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树腐烂病的冬季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开发[1](2016)在《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明确新疆防护林和经济林上腐烂病菌的种类,并了解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情况,以确定该菌能否在不同林木寄主上相互侵染和传播,同时采用分子检测技术确定腐烂病菌在新疆苹果园和香梨园的初次侵染来源。最终为新疆林木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从17种新疆常见的农田防护林和果树上采集林木腐烂病病样,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通过接种离体枝条试验测定各分离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与ITS、β-Tubulin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离体枝条接种法和ISSR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性分化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针对4种已报道的林木腐烂病菌的β-Tubulin基因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对苹果园与香梨园中林木腐烂病菌的存在状况进行快速检测。结果:1、从新疆17种林木寄主植物分离得到281个腐烂病菌株,分离菌株全为无性型。通过形态学特征、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将这些分离株鉴定为5个种,分别为:Valsa mali(无性型:Cytospora mali)、Valsa sordida(无性型:Cytospora chrysosperma)、Valsa macolica(无性型:Cytospora schulzeri)、Leucostoma niveum(无性型:Cytospora nivea)和Cryptosphaeria pullmanensis(无性型:Cytosporina pullmanensis)。其中Valsa mali、Valsa sordida两种腐烂病菌分别是危害新疆经济林和防护林的主要种。2、对新疆经济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进行研究,V.mali主要菌落颜色有三种:白色、乳白色和淡黄色,白色菌株的生长速率快于乳白色和淡黄色,淡黄色菌株的生长速率最慢,腐烂病菌V.mali的最适pH值为56,最适温度在2030℃。乳白色和淡黄色菌株的致病力强于白色菌株。在致病力分化测定中,新疆腐烂病菌V.mali主要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没有发现强致病力菌株。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3、通过对新疆不同地理区域苹果树腐烂病V.mali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达到了H>0.2,I>0.4,表明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各自然种群内的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是腐烂病菌最主要的变异来源。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不同自然种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成南疆和北疆2个大的类群,聚类分析发现同一地理区域种群的不同自然种群可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中,说明V.mali遗传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建立了一种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的4对种特异性引物分别可对4种腐烂病菌V.mali,V.sordida,L.niveum,V.malicola检测到144 bp、180 bp、240 bp和324 bp的条带,检测灵敏度可达到为10 pg/mL。5、对39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库尔勒香梨园样品进行检测,其的7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17.95%;对33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阿克苏苹果园样品进行检测,在其中的19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57.58%。而V.sordida,L.niveum,V.malicola在香梨园和苹果园均未检测到。检测结果表面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结论:引起新疆林木腐烂病的病原菌有5个种,其中V.mali是引起经济林腐烂病的主要种,V.sordida是危害新疆防护林的主要种。经济林主要种V.mali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无强致病力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且主要以种群内变异为主。建立了4种林木腐烂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
杜战涛[2](2013)在《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及分生孢子传播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陕西省是我国主要的苹果生产基地,2012年陕西省的苹果面积达到968.52万亩、产量达到965.09万吨。目前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苹果产业成为陕西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然而,近年来苹果树腐烂病在陕西省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已对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苹果树腐烂病是由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ayabe et Yamada)引起的一种枝干病害。该病发病轻时,会导致树皮腐烂、主干主枝坏死,严重时会导致果树整株死亡,甚至毁园。目前由于对品种更替和栽培模式变化后病害发生消长规律知之甚少,防治关键时期的不确定,导致防治上主要以刮治病斑这种被动的后期治疗措施为主,这样的防治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防病效果。掌握病害流行规律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基础,因此本论文通过定点定期调查,对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周年消长状况、病斑周年扩展状况、分生孢子角的释放及分生孢子周年传播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与树体营养相关性进行研究,以便为苹果树腐烂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周年均可形成,2月、3月、11月、12月为形成高峰期。苹果树休眠期腐烂病菌易侵染发病形成病斑,在寒冷季节休眠期的苹果树上新生病斑出现的数量明显多于温暖的生长期。2.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周年均可扩展,3月~5月为扩展高峰期,其中4月病斑扩展最快。在不同季节中春季为病斑扩展高峰期,秋季扩展最慢,病斑扩展从快到慢的顺序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3.分生孢子角周年均可形成,春季为分生孢子角产生的高峰期。温度对分生孢子角的产生影响不大,降雨和湿度是影响分生孢子角产生的关键因素。4.苹果树腐烂病分生孢子周年均有传播,2月~6月为分生孢子传播高峰期,其中又以花期4月传播量最多。在距地面0.5m至2.5m的树冠高度分生孢子均能传播,从全年来看,在距地面0.5m至1.5m树冠高度处分生孢子传播量多于2m以上的,2.5m高度传播量最少。5.根据调查结果,认为苹果树腐烂病关键防治时期应为6月~9月,要及时在树干表面涂抹或喷施杀菌剂以减少新病斑产生,再辅助以病斑刮治。6.不同苹果树树皮营养成份的测定结果表明,健树树枝树皮中C/N、可溶性糖的含量和含水量与病树树枝树皮中C/N、可溶性糖的含量和含水量没有显着性差异。认为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否并不影响树枝树皮内C/N、可溶性糖含量和含水量。
臧睿[3](2012)在《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群组成、分子检测及其ISSR遗传分析》文中指出苹果树腐烂病是影响我国苹果生产最重要的枝干性病害之一,其主要危害果树的主枝、主干和小枝的皮层部分,造成主枝、主干枯死,从而严重的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由于对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导致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流行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的影响到了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由于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现象,潜伏期会因为寄主自身的生理条件的不同而长短不一。因此,在病害发展的早期阶段,果树是否被病原菌侵染不易察觉。当果树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时,再进行防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往往因为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而收效甚微,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合理的选用抗病品种是被公认为防治腐烂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遗传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空白,严重的阻碍了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逐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以rDNA-ITS,EF1α和β-tubulin三个基因序列和其形成的联合基因序列数据集为基础,通过MP、ML和BI三种系统分析法,明确了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三个种类组成,即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V. malicola Z. Urb和V. persoonii(=Leucostompersoonii)。