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馆:茶翁之意不在茶(论文文献综述)
水水[1](2020)在《北京 大碗茶的滋味》文中提出"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熟悉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北京前门的一碗大碗茶已然成为了醇厚京味儿的象征。也许就是这一股浓浓的北京味儿,让这一碗大碗茶从一个街边小摊演变成了今天的蜚声海外的老舍茶馆,曲艺、杂技、相声、小吃……和老北京相关的一切,都可以在老舍茶馆里找到踪迹,游客们如"朝圣"般来到这里,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碗大碗茶,更多的是在这座国际大都市里已再难寻的老北京的味道。
高婷[2](2017)在《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哲学与艺术价值,包涵着几千年人类的聪明智慧、深厚情感、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人生态度。随着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过度工作而造成的身心疲惫,人们逐渐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而饮茶被积极呼吁并成为修身养性、放松自我的有效途径。茶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和精神内涵,但目前市场上茶家具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能够表达茶文化深刻精髓内涵并兼具现代艺术审美价值的产品少之又少。可见,具备文化性、市场性、系统性、创新性的茶家具亟待设计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历史研究法、个案和综合研究法针对中国茶文化和茶家具的历代风格特征进行了梳理,全方位总结了它们的演进历程。首先,结合每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不同因素,研究了茶文化从萌芽期到成熟期的文化形态发展,进而探讨儒、释、道的茶道精神和美学追求等茶文化内涵。其次,以茶文化研究内容为基础,搜集历史事件、茶图、茶诗等古代饮茶素材,针对其中茶家具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从风格、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总结茶家具的演变特征,从而揭示了每个时期人们的饮茶习惯和审美倾向。茶家具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尝试从茶叶品种、饮茶方式、饮茶阶层、茶事礼仪、饮茶场所、地域差异和茶道内涵等七个角度,分析概括茶家具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发现茶家具不仅随着家具这一大类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以至于茶家具的造型特点、工艺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有显着的不同。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针对当下茶家具品牌进行调研整理分析并寻找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出茶空间中饮茶区、备茶区、展示区的茶家具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同时,借鉴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从功能、审美、环境、空间等特征入手进行拓展创新。这不仅将茶文化精神内涵融于了茶家具的创新设计,且赋予了茶家具以新的时代信息,从而展现了茶家具的独特魅力,也为茶家具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启示。最后,在设计实践上将风格定位为新中式,运用“金木水火土”、“精神而非形式”、“诗意地栖居”等创新理念以及“河流与海棠”、“向上地生长”、“优雅的转角”的设计意象,针对茶桌、茶椅(主人椅)、茶凳(客人凳)、茶箱、展柜、屏风等家具进行设计开发,呈现了一个清雅质朴、简洁温润的茶空间环境,对茶家具的设计研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践尝试。
席甲栋[3](2015)在《《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解说风格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面对的内容主体是一样的,都是长江。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它们又是不一样的,因为长江变化了。本文将《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解说风格进行对比,总结变化趋势,并从观念、技术、受众三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胡采[4](2014)在《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 ——试论电视纪录片解说语言艺术风格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画面配以音乐,同时有专人进行解说,适当的加入同期声进行表现和演绎。其中解说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本论文将《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这两部电视纪录片进行比较研究,把研究的切入点放在解说语言艺术风格上,总结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电视纪录片解说风格的变化趋势。在这种变化背后,结合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技术水平发展和受众的变化研究,分析了解说风格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电视纪录片解说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从表演艺术语言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的角度出发,结合表演艺术语言领域的创作规律和方法,找寻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电视纪录片解说的突破点和创新点,以期为提高电视纪录片解说水平拓宽出一个新的思路。
