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传统温度控制仪的技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霞[1](2022)在《某光纤原料粉尘捕集除尘器滤筒破损原因分析与技术改进》文中研究指明滤筒过滤,因其滤布的褶皱形式,具有过滤面积大,整体系统占地面积小,经济性高的优点。某光纤制造公司光纤机床系统机尾除尘设有1~8#模块除尘器,采用滤筒型过滤部件,收集光纤机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硅粉尘。为了更优的清灰效果,在对滤筒及系统设计做改动时,导致滤筒破损。对整个除尘系统从温度、化学侵蚀、外力冲击和磨损、低端盖板受力四方面做了实践分析,综合运行情况,得出破损主要原因为滤筒底部受应力变大而导致。
许申晖[2](2021)在《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与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维持良好的运动功能对人体至关重要,而肌萎缩会导致运动功能的限制或剥夺,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是废用性肌萎缩。冬眠动物选择冬眠来度过冬季寒冷与的食物短缺环境。典型的小型冬眠哺乳动物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在冬眠期间处于长期的不活动状态,但不同于非冬眠动物在活动降低时发生废用性肌萎缩的情况,黄鼠的骨骼肌在长达数月的冬眠期间没有发生明显的肌萎缩,被认为是天然的抗废用性肌萎缩动物模型。骨骼系统、肌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这三大系统共同协作实现哺乳动物的运动功能,其中运动神经与骨骼肌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相联。在大鼠的废用性肌萎缩模型中,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影响其正常的功能。目前尚未有关于冬眠哺乳动物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的研究,本研究选择达乌尔黄鼠后肢比目鱼肌与趾长伸肌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冬眠黄鼠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与相关调控机制。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冬眠前组、冬眠组、阵间觉醒组与出眠组的达乌尔黄鼠的典型慢缩肌比目鱼肌与典型快缩肌趾长伸肌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使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技术测量了神经肌肉接头相关指标。对于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的可能原因,检测了形成与维护神经肌肉接头的关键通路Agrin-Lrp4-Mu SK中Agrin、Lrp4、Mu SK、Rapsyn以及HSP90beta等目的蛋白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为了确认氧化应激与冬眠期间达乌尔黄鼠不同收缩类型骨骼肌中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变化的关系,检测了REDD1、FOXO4、FOXO1、PGC-1α以及Atrogin-1等目的蛋白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传统的蛋白印迹技术中的相关实验方法已经不适合本研究的需求,例如黄鼠在冬眠期间代谢变化剧烈,使得管家蛋白不适合作为内参使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第五章中报告了相关实验技术的改进措施。研究结果1.冬眠黄鼠不同类型骨骼肌中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测量冬眠期间比目鱼肌神经肌肉接头各项形态学指标如突触前的总分支长度、分支复杂度以及突触后的终板区域周长与面积、乙酰胆碱受体染色区域周长与面积等相比冬眠前有着显着的减少,并且在出眠组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在趾长伸肌中,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在冬眠期间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2.冬眠黄鼠不同类型骨骼肌中神经肌肉接头相关调控通路蛋白表达检测阵间觉醒组趾长伸肌中Agrin表达相比冬眠前增加到1.67倍;比目鱼肌中Lrp4相比冬眠组表达降低46.2%。冬眠期间两种骨骼肌中其它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变化。3.冬眠黄鼠不同收缩类型肌纤维抗氧化应激策略相关指标的检测阵间觉醒组比目鱼肌中REDD1的表达的相比于冬眠前组增加到1.58倍,但不同时期趾长伸肌中其表达未发生显着变化。阵间觉醒组比目鱼肌中FOXO4磷酸化水平在降低63.2%;趾长伸肌中其磷酸化水平的未发生显着变化。冬眠组比目鱼肌中PGC-1α相比冬眠前组增加到1.57倍,趾长伸肌中其表达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冬眠组比目鱼肌中FOXO1的总蛋白表达水平与磷酸化水平在相比于冬眠前组分别增加到1.72倍和1.91倍,出眠组趾长伸肌中FOXO1的磷酸化水平相比于冬眠组降低77.4%。冬眠组趾长伸肌中Atrogin-1的表达相比于冬眠前组降低42.3%,比目鱼肌中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冬眠期间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中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发生类似于非冬眠动物废用状态下的退行性变化,并且在出眠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冬眠黄鼠趾长伸肌中的神经肌肉接头在冬眠期间无形态学变化。发现Agrin、Lrp4与PGC-1α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影响冬眠黄鼠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发现冬眠期间达乌尔黄鼠不同收缩类型的骨骼肌根据各自的能量代谢方式发展出相适应的差异化的抗氧化应激策略;冬眠期间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中的神经肌肉接头形态的退行性变化并不是由氧化应激引起的。
