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精神障碍

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精神障碍

一、肾上腺皮质瘤时的精神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王纪智[1](2021)在《首发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既往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对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和炎性因子水平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抑郁症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方法:收集首发未治疗的抑郁症患者35名,健康受试者31名。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HAMD-17)评估患者抑郁严重程度,采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DNA序列,随后通过QIIME2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并采用LEf Se分析方法来鉴定两组的差异菌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的炎性因子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血浆中的短链脂肪酸,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和炎性因子的差异,并对肠道菌群与短链脂肪酸、炎性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BMI、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饮食习惯等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从66名被试的粪便样本中一共获得7422832条序列,利用Vsearch软件对得到的序列进行拼接、质量过滤、去重、去嵌合体,最后得到4337329条高质量序列,这些序列长度主要集中在400-430bp之间。再以97%的相似性水平对得到的高质量序列聚类,共得到2846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在门水平,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受的菌群主要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这四种菌门的相对丰度已超过99%,厚壁菌门是两组的绝对优势菌门。在科水平,我们统计了相对丰度前20的菌群。抑郁症患者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菌群为毛螺菌科、瘤胃菌科、拟杆菌科、韦荣氏菌科、肠杆菌科、双歧杆菌科、链球菌科和理研菌科。健康受试者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菌群除以上菌群外,还包括紫单胞菌科和梭菌科。在属水平,我们统计了相对丰度前20的菌群。在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菌群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共有菌群主要为拟杆菌属、氏菌属、粪杆菌属、芽殖菌属、布劳特氏菌属、双歧杆菌属、志贺氏菌属、瘤胃菌科_瘤胃菌属、瘤胃菌属、粪球菌属、链球菌属、小杆菌属、另枝菌属、考拉杆菌属、毛螺菌科_梭菌属。此外,抑郁症患者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菌群还有巨单胞菌属、多尔氏菌属,健康受试者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菌群还有巨球形菌属、狄氏副拟杆菌属和颤螺旋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肠道菌群的Simpson指数、Pielou’s evenness指数降低(P=0.0025,P=0.031)。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已足够反映当前样本所包含的多样性。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01)。LEf Se分析在两组中一共鉴定出了13个显着差异的菌群(?<0.05,LDA>2)。其中4个在抑郁症组中富集,分别为鞘脂单胞菌目、鞘脂单胞菌科、莫拉菌科和不动杆菌属。9个在抑郁症组中降低,分别为苏黎世杆菌目、苏黎世杆菌科、梭菌科、Marinilabiaceae、梭菌属、毛螺菌属、Macellibacteroides、肠杆菌属和苏黎世杆菌属。3.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的乙酸、丙酸和丁酸水平降低(P<0.05)。短链脂肪酸与差异菌属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丁酸与梭菌属呈正相关(r=0.349,P=0.040)。4.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的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3)。炎性因子与差异菌属的相关性分析发现,IL-6与苏黎世杆菌科(r=-0.441,P=0.008)呈负相关,IL-6与苏黎世杆菌属呈负相关(r=-0.462,P=0.005)。结论:1.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菌群多样性降低。2.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乙酸、丙酸、丁酸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相关。

姜申[2](2021)在《经腹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完全经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Laparoscopic transperitoneal adrenalectomy,LTA)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Posterior retroperitoneoscopic adrenalectomy,PRA)在治疗肾上腺肿瘤上的安全性,探讨两种术式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及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2018.6-2019.7月收治的肾上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LTA组和PRA组,每组各30例,LTA为经腹腔入路,而PRA为经后腹腔入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侧别、肿瘤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来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侧别及肿瘤大小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LTA与PR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出院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LTA与PRA组在肿瘤类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是否转开放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后腹腔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PRA)与经腹腔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TA)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快;而两组在并发症率及中转开放手术中均无差别,均安全可靠。

