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得生片中葛根素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马英丽,刘建军,张凤梅[1](1999)在《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得生片中葛根素含量》文中认为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得生对中葛根素的含量,可以较好的消除其它成分的干扰,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回收率达99.08%,RSD=1.21%。
李修禄,柴逸峰,李云华[2](1998)在《药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前一评述[1]的基础上,对国内药物分析在1995.11~1997.10年间的主要进展作了评述。内容包括: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电泳法和其它方法等。共引用文献870篇。
洪筱坤,王智华,李琴韵,邹云,朱丽玢[3](2000)在《中成药化学成分分析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分析测试作了百年回顾。收录了相关着作五部,以及近十年来参考文献728 篇。其中包括金属元素分析32 篇,TLC成分鉴别57 篇,含量测定方法中采用TLCS的213 篇,HPLC法212 篇,GC法63 篇,分光光度法139 篇,其它方法12 篇,所测成分计有134 种。本文对这些分析方法和技术作了评论和展望
张明[4](2009)在《红花、山楂黄酮提取物及复方脑得生HPCE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脑得生片(丸)为传统中药制剂,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由三七、川芎、红花、葛根、山楂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眩晕、中风,症见肢体不用、言语不利及头晕目眩;脑动脉硬化、缺血性中风及脑出血后遗症,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本研究论文对复方脑得生中红花、山楂的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药效物质的含量分析及复方脑得生的指纹图谱等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传统复方制剂的二次开发奠定基础。采用溶剂法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对复方脑得生中红花的有效部位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优选了最佳提取纯化工艺,取得了可靠的技术参数,进行了验证试验;其提取物有效成分的总含量达到50%以上,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采用溶剂法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对复方脑得生中山楂的有效部位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优选了最佳提取纯化工艺,取得了可靠的技术参数,进行了验证试验;其提取物有效成分的总含量达到78%以上,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采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析方法,分别对复方脑得生方中红花、山楂的总黄酮及其主要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金丝桃苷和芦丁等进行了含量分析研究,测定方法可靠性强,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红花、山楂提取物的质量。采用HPCE方法,按照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技术要求(暂行)》,对复方脑得生进行了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该复方的指纹图谱。方法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为复方脑得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评价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陈丛瑾,黄克瀛,李姣娟,韦龙宾[5](2007)在《植物中黄酮含量的光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植物中黄酮含量的光学测定方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等,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李正国[6](2001)在《复方制剂中葛根素的鉴别与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加强《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中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建立复方制剂中葛根素的定性定量方法,为葛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简便、可行的分析方法;筛选葛根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的水提、醇提合理工艺。 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以葛根素、葛根总黄酮为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提取物中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的含量。对溶剂种类、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影响葛根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考察,优化出较为理想的工艺参数。以葛根素为指标,对样品预处理、展开系统、展开温度、湿度等影响复方制剂中葛根素分离的薄层色谱条件进行了考察,筛选出较为理想的样品处理方法及薄层色谱条件。并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制剂中葛根素的含量。 结果:优选的水提取工艺条件为:加水量为药材的12倍,煎煮3次,每次2h。影响水提效果因素主要是提取次数、溶媒用量,其次是提取时间、浸泡时间。优选的醇提取工艺条件为:加入12倍于药材量的乙醇,乙醇浓度为60%,浸泡2.5h,提取3次。醇提取效果的主因素为:乙醇加入量和提取次数,其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浸泡时间。水提、醇提葛根素提取率分别为82.74%、84.58%,总黄酮得率为85.59%、89.84%。 建立和优化的薄层定性方法,操作简便,色谱斑点清晰,空白无干扰,易分辨,增强了色谱的分离度、重复性和可鉴别性,更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并可用于部分制剂的薄层扫描测定。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葛根及复方制剂葛根素的含量测定。筛选出的工艺可行、合理。
