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上好数学活动课(论文文献综述)
何家莹[1](2020)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强调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使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成为了同等重要的教学要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都有所提升,但很多教师依然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入,也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甚至把它当做单一知识脉络的解决问题课来教学。这就导致“综合与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综合与实践”课。长此以往,使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在实践中践行,必然会影响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达到“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目的。本论文选择一些实录课堂作为案例,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FIAS课堂观察法从宏观上对课例的课堂结构和教学风格等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这几堂课的异同。然后再对其中五个“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定性分析,突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问题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从而剖析得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本研究能丰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研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希望能为其他三个领域数学活动的教学给予一些启示。
孟海霞[2](2020)在《数轴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学是致力于时间的科学,时序的观念素养是中学生对历史时间认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广大中学生培养历史学科核心观念素养的本质体现。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教材的陆续投入使用,学生学习历史面临着新的挑战,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历史数轴图示法,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和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有关时序和记忆的难题,对历史事件进行排序,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培养其时序观念。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历史数轴图示,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时间序列,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轴图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数轴图示法的相关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习经历,从“数轴图示法在新授课中的应用”“数轴图示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数轴图示法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数轴图示法在练习课中的应用”这四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进行展示、提炼和分析来帮助学生探索数轴图示法在初中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此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初中生历史时序观的具体方法,并针对数轴图示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在使用该方法时的注意事项和建议,以便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际经验。
陈小丽[3](2020)在《高中历史分层教学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量、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情况,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各自水平相近的层次(这种分层会随着时间变化或者教师教学需要而适时调整)而进行的有针对性教学。随着班级授课制弊端的凸显、高中历史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推进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在高中历史中运用分层教学,教师需要把握科学分层、隐性分层、动态分层和学生中心这四大原则。在笔者看来,分层教学运用到高中历史中的突出价值在于它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通过分层制定素养目标和适时调整素养目标这两大策略,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而完成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然,在高中历史中运用分层教学,不同的课型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教师在运用该教学时,要注意因课制宜,合理运用。此外,一些历史教学方法的融入,可以增加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效果,所以教师在运用该教学时,可以融入一些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加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合力,进而将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高中历史中运用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丰富高中历史课堂,给高中历史课堂带去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历史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历史分层教学意识薄弱、历史分层教学运用能力欠缺、历史分层教学运用过程庞杂以及历史分层教学运用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强分层教学运用意识、提高分层教学运用能力、创新分层教学运用过程和提升分层教学运用效果。同时,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有效运用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历史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使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绽放出它应有的魅力。
唐文婷[4](2020)在《初中优质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特征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了将立德树人的精神落到实处,教育部办公厅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开展以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踊跃报名,在活动平台上进行“晒课”,每年该平台都会组织教师和专家对这些课进行评级,其中“部级优课”是所有评选等级中最高的等级,这意味着部级优课代表了我国较高的教学水平,可被视为“优质课”;再加上该活动的影响力,这些部级优课对当前教师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与引导的作用,因此,“一师一优课”活动中的部级优课对于教学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数学核心素养”更是指明了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初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复习课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课型,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应对中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初中数学复习课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数学教学任务合理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上的。