胡伟[3](2021)在《基于SHPB高应变率冲击加载下的GH4169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实验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GH4169合金在较广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长期组织稳定性,在航空航天、兵器装备和机械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核心热端部件,如涡轮叶片和涡轮盘等。这些热端部件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通常处于高温、高压和高负荷的特殊环境,反复承受冲击载荷作用。而作为主结构承力件的GH4169合金还常常受到高应变率的作用,这对其在高应变率、高温下的动态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常对高应变率、高温下GH4169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实验和数值模拟层次展开研究,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设计、加工与标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的热端部件的更新换代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为研究GH4169在高应变率冲击加载下的动态力学性能,本文采用实验-本构-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理论分析、实验与仿真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是研究高应变率(102~104 s-1)下材料力学性能最主要的实验方法,本文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平台采用入射波整形技术对入射波波形信号进行整形,改变入射波波形形状,实现了GH4169合金在冲击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均匀和应力平衡。同时利用整形器的低通滤波效应抑制了应力波的几何弥散效应,得到较为光滑的入射波和反射波波形,从而保证了SHPB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合理的整形器材料和尺寸设计以及适当改变加载速度,可以使得本文中的SHPB实验基本处于恒应变率加载,这对于分析SHPB实验结果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2)利用SHPB实验平台和温度控制设备对GH4169合金压缩试样在温度20~800℃、应变率1000~10000 s-1条件下进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得到GH4169应力-应变曲线等实验结果,这为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和仿真模拟提供必要的实验数据及对比验证;提取分析实验结果后发现GH4169合金具有与应变、应变率和温度相关的力学性能以及不错的抗冲击性能。(3)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动态力学性能时,模拟的关键和核心就是材料的本构模型关系,这对于有限元模拟的成败以及正确反映材料内在力学性能至关重要。传统Johnson-Cook本构模型能够描述材料在大变形、高应变率和高温条件下的动力学行为,因此本文选用J-C本构模型作为GH4169合金的动态本构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和MATLAB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传统J-C本构模型参数,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高应变率域、高温域的绝热温升修正,以符合材料在高应变率和高温下的力学响应;对修正后的J-C本构模型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拟合验证及预测,结果表明构建的修正JC本构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GH4169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4)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结合修正的J-C本构模型对GH4169在高应变率、高温下的SHPB实验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加载速度和温度来控制应变率和温度的影响。提取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修正的J-C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GH4169合金在高应变率、高温下的动态力学性能,并能较好的反映出材料的动态压缩实验过程,这拓展GH4169合金在动态拉伸、动态切削和动态断裂等实验以及相应的数值模拟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材料本构模型。
冯书静[4](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刘豫霖[5](2020)在《树脂基复合材料机匣安装边连接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复合材料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航空航天器的制造中,并已成为飞行器和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关键材料之一。安装螺栓连接结构是用于连接航空发动机机匣的常用连接结构,常见的安装边连接结构包括单剪搭接连接结构和L型对接连接结构。航空发动机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开展不同工况下的复合材料机匣安装边连接强度研究能够对航空发动机机匣的工程研制与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不同温度环境,不同预紧力工况下的航空发动机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静载拉伸试验。试验连接结构包括分别为螺栓单剪搭接连接结构和L型对接结构。