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Mn content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dified ZA-27 alloy(论文文献综述)
王珩,马义明,陈海大[1](2021)在《ZA27合金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ZA27合金的发展历史,综述了ZA27合金各元素的特点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重点讲述了ZA27合金的强化工艺,为ZA27合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赛赛[2](2021)在《低铜高铝锌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铝锌合金由于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摩擦特性和工艺性以及比重小、耗能低和无污染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株洲冶炼集团现有ZX09锌合金的抗蠕变性能较差、因铜含量较高而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为此采用合金化提高锌合金抗蠕变性能与降低铜含量。本文在株洲冶炼集团ZX09锌合金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对ZA12锌合金进行Si和Si+Ti合金化处理,在确定最佳Si和Ti含量基础上,优化Cu含量,最终得到一种低成本低铜高铝锌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显微维氏硬度计和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低铜高铝锌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对锌合金的开发与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当分别以Al-20Si和Al-12.6Si中间合金形式向ZA12锌合金中加入0.1和0.8wt.%Si时,在锌铝合金中可形成细小的硅相。Si合金化会在合金基体中出现硬质Si相,可以使锌合金的硬度明显增加,硬质Si相会割裂集体组织,造成锌合金的冲击韧性明显下降。当以Al-12.6Si和Zn-3Ti中间合金形式向ZA12锌铝合金中复合添加0.8%wt.Si+0.3wt.%Ti后,锌合金的硬度和冲击韧性分别达到137.8HV和23.8J/cm2,比未合金化ZA12合金分别提高了12.7%和28.6%。Si和Ti复合合金化明显提高锌合金综合力学性能,归功于合金中存在的细小硅相和Ti Si2相的强化作用。随着Cu含量的不断增加,含硅钛锌合金的硬度逐渐增加,冲击韧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当加入2wt.%Cu时,锌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由于合金中Cu含量较低,因此开发的低铜高铝锌合金成本明显低于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的ZX09号合金。采用熔炼温度600℃和金属型温度100℃制备的低铜高铝锌合金组织中α+η共析组织呈现为短棒状,Ti Si2相尺度适中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好。该锌合金的拉伸断口中韧窝数量较多且尺寸较小、有较多细小的撕裂棱和少量尺寸较小的解理断面,揭示该合金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及冲击韧性。低铜高铝锌合金在2827~3958 N载荷和80~120℃条件下进行拉伸蠕变试验时,合金的拉伸蠕变本构方程为??s=1.43×10-6σ4.58exp(-64060/RT),其平均应力指数为4.58,平均表观蠕变激活能为64.06 k J/mol。低铜高铝锌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355.5Mpa和2.4%,抗拉强度比ZX09锌合金提高41%,比ZX10锌合金提高86.3%;延伸率是ZX09锌合金的3.3倍,是ZX10锌合金的7倍。虽然低铜高铝锌合金的蠕变位移量和稳态蠕变速率都高于ZX09和ZX10锌合金,但是从蠕变断裂寿命来看,低铜高铝锌合金的蠕变寿命大于ZX09锌合金。
张凯[3](2021)在《ZZnAl4Y压铸锌铝合金强韧化研究》文中指出ZZnAl4Y压铸锌合金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和稳定的力学性能,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该锌合金在使用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综合力学性能较差和尺寸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该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满足工业生产和使用要求,本论文对ZZnAl4Y压铸锌合金的熔铸工艺加以改进,采用Si和La元素对合金进行微合金化处理,力求优化合金Al含量并对合金进行稳定化处理。研究中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和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ZZnAl4Y压铸锌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综合力学性能。实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当未熔体急冷ZZnAl4Y压铸锌合金在室温金属型中凝固时,初生η相的均匀性很差。随着金属型温度增加,ZZnAl4Y压铸锌合金组织均匀性不断增加,当金属型温度为300℃时初生η锌相的圆整度最好,合金组织均匀性最好。与未熔体急冷ZZnAl4Y压铸锌合金组织相比,熔体急冷ZZnAl4Y压铸锌合金在室温金属型中凝固时合金组织的均匀性明显增加。随着金属型温度的增加,熔体急冷ZZnAl4Y压铸锌合金中初生η锌相的圆整度与均匀性不断增加。当金属型温度为300℃时,初生η锌相的圆整度与均匀性最好。与未熔体急冷室温金属型铸造ZZnAl4Y压铸锌合金相比,熔体急冷和300℃金属型铸造的ZZnAl4Y合金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功分别提高33.9%、320%和21.7%,合金呈现韧性断裂特征。(2)Si在ZZnAl4Y压铸锌合金中以Si质点形式存在,Si可消除合金中的初生相枝晶,细化显微组织。当Si含量为0.3%时,锌合金的显微组织细化效果最佳,锌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与ZZnAl4Y压铸锌合金相比,添加Si合金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功分别提高17.6%、8%和6.5%。La以La Zn化合物存在于含0.3%Si的ZZnAl4Y压铸锌合金中,La使树枝晶破碎分解为准等轴晶。当La含量为0.05%时,ZZnAl4Y合金的组织细化和均匀化效果最佳。当La含量为0.05%时,ZZnAl4Y压铸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与未添加La的ZZnAl4Y压铸锌合金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功分别提高12.2%、31%和16%。(3)随着Al含量的增加,初生η相在组织中的占比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初生η相的形态由较粗大树枝状逐渐转变为梅花状和球状晶。当Al含量为4.1%时,锌合金中初生η相主要以较细小的梅花状或球粒状均匀分布在共晶组织中,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ZZnAl4Y压铸锌合金经过稳定化退火处理后,合金组织中较粗大的树枝晶破碎成梅花状或球状晶。当稳定化退火时间为4h时,ZZnAl4Y压铸锌合金的组织均匀性最好,综合力学性能最佳。与ZZnAl4Y压铸锌合金相比,在150℃稳定化处理退火4h后的锌合金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功分别提高17.1%、91.7%和23.4%。
