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命名性失语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郭思伶(Kwok Sze Ling)[1](2019)在《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血管病是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中风后出现失语是中风病最严重的临床后遗症之一。现今医疗及诊断的技术虽昌明,但本病之致残率仍甚高,流行病学报告[1]显示,中风后有大约80%的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国内的新增中风病例每年约有200万人,当中估计大概3/4的患者遗留着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约25%的中风病人就是伴随失语症[2]。我国以中医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历史源远流长,临床研究及应用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鉴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研究尚未完全能达致统一共识的情况下,运用针刺治疗本病特显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的显着性亦是肯定的。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及观察,以探讨林国华教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经验配穴有效性。研究对象均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研究的原则,对中风后失语症进行系统性研究。积极探索经验穴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处方选穴、操作手法、疗程与疗效的关系等;不仅有助于优化本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处方选穴,当中的创新点是要确立新一组简便安全,又能乎合经济效益的处方配穴,提高针刺治疗本病的效果,减轻患者身受有口难言的痛苦之余,又能丰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系统的临床数据等。方法:1.文献研究:参考及综述了有关中医学、针灸学和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历史、认识、研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等,从而探讨本研究方案的中医理论治疗本病的效果及可行性。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简单数字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根据临床试验最低样本量,将纳入共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经验穴位)30例和对照组(传统穴位)30例。具体操作方法:准备60个不透光的信封,并按1、2、3、……编号,制作随机卡并按1、2、3……编号,随机卡上注明卡号、随机数字、组别、治疗方法。查阅随机数字表,得出60个随机数字,单数安排为治疗组,双数安排为对照组,填好随机卡后将其放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3.针刺选穴:治疗组采用林教授经验穴位处方治疗,取穴:膻中、间使(双)。操作方法:先找出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后,由膻中穴进针向压痛点方向平面透刺2寸之内,双侧间使直刺0.5-1寸。所有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处方治疗,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双)、金津、玉液、廉泉、通里(双)。操作方法:对照组取传统穴位:金津及玉液点刺不留针。百会及上星及均平刺,进针0.5-0.8寸;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风池(双)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通里(双)直刺,进针0.5-0.8寸;除金津及玉液外,以上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两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1个疗程。4.统计分析:本临床课题研究将治疗组(经验穴)和对照组(传统穴)共60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证型统计比较、不同病变性质的疗效比较、各期临床疗效比较、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以及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检测评分进行比较,包括: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3]和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4]评分等。对两组患者采集上述资料完整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通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沟通能力及语言功能作出评分等变化,观察及探讨林国华教授经验穴位与传统处方穴位在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为经验穴位推展到临床应用上提供验证。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作基线研究数据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左右利手、病变性质及病程分期等进行比较。性别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文化程度经Z检验比较,。经卡方检验、t检验和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的病变性质比较及病程分期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而惯用利手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之数据对比,一般资料亦无明显性差异,符合统计学要求,说明两组均是基线均衡,可进行客观性比较。2.临床疗效:在治疗1个疗程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统计综合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的总效率为63.3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数据意义(P>0.05),表明两组的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比较:3.1治疗前,比较两组者汉语标准检查量表失语症评分,两组样本均采用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1.039,P=0.307,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是具有临床的可比性。3.1.1两组患者组内(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46.53±16.37,治疗后分数:64.70±22.59,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后,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816,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50.767±14.274,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227,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CRRCAE评分。3.1.2两组患者组间(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64.70±22.59,对照组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0.313,P=0.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样本看来,治疗组结果比对照组差了一点,但不能表明问题,因两组数据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疗效相似,需要进一步作大样本的临床论证。3.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汉语标准失语症的各项评分比较,包括: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均是无明显性之差异,表明两组临床上具有可比性。3.3两组患者组内的(CRRCAE)各项指标评分比较:3.3.1治疗组组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2.57 ± 4.20、复述:10.53±3.15、说:9(7,12)、出声读:6.23±2.54、阅读:5(3,6)、计算:4(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6.97±4.41、复述:14 ± 4.16、说:12(8,16)、出声读:8.33±3.78、阅读:6.5(4,9)、计算:6.5(4,9)。