探究这两种典型安装边连接结构的静载失效过程,研究不同温度环境和不同螺栓预紧力水平对复合材料-金属机械连接结构静载强度和结构损伤情况的影响规律。(2)针对两种复合材料机匣安装边典型结构(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和L型连接结构)在温度环境和不同预紧力工况下的单轴静拉伸强度问题,建立了三维逐渐损伤静强度分析模型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经典的复合板单层板理论,引入温度引起的热变形,选用改进型的三维Hashin失效准则作为失效判定依据,确定逐渐损伤分析过程中单元性能退化方案,提出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总体最终失效的判定依据。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平台,采用APDL语言开发了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仿真分析程序,并结合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方法的有效性。(3)运用建立的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的逐渐损伤分析模型,模拟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和复合材料L型安装边连接结构在不同温度和不同预紧力工况下的静载拉伸过程,并进行结构静强度预测。结果表明:两种结构在各工况下的位移-载荷曲线与试验实际加载曲线吻合较好;两种结构试验实际破坏形式与仿真破坏形式一致;两种结构静强度预测值与试验结果相比预测误差较小,验证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及方法的有效性。(4)对试验和仿真的结果和损伤发展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单钉搭接连接结构在拉伸过程中损伤情况延层合板厚度方向会呈现出不平衡性,靠近搭接板的一侧损伤情况最为严重,沿板厚方向,铺层越是远离搭接板,损伤情况越轻微。(b)L型对接结构的主要损伤形式与所用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有关,即与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性能相关。树脂基体的性能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这也解释了L型连接结构在200°C下强度大幅衰减的原因。
王克璞[6](2020)在《医疗用大光斑高均匀度绿光半导体激光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外延生长、掺杂工艺及微结构设计技术的突破,半导体激光器从红外拓展到可见光区域,因而在激光医疗更加普遍,尤其是在血管癌临床光动力治疗中逐步取代传统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等光源,成为最热门的光源之一。本文从光动力治疗血管癌对激光波长、功率、光斑尺寸及均匀度等需求出发,选用与光敏剂血卟啉特征峰最近邻的520±5nm半导体单管作为光源,通过光纤耦合模块实现对输出功率、连续稳定性工作的需求,大光斑高均匀度整形模块以实现输出光斑尺寸、均匀度的设计。最终将两部分模块组合得到一台适用于光动力治疗的大光斑高均匀度绿光半导体激光器,本文将重点围绕光纤耦合模块、大光斑高均匀度整形模块两部分进行设计与研究。首先,针对半导体单管输出特性,利用ZEMAX设计了一款小型、单片非球面透镜光纤耦合的方案,实现400μm,NA=0.22光纤,平均90.63%耦合效率,然后将19根耦合光纤另一端捆绑合束,实现模块功率的扩展。最后在已完成光学系统结构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所采用单管的机械结构及制冷系统,可确保单管工作时具有18℃的稳定运行环境。模块经测试中心波长为517.2nm,在1.5A额定电压下实际输出功率达到17.22W,满功率下6小时内不稳定性小仅有±0.3%。光纤耦合模块经测试直接输出30处光斑均匀性仅有47.2%,为满足输出光斑具有长距离、高均匀度、光斑尺寸的需求。首先选取用3长,芯径2mm,NA=0.59,具有90.45%透过率的液芯光纤实现对光能高效、长距离传输。然后基于能量守恒原理计算出输入与输出光束映射关系,利用ZEMAX自编ZPL语言添加自定义操作数并优化设计出一款伽利略式非球面平顶整形系统,实现高均匀度光斑输出。但因后准直镜尺寸过厚,为减小厚度,采用分角法思路设计其等效菲涅尔透镜替代,从35mm减少至3.6mm。经测试整形后光斑在输出30cm处具有91.5%的均匀度,10.6cm的直径。研究表明:绿光半导体光纤耦合模块能够实现紧凑型高功率、连续、稳定输出,匹配适当光束整形模块,可构成大光斑高均匀绿光半导体激光器度设计。较固体绿光激光器相比,半导体激光器解决了高转化效率、连续波输出问题,同时缩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为光动力治疗提供较为理想的光源设备。
王伟[7](2019)在《加速度式涡街抗振探头设计与两相测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涡街流量计是基于卡门涡街原理研制而成的流量仪表,由于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单相及两相流量计量。针对工业现场的管路振动工况以及雾状流复杂的流场环境,本课题基于MEMS技术设计了一种加速度式涡街探头,并通过实验对其展开了抗振特性、涡街测量特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有:1)涡街探头结构设计与优化。基于压电式探头结构设计了新型加速度式探头,并进行了流体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模态分析。基于流体动力学分析,确定了涡街探头末端的适宜宽度范围为4~5 mm;基于有限元模态分析,通过获取探头的各阶模态表明探头自身的固有频率不影响涡街测量;2)加速度式涡街检测系统设计与优化。基于模拟式设计方案对检测系统展开硬件及上位机设计与优化。硬件设计内容包括传感器选型、信号采集电路设计、探头结构设计和涡街探头封装。在传感器选型方面,根据测量需求选定了KX220-1071型三轴传感器;在信号采集电路方面,对PCB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在探头结构方面,由仿真结果设计和优化了尺寸适宜的探头支撑壳体,并给出了详细的探头封装过程。最后,基于Lab VIEW设计并实现了信号的在线采集与处理;3)从管路振动特性研究和涡街信号识别角度对加速度式探头进行了抗振特性分析。首先,基于稳态激励法研究了不同振动加速度及振动频率下的管路振动特性,结果表明,管路振动能量随振动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不同振动频率下,管路振动能量为一定值,但在共振处会异常增大。从涡街算法角度,提出基于锤击法的管路固有频率在线测量方法用以提高涡街流量计的测量精度。另外,通过瞬态激励实验表明,加速度式探头具有稳定的抗振性能;4)设计涡街实验分析加速度式探头的测量特性。对单相及两相涡街测量信号的时、频域分析表明,加速度式探头在正交三个轴向均测得频率特征,通过加速度幅值还反映了流场力的特征信息,单相标定实验表明加速度式涡街探头体积测量线性度为±0.87%,所建立的质量流量模型的误差在±5%以内,另外,在两相测量中,涡街信号质量变差并出现了虚高现象。