徐英卓[4](2021)在《热处理工艺和微量元素对Zn-Cu-Ti合金大变形力学性能和耐蚀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Cu资源相对稀缺,而Zn资源存储量大,因此采用Zn合金代替Cu合金用于建筑物的装饰材料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Zn合金轧制加工成合金薄板,制成变形锌合金成为研究的热点。变形锌合金的变形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轧制、挤压、拉拔、冲压等,其功能和用途主要有耐磨、防腐、结构、抗蠕变以及压铸等。在锌合金中,Zn-Cu-Ti合金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能,同时还具有自清洁、质轻价廉、安全无毒、延展性好以及耐腐蚀等优点。但是Zn-Cu-Ti合金板材在我国至今仍没有大批量的生产或者深入研发,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目前,基本上都是通过海外进口来填补空缺。本文通过对锌铜钛合金进行熔铸、大变形量的轧制工艺、热处理以及添加Al、Mn元素等三个方面探索其合金性能。通过SEM、EDS、XRD、金相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分析了合金的表面形貌以及微观组织结构,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和万能试验机等探究了合金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首先,研究了合金的铸造和轧制工艺,结果发现: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合金的耐腐蚀性有一定的改善,在95%的变形量合金腐蚀电位最高为-1.539 V,自腐蚀电流密度最低为1.39×10-4 A/cm2。合金的晶界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轧制的方向会越来越清晰。金相显示合金主要由偏白色η相和黑色ε相构成。通过改变Cu、Ti元素含量可以改善合金的力学性能,Zn-1.65Cu-0.15Ti抗拉强度可达到最高202Mpa。Cu元素使合金固溶强化和硬度提高,Ti元素加入提高合金的延伸率,有细化晶粒的作用。通过对比0.02%、0.04%、0.05%、0.15%Ti含量的合金可知,随着Ti含量增加,合金的延伸率增加。同样电化学分析表明,Zn-1.65Cu-0.15Ti具有-1.177V的最大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密度为5.476×10-4 A/cm2。其次,经过热处理工艺后,合金的力学性能也有较大的改善。在210℃下热处理后,Zn-1.65Cu-0.15Ti的硬度从初始的46Hv达到了73Hv的最高值,热处理温度越低,增长速率越快。210℃均匀化退火1-3h时,热处理会使合金硬度、强度有所提高,而塑性相应的降低,在3h之后硬度下降。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晶粒长大的速率也会随之下降。保温2小时后的均匀化处理枝晶部分消除,粗大的析出相大部分分布于晶界处,析出相减少。通过240℃热处理保温2h,合金抗拉强度达到最高217Mpa,延伸率相较于其他温度提高了约20%。通过自腐蚀电位方面和腐蚀电流密度方面的分析发现,经过热处理后发现Zn-Cu-Ti合金整体的耐腐蚀性有所降低。最后,添加Al、Mn元素来改善合金的力学性能。添加Al元素后,Zn-Cu-Ti-x Al合金的力学性能优于Zn-Cu-Ti三元合金,尤其是Zn-Cu-Ti-4Al的抗拉强度在337Mpa左右,抗拉强度提升了接近70%。添加Mn元素后,Zn-Cu-Ti-x Mn四元合金的力学性能要优于三元合金,Mn元素添加为0.1%时,合金的抗拉强度从202Mpa提高到了383Mpa左右,增长了接近90%。同时添加Mn、Al元素后,相比于其他四元合金,在力学性能方面提升不大,抗拉强度接近400Mpa;但与三元合金相比,力学性能提升了约一倍。添加Mn、Al元素后合金的腐蚀电位有显着地提高,从-1.4V提升到-1.1V,增加了0.3V,耐蚀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薛鹏皓[5](2021)在《生物可降解Zn-Fe-Mg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人体所必需的元素,锌参与人体多种物质合成并起到维持多种系统正常工作的作用。其活性介于镁、铁之间,降解速率更加适合用于骨修复及支架等介入诊疗领域。所以本文以建立新的骨修复用可降解锌合金体系为目的,对Zn-Fe-Mg合金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可降解特性、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备了铸态Zn-1Fe-xMg(x=0.1~1.5wt.%)合金,评价了镁(Mg)含量对其铸态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并考虑综合性能对合金成分进行优选。Zn-1Fe-xMg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由Zn基体,Zn+Mg2Zn11共晶组织和FeZn13相组成。镁的添加促进了合金的晶粒细化,改善了机械性能。同时,Mg促进了铸态合金不同相之间的微电池腐蚀,使不同相间腐蚀出现了先后的顺序:共晶组织先腐蚀并向Zn基体扩展,FeZn13相则腐蚀最慢。铸态Zn-1Fe-1Mg具有优异的综合机械性能和适当的腐蚀速率,适合作为此合金系列的代表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以探究合金性能潜力。对Zn-1Fe-1Mg合金进一步挤压处理试图提高合金的综合性能。在挤压前,为了探究温度及变形速率对合金的组织影响,对Zn-1Fe-1Mg合金进行了单向热压缩模拟。利用Arrhenius公式计算热变形应力指数n和热变形活化能Q。绘制了热加工图并结合合金组织变化,确定了合金的挤压工艺。研究发现此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对合金进行热挤压,分析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变化。合金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DRX),晶粒尺寸被细化,并且合金呈现平行于挤压方向的基面织构。与铸造合金相比,挤压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及延伸率。挤压态合金存在三组腐蚀微电池系统,具有更高的电化学腐蚀速率和更低的阻抗。在浸泡腐蚀实验中,挤压合金表面腐蚀层快速脱落,其腐蚀速率约为0.066mm/a,快于铸态合金,但远低于人体锌摄入量的允许极限。挤压态合金呈现更为均匀腐蚀形貌,腐蚀坑呈现条纹状平行于挤压方向分布。根据不同相的腐蚀状态和顺序建立了在SBF溶液中合金的腐蚀模型。对合金的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及动物安全性进行评价。L929及MC3T3-E1细胞在稀释后的挤压态合金浸提中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甚至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合金具有溶血率低及抗凝血好等特点,也不会引起血小板活化。SD大鼠骨钉植入实验表明,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正常,呈现良好的动物体相容性。骨钉3D建模表明,合金骨钉缓慢降解的状态,Zn、Mg离子的释放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及缺损部位的愈合。本文对可降解Zn-Fe-Mg系合金的成分设计及体外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发现此合金系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及适宜的降解速率,满足大部分骨修复生物可降解材料的要求,为此合金系生物可降解锌合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前期准备。