张瑞东[5](2013)在《关于茶馆休闲空间的社会功能分析 ——以西安某几处茶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馆是供人们饮茶休憩的场所,其历史源远流长,也是中国很多地区长久以来日常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公共场所,有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回顾先前研究可知现代茶馆与传统茶馆相比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内部装饰更为精致典雅,消费层次普遍较高,更加注重交往的私密性、休闲性空间,吸引着茶客们到此进行娱乐、休闲或谈事。因此颇与西方的咖啡厅类似,现代茶馆休闲空间依旧具有丰富的社会学蕴涵。本文所要研究的茶馆其范围限定在现代都市的休闲茶馆。本文选取西安几处较为典型的中低档次的休闲茶馆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重点的个案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半结构及无结构访谈的调查方法,对所选取茶馆和被访问茶客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笔者试图运用社会学有关空间的理论考察和分析茶馆这种独特的互动空间场所,围绕茶馆空间这一概念,从茶馆特有的物理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构成维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度剖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茶馆空间能够满足的四个需求,即生理需求、休闲需求、非正式交流需求和文化需求。文章的重点是运用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对茶馆空间进行社会学的功能分析,茶馆空间具有消遣娱乐、个体发展与自我认同、初级群体社会交往和休闲生活方式四个作用,分别对应着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整合功能、模式维持功能。
葛晋纲,王润贤,高起荣,乔小倩,周天天[6](2013)在《江浙地区茶文化探析》文中认为江南自古兴茶,从种茶到饮茶经千年锤炼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现象。该文就江浙地区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江浙地区茶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小荞[7](2010)在《品风情茶馆 悟城市茶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都说去到一个地方,要尝过地道的食物才能真正了解它,喝茶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有去过最当地的茶馆,才最能了解民风以及城市的茶韵。一方水土一种风情,一间最具当地特色的茶馆,哪怕不是最豪华眩目的,哪怕已经年代久远,但作为不一样的喝茶体验,都很值得去一次。
邵雍[8](2010)在《近代上海的茶馆》文中提出近代上海的茶馆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一道重要的风景线,在茶馆中的芸芸众生的表现是广大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耐人寻味。近年来学术界对茶馆文化开始关注起来,不过将上海茶馆放到整个近代史的时段中去考察的论文几乎没有。笔者有鉴于此,草就本文,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一、茶馆的历史变迁中国茶馆(或称为茶铺、茶坊、茶社、茶室、茶寮、茶座、茶亭、茶楼、茶居、茶肆)始于唐代,那时茶馆的经营已相当灵活。宋代已盛行茶文化,各地都有茶馆,特别是在都会中,各种档次的茶馆、茶楼更是鳞次栉比,到茶馆品茗,成为一种时尚和消遣方式。
练娟[9](2010)在《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茶馆功能研究 ——以上海茶馆为例》文中认为茶馆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是随着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而自然兴盛起来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城市研究比较关注的问题,在西方有相关的关于酒吧、咖啡馆的研究,在中国就是茶馆。茶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在近代及以前的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之一,承担着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功能。改革开放后,茶馆在城市复兴,在城市中可以说是又一新的公共空间出现,对其研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饮食休息、信息交流、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是茶馆的基本功能,现今的茶馆仍是人们同时饮食空间、休闲空间、信息交流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娱乐空间,只是现今茶馆功能的发挥和表现形式与以前的茶馆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茶馆功能的考察,茶馆功能的变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茶馆功能的持续性和变化性;茶馆功能的综合与分化;旧的茶馆形式消失后在新的空间承继;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是对研究问题、核心概念、既有研究和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章是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介绍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作为消费的空间和功能衍生,近代上海的茶馆和当代茶馆的复兴,在城市中形成新的公共空间。第三章是城市茶馆空间与功能。饮食空间、休闲空间、信息交流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娱乐空间下茶馆的功能。第四章概括茶馆功能变迁的逻辑。第五章为结论和讨论部分。