杨淑慧[8](2018)在《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轻烃分离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丙烯做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制作丙烯颜料,合成聚丙烯,生产丙烯腈、合成橡胶等。近年来,丙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丙烯为原料制成的产品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及合理的价格,越来越多的替代了各种非塑性材料,这使得丙烯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但由于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丙烯市场仍然有较大缺口。通过合成气经甲醇制丙烯的方法,收率较高,可以解决国内甲醇供大于需的现状。因此经由甲醇制取丙烯成为解决甲醇产能过剩及丙烯生产两大问题的关键技术和途径,大力推动了煤制丙烯技术的发展。本论文在分析丙烯市场现状、现有技术及发展基础上,从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经济效益等角度,深入探讨对现有工艺技术的改进以及工业应用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主要通过对水洗塔洗涤水工艺技术改进、碱洗塔废碱液处理技术改进、甲醇净化器工艺应用及技术改进三个方面的现有工艺及改进后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对各改进工艺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对技术改进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说明将此部分改进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目前世界上丙烯的生产主要基于石油路线,近年来,随着石油开采量的持续下降,石油价格不断升高,使得丙烯生产的原料成本持续上升,成本问题急需解决,通过此次技术改进,从经济性、环保性、产能等方面对轻烃分离装置的工艺进行合理优化,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尽可能提高产品收率,保证产品品质,很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煤制丙烯工艺的发展。
张卓[9](2018)在《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抗压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频发的地震灾害和不断深入的城市建设后,都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这些垃圾的处理不仅占用较大的土地资源,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往往对环境污染很大。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建设城市建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推进资源整合利用,大力发展循坏经济。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建筑废弃物特别是再生废弃混凝土的利用并提高其强度性能是我们当前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混凝土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课题组提出的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是一种新结构形式的砌体,它能解决传统墙体出现的漏、渗、裂、二次维修难等问题,具有高效利废、节能环保等优点。要将这些这种新的砌体结构投入使用,需要从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本文在已有理论成果下,研究了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的抗压性能,具体工作如下:(1)对砌块、由砌块做成的标准抗压砌体试件、砌筑墙体用的砂浆进行抗压试验,得到了相应的材料力学性能。(2)对6片墙体进行了抗压性能试验研究,得到了 3片轴心受压试件和3片偏心受压试件裂缝开展情况和破坏形态,分析了偏心距的差异对墙体受压性能的影响。(3)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对比不同高厚比的轴心受压墙体试验结果,研究了高厚比对墙体裂缝开展、破坏形式、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平面外位移、竖向变形、稳定性的影响。(4)按照已有规范计算墙体的极限承载力并与试验值相比较,分析了此种新型砌体能否采用传统规范公式计算,并且对传统规范公式进行修正得到了适用于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的计算公式。
沈杰,吴世斌,张继屯[10](2018)在《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混凝土智能化养护系统》文中提出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混凝土点多、面广、养护时间长,采用传统的人工洒水养护方式花费人工较多,且存在养护不及时、不均匀和养护资源浪费等现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项目部研发了智能化养护系统,通过控制养护时间、间歇时间以及流量大小,实现了智能化养护的目标,保证了养护效果,大幅度节约了养护成本。该养护系统的成功运用,对同类工程施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一个传统温度控制仪的技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传统温度控制仪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某光纤原料粉尘捕集除尘器滤筒破损原因分析与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滤料损坏情况 |
