头,其中线虫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较大,这一结果和粪检结果可以相互印证。本次剖检山羊8只,绵羊12只,山羊的感染率为87.5%,绵羊的感染率为10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线虫在羊群中不仅表现为感染率最高,且有较高的感染强度。因此喜德县的优势羊内寄生虫为线虫,感染率为线虫>吸虫>球虫>绦虫。本次调查表明:喜德县域内羊群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羊感染线虫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应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对喜德县羊的寄生虫进行合理的防治。

张晓轩[4](2017)在《甘肃省牦牛肝片形吸虫病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和MicroRNA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片形吸虫病是由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感染引起的危害十分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给畜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肝片吸虫病主要发生在温带地区,而大片形吸虫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统计,全世界240多万人感染,一亿八千万人存在感染风险。在我国,有大量关于肝片吸虫感染的病例报道,但是关于牦牛肝片吸虫感染的信息非常有限。此外,大片形吸虫是片形吸虫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但对大片形吸虫转录组、基因组及小RNA组等数据比较缺乏,影响了对该病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牦牛肝片形吸虫的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和小RNA组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应用ELISA方法对我国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和天祝县牦牛肝片形吸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不同的研究手段,对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及小RNA组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出大片形吸虫不同发育期的转录组和小RNA组特异表达和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预测了其功能。结果显示:(1)本研究中的牦牛肝片形吸虫血清学总阳性率为28.7%(454/1,584),其中白牦牛阳性率为29.2%(284/974),黑牦牛阳性率为27.9%(170/610)。牦牛的年龄及季节与片形吸虫感染相关,是重要的风险因素。(2)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不同手段,对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鉴定出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unigenes共319261个,平均长度1038个核苷酸,N50值为1552。总共153573个unigenes注释到Nr(122405,38.34%),Nt(35756,11.91%),KOG(48889,15.31%),KO(32384,10.14%),Swiss-Prot(66543,20.84%),GO(86793,27.18%)和Pfam(86211,27%)数据库。鉴定出若干大片形吸虫不同发育期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毛蚴vs虫卵组29183个,雷蚴vs毛蚴组27341个,尾蚴vs雷蚴组323075个,囊蚴vs尾蚴组16388个,42天童虫vs囊蚴组30601个,70天童虫vs42天童虫组42个,成虫vs70天童虫组3847个。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两条排卵相关的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and TGF-β信号通路)。(3)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不同手段,对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小RNA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鉴定出160个大片形吸虫不同发育期差异表达miRNAs,毛蚴vs虫卵组69个,雷蚴vs毛蚴组59个,尾蚴vs雷蚴组95个,囊蚴vs尾蚴组44个,42天童虫vs囊蚴组95个,70天童虫vs42天童虫组35个,成虫vs70天童虫组39个。其中,24个已知miRNAs和126个新miRNAs。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鉴别出两个(sja-miR-1和sja-miR-7-5p)在成虫性成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miRNAs。(4)通过对转录组和miRNA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差异表达miRNA靶向的差异表达基因总共有毛蚴vs虫卵组8868个,雷蚴vs毛蚴组7792个,尾蚴vs雷蚴组11646个,囊蚴vs尾蚴组3025个,42天童虫vs囊蚴组11760个,70天童虫vs42天童虫组14个,成虫vs70天童虫组1097个。本研究首次对我国甘肃地区牦牛肝片形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同时,应用RNA-Seq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首次研究了大片形吸虫不同发育期转录组和小RNA组的变化,同时对mRNA和miRNA组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我国牦牛片形吸虫感染情况、阐明大片形吸虫感染性变化的分子基础及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郭明佳[5](2016)在《青海藏羊片形吸虫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青海藏羊体内片形吸虫和片形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分类学方法进行了螺体内蚴虫以及成虫的虫种分类、鉴定。采用压片镜检的方法对青海省部分地区中间宿主螺、螺体内蚴虫感染率进行了调查,同时,用大蒜素和苦参碱两种植物提取物对椎实螺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以在实验室条件下,筛选出杀死中间宿主螺的有效药物,结果如下:1.在椎实螺中收集到雷蚴、尾蚴并在培养青海萝卜螺的水中收集到囊蚴。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三种蚴虫均为肝片吸虫蚴虫,进一步提取寄生于蚴虫基因组DNA,对18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克隆与测序,对收集到的蚴虫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所测片段长度为1805bp,用DNAMAN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Gen Bank中的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18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2.03%,与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的相似性为99.12%。综合同源进化树图谱可以进一步确定所收集的蚴虫为肝片吸虫的蚴虫。2.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无法对肝片吸虫及大片吸虫的中间种类进行分类鉴定,本试验对其成虫采用18S r RNA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测出目的片段大小为1834bp。并将测得序列用DNAMAN软件与Gen Bank中已发表的大片吸虫的18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其相似性为92.92%,与肝片吸虫的18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78%,结合同源进化树图谱可以确定所采成虫样品为肝片吸虫。3.试验中发现所调查地区的椎实螺主要有三个种,分别为青海萝卜螺(Radix cucnnorica)、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狭萝卜螺(Radix lagotis)。通过对螺体进行压片镜检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椎实螺,结果发现:椭圆萝卜螺体内未发现肝片吸虫蚴虫寄生,狭萝卜螺体内发现雷蚴寄生,感染率较低,10%。青海萝卜螺体内发现有雷蚴和尾蚴寄生,感染率较高,达41.33%,随后在培养青海萝卜螺的器皿中成功收集到囊蚴,而在狭萝卜螺和椭圆螺的培养过程中并未收集到囊蚴。表明青海藏羊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螺为青海萝卜螺。4.利用大蒜素和苦参碱两种植物提取物对椎实螺在实验室条件下浸杀灭螺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大蒜素经48h,浓度为8mg/L的条件下,死亡率为70%;苦参碱经96h,浓度为24mg/L的条件下,死亡率为100%。这两种提取物的48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02mg/L和45.55mg/L。表明大蒜提取物对椎实螺的灭杀效果较苦参提取物的灭杀效果好,即椎实螺对大蒜提取物的抵抗能力比对苦参提取物的抵抗能力弱。