而V. mali种下又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变种,即V. mali var. mali(Vmm)和V. mali var. pyri(Vmp),其中Vmm是我国苹果树腐烂病最主要的致病菌。来自于苹果或野苹果的V. cerastosperma与V. mali是同物异名,但其与来自其它阔叶树的V.cerastosperma有比较大的遗传差异。2.分别以Vmm,V. malicola和V. persoonii的rDNA-ITS的特异序列为基础,设计出针对每种病原菌的种特异性引物VmF/R,VmcF/R,VpF/R;并以其共有序列为基础,设计出针对壳囊孢属(Valsa)病菌的属专化性引物VF/R,以这两者相结合,建立起了针对这三种病原菌的巢氏PCR检测体系。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巢氏PCR检测体系,对这三种病原菌的最低检测剂量分别达到了100fg/μl,1fg/μl和1fg/μl,表明其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可以满足分子检测的需要。体系特异性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引物只能从其要检测的靶标菌样品中扩增到目的条带,表明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通过真菌分离法和巢氏PCR检测方法的比较,发现凡是通过真菌分离法发现病原菌的样品同时也能通过巢氏PCR检测到病原菌的存在。试验中不存在通过真菌分离法可以获得病原菌,但巢氏PCR却检测不到病原菌的现象。巢氏PCR和真菌分离法对有明显症状样品的检测率都达到了100%,对无明显症状样品的检测比率分别达到了64.7%和20.6%,表明巢氏PCR具有比传统真菌分离法更高的检测率和准确性。3.通过巢式PCR的方法,对采自陕西省苹果产区的279份节间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其中的150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 mali var. 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53.76%;在64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 malicola,占所检测样品的22.94%;在24份样品中,检测到了病原菌V. persoonii,占所检测样品的8.60%。检测结果说明,外表无明显腐烂症状的苹果树节间组织中,也普遍带有苹果树腐烂病菌,其中以V. mali var. mali最为普遍,V. malicola居中,V. persoonii检测到的频率最低。在检测的279份外表无症状的节间组织样品中,共有56份样品中检测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菌,占所检测样品的20%,说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病菌共同侵染的寄主的情况,在田间条件下广泛存在。4.采用巢氏PCR的方法,对苹果树不同组织样品的带菌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病原菌在不同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不同。V. mali var. mali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明显,顶芽的平均带菌率为89%,节间组织平均带菌率为71%,芽鳞痕组织平均带菌率为48%。而V. malicola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则没有明显差异。在病株率不同的两类果园内,病株率高的果园中,样品中Vmm的带菌率明显较病株率低的果园高,但样品中V. malicola的带菌率则没有明显差异。表明Vmm和V. malicola这两种病原菌在田间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Vmm趋向于聚集分布,而V. malicola则更趋向于均匀分布。5.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影响苹果树腐烂病菌ISSR-PCR的四种主要因素进行了三个不同水平的研究,确定出最优的PCR扩增体系,即: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含:0.20μmol/L dNTP、0.1μmol/L ISSR引物、3.00mmol/L Mg2+和0.05U的Taq酶。ISSR-PCR最佳扩增体系的获得,保证了实验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实验结果。通过对47条ISSR引物退火温度的逐一筛选,获得了各引物最佳的退火温度,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到了11条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11条引物共从129个位点扩增到稳定的条带,在供试的87个陕西分离株中,119个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25%;在126个中国分离株中,129个位点全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6.通过对陕西和全国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达到了H>0.2,I>0.3的水平,表明我国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只占总变异很小的一部分,各自然种群内的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是腐烂病菌最主要的变异来源。对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21自然种群遗传关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88时,可将供试自然种群聚成9个类群中,其中属于第二(Ⅱ)类群的分离株,数量多(60株)、分布广(10县区),表明该类群是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优势种群。同时,聚类分析也发现来自于同一地理区域种群的不同自然种群可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中,说明各个自然种群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种群内不同自然种群的UPGMA聚类分析发现,苹果树腐烂病菌种群的遗传分布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却非常弱。
王树桐,王亚南,曹克强[4](2018)在《近年我国重要苹果病害发生概况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苹果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截至2015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32万hm2,总产量超过4 200万t。各种病害仍是困扰我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腐烂病和枝干轮纹病依然是我国苹果最重要的枝干病害,斑点落叶病和白粉病连年发生,危害加重;霉心病在一些产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病毒病病原种类还在增加,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已经上升为苹果主要病害。随着老果园重建的大范围开展,再植病害已经成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缺素、裂果和冻害等非侵染性病害虽然不具传染性,但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对苹果产量的威胁在某些年份甚至较侵染性病害更为严重。本文系统总结了自2013年以来这些苹果主要病害的发生概况及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陈曲[5](2011)在《苹果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及分生孢子形成和释放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腐烂病(Valsa ceratosperma (Tode et Fr.) Marie)是我国苹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在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均有发生,造成死树和毁园,严重威胁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对该病害的病斑周年扩展、分生孢子形成与释放规律研究有助于明确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对于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病斑扩展变化、分生孢子产生与释放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苹果树腐烂病的病斑周年均可扩展,在不同季节中春季病斑扩展最快,占全年病斑扩展量的68.2%,秋季和夏季为平稳扩展期,扩展量分别占全年扩展量的13.4%和12.1%,冬季病斑扩展相对较慢但并未停止,扩展量占全年扩展量的6.3%。2.在田间接种后一个月左右分生孢子器就可以形成。其中,春季分生孢子器形成最快, 21 d就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分生孢子器。在夏天、秋天和冬天,分生孢子器形成时间分别为35 d、29 d和61 d。苹果树腐烂病的分生孢子器中周年可见分生孢子,成熟率在70~90%。3.一年中不同时期均可产生分生孢子角。降雨和湿度是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分生孢子释放和形成分生孢子角的主要因素,温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4.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上产生子实体的能力有差异。其中ABA能获得成熟率高的子实体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PDA上的子实体成熟率仅次于ABA。在黑光照射处理下,ABA中培养的苹果树腐烂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器体积最大,形成时间最短,成熟率最高,分生孢子含量多。