侯梦慧[3](2021)在《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心境稳定剂在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增效效果;分析不同心境稳定剂对于减少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的疗效及相关安全性。方法:收集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安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90例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其为三组,利培酮组为单独使用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组为利培酮合并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组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观察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4周,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修订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治疗结果,并统计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婚姻分别对MOAS量表得分、PANSS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中显示PANSS量表得分与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P<0.05);治疗前三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利培酮组与使用心境稳定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使用心境稳定剂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4周联合碳酸锂组各量表低于联合丙戊酸钠组(P<0.05);PANSS得分前2周、4周各组差值得分由高到底依次为联合碳酸锂组、联合丙戊酸钠组、利培酮组;MOAS前2周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丙戊酸钠组、联合碳酸锂组、利培酮组;前4周依次为联合碳酸锂组、联合丙戊酸钠组、利培酮组;前2周与4周的治疗中各量表得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心境稳定剂能够辅助增效利培酮,并且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的疗效优于联合丙戊酸钠,三组安全性无差别。

卜筱梅[4](2021)在《“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评价“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法与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疗效差异,初步形成穴位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技术规范,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GAD(肝郁气滞型)患者66例,结合临床实际,按照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各33例。两组均基于“疏肝调神”理论选穴:百会、神门(双)、内关(双)、太冲(双)、心俞(双)、肝俞(双)。针刺组每次留针30min,3次/周,共24次;埋线组使用“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埋线治疗,1次/2周,共4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变化,并依据HAMA减分率评价比较两组的总体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针刺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有效率77.42%;埋线组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84.37%。两种疗法疗效相当(P>0.05)。(2)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同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两组间治疗后相比,两种疗法对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相当(P>0.05)。(3)两组HAMA总分、各分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HAMA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能改善GAD症状;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对改善患者焦虑程度方面效果相当。进一步对比HAMA 14个分项,针刺组和埋线组在13个分项的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仅“害怕”一项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大部分焦虑情绪与躯体焦虑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埋线组在改善“焦虑情绪”“失眠”2项方面优于针刺组(P<0.05)。(4)STAI积分比较STAI分为SAI(状态焦虑)和TAI(特质焦虑)两部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AI、TAI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的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治疗后两组相比,两种疗法在改善状态及特质焦虑方面效果相当(P>0.05)。(5)SAS积分比较两组SAS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焦虑症状。(6)和针刺组相比,埋线组的治疗频次和花费时间更少,支出医疗费用更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针刺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25%;埋线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7%,埋线组复发率显着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1)“疏肝调神”针刺法和埋线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均有较好疗效,均可显着改善患者(肝郁气滞)的中医证候表现,显着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及躯体性焦虑程度,降低患者状态性焦虑及特质性焦虑程度;其中“疏肝调神”埋线法对HAMA量表分项指标“焦虑情绪”和“失眠”的改善程度优于针刺法,其复发率更低。(2)穴位埋线的治疗频次、花费时间及治疗费用低于针刺治疗,具有效优、价廉的优势。