因此,本文将“一师一优课”平台中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以后的初中数学复习课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教学任务的研究,总结出在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优质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特征。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录像观察法与内容分析法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研读相关资料,将数学复习课与教学任务这两个主体概念界定清楚,并编制好分析框架。其次,通过录像观察法将选定的教学录像转化为文字实录,并按照编制好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以获取研究数据。最后,通过对研究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总结出了初中优质数学复习课在两个研究方面各自具有哪些特征,并根据所得结论,进一步提出关于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设计和实施的改进策略。关于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特征,本文先将教学任务按照其功能分为引入任务、练习任务、总结任务以及作业任务四种类型,然后从不同教学任务的表现形式与认知水平分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一,从教学任务的表现形式方面展开研究,不同类型教学任务的研究重点稍有不同。首先是关于不同类型教学任务的数量特征。在组织阶段,引入任务、练习任务、总结任务与作业任务平均数量分别为1、3、1.5、1个;在实施阶段,由于任务数量安排不合理导致总结任务与作业任务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的问题。其次是关于引入任务与总结任务的教学主体性特征。根据研究发现,这两类教学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比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为教学基本理念。然后是关于作业任务与练习任务中的问题数量与问题串结构特征,两类任务中教师安排的问题数量普遍偏少,且问题串的结构以递进结构为主。最后是关于教学方式的特征,教师们善于利用各种师生互动方式,且善于应用各种教学媒介与网络资源。其二,从教学任务的认知水平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多于一半的作业任务既没有完整的在教案中呈现也没有在课堂上实施,因此不对作业任务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其余三种类型的教学任务在任务组织阶段的认知水平以“中、高认知水平”为主,引入任务的认知水平在实施阶段得到了很好的“维持”,而练习任务与总结任务的认知水平在实施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现象。总体而言,“核心素养”对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设计和实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在核心素养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科学合理地编排数学教学任务。
黎媛君[5](2017)在《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国家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儿童发展的主体因素。数学教学的标准也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转变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四基目标。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以及数学活动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数学活动课的相关背景、设计、实施、评价等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研究,阐明了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清晰了研究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课、数学活动经验的概念,搜集了前人对于此类研究的经验,进行学习和研究。第二部分分析了学生的数学活动课需求和教师的数学活动课教学现状。第三部分论述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设计,从数学文化、数学游戏、思维拓展、操作活动、学科沟通等五个方面对数学活动的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设计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与评价,分别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类型内容的数学体验活动,分析一般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方式,并提出多元化的评价思路研究。期望通过对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模式和内容。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活动课融入多种数学活动形式,合理安排活动内容,转变评价呈现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蒋洁蕾[6](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水玉凤[7](2013)在《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活动课与数学学科不断融合,数学活动课作为一门独立的数学课型愈来愈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板块纳入数学课程之中,每一章末均添加了数学活动板块,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2001年到如今,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招到不少质疑和考验。推广数学活动课已经十余年,其实施现状到底如何?有必要对其做一个阶段性的研究。学校是否支持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否大部分教师认同数学活动课的价值?数学活动课实施的效果如何?取到了哪些成果?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数学活动课实施应该注意哪些要点?本研究首先对有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对数学活动课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访谈的方法对一线教学中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了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真实看法和认识,以及他们数学活动课实施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学活动课经典案例,探究了数学活动课实施应该注意的要点。最后结合访谈及案例研究结果,提出数学活动课实施的具体策略。访谈结果表明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展遇到不少阻碍,主要集中于学校与教师。在学校方面,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分配不合理;在教师方面,教师们均认同数学活动课的开展的价值,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相对于老教师而言,年轻教师更愿意尝试数学活动课教学,但是在实施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课堂的驾驭,活动的评价等方面。通过对数学活动课案例的探究发现,实施数学活动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活动主题选择的恰当性;数学活动课目标的设置与活动过程的一致性;活动之间的层次性与衔接性;活动所隐含的数学思想与原理的挖掘;评价的全面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归属范畴,提出数学活动课的定义;(2)从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数学活动课实施的具体问题。
刘凤香[8](2011)在《浅谈上好数学活动课与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写小学数学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通过活动可以体验实际生活,从中获取知识,拓宽领域,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马秀峰[9](2007)在《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活动教学是在充分吸收了建构主义、杜威“从做中学”、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它以“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和建构活动,获得数学认知水平和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本文在阐述“活动”、“活动教学”、“数学活动教学”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了中学数学活动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因素和主动需求进行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情境--问题”数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数学活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教师的主动性、活动内容的选取和活动评价是阻碍数学活动教学的主要因素。
