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文章开头和结尾种种(论文文献综述)

覃薪[1](2020)在《形式的突围—格非中短篇小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1980年代国内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格非以其冷静低调的笔触构建了一个颇具知识分子气质的精神世界,从早期形式实验特征明显的中短篇小说到新世纪以来有意向中国抒情文学传统倾斜的长篇小说,格非始终在探寻兼具先锋形式与传统意蕴的当代文学整体气质。迄今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格非跳出先锋文学写作圈子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此为节点,格非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前期与近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在叙事选材、叙事模式以及叙事意蕴等方面大致呈现出从“神秘难解”向“可读可感可解”的路径发展。前期的中短篇小说先锋特质明显,多注重小说叙述形式的技巧,主题意蕴上多复杂神秘;近期的中短篇小说虽保留了不少先锋特质,但更多关注当下的个体生命,其中尤为关注知识分子的爱情与婚姻。但前后两个阶段的创作划分并不意味着前后期创作的断裂,而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例如对边缘人的关注,对偶然性叙述的追求,对个体存在的探索等等,进而言之,格非并非全然放弃了先锋叙事,而是带着先锋叙事的风格展开了新一轮的叙述尝试。整体而言,格非中短篇小说的叙述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形式层面体现出的叙述者、叙述视角以及叙述时间等方面的先锋叙述技法,二是在故事层面所体现出行动、语言诸方面的叙述意蕴。如果说创作早期的格非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博尔赫斯、卡夫卡等前辈作家的影响,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中短篇小说的书写则明显表现出对博尔赫斯式玄思的远离,展开了一场融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抒情文学传统的格非式书写理念的探索。如果说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代表了格非对中国文学传统回归的耀眼成果,那么中短篇小说则显示了其从先锋迈向传统的发展路径,暗示了其未来创作的前进方向。对格非而言,中短篇小说是其创作的起点更是其表现文学理想的重镇,始终不曾舍弃的知识分子立场促使其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灵活运用先锋叙述技法的同时也不断思索当下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存境遇,追寻形而上玄思的同时更暗含了现代性批判底蕴。

洪涛[2](2013)在《作为“国礼”的大中华文库本《红楼梦》》文中指出《大中华文库》收录了多种中国经典,近年中国元首外访时往往赠送《大中华文库》给受访国,因此这套书在外交上属于"国礼"。《大中华文库》之中,有汉英对照的《红楼梦》,译文出自着名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之手。可是,这个汉英对照本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前言、英文版前言(也就是书中的Introduction)和小说内文都有问题。笔者相信,前言的翻译和汉英对照这两项工作,都不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做的,经手者另有其人。

伊坤[3](2012)在《鲁迅小说结尾研究 ——以《呐喊》《彷徨》为例》文中提出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范式,小说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小说结尾的处理同样如此,与传统小说和同时代小说有所不同。小说结尾的深刻立意是鲁迅小说在小说叙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这也是本篇论文的立论基础。本论文试以鲁迅《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说的小说结尾为分析对象,以对小说的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讨论鲁迅对于小说结尾的多样化的处理手法,及由此反映出的鲁迅的思想特征。本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讨论,分析鲁迅《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里小说结尾的深刻立意。第一部分析《呐喊》、《彷徨》中小说结尾的多样性,以四种结尾形式为主要讨论对象:“归于平静,近乎无事”的叙述,结尾处的“绝望之‘走’,以死亡与忘却为收束的悲剧,平添亮色而产生的光明的结尾,从中可以看到鲁迅在处理小说结尾时方法的多样化。第二部分讨论《呐喊》、《彷徨》中同题材小说对结尾的不同处理手法,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孤独者》与《在酒楼上》,以.“狂人”与“疯人”的呐喊为题材的《狂人日记》与《长明灯》,叙述科举制度下文人悲剧的小说《孔乙己》与《白光》,同是写故乡人事的小说《故乡》与《祝福》为例加以分析,讨论小说结尾的处理手法反映在鲁迅思想特征上的微妙差异,一方面鲁迅在小说中表露出的怀疑与自我怀疑的情绪越来越沉重,对于社会现实造成的悲剧的体验越来越深刻,另一方面鲁迅在《彷徨》时期的小说结尾处理上与《呐喊》时期相比,苦闷的冲动越来越汹涌,对启蒙者和启蒙自身意义的怀疑与日俱增,小说结尾处独异者不再悲壮,而孤独者却更为孤独。第三部分对《呐喊》、《彷徨》小说集里小说“光明的结尾”进行讨论,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药》与《明天》结尾处所增添的“曲笔”,是鲁迅服从将令的表现,对这“曲笔”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这一时期信心的摇摆,他透彻地体会到了时代的悲剧和希望的渺茫,却又不绝于希望,这是“曲笔”的意义所在。另一部分以《狂人日记》、《故乡》与《伤逝》的小说结尾为分析对象,无论是结尾处“狂人”的微弱的呐喊,还是《故乡》文末的希望之路,《伤逝》结尾处走向新生之路的涓生,这些看似光明的结尾,实质并非如此,“狂人”的呐喊在“狂人”的清醒后被颠覆,《故乡》的希望之路,既回不到原乡,也看不到未来,《伤逝》的结尾更是对涓生浪漫主义情怀的反讽,并不存在所谓“光明的结尾”,是否定性叙事和反讽的叙述手法,背后是鲁迅对五四启蒙话语的质疑。

