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组[1](1972)在《日本进口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文中指出为了同样的目的,我们对日本进口复合板的钎接性能也作了一些小样试验。试验的方法与条件均与国产复合板钎接试验相同。仅钎接材料不同,日本进口复合板的成份与性能列于表1。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攻关组[2](1972)在《国产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文中提出目前国内生产的大型制氧机,大多已采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使成套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大大提高。但由于板翅式换热器的钎接质量未过关,制氧机投产后不能正常运行,不仅影响钢铁生产,而且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为此,迅速攻破板翅式换热器的钎接质量关,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3](1977)在《二氧化碳汽提塔制造中钛材的焊接》文中研究说明国产第一台年产24万吨尿素装置中的衬钛 CO2汽提塔的试制成功,是贯彻“鞍钢宪法”所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本文提供了采用钨极自动氲弧焊、等离子弧焊、钎焊等先进技术,焊接以钛作衬里的在高温、高压和强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高压容器的成功经验。这对我国今后以钛材(或以钛材作衬里)制造大型化肥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可作为技术上的借鉴。本文共分三部分:CO2汽提塔钛衬里的氩弧焊;工业纯钛的等离子弧焊接;钛—钢钎焊。
段成银[4](2007)在《铝合金钎焊箔材复合轧制规律及工艺优化》文中指出铝合金复合钎焊板(箔)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导电、导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热交换器中,如汽车水箱散热器、汽车空调冷凝器、蒸发器等。热交换器用复合铝带箔是一类高附加值产品。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这类铝箔的净进口国,国产化率很低,而且产品质量较差,可见国产复合钎焊铝箔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产量与品质,替代进口产品。本文主要以铝合金钎焊箔材4004/3003/4004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和钎焊性能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对轧制工艺进行了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热轧复合过程中钎焊复合板(箔)的变形规律。利用正交方法设计了试验方案,对热、冷复合轧制过程中包覆率、结合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其次,以钎焊箔材的抗下垂性能为主要产品质量指标,重点讨论了成品轧制前退火制度、轧制加工率、取样位置对钎焊箔材的抗下垂性能的影响,并制定了最优的加工工艺,目前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主要研究了冷轧复合钎焊板(箔)的轧制变形规律,并分析了板材预处理工艺、轧制加工率、扩散退火制度等因素与冷轧复合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最终的工艺制度,并得到复合质量较好的冷轧复合钎焊板。
李伏如[5](2012)在《铝合金复合钎焊箔工业生产技术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钎焊箔材的生产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铝合金复合钎焊箔全部采用热轧复合的方法生产,这种方法生产的箔材界面结合强度较低,综合性能差,产品成材率低,满足不了一些特殊性能的要求。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复合箔材,本研究采用半连续铸造生产复合铸锭,生产4045/3004/4045复合钎焊箔。本文以开发工业化的铸造复合技术为主要目标,设计和制造铸造装备,试制大规格的工业化规模的4045/3004/4045复合铸锭,确定复合铸锭的均匀化热处理制度以及热轧、冷轧箔材轧制工艺;并对复合铸锭和复合箔材成品进行组织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检测与分析。全文的结论如下:(1)采用由东北大学发明的铸造复合专利,成功地制造出我国第一块工业规模的铝合金复合铸锭;(2)铸造复合制备的复合铸锭均匀化处理时,要考虑各合金的特点,避免低熔点合金的过烧;(3)采用铸造复合制备的复合铸锭可以采用目前生产中常规的轧制工艺进行轧制;(4)复合铸锭界面是良好的冶金结合,复合箔材的综合性能满足国家YS/T446-2002标准并且优于一般轧制复合的箔材。
