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答题要领(论文文献综述)
陈定玉[1](1997)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答题要领》文中提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一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和具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使自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获得深入的理解,培养自学者阅读文言文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才能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结合近几年的考试情况主要围绕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谈谈看法。一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文体繁多,各朝各代名篇佳作如林。学习应从何下手,许多自学者因分不清主次,往往感到困惑。其实,考试大纲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已有明确要求,即在系统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文学史上主要作家
黄真金[2](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高建中[3](1994)在《全国199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试卷评析》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随着自学考试目标和标准管理的日臻完善,课程命题渐趋规范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试卷的题型已基本稳定,结构也更加合理。因此,就自学考生而言,在保证充分投入的前提下,如能对各种题型的命题思路,考核要求、答题要领等了然于心,无疑是大有裨益
胡虹丽[4](2010)在《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本篇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文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分为“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三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在国语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育内容则由文言独霸变成文言与白话并存,并出现由文言文教学逐步过渡到白话文教学的趋势;在标举科学、民主、自由、个性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接受到发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轨。1927-1949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个时期。1949年-1978年,在革命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性解读方式窄化文学价值”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科学理性的引领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了“探索期”。一方面,在改变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训练方法的无序性等方面,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训练的异化使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僵化的模式。“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文章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了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的意义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台湾、香港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张晓琴[5](201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代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其独特的价值。近年来,随着课改的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地位有所加强,然而古代小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数量和比例远不及古代散文和诗词类作品。中学语文教材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选取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古代小说被边缘化了,其独特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目前,中学语文界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散文和诗词的相关问题,古代小说关注者甚少。即使有涉及,也多是基于教学层面,鲜有人对古代小说选文文本进行系统研究。鉴于此,本课题选取了“人教版”、“沪教版”、“台湾版”三套中学语文教材,以古代小说的选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中,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的特点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剖析。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纵向梳理了古代小说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对建国前、后古代小说的选文情况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古代小说选文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横向比较了现阶段三套中学语文教材在古代小说的选文数量、编排方式、选文内容以及文本解读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异同点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了古代小说编选的特点。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小说选文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古代小说编选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本课题能够对今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得更多更好的古代小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
白垣镜[6](2020)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秋季,初中全年级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这部新教材的选文系统和编排体系较前变化很大。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其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和编排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发挥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使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趋于完善,本论文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和编排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制度的变迁,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化。第二部分具体说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和编排情况。第三部分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情况与人教版进行对比,总结出统编版的选编特点。第四部分通过两版教材的比较研究,发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和编排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为新教材的建设提供参考。