李娜[6](2009)在《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树是世界范围内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中国自1992年起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最符合苹果优势区域的要求。陕西省是中国两大苹果产业优生带之一,陕西洛川是中国唯一农业气候区主要气象指标全部符合苹果生长最适宜区七项指标要求的优生区。2003年至今陕西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目前已超过800万亩。陕西苹果产业已成为陕西省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苹果树腐烂病是广泛分布在世界各苹果产区的一种病害,尤其近年来在中国陕西省危害程度和发生面积日趋严重,不同品种从幼树到老龄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使树势衰弱,常造成死枝、死树,甚至毁园现象。为此本论文对陕西苹果树腐烂病进行了的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腐烂病的分布和发生规律;发生危害程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腐烂病病原菌的研究、苹果树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新技术及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近年来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造成的产量损失巨大;其中陕北丘陵沟壑区和渭北高原沟壑区危害最为严重(平均病株率32.5%),其次为渭北台塬西部区(平均病株率24.7%),渭北台塬东部区发生危害情况最轻(平均病株率14.6%)。2.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周年发生调查表明,3月份开始有新病斑出现并开始扩展,数量占全年的70%;5~6月份出现发病高峰,7月份病斑数量及扩展突然锐减;8、9月份出现秋季发病高峰;10月份下旬基本停止,11月份到次年3月份为休眠期,无新病斑出现和扩展现象。3.陕西等地苹果树腐烂病10年以上结果树的大枝干上发病最严重;其发生危害程度除受栽植密度、树龄、土壤类型、果园地貌特征、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品种相关,因此从抗腐烂病品种方面来防治该病值得进一步推广。4.经分析发现,11~12月和来年3~4月降水情况与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率呈负相关,因此首次从改变土壤水分的角度进行该病的防治,经过2年的滴灌和沟灌试验,结果表明:适时适当的土壤持水量对该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作用,分别使新病斑的发生率相对减少28.0%和16.0%,旧病斑的复发率分别相对低16.7%和13.3%;单果大小、质量有所提高,产量分别相对提高11.3%和7.5%。5.针对苹果树腐烂病多年来的发病和防治情况,系统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进一步完善了该病的综合防治计划。6.首次利用贴药,即“腐必贴”的形式进行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其对苹果树伤口的平均愈合率达50.6%,且优于目前防治苹果腐烂病的其它方式,为腐烂病的防治,促进和保护苹果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李阳[7](2016)在《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菌对苹果腐烂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苹果树腐烂病(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病势逐年严重,已成为制约苹果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化学杀菌剂作为传统的方法已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危害健康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探索苹果树腐烂病高效生物防治技术已成为生产上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试验对拮抗菌鉴定、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物防治研究机理及抗性研究,同时探讨了拮抗菌对采后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取得的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的对峙培养法进行初筛、复筛,筛选出四株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将其命名为CH10,CH4-A2,Be44-A(1),Be3-B6(A),其中CH10的拮抗效果最佳,经16S r DNA鉴定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选取该菌株进行更深一步研究。(2)用CH10菌株对果蔬常见8种病原菌进行了抑制作用,对新疆阿克苏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菌Valsa mali Akesu抑制效果最好。(3)通过平板试验证实CH10发酵液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研究证明其分泌的拮抗物质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 Akesu的抑菌作用效果良好,拮抗圈直径达到3.46cm,抑菌率为62.50%。(4)经过菌株CH10防治的采后苹果贮藏天10后,测定硬度、固形物含量、总酸,抗坏血酸含量,这些品质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5)另外通过体内实验证实CH10能够促进CHT、β-1,3葡聚糖酶、PPO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李正鹏[8](2012)在《杨凌糖丝菌Hhs.015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树腐烂病(Apple valsa canker)是由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Yamada侵染引起的枝干病害。自1916年在我国辽宁省南部地区首次发现后,在我国有过4次大流行,已成为苹果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多年来,生产上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产生抗药性或造成对非靶标微生物的有害影响,也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寻找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该病害。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杨凌糖丝菌Hhs.015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室内预防效果和田间的预防效果及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通过室内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离体叶片及离体枝条试验,研究了杨凌糖丝菌Hhs.015发酵液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杨凌糖丝菌Hhs.015发酵液原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试验表明,Hhs.015发酵液原液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显微观察发现,孢子萌发后芽管粗细不均、顶端膨大,受抑制的菌丝出现畸形、原生质体外渗等现象;Hhs.015发酵液原液对离体叶片上病斑的扩展和孢子器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d后的预防效果达到79.2%,12d后,对照组病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平均7.63个/cm2;Hhs.015发酵液原液处理组产孢少,平均2.31个/cm2,差异显着;Hhs.015发酵液原液对离体叶片上病斑的扩展和孢子器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d后的预防效果达到50.89%,12d后,对照组病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平均1.56个/cm2;而Hhs.015发酵液原液处理组产孢少,平均0.12个/cm2,差异显着。2)通过田间对苹果树中心干2m,大枝0.4m范围内涂抹杨凌糖丝菌Hhs.015发酵液的试验,研究了杨凌糖丝菌Hhs.015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预防效果。结果表明,2010年4月、6月、9月及11月涂抹杨凌糖丝菌Hhs.015发酵液,都能够明显减少新生病疤数的产生,且持效期长,1年之后的防效均稳定在50%以上,显着高于化学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及代森铵对照,其中2010年4月施用后,1年的防效高达74.42%。3)通过田间对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刮除后涂抹杨凌糖丝菌Hhs.015发酵液的试验,研究了杨凌糖丝菌Hhs.015对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刮除后的愈合效果。不同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壳寡糖处理组愈合效果最好,9个月后的愈合宽度达到8.5mm;杨凌糖丝菌Hhs.015发酵液原液效果次之,9个月的愈合宽度为6.54mm,高于化学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及代森铵对照。同时,病疤复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施药9个月后,戊唑醇及壳寡糖处理组的复发率最低,相对防效达到77.42%;其次是苯醚甲环唑及杨凌糖丝菌Hhs.015发酵液原液,相对防效为61.29%。