郭宁[6](2020)在《海洋工程用2024铝合金的组织和性能调控》文中认为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日益增加,地壳中的浅层地表资源逐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已成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钢钻杆比较,铝合金钻杆拥有比强度高、密度低、抗腐蚀性强、无磁性、与孔壁间摩擦阻力小等特点,在钻机功率相同的条件下,使用铝合金钻杆可以抵达钢质钻杆无法达到的深度。在深海钻探,深井,超深井和含硫气井的钻探开采中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当前,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用铝的研究仍低于世界水平,一些关键结构铝合金依旧依赖进口。国内的2024铝合金应用于海洋钻井平台的短板在于其硬度低、耐磨损性能不突出和强度低、抗弯扭能力较弱等。本文通过调整海洋工程用2024铝合金的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金相显微镜、宏观硬度计、扫描电镜(SEM)、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不同Zn含量和不同稀土Yb添加量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探讨了固溶温度、固溶时间、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等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优化出综合性能最佳的合金成分配比和热处理工艺组合,以提高2024铝合金的综合性能,为2024铝合金应用于海洋钻井平台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Zn的添加量为0.25 wt.%~1.0 wt.%时,随着Zn含量的提高,2024铝合金的晶粒细化效果增强,Zn含量为0.75 wt.%时,合金硬度达到78.8 HRB,但是当Zn含量到达1.0 wt.%时,出现了复杂Al7Cu2Fe第二相,影响合金的性能。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第二相溶入α(Al)基体效果有显着影响,通过分析Al2Cu、Al2Cu Mg相的数量、形态和尺寸可以看出:当固溶温度在455℃~515℃时,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固溶效果增强,细小颗粒状第二相逐渐固溶进入基体,粗大第二相逐渐细化,2024铝合金硬度先上升后下降,固溶温度过高时,晶粒有长大的趋势。当固溶时间为4~6 h时,时间越长,固溶越充分,但伴有组织粗化现象。通过分析得到最佳固溶工艺为:495℃/5 h水淬,经此工艺处理后,2024铝合金的α(Al)基体组织均匀细小,固溶效果好,硬度达到88.9 HRB。将经过上述最佳固溶工艺处理的2024铝合金在175℃~205℃范围内时效,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Al2Cu、Al2Cu Mg相析出效果明显,硬度先上升后下降。当时效工艺为195℃/12 h时,Zn含量为0.75 wt.%的2024铝合金表现出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硬度、延伸率和抗拉强度分别为93.0 HRB、10.3%和353 MPa。以最优的0.75 wt.%Zn含量为基础,向2024铝合金中添加三种含量的稀土Yb,发现添加0.1 wt.%Yb后,2024铝合金铸态组织中生成了Al7.4Cu9.6Yb2相,且晶粒得到了细化,并对稀土元素Yb的变质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固溶+时效处理工艺的单级优化,最终判定495℃/5 h的固溶处理+195℃/12 h的时效处理为三种Yb添加量的2024铝合金最优的热处理工艺。通过拉伸性能比较,优化出最佳的稀土Yb添加量为0.10 wt.%Yb,此合金经最优固溶时效工艺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达到413 MPa,延伸率达到12.8%。
王伟[7](2021)在《铒、钪改性ZL702A铝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稀土元素提升铝合金性能高效简便,铸造用铝合金的稀土变质细化成为了热点研究课题。铝硅系合金虽然铸造性能优良,但材料力学性能偏低,严重制约了其在复杂零部件上的应用。在铝硅合金传统变质细化方法基础上,研究新型稀土元素变质细化,进一步提升铝硅合金性能,拓宽高性能铝硅合金在大型复杂铸件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ZL702A合金为基础,研究Er、Sc元素单独与复合添加对ZL702A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通过T6热处理进一步提升ZL702A合金的性能,研究其细化、强化的原理与机制。研究了改性ZL702A合金铸态及常规热处理态的微观组织变化情况:通过不同含量改性ZL702A合金进行物相分析、组织观察、成分检测,定量分析讨论了 Er和Sc对ZL702A合金的作用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铸态时,Er、Sc均能够使共晶硅由粗糙细长的针片状转变为细小的枝晶状和纤维状。单独作用下,Er比Sc的变质共晶硅与细化枝晶间距的效果更为明显,但复合添加后的α(Al)更加细小均匀,枝晶间距为27μm~44μm。Er的最佳添加量为0.3wt%,Sc的最佳添加量为0.35wt%,Er、Sc复合添加时最佳添加量为0.25wt%Sc+0.2wt%Er。T6热处理时,单独或复合添加Er、Sc均能够使ZL702A合金的硅相由边缘圆润的针棒状变质为边缘光滑的点棒状结构,对合金具有强烈的变质细化作用。当Er含量为0.3wt%,Sc含量为0.25wt%,复合添加时含量为0.25wt%Sc+0.2wt%Er条件下变质细化效果最优。常规T6热处理时,Sc对于ZL702A合金抗拉强度的提升效果显着,Er对于延伸率提高明显。当复合添加Er、Sc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提升效果最为均衡,即添加0.25wt%Sc+0.2wt%Er时,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323MPa,延伸率达到最大为3.6%。拉伸断裂面呈现出由解理面区域和韧窝区域共同形成的脆韧性混合断裂机制。即复合添加0.25wt%Sc+0.2wt%Er即为最优改性ZL702A合金方案。通过差热分析与时效强化实验,确定了复合添加0.25wt%Sc+0.2wt%Er改性ZL702A合金最优热处理工艺方案:510℃保温4小时+525℃保温8小时+175℃保温12小时。基体α(Al)中弥散分布着轮廓清晰的Al3Sc/Al3Er粒子,尺寸分别为0.05μm与0.03μm,并以钉扎作用的方式起到了显着强化合金作用,优化热处理工艺后获得的0.25wt%Sc+0.2wt%Er改性ZL702A铝合金布氏硬度达到136HBW。
彭鑫[8](2020)在《ZA8/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弥补聚醚醚酮(PEEK)摩擦系数较高、耐磨性有待提高的不足,拓宽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的应用,本文使用模压法制备了锌铝合金(ZA8)改性PEEK复合材料,探究了 ZA8含量对PEEK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球磨和表面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本文还探究了添加固体润滑剂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以及GO包覆ZA8对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WDW-10C型万能试验机、MMW-1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和磨损形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察了 ZA8含量对PEEK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A8/PEEK的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ZA8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ZA8含量的继续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迅速下降后有所回升;ZA8/PEEK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ZA8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变小;(2)探明了 ZA8含量对PEEK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A8含量的增加,ZA8/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持续降低,在ZA8含量增加到30%以后趋势变缓,在ZA8含量为40%时摩擦系数最低为0.275;而复合材料的磨损量随ZA8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急剧升高的趋势;(3)考察了添加5wt%石墨和10wt%聚四氟乙烯(PTFE)对ZA8/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5wt%石墨后,5%石墨/ZA8/PEEK与未添加石墨的复合材料相比磨损量明显减少,摩擦系数有所上升但其变化趋势不变;而添加10wt%PTFE对ZA8/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的改善作用明显大于石墨,当添加10wt%PTFE和30wt%ZA8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为最低,10%PTFE/30%ZA8/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最佳;(4)探究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学性能是否有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未添加表面处理的复合材料相比,表面处理后的ZA8/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明显上升。