3 损坏原因分析及技术改进 |
3.1 温度 |
3.2 介质对于滤芯材料的化学侵蚀 |
3.3 滤芯受到外力冲击或磨损 |
3.4 底端盖上的受力过大 |
3.4.1 清灰情况 |
3.4.2实验测试 |
3.4.3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比对 |
4结论及技术改进 |
4.1结论 |
4.2技术改进 |
(2)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与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肌萎缩与神经肌肉接头 |
1.1.1 肌萎缩与其分类 |
1.1.2 肌萎缩与神经肌肉接头的关系 |
1.1.3 形成与维持神经肌肉接头形态的信号通路 |
1.2 冬眠哺乳动物是天然的抗废用性肌萎缩模型 |
1.2.1 冬眠的概述 |
1.2.2 冬眠与抗废用性肌萎缩 |
1.2.3 冬眠动物对冬季环境的适应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冬眠达乌尔黄鼠不同类型骨骼肌中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样本收集与储存 |
2.2.3 冰冻切片 |
2.2.4 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2.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数据采集 |
2.2.6 图像分析与参数说明 |
2.2.7 数据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冬眠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与趾长伸肌肌肉质量的变化 |
2.3.2 冬眠达乌尔黄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学变化 |
2.4 讨论 |
第三章 冬眠达乌尔黄鼠不同类型骨骼肌中神经肌肉接头相关调控通路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样本收集与储存 |
3.2.3 免疫印迹 |
3.2.4 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Agrin的蛋白表达 |
3.3.2 Lrp4 的蛋白表达 |
3.3.3 Mu SK的蛋白表达 |
3.3.4 Rapsyn的蛋白表达 |
3.3.5 HSP90beta的蛋白表达 |
3.4 讨论 |
第四章 冬眠达乌尔黄鼠不同收缩类型肌纤维的抗氧化应激策略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样本收集与储存 |
4.2.3 免疫印迹 |
4.2.4 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REDD1 的蛋白表达 |
4.3.2 FOXO的总蛋白与磷酸化蛋白表达 |
4.3.3 PGC-1α的蛋白表达 |
4.3.4 Atrogin-1 的蛋白表达 |
4.4 讨论 |
第五章 蛋白印迹技术的改进 |
5.1 前言 |
5.2 管家蛋白不适合作为冬眠动物蛋白印迹实验中的内参 |
5.3 样本制备与数据统计方法 |
5.3.1 样本制备 |
5.3.2 统计与分析 |
5.4 免染胶技术 |
5.5 加热湿式转印 |
5.6 固相载体的选择 |
5.7 化学发光底物增强剂 |
5.8 还原剂TCEP |
5.9 封闭剂聚乙烯醇 |
5.10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SHPB高应变率冲击加载下的GH4169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实验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GH4169 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的研究现状 |
1.3 GH4169 合金本构模型与有限元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选题来源、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来源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2 GH4169 合金的动态冲击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原理与实验平台 |
2.2.1 SHPB实验的基本原理 |
2.2.2 SHPB实验平台与设备 |
2.3 入射波整形技术研究 |
2.3.1 入射波波形整形实验研究 |
2.3.2 入射波波形整形效果对比分析 |
2.4 恒应变率加载方式研究 |
2.4.1 恒应变率加载方式的实现 |
2.4.2 恒应变率加载方式的重要性分析 |
2.5 冲击加载下GH4169 合金的SHPB实验研究 |
2.5.1 大、小直径的SHPB冲击压缩实验方案 |
2.5.2 SHPB压缩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GH4169 合金动态力学性能本构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
3.2.1 Johnson-Cook模型 |
3.2.2 Zerilli-Armstrong模型 |
3.2.3 Cowper-Symonds模型 |
3.3 最小二乘法和多目标遗传算法确定传统Johnson-Cook本构模型参数 |
3.3.1 最小二乘法确定传统J-C本构模型参数 |
3.3.2 多目标遗传算法确定传统J-C本构模型参数 |
3.4 高应变率域、高温域的J-C本构模型的绝热温升修正 |
3.4.1 构建绝热温升修正的J-C本构模型 |
3.4.2 绝热温升修正的J-C本构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GH4169 合金动态力学性能的SHPB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仿真计算 |
4.2.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4.2.2 材料参数的设置 |
4.2.3 加载方式和温度设置 |
4.3 GH4169 合金仿真结果分析及对比验证 |
4.3.1 仿真结果分析 |
4.3.2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 |