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复述、出声读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经验穴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3.2对照组组内各项的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3.23±3.58、复述:10(8,13)、说:10(8,12)、出声读:7(6,9)、阅读:6(3,8)、计算:3(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7.57±3.73、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7(5,9)、计算:5(4,7)。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传统穴位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4治疗组,两组患者组间(CRRCAE)各项指标评分之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8(14,20)、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6.63±3.52、计算:6.57±3.91。对照组分数-听理解:18(16,21)、复述:15(10,17)、说:12(8,16)、出声读:8(6,10)、阅读:7.23±3.23、计算:5.63±2.7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阅读、计算治疗后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或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者在改善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效果相近。然而这并没有解释问题,因为两组的数据在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的疗效相似。在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作临床论证。4.两组患者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比较:4.1治疗前,比较两组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评分,经正态性检验(P<0.05),两组治疗前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Z=-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具可比性。4.2两组患者组内(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评分:90.5(65,162),治疗后分数:130(104,201),Z=-4.783,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91.5(65,160),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4.784,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是具有显着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了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提高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4.3两组患者组间(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130(104,201),对照组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0.350,P=0.727,两组的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碍于目前的样本量影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试验论证。5.两组患者在不同病变性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数目为:32(68.09%),无效数目为:15(31.91%);而两组的出血性中风有效数目为:8(61.54%),无效数目为:5(38.46%)。经统计学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缺血性疗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后之失语症疗效均是相约。6.两组患者在各期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急性期的有效数目为:22(66.67%),无效数目为:11(33.33%);而两组恢复期的有效数目为:18(66.67%),无效数目为:9(33.33%)。经统计学处理,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都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治疗对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中风后失语症的疗效亦是相约。7.两组患者在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中,治疗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7(27.33%),右9(30.00%);而对照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8(26.67%),右8(26.67%)。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提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压痛点分布上没什么太大区别,但从条形统计图上显示压痛点在左侧的明显比其他位置多,此现象与林教授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以左边压痛点位置分布较多之表现是一致的,具临床研究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结论:综合上述结果,以膻中配间使穴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不仅证明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临床疗效比较与传统穴位之针刺疗效一致,验证了经验穴位之实用性及可行性。经验穴通个调整全身气血,有刺激于外而调整于内等内外均能兼顾的作用,更具有速效、操作简便而又更令患者接受等优点。此突破性优势体现在针刺经验穴位后,语言功能可即时得到改善,病人之自信心当下立建,且可随之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或其他治疗,不如针刺某些穴位后,如金津穴,恢复需时,这正是以经验穴位治疗本病的特色之一。而经验穴组方配穴之精髓体现在林教授巧妙地利用了两穴的功能特性,了解到治疗本病可通过调整体内之气,即利用膻中穴达到补气、理气及调气等作用,再结合治疗失语症的要穴-间使穴之参与,共凑出一个崭新的配穴思路,不但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功效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之余,更能巩固患者抗病之心理素质,且副作用小,对整体治疗有明显的良性促进,应当大力推广致临床上,为临床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及完善。
范顺娟[2](2016)在《基于音位对比的失语症语音感知与产生特征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失语症会造成患者语言理解及语言表达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交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失语症患者常表现出音位语音感知与产生障碍,然而康复工作者们对此关注度不足,同时此方面的研究也不够系统、深入。本研究着眼于失语症患者的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与产生能力,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研究法等手段对失语症患者进行特征分析,并将研究初步结果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具体研究如下:1.失语症患者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特征研究对20名失语症患者进行听觉识别测试来探究其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特征,结果如下:(1)70%的失语症患者存在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障碍,患者听觉识别平均分为70.79%,标准差为13.61%;(2)对失语症患者而言,三类音位对由易到难表现为:韵母保留程度最好,声母次之,声调损伤最严重;(3)听理解较好组的听觉识别成绩极显着的优于听理解不好组(p<0.01)。2.