郭恩棉,杨方旭[6](2013)在《扁平圆扁螺(Hippeutis complanatus)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文中指出在水温18℃左右条件下培养扁平圆扁螺(Hippeutis complanatus),使其产卵,在光镜下观察其早期发育过程,详细描述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扁平圆扁螺胚胎发育属典型的包囊幼虫发育类型,其过程共分为6个时期,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和仔螺形成期.胚胎于面盘幼虫晚期孵化,在水中完成仔螺形成过程,腹足从三角变为长楔形,幼虫肾退化,螺壳平伏形成仔螺.

王冬英[7](2006)在《广西片形吸虫流行情况,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与分类学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胆囊检查法对广西水牛和黄牛片形吸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片形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以及三种片形吸虫的形态学及PCR鉴定进行了研究。 从屠宰场收集水牛和黄牛胆囊,在收集胆囊的过程中粗略地观察肝脏病变,胆囊检查主要检查胆囊中是否有片形吸虫虫体或虫卵,以及胆囊是否有病变,结果发现有虫或虫卯的判为阳性,有眼观病变但无虫及虫卵的定为可疑,无眼观病变且无虫卯的为正常。结果水牛阳性率为57.24%,可疑28.96%,正常13.8%;黄牛阳性率为52.8%,可疑为7.87%,正常为39.33%。 片形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情况研究:三种片形吸虫毛蚴分别感染广西小土蜗螺,每只螺感染1~5条毛蚴,另设对照组,感染前后用去氯离子水饲养,用生菜饲喂。结果在水温20~28℃(室温22.5~32℃),其中有两天为16,17℃时,对照组和感染肝片形吸虫组的没检查到各期幼虫,感染大片形吸虫和中间型片形吸虫毛蚴的在感染后28天见螺体内有自由的尾蚴,34~36天开始有尾蚴从螺体逸出。 在种类鉴别方面,可以根据虫体的形态将片形吸虫大体分为三类: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和中间型片形吸虫。ITS-2特异PCR也已初步证实