方成[10](2009)在《老九和老七》文中指出人吃饱穿暖了,才高兴去唱两句,画两笔,这已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胃里没东西,谁也没精神去听戏看电影,所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按现在学者们的说法是:"物质第
二、茶馆:茶翁之意不在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馆:茶翁之意不在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
1.1.2 中国茶文化热潮逐渐升温 |
1.1.3 中国茶家具设计市场的起步 |
1.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
1.1.5“一带一路”发展趋势的有利条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目的及意义 |
1.2.2 实践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茶家具研究现状 |
1.3.2 茶具研究现状 |
1.3.3 茶空间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及预期目标 |
1.6.1 创新点 |
1.6.2 预期目标 |
1.6.3 困难及措施 |
第二章 中国茶文化概述 |
2.1 茶文化的概念 |
2.2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2.2.1 茶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的演变 |
2.2.2 茶文化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萌芽 |
2.2.3 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 |
2.2.4 茶文化在五代的继承 |
2.2.5 茶文化在宋辽金时期的兴盛 |
2.2.6 茶文化在元代的返璞 |
2.2.7 茶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转折 |
2.2.8 茶文化在明清之后的曲折 |
2.3 茶文化随朝代发展的演变特征 |
2.4 儒释道与茶道精神 |
2.4.1 儒家思想与茶道精神 |
2.4.2 佛家思想与茶道精神 |
2.4.3 道家思想与茶道精神 |
2.5 美学与中国茶文化 |
2.5.1“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
2.5.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2.5.3“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
2.5.4“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茶家具的形成与发展 |
3.1“茶家具”概念的界定 |
3.2 中国茶家具的渊源与演变 |
3.2.1 唐以前时期的茶家具 |
3.2.2 隋、唐、五代时期的茶家具 |
3.2.3 宋辽金时期的茶家具 |
3.2.4 元代的茶家具 |
3.2.5 明代的茶家具 |
3.2.6 清代的茶家具 |
3.2.7 近代以后的茶家具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茶文化与茶家具的关联性研究 |
4.1 茶叶品种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
4.2 饮茶方式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
4.3 饮茶阶层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
4.3.1 文人墨客 |
4.3.2 僧人道士 |
4.3.3 皇室贵族 |
4.3.4 寻常百姓 |
4.4 茶事礼仪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
4.5 饮茶场所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
4.5.1 室外场所 |
4.5.2 半室外场所 |
4.5.3 室内场所 |
4.6 地域差异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
4.6.1 巴蜀茶文化与茶家具 |
4.6.2 吴越茶文化与茶家具 |
4.6.3 北京茶文化与茶家具 |
4.6.4 广东茶文化与茶家具 |
4.7 茶道内涵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
4.8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实践 |
5.1 设计调研与导向 |
5.1.1 茶家具案例现状调研 |
5.1.2 茶家具设计的导向 |
5.2 市场定位 |
5.2.1 设计目的 |
5.2.2 设计定位 |
5.2.3 创意理念 |
5.3 设计内容与原则 |
5.3.1 饮茶区 |
5.3.2 备茶区 |
5.3.3 展示区 |
5.4 设计的特征 |
5.4.1 功能特征 |
5.4.2 审美特征 |
5.4.3 环境特征 |
5.4.4 空间特征 |
5.5 设计方案与表现 |
5.5.1 茶空间场景展示 |
5.5.2 单件茶家具设计展示 |
5.5.3 设计意象阐述 |
5.6 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3)《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解说风格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解说风格的变化 |
(一)从抒情到纪实 |
(二)从风景到人文 |
二、解说风格变化的成因分析 |
(一)发展理念突破 |
(二)摄制技术升级 |
(三)受众结构丰富 |
(4)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 ——试论电视纪录片解说语言艺术风格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电视纪录片解说概况 |