失语症患者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产生特征研究对20名失语症患者进行构音语音、语音复述、语音切换测试来探究其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产生特征,结果如下:(1)70%以上的失语症患者存在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产生障碍。患者构音语音平均分为68.06%,标准差为26.24%;患者语音复述平均分为52.78%,标准差为22.01%;患者语音切换平均分为50.76%,标准差为27.42%;(2)在3项测试中对失语症患者而言,三类音位对由易到难表现为:声调保留程度最好,韵母次之,声母损伤最严重;(3)在3项测试中,语言相对保留组的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产生成绩均显着的高于语言损伤组(p<0.05)。3.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产生比较及与语言的关系研究对20名失语症患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听理解(听辨认)、口语复述两项语言能力测试,并对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产生与语言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听觉识别成绩与三项语音产生成绩均呈中度相关关系;(2)听觉识别与听辨认成绩呈中度相关关系,语音复述与口语复述成绩也呈中度相关关系,上述结果提示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产生与语言能力有着一定联系,这也体现了音位对比康复模式的价值与意义。4.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与产生的干预研究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提出适用于失语症患者的干预策略,并对发病1年后的失语症个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语音复述能力有明显提升(由41.67%提高至75.00%),与此同时,患者语言能力也有所改善(失语商由63.8提高至73.9)。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关注到失语症患者精细的语音能力,并将音位对比运用于失语症患者的研究。2.使用规范的评估材料,通过研究获得了失语症患者包含了目标音位的错误走向的语音特征。3.使用相同的材料对失语症患者语音感知以及产生进行评估,并总结适合于失语症患者的康复策略。4.个案研究中,在有效提高患者的语音复述能力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语言能力。
林润[3](2013)在《徵调音乐干预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徵调音乐干预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左侧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根据诊断和纳入标准,纳入90例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徵调音乐组聆听徵调音乐,西洋音乐组聆听西洋音乐,每日一次,每次30min,一周5次,连续12周。试验前后,分别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DS)、《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患者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疗效和左侧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情况。结果1.语言功能试验后,徵调音乐组在听理解、复述、说等九亚项j正答率较试验前均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洋音乐组试验后除描写、听写两项未见显着提高外(P>0.05),其余七个亚项正答率较试验前均有所提高(P<0.05)。空白对照组试验后CRRCAE各亚项正答率在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抄写五方面也有提高(P<0.05),其余亚项虽有提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试验后比较,徵调音乐组在听理解、说两项的提高较其他两组明显(P<0.05),同时徵调音乐组在出声读亚项的提高也较空白对照组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试验后,徵调音乐组和西洋音乐组评分较试验前下降显着(P<0.01),但空白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试验前后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组问比较,徵调音乐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较空白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3.中医证候疗效试验后徵调音乐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明显优于西洋音乐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左侧大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试验后,徵调音乐组和西洋音乐组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试验前均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试验前后左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比较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比较,徵调音乐组左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试验后三组左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调音乐干预能够改善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神经修复,优化中医证候疗效,提高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患者的语言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白鹤[4](2014)在《急性脑梗死导致特殊类型失语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所致几种特殊类型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特点。方法分别在发病1 w、4 w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对遴选患者进行评价,并完善留存影像学资料。其中包括1例纯词哑、2例交叉性失语、1例基底节性失语及1例丘脑性失语。结果少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失语症类型、神经影像学检查所见的病变部位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结论经典语言中枢以外的更多部位可能参与失语症的形成。
王雪[5](2007)在《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音乐电针疗法的临床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音乐电针结合语言训练对中风早期运动性失语症的治疗,探讨穴位透刺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阐明针刺结合语言训练是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有效方法,而音乐电针则更具有优越性。方法:利用音乐电针的频率和振幅随乐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可以增强针刺效应,克服电针耐受的特点,运用穴位透刺和语言训练的方法,临床对比观察音乐电针组、脉冲电针组和语言训练组对中风早期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在治疗两个月后,分别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和神经功能。同时在疗程前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针灸患者进行针刺前后(即刻)脑血流检测,观察脑血流变化。结果:采用穴位透刺结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运动性失语症,在语言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方面,均取得明显的疗效,,音乐电针组和脉冲电针组明显优于语言训练组(P<0.01),而音乐电针组更具优势(P<0.01)。针刺前后(即刻)脑血流检测,左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显着改善(P<0.01),音乐电针组与脉冲电针组比较改善明显(P<0.05)。结论:利用音乐电针的优越性,采用穴位透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早期运动性失语症的积极有效方法,能明显的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其对患者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和失语程度的降低均有较好的作用,是中风早期失语症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还能有效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实验表明,穴位透刺有一定的改善脑血流的作用,而音乐电针的改善更具优势,可作为临床评价和预测疗效的指标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机理之一。