钟英杰,李亮,庞云露,郭庆梅[7](2015)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推广出来的一种高新分析技术,具有快速,无污染,样品无需预处理和同时检测多个组分等优点,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品种分类鉴定、真伪鉴别、产地分析、定量分析、快速检测、掺假检测及在线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吴思俊[8](2021)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中药制药工艺终点判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最终产品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原药材质量差异和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波动是影响产品质量一致性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中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组分体系,虽然有关部门已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中药材的相关质量标准,但是想获得质量零波动的原料药材并非易事。变化的药材质量搭配相对固定的工艺终点往往难以得到质量优良的产品。工艺过程终点的误判不仅会产生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下游操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在制药过程中,针对不同批次的药材,实现工艺过程终点的准确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目前常用到的分析技术,例如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因其冗长的分析周期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无法实现制药工艺过程的有效监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清咽片和大黄苏打片混合过程、黄柏柱层析洗脱过程和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NIR)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开展了制药工艺终点判断方法研究以及工艺过程在线监测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基于NIR光谱技术的清咽片简化模拟混合过程终点判断方法研究。制备不同粒径规格的原料药材,通过试验设计得到8个不同批次混合物。使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算法建立混合过程中桔梗、柯子等5种原辅料在混合过程中的含量校正模型,利用另外3个批次对定量校正模型进行验证。同时,使用移动块标准偏差(MBSD)算法对混合终点进行定性判别,从而实现了清咽片简化模拟混合过程终点方法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并探究了粒径差异对混合终点的潜在影响。2.大黄苏打片混合工艺终点判断方法研究。本研究利用NIR光谱技术对大黄苏打片混合过程终点进行监测。首先,通过改变处方中大黄提取物的含量水平和4种辅料的配比,共制得18个批次的样品。采集15批样品在混合均匀后的包含压力变量的NIR光谱数据,同时,利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活性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使用PLS回归算法分别建立各个组分含量的定量校正模型和压力不敏感模型,比较两种模型稳健性的差异。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移动块标准偏差(PCA-MBSD)算法对混合终点进行定性判别。本研究实现了大黄苏打片混合过程终点的准确监测并成功开发出一种稳健性更好的压力不敏感模型,这种稳健建模策略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3.NIR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用于黄柏柱层析终点判断的研究。通过改变上样液浓度共设计了10个批次的洗脱试验,采集洗脱过程中的NIR光谱数据并测定相应采样点处洗脱液中的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盐酸黄柏碱)含量。利用PLS回归、高斯过程(GP)回归、极限学习机(ELM)三种算法分别建立活性成分洗脱过程定量校正模型,比较三种算法的稳健性和预测性能。结果显示利用GP回归算法建立的校正模型稳健性最好、预测精度最高,实现了黄柏柱层析过程洗脱终点的准确监测。这种借助NIR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的层析过程终点判别方法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4.基于NIR光谱技术的黄柏柱层析过程在线监测方法研究。以黄柏柱层析洗脱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柱层析过程工艺参数共设计了17个批次的洗脱试验,包括10批正常操作批次和7批异常操作批次。通过加装流通池的方式在线采集各批次样品的NIR光谱,并进一步建立洗脱过程在线监测模型,根据主成分得分、Hotelling T2以及DMod X控制图实现了异常洗脱过程的准确识别,为柱层析过程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可行的方法。5.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终点判断方法研究。以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药材饮片加入量、提取溶剂体积、药材粒径规格和加热火力共设计了16个批次的提取试验。利用提取罐内安装的光纤探头在线采集提取液的NIR光谱,运用化学计量学算法建立提取液中活性成分(葛根素、小檗碱、黄芩苷、甘草酸)含量的定量校正模型,并用6个批次的提取试验对校正模型进行验证,实现了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终点的在线监测。6.基于NIR光谱技术的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在线监测方法研究。在第五小节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建立了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在线监测模型,利用主成分得分、Hotelling T2以及DMod X控制图对样品提取过程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了异常提取过程的准确识别,为提取过程在线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刘远环[9](2004)在《天然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了天然药物山药、石韦和五味子的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或电化学检测分析方法及用CE对绿原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简介和应用现状,重点评述了天然药物分析进展和毛细管电泳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课题。 论文第二部分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成功了分离了山药中的尿囊素、胆碱和精氨酸。研究了电泳缓冲液的pH、电泳缓冲液的浓度、及外加分离电压等影响因素,在选定的最佳分离条件下,三组分在5分钟内达到基线分离。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有望成为山药药材质量控制的常规检测方法。 论文第三部分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研究了天然植物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甲的分离检测并成功的鉴别了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讨论了电泳运行液、分离电压、进样时间及毛细管柱温对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甲的检测限分别为1.0(g/ml、0.9 (g/ml和0.2(g/ml。