(4)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工业考古研究 |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
1.2 明矾史研究 |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
1.4 小结 |
2 论文选题 |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2.3 研究方法 |
2.4 史料来源 |
2.5 创新点 |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
3.1 地理、地质概况 |
3.2 历史沿革 |
3.2.1 明清时期 |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
3.2.3 新中国成立后 |
3.3 生产状况 |
3.4 运输销售 |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
3.5.1 采矿工艺技术 |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
3.6.1 资源综合利用 |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
3.8 小结 |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
4.1 采矿遗址 |
4.1.1 溪光采矿遗址 |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
4.1.4 南洋400平硐 |
4.1.5 南洋312平硐 |
4.2 炼矾遗址 |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
4.2.2 溪光炼矾遗址 |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
4.2.5 其他炼矾遗址 |
4.3 小结 |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
5.2 焙烧及其设施 |
5.2.1 第一代焙烧炉 |
5.2.2 第二代焙烧炉 |
5.2.3 第三代焙烧炉 |
5.2.4 第四代焙烧炉 |
5.3 风化及其设施 |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
5.4 溶解及其设施 |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
5.5 结晶及其设施 |
5.5.1 简易结晶设施 |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
5.6 小结 |
6 讨论 |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
6.1.1 遗址年代问题 |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
7 结语 |
7.1 基本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树脂基复合材料机匣安装边连接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扇机匣的研究现状 |
1.2.2 风扇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3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4 逐渐累积损伤复合材料强度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温度环境下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的静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复合材料/金属螺栓连接结构试验件与试验设备 |
2.2.1 试验件设计 |
2.2.2 单轴拉伸静强度力学试验环境与试验条件 |
2.2.3 试验件编号 |
2.2.4 试验件质量检查 |
2.3 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静强度试验研究 |
2.3.1 室温情况下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试验 |
2.3.2 温度环境下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试验 |
2.3.3 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静强度变化规律 |
2.4 复合材料L型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静强度试验研究 |
2.4.1 室温情况下复合材料L型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试验 |
2.4.2 温度环境下复合材料L型螺栓连接结构单轴拉伸试验 |
2.4.3 复合材料L型连接结构损伤检测与分析 |
2.4.4 复合材料L型连接结构单轴拉伸静强度变化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逐渐损伤模型和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不同温度环境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单层板本构关系 |
3.3 不同温度环境下静载逐渐损伤分析方法 |
3.3.1 静载下应力分析 |
3.3.2 失效判定准则 |
3.3.3 材料性能退化 |
3.3.4 螺栓预紧力的施加 |
3.4 逐渐损伤程序计算流程 |
3.5 算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 |
4.1 引言 |
4.2 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静强度预测分析与试验验证 |
4.2.1 室温情况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静强度逐渐损伤分析 |
4.2.2 温度环境单钉单剪螺栓连接结构静强度逐渐损伤分析 |
4.3 复合材料L型连接结构静强度预测分析与试验验证 |
4.3.1 室温情况复合材料L型连接结构静强度逐渐损伤分析 |
4.3.2 温度环境复合材料L型连接结构静强度逐渐损伤分析 |
4.3.3 复合材料L型连接结构断裂强度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T300/BMP316 各温度环境力学性能 |