孙振起[6](2013)在《航空用铝锂合金结构选择性增强工艺与裂纹抑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现代民用客机日益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安全、舒适、经济、环保成为飞机设计的基本要求。要达到经济、环保的要求,除了开发环保、高效的发动机外,飞机结构轻型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途径;在轻量化的同时,提高飞机构件的疲劳性能,对飞机的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各国科研工作者也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低密度材料及解决结构疲劳问题的研究。在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飞机设计方法来提高结构安全性,在减轻结构重量的同时提高构件的疲劳寿命,选择性增强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国家大飞机专项重点项目“铝锂合金综合设计技术研究”的资助下,以新一代铝锂合金(Al-Li-S-4)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铝锂合金结构选择性增强工艺及裂纹抑制机理的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实验研究及有限元仿真等方法,研究了铝锂合金连接(胶接)机理与胶接工艺,制备了铝锂合金选择性增强构件并开展了构件的内应力、裂纹扩展的实验及仿真研究,为大飞机的机身选择性增强结构设计、制造提供理论支持与工艺参数,以提高我国飞机设计制造水平。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如下:(1)在技术上突破了铝锂合金胶接性能的关键工艺:铝锂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确定了最优的处理工艺参数。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对表面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使之适合铝锂合金。探索出该合金的最佳表面处理工艺,大大提高了该材料的胶接连接性能,为胶接连接的铝锂合金选择性增强结构提供制备工艺。(2)基于边界层理论,利用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MSC建立混合失效的内聚力模型,对胶接边界应力奇异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胶接接头奇异点应力计算公式,对估算铝锂合金胶接接头端部的应力峰值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铝锂合金胶接接头几何、物理参数(材料的厚度、接头长度、胶接剂的弹性模量、胶接剂厚度等)对接头内应力的影响,为选择性增强结构的胶接工艺改进提供理论上的支持。(3)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热残余应力模型,研究了铝锂合金选择性增强构件由于高温固化时产生的热残余应力大小及其影响区域。并采用理论计算、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4)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两种材料做增强板(钛合金、GLARE复合板)的选择性增强构件的裂纹扩展速率;并研究了不同几何尺寸的钛合金增强板对铝锂合金选择性增强结构试样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此外,对钛合金板螺栓与胶接混合增强构件的裂纹扩展速率做了研究;同时对增强材料与铝锂合金的匹配关系、连接方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为选择性增强结构的设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5)采用实验数据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裂纹尖端应力与裂纹扩展速率及裂纹长度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了选择性增强构件裂纹抑制机理;在经典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公式(Paris公式)的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改进了经典公式适用于铝锂合金选择性增强结构特征构件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公式,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公式在预测选择性增强构件裂纹扩展速率的有效性。
毕英超[7](2021)在《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窝板是一种起源于天然蜂巢的仿生复合材料,在各种材质的蜂窝板中,铝合金蜂窝板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刚度、稳定性、防火性、隔音隔热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乘用车的吸能盒、轨道客车的舱壁和地板、船舶的内装和隔仓、建筑的吊顶和幕墙乃至航空航天领域飞行器的机翼和卫星整流罩等。随着对蜂窝板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胶接工艺制造的铝蜂窝板由其胶黏剂带来的性能不足愈发凸显,使用焊接牢固的冶金结合代替胶接是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蜂窝板出于轻量化的需要,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必然会尽可能的使用更大的蜂窝格子,更小的蜂窝壁厚。然而过薄的蜂窝壁在焊接过程中易发生溶蚀等缺陷,因此有着相对较窄的工艺窗口。真空钎焊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真空钎焊技术生产成本高且受到炉膛尺寸的制约,难以生产壁板、浆叶等大型蜂窝结构件。发展生产成本更低,尺寸限制更小的铝蜂窝板气体保护钎焊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气体保护钎焊技术,对蜂窝芯厚度为0.1 mm的薄芯铝蜂窝板钎焊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到一种薄芯铝蜂窝板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取代成本高昂的真空钎焊工艺。