实验分别测定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水提取样品和乙醇提取液样品,还成功的应用于模拟尿样品中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甲的含量测定。为市场上出售的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鉴别提供了可靠、鉴别的方法。论文第四部分对天然药物石韦中绿原酸、槲皮素和山奈酚分离检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电泳缓冲液的pH、浓度、及表面活性剂因素对分离的影响。绿原酸、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检测限分别为0.2×10-6μg/ml、0.4×10-6μg/ml、0.5×10-6μg/ml。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成功的分离检测了不同地区石韦中绿原酸、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论文第五部分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对绿原酸在兔血清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3P97计算软件计算出了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对被测定物在兔体内的代谢情况作了简单描述。 为了提高石韦中绿原酸、槲皮素的检测灵敏度,本文第六部分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研究了石韦中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分离与检测。实验讨论了电泳缓冲液的pH、浓度、分离电压及进样时间对分离的影响。绿原酸和槲皮素的检测限分别是0.08 (g/ ml和0.02 (g/ml,比紫外检测低了将近一个数量级。本方法还成功的用于模拟牛血清样品中绿原酸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张美芸[10](2010)在《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品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药物分析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在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监督和管理各个环节中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性状分析(characters)、鉴别(identification)、检查(tests)和含量测定(assay)等方面。因此,对药品质量进行全面控制,以确保人们用药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色谱、光谱以及光谱-色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科学领域中是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近几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有机物光度分析的研究和应用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1]、临床、药物[2]等方面。显然,分光光度法目前仍是药物分析中采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分光光度法具有设备简单、实用性广、操作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干扰少或干扰易消除、维修方便等优点。优化反应条件,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方法的选择性和降低测定的检测限,仍是光度分析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根据待测药物与金属离子Cu(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加入硝酸钾盐使所得沉淀浮选至液相表面,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剩余的金属离子,建立了间接光度法测定药物和对苯二酚的新方法;同时根据待测药物与金属离子Fe(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还原生成的Fe(Ⅱ)可以与K3[Fe(CN)6]反应生成可溶性普鲁士蓝KFeⅢ[FeⅡ(CN)6],其λmax=730 nm,由此建立了另一种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噻肟钠的新方法。本论文在为建立简捷的药物分析方法、探讨反应机理、优化反应条件以及在生物样品中的分析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含还原性物质分别研究了酚磺乙胺(Ethamsylate)、硫普罗宁(Tiopronin)、对苯二酚(Hydroquinone)与Cu(Ⅱ)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探讨了该些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动力学研究。分别实验了不同酸度、反应温度、放置时间、试剂用量和干扰离子对测定的影响。同时根据头孢菌素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中含有还原性基团巯基,该基团可与Cu(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光度法测定剩余的Cu(Ⅱ)的量,从而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的新方法,分别实验了降解时间、NaOH溶液浓度、不同酸度、试剂用量及干扰离子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等特点,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相关药品含量及生物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2.铁氰化钾-Fe(Ⅲ)体系测定头孢噻肟钠根据在碱性条件下,一定量的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于100 oC水浴中可降解生成含巯基的化合物,在pH 3.0条件下,该化合物将Fe(Ⅲ)还原为Fe(Ⅱ),还原生成的Fe(Ⅱ)可以与K3[Fe(CN)6]反应生成可溶性普鲁士蓝KFeⅢ[FeⅡ(CN)6],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730 nm。根据溶液的吸光度,可间接计算头孢噻肟钠的含量。头孢噻肟钠的浓度在0.040-24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 = 0.05088+0.2166C (μg/mL),线性相关系数R=0.9986,检出限为0.01μg /mL,根据线性回归方程,间接测定头孢噻肟钠的摩尔吸光系数ε=0.23×106 L/mol·cm。本方法成功用于血清中头孢噻肟钠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5.8%,分析结果满意。
二、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得生片中葛根素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得生片中葛根素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3)中成药化学成分分析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专着 |
金属元素 |
薄层色谱 (TLC) |