陈昌[8](2005)在《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虹鳟鱼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山川溪流中。1866年始移殖到美国东部、日本、欧洲、大洋洲、南美洲、东亚地区养殖并增殖。已成为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的养殖名贵鱼类。我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由于地理及气候原因,冷水资源非常丰富,非常适合发展鲑鳟鱼的养殖。刘家峡水库是我省最大的以发电为主,兼具防洪、灌溉、养殖、航运等多种功能的水库,库湾、库叉较多,发展水库网箱养殖潜力很大。我省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偿试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但未获成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96年开始,省水产研究所、省刘家峡水库渔场又一次进行虹鳟鱼网箱试验养殖,获得了成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虹鳟鱼网箱养殖经验。但未对刘家峡水库水温、水质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未对养殖技术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常因管理措施不到位、饲料配方不科学、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不成熟,而造成较大损失。开展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旨在为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科学方法,探索适合刘家峡水库的虹鳟鱼网箱养殖模式,从而提高养殖效益,推动刘家峡水库渔业资源开发。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鲑鳟鱼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景等进行了论述,为政府部门制定鲑鳟鱼发展规划和投资者发展鲑鳟鱼养殖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刘家峡水库水温观测和分析,与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提出了刘家峡水库适宜虹鳟鱼生长的水温期有203d,不适宜虹鳟鱼生长的水温期有162d。投放鱼种应在每年的4月中旬进行,在每年的7月20日—9月10日采取沉箱、停食措施,在每年的11月底前出箱;刘家峡水库水的透明度、溶氧量、生化需氧量、总铁、悬浮物五项主要指标完全在虹鳟鱼养殖用水最适宜指标范围内,其它指标对虹鳟鱼的生长影响也不明显;通过对刘家峡水库水温变化与虹鳟鱼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刘家峡水库网箱养殖虹鳟鱼应在每年7月20日前(250g左右)作为商品鱼出箱(国外,如俄罗斯、日本等虹鳟鱼商品鱼规格多为150—250g)。应在8月底组织第二轮生产,购入150g左右的鱼种,在11月底前作为商品鱼出箱。同时,应尽可能避免水库越冬;通过对虹鳟鱼不同配方饲料的筛选试验,提出了更加科学、更加经济的饲料配方,降低了饵料系数,提高了养殖效益。通过对虹鳟鱼常见疾病防治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虹鳟鱼疾病防治技术方案,筛选出了部分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虹鳟鱼疾病防治药物。通过对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虹鳟鱼饲养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提出了日常管理、鱼种选购和运输等应注意的事项,为刘家峡水库虹鳟鱼养殖提供指导。

王春仁[9](2003)在《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病综合防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毕吸虫病(Orientobilharziasis)是由东毕属吸虫(Orientobilharzia sp.)寄生于牛、羊等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引起的一种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我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发生此病。关于东毕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印度、伊朗及我国的吉林、四川、陕西等地曾有报道,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其流行情况不同,因此本研究对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按照传统分类法,黑龙江省有三种东毕吸虫,即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turkestanica)、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O.turkestanica var.tuberculata)和程氏东毕吸虫(O.cheni);中间宿主有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卵萝卜螺(R.ovata)和小土窝螺(Galba pervia)三种;该病为黑龙江省牛、羊的主要寄生虫病,其平均感染率分别为43.97%(714/1624)和61.98%(1503/2425),齐齐哈尔地区感染最为严重,牛、羊的平均感染率分别达到62.73%(345/550)和76.93%(1017/1322)。大庆、绥化、哈尔滨、北安地区感染率也较高,佳木斯、黑河、鸡西地区属零星发生,牡丹江地区未检出。本试验对在黑龙江省牛、羊体内检出的在光镜下鉴定为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和程氏东毕吸虫的二种虫体进行了体表扫描电镜观察,同时与唐崇惕所作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体表扫描电镜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初步认定程氏东毕吸虫与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为同一种,与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可能是同物异名或为其亚种或地域株。 东毕吸虫病防制的关键在于早期特异性诊断和有效治疗药物的研制。本研究建立了牛、羊东毕吸虫病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斑点金渗滤试验(DIGFA)。结果表明,该法具有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及检出时间早等优点。与剖检法相比,阳性符合率为98.53%(67/68),阴性符合率为97.78%(44/45),与肝片吸虫阳性血清有2.86%(1/35)的交叉反应,与鹿前后盘吸虫、胰阔盘吸虫阳性血清未产生交叉反应;该法与ELISA一样都可在人工感染后第7天检出抗体。试验结果经X2检验,DIGFA与沉淀法和孵化法比较,差异显着(P<0.01),与ELISA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在治疗药物研制方面,本研究以吡喹酮为主要原料,经复方配合,研制出7.5%复方吡喹酮注射液。采用15mg/kg体重的剂量对绵羊进行驱虫试验,东毕吸虫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5%和95.69%,与口服40mg/kg体重用药的疗效相似,节约药量62.5%,同时该药对绵羊体内的消化道线虫、莫尼茨绦虫也有很强的驱除作用,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驱虫药。 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东毕吸虫虫种的分类地位、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基本摸清了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的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地理分布特征以及中间宿主螺的种类、消长规律和三种东毕吸虫之间的分类关系;建立了良好的诊断方法、研制了有效的治疗药物。这对控制黑龙江省东毕吸虫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国清,靳家声[10](1990)在《甘肃省牧区椎实螺的个体发育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活体观察,胚胎整体装片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甘肃省甘南牧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青海萝卜螺和狭萝卜螺)的个体发育,同时对生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明确了椎实螺在甘南牧区的交配时间,产卵时间、地点及繁殖代数等。阐明了椎实螺的早期发育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七个不同时期,即卵裂期、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和幼螺形成期。