研究工作及结果主要包括:(1)研究了钎剂的铺展润湿规律,结果表明与钎剂活性配合最好的钎焊温度在610℃左右。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基体和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工艺参数对面板中析出相、钎料残余层、显微硬度和晶粒度的影响。用圆弧逼近法对钎焊接头进行了评价,发现即使在同一工艺参数下,蜂窝壁不同位置的接头形式也存在差异现象,并提出了解释该现象的温度差异假设。根据接头内壁板是否存在连续性将钎焊接头分为了两类,并分别对两类接头形态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做出了总结。使用不同工艺参数分别制备了60 mm长的单壁板型和双壁板型平直长焊缝,讨论了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两种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于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的工艺窗口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适合本试验所用规格的铝蜂窝板钎焊工艺参数为炉温600℃,保温时间15 min;(2)对比研究了使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备的钎焊铝蜂窝板与相同规格的胶接铝蜂窝板的各项力学性能,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相同蜂窝规格下,钎焊铝蜂窝板的平拉、平压、剪切和滚筒剥离性能均优于胶接蜂窝板。但由于经历了钎焊工艺的热循环,钎焊铝蜂窝板的拉伸/压缩弹性模量和剪切弹性模量均低于同规格的胶接蜂窝板。为使用钎焊铝蜂窝板替代胶接蜂窝板的使用场景提供了选择性参考;(3)铝蜂窝板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在钎焊过程中也具有较复杂的温度和应力分布。利用Abaqus软件对薄芯铝蜂窝板钎焊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计算结果,验证了钎焊过程中单壁板和双壁板位置的接头处存在温度差异的假设,为优化铝蜂窝板的钎焊工艺和装夹方法提供了参考。
单庆成[8](2009)在《汽车空调热交换器氮气炉钎焊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汽车空调铝热交换器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工业产品。随着铝热交换器向高致密性、高传热效率、重量小和经济化的方向改进,对新型铝热交换器钎焊接头质量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型号为“渝电-Ⅲ”的新型铝热交换器实际钎焊质量出发,分析了钎焊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了钎焊温度对钎缝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该型号冷凝器的最佳钎焊设定温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渝电-Ⅲ”型汽车空调冷凝器网带速度为800mm/min时的钎焊设定温度。根据重庆某企业生产现状,对长期生产“渝电-Ⅲ”型冷凝器,固定钎焊网带速度为800mm/min、钎剂浓度为5%、烘干温度为230℃、氮气纯度99.9995%以上,通过改变钎焊设定温度,确定合理的焊接工艺。从595℃~625℃以5℃为温度梯度,对实验样件逐一进行钎接,获得不同温度下的钎接焊缝,采用水压试验、氦气检漏试验、金相组织观察以及盐雾试验等方法对钎缝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网带速度为800mm/min、烘干温度为230℃、钎剂浓度为5%时,钎焊炉中央控制柜最佳钎焊设定温度为610℃~615℃。其次,研究了元素扩散对接头形成的影响。通过Si元素钎焊过程扩散行为、钎缝组织的变化以及钎焊接头的迁移等分析了钎焊过程中的现象和机理,证实了加热过程中存在钎料层Si元素的扩散,并且造成了所谓的贫硅层现象,表明钎焊接头中基体溶解现象随钎焊温度或保温时间升高而增大,其实质是固相和液相相互扩散行为的综合结果。最后,基于上述试验所得钎焊设定温度,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渝电-Ⅲ”型冷凝器钎焊温度场进行模拟,获得的数值模拟温度场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我们优化钎焊工艺方案,将生产效率提高1.5倍,即提高网带速度至1200mm/min,其它钎焊条件不变。预先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钎焊温度进行预测,然后进行工艺试验论证。结果表明将钎焊设定温度提高至685℃能够获得良好的钎接焊缝,这表明数值模拟预测的方法是可行的,不仅能够缩短工艺试验周期,降低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彭利[9](2012)在《激光焊接钢铝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质及组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轻量化成为21世纪汽车技术的前沿和热点,大量轻质材料在车身上的使用对于整车的轻量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汽车车身多材料结构而言,要求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钢-铝、铸铁-铝、铝-镁等)进行连接,其中钢铝异种材料两者之间的固溶度很低,物理、化学性能差异明显,易生成FeAl脆性金属间化合物。