4)同时,本研究于2009-2011年在渭北7个县区对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525个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以病株率,株平均新生病斑数及病侧枝率为指标,分析了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树龄、品种、产区及栽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产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普遍,平均病株率55%、株平均新生病疤数1.5个、病情指数25、侧枝发病率14%,年份间除侧枝发病率外发病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同树龄的富士苹果树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病情指数差异显着,树龄大发病重,1620年树龄比6~10年树龄的果园发病率和株平均新生病疤数分别高出58.89%和46.21%;富士、嘎啦和秦冠三个品种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差异显着,以秦冠发病最轻,且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明显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地域富士发病情况差异显着,渭北台塬西部区的腐烂病发生最为严重,渭北台塬东部区次之,渭北高原沟壑区发病最轻;栽植密度对富士果园发病影响很显着,栽植密度大的果园其平均病株率、株平均新生病疤数、病情指数、侧枝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小的果园。另外,侧枝发病率作为指标在分析不同因素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影响时,能够反映果园发病情况的差异,因此田间调查时将侧枝发病率与病株率结合,将能更准确的反应果园的病害发生情况。
彭海霞[9](2016)在《苹果树体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树腐烂病是一种严重威胁苹果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些年来,我国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及危害呈上升态势,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发展。目前,在生产实践中缺乏有效的防治该病的方法。本实验室前期调查显示,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病程度与树体钾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营养元素—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苹果树体不同钾含量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生理生化和蛋白组学等方法探究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相关机制,以期为树体营养平衡调节控制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在温室中,通过4种不同浓度钾营养液处理,使四组苹果枝条钾浓度达到不同水平,0.25%、0.34%、0.53%和0.65%,相对应叶钾含量分别为严重缺钾(0.45%)、低钾(0.67%)、正常(1.30%)和正常高值(1.75%)。接种后发现不同钾水平苹果枝条腐烂病的发生程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接种7天后,在严重缺钾处理苹果枝条病斑长度最长,达3.84cm;低钾处理枝条病斑长度约为前者的50.2%;而正常钾处理和正常高值钾水平的枝条均未发病。接种14天后,严重缺钾的枝条病斑扩展依然最快至13.46cm,低钾处理枝条病斑相对较慢,为7.38cm;而正常和正常高值钾含量枝条不仅未发病,而且伤口开始愈合,同时正常高值钾含量枝条愈合能力明显好于正常钾含量的枝条。以上结果表明,钾含量的不同影响腐烂病的发生及扩展。但当树体钾含量达到正常值(叶钾1.251.75%)时,树体对腐烂病的抵抗能力几乎达到免疫水平。2.在田间小区施钾肥使不同处理间树体钾含量达到不同水平后,进行接种处理,结果显示,未施钾处理(叶钾0.75%)的苹果枝条病斑扩展最长,平均达7.14cm;仅叶面施钾处理(叶钾1.06%)和仅根施钾处理(叶钾1.07%)的病斑长度次之,分别为3.72和3.37cm;而叶面和根施钾肥处理(叶钾1.37%)的苹果树体绝大多数未见发病。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苹果树体钾含量显着影响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扩展。3.通过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扩展的周年调查及树体氮、磷、钾营养动态变化的周年测定发现,苹果树体腐烂病发生、扩展高峰与树体钾含量低谷出现的时间相吻合,而与氮、磷的含量变化没有明显关系。树体营养分析显示,苹果树体钾营养在一年中波动变化,随着其在4至5月向新梢和花芽移动及9月向果实移动使树干及多年生枝条中的钾降到低谷(0.27%和0.25%)。相对应的,此时腐烂病的发生也分别出现了两个高峰。该研究表明苹果枝干钾含量的周年变化影响苹果树腐烂病的周年扩展动态。4.树体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的周年测定发现,枝条中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与钾相似。而且相关性分析也发现,苹果枝条中钾含量的周年动态变化与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含量正相关(R2=0.662和0.782)。表明苹果树体钾含量的周年变化影响苹果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与酚类物质在不同时期的合成与积累。5.通过研究不同钾含量(枝条钾含量分别为0.25%、0.34、0.53和0.65%)苹果枝条在接种前后可溶性糖、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发现,4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随着钾含量的不同出现显着差异分别为7.37%、7.47%、8.07%和8.14%;而接种14天后差异更显着,4组处理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2%、5.1%、8.0%及8.4%。同时,接种前钾含量不同的枝条酚类物质含量也有所不同,分别为6.82%、7.45%、8.25和8.33%,而接种后随着钾含量的升高枝条酚类物质的含量也显着增加,且增幅分别为5.76%、10.25%、23.3%及22.8%;表明树体钾营养不仅有利于枝条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的积累,而且更有利于接种后枝条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增加。6.通过对不同浓度钾处理苹果枝条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无菌接种14天后枝条伤口愈合率分别为6.4、12.5、55.8%和57.1%,接种14天后伤口愈合率分别为0、0、61.3%及66.2%。对枝条外卫周皮及创伤周皮的形成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枝条钾含量与其外卫周皮厚度正相关(R2=0.966),且接种14天后严重缺钾的枝条,其创伤周围出现非常少量的木质素沉淀及木质-木栓化组织;低钾含量枝条,其创伤周围出现大量木质素沉淀及木质-木栓化组织,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伤周皮;而另外两组含钾量达正常水平的枝条,其创伤周围出现大量木质素沉淀及木质-木栓化组织,并形成了完整的创伤周皮。进一步测定4组不同钾处理苹果枝条的木质素含量,发现钾含量越低的枝条木质素含量也越低,分别为4.04%、4.16%、6.50%及6.73%;接种后钾含量较高的枝条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也更显着,分别为32.2%、56.4%、75.1%及72.7%。以上结果表明,钾含量的提高有利于苹果枝条木质素含量及外卫周皮木栓层厚度的增加,并显着提高苹果树体的愈伤周皮形成能力,从而增强树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7.对不同钾含量苹果枝条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树体钾含量的增加能显着提高苹果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酶的活性,但接种前钾含量的高低对这3种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着。8.差异蛋白定量分析(iTRAQ)结果显示,正常钾水平苹果枝条与缺钾苹果枝条相比,可溶性糖合成相关酶(SS、XTH和AGPase)、酚类物质合成相关酶(PPO、CHS和ANS)及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PAL、CCo AOMT和CAD)均上调表达,且接种后这些蛋白上调表达的更显着,表明这三种与树体对腐烂病抗性有关的物质合成受钾含量的调节。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的证明了苹果树体钾含量显着影响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增施钾肥能有效降低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发现了苹果枝干钾含量在果树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变化是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及扩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还从生理角度揭示了钾通过促进苹果树体可溶性糖、酚类物质的含量增加、及调控木质素的合成提高了苹果枝条外卫周皮木栓层厚度及创伤周皮的形成能力,增强了树体对苹果树腐烂病病菌入侵及扩展的抵抗能力,从而减轻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生理机制。为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战涛,李正鹏,高小宁,黄丽丽,韩青梅[10](2013)在《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及分生孢子传播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苹果树腐烂病流行规律及生产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防治该病害。【方法】采用果园定点定期调查与分生孢子捕捉的方法,调查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动态及病斑周年扩展规律、分生孢子周年传播规律。【结果】苹果树腐烂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月调查都有新生病斑出现和老病斑的扩展,发病高峰期为11月、12月和翌年2月、3月,病斑扩展高峰期为3-5月。分生孢子在树冠高度以内周年均可传播扩散,传播高峰期为2-6月。【结论】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的关键时期应为6-9月。