邓慧君[5](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新疆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新疆煤矿工人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现况调查,构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间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重要候选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性,为完善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19-2020年6家新疆煤矿企业共1650名煤矿工人进行职业倦怠、付出-回报失衡、工作内容、职业发展性、抑郁、幸福感指数以及肌肉骨骼疾患量表调查。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煤矿工人中重度倦怠(倦怠组)和零轻度倦怠(对照组)各150名(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等1:1匹配),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 MLDRTM)对300个样本进行BDNF基因(rs2030324、rs12273539、rs10835210)和NR3C1基因(rs258747)位点分型,探索职业倦怠的易感基因型。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采用AMOS 23.0软件构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SEM;采用SHEsis软件拟合优度χ2检验对基因分布频率做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以及运用GMDR软件进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相关分析。结果:(1)本次发放问卷共1650份,有效问卷1497份,有效回收率90.73%。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均分为46.98±17.64分,情感耗竭维度为15.98±8.01分,人格解体维度为11.08±6.26分,个人成就感维度为19.93±8.47分。其中零倦怠353人(23.6%)、轻度倦怠537人(35.9%)、中度倦怠417人(27.9%)、重度倦怠190人(12.7%)。(2)不同工龄、工种、受教育程度、倒班制度以及年收入组之间的职业倦怠均分和倦怠程度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组之间则无差异(P>0.05)。工龄11~20年的职业倦怠均分最高;其他工种低于采煤工与掘进工(P<0.05);高受教育程度高倦怠;两班倒职业倦怠均分低于白班,三班两倒高于两班倒(P<0.05);已婚者的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未婚者;年收入≥10万元组的倦怠均分最高,7~10万元组高于1.5~7万元组。(3)ERI标准分及3个维度、抑郁得分及4个维度、职业发展性、工作复杂性和幸福感指数在不同职业倦怠程度分组间的得分均有差异(P<0.001),重度倦怠组ERI标准分、抑郁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在职业发展性和幸福感指数中,零倦怠组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工作复杂性维度中,倦怠程度越高,其分值越高(P<0.001)。(4)偏相关结果发现,除了回报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之间尚未发现相关(P>0.05),ERI各维度得分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01);除了积极情绪呈负相关,抑郁另3个维度得分与职业倦怠、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得分均呈正相关(P<0.001);职业发展性分别与个人成就感(rs=0.301)、职业倦怠(rs=0.161)呈正相关(P<0.001);工作复杂性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01);幸福感指数与个人成就感(rs=0.554)、职业倦怠(rs=0.252)呈正相关(P<0.001)。(5)职业倦怠是矿工WMSDs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职业倦怠程度的一周、至今以及年WMSDs患病率均不同(P<0.001)。(6)模型经拟合修正后,χ2/df=2.710,RMSEA=0.034,AGFI=0.969等拟合效果良好且符合标准,路径回归系数均有意义(P<0.001)。付出-回报失衡(β=0.354)、工作复杂性(β=0.358)对职业倦怠均存在直接正向效应;职业倦怠(β=0.924)对抑郁存在直接正向效应;付出-回报失衡(β=0.327)、工作复杂性(β=0.331)分别通过职业倦怠对抑郁存在间接正向效应,且间接效应有意义(P<0.05)。(7)(1)职业倦怠各维度和均分在倦怠组和对照组中皆有统计学意义(P<0.001)。(2)BDNF和NR3C1基因4个位点各基因型的实际和理论频数均符合H-W遗传平衡(P>0.05)。(3)BDNF rs2030324、rs10835210位点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倦怠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BDNF rs12273539和NR3C1 rs258747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有差异(P<0.05)。(4)单因素分析发现,BDNF rs12273539 C/T基因型(主要为携带T等位基因,ORC/T=1.654,95%CI:1.022~2.676,ORT=1.647,95%CI:1.109~2.446)以及NR3C1 rs258747 G/A基因型(主要为携带G等位基因,ORG/A=2.125,95%CI:1.310~3.446,ORG=1.654,95%CI:1.022~2.676)可能是职业倦怠的易感基因型。(5)倦怠组SNP位点rs10835210不同基因型间职业倦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0,P=0.027);C/C基因型人格解体分明显高于C/A基因型(P=0.011)。结论:(1)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占74.42%。相对于其他组,工龄11~20年组、年收入≥10万元组以及高受教育程度、白班的职业倦怠得分较高。(2)ERI各维度、抑郁各维度、职业发展性、工作复杂性和幸福感指数与职业倦怠得分均呈正相关,其分值越高,倦怠程度越高。(3)职业倦怠是煤矿工人患WMSDs的危险因素。(4)ERI、工作复杂性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职业倦怠是抑郁的危险因素。高ERI、高工作复杂性可能会增加患职业倦怠风险。倦怠程度越严重,越有可能存在抑郁。(5)BDNF rs12273539(C/T)和NR3C1 rs258747(G/A)基因型可能是职业倦怠的易感基因型。