邹小千[4](2011)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宜先讲究章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三首唐诗为例》文中提出一、问题的提出1.从诗词专家的论述和其鉴赏实践看,讲究章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着名语言学家、诗词专家王力先生在讲析《望岳》等三首唐诗的章法时指出:"因为诗有跳跃性,有时候读者摸

张镇权[5](2005)在《小学作文结尾种种》文中研究说明

李福灼[6](2000)在《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探因》文中研究表明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很多,主要有:①教材缺乏明确的蓝图。主要表现在教材训练要求不明确、训练步骤不系统,甚至有的选文缺乏示范性。②教师缺乏正确的导向。具体反映在对作文的理解模糊、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作文教学方法的简单化。③学生缺乏良好的心态。比如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缺乏真挚的情感等。

顾雅芳[7](2000)在《浅谈作文中的“学习迁移”》文中研究表明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叶老的话准确地揭示了读和写的关系。作文中的“学习迁移”是从读到写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灵活运用读来的知识,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日益提高。反之,缺乏这种能力,或这种能力不强,把读和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那么,

陈亚洲[8](1993)在《文章结尾种种》文中指出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难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结尾是整个文章写作构思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好的结尾,可以帮助作者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反之,会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那么,究竟如何结尾才好?这要从文章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结尾方法。这里介绍和赏析几种结尾方式: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这种呼应式的结尾方法,不仅能照应全文,勾联全篇,使首尾联成一气,结构更加完整严密,而且能有力地凸现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毛主席1930年1月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着作,便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的典范。该文一开头就严肃指出有些人对革命形势“缺少正确的认识”,

刘高明[9](1992)在《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的序列性》文中研究表明 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有其内在的序列性,作文也不例外。写作技能的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序列”,循“序”渐进。整个初中阶段都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这是大纲的要求。可是,不同年级在记叙能力的培养上有不同的“度”,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序列”,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按下列次

王有声[10](1991)在《五年级作文教师的希望——谈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衔接》文中研究指明 小学生学习作文,低年级是“准备活动”,中年级迈出第一步,高年级迈出第二步。经常担任中高年级课的教师,对四至五年级的作文衔接问题,都很重视。尤其是五年级组内的教师,初接班看到学生前几次作文,常会在交谈中说几句带有情绪的话浯。中年级组内的教师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很愿意了解五年级接班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有哪些希望和要求。有一次,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开了教研组会,特约我参加。会,开门见山,组长致词后,一位青年教师说:“我工作八年了,在三四年级循环了四圈。王老师,我一直不知道高年级教师

二、文章开头和结尾种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章开头和结尾种种(论文提纲范文)