二、苹果树腐烂病的冬季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树腐烂病的冬季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林木主要病虫害及其影响 |
1.1.1 新疆林业发展现状 |
1.1.2 林木病虫害种类及其影响 |
1.1.3 林木腐烂病的发生和危害 |
1.1.4 林果腐烂病发生规律 |
1.1.5 林木腐烂病的防治 |
1.2 林木腐烂病菌分类 |
1.2.1 形态学分类 |
1.2.2 分子生物学分类 |
1.3 腐烂病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
1.4 腐烂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
1.4.1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
1.4.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和技术 |
1.5 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意义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疆不同林木寄主种类及分离病菌数量统计 |
2.2.2 防护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
2.2.3 经济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
2.2.4 致病性测定结果 |
2.2.5 腐烂病菌不同种形态学特征 |
2.2.6 代表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讨论 |
2.3.2 结论 |
第三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力分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来源V.mali培养性状观察 |
3.2.2 最适pH测定 |
3.2.3 最适温度测定 |
3.2.4 不同寄主来源V.mali在苹果、香梨致病性测定 |
3.2.5 同一寄主来源腐烂病菌V.mali在不同林木寄主上致病性测定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讨论 |
3.3.2 结论 |
第四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试验菌株菌丝体获得 |
4.1.2.2 DNA提取 |
4.1.2.3 试验引物 |
4.1.2.4 ISSR-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4.1.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2 结果与结论 |
4.2.1 不同来源苹果树腐烂病V.maliISSRPCR结果 |
4.2.2 V.mali的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 |
4.2.3 V.mali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
4.2.4 苹果腐烂病V.mali的聚类分析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讨论 |
4.3.2 结论 |
第五章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菌株 |
5.1.2 DNA提取及PCR扩增 |
5.1.3 特异性引物设计 |
5.1.4 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5.1.5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5.2.2 特异性引物的检测 |
5.2.3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结论 |
第六章 新疆苹果园及香梨园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林果植物材料和土壤样品DNA提取 |
6.2.2 库尔勒香梨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
6.2.3 阿克苏苹果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
6.3 讨论与结论 |
6.3.1 讨论 |
6.3.2 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1.1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
7.1.2 新疆林果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研究 |
7.1.3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化 |
7.1.4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建立 |
7.1.5 新疆林木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
7.2 特色和创新 |
7.2.1 研究特色 |
7.2.2 研究创新 |
7.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图1 新疆林果腐烂病的危害症状 |
附图2 腐烂病菌V.mali致病性分化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及分生孢子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
1.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及危害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症状 |
1.2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学研究 |
1.2.1 病原菌 |
1.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1.2.3 病原菌的致病性分化与致病因素研究 |
1.3 侵染循环 |
1.3.1 侵染来源及传播 |
1.3.2 侵染方式与过程 |
1.3.3 侵染时期 |
1.3.4 侵染发病部位 |
1.3.5 潜伏侵染 |
1.4 寄主抗病性研究 |
1.5 病害流行因素 |
1.5.1 气象因素与病害流行关系 |
1.5.2 冻害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5.3 果园菌源量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5.4 果园管理水平、树势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5.5 栽植密度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5.6 营养、土壤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6 综合防治研究 |
1.6.1 农业防治 |
1.6.2 化学防治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1 立题依据 |
1.7.2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调查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调查地点与果园 |
2.2.2 调查时间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病害周年消长规律调查结果 |
2.3.2 病斑周年扩展规律调查结果 |
2.3.3 分生孢子角周年释放规律调查结果 |
2.3.4 分生孢子周年传播规律调查结果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周年消长规律 |
2.4.2 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周年扩展规律 |
2.4.3 苹果树腐烂病分生孢子角周年释放规律 |
2.4.4 苹果树腐烂病分生孢子周年传播规律 |
2.4.5 苹果树腐烂病最佳防治时期 |
第三章 苹果树树皮营养元素含量与腐烂病发生的关系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验仪器与试剂 |
3.2.2 试验样品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群组成、分子检测及其ISSR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概述 |
1.1.1 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和现状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和危害 |
1.1.3 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学研究 |
1.1.4 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
1.1.5 苹果树腐烂病的流行规律研究 |
1.1.6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鉴定 |
1.1.7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治 |
1.2 黑腐皮壳属(Valsa)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
1.3 真菌分类研究的概况 |
1.3.1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1.3.2 延伸因子 1α基因(EF-1α)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1.3.3 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1.3.4 多基因联合分析法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1.4 病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 |
1.4.1 传统检测方法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
1.4.2 生化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
1.4.3 核酸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
1.5 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1 群体遗传学的概念 |