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有积极的改善作用;(5)探究了球磨处理对ZA8/PEEK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改善作用。研究发现使用球磨工艺处理制备的ZA8/PEEK复合材料与未进行球磨处理的复合材料相比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都有明显提高;(6)ANSYS软件可用于磨损动态监测。使用ANSYS软件模拟销盘摩擦配副的转动对摩擦学性能最佳的材料监测其磨损动态,研究发现销盘摩擦副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达到磨损稳定阶段。
彭鹰[9](2020)在《锌铝合金/PEEK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研究及界面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文中指出为了弥补聚醚醚酮(PEEK)导热系数较低,无法有效传导热量的不足,拓宽其在高温范围条件等复杂环境中的应用,本文利用锌铝合金(ZA8)与PEEK结合制备了ZA8/PEEK复合材料,同时对复合材料中ZA8合金的含量以及表面处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调控,以达到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两相界面结合的目的。本文针对ZA8合金相,利用羟基化处理方法在ZA8合金表面成功接枝了羟基(-OH),并通过铝酸酯偶联剂(DL-411)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球磨法将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ZA8合金与PEEK粉体按比例进行球磨处理,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不同ZA8合金含量的ZA8/PEEK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XRD、DSC、FT-IR、XPS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导热性、结晶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为探明ZA8/PEEK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行为,采用第一性原理结合电子、原子尺度考察了铝酸酯偶联剂对ZA8合金表面的改性机理,以及ZA8合金与PEEK的微观界面结合行为。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证实了 ZA8合金表面成功嫁接上羟基。FT-IR、XPS测试显示,经过NaOH溶液羟基化处理后的ZA8合金表面接枝了羟基,根据铝酸酯偶联剂的改性机理可知,这对于铝酸酯偶联剂在改性ZA8合金时使得铝酸酯分子能够与ZA8合金实现更好的结合;(2)探明了 ZA8合金用量以及表面改性处理对ZA8/PEEK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ZA8/PEEK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ZA8合金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而力学性能、结晶度有所下降;ZA8合金的表面改性处理对复合材料的导热及力学性能提升作用明显,当ZA8合金含量为10wt%时,ZA8/PEEK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值,其抗拉强度为]14.70MPa,冲击强度为18.35kJ/m2;(3)探明了铝酸酯偶联剂表面改性处理对ZA8/PEEK复合材料两相界面结合的影响规律。含羟基的ZA8合金经铝酸酯偶联剂表面处理后,PEEK基体树脂与ZA8合金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良好,导致界面热阻被降低,从而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得到有效提升;(4)模拟分析了羟基(-OH)对铝酸酯在Zn表面的粘结强度的作用机理。通过羟基化处理在Zn表面引入羟基后,羟基的存在改变了铝酸酯分子在Zn(001)表面的吸附性质,使其从较弱的吸附状态转化为化学吸附状态,铝酸酯分子与Zn表面的界面结合强度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微观电子结构分析表明,羟基改善铝酸酯在Zn表面的粘结强度的主要原因,是羟基与铝酸酯中的O(s)(p)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5)探明了铝酸酯分子与PEEK树脂的结合机理。铝酸酯与PEEK树脂之间不发生化学成键反应,而是物理作用,即铝酸酯分子的两条有机长链能够与PEEK分子发生相互缠结,且铝酸酯可以使金属表面呈现湿润现象,熔融态的PEEK在金属表面可以自发全面展开,为实现Zn和PEEK的界面有效粘结起到了“桥梁连接”作用。
葛昕[10](2019)在《Mn含量及预变形对Fe-Mn阻尼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采用Formastor-FⅡ全自动相变仪、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研究了不同Mn含量及预变形对Fe-Mn阻尼合金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Fe-17Mn、Fe-18Mn和Fe-19Mn三种合金开展的研究表明:Fe-Mn阻尼合金的Ms、As和Af温度点均随着Mn含量增加而降低,Fe-17Mn的Ms点为157℃,Mn含量增加至19%时降低至143℃。此外,随着Mn含量的增加,Fe-Mn合金的层错能增加。奥氏体尺寸变小,ε-马氏体含量增加,ε-马氏体的尺寸变细小,这种组织变化大大增加了Fe-Mn合金中阻尼源,因此Fe-Mn合金阻尼性能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此外,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Mn含量的增加,Fe-Mn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增大,韧性、塑性降低;其中Fe-19Mn合金的抗拉强度最高,可达到755MPa。针对Fe-19Mn合金开展的5%、10%、15%预变形研究结果表明:Fe-19Mn合金层错能较低,在预变形处理时会出现TRIP效应。随着预变形的增加,Fe-19Mn合金中?-马氏体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α’-马氏体逐渐增加。其中在变形量较小时,合金中主要相变为γ→?转变,伴随少量?→α’转变;当变形量超过5%时,合金中主要相变为?→α’转变,伴随少量γ→?转变。同时,随预变形量的增加,合金中?-马氏体尺寸变大,由于α’-马氏体主要在两块位向不同的?-马氏体交界处、γ/?相界面以及单一?-马氏体的小角度晶界处形核,因此α’-马氏体也会随之变粗大。受组织变化影响,经预变形处理后Fe-19Mn合金在小测试振幅(<25μm)时,阻尼性能随变形量增大而提高;在大测试振幅(>25μm)时,其阻尼性能随预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小。Fe-19Mn合金在预变形量为5%时获得最佳阻尼性能,其tanδ值最高能达0.046,其阻尼性能较未预变形的合金提高约20%。
二、Effect of Mn content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dified ZA-27 allo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Mn content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dified ZA-27 alloy(论文提纲范文)
(1)ZA27合金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量元素研究 |
1.1 Al元素 |
1.2 Cu元素 |
1.3 Mg元素 |
1.4 其他元素 |
1.4.1 Mn元素 |