李登科[7](2020)在《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先秦以来,“吟诵”通过古代官学私塾教育中的读书士子口耳相传不绝,是汉诗文传统的诵读、鉴赏和创作的方式,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和教学法,是我们本民族语言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古诗词吟诵作为切合汉语内在特点的教学方法源远流长,是传统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如今却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销声匿迹,且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何将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到当下部编本教材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发挥其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传承发扬,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丰富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提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引入吟诵,在现有的古诗词教学方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教学经验,通过吟诵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独特作用,让古诗词教学能够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厘清“吟诵”的发展历程和与语文教学的渊源,明确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概念,在目前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究吟诵回归七至九年级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完整的教学模式构想,进而指导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开展。吟诵的关键无外乎是代代相传的规矩读法,很荣幸当代一批致力于复兴吟诵的教育家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路径和方法,近些年有关吟诵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也日趋成熟,这就使得适用于当今的普通话吟诵已具备课堂实施的条件。加之国家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种教育观念的革新也必然会使一线教师寻求更适用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包括笔者研究吟诵的文化和教学价值的缘由,在七至九年级基于部编本语文教材开展吟诵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可行性依据,梳理当下国内外的吟诵研究现状,吟诵作为教学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一章主要采用归纳的方法,在本论文所探究的范围内对古诗词吟诵有关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界定,对吟诵的发展的历程与新变进行梳理。对河北省邯郸市、石家庄、邢台市部分中学师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吟诵在七至九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揭示目前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传统吟诵法的缺失以及现实应用需求。第二章是教学视域下的吟诵回归,探究吟诵回归语文学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班级授课制教学形态下承继古代官学私塾教育系统中的吟诵教学经验。第三章主要是笔者基于当下成功开展的吟诵教学案例和理论研究成果,选择在七至九年级重建以吟诵参与的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原因和尝试。吟诵教学的课程建构和模式构想是本章研究的重点内容。第四章是对吟诵的前景展望,吟诵在基础教育中的连贯性是本章探究的重点。同时从吟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从师资队伍、吟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对吟诵教学发展的规范化和普适化提出建议。结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存在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文章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深入研究的方向,并尝试将吟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推广应用在古代散文教学和现代白话诗歌教学中。
方遒[8](1995)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学习应考方法谈》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古作品》),是中文专业一门难度较大的必修基础课程,考生往往望而生畏。其所以难,是因为:一,这门课程所学都是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很多;二,《古作品》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中国古代上下三千年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作家作品;三,课程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它规定考生应在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对优秀作品的阅读鉴赏和分析评价的能力。但是,难并不等于学不好。只要考生明确本课程的设置目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这些可阅读课程《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规定教材(徐中玉、金启华主
陈瑞赞[9](2014)在《明代八股文及其文学面相研究》文中认为八股文是明代科举的标志性文体,它的形成,与明中叶官僚贵族主义的尚文风气有关。八股文由宋元经义演化而来,文体结构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点,但在糅合了诸如排偶、拟代等文学修辞技巧之后,就已充分文章化了,可以说,八股文是经义文章化的成熟形态。八股文在程式化与文章化之间所达成的平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经学与文学、科举文体与文学文体、科举考试功能与文学表达功能之间的平衡。八股文是否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观念确立后,人们往往认为八股文既缺乏情感审美的特质,也缺乏创作的自由度,因而难以成其为“文学”。然而,一旦对明代八股文写作的实际情形进行深入考察,其中所充溢的探索和求新的意识,以及八股文作者对个性的追求,却让我们深感意外。明代八股文的发展与同时期的文学发展一脉相通,科场风气与文学思潮相互激荡。从成化、弘治到天启、崇祯,八股文迭经变化,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形成了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真实地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渐趋开放和多元的思想文化状态。这些事实有助于坚定我们将八股文看作明代文学生态的一部分的信心,它展现了明代文学尚未被人充分关注的另一面相。科举与文学两种力量的相互牵制、相互挤压和相互争夺,塑造了明代八股文的历史现实。对明代八股文的考察理应引向更为重要的观念与方法问题:我们需要站在什么样的文学立场来审视文学?文学的视野与文学史的图像,如何才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洽合?问题的答案仍在探索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文学历史形态的关注,加强对特定历史空间中的文学体制的关注。因为归根结底,文学并不是纯粹的精神本质,而是与各种文化制度存在着同盟关系的历史现象。以上为本文的基本思路,本文各章内容即循此思路展开。第一章考察了近代以来八股文在文学史书写中的遭遇,从特定角度为八股文研究做了学术史的回顾。第二章讨论八股文的形成史,梳理出了从宋元经义发展为元明四书疑、四书义,再演变为八股文的历史线索,并讨论了八股文的形成与明中叶特殊的历史文化空间的关系。第三章讨论八股文的文体特性,主要关注点在揭示八股文的文体要素及其修辞学的功能。第四章讨论八股文与明代文学的共生关系,从这种共生关系来看,八股文确实不应当被拒斥于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之外。第五章则回到方法的批评与探讨。所谓文学历史形态研究的方法,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尊重中国文学的历史形态,避免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预设立场;二是在研究中,要注意分析中国文学在特定历史空间中与特定文化体制的联系,落实到八股文,即为文学与科举体制的联系。
张园园[10](2018)在《近十年来辽宁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研究及教学反思》文中提出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歌鉴赏是诗歌鉴赏的主体部分。在高中阶段,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历届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关于诗歌鉴赏的试题,由此可见,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考试题目都不是教材中所选篇目,都是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研究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的试题不但要洞察教育体制内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角度,更重要的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从原先的14篇增加到72篇,这不仅仅是篇幅的增加,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十九大以来,国家更加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在新一轮的课改中,传统文化的文本还会增加,这是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信息传媒下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必然选择。全文共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及对古典诗词教学的启示。在这一部分中沿着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演变轨迹,探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依据,根据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特点,总结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对古代诗歌教学的启示;第二部分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反思。