钢/铝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常规熔焊方法很难实现二者连接,激光焊成为钢铝连接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FeAl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影响激光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将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应用于激光焊接领域,从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与宏观性能的对应因果关系出发,建立分析评估本征力学性质相对应的物理量,分析元素添加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脆性行为影响,找出改善FeAl金属间化合物脆性方面有所作为的特殊元素,揭示本征力学性质差异与其对应体系电子结构根源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选取汽车车身用镀锌钢与6016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开展钢/铝有无夹层金属添加激光搭接焊对比试验,通过工艺参数的分析与优化,利用卧式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硬度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焊接接头各区域的金相组织、显微硬度、断口形貌、主要物相与接头力学性能,研究结果期望为激光焊接多材料车身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计算了Fe8Al8及(Fe7X)Al8(X=Pb、Sn、Ti、Cu、Mn、Si、Zn)超胞模型的弹性模量与电子结构,发现FeAl金属间化合物为脆性相的电子结构根源在于Fe的sd态与Al的sp态存在电子轨道杂化,为明显的共价键特征;FeAl合金化后,脆性降低,顺序依次为(Fe7Pb)Al8、(Fe7Sn)Al8、(Fe7Ti)Al8、(Fe7Cu)Al8、(Fe7Mn)Al8、(Fe7Si)Al8、(Fe7Zn)Al8、Fe8Al8,其中Pb合金化降低脆性效果最好;合金化导致FeAl化合物脆性存在差异的电子结构根源在于体系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复合作用。选取降脆性效果较好的Cu和最好的Pb,对1.2mm厚DC56D+ZF镀锌钢和1.15mm厚6016铝合金试件进行了加入中间夹层Cu和Pb的激光搭接焊试验。通过调整焊接工艺参数获得最佳焊接成形,发现夹层的加入,改变了钢铝界面的元素分布、物相组成及微观组织形态;对降低脆性效果最好的Pb而言,焊接接头除生成Fe-Al、Mg-Zn金属间化合物外,还产生了新的金属间化合物Mg2Pb,由于Mg2Pb具有良好的延性与塑性,高温条件下,结构比FeAl金属间化合物稳定,利于抑制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因此Pb合金化改善了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
陈桂林[10](1973)在《赴日制氧机检查技术小结(一)》文中认为遵照毛主席关于“洋为中用” 的教导,“赴日制氧机检查技术小结”我们准备分三期连载刊出。本期登载的是神钢、日立、大阪的空分设备和神钢、住友的板翅式换热器的情况,系按检查小组成员、杭氧厂陈桂林同志写的小结编成。供学习参考。下期刊载机器部分。
二、国产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4)铝合金钎焊箔材复合轧制规律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金属复合板材的发展与应用 |
1.1.2 金属复合板材的加工方法 |
1.1.3 铝基钎焊箔材的发展与应用 |
1.1.4 热轧钎焊箔材复合工艺及基本原理 |
1.1.5 冷轧钎焊箔材复合工艺及基本原理 |
1.1.6 影响铝合金钎焊箔钎焊性能的主要因素 |
1.2 研究内容 |
1.3 课题意义 |
2 铝基钎焊板热轧复合 |
2.1 试验方法 |
2.1.1 铝基钎焊板热轧复合工艺的研究 |
2.1.2 铝基钎焊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研究 |
2.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2.2.1 直观分析 |
2.2.2 方差分析 |
2.3 铝基钎焊板热轧复合变形规律的研究 |
2.3.1 热轧过程中包覆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
2.3.2 包覆率回归方程的推导 |
2.3.3 复合板宽度方向包覆率均匀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铝合金钎焊箔材抗下垂性能研究 |
3.1 成品轧制试验 |
3.1.1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试验数据及结果 |
3.2.1 数据参数说明 |
3.2.2 抗下垂性能试验 |
3.2.3 微观组织观察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第1 次抗下垂试验结果分析 |
3.3.2 第2 次抗下垂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铝基钎焊板冷轧复合 |
4.1 试验设备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法及步骤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冷轧复合数据 |
4.4.2 轧制加工率对复合的影响 |
4.4.3 轧制加工率对包覆率的影响 |
4.4.4 坯料表面对冷轧复合的影响 |
4.4.5 扩散退火对复合界面元素扩散的影响 |