1.5.2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学的内容和意义 |
1.5.3 群体遗传多样性标记的方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 rDNA-ITS,EF-1α和β-tubulin 基因的序列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供试菌株 |
2.2.2 病原菌单菌丝体的获得 |
2.2.3 病原菌营养体的培养和收集 |
2.2.4 菌丝体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 |
2.2.5 苹果树腐烂病菌 rDNA-ITS, EF-1α和β-tubulin 基因的 PCR 扩增 |
2.2.6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2.2.7 PCR 产物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
2.2.8 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苹果树腐烂病菌总量 DNA 的提取 |
2.3.2 苹果树腐烂病菌 rDNA-ITS,EF-1α和β-tubulin 基因的 PCR 扩增 |
2.3.3 rDNA-ITS 基因数据集分析 |
2.3.4 EF1α基因数据集分析 |
2.3.5 β-tubulin 基因数据集分析 |
2.3.6 联合基因序列数据集的 Partition Homogeneity 检测 |
2.3.7 rDNA-ITS,EF1α和β-tubulin 联合基因数据集分析 |
2.3.8 苹果树腐烂病及其近缘属种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3.9 不同寄主来源的 Valsa ceratosperma 与其近缘种的比较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早期快速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菌株及其 DNA 的提取 |
3.2.2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3.2.3 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 |
3.2.4 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3.2.5 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
3.2.6 种特异性引物对腐烂病菌营养体 DNA 的检测 |
3.2.7 有明显症状和无明显症状的样品的采集 |
3.2.8 植物组织中病菌 DNA 的提取 |
3.2.9 Nested-PCR 检测体系的正确性的验证 |
3.2.10 人工接种枝条的带菌情况的巢式 PCR 检测 |
3.2.11 巢氏 PCR 扩增产物序列的测定 |
3.2.12 巢氏 PCR 检测体系的应用 |
3.2.13 苹果树不同组织带菌率的比较 |
3.3 结果 |
3.3.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3.3.2 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 |
3.3.3 种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3.3.4 种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
3.3.5 苹果树腐烂病菌营养体 DNA 的检测 |
3.3.6 植物组织中病原菌 DNA 的提取 |
3.3.7 Nested-PCR 检测体系的正确性的验证 |
3.3.8 人工接种枝条的带菌情况的巢式 PCR 检测 |
3.3.9 巢氏 PCR 扩增最终产物序列的测定 |
3.3.10 巢式 PCR 检测体系的应用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巢式 PCR 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
3.4.2 植物组织中病原菌 DNA 的提取 |
3.4.3 种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
3.4.4 苹果树腐烂病菌共侵染现象的发现 |
3.4.5 巢式 PCR 检测结果与传统分离检测结果的比对 |
3.4.6 苹果树腐烂病菌优势种群转化的可能性 |
3.4.7 病原菌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
第四章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种群遗传特性的 ISSR 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苹果树腐烂病标样的采集 |
4.2.2 供试菌株的分离培养 |
4.2.3 供试菌株单菌丝分离物的获得 |
4.2.4 供试分离株菌丝营养体的获得 |
4.2.5 供试分离株菌 DNA 的提取 |
4.2.6 供试引物 |
4.2.7 苹果树腐烂病菌 ISSR-PCR 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4.2.8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 ISSR-PCR 扩增 |
4.2.9 V. mali 两个变种 V.mali var. mali 和 V. mali var. pyri 的 ISSR-PCR 扩增 |
4.2.10 ISSR-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4.2.11 ISSR-PCR 扩增结果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苹果树腐烂病菌 ISSR-PCR 最佳体系的建立 |
4.3.2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
4.3.3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 |
4.3.4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
4.3.5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聚类分析 |
4.3.6 中国不同地区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7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 |
4.3.8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
4.3.9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聚类分析 |
4.3.10 V. mali 两个变种 V.mali var. mali 和 V. mali var. pyri 的 ISSR-PCR 扩增· |
4.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一 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及配方 |
附录二 论文中用到的英文缩写 |
附录三 黑腐皮壳属及相关属检索表 |
(4)近年我国重要苹果病害发生概况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侵染性病害 |
1.1 苹果树腐烂病 |
1.2 苹果轮纹病 |
1.3 斑点落叶病 |
1.4 苹果白粉病 |
1.5 苹果霉心病 |
1.6 苹果再植病害 |
1.7 苹果病毒病 |
2 苹果非侵染性病害 |
2.1 苹果缺素症 |
2.2 裂果病 |
2.3 冻害 |
(5)苹果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及分生孢子形成和释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苹果腐烂病危害、分布 |
1.2 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命名、种属特征 |
1.3 苹果树腐烂病的流行学描述 |
1.3.1 侵染循环 |
1.3.2 症状 |
1.4 发病因素 |
1.4.1 病区分布及相关生态因子 |
1.4.2 冻害及日灼与发病的关系 |
1.4.3 营养、树势和土壤与发病的关系 |
1.4.4 树体负载量与发病的关系 |
1.4.5 果园内病原体密度与侵染发病的关系 |
1.4.6 自然伤害及修剪 |
1.4.7 病疤重犯的原因 |
1.4.8 中国近年来该病大发生的原因 |
1.5 防治方法 |
1.5.1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调整结果量 |
1.5.2 改善立地条件,实行科学施肥,防治其它病虫害 |
1.5.3 铲除树体带菌 |
1.5.4 刮治、包泥、桥墩接复壮及化学防治 |
1.6 苹果树腐烂病的周年消长动态 |
1.7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室内培养 |
1.8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组织采集地点 |
2.1.2 供试病原菌 |
2.1.3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验溶剂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试验仪器 |
2.1.6 气象数据的获得 |
2.2 苹果树腐烂病菌在几种供试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2.2.1 供试培养基 |
2.2.2 温度对不同培养基中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影响 |
2.2.3 黑光照射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的影响 |
2.2.4 调查及计算方法 |
2.3 苹果树腐烂病子实体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1 病组织的采集 |
2.3.2 病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
2.3.3 病组织石蜡切片的观察 |
2.4 田间苹果树腐烂病的病斑扩展变化观察 |
2.5 田间苹果树腐烂病分生孢子器的产生和释放分生孢子规律 |
2.5.1 不同季节病斑上分生孢子器的产生时间观察 |
2.5.2 影响孢子角出现的气象因素 |
2.5.3 分生孢子释放与降雨的关系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度对不同培养基里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器的影响 |
3.2 苹果树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周年变化情况 |
3.3 田间苹果树腐烂病分生孢子器产生和释放分生孢子规律 |
3.4 苹果树腐烂病的子实体组织病理学观察 |
4 讨论 |
4.1 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周年扩展变化情况 |