李学敏,陈文文,金维,沈洁[6](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tDCS。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图片命名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评分、各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CRRCAE评分、各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CRRCAE评分、各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及图片命名能力。
张清丽,汪洁[7](1994)在《脑病损后失语症的诊评(附56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改良的波士顿汉语失语症诊评方法对56例脑病损后失语症进行了评测分型,并探讨了病损部位与类型的关系。提示伴存有脑的高级神经机能(包括意识、智力、记忆、认知等)障碍是影响语言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56例的分型对治疗预后进行探讨,肯定了语言治疗的效果,展示了语言康复的前景。
李湘力[8](2008)在《靳氏舌三针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靳氏舌三针对中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并与传统治疗方法作对照,评价靳氏舌三针对中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从而为临床推广靳氏舌三针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60例入选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舌三针治疗组和传统疗法对照组。治疗组主穴取“靳三针”之舌三针(上廉泉,左、右旁廉泉),配穴:上肢偏瘫配患肢极泉、尺泽、内关,下肢偏瘫配患肢委中、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选取传统治疗失语穴位:哑门、廉泉、通里,配穴同治疗组。所有患者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根据北京医科大学《汉语失语成套测验》确立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能力进行语言功能的评分测定。结果:治疗后,舌三针治疗组和传统疗法组语言功能均得到显着提高,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3.33%。与治疗前比较,两种方法均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自发谈话、复述、命名、阅读、书写功能评分(P<0.01),且舌三针治疗组优于传统疗法组(P<0.05)。结论:靳氏舌三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改善失语程度,对中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汪洁,吴东宇,袁英,张烨,张甜甜[9](2017)在《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指导经颅直流电刺激靶向治疗感觉性失语症: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DCS由于其副作用小、刺激范围大,可以与语言检查或治疗同时实施,因此在失语症的治疗与研究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tDCS由放置于颅骨外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
徐玲丽,沈志祥[10](2007)在《失语症的康复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述失语症的类型及其康复治疗现状,为促进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94-01/2006-04有关失语症和言语治疗的文献,检索词“失语症、言语治疗、康复”,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采用Schuell刺激法、旋律语调治疗、实用交流训练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命名、阅读、听理解、复述变化比较的相关文献,删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实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调查设计是否严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统计学处理是否合理。资料提炼:共检索45篇关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文献,3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5篇为重复研究。资料综合:根据国内外通用的解剖-临床相关基础分类,失语症的类型主要有8种: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语症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治疗技术、功能性交流治疗、认知神经康复治疗、社交心理治疗、计算机辅助治疗等。结论:失语症类型多样,应针对言语功能障碍选择适宜的言语康复治疗方法,或采用综合的治疗措施,这有利于提高失语症的治疗效果。
二、逆命名性失语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命名性失语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名认识 |
1.1.2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3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位认识 |
1.1.4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现况 |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定义及分类 |
1.2.2 运动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及恢复机理 |
1.2.3 失语症常用的检查及评定方法 |
1.2.4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2.1 伦理审查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2.3 临床治疗 |
2.2.4 不良事件观察及解决方法 |
2.2.5 随访 |
2.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2.3.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3.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
3.3 选穴依据 |
3.3.1 传统穴位之选穴依据 |
3.3.2 经验穴位之选穴依据 |
3.3.3 膻中穴的位置及功效 |
3.3.4 间使穴的位置及功效 |
3.4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机理探讨 |
3.5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应用 |
3.6 针刺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评价 |
3.6.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比较 |
3.6.2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评分比较 |
3.6.3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定比较 |
3.6.4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不同病变性质疗效比较 |
3.6.5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各期临床疗效比较 |
3.6.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 |
3.7 不足与展望 |
3.8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音位对比的失语症语音感知与产生特征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
第一节 研究内容的界定 |
一、音位和音位对比 |
二、语音感知与基于音位对比的听觉识别 |
三、语音产生与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产生 |
第二节 失语症患者音位语音感知与产生研究现状 |
一、失语症患者音位语音感知研究现状 |
二、失语症患者音位语音产生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与产生特征研究 |