刘慧鸿[6](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黄艳册[7](2020)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大量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在FGID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综合医院评估精神心理障碍常用的心理测评工具有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y Questionnaire-9,PHQ-9)等,但是综合医院患者多以躯体化症状就诊,以上量表更多侧重于心理情绪,在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障碍识别率低,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是我国心内科学者毛家亮教授设计的自评量表,除了心理情绪还包含躯体症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SSS在FGIDs患者中具有较好信度效度,本研究进一步评估SSS在消化内科门诊筛查FGIDs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稳定性及诊断价值。目的:使用SSS、SAS、SDS对FGIDs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通过重测信度评价SSS稳定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探讨SSS在消化内科FGIDs患者精神心理障碍识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FGIDs患者60例进行心理量表的测评。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名患者,2周后对其进行量表重测,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对SSS采用Cronbach’s a分析并计算重测信度,通过计算AUC判断其诊断价值。结果:1.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患者SSS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SSS量表得分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SSS、SAS、SDS测评分别有60.0%、45.0%及51.7%的FGIDs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说明FGIDs患者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较高。3.SSS、SAS、SDS对于FGIDs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8%、65.9%、75.6%,说明SSS对FGIDs患者中精神心理障碍检出率最高。4.(1)对SSS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Cronbach’sα系数为0.902,说明该量表信度较高。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两次测量的结果进行重测信度分析结果为0.973,说明两次测量结果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2)SSS-SAS、SSS-SDS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1及0.748。躯体症状(S因子)、焦虑症状(A因子)、抑郁症状(D因子)、焦虑抑郁症状(AD因子)得分与SAS、SDS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5?0.822,其中A因子得分与SAS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737,D因子得分与SDS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0,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当SSS>35分为界值时,约登指数最大,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78.9%,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P<0.005),说明SSS对FGIDs患者精神心理障碍具有诊断价值。结论:SSS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准确性,可作为综合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识别FGIDs患者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工具;FGIDs患者中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较高,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牟家民[8](2019)在《神经内镜经鼻治疗颅咽管瘤》文中提出目的:探讨EES应用于治疗颅咽管瘤的有效性,并提出全新的内镜下颅底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EES治疗的6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带蒂鼻中隔粘膜瓣进行颅底重建,其中4例患者使用了“原位骨瓣”,以实现颅底的骨性重建。