4.2 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角产生和子实体形成条件 |
4.3 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周年扩展变化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苹果树腐烂病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苹果的分布和腐烂病的发生情况 |
1.2.2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1.2.3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学的研究 |
1.2.4 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
1.2.5 苹果树腐烂病流行因素 |
1.3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生物防治 |
1.3.3 抗病品种资源的研究 |
1.3.4 苹果树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3.5 其他防治技术 |
1.3.6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技术研究展望 |
1.4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新方法的研究 |
1.4.1 烯唑醇和EM 菌液概述 |
1.4.2 适时灌溉 |
第二章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危害 |
2.1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危害情况调查和发生规律周年动态观察 |
2.1.1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危害情况调查 |
2.1.2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的周年动态观察 |
2.2 陕西省气象调查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1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2.3.2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周年动态 |
2.3.3 苹果树腐烂病与品种的相关性 |
2.3.4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病情况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土壤水分含量与腐烂病发生相关性 |
3.1 陕西降水与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相关性 |
3.2 改变土壤水分的目的和意义 |
3.3 灌溉试验设计 |
3.3.1 试验基地 |
3.3.2 果树适宜灌水量的计算 |
3.3.3 灌溉技术设计 |
3.4 结果统计和分析 |
第四章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新技术—“腐必帖”的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新剂型——“腐必帖”的试制 |
4.1.2 烯唑醇和EM 菌液室内毒力测定 |
4.1.3 “腐必帖”田间药效试验 |
4.2 结果分析 |
4.2.1 室内抑菌力测定结果 |
4.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4.3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对策的制定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菌对苹果腐烂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
1.1.1 新疆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症状和危害 |
1.2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研究 |
1.2.1 病原菌种类及其来源 |
1.2.2 病原菌的致病物质研究 |
1.2.3 苹果树腐烂病侵染循环 |
1.3 流行因素 |
1.3.1 树势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3.2 气象因素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3.3 栽植密度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4 苹果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
1.4.1 栽培管理 |
1.4.2 物理防治 |
1.4.3 化学防治 |
1.4.4 生物防治 |
1.4.5 植物源农药防治 |
1.5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技术展望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7.1 研究目标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生防菌的筛选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放线菌菌株的筛选 |
2.2.2 拮抗菌株对8种常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2.2.3 菌株CH10对离体苹果枝的防治效果 |
2.2.4 拮抗菌株CH10的鉴定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生防菌对苹果树及果实腐烂病菌抑制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拮抗菌CH10对病原菌抑制效果研究 |
3.2.2 果实内部抑菌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CH10菌株对苹果品质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主要仪器 |
4.1.4 主要试剂及药品 |
4.1.5 品质指标测定 |
4.1.6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生防菌CH10菌悬液对苹果发病率的影响 |
4.2.2 生防菌CH10菌悬液对苹果硬度的影响 |
4.2.3 生防菌CH10菌悬液对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2.4 生防菌CH10菌悬液对苹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4.2.5 生防菌CH10菌悬液对苹果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4.2.6 生防菌CH10对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4.2.7 生防菌CH10对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4.2.8 生防菌CH10对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杨凌糖丝菌Hhs.015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
1.1.1 苹果产业的现状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及危害 |
1.1.3 苹果树腐烂病的症状 |
1.2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学 |
1.2.1 病原菌 |
1.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1.2.3 侵染循环 |
1.3 流行因素 |
1.3.1 气象因素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3.2 树势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3.3 果园内菌源量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3.4 栽植密度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3.5 果园管理水平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1.4 综合防治研究 |
1.4.1 农业措施 |
1.4.2 化学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目的 |
1.5.3 意义 |
第二章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供试的植物内生放线菌 |
2.2.2 供试靶标菌 |
2.2.3 培养基 |
2.3 方法 |
2.3.1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发酵液的制备 |
2.3.2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2.3.3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4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离体叶片上病斑扩展及产孢的影响 |
2.3.5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离体枝条上病斑扩展及产孢的影响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2.4.2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2.4.3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发酵液对离体叶片上病斑的扩展及产孢的影响 |
2.4.4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离体枝条上病斑的扩展及产孢的影响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防治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供试植物内生放线菌 |
3.2.2 供试药剂 |
3.2.3 试验田概况 |
3.3 方法 |
3.3.1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发酵液的制备 |
3.3.2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预防试验 |