靳慧文[10](2003)在《试谈上好数学活动课》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活动课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应按照学生年龄特征、认识规律、科学规划、认真指导、妥善安排,一般应从以下几点进行。一、趣味性数学活动课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情趣、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课。课外活动要有一定情趣,使学生在活动课中不仅
二、试谈上好数学活动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上好数学活动课(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小学数学与“综合与实践”相关的研究 |
(二)国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 |
1.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领域要求的演变 |
2.国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研究成果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特征 |
(一)问题性 |
(二)综合性 |
(三)实践性 |
五、基于FIAS课堂观察法的分析 |
(一)编码规则 |
(二)FIAS数据分析方法 |
1.矩阵分析 |
2.FIAS互动变量分析法 |
(三)基于FIAS课堂观察系统的观察结果 |
六、课堂活动具体内容分析 |
(一)课堂活动记录 |
(二)基于“问题性”的分析 |
(三)基于“实践性”的分析 |
(四)基于“综合性”的分析 |
七、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策略 |
(一)如何体现“综合与实践”问题性的教学策略 |
(二)如何体现“综合与实践”实践性的教学策略 |
1.教师发挥积极主导作用,做到及时反馈 |
2.重视工具在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
3.给予学生思考时间,经历独立思考后再合作 |
4.给予学生分享空间,构建师生语言范式 |
(三)如何体现“综合与实践”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
1.横向沟通联系,建立深刻性 |
2.纵向沟通联系,建立系统性 |
3.挖掘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间的联系 |
4.重视回顾与反思在实践活动后的作用 |
八、研究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的局限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2)数轴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一、数轴图示法相关概念界定 |
(一)图示法 |
(二)数轴图示法 |
二、数轴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一)有利于充分激发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
(二)有利于构建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 |
(三)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三、数轴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一)数轴图示法在历史新授课中的应用 |
(二)数轴图示法在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 |
(三)数轴图示法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 |
(四)数轴图示法在历史练习课中的应用 |
四、数轴图示法的不足之处与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中历史分层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运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第一节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运用的必要性 |
一、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需要分层 |
二、高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推进分层 |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性助力分层 |
第二节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运用的重要性 |
一、实现深度教育公平 |
二、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
三、推动历史教育发展 |
第二章 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分层教学的运用原则 |
一、科学分层 |
二、隐性分层 |
三、动态分层 |
四、学生中心 |
第二节 分层教学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运用策略 |
一、量身定做,分层制定素养目标 |
二、因生制宜,适时调整素养目标 |
第三节 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
一、历史新授课中运用分层教学 |
二、历史复习课中运用分层教学 |
三、历史活动课中运用分层教学 |
第四节 分层教学结合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
一、创设多元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二、借助图辅以分层讲授,加深历史理解 |
三、运用史料分层设问,启发历史思维 |
第三章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
第一节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历史分层教学运用意识浅薄 |
二、历史分层教学运用能力欠缺 |
三、历史分层教学运用过程庞杂 |
四、历史分层教学运用效果不佳 |
第二节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存在问题的优化措施 |
一、增强历史分层教学运用意识 |
二、提高历史分层教学运用能力 |
三、创新历史分层教学运用过程 |
四、提升历史分层教学运用效果 |
结语 |
附录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初中优质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特征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师一优课”中的优质课对教学的示范性与引领性 |
1.1.2 数学复习课作为课型的重要性 |
1.1.3 核心素养赋予优质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新使命与新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复习课 |
1.3.2 教学任务、数学任务与数学教学任务 |
1.4 研究问题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2 复习课的研究成果 |
2.2.1 复习课的作用 |
2.2.2 复习课的教学方式 |
2.2.3 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
2.2.4 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
2.3 数学教学任务的研究成果 |
2.3.1 国外关于“数学教学任务”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数学教学任务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研究法 |
3.1.2 录像观察法 |
3.1.3 比较分析法 |
3.1.4 访谈法 |
3.2 数学教学任务分析框架 |
3.2.1 不同类型教学任务的表现形式分析框架 |
3.2.2 数学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
3.3 研究过程 |
3.3.1 整理资料 |
3.3.2 选择研究对象 |
3.3.3 观察录像,转录成文字实录 |
3.3.4 数学教学任务的记录 |
3.3.5 深入分析 |
3.3.6 访谈教师,深入实践 |
4 数据结果与分析 |
4.1 引入任务的特征分析 |
4.1.1 引入任务的表现形式特征分析 |
4.1.2 引入任务的认知水平特征分析 |
4.2 练习任务的特征分析 |
4.2.1 练习任务的表现形式特征分析 |
4.2.2 练习任务的认知水平特征分析 |
4.3 总结任务的特征分析 |
4.3.1 总结任务的表现形式特征分析 |
4.3.2 总结任务的认知水平特征分析 |
4.4 作业任务的特征分析 |
4.4.1 作业任务的表现形式特征分析 |