本研究涉及的评估包括视力改善程度,肿瘤切除率及复发率,内分泌功能变化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切除率如下:68.3%(41例患者)实现肿瘤全切,15%(9例患者)实现肿瘤近全切(>95%的肿瘤切除),次全切除(≥80%肿瘤切除)病例占10%(6例患者),6.7%的患者(4例患者)实现肿瘤部分切除(PR<80%肿瘤切除)。52名患者在术前出现视力障碍,其中,46例患者(88.5%)手术后视力改善。对于32例术前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垂体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有15例(46.8%),4例患者(12.5%)垂体功能较术前改善,功能进一步恶化者有13例(40.6%)。11例患者(18.3%)在术前即存在尿崩症状,另有27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尿崩。22例患者术后出现嗅觉减退,17例患者体重明显增加。4名患者出现近期记忆力下降,其中2名患者出现短期精神障碍。3例(5%)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名患者(5%)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均通过抗生素治疗治愈。一名患者通过MRI重新检查显示复发,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范围,8-45个月;SD,11个月)。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可更直接的暴露肿瘤与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等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关系,为术者提供更清晰的术野,并且能应用于治疗大部分的颅咽管瘤,即使对于侵及三脑室的肿瘤也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随着带蒂鼻中隔粘膜瓣等多层颅底修补技术的应用,术后脑脊液漏出现的概率已经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原位骨瓣作为全新的颅底修补技术,能实现术后的颅底解剖学复位,同时对颅底修补供以硬性支撑,是对传统的颅底修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王玲[9](2018)在《抑郁症与胶质瘤的发病分子机制关联分析》文中提出抑郁症是脑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且在临床诊断中抑郁症状已成为胶质瘤的首发临床表现。脑肿瘤与抑郁症是否有关联,脑肿瘤能否引发抑郁症,或者抑郁可导致肿瘤的发生,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然而至今对此仍知之甚少。本文通过对抑郁症与胶质瘤发病分子机制关联分析的研究,以寻找该问题的答案。本文采用整合数据的方式,系统分析了HG-U133A和HG-U133Plus2两个平台的47个不同数据集,包括367个抑郁症样本,1726个胶质母细胞瘤样本。然后利用R语言limma包中的线性回归和经典贝叶斯方法得到463个MDD的差异表达基因,823个GBM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且发现MDD和GBM存在27个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LOX,NPY1R,SHANK3,VEGFA基因已被研究发现同时与MDD和GBM有关联。在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后,用Targetscan工具对其进行本地化miRNA预测;同时,通过STRING在线平台获得其蛋白互作网络,并用MCODE算法聚类得到其显着核心基因模块。通过Cytoscape对MDD和GBM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得到4个重叠关键基因,分别是:CXCR4,VEGFA,MGP,GNB5;且CXCR4,GNB5基因也存在于显着核心基因模块。同时通过差异表达基因、显着核心基因模块、预测到的miRNA三个方面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发现MDD与GBM存在23条KEGG生物调控共同通路,经医学本体信息检索平台COREMINE进行文本挖掘,确定其中的13条生物通路作为两种疾病的共同调控通路。最后,利用Apriori算法对抑郁症和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及GO生物途径进行关联分析,并进一步构建抑郁症和胶质瘤的发病分子机制网络。结果发现,PLA2G5、LOC644794、VEGFA、MYO10,DAB2IP,FGFR2这6个基因在MDD发病分子机制网络显着存在;PRKCZ,CDC42,EGFR,PAK1,CAMK2A,CAMK2B,VEGFA,GABRG2,GABRA5,MAL2,HCN1,CPEB3,TAC1,这13个基因在GBM发病分子机制网络显着存在;同时发现VEGFA基因与MDD和GBM的发病分子机制有显着关联。研究表明重度抑郁症和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分子机制存在紧密关联,功能富集分析所发现的共同调控通路将有助于抑郁症和胶质瘤的发病机理研究。本研究可为抑郁症和胶质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奠定基础,为疾病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也为正确阐释抑郁症和胶质瘤之间的关联研究提供新方法。