(6)医疗用大光斑高均匀度绿光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光动力治疗血管瘤进展 |
1.2.1 光动力治疗血管瘤原理 |
1.2.2 主流激光类光动力治疗设备类别 |
1.3 绿光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及整形技术理论 |
2.1 半导体激光器原理结构及各项参数 |
2.1.1 半导体激光器原理结构 |
2.1.2 半导体激光器基本光学参数 |
2.1.3 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评价参数 |
2.2 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理论及损耗分析 |
2.2.1 光纤基本结构 |
2.2.2 光纤耦合基本理论 |
2.2.3 光纤损耗分析 |
2.3 半导体激光器光束整形主要研究方法 |
2.3.1 非球面整形法 |
2.3.2 光纤整形法 |
2.4 激光光束理论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光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模块设计 |
3.1 光纤耦合系统设计 |
3.1.1 绿光TO封装LD单管参数 |
3.1.2 耦合透镜设计 |
3.2 非相干合束功率扩展系统设计 |
3.3 光纤耦合模块结构设计 |
3.3.1 光纤耦合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
3.3.2 散热系统设计 |
3.4 光纤耦合模组装调 |
3.5 光纤耦合模块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光半导体激光器整形模块设计 |
4.1 光束整形模块设计思路 |
4.2 液芯光纤传输系统设计 |
4.2.1 液芯光纤传输技术 |
4.2.2 液芯光纤传输效率 |
4.3 折射式光斑整形系统设计仿真 |
4.3.1 准直系统设计 |
4.3.2 平顶光束整形原理 |
4.3.3 折射式光斑整形系统设计 |
4.4 大尺寸非球面透镜等效替代设计 |
4.4.1 菲涅尔准直设计理论 |
4.4.2 菲涅尔透镜设计 |
4.5 输出光斑实验测试 |
4.5.1 光斑均匀度定义 |
4.5.2 光斑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加速度式涡街抗振探头设计与两相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涡街流量计管路抗振动研究现状 |
1.2.2 涡街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MEMS传感器加速度测量研究现状 |
1.2.4 涡街两相测量研究现状 |
1.3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5 章节安排 |
第2 章 加速度式涡街检测原理及管路抗振动 |
2.1 涡街流量计及其检测原理 |
2.1.1 卡门涡街现象 |
2.1.2 涡街流量计检测原理 |
2.2 涡街测量中管路振动理论分析 |
2.2.1 涡街测量中管路振动现象 |
2.2.2 涡街管路固有频率测量 |
2.3 基于加速度测量的涡街检测原理 |
2.3.1 MEMS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 |
2.3.2 基于加速度测量的涡街检测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 章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结构设计与优化 |
3.1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结构 |
3.2 基于CFX的涡街探头尺寸优化 |
3.2.1 流体流动分析基本原理 |
3.2.2 基于涡街探头的CFD分析 |
3.3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3.3.1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
3.3.2 涡街探头模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 章 加速度式涡街检测系统设计与优化 |
4.1 涡街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
4.1.1 数字式检测系统 |
4.1.2 模拟式检测系统 |
4.2 MEMS加速度传感器选型 |
4.3 涡街检测系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与优化 |
4.4 涡街检测系统探头壳体设计与优化 |
4.5 涡街探头封装 |
4.6 本章小结 |
第5 章 基于加速度探头的涡街抗振分析与单相测量实验研究 |
5.1 管路振动特性研究 |
5.1.1 管路振动试验平台及振动信号采集系统 |
5.1.2 纯振动情况下的管路振动实验 |
5.1.3 管路系统共振研究 |
5.2 单相涡街信号分析与涡街抗振特性研究 |
5.2.1 气相流量标定装置及涡街信号采集系统 |
5.2.2 单相涡街测量及信号分析 |
5.2.3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抗振特性研究 |
5.3 加速度式涡街探头单相测量特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 章 基于加速度探头的两相涡街测量实验研究 |
6.1 雾状流实验平台 |
6.2 两相涡街信号分析与测量特性研究 |
6.2.1 两相涡街信号分析 |
6.2.2 两相涡街测量特性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7 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轻烃分离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市场预测分析 |
1.3.1 市场供应现状及预测 |
1.3.2 市场需求现状及预测 |
1.4 安全分析 |
1.4.1 环境因素分析 |
1.4.2 安全卫生监督与管理 |
1.5 设计思路及方法 |
1.5.1 设计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轻烃分离装置概述 |
2.1 工艺原理 |
2.1.1 压缩、酸性气体的脱除 |
2.1.2 反应气和凝液的干燥 |
2.1.3 再生单元 |
2.1.4 轻烃分离(冷区) |
2.1.5 轻烃分离(热区) |
2.1.6 冷冻站 |
2.2 产品规格 |
2.3 主要设备介绍 |
3 轻烃分离装置技术改进 |
3.1 水洗塔洗涤水工艺技术改进 |
3.1.1 水洗塔现行工艺 |
3.1.2 研究改进内容 |
3.1.3 研究改进目标 |