4.5 本章小节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铝合金复合钎焊箔工业生产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层状复合的加工方法 |
1.2.1 固—固复合法 |
1.2.2 液—固复合法 |
1.2.3 液—液复合法 |
1.3 双层金属复合理论 |
1.4 双层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 |
1.5 复合钎焊铝箔技术的发展 |
1.6 影响铝合金钎焊箔钎焊性能的主要因素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铝合金4045/3004/4045铸造复合 |
2.1 实验合金的熔炼及铸造 |
2.1.1 铸锭合金成分 |
2.1.2 铸造实验设备与方法 |
2.1.3 铸造实验工艺及过程 |
2.2 铸造复合的实验结果 |
2.2.1 复合铸锭宏观结果的分析 |
2.2.2 复合铸锭微观组织的分析 |
2.2.3 复合铸锭存在的问题 |
2.2.4 复合界面两侧元素分布及扩散层厚度的测定 |
2.2.5 铸锭界面结合强度的测定 |
2.3 工业生产获得高质量复合锭坯的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轧制及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
3.1 均匀化热处理 |
3.2 热轧工艺的研究 |
3.3 冷轧工艺的研究 |
3.3.1 道次压下率的确定 |
3.3.2 成品前退火制度的确定 |
3.3.3 成品前道次压下率的确定 |
3.3.4 冷轧板材的微观组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4045/3004/4045复合箔材的结果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样品厚度 |
4.2.2 样品化学成分 |
4.2.3 金相组织分析 |
4.2.4 拉伸性能结果分析 |
4.2.5 抗下垂性能结果分析 |
4.2.6 界面两侧元素分布及扩散层厚度的测定 |
4.2.7 箔材的包覆层厚度比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航空用铝锂合金结构选择性增强工艺与裂纹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选择性增强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选择性增强技术的特点 |
1.2.2 选择性增强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
1.2.3 选择性增强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
1.3 选择性增强构件的连接方式 |
1.4 选择性增强结构连接技术-胶接简介 |
1.4.1 胶接的基本概念 |
1.4.2 胶接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史回顾 |
1.4.3 胶接的关键技术 |
1.5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2 选择性增强连接(胶接)机理与强化工艺研究 |
2.1 胶接用AL-LI-S-4合金的基本性能 |
2.2 胶接的基本理论 |
2.3 铝锂合金的表面处理工艺研究 |
2.4 辅助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 |
2.4.1 钛合金板的表面处理 |
2.4.2 GLARE板的表面处理 |
2.5 胶接接头测试方法及实验仪器 |
2.5.1 胶接接头常用的测试方法 |
2.5.2 胶接强度试样的制备 |
2.5.3 胶接强度测试仪器设备 |
2.6 胶接强度力学性能及胶接强化机理分析 |
2.6.1 铝锂合金胶接性能结果与分析 |
2.6.2 钛合金胶接性能结果分析 |
2.6.3 GLARE板胶接力学性能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胶接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及工艺优化仿真 |
3.1 胶接边界问题研究 |
3.2 胶接接头的有限元的建立 |
3.2.1 胶层内聚力本构关系 |
3.2.2 聚模型的建立 |
3.2.3 内聚力单元的数值实现 |
3.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胶接有限元仿真分析 |
3.3.1 胶接接头失效有限元仿真结果 |
3.3.2 胶接长度对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3.3.3 胶层厚度对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3.3.4 间隙连接对胶接强度的影响 |
3.3.5 胶瘤对搭接接头应力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选择性增强结构热残余应力研究 |
4.1 选择性增强构件残余应力理论研究 |
4.1.1 热残余应力理论计算 |
4.1.2 热残余应力有限元仿真研究 |
4.2 选择性增强构件残余应力实验研究 |
4.2.1 残余热应力研究的工艺流程 |
4.2.2 残余应力测试方案 |
4.2.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选择性增强结构裂纹抑制机理与扩展规律研究 |
5.1 引言 |
5.2 裂纹扩展机理与选择性增强结构的裂纹抑制机理 |
5.2.1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
5.2.2 选择性增强结构裂纹抑制机理 |
5.3 选择性增强试样形式及试验仪器 |
5.3.1 选择性增强的结构形式 |
5.3.2 试验工况设计及仪器设备 |
5.4 选择性增强构件裂纹扩展的实验研究 |
5.4.1 不同类型胶接剂对裂纹扩展速度的影响 |
5.4.2 构件厚度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
5.4.3 应力水平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