从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入手,通过调查问卷,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三部分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对策。这部分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理论的研究就是指导实践教学的。本人有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非常熟悉,但是策略性问题一直没有理论的洞悉,通过挖掘相关理论,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对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把理论和课堂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理论上进行不断地探索,力争开辟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新思路。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分体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体裁更好的掌握,把握古代诗歌的时代特征,作家的人生体验,都是分析诗文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答题要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答题要领(论文提纲范文)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4)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切入点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五、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
上篇:历史回顾与反思 |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过渡期(1902年-1917年) |
一、清末民初教育的形势 |
二、五四前期语文的进步 |
三、文言诗文教学的改良 |
第二节 批判传统,抑制文言:激进期(1917年-1927年) |
一、激进转型的发生 |
二、激进转型的表现 |
三、激进转型的意义 |
第三节 反思传统,规范文言:平和期(1927年-1949年) |
一、"国文程度低落"引发"复古"争议 |
二、"课程标准演进"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
三、"学科本体建构"规范文言诗文教学 |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
第一节 政治话语,放逐文言:起伏期(1949年-1978年) |
一、政治风云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命运起伏 |
二、政治语境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本性迷失 |
三、政治夹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曲折发展 |
第二节 工具理性,规划文言:探索期(1978年-1997年) |
一、工具论的深化与文言诗文教学的定型 |
二、理性的引领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律性探索 |
三、训练的异化与文言诗文教学模式的僵化 |
第三节 人文复兴,正视文言:融合期(1997年-现在) |
一、文化价值:人文语境下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重估 |
二、文学鉴赏:人文视野下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路转向 |
三、主体彰显:人文视域下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更新 |
中篇:现实观照与剖析 |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
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推进民族化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走向全人类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第二节 学生的成长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言纯化与心灵净化 |
二、经典阅读与语文素养 |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文学科民族化的建设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文言诗文教学有助于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南辕北辙 |
一、历年教学目的的简要回顾 |
二、现行课标表述的模糊不清 |
三、实际教学运作的理解错位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游移不定 |
一、摇摆不定的选文数量 |
二、莫衷一是的编排序列 |
三、抽象狭隘的选文标准 |
四、虚虚实实的知识内容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两极分化 |
一、传统套路的拘泥不化 |
二、现代手段的哗众取宠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剑走偏锋 |
一、文化内涵重道义轻人性 |
二、试题题型重客观轻主观 |
第五节 教师发展的专业缺失 |
一、职前教育——古代汉语教学的失落 |
二、职后发展——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 |
下篇:未来前瞻与建构 |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
第一节 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 |
一、文化本位——汉语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本色 |
二、素养取向——文化本位理念下的目的定位 |
三、文言定篇——文化本位观照下的选文类型 |
第二节 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 |
一、战略转移:提前起步,重心前移 |
二、战略规划:相对独立,整体部署 |
第三节 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一、为何要以"诵读为主" |
二、当下文言诗文诵读教学的偏误 |
三、如何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第四节 树立与"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
一、选文主题关注人性之美 |
二、文本解读融入时代因素 |
三、资源开发接通时代活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概述 |
第一节 古代小说选文的发展轨迹 |
第二节 教学大纲对古代小说选文的要求 |
第三节 建国以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分析 |
一、选文篇目的变化 |
二、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三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的选文比较 |
第一节 古代小说选文的数量及比例 |
一、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情况 |
二、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情况 |
三、古代文学作品及古代小说的数量及比例 |
四、古代作品中各部分体裁所占比例 |
第二节 古代小说编排方式的比较 |
一、古代小说的分布情况 |
二、古代小说的编排方式 |
三、古代小说的编排序列 |
第三节 古代小说选文内容的比较 |
第四节 对小说文本解读的比较 |
一、选取位置及共同组元的课文 |
二、助导系统的比较 |
三、练习系统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中国古代小说选文的诸多因素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不同 |
第二节 语文性质的理解 |
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
第四节 篇幅的长度限制 |
第四章 关于语文教材选入古代小说的思考 |
第一节 选文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
一、选文的篇幅应体现出一定的坡度 |
二、选文的内容应体现出一定的坡度 |
三、选文的内容应考虑学生的兴趣 |
第二节 选文和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
第三节 选文的丰富性、多样性问题 |
一、适当拓宽选材范围 |
二、适当降低选文标准 |
第四节 选文和弘扬传统文化 |
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制度的变迁 |
(一)“国定制”教材建设时期 |
(二)“审定制”教材建设时期 |
(三)回归“国定制”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情况 |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情况 |
1.选文数量 |
2.选文体裁 |
3.选文时空分布 |
4.选文作者 |
5.选文主题 |
6.选文译本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编排情况 |
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
2.助读系统 |
3.练习系统 |
三、统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对比分析 |
(一)两套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比较 |
1.选文比较 |
(1)选文数量的比较 |
(2)选文体裁的比较 |
(3)选文时空分布的比较 |
(4)选文作者的比较 |
(5)选文篇目的比较 |
2.编排比较 |
(1)单元结构的比较 |
(2)助读系统的比较 |
(3)练习系统的比较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特点 |
1.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特点 |
(1)选文注重经典性,兼顾时代性 |