二、甘肃省牧区椎实螺的个体发育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牧区椎实螺的个体发育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黑河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栖动物的定义及分类
        1.2.2 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1.2.3 水环境质量评价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黑河流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特征
        2.1.6 水资源及梯级电站开发状况
        2.1.7 社会经济状况
    2.2 采样点布设原则及采样点布设
        2.2.1 采样点布设原则
        2.2.2 采样点布设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1 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及鉴定
        2.3.2 水体理化因子的采集与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生物多样性指数
        2.4.2 优势种
        2.4.3 BI指数
        2.4.4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2.4.5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及生态系统属性划分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3.1 黑河上中游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3.2 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空间分布
        3.2.2 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空间变化特征
        3.2.3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空间变化特征
        3.2.4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空间变化特征
        3.2.5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变化特征
    3.3 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特征
        3.3.1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季节变化
        3.3.2 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季节变化
        3.3.3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
        3.3.4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季节变化
        3.3.5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
    3.4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变化特征
        3.4.1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
        3.4.2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空间分布特征
        3.4.3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季节分布特征
    3.5 讨论
        3.5.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3.5.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4.1 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1.1 数据筛选
        4.1.2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1.3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1 数据筛选
        4.2.2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3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分布的主导因子分析
        4.3.2 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的主导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5.1 黑河上中游水质理化评价
    5.2 黑河上中游水质生物学评价
    5.3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参数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4 讨论
        5.4.1 水质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5.4.2 黑河上中游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黑河上中游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名录