第一节 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特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与分析 |
第二节 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产生特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与分析 |
第三节 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产生与语言的关系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与分析 |
第三章 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与产生的干预研究 |
第一节 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与产生干预策略 |
一、干预策略 |
二、干预方案 |
第二节 失语症基于音位对比的语音感知与产生个案研究 |
一、基本信息 |
二、评估方法 |
三、干预方案 |
四、结果 |
五、讨论与分析 |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徵调音乐干预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样本含量估计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法 |
2.2 评价指标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考虑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结果 |
1. 患者完成试验的情况 |
2. 三组患者试验前基线评估 |
3. 结果评估 |
3.1 语言功能评分 |
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3 中医证候疗效 |
3.4 左侧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2. 微调音乐治疗的理论依据 |
2.1 中风失语患者早期音乐干预的临床意义 |
2.2 音乐刺激对中风失语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
2.3 “徵调通心”的理论基础 |
2.4 徵调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差异性分析 |
3. 徵调音乐治疗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3.1 提高语言水平 |
3.2 促进神经修复 |
3.3 优化证候疗效 |
4. 徵调音乐治疗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机理探讨 |
4.1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的临床意义 |
4.2 徵调音乐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音乐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旳康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急性脑梗死导致特殊类型失语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 2方法 |
2讨论 |
(5)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音乐电针疗法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中风失语症的认识 |
二、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
三、现代医学对运动性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
四、音乐治疗概况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观测指标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方法 |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一、中风失语症早期治疗的提出及意义 |
二、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治疗方案的选择 |
三、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
四、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机理探讨 |
五、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音乐电针疗法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
六、创新之处 |
七、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着 |
(6)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语言功能比较 |
2.3 认知能力比较 |
2.4 图片命名能力比较 |
3 讨论 |
(8)靳氏舌三针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一、中医学对中风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
(一) 关于病名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辨证分型 |
(四) 中药治疗 |
二、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
(一) 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研究 |
(二)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研究 |
三、靳氏舌三针的研究进展 |
四、现代医学对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
(一) 运动性失语语言特点及发病机制 |
(二) 运动性失语的治疗进展 |
(三)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
第二部分 靳氏舌三针对中风运动性失语治疗作用的疗效观察 |
一、临床资料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意外情况的处理 |
(四)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五) 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中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评价方案选择 |
二、中风运动性失语的针灸方案选择 |
三、靳氏舌三针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 |
四、靳氏舌三针疗法治疗运动性失语的机理探讨 |
五、体会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指导经颅直流电刺激靶向治疗感觉性失语症: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实验步骤 |
1.3 t DCS电极位置与治疗方法 |
1.4 语言检查方法 |
1.5 语言治疗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失语症检查结果 |
3 讨论 |
四、逆命名性失语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D]. 郭思伶(Kwok Sze L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基于音位对比的失语症语音感知与产生特征及其干预研究[D]. 范顺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3]徵调音乐干预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研究[D]. 林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8)
- [4]急性脑梗死导致特殊类型失语临床分析[J]. 白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01)
- [5]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音乐电针疗法的临床对比观察[D]. 王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6]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临床效果观察[J]. 李学敏,陈文文,金维,沈洁. 临床误诊误治, 2019(08)
- [7]脑病损后失语症的诊评(附56例报告)[J]. 张清丽,汪洁. 中国康复, 1994(02)
- [8]靳氏舌三针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D]. 李湘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指导经颅直流电刺激靶向治疗感觉性失语症:1例报告[J]. 汪洁,吴东宇,袁英,张烨,张甜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01)
- [10]失语症的康复治疗[J]. 徐玲丽,沈志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