5.4.4 增强板厚度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
5.4.5 不同宽度的增强板对裂纹扩展速度的影响 |
5.4.6 不同类型增强板对裂纹扩展速度的影响 |
5.4.7 铝锂合金选择性增强构件疲劳裂纹扩展机理及形貌分析 |
5.5 疲劳裂纹扩展公式的改进研究 |
5.6 选择性增强结构裂纹扩展仿真与分析 |
5.6.1 选择性增强构件三维有限元建模 |
5.6.2 增强板的几何参数对构件应力分布影响 |
5.6.3 选择性增强构件裂纹扩展速率与裂纹尖端应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研究 |
5.7 选择性增强构件裂纹裂纹抑制机理分析与结果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7)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蜂窝板研究现状 |
1.2.1 蜂窝板结构及特点 |
1.2.2 蜂窝板研究发展状况 |
1.2.3 蜂窝板的应用 |
1.3 焊接铝蜂窝板研究现状 |
1.3.1 蜂窝芯制造方法 |
1.3.2 蜂窝板钎焊研究进展 |
1.3.3 4343/3003/4343 复合钎焊板 |
1.3.4 钎焊方法 |
1.3.5 Nocolok钎剂及去膜机理 |
1.4 铝蜂窝板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5 钎焊铝蜂窝板的数值模拟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和设备 |
2.2.1 蜂窝芯的制备 |
2.2.2 钎焊设备 |
2.2.3 焊前清洗及钎剂喷涂 |
2.2.4 装夹和钎焊工艺 |
2.3 钎剂铺展润湿性试验 |
2.4 微观组织分析 |
2.5 钎焊T型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
2.6 钎焊蜂窝板接头超声波无损检测 |
2.7 蜂窝板力学性能对比测试 |
2.7.1 平拉性能 |
2.7.2 平压性能 |
2.7.3 剪切性能测试 |
2.7.4 三点弯曲性能测试 |
2.7.5 滚筒剥离性能测试 |
第3章 工艺参数对蜂窝板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钎剂铺展润湿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1 钎剂铺展润湿试验 |
3.1.2 铺展面积测量与分析 |
3.2 钎焊工艺参数对非接头位置的影响 |
3.2.1 基体析出相 |
3.2.2 钎料残余层 |
3.2.3 显微硬度 |
3.2.4 面板的晶粒度 |
3.3 工艺参数对钎焊接头形貌的影响 |
3.4 钎焊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的影响 |
3.4.1 单壁板位置 |
3.4.2 双壁板位置 |
3.5 工艺参数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1 单壁板型接头 |
3.5.2 双壁板型接头 |
3.6 钎焊工艺的选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钎焊与胶接铝薄芯蜂窝板力学性能对比 |
4.1 钎焊铝蜂窝板焊接接头超声波无损检测 |
4.2 蜂窝板结构平拉性能 |
4.3 蜂窝板结构平压性能 |
4.4 蜂窝板结构剪切性能 |
4.5 蜂窝板结构三点弯曲性能 |
4.6 蜂窝板结构滚筒剥离性能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薄芯蜂窝板钎焊过程的数值模拟 |
5.1 蜂窝板瞬态热传导理论 |
5.2 蜂窝板的热应力理论 |
5.3 薄芯铝蜂窝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1 建模和网格划分 |
5.3.2 材料物理属性 |
5.3.3 约束的定义和载荷的施加 |
5.3.4 钎焊过程模拟的基本假设 |
5.4 薄芯铝蜂窝板炉中钎焊过程的热力耦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汽车空调热交换器氮气炉钎焊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3 钎焊概述 |
1.3.1 钎焊特点 |
1.3.2 钎焊分类 |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钎焊工艺及设备 |
2.1 可控气氛钎焊炉生产设备 |
2.1.1 钎焊试验设备用途及适用范围 |
2.1.2 钎焊设备介绍 |
2.1.3 炉温测控系统 |
2.2 NOCOLOK 钎剂钎焊材料 |
2.2.1 NOCOLOK 钎剂钎焊用铝材 |
2.2.2 NOCOLOK 钎剂成分及性能 |
2.3 NOCOLOK 钎剂钎焊工艺过程 |
2.3.1 NOCOLOK 钎剂钎焊机理 |
2.3.2 钎焊工艺流程 |
2.4 钎焊接头的形成 |
2.5 钎焊主要工艺参数 |
2.5.1 干燥炉烘干温度 |
2.5.2 钎焊温度 |
2.5.3 保温时间和网带速度 |
2.5.4 产品摆放密度 |
2.5.5 炉内含氧量 |
2.6 钎焊夹具的设计 |
2.6.1 材料的选择 |
2.6.2 结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试验过程与分析 |
3.1 试验材料、工艺及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工艺参数与设备 |
3.2 焊前处理与装配 |
3.3 “渝电-Ⅲ”型冷凝器钎接 |
3.4 钎焊温度循环实际运行曲线 |
3.5 水压试验 |
3.6 氦气检漏试验 |
3.7 SWAAT 海水盐雾腐蚀试验 |
3.8 金相组织分析 |
3.8.1 金相试样的制备 |
3.8.2 组织分析 |
3.9 元素扩散对接头形成的影响 |
3.9.1 钎焊过程的元素扩散行为 |
3.9.2 钎缝组织的变化 |
3.9.3 钎焊接头的迁移 |
3.10 本章小结 |
4 数值模拟技术和有限元计算 |
4.1 数值模拟技术和ANSYS 软件简介 |
4.1.1 数值模拟技术 |