(2)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淡水螺概况
        1.2.1 淡水螺类与环境的关系
        1.2.2 椎实螺的生物学分类、生活史及形态特征
    1.3 西藏地区主要螺种简介
        1.3.1 耳萝卜螺
        1.3.2 小土蜗
    1.4 西藏螺地区螺内寄生虫病概况
        1.4.1 复殖吸虫
        1.4.2 肝片吸虫
    1.5 寄生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1.6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1.6.1 预防防治
        1.6.2 治疗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2.1.2 ELISA检测试剂盒
        2.1.3 主要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清学检测
        2.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牦牛肝片吸虫检测结果
        2.3.2 藏羊肝片吸虫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西藏地区螺类分布及螺内寄生虫调查
    3.1 材料
        3.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3.1.2 样本的保存与运输
        3.1.3 主要器材
    3.2 试验方法
        3.2.1 螺类的初步分类
        3.2.2 螺的解剖与测量。
        3.2.3 螺的形态学鉴定
        3.2.4 螺内寄生虫的分离
        3.2.5 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
    3.3 结果
        3.3.1 螺的形态鉴定
        3.3.2 西藏地区的螺类分布
        3.3.3 肝片吸虫形态
        3.3.4 复殖吸虫蚴虫的收集及形态学观察
        3.3.5 西藏螺内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率情况
    3.4 讨论
        3.4.1 椎实螺的地理分布
        3.4.2 不同海拔高度椎实螺的分布情况
        3.4.3 螺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3.5 小结
第四章 西藏地区螺内肝片吸虫、牦牛肝片吸虫的分子特征研究
    4.1 材料
        4.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4.1.2 主要器材
    4.2 方法
        4.2.1 虫体DNA提取
        4.2.2 PCR扩增
        4.2.3 电泳
        4.2.4 测序
        4.2.5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4.3 结果
        4.3.1 肝片吸虫的PCR扩增结果
        4.3.2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羊的主要内寄生虫及内寄生虫病
        1 羊的主要寄生虫
        1.1 线虫
        1.2 绦虫
        1.3 吸虫
        1.4 原虫
        2 羊的常见寄生虫病
        2.1 肝脏主要寄生虫病
        2.2 胰脏主要寄生虫病
        2.3 胃肠道主要寄生虫病
        2.4 主要血液寄生虫病
        2.5 呼吸系统主要寄生虫病
        2.6 神经系统的主要寄生虫病
        3 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四川喜德县羊粪样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贮存
        1.2 漂浮液与仪器
        1.3 检查方法
        1.4 虫卵的鉴别确定
        2 结果
        2.1 羊内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2.2 各类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感染强度
        3 讨论
        3.1 感染情况对比分析
        3.2 气候特征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3.3 生产管理水平对寄生虫病的影响
        3.4 放牧环境、圈舍环境及不良屠宰习惯与寄生虫病关系
        3.5 意见与建议
    第二章 四川喜德县羊局部脏器寄生虫剖检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动物
        1.2 检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羊局部脏器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2.2 绵羊与山羊的感染情况
        3 讨论
        3.1 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分析
        3.2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3.3 抗寄生虫药物的合理使用
        3.4 寄生虫病的防治关键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甘肃省牦牛肝片形吸虫病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和MicroRNA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片形吸虫及片形吸虫病
        1.1 片形吸虫病原学
        1.2 片形吸虫致病机理
        1.3 片形吸虫病的诊断
        1.4 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
    第二章 病原研究的主要组学技术
        2.1 蛋白质组学
        2.2 转录组学
        2.3 microRNA(miRNA)技术
        2.4 吸虫的转录组及miRnome研究进展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和天祝县牦牛肝片形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MicroRNA组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转录组与miRNA组联合分析
        4.1 转录组与miRNA组关联数量关系
        4.2 差异mi RNA靶基因中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
        4.3 miRNA组与转录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青海藏羊片形吸虫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片形吸虫蚴虫形态学研究进展
    1.3 片形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研究进展
    1.4 分子分类学在寄生虫虫种鉴定中的应用
    1.5 片形吸虫病的间接预防——灭螺研究进展
        1.5.1 物理灭螺
        1.5.2 椎实螺对灭螺药物的抵抗能力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青海省藏羊片形吸虫蚴虫的形态学及分子分类学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螺的分类
        2.2.2 蚴虫在螺体内感染率调查
        2.2.3 螺的实验室培养
        2.2.4 片形吸虫蚴虫的收集
        2.2.5 形态学观察
        2.2.6 分子分类学鉴定
    2.3 结果
        2.3.1 螺的分类鉴定
        2.3.2 片形吸虫蚴虫在螺体内感染率的统计分析
        2.3.3 蚴虫收集及形态学观察
        2.3.4 片形吸虫蚴虫分子分类学鉴定
    2.4 结论
    2.5 讨论
第3章 青海省藏羊片形吸虫成虫形态学观察及分子分类学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虫体样本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成虫形态学观察
        3.2.2 分子分类学鉴定
    3.3 结果
        3.3.1 成虫形态学观察
        3.3.2 18S rRNA目的片段PCR扩增
        3.3.3 18S片段克隆测序结果
        3.3.4 同源性分析
    3.4 结论
    3.5 讨论
第4章 青海地区椎实螺对两种植物提取物抵抗能力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采集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器材
    4.2 实验方法
        4.2.1 螺的培养
        4.2.2 药物浓度的确定
        4.2.3 药物的配制
        4.2.4 急性毒性试验
        4.2.5 活体与死亡椎实螺的鉴定
    4.3 结果
        4.3.1 椎实螺生活习性
        4.3.2 致死效应
        4.3.3 灭螺效果
        4.3.4 两种药物灭螺效果比较
    4.4 结论
    4.5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扁平圆扁螺(Hippeutis complanatus)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卵的结构
    2.2 胚胎发育
3 讨论
    3.1 扁平圆扁螺繁殖习性与卵子结构
    3.2 扁平圆扁螺胚胎发育特点