3.3.3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刮斑治疗试验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时间涂抹杨凌糖丝菌 Hhs.015 发酵液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预防效果 |
3.4.2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刮斑治疗结果 |
3.4.3 杨凌糖丝菌 Hhs.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病斑复发的影响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陕西省渭北地区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情况调查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4.2.2 调查对象 |
4.2.3 调查方法 |
4.2.4 病情指数的计算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2009-2011 年渭北地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4.3.2 不同树龄的富士品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4.3.3 不同品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4.3.4 不同地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4.3.5 不同栽植密度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苹果树体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
1.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及危害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症状 |
1.1.3 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学研究 |
1.1.4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
1.1.5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的侵染特性研究 |
1.1.6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的侵染时期研究 |
1.1.7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
1.1.8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研究 |
1.2 矿质营养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
1.2.1 氮营养与植物病害 |
1.2.2 磷营养与植物病害 |
1.3 钾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
1.3.0 钾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
1.3.1 钾对糖代谢的调控 |
1.3.2 钾对酚类物质代谢的调控 |
1.3.3 钾对木质素代谢的调控 |
1.3.4 钾对抗病相关酶类的调控 |
1.4 钾对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
1.4.1 苹果树体缺钾症状 |
1.4.2 缺钾对苹果树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4.3 钾在苹果树体的周年变化 |
1.4.4 苹果树体营养诊断标准和适量范围 |
1.4.5 我国果园的施钾肥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苹果树体营养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供试菌种 |
2.1.3 温室盆栽试验 |
2.1.4 田间施肥试验 |
2.1.5 接种处理 |
2.1.6 树体营养分析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温室中不同浓度钾处理对苹果树体K含量的影响 |
2.2.2 不同钾处理对活体接种苹果枝条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
2.2.3 不同钾处理对离体接种苹果叶片及嫩稍病斑扩展的影响 |
2.2.4 温室试验中苹果树体钾含量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2.5 温室试验中苹果叶片营养比率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2.6 田间施钾肥处理对苹果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2.2.7 田间施钾肥处理对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
2.2.8 田间试验中苹果钾含量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2.9 田间试验中不同营养比率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三章 苹果树体周年营养变化与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关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0 调查果园概况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样品处理 |
3.1.3 N、P、K含量测定 |
3.1.4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3.1.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苹果树腐烂病周年变化 |
3.2.2 苹果树体营养元素周年变化 |
3.2.3 苹果树营养元素周年变化对腐烂病发生的影响 |
3.2.4 苹果树体抗病相关营养物质周年变化与钾含量的关系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第四章 钾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生理学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4.1.3 接种处理 |
4.1.4 样品处理 |
4.1.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1.6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4.1.7 木质素含量测定 |
4.1.8 愈伤形成观察 |
4.1.9 外卫周皮、创伤周皮组织学观察 |
4.1.10 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
4.1.11 苹果枝条蛋白SDS-PAGE电泳 |
4.1.12 苹果枝条蛋白i TRAQ定量分析 |
4.1.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苹果枝条可溶性糖含量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2 苹果枝条酚类物质含量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3 苹果枝条愈伤形成能力与树体钾含量的关系 |
4.2.4 苹果枝条木栓化与树体钾含量的关系 |
4.2.5 苹果枝条木质素含量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6 苹果枝条抗病相关酶活性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7 低钾与钾正常水平苹果枝条差异蛋白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结论 |
4.3.2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全文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及分生孢子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地点及品种 |
1.2 调查方法 |
1.2.1 分生孢子捕捉及周年动态调查 |
1.2.2 病害周年消长规律调查 |
1.2.3 病斑周年扩展规律调查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生孢子周年传播规律调查 |
2.2 病害周年消长规律调查 |
2.3 病斑周年扩展规律调查 |
3 讨论 |
四、苹果树腐烂病的冬季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D]. 郭开发. 石河子大学, 2016(12)
- [2]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及分生孢子传播规律研究[D]. 杜战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3]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群组成、分子检测及其ISSR遗传分析[D]. 臧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 [4]近年我国重要苹果病害发生概况及研究进展[J]. 王树桐,王亚南,曹克强. 植物保护, 2018(05)
- [5]苹果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及分生孢子形成和释放规律研究[D]. 陈曲.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6]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的研究[D]. 李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菌对苹果腐烂抑制作用研究[D]. 李阳.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8]杨凌糖丝菌Hhs.015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 李正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9]苹果树体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机制研究[D]. 彭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0)
- [10]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周年消长及分生孢子传播规律研究[J]. 杜战涛,李正鹏,高小宁,黄丽丽,韩青梅. 果树学报,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