1.4.2 稀土元素 |
1.5 杂质元素 |
1.5.1 Fe元素 |
1.5.2 Pb、Cd、Sn元素 |
2 强化工艺研究 |
2.1 合金化工艺 |
2.2 变质处理工艺 |
2.3 时效处理工艺 |
2.4 变形工艺 |
2.5 外加磁场工艺 |
2.6 神经网络工艺 |
2.7 复合材料工艺 |
2.8 复合物理场工艺(最新工艺) |
3 结论 |
(2)低铜高铝锌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锌合金概述 |
1.2 锌铝合金的发展概况 |
1.3 锌合金的分类 |
1.3.1 锌铝系合金 |
1.3.2 锌铜系合金 |
1.4 锌铝合金的改性研究 |
1.4.1 合金元素的作用 |
1.4.2 锌合金的热处理 |
1.4.3 锌合金的变质处理 |
1.5 合金的蠕变理论 |
1.5.1 合金的蠕变规律 |
1.5.2 蠕变速率方程 |
1.5.3 蠕变理论 |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 合金熔炼 |
2.3 锌合金显微组织观察 |
2.4 锌合金力学性能测试 |
2.4.1 硬度测试 |
2.4.2 冲击韧性测试 |
2.4.3 拉伸性能测试 |
2.4.4 蠕变性能测试 |
3 合金元素对锌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硅对ZA12 锌合金的影响 |
3.1.1 硅对ZA12 锌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3.1.2 硅对ZA12 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 钛对含硅ZA12 锌合金的影响 |
3.2.1 钛对含硅ZA12 锌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3.2.2 钛对含硅ZA12 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铜含量对锌合金的影响 |
3.3.1 铜含量对锌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2 铜含量对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低铜高铝锌合金的成本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熔铸工艺对低铜高铝锌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熔铸工艺对低铜高铝锌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4.2 熔铸工艺对低铜高铝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低铜高铝锌合金的拉伸性能和蠕变性能 |
5.1 低铜高铝锌合金与ZX09、ZX10 锌合金拉伸性能的比较 |
5.2 低铜高铝锌合金高温蠕变行为和稳态蠕变方程 |
5.3 低铜高铝锌合金的蠕变本构方程 |
5.4 锌合金的蠕变机制分析 |
5.5 锌合金的断口形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ZZnAl4Y压铸锌铝合金强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锌铝合金的发展与应用 |
1.1.1 概述 |
1.1.2 锌铝合金的发展 |
1.1.3 锌铝合金主要应用范围 |
1.2 锌铝合金的强化手段 |
1.2.1 合金元素的作用 |
1.2.2 合金的变质处理 |
1.2.3 合金的热处理 |
1.3 压铸锌合金发展沿革及研究现状 |
1.3.1 压铸锌合金发展沿革 |
1.3.2 ZZnAl4Y压铸锌合金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 合金熔炼方法与过程 |
2.3 显微组织分析 |
2.4 力学性能测试 |
3 铸造工艺对ZZnAl4Y压铸锌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金属型温度对ZZnAl4Y压铸锌合金组织均匀性的影响 |
3.3 熔体急冷对ZZnAl4Y压铸锌合金组织均匀性的影响 |
3.4 铸造工艺对ZZnAl4Y压铸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Si和La协同作用对压铸ZZnAl4Y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Si对 ZZnAl4Y压铸锌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4.3 Si对 ZZnAl4Y压铸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La对含硅ZZnAl4Y压铸锌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4.5 La对含硅ZZnAl4Y压铸锌合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Al和稳定化处理对锌铝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Al对锌铝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5.3 Al对压铸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稳定化处理对ZZnAl4Y压铸锌合金组织均匀性的影响 |
5.5 稳定化处理对ZZnAl4Y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热处理工艺和微量元素对Zn-Cu-Ti合金大变形力学性能和耐蚀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锌合金的种类 |
1.3 Zn-Cu-Ti合金的发展历程 |
1.4 锌铜钛合金板材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锌铜钛合金添加各元素的改性作用 |
1.5.1 在锌铜钛合金加入铬元素的作用 |
1.5.2 在锌铜钛合金加入镁元素的作用 |
1.5.3 在锌铜钛合金加入稀土元素的作用 |
1.5.4 其他杂质元素的影响 |
1.6 Zn-Cu-Ti合金的性能研究 |
1.6.1 Zn-Cu-Ti合金的力学性能 |
1.6.2 Zn-Cu-Ti合金的腐蚀性能 |
1.6.3 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1.6.4 Zn-Cu-Ti合金的再结晶行为 |
1.6.5 Zn-Cu-Ti合金的优点 |
1.7 Zn-Cu-Ti合金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
1.7.1 建筑装饰行业 |
1.7.2 Zn合金代替部分铜合金五金构件等领域 |
1.8 课题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法 |
2.1 铸造合金的制备 |
2.1.1 合金成分 |
2.1.2 合金原材料准备 |
2.1.3 熔炼所需设备及仪器 |
2.1.4 合金熔炼、均匀化、轧制工艺 |
2.2 实验方案以及技术流程 |
2.3 性能检测 |
2.3.1 金相分析(OM)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3.4 电化学实验 |
2.3.5 力学性能检测 |
第三章 锌铜钛合金铸造和轧制工艺 |
3.1 引言 |
3.2 锌铜钛合金微观组织 |
3.2.1 锌铜钛合金的物理冶金分析 |
3.2.2 不同含量铸态锌铜钛合金的微观组织 |
3.2.3 不同含量轧制后Zn-Cu-Ti合金的微观组织 |
3.3 不同含量腐蚀性能研究 |
3.3.1 不同含量的Zn-Cu-Ti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
3.3.2 盐雾腐蚀实验 |
3.4 不同含量的Zn-Cu-Ti合金的力学性能 |
3.4.1 不同含量的Zn-Cu-Ti合金的硬度 |
3.4.2 不同含量的Zn-Cu-Ti合金的拉伸性能 |
3.5 轧制工艺对锌铜钛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 |
3.5.1 变形量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
3.5.2 合金变形量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5.3 合金变形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对变形锌铜钛合金板材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合金的再结晶温度 |
4.3 退火时间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3.1 退火时间对合金硬度的影响 |
4.3.2 退火时间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