4.4.2 作业任务的认知水平特征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教学策略 |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1.1 引入任务的教学特征 |
5.1.2 练习任务的教学特征 |
5.1.3 总结任务的教学特征 |
5.1.4 作业任务的教学特征 |
5.2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的教学策略 |
5.2.1 教师应有设计教学任务的意识 |
5.2.2 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都注重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 |
5.2.3 教学任务的数量按类型合理设计 |
5.2.4 教学任务的设计以“中、高认知水平”为主 |
5.2.5 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
5.2.6 注重维持教学任务的认知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学教学任务观测量表 |
附录 B 数学复习课认知要求变化记录表 |
附录 C 复习课访谈提纲 |
致谢 |
(5)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数学活动与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 |
(二) 关于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学生需求与教师实施现状分析 |
一、学生数学活动的需求分析 |
二、教师实施活动的现状分析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与设计 |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 |
(一) 数学文化 |
(二) 数学游戏 |
(三) 思维拓展 |
(四) 操作活动 |
(五) 学科沟通 |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 |
(一) 各年级内容设计 |
(二) 一年级设计案例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与评价 |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 |
(一) 实施过程 |
(二) 实施案例 |
(二) 实施策略 |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评价 |
(一) 评价标准 |
(二) 评价方式 |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苏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内容整理 |
附件D: 苏教版教材中“动手做”内容整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
一、效率优先 |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
二、因材施教 |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
三、精英培养 |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
四、能力公平 |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
五、示范性发挥 |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 |
1.1.2 数学教学的现实需求 |
1.2 有研究成果综述 |
1.2.1 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
1.2.2 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
1.2.3 数学活动课的实施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数学活动课的理论研究 |
2.1 数学活动课的概念界定 |
2.1.1 活动 |
2.1.2 数学活动课中的“活动” |
2.1.3 数学活动课 |
2.2 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2.2 杜威“做中学”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3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特点 |
3.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
3.1 教师访谈实录 |
3.2 访谈总结 |
3.2.1 数学活动课的认识 |
3.2.2 数学活动课的实际开展情况 |
3.2.3 数学活动课的实施 |
3.3 该校在数学活动课开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
4. 数学活动课案例研究 |
4.1 数学活动课案例 |
4.2 案例分析 |
5. 数学活动课实施策略 |
5.1 学校应加强对数学活动课的重视 |
5.2 学校的师资分配体制需完善 |
5.3 教师需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把握,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 |
5.4 教师需提高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能力 |
5.4.1 教学目标 |
5.4.2 活动内容 |
5.4.3 活动准备 |
5.4.4 活动过程设计 |
5.4.5 活动结果的交流 |
5.5 教师须加强课堂灵活有效的驾驭能力 |
5.6 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 |
6. 结语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浅谈上好数学活动课与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
二、在合作议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在生活实践中, 让学生“体验数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9)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导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数学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 数学活动教学的教育理论基础 |
(三) 国外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现状 |
(四) 国内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的现状 |
三、中学数学活动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
(一) 中学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
(二) 中学数学活动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
四、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现状调查 |
(一) 学生对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的调查分析 |
(二) 教师问卷统计及分析 |
五、主要结论和反思 |
(一) 主要结论 |
(二) 对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建议与思考 |
(三)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试谈上好数学活动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策略研究[D]. 何家莹. 西南大学, 2020(05)
- [2]数轴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孟海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高中历史分层教学运用研究[D]. 陈小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初中优质数学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特征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为例[D]. 唐文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 黎媛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6]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7]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研究[D]. 水玉凤.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8]浅谈上好数学活动课与能力的培养[J]. 刘凤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4)
- [9]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调查研究[D]. 马秀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10]试谈上好数学活动课[A]. 靳慧文. 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十二卷),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