薄层色谱扫描 (TLCS) |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
气相色谱 (GC) |
分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y) |
其它 |
结语 |
(4)红花、山楂黄酮提取物及复方脑得生HPCE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生药学研究概况 |
2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3 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红花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及质量分析研究 |
第一节 红花黄酮的提取工艺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红花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红花黄酮质量分析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山楂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及质量分析研究 |
第一节 山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山楂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山楂黄酮质量分析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大孔树脂有机残留检测及处理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复方脑得生HPCE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复方制剂中葛根素的鉴别与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2 研究内容 |
2.1 葛根素薄层色谱定性分析 |
2.1.1 仪器与试药 |
2.1.2 方法与结果 |
2.1.3 讨论 |
2.2 葛根素定量分析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2.1.1 仪器与试药 |
2.2.1.2 方法与结果 |
2.2.1.3 讨论 |
2.2.3 薄层扫描色谱法 |
2.2.3.1 仪器与试药 |
2.2.3.2 方法与结果 |
2.2.3.3 讨论 |
2.3 葛根提取工艺的优选 |
2.3.1 仪器与试药 |
2.3.2 方法与结果 |
2.3.3 水提工艺筛选 |
2.3.4 醇提工艺筛选 |
2.3.5 讨论 |
3 小结与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附件 |
(7)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材的鉴定 |
2中药制剂的快速检测及应用 |
3中药成分掺假检测 |
4生产过程分析 |
5小结 |
(8)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中药制药工艺终点判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清咽片和大黄苏打片的混合过程终点判断方法研究 |
第一节 基于 NIR 光谱技术的清咽片简化模拟混合过程终点判断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 |
2.2 定量校正模型建立 |
2.3 模型应用 |
2.4 MBSD终点判断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大黄苏打片混合工艺终点判断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 |
2.3 主成分分析 |
2.4 定量校正模型建立 |
2.5 模型应用 |
2.6 混合终点定性判别 |
3 小结 |
第二章 黄柏柱层析过程的终点判断与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
第一节 NIR 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用于黄柏柱层析终点判断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主成分分析 |
2.3 变量筛选及预处理方法选择 |
2.4 MBSD终点判断 |
2.5 定量校正模型建立 |
3 小结 |
第二节 黄柏柱层析过程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 |
2.2 正常批次光谱主成分分析 |
2.3 MSPC模型建立 |
2.4 MSPC模型应用 |
3 小结 |
第三章 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终点判断与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
第一节 基于 NIR 光谱技术的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终点判断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主成分分析 |
2.3 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 |
2.4 变量筛选 |
2.5 定量校正模型建立 |
2.6 MBSD终点判断 |
2.7 GP 回归模型的应用 |
3 小结 |
第二节 葛根芩连汤提取过程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 |
2.2 正常批次光谱主成分分析 |
2.3 MSPC模型建立 |
2.4 MSPC模型应用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线监测技术在药物混合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
1 在线监控技术 |
2 化学计量学方法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天然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毛细管电泳的简介及应用现状 |
1.2 天然药物分析进展 |
1.3 毛细管电泳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种简单、快速的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山药药材中的尿囊素、胆碱和精氨酸的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和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胶束电动色谱法应用于中草药五味子中主成分的研究及南北五味子的鉴别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用于石韦药材中绿原酸、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测定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和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绿原酸在兔血清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初步研究 |
5.1 前言 |
5.2 药代动力学原理 |
5.3 实验部分 |
5.4 结果和讨论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石韦中绿原酸和槲皮素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3 结果和讨论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10)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和发展 |
1.2.1 利用药物分子本身基团吸收的直接分光光度法 |
1.2.2 利用络合反应的分光光度法 |