4.4 退火温度对合金的影响 |
4.4.1 退火温度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
4.4.2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表面硬度的影响 |
4.4.3 热处理对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
4.5 热处理工艺对Zn-Cu-Ti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5.1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5.2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添加Al、Mn元素对Zn-Cu-Ti合金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Al元素的添加对Zn-Cu-Ti合金的影响 |
5.2.1 Al元素的添加对Zn-Cu-Ti合金组织的影响 |
5.2.2 Al元素的添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 Mn元素含量的添加对合金的影响 |
5.3.1 Mn元素含量的添加对合金金相组织的影响 |
5.3.2 Mn元素含量的添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同时添加Mn、Al元素对合金的影响 |
5.4.1 Mn、Al元素的添加对合金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
5.4.2 Mn、Al元素的添加对Zn-Cu-Ti合金的腐蚀性能的影响 |
5.6.加速腐蚀浸泡实验 |
5.6.1 加速腐蚀浸泡实验合金金相组织 |
5.6.2 加速腐蚀试验的失重情况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生物可降解Zn-Fe-Mg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
1.1.1 永久性生物材料 |
1.1.2 生物可降解材料 |
1.2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现状 |
1.2.1 血管支架 |
1.2.2 骨科植入物 |
1.3 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铁基金属可降解材料进展 |
1.3.2 镁基合金可降解材料进展 |
1.4 锌基合金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锌及锌合金作为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的优势与不足 |
1.4.2 锌基生物可降解合金的生物作用 |
1.4.3 锌基生物可降解合金的合金化 |
1.4.4 锌基生物可降解合金的热处理及变形 |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路线 |
1.6.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2 论文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制备与研究方法 |
2.1 合金熔炼 |
2.2 热压缩模拟实验 |
2.3 热挤压变形处理 |
2.4 组织分析 |
2.4.1 金相微观组织观察 |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4.3 XRD物相分析 |
2.4.4 XPS图谱元素鉴定 |
2.4.5 透射电镜(TEM)分析 |
2.4.6 差示扫描量热法 |
2.5 力学性能测试 |
2.5.1 硬度测试 |
2.5.2 室温抗拉强度测试 |
2.6 生物腐蚀性能实验 |
2.6.1 电化学实验 |
2.6.2 SBF溶液浸泡实验 |
2.7 生物学评价实验 |
2.7.1 细胞毒性实验(CCK-8分析) |
2.7.2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 |
2.7.3 溶血试验 |
2.7.4 动态凝血实验 |
2.7.5 血小板粘附实验 |
2.7.6 动物活体植入实验 |
3 Mg元素对铸态Zn-Fe-Mg合金的组织、力学性能及可降解行为的影响 |
3.1 微观组织分析 |
3.2 力学性能分析 |
3.2.1 硬度测试分析 |
3.2.2 拉伸性能分析 |
3.3 体外可降解特性分析 |
3.3.1 电化学腐蚀实验 |
3.3.2 SBF溶液浸泡实验 |
3.3.3 铸态合金腐蚀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铸态Zn-1Fe-1Mg合金热压缩模拟分析 |
4.1 低Mg合金化合金均匀化后组织与硬度分析 |
4.2 均匀化态合金组织分析 |
4.3 合金热压缩模拟分析 |
4.3.1 应力应变曲线 |
4.3.2 流变应力模型 |
4.3.3 热加工图的绘制 |
4.3.4 微观结构演变 |
4.4 本章小结 |
5 挤压态Zn-1Fe-1Mg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可降解行为分析 |
5.1 微观组织分析 |
5.2 力学性能分析 |
5.3 体外可降解特性分析 |
5.3.1 SKPFM相电位测试 |
5.3.2 电化学腐蚀实验 |
5.3.3 SBF溶液浸泡实验 |
5.3.4 挤压态合金腐蚀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Zn-1Fe-1Mg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动物活体植入实验 |
6.1 Zn-Fe-Mg合金的细胞毒性分析 |
6.1.1 合金对L929细胞毒性 |
6.1.2 合金对MC3T3-E1的细胞毒性 |
6.1.3 合金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
6.2 生物相容性分析 |
6.2.1 溶血率实验 |
6.2.2 动态凝血实验 |
6.2.3 血小板粘附实验 |
6.3 合金制骨钉植入实验 |
6.3.1 SD大鼠血清微量元素分析 |
6.3.2 micro-CT骨钉降解及新生骨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海洋工程用2024铝合金的组织和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铝合金钻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稀土元素改性铝合金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 2024铝合金的制备 |
2.2.1 配比熔炼 |
2.2.2 精炼剂的确定 |
2.2.3 精炼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2024铝合金热处理工艺方案 |
2.3.1 2024铝合金的固溶处理 |
2.3.2 2024铝合金的时效处理 |
2.4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
2.4.1 显微组织分析 |
2.4.2 物相分析 |
2.4.3 力学性能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Zn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2024铝合金的成分设计 |
3.2 Zn含量对铸态2024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Zn含量对铸态2024铝合金相组成的影响 |
3.2.2 Zn含量对铸态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3.3 固溶处理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固溶温度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3.3.2 固溶时间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3.4 时效处理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时效温度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3.4.2 时效时间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3.5 Zn改性后2024铝合金的拉伸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土Yb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稀土Yb对2024铝合金组织的影响 |
4.1.1 稀土Yb对铸态2024铝合金相组成的影响 |