(7)广西片形吸虫流行情况,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与分类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写
综述
    前言
    1.流行病学
        1.1 片形吸虫的地理分布
        1.2.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1.3 宿主种类
        1.3.1 片形吸虫中间宿主种类
        1.3.2 终末宿主
        1.4 诊断
    2 片形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2.1 形态学比较
        2.1.1 成虫和虫卵的形态比较
        2.1.2 各期虫体特征和发育时间
        2.1.3 三种片形吸虫的鉴别与比较
        2.2 生物化学分析
        2.2.1 同工酶多态性
        2.2.2 可溶性蛋白图谱
        2.3 片形吸虫染色体核型分析
        2.4 分子遗传学分析
        2.4.1 ITS-2特异PCR分析
        2.4.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2.4.3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2.4.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
        2.4.5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2.4.6 DNA序列分析
    3 结语
课题研究
    研究的目的、意义
    实验一 广西片形吸虫流行病学调查
        1 实验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4 小结
    实验二 片形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培养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片形吸虫的鉴别与比较
        一、形态学方法鉴定片形吸虫
        虫卵比较
        虫卵的孵化
        毛蚴
        4 成虫虫体形态
        二 特异PCR方法对片形吸虫进行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页

(8)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1 国内外养鳟业发展概况
    2 鲜鳟鱼类健康养殖发展
    3 虹鳟鱼产品的保鲜及加工
    4 中国养鳟技术发展前瞻
    5 养鳟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二、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的意义
三、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1 刘家峡水库水温、水质与虹鳟鱼适宜水温、水质比较
    2 刘家峡水库水温与虹鳟鱼生长关系
    3 虹鳟鱼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4 虹鳟鱼的常见病及其防治
    5 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应注意的问题
四、小 结与建议
    1 小结
    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9)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病综合防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东毕吸虫及东毕吸虫病研究进展
        1.2.1 东毕属的建立与分类
        1.2.2 东毕吸虫病的流行病学
        1.2.3 东毕吸虫病的免疫诊断
        1.2.4 东毕吸虫病的治疗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
        1.3.1 东毕属吸虫的分类问题
        1.3.2 东毕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问题
        1.3.3 东毕吸虫病的治疗问题
    1.4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黑龙江省东毕吸虫中间宿主调查
    2.3 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种类调查
        2.3.1 光镜形态学观察
        2.3.2 成虫体表扫描电镜观察
    2.4 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病感染情况与地理分布特征
        2.4.1 水洗沉淀法和毛蚴孵化法
        2.4.2 局部蠕虫剖检法
        2.4.3 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
    2.5 东毕吸虫病的诊断
        2.5.1 DIGFA方法的建立
        2.5.2 DIGFA准确性和特异性试验
        2.5.3 DIGFA敏感性检查
        2.5.4 DIGFA重复性检查
        2.5.5 DIGFA稳定性检查
        2.5.6 DIGFA与其它诊断法的比较
    2.6 东毕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制与药效试验
        2.6.1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的研制
        2.6.2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的检测
        2.6.3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安全性试验
        2.6.4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对羊东毕吸虫及其它寄生虫的驱杀试验
3 结果
    3.1 中间宿主
    3.2 东毕吸虫种类
    3.3 牛羊东毕吸虫感染情况及地理分布
    3.4 DIGFA诊断结果
    3.5 东毕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制与药物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东毕属三种吸虫的分类地位
    4.2 东毕吸虫病在黑龙江省的流行情况
    4.3 关于东毕吸虫的中间宿主
    4.4 关于诊断方法
    4.5 关于治疗药物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甘肃省牧区椎实螺的个体发育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河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D]. 李宝龙.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D]. 周磊. 西藏大学, 2020(12)
  • [3]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D]. 周国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4]甘肃省牦牛肝片形吸虫病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和MicroRNA组研究[D]. 张晓轩.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1)
  • [5]青海藏羊片形吸虫生物学特性研究[D]. 郭明佳. 青海大学, 2016(08)
  • [6]扁平圆扁螺(Hippeutis complanatus)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J]. 郭恩棉,杨方旭. 生命科学研究, 2013(02)
  • [7]广西片形吸虫流行情况,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与分类学的初步研究[D]. 王冬英. 广西大学, 2006(12)
  • [8]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D]. 陈昌.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9)
  • [9]黑龙江省牛羊东毕吸虫病综合防制技术的研究[D]. 王春仁.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3)
  • [10]甘肃省牧区椎实螺的个体发育观察[J]. 李国清,靳家声. 中国兽医科技, 1990(01)

标签:;  ;  ;  

甘肃牧区田螺个体发育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