(2)选文体裁和主题多元化 |
(3)选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编排特点 |
(1)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协调统一 |
(2)教读和自读课文区分明显 |
(3)将作品置于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中 |
四、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的思考与建议 |
(一)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的思考 |
1.选文的不足 |
(1)选文时空分布不合理 |
(2)男性作家占绝对主导 |
(3)戏剧文学作品的缺失 |
2.编排的不足 |
(1)教读课文过少 |
(2)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
(3)插图的辅助性功能减弱 |
(二)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的建议 |
1.选文的建议 |
(1)选文的时代地域多元化 |
(2)适当增加女性作家的作品 |
(3)增加戏剧文学作品 |
2.编排的建议 |
(1)增加教读课文的比例 |
(2)改进《语文阅读》读本 |
(3)增强插图的辅助性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意义和可行性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吟诵发展的历程与新变 |
第一节 还原吟诵的历史本相 |
一、古诗词吟诵的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
二、传统教育中的吟诵继承 |
三、当代吟诵教育的复兴 |
第二节 传统吟诵法的缺失和现实需求 |
一、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的调查情况简述 |
二、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三、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吟诵教学的必要性 |
第二章 重返课堂:教学视域下的吟诵回归 |
第一节 传统吟诵法与现代语文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
一、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
二、传统吟诵法应用于七至九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依据 |
三、古诗词教学模式新突破的意义 |
第二节 从古代私塾官学教育系统到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形态的承继 |
一、从古代私塾官学系统中汲取吟诵教学法的经验 |
二、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观照下的现代学校班级授课制 |
三、当今倡导普通话吟诵的合理性 |
第三章 系统发展:重建以吟诵参与的古诗词教学构想 |
第一节 吟诵教学的课程建构 |
一、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下的古诗词吟诵教学 |
二、以语文必修课程为课程载体 |
三、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 |
四、设定达成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
第二节 吟诵教学的模式建构 |
一、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读法规矩 |
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环节构建 |
第三节 吟诵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
一、古诗词吟诵教学课例分析——评李彦彬的吟诵教学《饮酒(其五)》 |
二、吟诵教学示例——以笔者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 |
第四章 前景展望:吟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规范性和普适性 |
一、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
二、吟诵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前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七至九年级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七至九年级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部编本教材七至九年级古诗词选录分析 |
后记 |
(9)明代八股文及其文学面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学史视野下的八股文 |
第一节 文学通史中的八股文 |
第二节 明代文学史中的八股文 |
第三节 文体史中的八股文 |
第四节 回归与开拓 |
第二章 从经义到八股 |
第一节 经义源流 |
第二节 从经义到四书义 |
第三节 四书义的八股化 |
第四节 八股文的成因 |
第三章 八股文的文体特性 |
第一节 以经术为文章 |
第二节 “题”与“格” |
第三节 骈与散:比偶 |
第四节 虚与实:代言 |
[附] 明人“曲文关系论”检讨 |
一、“元以曲取士” |
二、“以时文为南曲” |
三、“以曲入时文” |
四、《东郭记》和《西厢》制艺 |
五、余论 |
第四章 八股文与明代文学的展开 |
第一节 八股文与馆阁文学 |
第二节 八股文与文学复古运动 |
第三节 八股文与性灵文学 |
第五章 八股文与文学历史形态研究 |
第一节 文学本位主义与“影响论” |
第二节 作为方法的文学历史形态 |
第三节 明代八股文的历史形态 |
参考文献 |
(10)近十年来辽宁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研究及教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选题意义 |
(四)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及对古典诗词教学的启示 |
(一)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演变轨迹 |
(二)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依据 |
(三)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特点 |
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题型变化的原因 |
2.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及整体分析 |
(四)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对古典诗词教学的启示 |
二、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反思 |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意义 |
1.继承“诗教”传统 |
2.培养丰富情感 |
3.提高审美能力 |
4.树立创新意识 |
(二)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化 |
2.注重单一篇目,轻视系统比照 |
3.惯用固定思维,忽视意境感悟 |
4.过分使用媒体,文本领悟缺失 |
(三)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反思 |
1.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 |
2.学生能力有限,兴趣不高 |
3.高考评价制度的不利影响 |
三、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对策 |
(一)教师导师型业务能力提升 |
1.加深对古代文学史的研读 |
2.增强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钻研 |
3.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
(二)学生专业型学习能力探究 |
1.让学生走进自然 |
2.让学生参与讲课 |
3.尝试角色扮演 |
(三)探究教学的有效途径 |
1.把握要领,多元鉴赏 |
2.知人论世,走近诗词 |
3.吟咏诵读,品味诗词 |
4.创设意境,感受诗词 |
5.分清流派,比较诗词 |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辽宁某高中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现状和答题情况调查分析 |
附录 2 近十年辽宁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 |
致谢 |
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答题要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答题要领[J]. 陈定玉. 中国考试, 1997(S1)
-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3]全国199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试卷评析[J]. 高建中. 中文自学指导, 1994(04)
- [4]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胡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5]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研究[D]. 张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6]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研究[D]. 白垣镜. 延安大学, 2020(12)
- [7]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D]. 李登科.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学习应考方法谈[J]. 方遒. 中文自修, 1995(06)
- [9]明代八股文及其文学面相研究[D]. 陈瑞赞. 南京大学, 2014(04)
- [10]近十年来辽宁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研究及教学反思[D]. 张园园.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