1.2.3 基于显色反应的分光光度法 |
1.3 分光光度法新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3.1 导数光谱法 |
1.3.2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
1.3.3 荷移分光光度法 |
1.3.4 差示分光光度法 |
1.3.5 流动注射光度分析 |
1.3.6 萃取光度法 |
1.3.7 化学计量学光度分析 |
第二章 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药物及生物样品中的酚磺乙胺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步骤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机理 |
2.2.2 不同酸度对Cu(Ⅱ)与ETA 反应的影响 |
2.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2.5 硫氰酸钾用量的影响 |
2.2.6 工作曲线的绘制 |
2.2.7 精密度检查 |
2.2.8 检出限测定 |
2.2.9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3 样品分析 |
2.3.1 试样溶液制备 |
2.3.2 试样溶液及回收率的测定 |
2.3.3 血清尿样中酚磺乙胺的测定 |
第三章 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药物及尿样中的硫普罗宁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反应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
3.2.2 反应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
3.2.3 不同酸度对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3.2.4 硫氰酸钾用量对吸光度的影响 |
3.2.5 工作曲线的绘制 |
3.2.6 精密度检查 |
3.2.7 检出限测定 |
3.2.8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 样品分析 |
3.3.1 注射液和肠溶片中硫普罗宁的测定 |
3.3.2 尿样中硫普罗宁的分析测定 |
第四章 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药物及生物样品中的头孢曲松钠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2 实验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NaOH 浓度对头孢曲松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4.2.2 降解时间对头孢曲松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4.2.3 酸度对Cu(Ⅱ)和头孢曲松钠降解产物反应的影响 |
4.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2.5 工作曲线和反应机理 |
4.2.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4.3 样品分析 |
4.3.1 注射剂中头孢曲松钠的分析测定 |
4.3.2 血清中头孢曲松钠的加标回收测定 |
第五章 铁氰化钾-Fe(ⅡI)体系测定药物及血清中头孢噻肟钠的含量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反应机理推断 |
5.2.2 吸收光谱 |
5.2.3 NaOH 浓度对头孢噻肟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5.2.4 降解时间对头孢噻肟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5.2.5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降解产物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6 三氯化铁用量对降解产物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7 铁氰化钾用量对降解产物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8 酸度对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9 表面活性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
5.2.10 工作曲线 |
5.3 共存组分的影响及样品分析 |
5.3.1 共存组分的影响 |
5.3.2 试样的制备与回收率的测定 |
第六章 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测定不同水样中对苯二酚的含量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与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反应机理讨论 |
6.3.2 吸收光谱 |
6.3.3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4 KSCN 用量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5 不同酸度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6 对苯二酚用量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7 共存物质影响 |
6.4 动力学研究 |
6.4.1 动力学曲线 |
6.4.2 表观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
6.5 样品及回收率测定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得生片中葛根素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脑得生片中葛根素含量[J]. 马英丽,刘建军,张凤梅. 黑龙江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4)
- [2]药物分析[J]. 李修禄,柴逸峰,李云华. 分析试验室, 1998(02)
- [3]中成药化学成分分析测定[J]. 洪筱坤,王智华,李琴韵,邹云,朱丽玢. 中成药, 2000(01)
- [4]红花、山楂黄酮提取物及复方脑得生HPCE指纹图谱研究[D]. 张明.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5]植物中黄酮含量的光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陈丛瑾,黄克瀛,李姣娟,韦龙宾. 光谱实验室, 2007(04)
- [6]复方制剂中葛根素的鉴别与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D]. 李正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01)
- [7]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钟英杰,李亮,庞云露,郭庆梅. 药物分析杂志, 2015(10)
- [8]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中药制药工艺终点判断方法研究[D]. 吴思俊.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天然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研究与应用[D]. 刘远环. 福州大学, 2004(04)
- [10]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性物质的研究[D]. 张美芸. 河南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