(一)电视纪录片的概况 |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的概况 |
(三)电视纪录片解说的研究现状 |
二、《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解说风格的对比 |
(一)解说词文本风格的对比 |
(二)解说表达样式的对比 |
(三)解说语态的对比 |
(四)解说语言艺术的表现技巧对比 |
三、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解说风格变化的成因分析 |
(一)创作思想除旧布新 |
(二)新技术的运用——强化了画面、弱化了解说 |
(三)受众的变化 |
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关于茶馆休闲空间的社会功能分析 ——以西安某几处茶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现状综述 |
1.6 相关理论视角 |
1.7 理论分析工具和框架 |
第二章 茶馆的历史 |
2.1 茶馆的历史 |
2.2 传统茶馆空间的功能 |
2.2.1 经济功能 |
2.2.2 茶馆的社会功能 |
第三章 茶馆空间与茶客 |
3.1. 茶馆空间的概念解释 |
3.1.1 茶馆空间 |
3.1.2 休闲空间 |
3.2 茶馆空间的基本情况 |
3.3 茶馆空间的构成 |
3.3.1 茶馆的物理空间 |
3.3.2 茶馆的精神空间—休闲空间 |
3.4 茶客的基本情况 |
第四章 茶馆休闲空间的需求分析 |
4.1 生理需求 |
4.2 非正式交流空间的需求 |
4.3 文化层次的需求 |
4.4 休闲空间的需求 |
第五章 茶馆的功能分析 |
5.1 娱乐消遣的功能 |
5.1.1 茶水茶点之饮食功能 |
5.1.2 消遣娱乐之功能 |
5.2 休闲空间与自我认同 |
5.2.1 现代性与个体主义道德 |
5.2.2 个体自我认同与休闲活动 |
5.2.3 个体自我认同与公共空间 |
5.2.4 个体自我认同与茶馆休闲空间 |
5.3 社会交往空间的功能 |
5.3.1 初级群体的交往与个体自我认同 |
5.3.2 初级群体的交往、休闲与自我认同 |
5.3.3 茶馆的休闲性 |
5.3.4 茶馆的初级群体特征 |
5.3.5 茶馆的交往空间 |
5.4 茶馆空间: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
5.4.1 生活方式 |
5.4.2 休闲方式 |
5.4.3 茶馆空间的休闲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江浙地区茶文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江浙茶业的历史沿革 |
2 江苏茶文化特点——“隔竹呼茶,穿花过酒” |
3 浙江茶文化特点——“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
4 江浙地区茶文化建设与发展 |
5 结语 |
(9)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茶馆功能研究 ——以上海茶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一) 茶馆 |
(二) 公共空间 |
三、文献回顾 |
(一) 茶馆的历史学和文化学研究 |
(二) 茶馆的社会学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具体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 |
一、茶馆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
(一) 茶摊——最早的饮茶商业化经营 |
(二) 茶馆的形成——固定的饮茶商业化经营场所 |
(三) 茶馆公共空间的形成 |
(四) 茶馆空间的发展 |
二、茶馆作为消费的空间与功能衍生 |
(一) 茶馆作为消费的空间 |
(二) 茶馆空间功能的衍生 |
三、近代上海的茶馆 |
四、新时期茶馆公共空间的复兴 |
第三章 城市茶馆空间与功能 |
一、茶馆的空间结构 |
二、饮食空间 |
(一) 饮茶、休息功能 |
(二) 饮与食功能结合 |
三、休闲空间 |
(一) 私人休闲空间的延伸 |
(二) 多种休闲活动的进行 |
四、信息交流空间 |
(一) 旧时茶馆信息交流功能多样 |
(二) 现代茶馆"茶科技"和"茶文化"信息的传递 |
五、社会交往空间 |
(一) "家外会客室" |
(二) 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 |
(三) 商务洽谈 |
(四) 志趣小组活动之地 |
六、娱乐空间 |
(一) 一些传统娱乐形式的表演场地 |
(二) 多种新式娱乐活动的结合 |
第四章 茶馆空间功能变迁的逻辑 |
一、持续性与变化性 |
(一) 持续性 |
(二) 变化性 |
二、综合与分化 |
(一) 综合 |
(二) 分化 |
三、旧的茶馆形式消失后功能在新的空间的承继 |
四、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茶馆:茶翁之意不在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 大碗茶的滋味[J]. 水水. 茶道, 2020(02)
- [2]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研究[D]. 高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3)
- [3]《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解说风格的变化[J]. 席甲栋. 新闻研究导刊, 2015(22)
- [4]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 ——试论电视纪录片解说语言艺术风格的演变[D]. 胡采. 云南艺术学院, 2014(08)
- [5]关于茶馆休闲空间的社会功能分析 ——以西安某几处茶馆为例[D]. 张瑞东. 西北大学, 2013(S1)
- [6]江浙地区茶文化探析[J]. 葛晋纲,王润贤,高起荣,乔小倩,周天天.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2)
- [7]品风情茶馆 悟城市茶韵[J]. 小荞. 茶.健康天地, 2010(08)
- [8]近代上海的茶馆[J]. 邵雍. 都市文化研究, 2010(00)
- [9]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茶馆功能研究 ——以上海茶馆为例[D]. 练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10]老九和老七[J]. 方成. 茶博览,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