钟晓波,郑玉萍,王瑜[10](2017)在《强的松所致严重精神障碍1例》文中研究指明1病例患者,女,63岁,退休,已婚。于2016年1月出现双下肢水肿,到多家医院行肾穿刺后诊断为"膜型肾病"。服用近2月强的松50 mg qd后,患者出现兴奋话多,夸夸其谈,说话慷慨激昂,夜间睡眠时间减少。后因"膜型肾病,高血压病,甲状腺结节"住院,以环磷酰胺、甲强龙、美卡素等治疗。住院期间,患者仍表现兴奋话多,内容夸大,称要给他人封官,好管闲事,情绪易激惹。请精神科会诊,考

二、肾上腺皮质瘤时的精神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皮质瘤时的精神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首发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信息
    2.2 肠道菌群分析
    2.3 短链脂肪酸变化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2.4 炎性因子变化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3.2 抑郁症患者的短链脂肪酸变化及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
    3.3 抑郁症患者的炎性因子变化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经腹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肾上腺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2.1.1 肾上腺组成
        2.1.2 肾上腺生理功能
    2.2 肾上腺肿瘤分类及发病率
        2.2.1 肾上腺肿瘤分类及发病率
        2.2.2 肾上腺肿瘤的发病率
    2.3 肾上腺肿瘤的诊断
        2.3.1 生化检查
        2.3.2 影像学检查
        2.3.3 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
    2.4 手术治疗
        2.4.1 术前准备
        2.4.2 手术治疗途径
    2.5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术前准备
        3.3.2 手术方法(以左侧为例)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1.2 精神分裂症伴发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及危害
    1.3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相关治疗
    1.4 心境稳定剂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现状
    3.3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情况与攻击行为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及差值的比较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MOAS评分及差值的比较
    3.6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用药方式的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攻击行为现状分析
    4.2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4.3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药物治疗分析
    4.4 治疗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对脱落和剔除病例的处理
        1.8 知情同意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方法
        2.4 随访
        2.5 研究质量控制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伦理学审批
    4 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
        4.3 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HAMA、STAI、SAS比较
        4.4 疗效比较
        4.5 随访复发情况
        4.6 安全性及治疗费用评价
    5 讨论
        5.1 中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肝郁气滞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5.3 “疏肝调神”配穴法的理论基础和选穴依据
        5.4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6 “疏肝调神”治疗GAD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6.1 改善精神焦虑及躯体焦虑
        6.2 改善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
        6.3 改善睡眠质量
        6.4 改善肝郁气滞证候表现
        6.5 穴位埋线的临床优势和特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学审批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文献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5)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新疆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问卷调查对象
        1.2 基因实验对象
        1.3 样本量计算
    2 内容与方法
        2.1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测定
        2.2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2.3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筛选
        2.4 基因多态性检测
    3 质量控制
        3.1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
        3.2 实验室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4.1 数据处理和统计
        4.2 模型构建方法
        4.3 基因多态性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与对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神经内镜经鼻治疗颅咽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背景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颅咽管瘤治疗的内镜时代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抑郁症与胶质瘤的发病分子机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抑郁症与胶质瘤的研究综述
        1.1.1 抑郁症
        1.1.2 胶质瘤
        1.1.3 抑郁症与胶质瘤
        1.1.4 关联分析
    1.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转录组芯片数据整合
    2.1 引言
    2.2 数据的选择与收集
    2.3 数据的读取与预处理
    2.4 数据集的合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DD与GBM的关联研究
    3.1 引言
    3.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3.3.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
        3.3.2 功能富集结果的关联
    3.4 蛋白互作网络
        3.4.1 蛋白互作网络
        3.4.2 关键基因的筛选
        3.4.3 基因模块的功能富集
    3.5 MIRNA预测
        3.5.1 miRNA的预测
        3.5.2 MDD与GBM的miRNA关联
        3.5.3 关联miRNA的功能富集
    3.6 MDD与GBM的关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MDD与GBM发病分子机制网络的构建
    4.1 引言
    4.2 MDD发病分子机制网络的构建
        4.2.1 MDD差异表达基因的关联规则
        4.2.2 MDD生物途径的关联
        4.2.3 MDD发病分子机制网络的构建
    4.3 GBM发病分子机制网络的构建
        4.3.1 GBM差异表达基因的关联规则
        4.3.2 GBM生物途径的关联
        4.3.3 GBM发病分子机制网络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成果目录

(10)强的松所致严重精神障碍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
2 讨论

四、肾上腺皮质瘤时的精神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首发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王纪智.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经腹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对比分析[D]. 姜申. 吉林大学, 2021(01)
  • [3]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D]. 侯梦慧.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卜筱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新疆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D]. 邓慧君.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黄艳册.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神经内镜经鼻治疗颅咽管瘤[D]. 牟家民.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抑郁症与胶质瘤的发病分子机制关联分析[D]. 王玲.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10]强的松所致严重精神障碍1例[J]. 钟晓波,郑玉萍,王瑜. 四川精神卫生, 2017(05)

标签:;  ;  ;  

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精神障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