4.1.2 稀土Yb对铸态2024铝合金组织的影响 |
4.2 稀土元素Yb的变质机理研究 |
4.3 固溶处理对稀土Yb2024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1 固溶温度对稀土Yb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4.3.2 固溶时间对稀土Yb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4.4 时效处理对稀土Yb2024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 时效温度对稀土Yb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4.4.2 时效时间对稀土Yb2024铝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4.5 Yb改性后2024铝合金的拉伸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铒、钪改性ZL702A铝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铸造铝合金及其强化 |
1.1.1 铸造铝合金 |
1.1.2 铝硅合金的强化方式 |
1.2 合金中元素对合金的影响 |
1.2.1 主合金元素对合金的影响 |
1.2.2 其它合金元素对合金的影响 |
1.3 稀土元素对合金的影响 |
1.3.1 Er对Al-Si-Cu-Mg系合金的影响 |
1.3.2 Sc对Al-Si-Cu-Mg系合金的影响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与分析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试样的制备 |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2 炉料的选材与准备 |
2.2.3 合金熔炼与精炼 |
2.2.4 改性铝合金熔体的制备 |
2.2.5 取样与热处理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物相分析 |
2.3.2 显微组织分析 |
2.3.3 差热分析检测 |
2.3.4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2.3.5 透射电镜观察分析 |
2.3.6 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
3 改性ZL702A铝合金铸态组织与性能分析 |
3.1 不同Er含量对A1-7Si-1.5Cu-0.4Mg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Sc含量对Al-7Si-1.5Cu-0.4Mg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3 Er、Sc同时对A1-7Si-1.5Cu-0.4Mg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改性ZL702A铝合金热处理后组织与性能分析 |
4.1 热处理对不同Er、Sc改性Al-7Si-1.5Cu-0.4Mg合金组织的影响 |
4.2 热处理对不同Er、Sc改性Al-7Si-1.5Cu-0.4Mg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Er、Sc改性Al-7Si-1.5Cu-0.4Mg合金热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
4.3.1 固溶处理差热实验分析 |
4.3.2 时效处理实验及分析 |
4.3.3 0.25wt%Sc+0.2wt%Er改性ZL702A铝合金透射电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ZA8/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聚醚醚酮研究进展 |
1.2.1 聚醚醚酮改性研究进展 |
1.2.2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应用 |
1.3 锌铝合金研究进展 |
1.3.1 锌铝合金改性 |
1.3.2 锌铝合金的应用 |
1.4 金属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1 金属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
1.4.2 金属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案 |
2.4 试样制备 |
2.4.1 ZA8的表面处理及球磨处理 |
2.4.2 GO-ZA8复合体的制备 |
2.4.3 ZA8/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 |
2.5 性能检测和结构表征 |
2.5.1 摩擦学性能测试 |
2.5.2 力学性能测试 |
2.5.3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三章 ZA8/PEEK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
3.1 ZA8/PEEK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
3.1.1 ZA8的微观形貌 |
3.1.2 复合材料冲击断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
3.2 ZA8/PEEK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2.1 ZA8含量对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 |
3.2.2 ZA8含量对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 |
3.2.3 ZA8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
3.2.4 ZA8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
3.3 表面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3.1 表面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 |
3.3.2 表面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 |
3.3.3 表面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
3.3.4 表面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
3.4 球磨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4.1 球磨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 |
3.4.2 球磨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 |
3.4.3 球磨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
3.4.4 球磨处理后ZA8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A8/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与磨损机理研究 |
4.1 ZA8含量对ZA8/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2 表面处理对ZA8/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3 球磨处理对ZA8/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4 固体润滑剂对ZA8/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5 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A8/PEEK复合材料的有限元磨损模拟 |
5.1 磨损预测模型 |
5.2 ZA8/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配副模拟 |
5.2.1 模型的建立 |
5.2.2 复合材料的应力变化 |
5.2.3 复合材料的磨损体积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锌铝合金/PEEK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研究及界面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聚醚醚酮的研究进展 |