(1)形式的突围—格非中短篇小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2 格非中短篇小说叙事研究综述
        2.1 早期先锋小说叙事研究
        2.2 近期中短篇小说叙事研究
    3 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行文思路
        3.2 研究方法
第1章 格非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表现
    1.1 边缘到中心的叙事选材
        1.1.1 神秘倾向的边缘化叙事
        1.1.2 主流意识的中心化叙事
    1.2 先锋走向传统的叙述模式
        1.2.1 先锋——实验性叙事
        1.2.2 传统——现实性叙事
    1.3 形而上向现实批判的回归
        1.3.1 若隐若现的多元意蕴
        1.3.2 跃然纸上的批判意识
第2章 格非中短篇小说的叙述技法
    2.1 叙述者:冷漠与清醒
        2.1.1 同故事叙述者——游离的边缘人
        2.1.2 异故事叙述者——知而不言的全知者
    2.2 叙述视角:清冷与犹豫
        2.2.1 零聚焦叙述:旁观者的审视
        2.2.2 内聚焦叙述:内心隐秘的揭露
    2.3 叙述时间:徘徊与迟疑
        2.3.1 叙述频率:“一咏三叹”式的重复
        2.3.2 叙述时序:宿命论式的预叙
        2.3.3 叙述时距:徘徊不前的场景
第3章 格非中短篇小说的叙事意蕴
    3.1 困倦又荒谬的事件
        3.1.1 行动:逃离与奔向
        3.1.2 伪行动:死亡的阴影
        3.1.3 被解构的故事:爱情与婚姻书写
    3.2 孤独又慌张的人物
        3.2.1 语言:游离与失语
        3.2.2 角色:进退维谷的知识分子
        3.2.3 情感体验:慌乱与迷惘
第4章 格非中短篇小说的意义与限度
    4.1 格非中短篇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4.1.1 艺术审美的追求
        4.1.2 精神寓言的探索
    4.2 格非中短篇小说的限度与展望
        4.2.1 影响的焦虑:传统与现代之间
        4.2.2 突围之后:中短篇小说如何存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格非中短篇小说创作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作为“国礼”的大中华文库本《红楼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红楼梦》与汉语学习
三、大中华文库本《红楼梦》的“汉英对照”
    (一) 第一种情况:“汉英对照”未必名副其实
    (二) 第二种情况是“有原文, 缺译文”
    (三) 第三种情况是“有译文, 缺原文”。
四、附加文本 (paratext) 上的若干疑点
    (一) 疑点一:关于“王良志译本”。
    (二) 疑点二:关于戚序本、舒序本。
五、文库本《红楼梦》“前言”英文版的种种问题
    (一) “丁亥夏”是人名吗?
    (二) 霍译本是“1974年”出版的吗?
    (三) “上海”是Shanshai, Shangshai?“藏”是collec-tion?
六、结语

(3)鲁迅小说结尾研究 ——以《呐喊》《彷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结尾的多样性
    一:归于平静,近乎无事
    二:绝望之“走”,无路之“走”
    三:死亡与忘却,悲剧收束
    四:平添亮色,光明结尾
第二章 :《呐喊》与《彷徨》中同题材小说结尾的对比探讨
    一:《孤独者》与《在酒楼上》
    二:《狂人日记》与《长明灯》
    三:《孔乙己》与《白光》
    四:《故乡》与《祝福》
第三章 :《呐喊》与《彷徨》中光明的尾巴
    一:关于“曲笔”——《药》与《明天》的结尾分析
    二:光明的尾巴——《狂人日记》《故乡》与《伤逝》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小学作文结尾种种(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性结尾
2. 总结性结尾
3. 点明主题结尾
4. 让人回味结尾
5. 扣住文题结尾

四、文章开头和结尾种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形式的突围—格非中短篇小说叙事研究[D]. 覃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作为“国礼”的大中华文库本《红楼梦》[J]. 洪涛. 红楼梦学刊, 2013(01)
  • [3]鲁迅小说结尾研究 ——以《呐喊》《彷徨》为例[D]. 伊坤. 天津师范大学, 2012(10)
  • [4]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宜先讲究章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三首唐诗为例[J]. 邹小千.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6)
  • [5]小学作文结尾种种[J]. 张镇权. 小学教学研究, 2005(08)
  • [6]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探因[J]. 李福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0(05)
  • [7]浅谈作文中的“学习迁移”[J]. 顾雅芳. 中学语文, 2000(03)
  • [8]文章结尾种种[J]. 陈亚洲. 新闻爱好者, 1993(02)
  • [9]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的序列性[J]. 刘高明. 四川教育, 1992(01)
  • [10]五年级作文教师的希望——谈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衔接[J]. 王有声. 小学教学研究, 1991(10)

标签:;  ;  ;  ;  ;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