3.1.4 主要问题及关键技术 |
3.1.5 轻烃分离装置水洗塔系统基本情况分析 |
3.1.6 水洗塔洗涤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3.1.7 水洗塔及碱洗塔堵塔原因分析 |
3.1.8 水洗塔洗涤水工艺技术改进 |
3.1.9 透平凝液作为洗涤水的可行性分析 |
3.1.10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3.1.11 技术创新点及小结 |
3.2 碱洗塔废碱液处理技术改进 |
3.2.1 碱洗塔废碱液现行处理工艺 |
3.2.2 研究改进内容 |
3.2.3 研究改进目标 |
3.2.4 需解决的问题和关键技术 |
3.2.5 碱洗塔系统说明 |
3.2.6 废碱液处理影响因素分析 |
3.2.7 碱洗塔反应机理 |
3.2.8 轻烃分离装置碱洗塔废碱液处理系统技术改进及优化 |
3.2.9 研究技术路线方案论证 |
3.2.10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3.2.11 技术创新点及小结 |
3.3 甲醇净化器工艺应用及技术改进 |
3.3.1 MTBE生产现状 |
3.3.2 项目改进内容 |
3.3.3 研究改进目标 |
3.3.4 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关键技术 |
3.3.5 研究技术路线方案论证 |
3.3.6 压缩分离装置MTBE系统分析 |
3.3.7 甲醇净化器工艺应用及技术改进 |
3.3.8 甲醇净化器应用前后的对比 |
3.3.9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3.3.10 技术创新点及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抗压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再生混凝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再生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
1.3 空心砌块砌体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空心砌块砌体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空心砌块砌体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墙体受压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验目的 |
2.2.2 试件制作 |
2.2.3 材料力学性能 |
2.2.4 墙体试件加载及试验观测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墙体试件受压过程结果与分析 |
3.1 试件WA-1 |
3.1.1 试验过程描述 |
3.1.2 平面外位移 |
3.1.3 平面内竖向位移 |
3.1.4 试验总结 |
3.2 试件WA-2 |
3.2.1 试验过程描述 |
3.2.2 平面外位移 |
3.2.3 平面内竖向位移 |
3.2.4 试验总结 |
3.3 试件WB-1 |
3.3.1 试验过程描述 |
3.3.2 平面外位移 |
3.3.3 平面内竖向位移 |
3.3.4 试验总结 |
3.4 试件WB-2 |
3.4.1 试验过程描述 |
3.4.2 平面外位移 |
3.4.3 平面内竖向位移 |
3.4.4 试验总结 |
3.5 试件WC-1 |
3.5.1 试验过程描述 |
3.5.2 平面外位移 |
3.5.3 平面内竖向位移 |
3.5.4 试验总结 |
3.6 试件WC-2 |
3.6.1 试验过程描述 |
3.6.2 平面外位移 |
3.6.3 平面内竖向位移 |
3.6.4 试验总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墙体的承载力分析 |
4.1.1 受压短柱理论分析 |
4.1.2 轴心受压长柱理论分析 |
4.1.3 偏心受压长柱分析 |
4.1.4 受压承载力计算 |
4.2 高厚比分析 |
4.2.1 破坏特征 |
4.2.2 平面外位移 |
4.2.3 竖向应变 |
4.2.4 极限荷载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混凝土智能化养护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智能化养护系统 |
2.1 系统构成 |
2.2 工作原理 |
2.3 操作方法 |
2.4 技术改进 |
3 养护方案 |
4 养护成效 |
5 结语 |
四、一个传统温度控制仪的技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光纤原料粉尘捕集除尘器滤筒破损原因分析与技术改进[J]. 陈莉霞. 广东化工, 2022(04)
- [2]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与调控机制的研究[D]. 许申晖. 西北大学, 2021(10)
- [3]基于SHPB高应变率冲击加载下的GH4169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实验与仿真[D]. 胡伟.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4]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树脂基复合材料机匣安装边连接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D]. 刘豫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医疗用大光斑高均匀度绿光半导体激光器研究[D]. 王克璞.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7]加速度式涡街抗振探头设计与两相测量研究[D]. 王伟. 天津大学, 2019(01)
- [8]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轻烃分离工艺优化[D]. 杨淑慧.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9]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抗压性能试验研究[D]. 张卓.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10]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混凝土智能化养护系统[J]. 沈杰,吴世斌,张继屯. 人民长江, 201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