1.2.1 聚醚醚酮简介 |
1.2.2 聚醚醚酮的改性研究现状 |
1.2.2.1 增强改性 |
1.2.2.2 耐磨改性 |
1.2.2.3 导热改性 |
1.3 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概述 |
1.3.1 导热机理 |
1.3.2 导热填料 |
1.3.3 影响材料导热性能的因素 |
1.4 锌铝合金的研究进展 |
1.4.1 锌铝合金的主要组元及作用 |
1.4.2 锌铝合金的研究现状 |
1.4.3 ZA8锌铝合金概述 |
1.5 铝酸酯偶联剂简介 |
1.5.1 铝酸酯偶联剂的结构特点 |
1.5.2 铝酸酯偶联剂的改性机理 |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第一性原理的基本理论 |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
2.2 基本近似方法 |
2.2.1 单电子近似理论 |
2.2.2 绝热近似理论 |
2.2.3 非相对论近似 |
2.3 密度泛函理论(DFT) |
2.4 局域密度近似理论(LDA) |
2.5 广义梯度近似理论(GGA)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原材料的预处理 |
3.3.1 锌铝合金的表面处理 |
3.3.2 球磨处理 |
3.4 试样的制备 |
3.5 性能检测和结构表征 |
3.5.1 傅立叶红外光谱(FI-IR)测试 |
3.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3.5.3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3.5.4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
3.5.5 扫面电镜(SEM)分析 |
3.5.6 导热性能测试 |
3.5.7 力学性能测试 |
第四章 锌铝合金/PEEK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羟基化处理前后ZA8合金的FT-IR与XPS分析 |
4.2 表面改性前后ZA8合金含量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
4.3 添加石墨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
4.4 表面改性前后ZA8合金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ZA8/PEEK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4.6 ZA8合金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
4.6.1 ZA8/PEEK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4.6.2 ZA8/PEEK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
4.6.3 复合材料结晶度与导热性能的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EEK/锌铝合金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行为及机理研究 |
5.1 模型的构建 |
5.1.1 ZA8合金表面模型的构建 |
5.1.2 铝酸酯模型的构建 |
5.1.3 PEEK模型的构建 |
5.2 清洁Zn与PEEK界面结合行为的研究 |
5.2.1 吸附模型的构建 |
5.2.2 模拟运算方法 |
5.2.3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含铝酸酯Zn(001)表面与PEEK界面结合行为的研究 |
5.3.1 铝酸酯在清洁与含羟基Zn(001)表面初始吸附模型的构建 |
5.3.2 铝酸酯在清洁Zn(001)表面的吸附特性 |
5.3.3 铝酸酯在含羟基Zn(001)表面的吸附特性 |
5.3.4 铝酸酯与PEEK的结合 |
5.4 界面结合状态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Mn含量及预变形对Fe-Mn阻尼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阻尼合金的研究背景 |
1.2 阻尼机制及阻尼合金的分类 |
1.3 Fe-Mn阻尼合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Fe-Mn合金的阻尼机制 |
1.3.2 合金元素对Fe-Mn阻尼合金的影响 |
1.3.3 微观组织对Fe-Mn阻尼合金的影响 |
1.4 阻尼性能的表征与测试 |
1.4.1 阻尼合金阻尼性能的表征 |
1.4.2 阻尼性能的测试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热处理工艺 |
2.2.2 预变形工艺 |
2.2.3 相变点测试 |
2.2.4 阻尼性能测试 |
2.2.5 力学性能测试 |
2.2.6 显微组织的观察 |
2.2.7 合金层错能计算 |
2.2.8 物相的定性、定量测试 |
第三章 Mn含量对Fe-Mn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Mn含量对Fe-Mn合金相变点的影响 |
3.3 Mn含量对Fe-Mn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1 显微组织特征 |
3.3.2 XRD物相分析 |
3.4 Mn含量对Fe-Mn合金性能的影响 |
3.4.1 阻尼性能 |
3.4.2 力学性能 |
3.5 Mn含量对Fe-Mn合金性能影响的微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变形对Fe-19Mn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预变形对Fe-19Mn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 |
4.2.1 显微组织特征 |
4.2.2 XRD物相分析 |
4.3 预变形对Fe-19Mn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
4.4 预变形对Fe-19Mn合金阻尼性能影响的微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Effect of Mn content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dified ZA-27 alloy(论文参考文献)
- [1]ZA27合金研究综述[J]. 王珩,马义明,陈海大.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21(06)
- [2]低铜高铝锌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D]. 刘赛赛. 常州大学, 2021(01)
- [3]ZZnAl4Y压铸锌铝合金强韧化研究[D]. 张凯. 常州大学, 2021(01)
- [4]热处理工艺和微量元素对Zn-Cu-Ti合金大变形力学性能和耐蚀性的影响[D]. 徐英卓.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生物可降解Zn-Fe-Mg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薛鹏皓.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6]海洋工程用2024铝合金的组织和性能调控[D]. 郭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6)
- [7]铒、钪改性ZL702A铝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王伟.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8]ZA8/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 彭鑫.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9]锌铝合金/PEEK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研究及界面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D]. 彭鹰.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Mn含量及预变形对Fe-Mn阻尼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葛昕.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