4.1.2 ANSYS 有限元软件 |
4.1.3 ANSYS 热分析 |
4.2 温度场计算的基本理论 |
4.2.1 温度场的变分问题 |
4.2.2 空间域的离散化 |
4.2.3 时间域的离散化 |
4.3 冷凝器钎焊温度场有限元分析过程 |
4.3.1 炉中钎焊过程传热分析 |
4.3.2 传热边界条件分析 |
4.3.3 有限元模型 |
4.3.4 施加载荷和求解计算 |
4.4 “渝电-Ⅲ”型冷凝器温度场计算结果 |
4.4.1 “渝电-Ⅲ”型冷凝器两种钎焊工艺的热循环曲线 |
4.4.2 “渝电-Ⅲ”型冷凝器两种钎焊工艺的温度分布云图 |
4.5 本章小结 |
5 工艺方案的优化 |
5.1 引言 |
5.2 确定中央控制柜钎焊炉的设定温度 |
5.2.1 “渝电-Ⅲ”型冷凝器三种钎焊工艺的热循环曲线 |
5.2.2 设定温度为680℃工艺的温度分布云图 |
5.2.3 设定温度为690℃工艺的温度分布云图 |
5.2.4 设定温度为700℃工艺的温度分布云图 |
5.3 工艺优化后的钎焊试验 |
5.3.1 试验材料、工艺及设备 |
5.3.2 焊前处理与装配 |
5.3.3 冷凝器钎接 |
5.3.4 钎焊温度循环实际运行曲线 |
5.3.5 水压试验 |
5.3.6 氦气检漏试验 |
5.3.7 SWAAT 海水盐雾腐蚀试验 |
5.3.8 金相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激光焊接钢铝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质及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铝异种金属的焊接方法研究及其发展状况 |
1.2.1 钢和铝的熔焊 |
1.2.2 钢和铝的压焊 |
1.2.3 钢和铝的钎焊 |
1.2.4 钢铝的熔-钎焊 |
1.3 激光焊接在钢铝连接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
1.4 Fe-Al 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1.5 第一原理计算及应用 |
1.5.1 第一原理计算概述 |
1.5.2 嵌入原子方法 |
1.5.3 相结构稳定性和弹性模量 |
1.5.4 第一原理计算的应用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合金化对 B2-FeAl 力学性质的影响 |
2.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Fe_7X)Al_8的弹性常数与力学性质 |
2.2.2 (Fe_7X)Al_8的电子结构分析 |
2.2.3 Mg2Pb 化合物的弹性常数与力学性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铝激光焊接试验条件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备 |
3.2.1 激光焊接系统 |
3.2.2 数控五轴加工机床 |
3.2.3 夹具设计 |
3.3 测试分析方法 |
3.3.1 接头拉伸测试 |
3.3.2 硬度测试 |
3.3.3 焊接形貌及组织观察 |
3.4 焊接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铝激光焊接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焊缝表面成形性 |
4.2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及拉伸试样断口形貌 |
4.2.1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
4.2.2 焊接接头的拉伸断口形貌 |
4.3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 |
4.3.1 钢铝焊接接头显微组织 |
4.3.2 钢-铅-铝焊接接头显微组织 |
4.3.3 添加中间夹层前后的焊接接头显微硬度对比 |
4.4 焊接接头 EDS 测试分析 |
4.5 焊接接头 XRD 分析 |
4.6 FeAl 化合物相和 Mg2Pb 化合物相结构稳定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国产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进口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J].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组. 深冷简报, 1972(S3)
- [2]国产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J].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攻关组. 深冷简报, 1972(S3)
- [3]二氧化碳汽提塔制造中钛材的焊接[J].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焊接, 1977(02)
- [4]铝合金钎焊箔材复合轧制规律及工艺优化[D]. 段成银. 重庆大学, 2007(05)
- [5]铝合金复合钎焊箔工业生产技术开发[D]. 李伏如. 东北大学, 2012(06)
- [6]航空用铝锂合金结构选择性增强工艺与裂纹抑制机理研究[D]. 孙振起. 中南大学, 2013(12)
- [7]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 毕英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8]汽车空调热交换器氮气炉钎焊工艺的研究[D]. 单庆成. 重庆大学, 2009(12)
- [9]激光焊接钢铝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质及组织性能研究[D]. 彭利. 湖南大学, 2012(02)
- [10]赴日制氧机检查技术小结(一)[J]. 陈桂林. 深冷简报, 19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